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楼管理规章制度:罔顾民生 国际大都市建再多也是浮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6 00:47:21
2009年中国城镇化率已达46.59%,而城镇户籍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只有约33%。这意味着有13.6%即1.28亿生活在城镇里的人没有真正城市化。而中国有655个城市正计划“走向世界”,200多个地级市中有183个正在规划建设“国际大都市”。(2月14日《人民日报》)
183个正在规划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平均下来,每个省份要建“国际大都市”5个以上!这听来倒颇有一番“雄心壮志”。然而稍加琢磨,便觉这事不靠谱。问题是我们这么一个发展中国家,就算再花几十年的时间,能建起这么多的“国际大都市”吗?我们建这么多的“国际大都市”,有必要吗?
什么是“国际大都市”?国际化大都市最初是由苏格兰城市规划师格迪斯于1915年提出来的。但直到目前,关于国际化大都市还没有形成一个国际公认的定义。国内曾有一种观点认为,所谓国际化大都市,是指那些有较强经济实力、优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服务功能、一定的跨国公司和金融总部,并对世界和地区经济起控制作用的城市。
其实,183个城市要建“国际大都市”也不是最近才提出来的。早在2005年召开的亚太城市市长峰会上,就放出我国共有183个城市正在规划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风声。之后,“国际大都市”建设风越刮越猛,一发不可收拾。当然,作为大城市的一个远景发展规划和宏伟目标,那也可以理解,不管它是“纸上谈兵”也好,“画饼充饥”也罢,有梦想总有希望。只是不要罔顾本国国情、不量本地实力,想当然、盲目地都去搞“国际大都市”。
必须指出,国际化大都市并不是几年“大跃进”就能一蹴而就的。但错误的“政绩观”却给了建国际化大都市这一浮躁行径以大行其道的充分理由。或许在这里需要检讨的不是那些要搞国际化大都市的城市和其政府领导人,而是不尽合理的政绩考核制度。不少地方都是国际大都市定位虚幻,导向不明。
一个城市的规划,不仅代表了一个城市的文化和个性,是一个城市整体诚信度的表现,更是一个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向导。透过183个城市要建“国际大都市”的背后,很难否定,不是一些城市好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和急功近利、贪大求洋的理念在作祟。有意思的是,连一些刚刚被批准为地级市的城市,要规模没规模,要实力没实力,也异想天开地要一步登天搞出个“国际大都市”,真不怕笑掉地球人大牙。
退一步讲,即便将来建成了几个“国际大都市”,也没什么好显摆的。对于老百姓来说,他们需要的不是国际大都市,而是拥有完善基础设施、良好生态环境、完备就业政策、高效政府服务的生活品质之城。一座真正宜居的城市,比国际大都市更有魅力、更亲民。如果连起码的基础设施都不完善,还奢谈什么“国际大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