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机模型游戏:[西事纪闻]来1,让我告诉你古埃及象形文字是怎样被破解的(图文并茂,长期更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6 01:11:21
第三章 奴隶军团统治的国度(连载11)
  
  7月21日上午10点左右,在士兵几乎就要哗变的时候,拿破仑终于在离开罗不远的吉萨(Giza)撞上了马穆鲁克骑兵。在吉萨的金字塔群之下遭遇之后,双方都没有马上发动进攻,而是各自展开阵线,远远的对峙着。这是决定埃及命运之战爆发前的宁静。在法军阵营中放眼望去,敌人的武器在阳光下闪闪发光,马穆鲁克将领们腰间佩戴的镶宝石的手枪都清晰可见。面前是遥远东方的神秘骑兵部队,远处是宏伟地有些不真实的金字塔,身处这样一幅奇异的画卷中,拿破仑不禁热血沸腾,对着士兵大声说道:“士兵们,40个世纪的历史在注视着你们!”
  
  下午3点左右,在经历了几个小时的宁静之后,马穆鲁克骑兵突然发动了一次冲锋,几秒钟前还静立在原地的骑兵像闪电一般径直向法军冲去。
  
  马穆鲁克骑兵的战术简单而粗暴:向敌人发起大规模冲锋,进入射程后先后用马枪和手枪射击,子弹打光后就把枪丢到身后由自己的仆人收回,接下来向敌人投掷标枪,最后进入短兵相接阶段时用阿拉伯弯刀厮杀。有些凶悍的战士在肉搏阶段甚至用牙齿咬住缰绳,双手各持一把弯刀作战。说白了,这种战术就是把自己所有的杀伤力在最短的时间内全部倾泻到敌人身上,先是马枪和手枪,接着是标枪,最后是自己手中的弯刀。
  
  这一定是一个充满暴力美学的画面:茫茫的沙漠中,腰间挂满各式武器,身着华丽战服的骑兵,潮水般从地平线上冲来。在这些战士策马狂奔的时候,他们并不会知道,这将是马穆鲁克骑兵在历史上最后一次大规模冲锋。
  
  马穆鲁克骑兵还来不及进入自己的射程范围,就撞上了法军猛烈的远程炮火,侥幸逃过一劫的人也随即被密集的步兵火力所击倒。这并不是一场公平的较量,一个世纪以来欧洲人无论是在武器上还是战术上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纵深步兵队形、远程炮火,这些欧洲人已经习以为常的事物对于马穆鲁克来说却是无比的陌生。马穆鲁克猛烈的冲锋马上就被法国人更加猛烈的火力击退。在几次冲锋未果之后,马穆鲁克们开始犹豫起来。如果在进入自己武器射程之前就会被杀死,那么冲锋还有什么意义呢?
  
  犹豫很快变成了退却,退却在法国人的反击下又变成了溃败,马穆鲁克纷纷玩命的向河边逃去。在撤退的混乱中,不少马穆鲁克骑兵落入尼罗河中淹死。法军士兵在战斗结束后花了一个星期时间在尼罗河中打捞尸体,寻找敌人身上的金银珠宝。
  
  此战法军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战场附近的金字塔为此次战役平添了几分浪漫色彩,史称金字塔之战(Battle of the Pyramid)。
  
  下面是描绘金字塔之战的一张画,大家可以看到法军中空的密集步兵方阵和远处的金字塔。
  
  
  

作者:席德梅尔的文明 回复日期:2011-08-07 23:13:15 
回复 
  吉萨的金字塔一共有三座,其中包括世界上最大的胡夫金字塔。胡夫金字塔是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中唯一一个保存至今的,它的高度达到了146米,在英国林肯大教堂建成之前的近4000年间一直都是世界上最高的人造建筑。
  
  对自己不了解的事物,人类总是喜欢提出各种各样的理论。而这些理论中,最能吸引人们眼球的往往是那些最离奇、最没有依据的。4500年前建造的金字塔就成为人类施展自己想象力的绝佳舞台,关于这些巨型建筑的用途和奥妙,各种各样光怪陆离的理论可谓是层出不穷。
  有人说金字塔包含了宇宙的终极奥秘,比如它的尺寸经过一系列运算后可以得到圆周率,塔高乘以某个数值可以得到太阳至地球的距离等等。更有人说,吉萨的三座金字塔的位置与猎户座中猎人腰带上的三颗星星位置完全重合,尼罗河则刚好位于天空中银河的位置。
  
  有人说金字塔是一个微波谐振体,放入金字塔内部的食物都可以保持长时间不腐坏,这也是为什么法老的尸体可以得到长久的保存。此外,进入金字塔内部还可以治疗头痛和牙痛,甚至刮胡刀片都会变得更加锋利。
  
  在崇古情结心态十分普遍的中国,以上并没有多少依据的理论可以说是大行其道,书店里关于金字塔的书籍不少都会涉及到此类内容,网上的文章更是一搜一大堆。尽管这些理论已经十分离奇,但有人觉得还是太过平淡,这些人让自己的想象力尽情地翱翔一番之后,论证出了金字塔是史前外星人储存废弃核燃料的地方。
  
  其实金字塔就是法老的陵墓而已。
  
  严肃一点的书籍也会用到“金字塔之谜”之类的字样,但这里的“谜”大多指的是在古代极其有限的技术条件下,金字塔是如何建造的。曾经有一个研究生学历的朋友问我,像赵州桥这种巧夺天工之物,你们这些做工程的肯定现在也设计不出来吧。我当时就不禁感慨这种盲目崇古的心理在中国竟然如此深入人心。事实上,凭借现代人的力学知识和工程技术,设计赵州桥这样30几米跨度的桥梁恐怕连一天都用不了,而跨度以公里计算的现代桥梁更是古人所无法想象的。现代人对赵州桥设计精巧的赞叹是基于“古代技术水平”这样一个前提条件下的,脱离了这个前提,任何讨论都失去了意义。埃及金字塔的建造之谜也一样,如果有现代工程机械的帮助,去江苏南通随便找一个总包都能给你复制一个1:1的金字塔出来,也不需要学者们煞费苦心提出一个又一个的假设了。
  
  下面是空中鸟瞰吉萨的三座金字塔。
  
  
下面这两张图片,第一张是吉萨三座金字塔的平面图,第二张是猎户座腰带部位三颗星星的位置图。把它们旋转过某个角度后放在一起,是不是觉得两者很相似呢?
  
  
  
  
  
  公平的讲,这个理论比那些微波谐振体之类的要靠谱的多,但是仍然有许多疑点不能令人信服。第三章 奴隶军团统治的国度(连载12)
  
  胡夫金字塔很大。它的底面大小相当于七个半标准足球场,高度大约相当于现代的40层高的大楼。由于一般人都是从电视或者书本中看到金字塔,因此很难感受到它的宏伟。下面几幅图中胡夫金字塔与人类的对比,也许能帮助你更好的认识到它的实际尺寸。
  
  
  
  
  
  
  
  
  
  法老胡夫刚一即位,就马上着手开始为自己建造陵墓,也就今天我们在吉萨高原上见到的全球最大的金字塔。这是一项及其繁浩的工程,所需的人力物力几乎达到了当时人类社会的极限。建造金字塔共使用了200多万块平均重量为2.5吨的石块,这些石块需要从石场开采、加工并运送到金字塔所在地,光是这一点就需要消耗无数的人力。当时的埃及人还在使用铜制工具,而铜又极其容易磨损,因此光是制作加工石块所用的凿子就用去了250吨铜。即使在投入了无数的人力物力之后,还要经过大约20年漫长的等待,金字塔才能建成。
  
  这一切,都是为了法老死后在另外一个世界的生活。
  
  胡夫的建筑师为金字塔的建造做了精密的计算。大家从下面剖面图中可以看到,金字塔一共有三个房间:金字塔下面有一个地下墓室,如果法老在金字塔开始建造早期就不幸去世,这里将用于安葬法老的遗体;第二个墓室位于金字塔中部,也被称为王后墓室,将在法老五十岁左右时完成,如果法老这时去世,他的遗体将被放置在这里;第三个墓室被称为国王墓室,这个最大的墓室将在国王六十岁左右时完工,如果国王足够长寿的话,这里将成为他的最后安息之地。
  
  
  
  
  
  
  

作者:席德梅尔的文明 回复日期:2011-08-11 20:56:29 
回复 
  国王墓室外有一段走道,被称之为大走廊(Grand Gallery)。这是一个非常奇怪的空间,作为一个房间它显然太窄了,但作为一个通道又完全没有必要做这么高。大走廊的高度达到了8.5米,这与金字塔内部其他低矮的通道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此外,大走廊两边的石阶以及石阶上一个个的方孔也同样令人费解。关于这个大走廊的用途,多年来一直没人能够给出一个令人信服的解释,直到一个法国人提出了一个大胆但又似乎合理的假设。这个假设,稍后再为大家介绍。
  
  下面这张是大走廊的照片:
  
  
  
  金字塔最令人困惑并不是单单是因为它的工程量浩大,毕竟只要有足够的人力,开采、加工和运输200万块石块也只是个时间问题。但古埃及人到底是如何将重达2.5吨的石块运送到100多米的高度的?在没有大型机械的古代,纵使有再多的人力,也不可能凭空把如此重的石块拉到金字塔顶部去。这个问题可以说是所谓“金字塔建造之谜”的核心。关于这个问题,多年来学者们众说纷纭,提出了种种假说。第三章 奴隶军团统治的国度(连载13)
  
  让我们来一起看看关于金字塔的建造,有哪些流行的假说。
  
  第一种假说:混凝土浇筑说。
  
  有学者提出,用来建造金字塔的石块大部分都是石灰石,这些石块并非天然形成,而是古埃及人用某种类似现代混凝土的材料浇筑后硬化形成。这样,古埃及人就避开了将沉重的石块直接运送到高处的难题。不过这个假说有很多疑点,例如它无法解释位于国王墓室上方的一系列重达35吨以上的花岗岩是如何被安装到位的。由于普通的石灰石无法承受位于墓室上面的大量石块所传来的重量,古埃及人使用当时人类所拥有强度最高的材料——花岗岩制作了五层屋顶,用来承受和分散金字塔上部所传来的重量。这些花岗岩最重的达到了63吨,混凝土浇筑说无法解释这些花岗岩是如何被运送到到墓室顶部的。
  
  下面这张图片是国王墓室顶部花岗岩的示意图。
  
  
  
  第二种假说:外部坡道说。
  
  有不少学者凭借着自己的直觉,认为在古代的技术条件下,唯一可能将石块运送到高处的方法就是沿着一个巨大的坡道将石块拖上去。但这种假说同样不能令人完全信服。如果按照7%的坡度建造一个巨大的坡道直通金字塔的顶端,那么这个坡道的长度将超过两公里,这个坡道本身的工程量就将超过金字塔。于是又有学者提出了很多坡道说的变种,比如螺旋坡道说等等。但这些理论也都各自有一些致命的缺陷,无法完美地解释金字塔的建造。例如螺旋坡道理论中,通往金字塔顶部的坡道并非一条直线,而是环绕着金字塔的四周螺旋上升,类似于现代的盘山公路。但是这种坡道将会把金字塔的四边完全覆盖掉,建筑师将无法在建造过程中测量和控制金字塔四条斜边的方向。可以想象,如果花费无数人力和20年漫长时间建造的金字塔最后发现四条边无法汇集到一个顶点的话,法老一定很生气,后果一定很严重。
  
  下面这张图片是外部坡道说的示意图。
  
  
  
  下面是外部坡道说的变种,螺旋坡道。
  
  

作者:席德梅尔的文明 回复日期:2011-08-13 19:39:54 
回复 
  就在学者们持各自的理论争论不休的时候,一种新的假说“内部坡道说”横空出世了。
  
  第三种假说:内部坡道说。
  
  内部坡道理论由法国人让-皮埃尔•乌丹(Jean-Pierre Houdin)提出,和其他学者不同,乌丹并不是一名考古学家或埃及学家,而是一名建筑师。他偶然间看到了金字塔建造之谜的报道,对这个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此甚至辞去了自己的工作,潜心研究金字塔的建造过程。建筑师的身份让乌丹在一堆研究金字塔的埃及学家里面显得有点格格不入。当一个埃及学者问乌丹:“你第一次去参观金字塔时,有没有觉得很震撼?”。乌丹的回答是;“我从没去过那里”。只是出于礼貌,他才又加了一句:“有机会是应该去看看”。这对于一个放弃自己职业生涯,专心研究金字塔的人来说,似乎有点难以理解。然而,乌丹对于埃及并不感兴趣,对于他来说,金字塔只是一个从建筑角度上的智力题而已。
  
  不过正所谓旁观者清,也许正是作为一个外来者,乌丹才能提出这样一个独辟蹊径的理论。
  
  在介绍内部坡道假说之前,我们先来看一看乌丹对大走廊真正用途的推测。正如前面所介绍过的,大走廊既不是一个房间,又不是一个通道,那么它的用途究竟是什么呢?乌丹认为,仅仅凭借人力是绝无可能将最重达到63吨的花岗岩拖到位于金字塔中部的国王墓室顶端的。古埃及人一定是利用了某种滑轮装置,用另外一块石块作为配重,这样可以减少对人力的要求。作为配重的石块就是被放在大走廊中,当它沿木制轨道缓缓下滑的时候,它的重力将会通过绳子将金字塔另外一端的花岗岩拉上来,而大走廊中石阶上的方形孔洞就是用来固定木制轨道的。
  
  下面是大走廊使用过程的示意图:
  
  
  
  在解释了大走廊的用途后,乌丹还推测,普通的石灰石确实是沿着一个坡道被拉上金字塔顶端的,不过这个坡道不是建在外部,而是金字塔里面。这个假说很好的弥补了前面外部坡道假说中的种种缺陷。如果外部坡道仅仅用于建造金字塔的下层,到达某一个高度之后便转为内部坡道,这样就不会造成太大的额外工程量,因为内部坡道实质上只是沿金字塔螺旋上升的通道而已,等金字塔顶端完成之后再用石块填补起来即可。同时这种坡道不会遮挡金字塔的四周,也不会妨碍建筑师在建造过程中对金字塔四条边进行测量和控制。这个假说各方面听起来都很合理,那么金字塔是否就是使用这种方法建成的呢?
  
  下面是内部坡道示意图:
  
  
  
  

作者:席德梅尔的文明 回复日期:2011-08-13 19:41:46 
回复 
  也许有人会想,想要证实内部坡道说再简单不过了,把金字塔挖个洞看一下有没有这个内部坡道不就行了。这种想法从逻辑上讲没有任何问题,但是金字塔作为世界顶级文物,埃及政府现在不会允许任何人随随便便就在上面开一个洞。
  
  不过现在不允许,不代表以前也不允许。在80年代,两个法国人(Gilles Dormion和Jean-Partice Goidin)在通往王后墓室的通道中发现了一处不同寻常的地方。在金字塔中,每一块石头和位于它上面和下面的石头总是相互错开,它们之间的缝隙会形成一个“丁”字,就好像我们今天的砖墙一样。而在这个通道中,有一处地方的石块并没有相互错开,它们之间的缝隙是一个“十”字。也许这一处的石块是被后加上去的,石块的后面有一个未被发现的房间或者通道。在征得埃及政府的同意后,法国人利用一种微重力勘测技术对金字塔进行了勘测。勘测结果表明,在这些石块后面所测得的重力确实要小于金字塔其他地方,这些石块后面并不像金字塔其他地方一样是实心的。
  
  法国人抱着这个重大的发现返回法国,并由法国外交部出面请求,法国人得到了在这些石块上钻三个洞的许可。带着各种设备回到金字塔的法国人在石块上钻了第一个洞之后并没有发现任何东西。接着他们换了一个角度钻了第二个洞,同样也没有收获。在最后一次机会中,法国人开的第三个洞通向了一个充满了砂子的空间。这是一个相当惊人的发现,但这个空间的大小和形状仍然无法确定。这个充满砂子的空间会不会就是乌丹所设想的内部坡道?这个问题没人能够回答。
  
  
  

作者:席德梅尔的文明 回复日期:2011-08-13 19:45:25 
回复 
  在法国人之后,一个日本考察队在1987年利用一种雷达技术(Ground Penetrating Radar)对金字塔进行了一次全面的勘测。日本人特别对通往王后墓室的通道进行了勘测,确认了在法国人进行过钻孔的地方确实有一个平行于通道、充满砂子的空间。由于日本人并没有取得钻孔的许可,因此这个空间的细节还是无从知晓。不过日本人对当年法国人从孔中取得的砂子的样本进行了分析,发现这些砂子并不是吉萨本地的砂子,而是从其他地方运来的。这个空间究竟有什么样的重要作用,需要古埃及人特意从远处运来砂子来填满它?这个问题,同样也没有人能够回答。
  
  在80年代,内部坡道说尚未被提出,因此尽管人们对这个刚被发现的空间猜测纷纷,但也没有人想到过它可能是用来建造金字塔的内部坡道。直到2000年,乌丹本人来到当年对金字塔进行过微重力勘测的法国公司寻求帮助时,这个公司的一名地质学家提供了一张探测图。这张探测图上显示出一个怪异的螺旋形低重力区,由于当时的人们无法解释这些螺旋形长条,因此很快这张图便被人们遗忘了。但在乌丹看来,这些螺旋形的图案不正是自己预言中的内部坡道吗?
  
  下面这张图片就是被法国考察队遗忘多年的那张勘测图,这张图和乌丹所预测的内部坡道位置几乎如出一辙:
  
  
  
  尽管听起来很完美,由于目前仍然缺少实质性的证据,内部坡道说还只是停留在假说的阶段。不过,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你在各大报纸的封面会看到这样一条新闻:“金字塔内部发现螺旋形坡道,千年之谜宣告破解”。
第三章 奴隶军团统治的国度(连载14)
  
  7月24日,拿破仑进入开罗。凭借开罗城外一战,这位29岁的军神重新竖立起了自己的威信。从敌人身上劫来的珠宝让士兵们完全忘记了埃及的炎热和疾病。在开罗城内,拿破仑意气风发,立即着手在全国建立行政、税收等各种机构,他仿佛已经看到了埃及作为法兰西帝国一块富饶殖民地的未来。
  
  不过,拿破仑的好心情仅仅持续了一个星期,接着就传来了法国舰队被英国人全歼的消息。
  
  8月1日,纳尔逊率领的英国舰队在地中海转了几个月后,终于在亚历山大附近找到了停泊在港湾中的法国舰队。这位久经沙场的老将一分钟都没有犹豫,命令舰队马上进攻。纳尔逊做出了一个极为大胆的动作:半数英国军舰穿插到法国舰队与浅滩之间,与外围的英国军舰一同夹击法国舰队。法国人完全没料到想到会在海岸一侧受到攻击,再加上准备不足,匆匆应战,很快战斗的结果就变得毫无悬念。晚上十点,法军旗舰“东方号”(L’Orient)发生爆炸,舰队司令阵亡。最终,法军17艘参战的战舰中,4艘被毁,9艘被擒,只有4艘逃脱。
  
  此次战役英军以压倒性的优势取得了胜利,史称尼罗河之战(Battle of the Nile)。尼罗河之战对欧洲战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英国皇家海军取得了绝对的海洋控制权,拿破仑的远征军从此之后子弹打一发少一发,士兵阵亡一个少一个。不但从本土获得补给和增援的希望彻底破灭,就连法国国内的一丁点消息也完全无法得到。法军虽然成功的夺取了埃及的首都,但同时也被困在了这片遥远的荒漠之中。士兵人一时人心惶惶,他们抱着发大财的美梦来到东方,本以为一两年内就能披金戴银回到家乡,结果现在连回去的船都被没有了。
  
  面对如此巨大的打击,如果你是拿破仑,你会怎样做?
  
  按照常理,拿破仑应该尽可能地保存兵力,在法国现有的占领区巩固防守,等待法国海上援兵的到来。如果埃及的情况进一步恶化,甚至将不得不考虑与英国人求和,以换取将士们的生命安全。
  
  但拿破仑偏偏就是一个不按牌理出牌的人。对于他来说,无论是向英国人求和,还是龟缩在开罗死守,都是不可接受的懦弱行为。他决定无视英国人的存在,按原计划继续自己的远征计划。
  
  8月24日,在与法国的联系被切断三个多星期后,拿破仑派出了德赛(Desaix)将军率领2800名士兵沿着尼罗河深入埃及腹地追击在尼罗河之战中逃脱的马穆鲁克骑兵。不但如此,在第二年的2月,拿破仑甚至还将主动出击,携13000名士兵杀向叙利亚,打算控制这一通往东方的交通要道。
  
  在法国远征军所有的军事行动中,这次南下追击马穆鲁克的行动看似是最不起眼的一个。然而拿破仑不会想到,这次搜寻马穆鲁克军事行动的重要性甚至将超过埃及远征本身。在若干年后,埃及远征不过是历史课本中的几行文字,而深入埃及腹地的这次追击将为全世界带回大量研究古埃及历史的宝贵资料,最终揭开这段沉睡了数千年的古埃及历史。
  
  (本章完)第四章 深入埃及腹地 (连载15)
  
  1798年的11月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月份。
  
  1798年的11月,已经退位但仍然手握权柄的乾隆皇帝在北京紫禁城继续做着天朝上国的美梦,中华帝国的子民也在浑浑噩噩中继续着一成不变的生活。
  
  1798年的11月,新生的美利坚合众国再过几个月就将开始选出自己历史上第三位总统,没人会想到这个偏居北美洲一隅的孱弱国家会有朝一日成为世界的霸主。
  
  1798年的11月,欧洲各国照例继续着一千多年来的政治角力和尔虞我诈,在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争夺着利益。欧洲人仍然带着强烈的优越感审视着整个世界。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繁荣使他们毫不怀疑,只有欧洲,才是世界的中心。
  
  在这个普通的月份里,在历史的滚滚洪流中,世界各国的臣民都在或清醒、或迷茫地迈着步子前进,但他们在各自的岔道行却已渐行渐远。一些国家注定要在未来主宰世界,而另外一些则注定要从高高的王座上重重摔下。
  
  同样在这个普通的月份里,一群法国人正在埃及尝试着人类近代史上第一次将一个中东国家纳入一个欧洲国家的版图中。在几万名来到埃及的法国人中,一名叫做维旺•徳农(Vivan Denon)的艺术家此刻正跟着一支法军沿着埃及尼罗河一路南行。
  
  在德赛将军8月份率领一小支法军南下追击马穆鲁克残部后,德农在11月份赶上并加入了这支法军。旅途的疲惫也无法掩饰德农兴奋的表情,随着队伍逐渐深入埃及腹地,他开始庆幸自己离开开罗的决定。
  
  和其他学者一样,这位在巴黎小有名气的艺术家在来到埃及后曾一度十分失望。此次远征的第一站亚历山大港一片荒凉,而开罗除了吉萨金字塔群之外,也并没有多少值得注意的东西。要知道,当时自己可是托拿破仑的妻子约瑟芬说情才好不容易拿到一个来埃及的名额啊!早知道埃及不过如此,还不如留在巴黎的沙龙里和那里社会名流们谈天说地呢。
  
  多年来,欧洲人对埃及的认识仍然只是停留在亚历山大、开罗以及金字塔上。对于他们来说,开罗已经是埃及的尽头,开罗以南的地区完全是一片荒土。
  但随着部队一路前行深入埃及腹地,一个崭新的世界出现在德农的眼前,尼罗河两岸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古代遗址。在这些古代建筑的外墙、雕塑和壁画中几乎无一例外地刻满了密密麻麻的古代象形文字和壁画。这些发现让德农兴奋不已,初来埃及时的失望之情一扫而光。每次发现新的遗迹,德农都尽可能的把所有的壁画、雕塑和文字都记录下来。德农最大的烦恼是没有足够的时间来描绘所有的建筑和临摹所有的象形文字,因为军队在每一处地方都只能作很短暂的停留。
  
  只要看一眼埃及地图,你就会立刻明白尼罗河在埃及文明史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埃及看起来很大,但尼罗河东西两面都是茫茫沙漠,绝大部分人口都集中在狭长的尼罗河两岸和尼罗河三角洲地区。
  
  
  
  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在这样一个绝大部分国土被沙漠覆盖的国度里,自然资源竟然还相当的丰富:这里有着各种各样的鱼类、野生动物、石材和各种金属。除此之外,大自然给埃及最大的礼物就是尼罗河的洪水。埃及人相信在每年的六月份,伊希斯女神(Isis)会因为悼念她死去的丈夫而流下一滴眼泪,这滴眼泪就变成了尼罗河一年一度的洪水。而现在人们知道,这有规律的洪水来自于埃塞俄比亚高原每年春季的降雨和融化的雪水。洪水夹杂着火山灰和各种矿物质,每年为沿岸的土地带来新鲜、肥沃的土壤,使得埃及成为一个著名的粮仓。而在古代农业社会中,一国的国力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其所能养活的人口数量。
  
  不过,尼罗河的洪水带来的不仅仅是繁荣,同时还有恐惧。每当尼罗河的水位太高或者太低时,都会给古埃及的农业社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水位太低时,远离河水的农田无法得到灌溉,干旱将导致这些农田颗粒无收。而水位太高时,农田和村庄又都会被洪水淹没,所带来的结果一样是全国性的饥荒。某种程度上,埃塞俄比亚高原上的降雨量和积雪厚度这两个简单的数据,就决定了在遥远的埃及是国泰民安的盛世,还是饿殍遍野的乱世。我们生活的世界,就是这样的奇妙。
  
  在圣经中就有这样一个故事,埃及法老在梦中见到七只肥壮的牛,紧接着有七只瘦弱的牛出现,竟然将那七只肥壮的牛吃掉了。法老惊醒后,又沉沉睡去,在梦中又见到一只麦茎上长出了七支饱满的麦穗和七支干瘪的麦穗,那七只干瘪的麦穗又将那七只饱满的麦穗吞掉了。法老梦醒之后请约瑟解梦,约瑟解释道七只牛和七只麦穗都是代表七年的时间,埃及将会出现七年的丰年,但接下来会出现七年的饥荒,必将会消耗掉七个丰年内所贮藏的所有粮食。因为成功的解读了上帝的旨意,约瑟被法老任命为埃及的宰相。
  第四章 深入埃及腹地 (连载16)
  
  埃及从中间拦腰斩断,可以分为“上埃及”和“下埃及”两个部分。与直觉相悖的是,地图上面的一半是下埃及,而下面的一半反而叫做上埃及,因为这里的“上”和“下”是指尼罗河的上下游,而非地图的上和下。尼罗河不但为埃及人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同时也是一条贯穿南北的高速公路。古埃及人由南向北时可以沿尼罗河顺流而下,由北向南时则可以借助风力逆流而上。尼罗河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埃及人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对于古埃及人来说,“北方”就是河水流淌的方向。当一名古埃及旅行者来到幼发拉底河时,他完全被河水的方向搞糊涂了,迷惑的记录道,“这真是一个诡异的地方,河水由下游流向上游”。
  
  埃及的第一位法老那儿迈(Narmer)在公元前3100年左右统一上下埃及,比秦始皇统一中国早了将近3000年(当然,统一埃及的难度比统一中国的难度要小得多)。关于这位埃及秦始皇的生平,后人只能靠流传下来的一些文物和古迹来进行推测。而这些文物中最著名的,就是于1898年发现的“那儿迈石板”。
  
  正面:
  
  
  
  背面:
  
  
  
  那儿迈石板是一块63厘米高的盾形石板,正反两面都刻有图案和文字。在石板的正面描绘了两只长颈怪物脖子交缠在一起的场面,这两只怪物被看做是上下埃及的象征,而紧紧纠缠在一起的脖子则代表了上下埃及的统一。在这两只怪物上方的图案中,左手边画有一个高大威猛的统治者,从他面前的象形文字人们得知他的名字叫做那儿迈(没错,他面前的那两个图案是象形文字,在石板的顶端两头牛之间,这个名字又被重复了一次)。
  
  在那儿迈的身旁有两名身材较为矮小的随从,面前也有象形文字表明他们的身份。虽然象形文字现在已经得到破解,但由于早期的埃及象形文字与后期的文字并不完全相同,就好像现代汉字和甲骨文并不完全相同,因此这块石板上的一些象形文字的意义人们也只能加以推测。左面的随从面前的花环标志在后期的象形文字中有“仆人”的意思,而右边的随从面前的文字人们推测是早期象形文字中“大臣”的写法。
  
  在那儿迈和他的随从们的面前,有四名手持仪仗的士兵,接着是十具被砍掉头颅的尸体。十具尸体的上方有一扇门、一只神鹰,一只船以及另外一只爪握鱼叉的神鹰,人们推测这几个象形文字可能是被攻陷的城镇的名字。
  
  在石板的背面,照例被描绘得英明神武的那儿迈左手抓着一名俘虏,右手持锤作势向俘虏打去。俘虏脑后的两个象形文字分别是“鱼叉”和“湖”,人们推测这两个象形文字用来描述这个俘虏来自某个湖区。在俘虏的上方,有一只神鹰,爪中的绳子穿过一名敌人的鼻孔,敌人的身体上长出六只纸莎草。由于在后期的埃及文化中,纸莎草代表数字1000,因此这里古埃及人想要表达的意思很有可能是“抓到了一千名俘虏”。
  
  在埃及的漫长历史中,像那儿迈石板这样的古物可谓是数不胜数。正是凭借着两百年来不断出土的石板、壁画、莎草纸,我们才能拼凑出一个越来越完整的古埃及历史。而1798年德农的上埃及之行,正是此次历时百年的发现之旅的起点。
第四章 深入埃及腹地 (连载17)
  
  在沿着尼罗河南行了将近500公里后,法军在丹德拉(Dendera)发现了一处保存十分完好的古代神庙。当高大雄伟的神庙进入大家的视线后,不光是德农,就连法军士兵也对这样完全陌生的建筑风格产生浓厚的兴趣。大家纷纷跑进神庙四处观望,一切都是如此的新奇和神秘。神庙内外几乎所有的表面都刻满了各种各样的壁画和象形文字。在这里,德农用掉了一根又一根的画笔,尽最大努力记录下他所看到的一切。
  
  下面是学者们从埃及返回法国后,所出版的《埃及纵览》中丹德拉神庙的手绘图。
  
  正面:
  
  
  
  立面和剖面图:
  
  
  
  内部:
  
  
  
  今天的丹德拉神庙:
  
  
  
  
  

作者:席德梅尔的文明 回复日期:2011-09-04 10:04:53 
回复 
  在神庙一个房间的穹顶上,德农发现了一幅华丽的圆形星座图案,后来被人称做“丹德拉星座图”(Dendera Zodiac)。这面雕刻中,数十个星座图案布满整个天空,而圆形的天空则由四名女神和八名鹰首人身的神灵托起。有不少与西方相似的星座可以被轻易的辨认出来,如3点方向的双鱼座和12点方向的射手座。而西方的水瓶座在这里变成了埃及的洪水之神哈比(Hapy),手持两个水瓶正在向下倾泻水柱。
  
  
  
  德农将丹德拉星座图的手绘版于1799年带回欧洲后,马上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各国的学者们在看到这幅精美的星座图后,都兴致勃勃地开始推算它的建造时间。不过对于这些学者来说,有一点是相同的:没人想要通过破解星座图旁的象形文字来推断它的建造时间。这个想法太不切实际了,只有上帝才知道这些古怪的象形文字究竟写了些什么。
  
  学者们推断,这幅图上显示的星座位置,就是建造它时这些星座在天空的实际位置。由于“岁差”的关系,从地球上看到的星座位置会随着时间缓慢的移动。因此,将这幅星座图与现在天空中实际的星座位置进行比较,再根据星座移动的速度,就可以倒推出这幅星座图的绘制时间。学者若马(Edme Jomard)据此计算并得出结论,丹德拉星座图制作于一万五千年前。
  
  一万五千年前?教会一听就急了。根据圣经的记载,世界是上帝在6000年前创造出来的,如果这幅星座图真有那么古老,基督教中关于世界起源的理论将被彻底推翻。一位梵蒂冈的牧师很快发表了长篇大论,向广大不明真相的群众解释这幅图绝不可能有如此的古老。另一名嫉妒德农成就的历史学家也跳出来争辩说,这雕刻的风格分明是希腊罗马时期的。接着越来越多的学者加入战团各抒己见,整个欧洲学术界陷入了无休止的争辩之中。直到23年后,本文的主人公尚博永成功破译出了星座图旁边用象形文字书写的法老名字之后,这场旷日持久的争论才算是画上了一个句号。第四章 深入埃及腹地 (连载18)
  
  原来除了德农之外,另外一名法国工程师也从埃及带回了一幅自己绘制的星座图。不同的是,这幅手绘图比德农的图右边多了一位女神雕像,女神的两侧写有两列竖排的象形文字。
  
  
  
  尚博永在女神右脚的下方发现了一个由椭圆形和横线组成徽章,里面写着一些象形文字。
  
  
  
  在埃及象形文字中,这种椭圆形徽章里面写着的是法老或者神灵的名字。有时一些法老刻在陵墓中的名字会被他的敌人蓄意破坏,从而将这名法老的灵魂彻底摧毁,这也被古埃及人视为对一个人最严厉的惩罚之一。
  尚博永破译出了这个椭圆形的符号中文字的读音为Autocrator,即希腊语中的“皇帝”,从而间接证明了这面女神塑像和她左面的星座图都制作于希腊入侵埃及之后,各种威胁到基督教创世说的理论同时也都不攻自破。感激涕零的教皇在1825年接见尚博永的时候热情地提出要封他为红衣主教。在尚博永尴尬的解释说自己已经结婚之后,教皇又动用自己的影响力使法国国王在一个月内册封了尚博永为骑士。
  
  故事到这里并没有结束。1828年,尚博永终于有机会踏上埃及的土地,来到丹德拉神庙。当他来到女神雕像下,想要抬头亲自看一眼这几个曾给自己带来无数荣誉的象形文字时,却满脸惊愕的愣在原地。
  
  女神右脚边的椭圆徽章竟然是空的。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这座雕像刚好建造于埃及国王托勒密十二世(Ptolemy Auletes)死后的王位空白期内,所以就用于填写王室名字的椭圆徽章就永远的留空了。
  
  那为什么在欧洲出版的手绘图中,椭圆徽章中却写有文字?
  
  原来,这些从埃及带回来的手绘图在出版的时候,一位自作聪明的画师从别的图里照抄了几个埃及文字,填进了原本是空的椭圆形徽章。虽然尚博永对那几个文字破译依然是正确的,但丹德拉星座图年代的定论、教皇的感激、国王的册封,这一切竟然都是建立在一位无名画师对一幅手稿的擅自篡改上。
  
  不知道尚博永当时会不会有“人生如戏”的感慨。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德农在丹德拉神庙奋笔疾书的时候,未来的埃及学之父,破解埃及象形文字的英雄尚博永还是法国西南部小镇上一个8岁的孩子。还要再过24年,他才能为世人揭开古埃及文字的秘密。
  
  在离开丹德拉神庙,跟随德农的步伐继续南行之前,有必要向大家交代一下丹德拉星座图最后的去处。
  
  1821年,丹德拉星座图被法国人用锯子、凿子和炸药从丹德拉神庙上取了下来。由于这块石头重量过大,只有左边的星座图被切割下来,而它旁边的女神像被留在了原处。这也是为什么尚博永亲自造访神庙之前只能通过别人的手绘图来阅读上面的埃及文字。星座图被取下来之后,为方便运输,又被沿着厚度方向切薄了一半。
  
  第二年,丹德拉星座图被送往巴黎卢浮宫中展出,并马上成为了全巴黎最热门的谈资。在每一间沙龙,每一间咖啡馆和每一间客厅里,人们都在兴致勃勃地谈论这些星座图案以及它们所带来的关于世界起源的争论。迫于公众的压力,法王路易十八(是的,法国现在又恢复君主制了)不得不拿出了15万法郎的巨款将它买下,相当于当时一个教授50年的薪水。此后,丹德拉星座图就被放置在卢浮宫的埃及展区内,直至今天。
  
  而现在埃及的丹德拉神庙中,原来星座图所在的位置只有一个复制品。
  
  这就是历史,既让人觉得讽刺,又让人感到无奈。
第四章 深入埃及腹地 (连载19)
  
  离开丹德拉神庙,德农跟随法军继续南下,于1799年1月来到了古城底比斯(Thebes)遗址。
  
  如果说丹德拉给德农的感受可以用兴奋来形容的话,底比斯带给他的则是彻底的震撼。在这里,德农找到了数量庞大,规模惊人的各种神庙、石像和陵墓。今天,这个古建筑群以它附近的村庄卡纳克命名,被称为卡纳克神庙群(Karnak Temple Complex)。卡纳克神庙群可谓是全世界最大的露天博物馆,总占地面积相当于140个足球场大小。
  
  在这个庞大的古建筑群中建于尼罗河的东岸,因为古埃及人认为东方是太阳升起的地方,代表着生命,因此献给神灵的庙宇也要建在河的东岸。相应的,西方是太阳落山的地方,代表着死亡。因此在卡纳克神庙群的对岸的山谷中就是规模巨大的皇家陵墓群,分别被称为国王谷(Valley of the Kings)和王后谷(Valley of the Queens)。
  
  卡纳克神庙群的特别之处在于,它并不是由某一位法老一次性修建而成的,而是在从大约公元前2000年到公元前400年的漫长岁月里,由多位法老不断的扩建和完善而成。可以说这片建筑群本身就是一部生动的古埃及历史。如果把这段抽象的历史跨度具体化,你只需想象一下,由秦始皇开始建造的一个建筑群,一直到明太祖朱元璋时期还在继续使用和扩建,就会明白它的不同寻常之处。
  
  在众多的建造者中,最著名的无疑是拉美西斯二世。如果让一个普通人说出两个埃及法老的名字,第一个肯定是埃及艳后,第二个肯定就是拉美西斯二世(如果他能说的出的话)。拉美西斯二世之所以名垂青史,一方面是因为他数次发动大规模的对外战争,另一方面是因为他在国内大兴土木修建了大量的神庙,并在上面写满了自己的功绩。
  
  在这里,历史有力的表明,要想名垂青史,除了对外开拓疆土之外,在国内多弄些拉动GDP形象工程也是一个好办法。细究起来,可能后者的效果比前者还要更好一些,毕竟如果没有这些神庙和石碑,拉美西斯无论有多么辉煌的战绩,后人也不会知道。事实上,在其发动的与赫梯人(Hittites)的战争中,拉美西斯的战绩远远谈不上辉煌。在公元前1274年的卡迭石(Kadesh)之战中,拉美西斯二世与赫梯人打了个平手,双方均损失惨重,拉美西斯还曾被敌人包围,差点殒命异国。但这场损失惨重的战争在拉美西斯返回埃及后被描述成一场史诗般的胜利,在全国各地的神庙上大书特书。不光如此,这位法老还特意着重描写了自己是如何英勇的独自面对2500辆敌人的战车,并将他们全部击退的场景——在下令记录这个故事的时候,拉美西斯二世心里一定在想“至于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
  
  下图是卡迭石之战中双方的势力范围:
  
  
  
  在卡迭石之战大约十五年后,拉美西斯二世与赫梯国王签订了人类历史上有文字记录保存下来的最早的国际条约,刚好比秦始皇的出生早了一千年。这份条约的埃及文版本就雕刻在卡纳克神庙群的墙壁上,阿卡德楔形文字的版本(即赫梯人一方的版本)现存于世的只有三块粘土板,其中两块现存于伊斯坦布尔考古博物馆(Istanbul Archaeology Museums),还有一块存于柏林国家博物馆(Berlin State Museum)。
  
  这份国际条约的很多条款和现代条约十分相似,例如双方保证与对方永不再战,在其中一方受到第三方攻击时,另外一方有义务提供军事援助等等。在纽约的联合国总部中的一面墙上,也悬挂着一份卡迭石条约的复制品,作为人类有文字记录的最早和平条约,它在默默传递着人类千年来的美好理想,希望世上所有的国家可以化剑为犁,和平共处。
  
  卡迭石条约的埃及文版本:
  
  
  
  楔形文字版本:
  
  

作者:席德梅尔的文明 回复日期:2011-09-12 10:22:28 
回复 
  谢谢诸位支持,楼主有空就会更新。

作者:席德梅尔的文明 回复日期:2011-09-12 10:39:29 
回复 
  作者:avocado的马甲 回复日期:2011-09-10 10:08:42 
  回复
    楼主,你看过谋杀金字塔吗?值得推荐吗? 如果在我去卢浮宫或埃及前能读到你这个帖子就好了,哎 错过了实地考察的机会。 卢浮宫的埃及馆开放展览埃及文物不是每天都有的。而且有些展览是额外收费的 不是买了卢浮宫的票就可以看的
  ====================================================
  谋杀金字塔我也没看过,就不能做出评价了。
  
  不过卢浮宫的埃及区我记得是开放的啊?我当时直接就走进去的,估计你去的时候刚好在维修之类的吧。另外我也不记得有什么展览是需要另外买票的啊,我买了一张票就随处乱逛了。
  
  卢浮宫是真的大啊,我在里面走六、七个小时,腿都差点走断。不过大多数去巴黎旅游的国人都不会逛这么长时间的,很多人到卢浮宫就是看三个女人:蒙娜丽莎,维纳斯和胜利女神像。大多数人冲进去找到这三个地方拍张照就闪人了,也只有留学生才会有时间一个馆一个馆的逛吧。
  
  记得当时逛到一半,碰到一个美国来的中学旅游团,有一个历史老师在一路上给学生们讲解每一幅画的历史背景和含义,我就跟着他们蹭了一路的解说,逛这种地方还是要有人讲解才看的明白啊。
  
  当时也觉得有点奇怪,这么多名画也就随便挂在墙上,连个保护措施也没有,应该说法国政府对法国人的素质还是比较有信心的。不过我刚好撞见一个大概四、五岁的法国小孩看着看着就上去摸了一把,他的父母脸都绿掉了,大喝一声“别碰!”,然后冲上去把小孩拉了回来,呵呵。
昨天翻出了几张当时在卢浮宫埃及展区拍的照片,当时用的相机真是烂啊,连防抖功能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