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戟之灵远月十杰:中国必须加快开启金融监管改革大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8:22:14

中国必须加快开启金融监管改革大幕

2011-07-11 10:12:53

浏览 651 次 | 评论 1 条

 

近期,全球巴塞尔协议Ⅲ终于敲定了全球金融监管新框架,一场全球银行业的金融监管改革大潮正在展开。而与此同时,标普信用评级再次沽空中国银行业,预警中国银行业坏账风险正在上升,无论如何中国都不能把它当做“阴谋论”看待,中国金融体系自身的监管改革大幕必须开启。

全球金融危机并未远去,然而人们已经开始去反思这场危机,这其中哪些过度追求利润、过度追求风险“大而不倒”的金融机构难咎其责。大多数情况下,大型机构不是因为具有竞争力,而是由于其具有的特殊地位而获得高收益。在扭曲的激励机制下,风险收益由大银行获得,损失则由公众来承担。而这些“大而不倒”的机构靠着政府救助的“隐形保险”更容易获得存款人和债权人的资金,市场倾向给予更高评级,降低了这些机构的融资成本,获得了相对于其他机构的不正当竞争优势,从而降低了宏观层面资源配置效率,不利于金融系统的稳定性。

据IMF估计,全球银行业因本轮金融危机遭受的损失为2.28万亿美元,其中美国银行业损失为8550亿美元。扣除部分已回收的财政指出,G20中的发达国家直接拯救金融体系的财政成本平均占GDP的2.7%;受金融危机冲击最重的国家尚未收回的财政成本达GDP的4%-5%左右;危机中政府对金融业的担保和其他或有负债平均占GDP25%;预计危机使发达国家的政府债务占2008年至2015年期间上升约40个百分点,因此如何解决金融机构的外部性,解决面临危机时的金融机构救助问题就成为各国政府关注的焦点。

近期,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明确表示,为避免全球再遭金融海啸冲击的风险,将全球系统重要银行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提高1%至2.5%,且需在2016年至2018年的三年内逐步达标。假如银行规模扩展并参与风险活动,对金融系统的威胁性提升,则可能面临额外1%的追加要求,这就是巴塞尔协议III确定的新门槛。

和巴塞尔协议II相比,巴塞尔协议III最大的变化,当属对资本尤其是核心资本的充足率及其构成做出了更严格的限定。危机表明,资本质量和资本的数量同样重要。在金融创新和银行规模扩张的背景下,欧美银行危机前的资本中包括大量的隐含风险的混合型债务工具。新的框架重新定义了可以被认可的资本类别,加强了资本在危机时的清偿能力。

资本充足率下降带来的最直接变化就是银行业必须大量融资。新协议Ⅲ改革主要通过三个途径影响资本充足率:一是一级和普通一级资本(主要由普通股、现金储备和留存收益组成)构成的变化将使银行目前用于满足资本充足率的混合资本结构不能继续发挥作用;二是交易账户风险资本计算公式的变化也将使得加权风险资产至少提高两倍,资本充足率下降;三是资产负债表外项目和证券化资产还将面临更高的资本要求。从需要募集的资本绝对量看,根据瑞银2010年报告估算,假定在6%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下,在2012年底,全球银行业须补充1292亿美元资本,其中,欧洲、日本、美国和新兴市场国家分别需补充645亿、624亿、12亿和10亿美元资本。如果将这一假设情景提高到8%,则全球银行业需募集的资本将提高到3755亿美元,这将是对大银行,特别是发达国家的大银行的重大冲击。

对于中国而言,中国大银行的资本充足率的标准似乎并非是一大难题,而且中国银行体系的业务模式实际上仍属于传统意义的业务模式,以存贷业务为主,较少涉及金融衍生工具。再者,高额储蓄率的背景下,中国银行业长期以来享受着来自于居民存款的充足流动性,对批发市场融资渠道依赖较小。

然而这并非意味着没有重大挑战,中国金融业高盈利的成绩下面同样蕴藏着非常大的风险“病灶”。

第一大风险,中国银行存款资金来源充足,但投资需求增长远远落后于存款资金供给,为降低账面不良资产、提高借款企业的资质,银行体系内形成了庞大的存贷差。银行过多的制造信用,使得基础货币的供应远不够金融体系对基础货币的需求,实际流通中的货币明显过大。

第二大风险,中国的影子银行体系已经非常发达,由于对影子银行游离于监管之外,很多银行将贷款转成被依托公司打包的金融产品,这些被轻度监管的信托公司再将资金投资于实物、基础设施、金融工具和高风险高回报的领域,比如股票市场、房地产等,并通过资产抵押以及股权持有等方式使更多的主体联系在一起,而一旦资产价格出现大幅波动,这些主体也就形成了一个紧密相连的风险组合。

第三大风险,房地产捆绑着土地财政和土地金融,这样低效率的投资,房地产泡沫,以及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资金支持,都会使银行的贷款质量恶化。标普和惠誉的警示并非空穴来风。2010年银监会内部统计显示,当时统计的7.66万亿元的平台贷款余额中,有2万亿元存在着严重问题,包括借款主体不明确、当期债务偿还存在严重问题、以及/或将贷款用于自有资本或挪作他用等。另有4万亿元贷款的现金流不足以覆盖其本息。

正是由于我国金融体系里仍然存在着“病灶”,一遇到风吹草动,风险就会暴露出来。一些金融机构不仅不能有效地贯彻落实货币政策,反而会成为宏观调控的利益“博弈”方和政策传导的“梗阻”。因此,在当前全球各国积极推进金融变革的时候,我国不能成为全球金融监管改革的“旁落者”,而应抓住金融全面开放之前难得的历史机遇期,继续深入推进金融体制改革,从宏观审慎监管的角度,将银行系统的风险与货币政策、金融监管、微观治理和金融对外开放政策综合起来考虑,切实提高防范和应对金融危机冲击的能力。

 

 

 

1上一篇 << 人民币短期被高估的五点理由      下一篇 >> 金融危机为何总是周而复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