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用水合格率:中国药理学家屠呦呦今晨在纽约领取拉斯克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7 01:06:09

中国药理学家屠呦呦今晨在纽约领取拉斯克奖

2011-09-24 14:16:07 来源: 法制晚报(北京) 有9人参与 手机看新闻转发到微博(0)

核心提示:北京时间今晨2点,81岁的中国药理学家屠呦呦在纽约领取2011年度拉斯克临床医学奖。颁奖词称,青蒿素在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美国主流媒体纷纷对屠呦呦的研究成果予以高度评价,《纽约时报》评论称该药是消灭疟疾的首要疗法。


图为屠呦呦教授(中)今晨在纽约领取拉斯克奖。供图/拉斯克基金会媒体部

从中医古籍中获得灵感 在808味中药里提取青蒿素 拯救数百万生命 屠呦呦今晨纽约领“美国诺奖” 获世界卫生组织盛赞中药所书记称其理应得诺奖 目前仍是“三无教授”

北京时间今晨2点,81岁的中国药理学家屠呦呦缓缓走上2011年度拉斯克临床医学奖的领奖台,这是迄今为止中国生物医学界获得的世界级最高奖项。

斯坦福大学教授、拉斯克奖评审委员露西·夏皮罗在为屠呦呦致颁奖词时说:“屠呦呦的这一发现,缓解了亿万人的疼痛和苦恼,在100多个国家拯救了无数人的生命,尤其是儿童的生命。”【发现者:发现青蒿素,中医没帮忙

屠呦呦的科研成果也在同一时间受到了美国《纽约时报》等主流媒体的高度评价。但与此同时,关于为何屠呦呦取得了如此高的成就却无奈仍是“三无教授”的声音,也引发了科学界关于学术评价体制的讨论。对此,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表示,学术评价不是记工分,评定需要更加公开、透明。

高度评价

拉斯克基金:她的发现拯救了数百万生命

颁奖词称,青蒿素在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

据世卫组织最新的2009年统计数据,世界上约有2.5亿人感染疟疾,将近100万人因感染疟原虫而死亡,如果没有屠呦呦发现的青蒿素,那么2.5亿疟疾感染者中将有更多的人无法幸存下来。

拉斯克基金媒体负责人今晨接受本报记者连线时评价称:“屠呦呦教授是一个很优雅的人,总是保持笑容。她领导的团队将一种古老的中医疗法转化为最强有力的抗疟疾药,使现代技术与传统中医师们留下的遗产相结合,将其中最宝贵的内容带入21世纪。”

美国主流媒体纷纷对屠呦呦的研究成果予以高度评价。《纽约时报》援引世界卫生组织的评论说,这种药物是消灭这种疾病的“首要疗法”。

发现历程

从古籍获灵感808味中药里提取青蒿素

颁奖词提到,尽管成药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但是早在公元340年,东晋的葛洪在其撰写的中医方剂《肘后备急方》一书中已经首次描述了青蒿的抗疟功能。

1971年下半年,屠呦呦从《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记载中受到启发,认为温度高可能对青蒿有效成分造成影响而影响疗效,便由用乙醇提取改为用沸点比乙醇低的乙醚提取。

屠呦呦课题组搜集了808味可能抗疟的中药,1971年10月4日,经历了多次失败后,在实验室里,屠呦呦终于成功提取到青蒿中性提取物,获得对鼠疟、猴疟疟原虫100%的抑制率。

美国期刊杂志《细胞》称,在基础生物医学领域,许多重大发现的价值和效益并不在短期内显而易见。但也有少数,它们的诞生对人类健康的改善所起的作用和意义是立竿见影的。由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一起研发的抗疟疾药物青蒿素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

亲历者说

屠呦呦:“当时自己都怀疑路子是不是走对了”

近日,屠呦呦接受了美国《临床研究期刊》的专访,她表示,在经过了那么多次的失败之后,当时自己都怀疑路子是不是走对了,当发现青蒿素正是疟疾克星的时候,那种激动的心情也是难以表述的。

屠呦呦称,自己对获得2011年拉斯克奖深感荣幸,自己只是一个普通的植物化学研究人员,但作为一个在中国医药学宝库中有所发现,并为国际科学界所认可的中国科学家,她为此感到自豪。

诺贝尔医学奖得主约瑟夫·戈尔斯坦曾说,“生物医学的发展主要通过两种不同的途径,一是发现,二是发明创造。”屠呦呦表示,“很荣幸,这两条路我都走了”。

“三无”教授

成就堪比袁隆平她却连院士都不是

然而距离诺贝尔奖仅一步之遥、有希望实现国人共同梦想的屠呦呦,在国内却不是“学术明星”。屠呦呦在中国科学界并未获得最大肯定,连院士都不是。她的履历中除了发现青蒿素之外,关于她的介绍很平凡,但是她的成就却与袁隆平的水稻一样获得世界承认。

有学者指出,这是反思中国学术体制的最佳样本。“院士评选规则是否存在问题?中国投入的科研经费已增加,成果却不尽如人意,是否合理也值得探讨。”这位学者撰文称。

有网友评价称,“如果不是拉斯克奖,我们这些老百姓根本就不知道屠呦呦这个既无博士学位、也无海外留学背景、头顶上更无中国两院院士桂冠,在中国科技界默默无闻的‘三无’教授!”

唯一获此殊荣的中国科学家

“那时候没有考虑到什么奖。”屠呦呦说,“国家需要做什么,就努力去做好。”

今天,“拉斯克奖”让世界瞩目中国和中医药学。这个旨在表彰医学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医生和公共服务人员的大奖,是生物医学领域仅次于诺贝尔奖的一项大奖。迄今,300多位获奖者中,有数十人相继获得诺贝尔奖。“拉斯克奖”获奖者一向以美国人为主,屠呦呦是唯一获此殊荣的中国科学家。她认为,这是国际生物医学对中医药学的肯定。 

“我要呼吁进一步发掘传统中医药,继承发扬、继承提高、继承创新。”她说,“中医是伟大宝库,对世界人民健康的潜力还有待继续发掘。我们老祖宗替我们保留了很多有益的经验。我们找到青蒿素,解决了全球迫切想解决的问题。类似的传统药还有很多。”

“近40年未得到国内公认”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饶毅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尽管在青蒿素到底是谁先发现的曾引起争议,但屠呦呦提出用乙醚提取这一步,至今被认为是当时发现青蒿粗提物有效性的关键所在。在国内屠呦呦名气并不是很大,她既无博士学位,也无海外留学背景,头顶上更无中国两院院士桂冠,但她默默无闻到现在,终于被国际同行认可。过去因国家特殊情况,不太肯定个人的贡献,所以其成果将近40年在国内没有被得到公认。

学术评价不是记工分需更公开透明

在刚刚结束的中国科协年会上,屠呦呦获奖也引发科学界关于科技奖励和学术评价体制的讨论。

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在开幕式上表示,青蒿素的发明,一直是我国引以为豪的科技成果,但仅仅由于难以确定成果归属而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表彰和奖励,其中折射出的不少问题值得深思。

韩启德认为,学术评价不能简单采用像记工分那样的方法,而要以质量为准,要避免采用单一标准。同时,质量的评定需要专家花更大工夫,需要更加公开、透明,在重大成果和重大项目评定时,是否采用专家实名制为好,值得考虑。

中药所书记:她的成果理应得诺奖

今天上午,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书记周兴接受了记者采访,不过就如屠呦呦和中药所在获奖消息公布后一直很低调一样,他向屠呦呦表示祝贺,屠呦呦获得拉斯克奖,不仅是中药所和中医科学院的光荣,也是中国人的光荣,对中医药工作者来说是一个鼓舞。

作为中药所的领导,又是与屠呦呦教授共事十余年的同事,周兴认为,中国人发明的青蒿素造福于全世界几百万人,这一成果产生两三位院士都不为过,也应理所当然地获得诺奖。

周兴说,从1969年到现在,屠呦呦一直坚持不懈地进行着青蒿素的研究,当时研发过程中屠教授的肝脏受到毒气损害,但现在依然工作在一线,“她对事业的执著追求精神值得学习。”

多知道点儿 

拉斯克奖于1946年创立,以表彰在医学研究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在世科学家、医学研究者和公共服务人员或机构。

迄今为止,共有超过300人次获得拉斯克奖,而其中有80位在后来获得了诺贝尔奖,所以该奖项也被看作诺贝尔奖的“风向标”。

此前有4位华裔科学家和1位中国科学家获得该奖。因对中国征服性病和麻风病作出了突出贡献,马海德于1986年获拉斯克公共服务奖,成为获得该奖的首位中国人。

本版文/记者 尹晓琳 林晨音 孟庆伟

屠呦呦教授,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1930年12月出生,浙江省宁波市人。195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现为北京大学药学院)。

(本文来源:法制晚报) 责任编辑:NN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