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客被招牌砸晕:0922救市论大行其道 政策信号耐人寻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21:39:40
救市论大行其道 政策信号耐人寻味
www.stockstar.com 2011-9-22 13:31:06证券之星
  【证券之星网站编者按】“救市”会到来吗?对于这一点,多数市场人士还是抱着积极的观点。事实上,近期难熬的“磨人市”中,消息面、政策面已经开始传出种种耐人寻味的信号。最为瞩目的当属舆论方面,作为国内顶层舆论阵地,人民日报和新华社频频发表社论及电稿,以罕见的尖锐姿态持续对A股市场“重融资轻回报”的怪相开火。相信这种攻势不会是空穴来风,从最积极的方面考虑,这或许是管理层出台某些提振政策之前的“暖场”动作。    

 

  ===本文导读===

  【相关报道】救市论说法大行其道 政策面信号耐人寻味

  【政策信号】央行欲推M2+货币调控新指针
              央行研究M2+ 暗示货币政策难放松
              中金:研究M2+显示货币政策仍将偏紧
              连平:中国宏观调控政策进一步收紧可能性有限

  【救市呼声】谢国忠:是谁在制造股市大幅动荡 掠夺社会财富
              救市呼声一响 股指“揭竿而起”

  ===全文阅读===

  救市论说法大行其道 政策面信号耐人寻味

  普涨、放量、热点四起,沉寂了许久的大盘终于在昨日愤然爆发。在深深陶醉的同时,长期承受着巨大压力的股民们纷纷引颈探寻这根横空长阳的确切“出处”毕竟,在尚未爆出官方重大利好的当前阶段,突如其来的大幅上涨的确充盈着“香甜”的大反转行情前奏意味。而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李大霄“救市了”的微博更新,更令大家的盼多情绪高涨不已。

  昨日下午1点39分,李大霄发出了一条“救市了,也许这次不一般”的微博更新。虽然当时如火如荼的大涨攻势是市场的绝对焦点,但这条语焉不详、仅仅十个字的信息还是迅即掀起了投资者的关注风暴从历史观点上看,李大霄2006年提出不拔青苗、次年提出摘熟苹果、2008年提出保护胜利果实……种种堪称精准的预判,令人不得不对他的言论多上点心。

  传说中的“救市”会到来吗?对于这一点,多数市场人士还是抱着积极的观点。事实上,近期难熬的“磨人市”中,消息面、政策面已经开始传出种种耐人寻味的信号。最为瞩目的当属舆论方面,作为国内顶层舆论阵地,人民日报和新华社频频发表社论及电稿,以罕见的尖锐姿态持续对A股市场“重融资轻回报”的怪相开火。相信这种攻势不会是空穴来风,从最积极的方面考虑,这或许是管理层出台某些提振政策之前的“暖场”动作。

  此外,技术面、政策面也不约而同地出现了波波脉动:9月20日,1年期央票发行量再度回到地量水平,同时连续第三次使用7天正回购操作平滑资金到下周,这些措施局部缓解了资金面紧张状况,立即被视作“央行为了纾困流动性”的一次出手;昨日上午,“核电项目或将重启”的消息为大涨出力不小,当日下午场内更传出了“十一假期期间暂停IPO”、“T+0制度有望回归”等振奋人心的传言,券商板块的同步大涨,则被视为这些消息的印证。

  “创下2426后出现比较有力度的上涨,成交量也有比较明显的增加,从估值上看大盘股的基础比较牢固,也出现了比较多的蓝筹股增持现象,结合上次2437点社保的入市,这次也不排除政策性资金入市所致。在市场低位实施稳定市场的措施既可达到稳定市场的功效也可达到国有资产增值的目的。一举两得。”掀起种种玫瑰色想象之后,李大霄又于当日下午3点45分发布了上述观点,这或许可视为他对自己预判的诠释。 (西安晚报)


央行欲推M2+货币调控新指针

  央行日前称正在研究覆盖范围更广的货币统计口径M2+。分析人士认为,M2+将涵盖较社会融资总量范围更大的流动性总量,由此形成更为全面的货币供应量统计体系,成为央行货币调控新指针。目前如果推出M2+,可能有利于缓解货币政策“超调”的忧虑,也便于公众理解政策。

  8月末,M2同比增速降至13.5%。这一增速不仅低于2008年金融危机时水平,还创下了2004年11月以来新低。货币增长速度大幅降低,令市场担忧政策紧缩可能“超调”。但从实际情况和物价压力来看,全社会的货币信用供给并没有减少。

  究其原因,统计数字与实际情况相背离的背后,货币供需已发生巨变。正如30多年前哈耶克所说,如今货币创造已经不是央行的专利,她就像人类社会的语言、道德和法律一样,可以自发地出现。在货币形式不局限于本币、货币需求主体发生变化、非存款性金融机构(证券、基金、保险)发行主体明显增加、金融市场推出了新的流动性工具等新变化面前,央行的货币供应统计方式也需要相应发生变化。

  尽管传统的信贷投放仍是经济活动的融资主要渠道,但直接融资以及其他方式融资的比例在不断上升。去年以来,A股融资、中期票据和短期融资券为主的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快速发展;银行信贷类理财(相关:证券 财经)产品发行呈井喷式扩张。企业还通过企业债、公司债、信托、风险投资等渠道进行融资。

  鉴于上述情况,央行提出了社会融资总量这一指标,旨在货币供应进行重新界定,为监管层做出对通胀形势判断和政策选择提供更有效的数据。而今年以来,银行信贷之外的货币供应大扩张更盛,突出表现为银信理财产品大量发行。数据显示,1-8月全国96家存款性金融机构共发行银行理财产品13426款,发行规模超过10万亿元。

  银信理财产品的扩张,为实体经济提供了大量的表外融资支持。加之其他渠道的货币供应,实际中M2+增速可能显著高于M2增速,故提供的流动性与实体经济发展的相适应程度也需要重新评估。

  当前,我国通胀水平仍处高位,而外围市场动荡加剧,对于货币政策是否需要放松的讨论也渐多。央行日前明确表示,实际货币条件与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是相适应的。

  分析人士认为,M2+可以考虑将存款性公司概览中未纳入现行M2的各类存款,即其他金融性公司存款、住房公积金存款、委托存款、银行理财资金、外汇存款和地方财政存款等计入;若继续扩大范围,可以考虑编制反映全部金融机构向实体经济提供的流动性指标,包括流通中货币、本外币存款、理财、回购、实体经济部门持有的金融债券、权证及资产支持证券、证券投资基金、银行承兑汇票、信托投资计划等。(上海证券报)
 央行研究M2+ 暗示货币政策难放松

  央行最新发布的金融数据显示,8月份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13.5%,创下了自2004年11月份以来的最低点。

  M2以及M1增速不断创新低,也明显低于年初既定的16%调控目标,市场一度认为政策放松的条件具备了,可是,在不久前的9月5日,央行又采取了补缴准备金的紧缩措施。

  另外一个矛盾是,按照通常的理论,M2低位运行,通胀情况也应该随之好转。但恰恰相反,8月CPI仍然居高不下,8月同比增长6.2%,虽较7月份的高点6.5%有所降低,但仍在警戒线以上。

  一贯只公布数据不多言的央行,也第一次揭开了这神秘面纱,给出了明确的答案:目前M2的统计比实际状况有所低估。为了更加充分地反映金融市场的最新发展,正在研究覆盖范围更广的货币统计口径M2+。而今年热闹非凡的理财产品将被纳入。

  这个解释也使得一切都顺理成章:通胀依然高企,货币条件依然偏紧。而市场广泛预期的年内紧缩政策全面放松的“美好愿望”恐难成型。

  M2低估M2+出动

  央行9月11日公布了最新的金融数据:2011年8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78.07万亿元,同比增长13.5%,比上月末低1.2个百分点,比上年末低5.7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27.33万亿元,同比增长11.2%,比上月末低0.4个百分点,比上年末低10.7个百分点;流通中货币M0余额4.58万亿元,同比增长14.7%。

  M2数据的增速低于市场预期,于是,对于经济放缓的担忧油然而生。而近期下调部分存款准备金率的传闻也甚嚣尘上。

  按照东北证券的测算,如果用当月新增M2除以新增贷款的数值,来简单反映货币创造能力和经济活跃程度的话,8月的数值为1.41,低于1.56的均值,与面临高强度调控的2004年8月份相当。

  但央行立刻发布对8月货币信贷数据的解释,态度鲜明地回应了近期对紧缩政策猜测。

  央行新闻发言人表示,今年以来,M2增速从高位向常态平稳回落,符合宏观调控的预期和稳健货币政策的要求。尽管目前M2增速看起来比过去低一些,但实际货币条件与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是相适应的。

  央行认为,从今年以来的贷款和社会融资规模看,增长速度并不慢。截至2011年8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仍达到16.4%,比2000年-2008年平均水平15.5%高0.9个百分点。央行新闻发言人强调说,8月当月新增人民币贷款5485亿元,比实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2010年同期还多增近百亿元。而且1-7月,社会融资规模为8.3万亿元,其中人民币贷款只占56.2%,其他如债券、股票等多渠道融资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今年风光无限的理财产品极有可能被纳入。据普益财富最新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1-8月,全国96家存款性金融机构共发行银行理财产品13426款,发行规模超过10万亿元。

  除了低估外,基数高也是M2增速下滑的原因之一。“由于从2009年以来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推高了M2的基数,在今年货币政策从紧的情况下,即使8月新增信贷比实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2010年同期多增93亿元,M2增速下降的幅度也会较大。”招商证券分析师谢亚轩认为。

  而外汇占款也是M2的另一个来源,高盛经济学家宋宇指出,8月份数据还未公布,但近几个月来,外汇占款存在小幅走低倾向,不过这种情况在8月份可能受汇率升值预期变化等因素影响而发生改变。

  M2的低估早已引起了央行的关注。因此,调整存款准备金范围,以达到提高存款准备金的效果,从而实现年度调控目标,也在情理之中。

  政策恐不易放松

  放松的猜测层出不穷,尤其在欧美债务恶化,国际形势多变的背景下,但近期央行屡屡出手,一一澄清:先是把存款准备金的范围扩大到保证金存款,解决了快速扩张的表外融资规模,对金融稳定的潜在威胁和对冲;而后,为了缓解资金面的压力,央行又连续八周进行货币净投放。8月,央行净投放货币1670亿,银行间市场利率也得到了有效的改善。

  央行的煞费苦心也表明,未来货币政策难有实质性放松。

  谢亚轩认为,货币政策出现实质性放松的条件应该包括:一是货币增速稳定在合理水平(16%以下);二是通胀水平有明显的趋势性下降;三是季调后通胀预期出现两个季度的回落。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上述条件难以同时具备。

  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预计,9月通胀仍将位于高位。目前通胀压力尚未见明显消退,向前看,预计9月CPI仍将位于6.0%左右的较高水平,整个三季度CPI同比位于6.2%左右的水平。

  他指出,9月CPI环比季节性上涨压力仍存。商务部数据显示,9月第一周食品价格环比上涨速度较8月下旬有所放缓,同时农业部数据显示,农产品批发价格指数出现回落,但由于8月食品价格前低后高,尤其8月下旬食品价格涨幅较大,因此商务部和农业部数据均显示9月平均食品价格对8月平均食品价格的环比涨幅达到1%以上。如果9月食品价格继续上涨,则食品环比可能高于9月的历史均值的1.3%。

  “种种迹象表明,关于央行将放松货币政策的呼声,显得为时过早了。”澳新银行大中华区经济研究总监刘利刚说,央行也通过实际行动表明了,由于通胀压力没有出现明显下降,央行至少应该坚持目前的货币政策基调。

  此前,市场曾经预期,由于央行扩大存款准备金缴纳基数将锁定大规模的市场流动性,央行可能将在近期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以保持“有松有放”。

  刘利刚认为,这是一种有趣的观点,但货币政策应该保持前瞻性,应根据未来的市场流动性状况来作出决策,在目前规模的资本流入以及贸易顺差下,中国市场的流动性仍将保持充裕,中国央行不应该在通胀预期未稳定前,贸然放松货币政策。

  野村研究报告则认为,2011年余下时间,中国央行会静观其变。先观察本轮金融市场动荡对国内经济的影响,之后再作出进一步的政策决定。(华夏时报)
中金:研究M2+显示货币政策仍将偏紧

  央行9月12日表示,正在研究覆盖范围更广泛的货币统计口径M2+。对此,中金公司在9月19日发布的最新研究报告中分析指出,M2+指标显示货币条件较M2所显示的要宽松,央行研究M2+显示松货币政策短期内仍将维持偏紧态势。

  对于M2+的推出依据,中金指出,由于企业和居民存款越来越多用于购买理财产品而转到银行表外,理财产品和一些未计入M2的存款,仍属于私人部门所持有的高流动性资产,带有货币的特征,理应计入广义货币。央行研究扩大M2的口径范围而引入M2+这一指标,意在修正M2对私人部门流动性资产的低估。同时,M2+相对M2主要是增加覆盖存款项目,而不是像美联储曾经用过的M3那样包括大额存单、回购、货币市场工具和欧洲美元等更广泛的流动性更低的金融资产。

  综合M2+的概念和对其他存款性公司(主要是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和金融机构信贷收支表的观察,中金认为,可能列入M2+扩大统计口径且金额较大的项目主要是财政存款、单位存款中的保证金存款、外汇存款和其他存款公司对其他金融性公司负债中未纳入M2统计的部分(近似同业存款)。此外,银行理财产品也应该计入M2+,据中金银行组的估算,截至今年6月末存量规模约为3.3万亿,但暂时难以估算其对M2+增速的影响。

  据中金测算,M2+与M2增速在今年以前基本一致,但今年以来,在单位保证金存款,财政存款、同业存款和银行理财产品存量的推动下,M2+增速则显著高于M2,且位于金融危机前的较高水平。中金认为,这反映M2增速一定程度上夸大了货币条件的紧缩程度,从M2+的增速来看,目前的货币政策没有“超调”;从其他存款性公司对非金融机构及住户的负债及其增速来看,7月该指标同比增速为17.1%,也位于金融危机前相对较高水平,并未显示出超调的迹象。因此,中金认为,M2+指标显示货币条件较M2所显示的要宽松,央行短期内不会放松货币政策。

  同时,中金预计,9月翘尾因素较8月继续回落,9月CPI仍将位于6.2-6.4%的较高水平。由于通胀压力尚未显著消退,经济增长虽放缓但仍属稳健,尤其是就业形势尚好,因此控通胀的政策目标短期内不会改变。中金维持对年内还有1次加息的判断,时间窗口在9-10月,若该时间窗口未加息,则年内不会再加息。(证券市场周刊)
连平:中国宏观调控政策进一步收紧可能性有限

  交通银行(601328)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在“全球经济风险中的财富管理逻辑”投资交流高峰论坛上表示,在目前的情况下,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特别是货币政策进一步收紧的可能性有限。

  全球金融市场大幅度波动,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中国的经济增长。连平指出,欧洲债务危机是未来影响货币政策的重要变量,其发展一旦恶化将会成为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推手。连平说,欧债危机目前仍在持续发酵,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尚未平息,因此,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特别是货币政策也要考虑外部需求的变化,而不只是考虑CPI的变化。

  连平指出,CPI作为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特别是货币政策导向性指标,受接下来几个月翘尾因素下降速度较快以及全球经济增长态势整体比较疲软的影响,整体趋势不会大幅下滑,基本将维持在3%-4%左右。

  “从目前发展态势看,中国经济增长有所回落是肯定的”,连平说,“但还没有到需要刺激的阶段”。他表示,考虑到货币政策的滞后效应以及其他政策的叠加效应,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特别是货币政策需要兼顾多种目标、关注多项经济指标进行调控。在目前全面总量紧缩的政策局面下,货币政策不会再进一步紧缩。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政策将明显放松,货币政策转向的条件尚不具备。”连平说。(新华网)
谢国忠:是谁在制造股市大幅动荡 掠夺社会财富

  大量投机资本的逐利行为,导致了全球市场的大起大落,而现在根本就不能确信,各国政府有没有意愿和能力来抑制投机。

  在过去短短两周的时间,低迷的全球股票市场就蒸发掉了十万亿美元的财富。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加上美国国债风险评级的下调,还有全球经济的再度下滑,引发了这一轮的股票抛售。但是,暗中操控市场的行为,很可能是扩大了这一轮的市场波动。

  “阴谋理论”还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释股市跳水的原因。过去二十年间宽松的货币政策,制造了数额巨大的投机资本。因为全球经济的规模有限,不足以支撑投机资本的预期回报水平,投机资本只能制造大幅度的市场波动,来掠夺其他那些凡夫俗子的财富。这些被掠夺者会在市场低迷的时候恐慌性地进行抛售,而在市场繁荣的时候,又会满怀幸福憧憬高价买入。

  全球经济还没能从2008年的危机中恢复。西方国家的债务和赤字问题,东方国家对于出口的过度依赖,都没有获得解决。过去两年间的经济复苏是被“刺激”出来的,刺激的资金来源是政府借贷。而随着西方政界开始把注意力从“刺激经济”转向“控制赤字”,全球经济也就失去了推动力。今年夏季,跨太平洋航线运费率的状况,也反映了全球国际贸易规模的收缩。全球股市把经济增长预期下调的客观依据是很充分的。

  但是,这次调整很快就变成了恐慌。而导火索就是意大利和西班牙国债收益率的迅速上升。欧洲央行购买两国债券,应对导致债券收益率猛涨的短期抛售行为非常有效,本来可以让市场逐渐恢复宁静。但恰在此时,美国市场又陷入了恐慌,投资者因为标准普尔下调美国国债风险等级而疑虑重重。

  但事实上,在评级下调之后,美国国债收益率反而略有下降,这说明市场并不担心美国政府的偿债能力。美联储采取的措施稳定了美国市场;同样,法国政府也永远不会坐视自己国家的银行业崩溃。在香港,闭市前几分钟的市场波动,很可能就是被操控的结果,目的在于影响美国股票市场开盘行情。通过股票期货市场,想要改变香港股市的收市行情并不需要太多的资金。

  全世界巨额投机资本可以通过全球银行业系统进一步放大规模,实际可用的投机资本,可能会跟全球经济的规模相当。为了给这么大规模的资产获得可观的回报,它必须创造财富再次分配的机会,仅依靠实体经济的利润远远不够。因此,我们才应该带着疑问去观察全球市场上那些突发的剧烈动荡。

  在罗马帝国日趋衰败之时,有一些野蛮人会不时闯入帝国的疆土,掠夺帝国城市残留的财富。投机资本,就是当今世界的野蛮人。当西方世界正因为社会福利负担和竞争力下降举步维艰的时候,投机资本却在通过制造百分之多少比例的市场动荡,来满足自己的贪欲,掠夺那些残留的社会财富。

  如果西方世界想要过平静的生活,就必须想办法控制住这些当代的阿提拉。但是,西方金融界和政界之间千丝万缕的关联,让人们会怀疑,指望政府官员来对付投机资本,又能有多大效率呢?

  伦敦街头已经燃起了火焰。削减财政赤字的做法,让穷人最先蒙受了损失。金融投机通过巨大的市场动荡获利的来源主要是中产阶层,投机者利用他们的无知或者无助,夺走他们的财富。各国央行打着刺激经济的旗号,拼命增发货币,同样也在侵蚀中产阶层的储蓄,同时降低他们的购买力。

  让多数人贫穷的做法,正在把整个世界推向革命。要到统治世界的金融寡头体系被推翻的时候,这个世界才会再次迎来和平。(环球企业家)
救市呼声一响 股指“揭竿而起”

  救市传闻一起,大盘稀里哗啦就飙升65点。昨天,A股市场迎来久违的大涨行情,沪深两市各板块全部上涨,且涨幅均超过1%。截至收盘,沪综指报2512.96点,涨65.21点,涨幅2.66%;深成指报10991.85点,涨312.55点,涨幅2.93%。这是进入9月以来,A股市场的第一次“扬眉吐气”。

  “节前跌不下去了!”

  “节前跌不下去了!”昨天,一位一线市场人士兴奋地对北京晨报记者表示,近期大盘频频下跌,投资者的情绪已经郁闷到极限。而本周开始,新华社、人民日报纷纷发文,批评A股市场“重融资轻回报”。“这种舆论导向令部分机构资金相信,十一长假前,国家队有出手维稳的可能。”该人士称,从A股本身走势来看,市场量能不断创新低,继续向下打压的动能已不足,技术性超跌反弹要求强烈。

  而昨天,整个市场果然也是——救市呼声一响,股指“揭竿而起”。昨天,沪深股市2000多只股票中,99%的股票飘红,更有24只个股直奔涨停。不少股民感叹“真是好久没看到这样的行情了”!

  多空又开始抬杠

  尽管市场一厢情愿地“思涨”,但空头的声音依然响亮。昨天,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李大霄与著名的“空军司令”侯宁,就发起了一场“救市之争”。下午1点39分,李大霄在其实名微博上大喊:“救市了,也许这次不一般!”

  很快,“空军司令”侯宁便说:“我呢,听到‘救市’就头痛,也不知道谁救谁呢。再说,‘牛市’能救得来吗?我宁愿把今天的异动看做触及布林线下轨的技术反弹。能走多远呢?”很多股民也跟着回帖称:“怎么救,为什么救?”还有网友称,不是救市,救的是一只股票——中国水电,让它在熊市里圈钱多一点。

  绝地反击可以期待?

  尽管如此,先知先觉的一些机构资金,早已开始异动。交易所数据显示,在市场跌破2500点的本周初,ETF已逆市实现连续三周净申购。8月29日至9月2日,ETF基金整体实现净申购1.78亿份。9月5日至9月9日,ETF整体净申购24.17亿份,且创出下半年以来交易周净申购新高。9月12日至9月16日,ETF再次整体净申购12.33亿份。专业人士指出,ETF基金连续呈现净申购状态,正体现目前市场积极的一面。

  而国信证券分析师则对晨报记者表示,从昨天市场情况来看,领涨板块已经出现。今天,如果成交量继续放大,行情的绝地反击还是可以期待的。那将意味着,今年“十一”很可能复制去年“十一”之后的大涨行情。(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