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厅进销存月报表:当沃尔玛都频频售假,消费者还有退路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5:57:59

当沃尔玛都频频售假,消费者还有退路吗

2011年9月22日   A28:A28-评论   稿件来源:新闻晨报   作者:苏振华

  □晨报特约评论员 苏振华

    央视《焦点访谈》近日曝光了重庆沃尔玛沙坪坝店出售假冒 “绿色猪肉”事件。沃尔玛售假并非孤例,其五年间已因屡屡违法被处罚了20次,仅今年1到8月就被罚了8次,平均每个月处罚一回,在此次假冒“绿色猪肉”丑闻被曝光之前,就刚接受了一次处罚。

    沃尔玛乃是世界五百强企业的翘楚,在全球15个国家有8500多家门店,在中国的120个城市有340多家门店。它严谨的全球采购系统遥遥领先于同行,它的信誉在某种程度上几乎是不容置疑的。但可以看看新闻事实,之前曝光了这样一起事件:一些散装豌豆的最后一次进货日期是2011年7月30日,但工商部门发现,其部分外包装上标注的生产日期居然是2011年8月21日。这类明显的漏洞,显然是不可能逃脱沃尔玛严密的监控系统的,只能说,沃尔玛是有意为之。

    沃尔玛公司在美国本土,几乎不会发生有意售假事件,但到了中国市场,何以就敢如此堂而皇之地频频“作恶”呢?“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说的是淮南的橘树,移植到淮河以北就变为枳树。最近这些年,仅仅被曝光的极为恶劣的产品质量事件,就已经数也数不清了——奶制品企业对于产品中添入三聚氰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某品牌茶油被曝含致癌物质,地沟油流入餐桌……在这样一个公然售假已司空见惯的市场里,沃尔玛一月一次的售假行为,甚至算得上是“小巫见大巫”了。

    有意售假,无疑是利益驱动使然。但作为一家信誉卓著、有着严格而有效的质量监控体系的企业,有意造假仍然是令人费解的。如果说沃尔玛不珍惜自己的品牌信誉,我想也不是事实。根本性的原因只能在于,在沃尔玛公司看来,其一,逃脱市场监控并不太困难;其二,即便是被曝光,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曾经在三聚氰胺问题上栽过跟头的大型奶企、个别致癌茶油的生产公司,等等,现在仍然在市场上风生水起、日进斗金,造假丑闻的曝光,并没有给公司形成致命的负面影响。如果说不曾被曝光犹也罢了,被曝光之后为什么还能够屹立于市场而不倒呢?难道消费者不知道自觉抵制这些企业吗?可能的原因是,消费者已然形成了这样一个心理预期:劣质产品早就充斥市场了,相比而言,这些大品牌的产品质量还算是好的。由此而形成了一种可怕的群体心理:消费者已经对伪劣产品有了相当的容忍度了。如果消费者退了一步,企业就会进一步,一定程度的造假售假自然就会成为行业内心照不宣的经营规则。

    沃尔玛这样的公司,当然是注重企业信誉的,但它注重信誉的目的,说到底也是服务于其利益追求,当它发现售假已经成为行业的普遍规则、以及消费者对企业售假“并不太生气”的时候,它的理性选择显然就是有意售假。尤其是对那些具有行业统治力的企业来说,不可动摇的市场份额让它们更加有恃无恐。

    当企业和消费者的博弈走到这一步时,市场基本上就要崩溃了,地沟油流入餐桌可谓明证。在这样的极端情形已然形成时,只能说市场已经全面失灵,它已经没有能力将造假售假企业淘汰出局了。打破这种极端的格局,只能是要求政府来采取激烈的措施,以挽回消费者已经后退的市场信念。一方面,进一步完善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当然是至关重要的,但同时,监管部门应该对已经被发现的造假企业采取“零容忍”的措施,只要发现造假行为,就应该断然“秒杀”造假企业,取缔这些企业的经营资格,一个也不原谅。

    一旦这样的大企业、名企业死掉几个,这就等于昭示:造假售假属于侵犯天条的行为。企业只要形成了这样的预期,就会马上改变行业的经营规则,并同时极大地提振消费者的信心,展开对无良企业的自觉抵制,从而让市场机制重新有效运转起来。

    (作者为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