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荒手机版修改器安卓:说再见,明天更美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2 20:44:17

说再见,明天更美好!

2011-09-23 02:39:59重庆晨报记者:周意立 徐菊 摄影:罗伟 甘侠义我要评论字号:T|T

    昨日,目睹最后一根钢材轧制的,有曾经在这里付出过青春和汗水的老重钢工人、老劳模们。
 
    道别,老重钢人有怀念和不舍,也有对新重钢的期待和祝福,还有作为重钢人的幸福。

-
  • · 绕城经济带高峰论坛
  • · 五大同心工程有奖征文
  • · 节能我行动低碳新生活
  • · 第四届重庆读书月活动
  • · 2011晨报盛夏生活季
  • · 生态珍品中秋送礼佳品

    全自动化,炼钢轻松了
  
    黄荣昌是重钢发展和变迁的经历者与见证者。1950年初,黄荣昌成功研制出第一台机械化锯木机。之后,他又带头搞创造搞革新。在1952年至1958年的6年里,成功地研制出了72台石、木、泥等各种机械设备,提高生产效率40多倍,每年创造经济效益2000多万元。
 
    他说,现在的工厂都是全自动化了,工人只要在办公室操作,钢材就出来了。而上世纪50年代,就是一块钢板,都要500人抬。
 
    “毛主席当年视察重钢,看到我们500人抬一块钢板,提出能不能进行技术改进,不要这么多人力来抬。”后来,黄荣昌作为技术改革的队长,在三个多月推出新的炼钢技术,减少到几十人抬钢板。
 
    黄荣昌说,他去过现在的重钢新厂,非常漂亮,他为作为重钢人而感到幸福。

    做了26年的砖,用不上了
  
    周德淑在打砖工这个岗位上,一干就是26年。她回忆,当时炼钢的大铁炉、小铁炉都要砖,没有耐火材料,没有砖,钢就炼不出来。她先后做过砂土砖工,也做过煤砂工,几十种砖她都做过。
 
    说起老厂的关闭,周德淑激动地说:“现在新厂机械化程度高了,大铁炉拆了,也不要这种砖了,但是,我作为一名老工人,还是为重钢发展感到自豪。”

    新厂炼钢余热还可以发电
  
    对于重钢的每一个技术创新,每一次变迁,郭代仪都如数家珍。
 
    “上世纪50年代,我们生产出了新中国第一条钢轨;60年代,连铸机技术,改变了以前靠模铸一段一段生产钢材的历史,钢材从此可以连续不断地生产出来。”郭代仪说,老重钢关闭搬迁,变了的,是环境和生产技术的更新;不变的,是重钢人艰苦奋斗的精神以及高水准的产品质量。
 
    郭代仪说:“新重钢我去过,与老厂区相比,那是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特别是在新技术和节能减排方面,新重钢的改善非常明显。”
  
    他举例说,在以前,带动轧钢机的蒸汽机能源利用只有4%,现在在新厂,整个钢铁生产电力的60%,都是利用炼钢余热发电来解决。

    一家三代都是重钢人
  
    魏永忠说,自己加入重钢后,便在车间内负责开场内火车,将每日产出的钢铁运向仓库。后来,自己又负责修火车,一直到退休。
 
    对于重钢老厂区的熄火和新厂区的投产,他很看好:现在的技术水平都提高了,运输条件和钢材轧制都会有更大的改善。
 
    魏永忠说,自己的儿子也是重钢的工人,在为重钢服务数年后,已经退休。自己的孙子刚刚从重钢技校毕业,也加入到重钢集团的建设之中。他表示,搬迁后的重钢将为自己的孙辈们提供更好的工作环境和更高的工作效率。他对未来的重钢充满信心。

    新员工将开始搬迁  
  
    在宣布型钢厂棒材车间正式熄火后,生产技术厂长罗军和自己的工友们开始在关停仪式的背景前拍照留影。
 
    罗军介绍,关停的棒材车间组建于2002年,主要生产螺纹钢,占比达到车间产钢量的三分之二。目前车间共有62名正式工以及99名劳务工。
 
    罗军说,接下来,新员工将开始进行搬迁。之后则是新区的设备安装和调试,估计这些工作将在11月到12月完成。按照公司安排,新的棒材车间将在明年1月16日开始生产。
 
    对于车间的关停,罗军认为,不破不立。如果一直维持原来的操作和技术水平,肯定是不行的。在新区将对安全方面进行填平补齐,稳把产品质量和生产指标,将新重钢建设成为在各方面都过硬的现代企业。

    呆了几十年,舍不得
  
    叶天华负责车间的设备维护,对于老厂关停,他说出了三个字:不舍得。
 
    作为为重钢服务数十年的工人,叶天华看到了重钢在这些年来的发展,他也从一个毛头小伙成为了中年人。他对重钢的感情无以言表,对于自己奋斗过的这个车间,深感怀念。
 
    同样作为后勤保障的钳工田泰明,也与叶天华有同样的感受,但是他更能理解由于技术革新不得不面临改变。
 
    田泰明说,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次炉子垮塌,他们马上进行抢险,现做模具,由于温度太高,只好依靠风扇来降温。
 
    “这样的日子不会再有了。”田泰明说,随着技术进步,重钢车间的生产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而新区的设备更为工人们的安全着想,在保证效率的同时,也改善了工人们的工作环境。

    重庆晨报记者  周意立 徐菊采写    重庆晨报记者  罗伟 甘侠义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