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利浦植物照明:她将写作人的角色 演得很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1:04:39

她将写作人的角色 演得很好

 ——马家辉眼中的林青霞

稿源:南方人物周刊  |  作者: 马家辉 口述 本刊记者 马李灵珊 采访整理

日期:2011-09-16

    几年前,我和徐克、施南生在香港的半岛酒店喝酒聊天,也约了林青霞一起在那里吃意大利菜,那是我们第一次见面,主要聊孩子的事情。之后不久,施南生在家里请客,龙应台、林青霞和我又在他们家的客厅聊了一次。聊天中,听林青霞说她的故事,我认为她有写文章的天分。之后在中环兰桂坊,我俩有过一次对谈(那次对谈因为某些缘故未能刊出),我更坚定了她能写的看法。后来黄霑去世,我代表香港《明报》向她约稿子,就是写于2004年11月的第一篇散文《沧海一声笑》。

我和林青霞并非闺中密友,她和我太太会一聊几个钟头,但我们之间不会说非常私密的心事。我不会用开心这样的词来形容她,但我会用自在。我交往的电影圈的朋友不少,大家都在找各种方法来求取自在。可林青霞,到了她这个等级,还在这么积极地追寻艺术,这令我非常钦佩。到她这个身份,很多人都忘不了灿烂的生活,沉溺于吃喝玩乐,可我看到的她非常积极,长期学习艺术,并非一时心血来潮,非常认真,下了很多功夫。她对丈夫说,希望我60岁时成为一个艺术家。她学写作、学书法、学画画,还曾经考虑和张继青学昆曲,和我太太一起飞去台北听蒋勋的艺术课,还和施南生一起去吴哥窟旅行。她求取的不是开心,而是自在。我看到的林青霞,在这方面还蛮成功的。

林青霞有几点我非常佩服。第一,她很认真,我约她写稿,凌晨3点半传真机响了,她给我传过来4页稿纸,把我吵醒。我想,可以了吧。15分钟后又传来新的一篇,原来她改了两个标点符号。半小时后又来了一篇,这次改了两个字。从这件事上能看出她的性格。我听说她以前拍电影,对服装、对白、角色都非常认真。虽然我没有交往过以前的她,但从现在的她就能看出来,一定不会是敷衍了事的。

第二,她很体贴,比方我今天和她说一句,我觉得谁的书很好但我还没看,她再去书店看到时,就会买下让司机送来给我们。她自己看到一些养生或者励志的书,也会送来给我。有一次我随口和她提起某个水饺很好吃,半年后她去台湾,果然给我带回来200个水饺。朋友们吃饭从哪里进来,坐什么位置,她也都很细心地安排,让朋友们很舒服。丝毫没有大明星的架子,非常诚恳。

她这次在台湾演讲,我太太也在现场,她回来告诉我,你应该去看看人们看见她有多高兴,七八十岁的老太太坐轮椅来,看见她就哭了。

我认识一些很成功的朋友,他们有个特点,认为一切都理所当然。但林青霞绝对不是这样,她总是充满感恩。有时我和太太看到一些书送给她,或者帮了她一点点小忙,她都会立刻打电话或者发电邮来谢谢我们。她非常自制,怕麻烦别人,也很怕打扰别人。她不会有那种“我是大明星,你们和我交往是种荣幸”的感觉,是个非常有教养的女士。一个那么体贴、那么感恩的朋友,就算没有大明星的身份,也非常难得。

她的新书名叫《窗里窗外》,我猜她的意思是相对的,永远在一边看着另一边。她应该也很明白自己有很多种身份,明星、写作者、寻求艺术的女人、妈妈、太太,这个“里里外外”也映射着不同的身份。一个人只要能在这些身份间穿梭自如,就很好了。这次她出来不是重新拍戏,而是艺术生命打开了另外一扇窗口。

    香港书展开始时,我和她开了个玩笑,我叫她大美人,她说家辉,我现在是作家了。她自己也很清楚,现在在幕前的身份是作家。我们应该尽量从这个角度来看她。在我看来,她将写作人这个角度演得很好,非常入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