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间苍月风间火月:雨过黎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6 07:52:24
从上海去苏州的路上,遇到了70年未遇的暴雨,黎里在白茫茫的大雨中擦肩而过,只好把希望放在返程。返程时,说还要有中到大雨,赶紧早早地往黎里赶。

  因为在20多公里以外有同里,同里太出名了,压住了黎里的声名。同属苏州的吴江,又都是千年古镇,黎里非常值得一去。可以这样说,同里和黎里,是吴江的姊妹花。和已经旅游开发得成熟的同里相比,黎里像藏在深闺一样,还多几分古朴,江南水乡的烟火气多于商业味儿。

  赶在雨前,来到黎里,看到的是一条长长的河,据说有三里长。和同里蜿蜒的河汊相比,黎里的河笔直如线,古镇大小院落都依次错落在这条河的两边。第一眼看到它的感觉,非常奇怪,让我突然想起了捷克的古城卡罗维发利,那里也是这样一条笔直的河穿城而过。论年头,卡罗维发利远远比不上黎里,桥也没有黎里的多而且那样漂亮,不同的是,河的两岸要比黎里多姿多彩。

  一问,才知道,当初,黎里河的两岸也很漂亮,而且,别具特色。南宋以来,北方人大量南迁,一直到明清两代,造就了黎里的繁荣,河的两岸由集市逐渐发展为门市,河取名为市河,其中“市”字就是集市、生意兴隆的意思,可以想象那时市河两岸一派袖珍的清明上河图的样子。和别的古镇不大一样的,特别是两岸房子都探出了宽阔的廊檐,当地人唤作廊棚,无论下多大的雨晒多辣的太阳,黎里人在街上走,都不用打伞,类似北京四合院的回廊,将黎里串联成一家人。据说,当初廊棚下有凉亭、茶座和美人靠,走累的人,可以随意坐在哪里,是黎里得天独厚的一景。可惜的是,这样的一景,历尽战争和饥馑的沧桑,顽强地保持到上个世纪80年代,却到那时走到了尽头。那时,黎里迎来了百废俱兴的建设时代,廊檐前不足一米就到了河道的窄窄的路,阻碍了建设的脚步。这个廊棚,拆还是不拆?征求了所有人的意见,大部分人的意见同意拆。于是,经历了漫长岁月风雨的廊棚都拆了。黎里独特的一景没有了。如今,看到同里的旅游红火,我不知道黎里是不是心生悔意。能再说什么呢?早知道尿炕,就睡筛子了!

  值得黎里骄傲的是,市河岸边柳亚子故居没有拆。那里是乾隆年间直隶总督、工部尚书周元理的老宅,柳亚子以三千大洋典租了这幢占地2600多平方米的豪宅,即11年后周家如果拿不出三千大洋赎宅,这房子就归柳家了。解放以后,这里成为了古镇的银行,无形中保护了它,虽然“文化大革命”中损毁了后院精美的门雕,但基本上保持得相当完好,可谓奇迹。

  这座柳亚子故居,让黎里提气,让市河有了它的倒影而流光溢彩。特别是后院,庭院深深,幽静异常,走马堂楼上地板凹突,本来阴雨前光线就晦涩,透过镂空的雕花窗棂,就更加阴晦不定。让人真有种时光倒流的感觉,一步跌入前朝。二楼是柳亚子一家的起居室,当年蒋介石4·12大屠杀,把柳亚子列入黑名单,半夜来抓人,柳亚子就是藏在卧室边的复壁里才逃过一劫。躲在狭窄的复壁里,他老先生还写诗呢:曾无富贵娱杨恽,偏有文章杀祢衡,长啸一声归去矣,世间竖子竟成名。这样的劲头儿,大概只属于那一辈文人,如今的文人,只有汗颜的份儿了。

  离开黎里,还没到上海,雨就来了。雨中的黎里,一定是另一番味道。心里一直一个劲儿地想,当初把廊棚拆了,市河两岸种上了树,干吗非都要种玉兰和香樟呢?要种也应该种梨树才是呀,春天时,满树梨花堆香雪,一枝梨花春带雨,该是一种什么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