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类中文核心期刊:高校信息化建设的目标设定与路径选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1:40:31

高校信息化建设的目标设定与路径选择

2010年05月07日14:28 来源:人民论坛学术前沿(总287期) 作者:徐红卫

  【摘要】在高校信息化过程中,要深入调研、广泛论证,认真编制总体建设规划,有效整合各类资源,充分调动一切有利因素,统筹兼顾、分步推进,确保信息化建设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只有实现高校教育、管理、服务的全面信息化,才能办好让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

  【关键词】高校 信息化建设 内涵 目标 要求

  随着以网络、通讯等为基础的信息技术发展速度加剧,给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带来许多革新式的转变,学界也将21世纪表述为“网络时代”或“信息时代”。信息化正越来越多地被世界各国所重视、推广和大力发展,人们也越来越多地认识到信息化的重要性。在推进信息化,实现国家现代化的过程中,高校应该也必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是高校存续、发展的本质体现,也是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校提出的客观要求。这是因为,一方面高校是信息技术发展的主阵地;另一方面,高校是信息技术教育和人才培养的主渠道,高校不仅为信息化提供了技术保障,也提供了人才准备。

  深入理解高校信息化的基本内涵与目标构成

  现阶段,各类型高校以校园网建设为基础的信息化建设发展势头较好,“数字化校园”、“信息化校园”比较普遍。但在高校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局部也存在着重技术轻应用、重建设轻管理、重当前轻长远等问题,忽视总体规划、缺乏统筹管理等问题在一些高校表现还比较突出。此类问题的出现,究其原因,主要归结为对高校信息化内涵的理解不够深入。

  基本内涵。《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强调,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要求加快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加快教育管理信息化,加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高校校园网建设,加快教育信息资源开发,加快教学科研网络、教育政务信息化、高校数字图书馆等应用工程建设,加强教育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和专业人才培养。同时,也对教育信息化的内涵进行了基本界定,即高等学校为适应信息化社会的要求,营造信息技术应用环境,整合教育教学资源,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在教学、科研、学习、管理、服务等各方面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教育、管理、服务全过程的信息化,以及基于信息技术手段下推行的内部体制设计、机制构建和制度创新。

  目标设定。根据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内涵,结合工作实际,笔者将信息化建设的目标概括为“一二三四五”,即:构建一个平台。完善校园网、有线(闭路)电视网、短信平台等信息化设施建设,构建设施齐全、功能完善、性能优越、技术领先的综合网状结构的信息化基础平台;强抓二项建设。强抓网络物质建设(电脑、服务器、网络等)和网络精神建设(网络伦理、网络道德、网络文化);实现三种功能。立足改革教育教学、改进管理和改善服务,最终全面实现教育信息化、管理信息化和服务信息化;优化四类服务。面向教职工、学生、家长、用人单位提供必要的信息化服务。完善五大系统。完善教学管理系统、学习资源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电子政务系统)、数字化校园服务系统(或校园一卡通管理系统)、目录服务系统(或网络导引系统)。

  准确分析高校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不足

  近年来,高校形成了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信息资源相对充裕、应用系统初步健全、队伍建设基础较好、运行管理比较合理的良好工作态势,为进一步推进信息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但也应看到,当前高校信息化建设中还存在一些不足。

  网络意识不足,信息观念淡薄。网络化、数字化、信息化对学校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但仍有部分教职工对应用网络等信息化手段促进教学、管理和服务工作的认识不足,对网络教学、网络教材、网络学习等不够重视,这不仅影响信息化教学与管理方式的进一步推广,也造成不同程度的资源浪费。

  组织力度偏弱,管理机制松散。信息化建设缺乏全面统筹和科学规划,导致建设起伏明显,尤其缺乏资源配置的可行性论证和使用的合理性评估,局部出现了重复建设、过量建设的问题。在信息化管理方面,也缺乏统一的管理机制。高校网络管理部门尚不具备对信息化工作完全行使管理职能的权限,各系部及相关组织也未能对信息化工作进行有效管理,具体表现在管理职权分散、内容更新不及时、基层信息发布审核不严格等。

  服务对象模糊,功能定位单一。在建设网站和开发专题网页的过程中,对为谁开发、如何开发和为谁服务、怎么服务等问题的认识模糊,因而出现了内外网不分、内容交叉和重要信息缺失等不足。网站建设局部表现出服务对象模糊和功能定位单一的缺憾,导致家长、用人单位等客户难以从高校网站获取必要、足量和有效的信息资源,也可能不同程度影响网络信息保密,造成一些不必要的信息外泄,甚至影响到对高校的相关评价。

  资源配置不利,整合优势不足。当前,高校在信息资源的管理方面普遍缺乏统筹,功能发挥也不理想;电脑、服务器等主要设备管理一般比较分散,综合利用程度较低;软、硬件不匹配的情况时有发生,重软轻硬和重硬轻软的问题在局部表现还较为突出。上述因素,不同程度地造成人、财、物及相关制度性资源配置的不合理,也导致信息化资源的整合程度较低。

  教育引导不够,信息管理滞后。近年来,各高校依据法规,结合实际,制定了网络管理的相应制度,对学生上网实施有效管理。但管理办法还比较单一,缺乏有效的教育引导。一方面表现为重管理轻教育,一方面又表现为重教育轻引导。重视网络技术的应用和服务的提供,却忽视了网络伦理和网络道德的教育与引导。

  明确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与工作要求

  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牵涉面广、推进难度大、持续性强的复杂工程。信息化建设既要满足学院现实工作的需要,又要适应未来发展的趋势。当前,国家对高校信息化建设虽有总体要求和一些具体项目的区分,但没有一个统一的衡量标准和评价体系。为此,笔者提出了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与工作要求。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改革教育教学、改进管理、改善服务为目标,统筹兼顾、科学规划、加强领导、规范管理,有目标、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学校信息化建设,努力实现教育、管理、服务的信息化,全面提高教育教学工作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管理思路。笔者结合所在单位推进信息化建设的工作实践,提出“一二三四五”的管理思路:立足“一个实际”,即立足学校实际,尤其是经费投入的实际。在实际工作中,一方面要保障必要的经费投入,切实加快建设与开发速度;另一方面也要在贯彻适度超前建设原则的同时,注重软、硬件建设的实用性与适用性,量力而行。切忌一味追求“三高”(即高目标、高水平、高标准),而不顾投资效益和实际功用,一定要注意保持信息化建设与学校发展的整体协调。把握“两个规律”,即信息化发展的规律和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高校推进信息化建设初期是技术问题,即实现教育、管理、服务的信息技术化,此阶段突出的是技术应用,主导是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可称为“技术服务教育”;后期将是观念问题,即按信息化规律对现有教育、管理和服务的观念革新和流程再造,此阶段突出的是观念转变,主导将是信息化发展的规律,可称为“技术改变教育”。围绕“三大目标”,即改革教育教学、改进管理、改善服务。体现“四用原则”,即实用、够用、能用、用好。贯彻“五个结合”,即推进信息化要同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要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相结合;要同深化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与业务流程改造和构建创新型组织相结合;要同创建现代大学制度和构建学习型组织相结合;要同加快高校国际化进程相结合。

  工作要求。第一,统筹兼顾、科学规划。组织技术骨干和专家队伍,立足学校实际,认真调研、广泛论证、统筹兼顾、科学决策,尽快编制学校信息化建设整体规划。第二,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设立以外部专家、行业精英为主的专家委员会和院校主要负责人直接参与的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充分发挥职能,加强统筹与协调,并通过会议、培训和深入宣传,积极调动广大师生的主动性,整体推进信息化建设。第三,建章立制,规范管理。要重视制度建设,逐步理顺管理关系,不断优化资源配置,尤其要注意发挥各类信息化资源的整合优势,逐步实现信息化工作的规范运作和系统管理。第四,总体部署,分步实施。要坚持总体部署、分步实施、责任到人、措施到位的工作原则,按照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合理编制阶段性工作计划和设定各项工作目标,真正实现有目标、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信息化建设。第五,建管并举,塑造品牌。在推进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一方面要重视建设、合理建设和加快建设;另一方面,也要重视管理、改进管理和完善管理,尤其要重视专业管理队伍和技术骨干队伍的建设,力争在建设层次、管理质量和技术水平等三个方面形成高校特色,并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与品牌影响。

  综上所述,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系统工程、复杂工程,不仅要保障人力、财力、物力的持续性投入,还要做好长久建设、持续建设甚至是反复建设的思想准备。(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

(徐红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