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歌是哪部歌剧里的:《梅缘梦记》太和篇(5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4:28:08

《梅缘梦记》太和篇(51

 

对于腊梅和湏子来说,每到一进,总会寻找人文之遗迹。哪怕是耳睹非目睹,也是十分注意之“挖掘”、想尽办法之“探索”。

 

县衙,在县城内东大街路北。始建于元代大德八年(1304年),富丽雄伟。抗日时期被日机炸毁。原址后为游艺场,现为老菜市。

在原大堂与二堂之间的照壁两边有旧联:“打倒士豪劣绅,建设廉洁政府。”腊梅打开数码相机快门,摄录之,以存史实。并调侃道:“此联平仄不调,纯属口号。”

另联:“官名父母须慈爱;家有儿孙李谨廉。”腊梅说,古代称县令大老爷为父母官,封建朝廷要求父母官谨慎、廉明。谨廉,典出《旧唐书·王翃传》。

 

城隍庙,在县城内黉学街。民国后废,改建为县民众教育馆,今已不存。庙联:“孝莫辞劳,转眼便宜为人父母;善休望报,回头但看汝儿孙”、“看吾这里,放过了谁!剜却眼晴,拔却舌根,种种恶刑;是不是,扪扪心,应晓得难逃报应。问汝生平,所为何事?离人骨肉,淫从妻女,般般罪孽;能不能,洗洗手,要知道会有神灵。”

 

文庙,在县城内黉学街。又称“黉学宫”,现仅存大成殿一座。有楹联:“远矣斯文之统,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大哉乃圣之功,德参天地,道贯古今。”腊梅解道:“祖述尧舜,宪章文武”这两句,出自《礼记·中庸》祖述,师法前人,加以陈说。宪章,效法。文武,周文王,周武王。尧舜为古之圣贤。”

 

文峰书院,在县城东南隅小南门里崇文街(今改名“谭街”)。始建于清代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废科举后,一九O五年知县王树中在此创办经正学堂(县第一所新式高等小学)。民国四年(1915年)改办县立第一小学校。一九四一年,县政府搬此办公,学校迁出,现为县针织厂址。

大厅联:“文字由人做,峰巅任我登。”

考棚,在院东侧,两排十间,科举时代全县岁科考试的试场。棚联:“十载寒窗,如映雪,如今应试,卷贴如何对答;与炼石,与冶金,与日开科,文章是否成功。”

 

山西会馆。清代在太和之山西商人所见。已被拆毁。故址在今太和中学大院。

大门联:“会商旧业常思晋;馆纳新朋直到吴。”

关帝庙联:“气弥霄汉;义足楷模。” 湏子突然想起蓝天那句“蓝天极高处,银河云霄汉。”腊梅禁不住对殿内的面赤须长之关羽,巧构而对:“面赤心尤赤,须长义更长。”叹谓之妙绝!

 

孙益智故居,今犹存,在县城西门内阁街。故居院落坐西向东,大门朝东开,门前有三道坡。故居居住堂屋坐北朝南,进大门要向南一转才能走进堂屋。在二门(堂屋前门)之上,有清末民初时太和名士孙益智(人称“孙老益”)所题联:“三升入半阁;一转到中堂。”腊梅看罢道:“此半阁,一指故居所在地半阁街,一指‘半个内阁(明清两代最高政务机构)大臣’。双关。而中堂之意,一指故居的堂屋,一指宰相(明清时称宰相为“中堂”),双关。又联:“是局中人,依然那样;凡天下事,如此这般。”

 

团练庄,在县城中。清代咸丰年间,为反对太平天国革命,本县士绅组织团练(地方武装),设立此庄,今已不存。

团练庄收集地方游民,以乡、保、甲长等人为爪牙,借以横征暴敛,欺压百姓。有人因作联“乡长、保长、甲长;虱子、跳蚤、臭虫。”贴于此庄的大门上,上面还加了“个个吃人”的横批。联语对仗未究,义亦欠雅,录之以存史实。

大厅联:“团淮北,八千子弟;练汝南,十万甲兵。”(甲兵:指兵士)汝南,郡名,汉置,至金代废。辖古蔡州、豫州等地,即今河南省境。因太和县北与河南交界,故云。

 

北门关帝庙,在县城北门内北大街。民国后废,改作贫民小学校舍。现已不存。庙联:“身在曹营心在汉;恩如兄弟义如山。”关羽曾依附过曹操,又与刘备、张飞结为异姓兄弟。

 

西门关帝庙,在县城西门内。民国后废,改作贫民学校校舍,今已不存。庙联:“臣道当然,一心保汉;神庥无量,千载佑民。”(庥,庇荫)

 

天王殿,在县城西大街,现已废毁。庙联:“修天爵、不争人爵;奉真神、勿拜假神。”天爵,为自然的爵位,指忠、信、仁、义、乐善不倦,典出《孟子·告子上》。与“天爵”相对的“人爵”,为人世的爵位,指公卿大夫等。典出《孟子·告子上》。

 

火神庙,在县城东门外,今已不存。

庙联:“何愁你、算计千条;只用我、丙丁二字。”丙丁,乃火之代称,典出《吕氏春秋·孟夏纪》。此联上比末字平声,下比末字仄声,为对联之变格。

火神之宫,称为“离宫”。离,卦名,象火。联曰:“盛德始为神,想前翻噀水返凤,全敕离宫垂默佑;深恩须共报,愿此后消灾降福,永祈镇乐平安。”(噀:喷)

联:“盛德本洋洋,想从前比屋连惊,焦头烂额;若不是离宫坐镇,默化潜移,难免池鱼不受害。威灵原赫赫,愿此后诸君谨慎,曲突徙薪;定能保各户安居,兴家乐业,好将斗酒答神庥。”意为有火神庙安坐镇定之亲自驻守,可消除比屋邻居之火灾。《艺文类聚·鱼》有“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句。比喻无端牵连而遭祸害。

 

观音堂,在县城西南隅,今太和中学大门的西侧。庙内原有娃娃山,幼儿塑像百座,栩栩如生,又称“百子图”。是清末民初当地巧匠貊玉鑫所塑,庙已不存。堂联:“大慈悲、广布福田,长使儿孙消劫难;诸信善、能登觉岸,全凭身体苦修行。”佛教以迷喻海,以觉喻岸,由迷惘而入觉悟的境界,即称觉岸。要想达到此境界,须广布福福田、修善积德之亲身体验。

 

王氏宗祠,在县城内,清代修建,一九四九年后废。部分屋宇犹存。现为县妇幼保健站宿舍。据说此祠旁旧有城南宝镜湖,形圆如镜。但早已淤平,祠前三棵老槐树,倒映水中,别有一番情致。王氏为两晋(西晋、东晋)时代之望族,王羲之、王导等均是名流显宦。联云:“家风开两晋上;湖镜映三槐。”

 

纺织娘墓,在老城之东南隅,今太和县茨淮新河指挥部家属宿舍大院内。相传始修于宋代。墓旁原有庙祠,今已不存。纺织娘,何许人也,不详。明代文人胡树植,有“吊纺织娘墓”诗曰:“古墓由来此地传,辛勤竟羡日月迁。狐狸穴畔凄今夕,促织声中忆昔年。芳草萋萋谁作锦,杨花滚滚自成绵。可怜寂寞荒丘下,一任如梭女郎贤。”可以想知其梗概。马庆德、白启寰联曰:“大院深深,听秋虫唧唧,如闻女织;古坟隐隐,仰夏夜晶晶,似有魂归。”腊梅言:“晶晶,乃明亮之意,这里指星光,暗含织女星之意。”

 

 

白果树碑,在旧县集东南里许。此处原有一株传为汉代之大白果(银杏)树,高十余丈,粗过四十围(一围约一尺),枝繁叶茂,复盖面约四、五亩。其西南枝象龙头状,西北一枝拖地如凤尾状,俗称“龙头凤尾”。奇怪的是是人们摇其头则尾动,摇其尾则头动。过去每年农历正月二十二日和十月二十二日,在大树下结集赴会,买卖兴隆,十分热闹。一九五五年八月十三日(农历六月二十六日),在暴雨中树遭雷击着火。群众及消防队赴救无效,连烧三日,仅存残干外壳。

之前白果树根深叶茂,人们对此树美称为“玉叶金枝”,联云:“龙头凤尾得天厚;玉叶多枝秉地灵。”

 

老戏台,在县城内打蛋场。清末民初时建,今已不存。清末、民国年间太和县城关人、塾师曹星桥,为此台曾系集诗句作联:“古往今来只如此;淡妆浓抹总相宜。”上联出自唐代杜枚《九日齐山登高》,下联出自宋代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台另联:“是局中人,依然那样;凡天下事,如此这般。”

 

砖桥镇戏台,在县城西十里的砖桥镇(今大新集)北,太临河南岸。今已不存。联云:“唱含两个曰,曰女曰男曰老少,曰出许多腔口;戏是半边虚,虚文虚武虚荣华,虚抛几场干戈。”腔口,乃方言,即唱腔、曲调、戏文等,戏有异体字写成“戲”。故云“戏是半边虚”干戈,从字面意来讲叫“盾戟”,乃兵器的通称,亦指战争。

 

原墙集土地庙,在县城东北四十里之原墙集街上。今已不存,庙联:“当坊土地当坊灵,灵不灵,试试;望我慈悲望我拜,拜一拜,瞧瞧。”(坊:街坊。土地:指土地神)

 

金庄土地庙,在县城东南五里许之金庄,现已不存。庙联:“土母问:啊,何人放炮;地公答:嘿,他们过年。”土母、地公,是方言,即土地婆婆、土地公公。过去过年时,在土地庙前放花炮、爆竹之类习俗。

 

山霄殿,在县城东北四十里之原墙集。殿祀泰山女神碧霞元君。宋真宗时封泰山天仙玉女为碧霞元君,并在山顶建“泰山昭应祠”,后各地亦建庙祀之。(参见清代顾炎武《山东考古录》。殿已不存。

宋真宗所建泰山昭应寺,明清后改名“碧霞灵应宫”。清末原墙集文人吴芝夫,在太和县三霄殿书写前人古联“云遮圣母凌霄殿;雾罩天仙碧霞宫。”(霞,此处应仄而平,拗)只是此古联的原作者不知何人。

 

清真北寺,在县城北部,紧靠环城路,前有州坑,后有荷花池,创建于明代洪武十年(1377年),清代曾扩建。寺院为四合院。有万岁阁(门楼)、大殿(内有望月楼)、明经堂、讲堂、水房、井亭等。颇具规模和特色。文化大革命中,遭到严重破坏,现整修,基本恢复了原貌。

伊斯兰教徒每天按“晨、响、晡、昏、宵”等五个时间朝拜真主,又名五礼。每星期七天中有有一次的礼拜。联曰:“唯一理,临万邦,在心在礼;由五时,聚七日,无怠无荒”、“认真主、无影形,凭万物作证;参照化、非高远,唯一理存心。”(物:此处应平而仄,拗)“古今来、无我无人,不成大世界;天地间、有欢有怨,都慢假恩仇。”

伊斯兰教称上帝为真主,诵念经文称《古兰经》。教义主张仁慈、孝弟。诚如诸多物类寒暑修炼、生物发育滋长之化生。如佛教返璞归真之升天得道。联曰:“藉主言、以阐天经,重人伦,敦孝悌,谨守纯诚获斋拜;评庶类、而征大道,运寒暑,总化生,须知造就可归真。”(化生,发育滋长,典出《周易·咸卜》)

联:“溯原来,有唐虞,历宋元阴清,蒸蒸日上;继新代、尤贺崇荣,足见教真人朴。演圣化,于中土,遍东西南朔,浩浩流通;面天方、咸亲跪拜,须征道一风同。”腊梅说:“古代圣贤之唐虞,即唐尧与虞舜。中土指中国,逆指北。古代西方之“天方”指阿拉伯半岛,为伊斯兰教发源地。”

 

宝镜湖,在县城老城南二里,今太和汽车站、太和大戏院一带即当日之湖心。原湖周六里,形圆如镜,因名。明代正统年间被黄(河)水淹没,渐淤平为田地。“镜湖麦浪”,为旧时太和八景之一。

相传元代至正年间,在湖西里许,今郑渡口以西颍河堤段,因黄河水漫,沙堤皆破,唯此段沙堤因植被甚多,未塌毁。堤上至今犹获树成行,培植不替。“沙堤柳荫”,为旧时太湖八景之一。联曰:“春风宝镜湖中水;烟雨沙堤水上船。”

每至春和景明,宝镜湖沿岸千层麦浪;春风絮雨,沙堤到处染绿,香椿树之嫩芽随处萌生。椿芽可食,是太和著名土特产之一。据民国《太和县志》载,“贩行远近各省,极擅名”。现全县有香椿树十万多株,年产椿芽十三万多斤。一九八一年,在北京全国农业展览会上展出,倍受赞誉。白启寰联曰:“欣得意春风,使宝镜生香,吹动千重麦浪;任消闲细雨,把沙堤染绿,催苏十里椿芽。”

 

双浮集栅门,在双浮集,南距县城约三十里。过去集镇为防匪盗,在主要街道两端建有栅栏,夜晚关闭,派人守卫打更。双浮集,又名“双浮屠集”。集上原有浮屠(宝塔)二座,相传为修道姑嫂二人同建。嫂塔未完成,姑塔高耸。“双塔晴烟”,是旧时太湖八景之一。双塔已于一九五九年被拆除。栅门今已不存。

有两条八丈河,均由西向东流过双浮集北,南八丈河距双浮集约八里。联曰:“八丈河,七只船,横三竖四;双浮集,两座塔,去一留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