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医官2在线阅读:《國術新論》齊執度致“科學的內功拳著者”函稿(部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1:59:09
記者識:此稿對拳學理論,多所探討。特徵得齊君同意,刊登本報,以供學者共同之研究。復摘錄齊君學拳筆記數則,並代質於同道。

  日前拳友某君,過余齋,出示大著《科學的內功拳》一書,並告余曰:“此書糾正近世教拳者之錯誤,申明拳理,爲學者闢一正軌,得此真可爲拳學慶,並爲有志者慶”。余整容受書,曆三小時而讀竟,感有可服者,可驚者,并有可疑而待質者,謹以愛道至誠,略陳固陋,一一質諸高明。
  尊著反對國術二字之命名,申明限用國界之荒謬,見人之所未見,道人之所未道,宏文至論,此可服可驚者一也。
  對於陰陽五行……一類解釋,認爲不適當,不滿意,並且直陳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又不肯自居於不知其所然者,自欺欺人之種種技倆,并斷以背道而馳,愈趨愈遠,如此快論,喚醒若干迷者,此可服可驚者二也。
  “胸部的緊張,肌肉的緊張……都是無意識,而且不應有的,因這種緊張,而起的疲勞,就是不應有的疲勞,在運動時,無意識緊張部分,往往很多,不過一般人不容易覺到。”“孩提們胸部,是不緊張的,緊張是經歷較多痛苦驚慌以後的狀態,受著一點驚慌,內臟的筋肉便起了收縮……因此便……不能落在自然的位置了”。以上兩段,暢論緊張之害,見地之高,令人驚服。不過緊張二字,係拳學運力中,最適合爭力原理之作用,實乃意氣力順乎自然,一致由內達外,處處灌注之一種運使作用也。若工夫精到,能出之自然,對此運使作用,真有不知不覺之妙,臻此境界,正拳家所謂“一致緊張動如嬰孩”者是也。如此看來,緊張二字,未可輕於引用,今一再推究,“胸部緊張和肌肉緊張,是無意識緊張”一語,似錯認吃力,即是緊張,誤矣誤矣。吃力乃是常人或初學拳者易犯之病態,無論何處,一經吃力,神經末梢,受到刺激,即時發生反應作用,神經總樞不但爲之所傷,甚至因此阻氣力之運使,不能自然暢達於周身。戕害生理,莫甚於此,學者爲免入歧途,於此不可不慎。(齊經堂族長習形意拳於劉文華,吃力於手足,竟廢於神經失常,乃誤解古人“一致緊張”之語而錯認吃力,即爲緊張所致也。)再者前言“孩提……是不緊張的……”余認爲此語,適得其反。凡習拳主張意氣力合一者,對於如何爲緊,如何爲張,更如何爲緊張,經過體認工夫,自能洞悉其中奧理,緊張與吃力,實有不同,此待質者三也。
  “內功拳是形意拳,太極拳,八卦拳,意拳的總稱。”讀此語,方知先生對上述各拳認識未深,不然何輕以意拳與他拳併列,復以內功拳三字爲其總稱,查世人知意拳之名,始自民國十五年爲余業師王薌齋先生所倡導。拳以意名,乃示拳理之所在。其練習方法,重在站樁,并不講求各種形式演變之套數,無論動靜,皆以意領導,使意氣力合一,以盡拳功爭力之妙用,由此可知王師正拳名曰意拳,意在湣宗派內外之紛爭,以存拳學之真義,此王師倡導意拳之主旨,不得不請同道加以注意者也。余曾學形意拳,太極拳,八卦拳,對此三拳,略有認識,其姿勢妙用,以及其所病,各有不同,餘自執贄王師後,均棄之不習,深知人身內外一體,意動一致,拳功拳理,祗有是非,未可分以內外,今爲發揚拳學計,似毋庸提出內功拳三字,以致仍存門戶之見,想王師設見此書,又不知應如何致歎也。見有不同,此待質者四也。
  滿體弛鬆的靜止一節內,有“在內功拳的演習之前總先有一度滿體弛鬆的靜止的準備姿勢,這種準備姿勢是很重要的,牠的部位完全適合於力學的支點的定則。”一段。但此段所述作法,及力學支點,頗似王師教授樁法之語,惜對於身體各處關節,與站法則,及其作用,未詳言之。夫支點須與點力對照解說,方能得其奧理,盡其妙用,此書未提出點力之名,又未詳述須要靜止姿勢之理由,和支點內容之所以然,不由令人有悶葫蘆不肯打破之感。支點和點力,均是解釋爭力作用之名詞,支點是說明靜時爭力之作用,點力是說明敵我交手,兩力相接時,爭力之運用作用。習拳若有得於此,則意氣力定能動靜一致,古人所謂“得其環中”,不難領會矣。至“一度滿體弛鬆”六字,是明顯表示靜動不同,此論似難贊同,蓋習拳者意氣力之運使,和爭力之作用,不分動靜,均屬一致,此拳學不易之真理也。一度二字,是認定靜時如是,動時不如是也,若動時不如是,當是不須如是,又何須有此弛鬆爲也。讀此弛鬆二字因思王師嘗以“使心放下使全身鬆開”一語,指示初學者,乃爲免去初學者吃力努氣之法,與此段所述弛鬆二字,絕不相同,非靜時如是,動時不如是也。此待質者五也。
  “在動作的時候,緊張狀態,由胸部移到腹部”,主張胸寬腹實。夫胸寬腹實,此種情形,並非習拳者之常態,只於應敵發力時,一刹那間,運用上有此現象,即古人所謂應敵發力,兩頂三尖,開聲吐氣之時也。非動即如是也。再者肩埀腋撑,心窩微收,胸虛氣調,小腹鬆圓(此鬆字意在求其自然),乃練拳不易之規律,原文言動時緊張狀態,由胸移腹,疑是將胸部所吃之力,所努之氣,下壓至腹,設若如此,必失之自然,豈不與運氣丹田,和入力丹田之偉論,又相矛盾耶,此待質者六也。
  “人的意識決不能同時供對外對內,兩種作用,俗語‘心無二用’,是完全不錯的,所以對外的意識,和對內的意識,是要輪流間斷運用的。”人身各部分動作,同受一意之支配,所謂意無二致(心無二用)是也。人身是一整體,此處動彼處應,無論何處,所有動靜,無不統之一意,而照顧周到,今言對內意識,對外意識輪統(*流)運用,似誤解心無二用,未明內外一體,及爭力作用,而實有體認心得之言也。此待質者七也。
  “意識和動作的一致,就是形意合一。意識動作呼吸的一致,呌做氣意力的合一。目光在古術裏叫做神,所以向外用力的時候是要有神氣意力的合一。”此段的要論,不過神氣意力如何使之合一,未發詳抉微,示學者以入手之法。今究一之之道,實在於一意之支配,其功則在於站樁,全身由一意之支配,而處處發生同時並具交互之爭力,仍是神氣意力自然合一,此待質者八也。
  “流傳下來的種種姿勢,一加研究,往往有極好的合於科學的理由,不過在這本書裏,我還不能對於各種姿勢,加以解釋。”此段所言種種姿勢一語,疑是指拳套而言,此論承認拳套種種姿勢,各有極好科學理由,不過對於弛鬆靜止的姿勢,及所述力學支點之理論,似有未合,靜的姿勢是使意氣力一致,自然生發之法,練習有得,無論如何動作,其意氣力之合一,無不與靜時相同,若因姿勢變換,即認意氣力之運使,亦隨之而有差別,並各具極好之科學理由,復有分別加以解釋之價值,如此看來,尊著所持理論,前後實難貫通,此待質者九也。
  總觀全書,注重靜止姿勢,講求力學支點,及自然,適意,放心,與神氣意力之合一,或申述坐立行止,一舉一動,均可練習,並能養生療疾,所有論述,多與王師教授初學,嘗用貫語(一部分)相似,而書中復叙有意拳之名,因疑先生爲王師之門徒,但客歲王師北遊,並未道及,因又有非是之疑,設若不然,既述意拳之名,何不詳及命名之意,繼而復疑先生爲海上從學王師之友,間接得聞王師之論,自爲引申,以致前後所論拳理,未能一貫,而生矛盾,不然何相似之語,又如是之多也。此可疑而待質者十也。
  以上所陳陋見,謬誤孔多,諸祈教正,不勝感盼之至。再者研究拳學,彼此間應以誠相接,若分宗別派,互爲傾軋,或較技爭勝負,殊爲可歎。今日拳學之不振,拳理之不明,究其癥結,或即在此,故今之學者糾合同道,去宗派門戶之見,共研拳學之真理,實爲要務。至於文字著述,似應免用無關道要之虛文,以求便於研究,此又不知閣下以爲如何也。專此順頌文祺。
(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