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行业用户画像:[天涯文化开讲]?“水南暮雨”今安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6:50:58

[天涯文化开讲] “水南暮雨”今安在

(2009-07-31 10:13:32)转载 标签:

三亚红杉树旅馆

三亚家庭旅馆

三亚文化历史

休闲

分类: 历史闲谈

  一条大河碧波滚滚西流而去,水南沿岸竹树掩映,槟榔椰子窈窕而立,一间间茅屋,三五成群,疏疏落落,散布在宁远河边——这就是《崖州志》歌咏水南的诗文留给人们的印象。但如清乾隆年间的《琼州府志》所云:“琼郡枕山籍海,多海溢飓风之虞,故公私宫室,不得为高敞,远僻州县,多用茅茨,即公署间有茅屋”,水南古村的建筑因多台风之故,盖的是茅房,不易保存,所以,即使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水南村,不以古建筑存身,就无法与安徽徽州古村“遥望粉墙矗矗,鸳瓦鳞鳞,棹楔峥嵘,鸱吻耸拔”的景观相比了。不过,水南古村丰厚的文化底蕴、传奇的崖州往事却并不附丽在什么古建筑上,而是刻写在崖州诗文里,印记在水南人历代相传的家族故事中。

  水南村景。本报资料照片

  先有水南村,后有崖州城“水南村最早的村民从何而来,何时来到,这已无从查考。”黄家华是古崖州历史辛勤的寻觅着和著述者,提起水南村,他说据《正德琼台志》载:“越处近海,多犀象玳瑁珠玑银铜果布之凑,中国往商贾者多取富焉,则秦时有至者矣。”海南岛在“越”之属。这么说,早在秦时就可能有中原商贾来到海南岛上。《琼州府志》也称:“琼州数尚六。禾六束曰一把,钱六百孔曰一贯,物六十觔曰一担。”这种六进制的度量衡,乃秦时中原来客的一个证据。至于秦人是否来到水南村?不无可能。《汉书·贾捐之传》载,汉武帝开郡时,海南岛上在籍人口已有23000余户。珠崖郡临振县水南村村民户口当然也应包括在其中。

  诚如丘濬所言,“魏晋以后,中原多故,衣冠之族,或宦或商,或迁或戍,纷纷日来,聚庐托处。”海南人口与日俱增。值得注意的是,南宋灭亡后,避难的中原人氏纷纷来琼,当中不乏图谋恢复宋室的仁人志士。南宋时全岛来自大陆的移民已约有10万(据《海南岛志》,神州国光社1933年版),而其时琼南的吉阳军(领辖二县),“境内止三百八户”(见周郧家书)。虽然近乎同时起步,岛南的开发却远远落后于岛北。自西汉至北宋千余年,岛南的开发仍然主要局限在水南一方。

  “或许是水土情缘吧,隋朝的临振郡,唐朝的振州及宁远县,北宋的崖州或吉阳军,其治所代代相因,一直盘桓在水南一村。‘琼南第一村’因此成名。然而切莫以今例古,以为州军衙署驻地会是多么繁华。”黄家华说,丁谓在《到崖州见市井萧条赋诗》中写的“户口都无二百家”、“吏人不见中朝礼,麋鹿时时到县衙”,应是可信的。直到南宋淳熙年间,吉阳军署才迁到宁远水北对岸,即今天之古州城遗址。这一方水土也真有能容之量,竟让人们偏安于斯千余年,生聚繁衍,养精蓄锐,之后,终于北渡筑城,开拓西进。琼南基业,自此肇开。因此可以说,先有水南村,后有崖州城。

  水南四姓,源流有自当初,水南村与各地古村一样,依乡土社会惯例,聚族而居,各据一方。但随后移民陆陆续续从四面八方而来,各姓人等也就混居一村了。而水南村中较为源远流长且于史可稽的家族,以卢、裴、黎、慕容四姓为最。

  黄家华讲述,卢氏一族尊卢多逊为“移崖始祖”。卢多逊原籍河南怀州(今河南省沁阳县),五代时进士及第。因参与在陈桥驿为赵匡胤黄袍加身的政变,以拥立之功任宋太祖一朝宰相。公元982年,因“包藏奸宄,窥伺君亲,指斥乘舆,交结藩邸”的之“罪”下狱。同年,全家一并发配崖州。公元985年病逝于水南村,时年52岁。

    卢多逊在水南村算来不满3年,作诗《水南村为黎伯淳题》,千余年后仍然为人所念及,这便是所谓“人以文传”的缘故。人们至今称道他,乃因为他是作诗为水南村写照的第一人,他的七律诗二首是吟咏水南村的开山之作,堪称绝妙好辞。

  黄家华说,值得一提的是,卢诗标题下注“为黎伯淳题”。《崖州志·人物志二》“隐逸”篇载:“黎伯淳,水南人。卢多逊称为幽人逸士。”古代社会,有的士人为了保持人格尊严或保存一片心灵的净土,于经世致用的正途外,选择另一种生活方式,优游林下,寄情烟霞泉石,以诗酒翰墨自娱,是为隐逸之士。当然,隐逸也有品类不一之分。关于这位水南村黎姓一族的“移崖始祖”,《崖州志》的记载只见上文所引的十五字。其人其事之得以流传,全系卢多逊一诗。仅此而已,其余皆不得其详。或许其中有一个古朴苍凉的故事不为人知?具体情节,尽可见仁见智。但故事的主人公黎伯淳也许真是一位甘当布衣百姓终老山林的逸民。他隐居水南村,也许是“宁固穷以济意,不委曲而累己”,所以选择远离尘嚣,以享受“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的自由自在。

  裴姓是水南望族,其先祖裴瑑原籍河东郡(今山西省)闻喜县,乃唐朝著名宰相晋国公裴度的十四世孙。北宋末年由雷州太守改知吉阳军,后来安家水南村。其子裴闻义于南宋初年因乃父之功勋而推恩得赐官爵,即所谓“荫补”,知昌化军。皇恩浩荡,裴闻义之子裴嘉瑞“亦以荫补官”。赵鼎、胡铨贬谪到崖城时,曾先后居住在水南村裴闻义之宅。胡铨感其大义大德,名其宅堂曰“盛德堂”。及至明朝,裴氏后人出类拔萃者有裴士龙、裴盛、裴崇礼祖孙三代。裴士龙于明永乐年间以岁贡升送京师国子监肄业,时值明成祖诏命编纂《永乐大典》。裴士龙以其才学卓越,得以参与这部世界上最早最大的百科全书的编辑工作,事后被授以承事郎知县之职。士龙之子裴盛,于宣德元年中举。

  “有一个故事颇能说明裴氏后人的名相之家风。”黄家华告诉记者,裴盛当年赴省城应试途中经琼台,旅舍旁有位八旬和尚托他把80余两白银带给肇庆天宁寺某位僧人,说已有20余年不通音信了。裴盛把银子如数送达时,僧人诧异道“我与他分别已久,以为他已去世,况且他又怎么知道我还活着?这些银子你本来可以不用交给我的。”而裴盛则说“受人之托,安可负之?”君子古风,令人感叹!

  慕容一族是水南村另一大家族。南宋初年,水南村慕容居中受朝廷“征辟”,先后委以承事郎、本军佥判、宾州劝农使等职。所谓“征辟”,就是朝廷以特别征取与聘召的方式,选拔有德望且学有所长的学者,或委以政事,或备顾问。慕容居中受此殊荣自是不凡,他卸任回乡后,设立书舍兴办教育造福乡里。《崖州志》以“卓行”记之。

  “前些年水南村有人将其‘容'姓改作‘慕容',且有慕容居中乃水南容姓先祖之说,不知所据者何。”重视考证的黄家华认真地说,慕容本为胡族姓氏,是胡语的译音。公元五世纪末,北魏孝文帝拓跋珪推行汉化运动,将其姓”拓跋”改为汉族“元”姓,其他鲜卑复姓也一律改为单音汉姓,鲜卑族之一的“慕容”氏便改汉姓为“容”。后来,有些崇古怀祖之士又恢复了原先的复姓。

  黄家华分析,在传统社会中,具有功名身份的绅士是乡村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的主导者与组织者,同时也担负着道德教化的责任。绅士的威信建立在他的家世、功名、知识、家产、资历尤其是道德感召力上。诸如裴氏家族的绅士阶层,长期来曾经维持着传统乡村社会的生态平衡,也给天涯充满绝望的“贬臣们”予道义上的支持,他们对古代乡村社会历史文化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对政治予人的摧残也起到了疏解作用。水南村之古雅和包容,从这种人文历史传统中亦可略见一斑。

    “水南暮雨”何日再风光公元l329年(元天历二年)贬谪到崖城的王仕熙曾选出“崖州八景”并赋诗一组,其中就有《水南暮雨》:

  千树槟榔养素封,城南篱落暮云重。

  稻田流水鸦濡翅,石峒浮烟鹿养茸。

  明日买山栽薯蓣,早春荷锸剪芙蓉。

  客来昼浦寻蓑笠,黄蔑穿鱼酒正浓。

  水南美景尽收眼底。清康熙年间任崖州学正的郑懋昌也写了一首七绝《水南暮雨》:

  水浒村南隐暮鸦,近溪茅屋傍渔家。

  夜来雨过疏藤响,滴落槟榔半树花。

  可见,“水南暮雨”已经成为诗人们吟诵的好选题了。而王仕熙诗中之“鹿养茸”是当时生态极贴切的表达。黄家华说,水南一带古时多坡鹿,直至1960年代初,还时有鹿闯入村进民屋的事,现在听来简直是天方夜谭了。以“水南暮雨”为“崖州八景”之一并赋诗的,还有公元1773年(乾隆三十八年)任崖州知州的嵇震。其诗似乎平淡了些。不知是诗才使然,还是风景失色了:

  野涵昼雨霏霏急,山杂蛮烟漠漠遮。

  牵犊竖归原上草,荷蓑人立渡头沙。

  小溪绕郭二三里,短竹编篱四五家。

  若把丹青图作画,此中应着武陵花。

分享

0

阅读(14) 评论 (2) 收藏(0) 转载(0) 打印举报 已投稿到: 排行榜 圈子(精)

转载列表:

    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