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岛津奈美封面番号:要想不失眠,不做经理人做老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1:34:31
“这就是我一直想要的榜样故事。”李开复在为《我就是喜欢创业》一书作序时如是说。这个榜样就是书中的主角——格林豪泰酒店管理集团董事长徐曙光。徐曙光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出国潮中赴美留学,之后的21年间,从美国500强企业的职业经理人成长为中美数家企业的董事长,创业领域涉及房地产、医疗、经济型连锁酒店、服装和葡萄酒等数个领域。

  “创业没有窍门。”徐曙光说,成功的秘籍很简单,“仔细观察每一个到来的机会,确立清晰的目标,用心、努力、坚持不懈地做去自己该做的事情。如此,在任何领域都能有生存的空间”。

  被迫创业

  1987年,徐曙光赴美就读位于洛杉矶市中心的南加州大学。以创业神话闻名于世的硅谷就距该大学不远。1990年5月,他经导师推荐到美国500强企业百老汇连锁控股公司任实习财务分析师,3个月后他放弃正在攻读的南加州大学商学院金融与运营研究博士的学位,正式成为百老汇连锁控股的财务经理。1994年,三十而立之际,徐曙光成了“百年老店”SantaAnita基金的财务总监。1995年,他又进入统一地产工作。

  对于徐曙光而言,无论是当时做员工还是后来当老板,凭的都是额外的一分认真和坚持。1997年4月1日,徐曙光“禁不住诱惑”——10%的协和地产股份,被该企业老板Randy招安,做起了执行副总裁兼CFO,孰料半年后他为了解救协和地产而“被迫”创业。

  加入之初,协和地产已是风雨飘摇,不久作为公司总部管理经费最重要来源的科罗拉多州分公司爆出严重亏损。徐曙光上任后第一次召开该分公司股东会议,股东就宣布停止投资。这意味着,如果不在规定时间内向总部几十号员工发放工资,公司就得关门。这是具有责任感的徐曙光不愿看到的。他以个人名义向银行和企业借款几十万美元给员工发放薪水,但仅能解燃眉之急。

  1997年10月,徐曙光向Randy建议成立一家新公司(也就是后来的太平洋地产),让总部几十号员工一起转入新公司,以新公司赢利来偿还借贷的旧债。“当时的想法很原始,就是为了还债,不能失去那些不错的员工。”徐曙光觉得自己有这个能力,而且“已经看到房地产市场在起来了”。

  然而,当时社区开发建设做成功的都是美国本土人士,外国人进入基本都以失败收场。徐曙光说,社区开发与本土文化以及当地的政治经济密不可分。他敢进入,一是看清了当时市场形势,而且有百分之四百的回报率,二则也是没有太多退路。而在心态上,就如他的美国导师曾经说过的——你不歧视自己,别人就不会歧视你。

  徐曙光在第一个社区开发项目上就确立了多赢、保护环境、建设好社区的原则,此后几个项目都秉承这样的做法,在当地政府和居民中获得了很好反响。徐曙光认为这是让他这个外国人能在美国房地产业成功的根本原因。

  从此,他在创业的路上一发不可收拾,在美国又涉足医疗中心,回国开酒店、办服装厂、改造棚户区、生产和销售红酒……无一失败。但他强调自己其实并不是喜欢创业,做这么多家企业是因为“不同情况下受到朋友、政府招商的邀请,而自己身边恰好有一些资源,能够组织起来发挥更好的效率”。何谓企业家?就是用创新的思维模式把身边的资源有效组织起来并发挥更大的作用,让周围人得益。他认为,如果这个人一生都非常受人喜欢、受尊重,那他就是一个企业家。

  道法自然

  2004年,格林豪泰第一家酒店在上海的新闸路开业。此时,如家、锦江之星正处上升之势,而7天、汉庭尚未出世。“当时我已经非常明显地看到了美国的经济泡沫,回国也是应对此危机的提前准备。而且在美国,要把企业做到行业前五都比较难,在中国却有可能做到第一。”

  拥有在美国成功创业和经营管理的经验、亿万身家的徐曙光,本以为回国办企业应该是件驾轻就熟的事,却不料竟然遭遇水土不服,2007年之前的格林豪泰业绩一直没有多大的起色。作为第一大股东,他坦言自己当时很失望。于是,从2007年开始,他放在格利豪泰上的精力从30%变成了80%,从纯粹的投资者变为实际的操盘手。

  中国的经济型连锁酒店,尤其在早期发展阶段,竞争是“土匪式”的,但徐曙光却“不允许企业野蛮生长,否则就跟烂草差不多了”。他会因为服务品质不达标而将自营店的牌子摘掉;他坚持格林豪泰应该是一池清水,“这样才能养大鱼,否则只剩泥鳅和小龙虾了”。这种“在规范中自然生长”的坚守之道,虽然实践起来比较辛苦、路也比较长,但却是徐曙光创业的惯性行为。

  有人做企业是为了赚钱,徐曙光则把赚钱看作是做企业的副产品。不同的企业运作理念,让他做了这么多家公司,却很少涉及资本运作或者卖企业。否则,以他近二十年的行业经验和市场的高回报,他“早就大面积铺开做房地产了”,而不是傻傻地将回国第一笔投资放在自己并不熟悉的经济型连锁酒店上。在格林豪泰初期缓慢发展的三年多时间内,以他财务老本行的出身去做资本运作,易如反掌,但他至今未引入新的投资者。

  “如果一项投资风险太大但又有机会,我不会找合作伙伴,而是先花自己的钱。”这是徐曙光做企业的底线。二十多年来,他从没让投资人亏过钱,“尤其是在2008年最艰苦的时候,不仅没有一个投资人失掉一分钱,而且还有非常不错的回报”。让周围的人和组织长久受益,才是他所追求的。所以,做了老板后,他从未失眠过,仅有的两次睡不着觉,还是做职业经理人时太担心业绩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