首页中国ic交易网:活着--坚强于无奈的人生状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6:54:46

当我阅读完整本书最后一行文字时,大片的空白告诉我,这个关于人生、关于命运的故事结束了。那首表面平淡质朴混合着泥土浓浓的沧桑气味的歌谣,却是融尽了人生最深刻的意蕴: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对于人生,丰盈的物质难道就是幸福?潦倒的生活难道就是不幸?这些问题对于年轻的我们,嘴上无论有多硬却都掩饰不了内心的忐忑。

  死亡是《活着》一文的一大主题,其实深思一番,就不难明白作家的用意。人生只有以“死亡”——这个生命的极度对立面——才能全面深刻地表达出其中的厚重与深沉。在体味富贵生命中的“死亡”,来获取我们对于生命的提前认知。

  如果说人生是上天安排好的,那么上天对于富贵的安排是合理的吗?也许是富贵在人生之初就过度地将一生的“富贵”都预支并挥霍光了吧!作者余华通过“赌”,这个封建社会包庇之下融合了人生百味的丑恶现象,使富贵从一个可恶的纨绔子弟变为一个苦难者。这样的反差使读者在阅读到他日后的苦难生活时,不用刻意渲染就能感受到那份加倍的凄凉。所有线索表现得完全没有造作的痕迹。作者以戏剧化的表现手法透露出生命的无常。也许就在贫富的一瞬间,富贵才开始意识到生活有残酷一面,老婆家珍的万般哀求都敌不过饿了的肚子、空了的钱袋。财富的生生剥离,父亲的辞世都只是苦难的开始。当时,富贵诧异父亲冷静的态度,我想这正是作者余华的生命感悟和对人物悉心地揣摩。富贵父亲的心态与后来富贵老年的心态都是一样的,所有的财富都只是过眼的云烟,只要拥有时享受到了也就罢了,没法子留住也没有必要计较。如果说一份家产能买回一个顶天立地的儿子,已经半入黄土的父亲也欣慰了。不可否认的说,正是父亲的死亡,富贵才开始认识到生命,才开始成熟起来。

  促使富贵真正领悟到活着的意义、活着的可贵是在战场上直面了无奈的死亡。可以想象当富贵从坑道里探出脑袋,看到几千号人全死在面前的场面,寂静而让人窒息。也就是在这个生命不受尊重的战场,富贵开始害怕死亡,因为他一遍遍的想着回家、想着老婆家珍和一双儿女。让人感到死亡的可悲,若生无依恋不如去了倒好。可就是这样去除了浮华,在历经磨难中深深感到亲情之重而怕死的富贵,这才是一个有情有义的富贵,一个从空虚灵魂得到救赎的富贵,才是一个完完整整的人。人也只有在死亡当前,才能猛然认识到自己内心真正最在乎的东西。不是金钱、不是权利而只是那看似平淡无奇、波澜不惊的感情寄与者。也正是富贵在目睹了感受了死亡之后,他才彻底认识到命运给予他的伟大馈赠,当暮年坐在田埂上才能用一生的苦难向读者们语重心长的道出一句:“做人还是平常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性命。”

  “富贵,这一趟是我替你去死的!”这一句话不仅惊了富贵的心,也惊了我的心。生活就是这样不停地与人开着玩笑。在看似欢喜的背后却藏着幸福轰然崩塌的危机,但是在这一片废墟之地,希望却在地里也随着小苗儿缓缓上窜。此时的富贵心里一定是侥幸的,不能说是他赌输给了龙二就是对的,只能是命运安排大祸的目的终于被洞悉。这样富贵就更深层地把要活着的信念植入内心,他开始明白:只要活着就可以等待希望,死了没什么,只是不能再有希望。对于生死,富贵开始参透。继而后面的故事里,儿子有庆在为县长老婆献血而被抽血抽死!女儿凤霞在生产时大出血而死!妻子家珍在饥饿中死于体质虚弱!女婿二喜在城里做建筑工又不幸被水泥板夹死!富贵最后的血脉小苦根最终也死了,死于病糊涂时吃豆子被撑死!这些“死亡”都像是一个接一个,排着队来富贵面前报到。生活的苦深深渗透到死亡里,一次次地袭击着富贵,而他都以一种逆来顺受的方式承受住了,用平淡的心抗拒着命运与苦难,无声的坚强于无奈的人生状态。

  作者余华就在小说里对于人生,做了最深刻的诠释。在作品的字里行间无不想要与读者参透人生禅语最深奥的一道。迷惘麻木的活着是痛苦,清醒了之后寻找快乐路程也是痛苦的,到底人是应该如多数人那样在混沌中享受可笑的虚伪快乐?还是如少数忧心之人那样在清醒后偶尔糊涂时去单纯的假快乐一把,印了那句“难得糊涂”?富贵的一生都在演绎这个人生的难题。人活一世,最后都只化作了似乎是他人的故事。在不知不觉中,人物的命运陡转,情感在平淡中孕育势了不可挡的力量,深深击打着我的内心,让我开始衡量不出人生之重。

  对于人生的参悟原来是到了一定时候就会变得透明旷达,我想人的一生应该是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就是积累,就像富贵在儿子有庆死前的一切磨难,都是在为这个貌似卑微孱弱的男人,打磨出一颗坚强平静的内心所做的准备。人生所有的悲喜都在生命的这个阶段得到淋漓尽致地表达,因为我们对于苦难都还没有一个坚强抵抗的心态,只有在大喜大悲都经历遍了,这一切才能深深压在生命里,使生命变得丰富、厚重、成熟。而后一个阶段就是释放,在生命的阅历积累到一定阶段时,天命就将开始知晓,继而厚重的生命开始变得轻飘起来,回望一生,所有的事都变不那么重要、不那么绝对。心就如水里的蒲荱一般随水而飘,却坚韧无比。人生就在这一积一放之间,经历沉重与旷达,达到生命的本真,最后怀着一颗平静的心去回归。

《活着》的经历

  正如一条颠簸在大海中的航船,始终会在浪尖与谷地起伏一样,前行在写作之路上的作家们的创作状态无疑不可能稳定如一。余华也不例外。如果仔细分析,就会发现余华在1995年前后,也就他在那篇《活着》的创作前期,余华的文学创作进入了一个很微妙的时期。

  首先,我们跨越对经过和原因的猜测和臆断,把目光直接投向1997年,我们会发现余华在那一年做出的一个对中国先锋文坛不啻为一个噩耗的决定:放弃先锋试验。然后我们再回眸身后。这时候就会发现,那实际上在1995年就已经是注定的事情了。这一年,另外两个著名的年轻作家苏童,莫言也作出了类似的决定。余华的告别先锋小说的宣言是:"我现在是一个关注现实的作家"而这时恰恰是他继《活着》之后,另外一个长篇小说《许三观卖血记》杀青不久。那么就让我们稍微关注一下这后一部被作者声称为"关注现实"的作品。实际上,它与余华早期作品之间相当明显的变化。或者说,我们会惊异地发现这篇文章与余华早期的《在细雨中呼喊》完全是两种样子。

  那么我们再把目光转回到1995年,就会发现余华的唯一兼有现实主义文学和先锋小说特征的作品,就是那篇轰动一时的《活着》。这样说来,《活着》应该是余华创作的一个过渡。

  《活着》是余华创作的一个分水岭。一方面我们可通过《活着》继续一个真理:写作是需要天赋的。余华在自己的创作风格转型期间完成了一部伟大的作品。同时,也因为另外一个真理,"写作是不能完全依靠天赋的",余华的先锋性写作在经过了十多个年头后,于1995年左右的时候彻底陷入了低潮。事实上,这在中国文坛还是具有一定广泛性的。1980年以后露面的作者中,都曾经被先锋的这样的标签贴过,不过他们在90年代前后,悄然进入了他们曾经不屑的主流文学。当然余华等少数几人坚持的时间甚至还要更久一些。

  从这个角度说,《活着》是作者在自己进行先锋性文本创新枯竭的时候,寻求出来的一条出路。不过作者自己恐怕不同意这样的观点。从作品本身看,尤其是在作品的前半部分流露出来的很大的随意性可以看出,《活着》不是一部在构思完全成熟后才开始创作的作品。余华有可能象孩子信手涂鸦一般写下一个开头(这个开头如果对照余华的自身经历的话,会发现惊人的真实性,事实上,当一个游手好闲的人是余华写作的最初动因)。

  作者在将这个作品雕琢之前,可能称不上是在创作。在余华的创作陷入低迷的时候,写作其实仅仅是一种习惯而已。《活着》是一篇在随意中完成的小说,对于读者和作者而言,与所有好作品一样,是一种偶拾,或者是一个运气。

  《活着》是一篇读起来让人感到沉重的小说。那种只有阖上书本才会感到的隐隐不快,并不是由作品提供的故事的残酷造成的。毕竟,作品中的亡家,丧妻,失女以及白发人送黑发人这样的故事并不具备轰动性。同时,余华也不是一个具有很强煽动能力的作家,实际上,渲染这样的表达方式是余华一直所不屑的。余华所崇尚的只是叙述,用一种近乎冰冷的笔调娓娓叙说一些其实并不正常的故事。而所有的情绪就是在这种娓娓叙说的过程中中悄悄侵入读者的阅读。这样说来,《活着》以一种渗透的表现手法完成了一次对生命意义的哲学追问。

  在后来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以现实主义为标榜的中国主流文学评论,对《活着》给予了尖锐的批判。例如:认为作者将主人公富贵最终的活着类比为一种类似牲畜一般的生存,并予以唾弃。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市场,尤其是当海外市场对《活着》给予了高度的评论评价后,有关《活着》的另外一些见解渐渐出现。例如:《活着》是繁花落尽一片萧瑟中对生命意义的终极关怀;富贵的命运昭示着人类苦苦追寻一切不过虚妄而已,结尾那个与富贵同行的老牛暗示一个另高贵的人难以接受的事实:其实人真的只是一种存在,它和万物一样并无意义。追寻,探究的本质不过是一个大笑话而已等等。

  事实上,后一种可能是非常大的,因为余华在冰冷中叙述残酷是他的拿手好戏。他就象一个熟练的外科医生慢条斯理地将生活的残酷本质从虚假仁道中剥离出来一样,《活着》用一种很平静,甚至很缓慢的方式,将人们在阅读可能存在的一个又一个向好的方向发展的幻想逐个打碎。这样就会有一个结局:人们就对此书留下深刻了印象。因为阅读是一次心理的恐惧经历。

  实际上,这又暗示了中国文学的另外一个事实:以现实主义做口号的现实主义其实是最不敢面对现实的。比如:本质上,人活着本身除了活着以外,并无任何意义。那么如果一定要赋予意义的话,那么唯一可以算作意义的,恐怕只有活着本身了。《活着》的伟大感可能恰恰源于这里。

  也正因如此,《活着》就明确了一个内容,活着在一般理解上是一个过程,但是,活着本质上其实是一种静止的状态。

  余华想告诉读者:生命中其实是没有幸福或者不幸的,生命只是活着,静静地活着,有一丝孤零零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