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色幻想6人物加点:真传龙虎劲三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8:32:27
',1)">

千年单线古传 道家补肾秘法 (绝秘珍秘)!!

功法一:
这是现年86岁,仍能以一敌五的太极拳名家,李宝良先生的养生密法:
功法动作:直立,两脚分开与肩宽,双臂上举伸直,在脑后交叉,此时小腹略向前倾,双手尽量向上伸直后压,所有力量、意念集中在腰椎。
然后力量从腰椎发出,令两臂以最大弧度从脑后向身体两侧压下来,同时下蹲,两手最后在两膝间交叉,结束时意念集中在前脚掌5秒钟。脚后跟不可离地。(在两臂向两侧下压时,胳膊不使一点力量,完全是腰在用力)
再站起时,前脚掌先用力,做为起动能量,紧接着将所有力量、意念,再次集中在腰椎,两腿不要用一点力量,向起站立。两手一直交叉,从胸前——直上头顶——到脑后。(站立过程中身体头脚在后,小腹向前,身体呈弓形)。
呼吸方法:身体下蹲的整个过程,呼气。身体向上站起的整个过程,吸气。在呼吸转接时,略屏息两秒钟。(最好用腹式呼吸法)
练习多长时间,应根据个人体质,以不觉疲劳为宜。练后,很多人会觉腰酸,需要用两手攥空拳,轻轻捶打后腰。
反应:通常练两分钟就会浑身微汗,脚掌发热。有人会打嗝、放屁。双手同时投实心球的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至于长期效果,自己去感受吧,如出现腹痛,腰酸等不适症状,可按摩复溜、太溪穴,很快解决。
有什么难的,还堪称是什么秘诀?许多人会有这样的感叹!但这确是心法!
功法二:
“世上只有芝麻好,可惜凡人生吃了。”这是一位“老神仙”亲口传的。老神仙其实是一位道士,年逾六旬,须发乌黑,精神抖擞,仙风道骨。他在深山里修行了40多年,淡泊名利,每日粗茶淡饭,自得其乐。道家养生是从养肾开始的。肾主水,其色黑,黑芝麻是黑色的,养肾的佳品莫过于黑芝麻。芝麻有黑的,有黄的,还有白的,但与肾的本色相应的黑芝麻,才有更好的药用价值和养生之功,黄芝麻和白芝麻都只能用来做一般的食品。我们经常有人抱怨说:“我吃了很多啊,怎么没有效果呢?”要真正学会用芝麻进行食疗,学问还大着呢
!
黑芝麻禀厥阴春生之气而生,为五谷之首,可以补五脏,长肌肉,填脑髓,在《神农本草经》中列为上品。因为它是用来补虚羸,填脑髓的,所以,一定要用籽粒饱满的芝麻,如果它本身都不饱满,哪能指望它有填补之功呢?
要把不饱满的芝麻去掉,可用淘洗法:在用水淘洗的时候,不能浮起来的芝麻,都是饱满的,浮起来的芝麻都是变质、生虫或籽粒不饱满的,都不能要。
选出了籽粒饱满的纯黑芝麻后,还要对它进行特制,服用也很讲究。芝麻的制法和服法有两种。一是晋朝道士葛洪传下来的,见《抱朴子》:芝麻3斗,蒸熟后晒干,用水淘去沫再蒸再晒,如此反复9次。这时芝麻皮肉分开了,去掉芝麻皮后,炒香,打成粉末,用白蜜或枣膏调和,制成弹子大的小丸,每天服用3次,每次用温酒送服1丸,忌食毒鱼、狗肉、生菜。服至百日,能除痼疾,1年皮肤光泽,两年白发返黑,3年齿落更生,4年水火不能害,5年行及奔马,久服长生。二是唐朝药王孙思邈传下来的:芝麻3升,蒸30遍,微微炒香,打成粉末,用白蜜3升调和,再用棒槌捣300下,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每天早上服50丸。40岁以上的人,久服明目洞视,肠柔如筋。
现代养生家通常把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就是:将3升(约4斤)黑芝麻,用水洗净,放在笼屉上蒸熟,晒干,再蒸一遍,再晒干,重复蒸晒9遍后,芝麻皮自然脱落,去掉,将剩下的芝麻仁炒香,捣300次,再用白蜜或枣糕调和,做成直径约2厘米的丸子,每天早晨用好酒送服一丸。
为什么要一遍又一遍的蒸和晒呢?这就是“九蒸九晒”,是中药炮制中经常见到的,地黄、当归、附子等药材通常都是要经过九蒸九晒才能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药效的,这里面的学问非常大。对于芝麻来说,首先,这是为了使芝麻易于消化。大家知道,芝麻是非常难于消化的,吃多了芝麻,再看大便都成了黑色,一化验,你会发现很多芝麻还是原样,根本没有消化掉。我们普通人平时吃芝麻,通常只把芝麻炒一次就吃了,其实这样的芝麻仍接近生芝麻,吃下去很油腻,又难于消化,从肠胃走一遭,人体不得其福,反受其害。经过九蒸,芝麻里的营养成分充分分解,油腻性大为减少,完全变成人体易于吸收的东西;经过九晒,芝麻又获得了太阳的能量,这在养生家看来是得了天地间的阳气,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对人体大有裨益。
至于送服芝麻丸的“好酒”,不是茅台,不是二锅头,没那么高的度数,古人喝的是米酒或黄酒,我们也最好用米酒或黄酒送服这个药丸,而且最好把酒温一温。服药的时候,不能把整颗药丸完全吞下去,这样吸收不了。芝麻丸的味道是很不错的,要像吃某种美味一样,以愉快的心情,细嚼慢咽,体会这丸药对身体的滋养,这也是服用芝麻丸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功法三:
引火归源法
点按涌泉即点按足心。每晚临睡前,用温水将脚洗净,盘膝坐于床上,一手握住脚趾,另一手点足心,每次点下去的时候要隐隐的疼。  涌泉是足少阴肾经穴位,摩擦此穴,可以补肾益精,通调气血,肾气充足,则体健寿延。
最重要的能把平时节省下来的“钱”肾精存到银行里。换句话说就是固肾。
功法五:
心肾相交法,此法不仅强补肾精,通治一切耳病
心肾相交法一:鸣天鼓
心肾相交法的第一种叫做鸣天鼓。我们的后脑勺就叫做天鼓。鸣天鼓要用到我们的听闻穴和劳宫穴。人体的劳宫穴是最操劳的一个穴位,它是一个火穴,像我们肚子疼了,马上就不自觉地用手去捂肚子,所以它是很操劳的。
具体鸣天鼓的做法是:先用我们的手掌心,即用劳宫穴贴住耳孔,把整个手搭在后脑勺上,将食指放在中指上,然后往下一弹,产生一个弹击的力量,就这样使劲压住听闻穴,然后弹拨后脑壳,弹几次再压紧,然后突然放松,耳朵就会有一种特别清爽的感觉。经常这样做对耳朵的保健作用很大。
心肾相交法二:按摩听闻穴
第二种叫做按摩听闻穴。耳朵里的听闻穴要怎么做才能按摩到呢?其实还是采取的心肾相交法。
中指的指尖是心包经的井穴,属于心,耳朵、眼属于肾。首先,掌心向后,然后用中指插进耳朵孔里去,塞进去以后,手指在里面转180度,让掌心向前,然后让手指轻轻地在里边蠕动,要注意,不要使劲地杵,而是轻轻地蠕动,就像小虫子一样在里面轻轻的动,按摩上二三十秒后,突然将手指向前外方猛的拔出来,最好能听见响。这就是完整的按摩听闻穴的一个方法。如果你的手指插进耳朵里去以后,觉得指尖有一种黏着感,有吸力的话,这就是湿气太盛的一种感觉,那在按摩完了以后,猛的将手指拔出来就可以了。
这里提醒一件事,做任何动作都要以不受伤为原则,就是说动作要轻、要柔、要缓,要轻轻地做,指甲也一定要铰得很干净,然后用指尖轻轻地按摩耳朵里边的听闻穴,千万不要伤到耳朵。
心肾相交法三:手心搓脚心 补肾水的方法
如果精亏的厉害,用功法三的点按
第三个心肾相交的方法叫做手心搓脚心。我们千万不要小瞧了这个方法,这里面融汇了很深的中医道理。
我们的脚底板有一个肾经的穴位叫涌泉穴,而我们的手上是劳宫穴。我们可以平时没事的时候坐在床上,左、右手交叉,用掌心搓脚心,或者用手心拍打脚心。这样做有助于让肾发挥收藏的功能,把气往下引,把上面的虚火拽下来,这样气就不会壅在上面,病自然就好了。
我们前面说过,如果人生一口大气,气全憋在上面的话,那就有可能会造成耳聋和耳鸣。那么,用手心搓脚心有利于我们疏通人体的气机,气机顺了,经脉通了,耳朵的病自然就会改善。而且这样做有助于改善睡眠,对有高血压的病人也非常有好处。
心肾相交法四:
把耳朵给盖上,然后用掌根揉耳朵背。但要注意,不是揉耳背这个皮,而是隔着耳背揉耳朵眼。揉的时候脑子里要这样想,好像隔着耳背已经揉到耳朵眼里面去了。
当您揉两三分钟以后,耳朵眼里面一发痒,就证明耳朵里面的气血过来了,长期这样揉,耳鸣、耳聋的问题就解决了。另外,揉的时候一定要闭上眼睛,因为七窍是相通的。揉完后睁开眼睛时,您会发觉眼睛变得很亮。
功法六:
提肛术
处于安静状态下,全身放松,用顺腹式呼吸法(即吸气时腹部隆起,呼气时腹部收缩),并在呼气时稍用力收缩前阴和肛门,吸气时放松,重复10次。
功法七:
上厕所时不可说话
我们怎样才能在日常生活中补肾呢?中医认为,上厕所大小便的时候,一定要咬牙,咬牙能固摄住肾气,尤其是在肾精上损害偏大的男人。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牙为肾之齿,是肾精华的外现。但不能乱咬牙,死咬着不放更耗肾气;而应该是“肾齿两枚如咬”,“如”就是好像的意思,就是好像有两个枣核在两个后槽牙之间,微微地咬着。解手的时候处于一个吸气、气往里收的状态,是不开泄的。咬牙,并且提起脚后跟,就等于补了肾气。而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有人在厕所里一边夹着手机大声地说话,一边大小便,这就是在损耗肾气。这在传统养生文化中是绝对不允许的,对身体损害极大。
功法八:
叩齿法
齿是骨之余,是骨头的余气,而肾又主骨。当人到了一定岁数,肾气就会逐渐衰弱,牙齿也会松动。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反过来想,如果牙齿很坚固,那么是不是肾气就会很足呢?如果暂时不方便调理肾,那么我们可以先坚固牙齿。牙齿里的经络和肾经是相通的,只要坚固牙齿,它就可以对肾起一个反固的作用,就可以让肾强壮。要知道,人不可能牙齿很强壮而肾很虚弱,这是绝不可能的,因为它们是同步的。所以,如果我们不便直接地去调养肾,那么就健壮牙齿,这是最好的补肾方法。
健壮牙齿的好方法就是多叩齿,早上300下,用上下两排两个牙齿撞击就行了,就这么简单。
注意:撞击的地方主要是后面的槽牙,不要让前面的牙先叩。
黄帝内经说:委症独取阳明
首先把指甲剪平,然后开始用10个手指肚敲击面部,这时敲打的主要是胃经,但同时也敲了大肠经、小肠经。有人一敲面部就爱打嗝,这是肠胃功能得到了很好调节的表现。
但面部的胃经只是一个很小的局部,跟下面的整条胃经还没有接通,还需要给它接通一下。而接通点在哪儿呢?就在脖子上。所以我们还要再捋捋脖子。不过别敲脖子,一敲脖子就想咳嗽,不舒服,捋一捋才舒服。
有的人脑供血不足,其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给头部供血的颈部出现了问题。因此多捋颈部就可以改善脑供血不足,而且颈部在这时是有阻塞的,当您稍微使劲一捋,对着镜子一看,发现都出痧了,这就证明有淤血堵在这里了。
经常这样捋,心脑血管疾病就可以得到防治。而且捋脖子还是调节血压的一个非常好的方法,高血压的可以帮助降压,低血压的能帮助维持比较好的状态。它的机理就是打通心脏和头部之间供血的通路,让头部供血充足。
要让胃经完全发挥给头面部供血的功能,在捋完脖子后我们还要以空拳来敲打胸部,位置是乳头上下到心窝,两个拳头相对敲,这正好是胃经的循行位置。然后,在大腿的正面和外面1/2处接着敲,最后再敲一敲小腿中间胫骨的外侧。
当您连敲几天后,会觉得面色非常红润,原来蜡黄、比较发暗的脸色已经不见了。这就是气血源源不断地供到头上去了,而且肠胃功能也会很明显地得到改善,吃饭、睡觉都会特别香。
肾气虚,恐惧大,肾精也不是一天两天能补回来,上面那套功您可以每天做一遍,也可以几天做一种,过几天再换一种,这样不会乏味。最快也要3天起效。如果经常做噩梦,掐厉兑穴,也就是第2个脚趾,再扭扭脚趾肚。要是10个脚趾都掐了更好。做梦也会做好梦!!

提醒各位道友————看书,寻师,参加学习班等练功学习应谨慎 (转)
我最初在电子书屋版块,上传书籍,也没有想到会一发而不可收拾,虽有预料此举会得到广大功友的喜爱,但随着书籍的增多,我自己心里却总是惴惴不安,尤其是今晚看见有寻找什么《逍遥至尊宝卷》的功友后,终于决定动笔小写几句,有些话不吐不快,可能会得罪某某人,但来到这就是缘分,既然有缘相聚,就希望大家都能练好学好,所以如果有些评论各位如有觉得不大爱听,就请多多包含。
当年气功大潮时,我也曾数次外出学习过,那时虽然经济不宽裕,但还是尽可能攒出钱来买当时的流行气功杂志,像《气功》,《中国气功》《气功与科学》《东方气功》以及《精武》《搏击》等杂志,所以对当时的气功界也是略微有一些了解。
现在板块也有一些当年的流行气功,老一些的功友一般经历过当年的大潮后,已经有了一些鉴别能力,但新来的又难免会被误导,像当年的一些气功功法,明显有拼凑嫌疑,练习轻的可能会没什么反应,但重的很多人出现出偏现象,像版块有下载的《中华 养 生益智功》,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中功,该功法就是东拼西凑而来,绝大多数东西,只是抄来的一鳞半爪,没有真修实证,极易出现问题,绝不可练习,我亲眼所见出偏着和被附体附着的就有2位。
当年一些拼凑,篡改,自己创新自立门户的功法,简单介绍如下:
当然也有大师貌似学有所成,自己创新的,呵呵,还有的据网上众多功友揭示大师有些功夫,但中高级就有些自由发挥找不着北的功法,还有些仅介绍出处,各位自己鉴别,没提到的也不一定是传统的有真修实证的,只是个人不了解或没接触,或不方便说。
中功 ,这个不用说了,人已经走了,活着时据网上披露是20多起强 奸案通缉犯,去美国也是偷渡,在美国也被起诉控告。
姜南的天山大魔功 ,这个是某商业机构推出的,后来貌似起了什么矛盾,又推出个姜北,声称只有姜北才是正宗传人,于是姜南又创编了一个新的什么功夫,在《中国气功》杂志做广告。
中国气功修持工程--------穆正军,一个作家,写书宣传大师的,后来也就莫名其妙出山传功了
一个抄功大师,吹功大师,郑州的大师基本是此人吹出来的!
瑶池圣母所传天奇门--------------根众山人 是开书店的,那有真功(网络功友原话)
湘西灵应宗第九代传人-----碧阳子 开粮店的那有多大的功夫,可能有一些法术(网络功友原话)
中国龙功------------心龙 算了吧,抄编的功法(网络功友原话)
湘西梅山派梅山仙师铁衣威灵大法-------雷法清 是谁编的,是那出的请告诉我(网络功友原话)
天师府掌中符------何文全 不是他的是他翻的,嘿嘿 是香港的(网络功友原话)
海南省意宗学------李伯淳 改名了叫中国超级成功术(网络功友原话)
一下转自《当代气功评点(雪涛)》一文
鹤翔庄
80年代真正掀起气功浪潮的是赵金香的鹤翔庄。实际上,鹤翔庄是庞明(庞鹤鸣
)创编的,但是,赵金香教功时,庞明还在监狱里面,为避免一些麻烦,就没有
说明是谁创编的。赵金香的功绩是建立了后来为大家所纷纷效仿的金字塔式传功
体系,有效的保证了功法的迅猛发展。后来,赵金香又继续创编了二部功“自在
气功”,是一个大杂烩,佛道密都有,却都不对,按其修炼健身还可以,修行就
是笑话了。鹤翔庄的自发动功不是传统的气满自动,而是采用了意念诱导的方法
,这就导致了后来众多的出偏人群。群众对出偏的认识始于鹤翔庄。后来,鹤翔
庄对传功对象有了一定的限制,如癔症患者和有家族精神病史的人不传,但仍然
有较高的出偏率。我的一个同学就是这样的。
气功自控疗法
来源于郭林新气功,并没有多大的发展,后来却要攀附钟吕丹道的重要典籍《灵
宝毕法》,成为有识之士的笑谈。
动意功
石家庄郭志辰的动意功也是来源于庞明,很多人可能不太理解。当然,郭志辰有
他自己的发展,但就其最初的理论来源确实如此。功法是不错的,但也就是健身
而已,不能作为修行的功法来练。
形神庄(智能气功)
庞明后来自己开始传功是,鹤翔庄已经红透中国了,他只好自己另外创编了形神
庄,把原来的鹤翔庄缩编为“捧气灌顶法”,并吸收了鹤翔庄传功过程中出偏较
多的教训,站桩采用了双脚内扣不易出现自发动功的三心并站桩。但是他的功法
为了在广泛传功中不出现难以解决的问题,对有些古法做了较多改进,比如,他
不练下元,不强调静功,认为动功可以开智,实际上这是不对的。他还在智能气
功的练习者中发起了混元气的应用研究,试图使其介入现代科学的研究,可谓是
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在明眼人看来,这不过是气功界土法上马大炼钢铁的一次
气功大跃进而已。气功的核心价值在于人类自己身心的修炼,而非对外在的追求
。说白了,这一切包裹是深层潜意识中功利意识的不经意表现而已。
空劲气功
空劲气功来源于少林内劲一指禅,这是谁都知道的,但是,后来黄甚至争正宗地
位,就有些不合适了。这也是中国人的老毛病了。
元极功
这是一个有相当特色的功法,体系完整,张后来编的动功纯属画蛇添足,是为了
扩大练功人群而设。因为出自会道门,功法传人对于正统的经史子集并不熟悉,
把所谓的元极图当成自家的宝贝。实际上,那就是易学史上著名的皇极图。
香功
这是一个令人哭笑不得的功法。它把气功的简单化导致了一群群老太太一边挥舞
着双手一边张家长李家短的街头奇观,简直就是糟蹋气功。我看见这情景时,叹
息:“气功怎么变成这样了?气功快完了。”他们最喜欢炫耀的是田组场带功时
的各种奇光异彩的照片,以次证明田的高功夫。嗨!这样的照片我也有,可是不
能证明我是大师呀!
三 三九 乘 元 功
这个功法中比较有特色的是吞纳功。这种一般是武术气功和硬气功常用的,少见
有用于内功修炼的。民间色彩较浓,从其“念师默像”一法中就可以看出来。至
于屈所说的“金丹大道”不过是自我吹嘘而已。后来情形的发展也证明了这个判
断。
中国自然特异功
刘继能早年师从于屈成春,后来自立门户,编了这套功法,没有什么新意,这种
编法我想很多气功爱好者都能编。更有甚者,刘曾经撰文吹嘘自己修到三花聚顶
,纯粹是扯淡,根本不是他胡编的那种景象。
武当太乙南宗内丹功
周壮受过一些民间道家功法的传承,远不是全法,自己都不能说明是多少带,只
好拉大旗作虎皮。《太乙金华宗旨》是北宗的典籍,武当确有太乙门,但这个太
乙门并不是以《太乙金华宗旨》为修炼经典的。难道说周壮得了武当派、全真北
宗和南宗三派的合传?其固精功法是到家房中术的一法,学学也可,但不能当成
至高无上的宝贝。《太乙金华宗旨》一书的精华在《坎离交媾》一章,而非周常
说的“微以意磨之”一节,大概是因为他能读懂的就这一章吧。
正道气功
正道气功大部分内容来自于峨嵋临济气功,尽管天家了一些其他的东西。与其学
它,还不如学峨嵋呢。
沈昌特功
这是一个以辟谷为主的功法,其信息辟谷取自于严新,脊柱理论取自于王力平,
卖信息茶则是自己的独创了。当年我在杂志上看到其大卖信息茶的广告,对朋友
说:“沈昌将来肯定要出事”。连这点都看不准,遑论高功?
玄灵功
自称道家南宗,却有抬出一个近乎神话的人物“青龙山人”。考起功法,原有到
家法术传承,后学严新气功,由此出现一些功象。不过,其披露的一些法术值得
为如门的爱好者一观。其中级功法就不敢恭维了,其中的天盘修持法实由王力平
的一位学生所传授。后来此功分裂,裂出个:
玄德功
熊厚音确没辜负“德”之一字,而且对气功大势看的较准,未搞组织,安全度过
一劫。不可否认,其夫妇深受严新影响,其功法带有很深的严新气功痕迹。不过
,我认为此功的主要功劳在于向广大修真爱好者指出了真师就在身边这一不可思
议的真谛。
如意真功
夫妇俩一个是高光学的,一个是高医学的,其功法内处处可见光学和医学的影子
,并以为最高,足见其还为脱离后天,连相都未勘破,却自称......。我当时称
此功**功为两大邪功。
以下为别的网友所评
大自然中心功
这是个非常典型的民间巫的练功方式,当时影响很大,特点是在接通灵界的基础上纯粹无为的锻炼,实际把自己身心交给了外在的所谓“师傅”,这是民间巫最典型的特点,着类法门对后期有很大影响,很多追求速效的人喜欢。这类自发功与正统道家的自发功区别很大的,道家属于“清而后静”,其动乃自己之神把握。这种外求的法门,是要小心的。出偏的人比较多。
鹤翔桩
这个法门是80年代峨眉临济宗的学生赵先生所创编,来源于峨眉十二桩,其中的自发功治疗效果不错,但也有不少出偏的,主要还是创编者对自发功理法不明,自身修为也不足所造成。其与同门庞先生的恩怨江湖尽知。
万法归一功 宣传为“佛子张小平”,最拿手的就是穿墙。
因涉嫌诈骗被捕。关在牢里的张大师硬是忍住了世俗偏见,就不露绝活,俺就不穿墙!
张海的藏密功,张现在在监狱,呵呵。号称宗大师再来,实在是无知!
菩提功 号称转世金佛,呵呵,实在看不出藏传密宗的影子
大藏功 据说和上面的是哥俩
陈林峰的东西很多人都说好,可是里面很能看到刘汉文老师的禅密功的影子
福建徐星俊的书我有看过,他的清静布气功,其实就是刘汉文老师的改写。
慎重提醒广大功友,即便是名家编写的气功大全之类的,里面收集的功法很多已经证明是编造的,编造的大师尚在牢狱中,所以名家编写的有时也不可靠。其他的有些书如要照书练习,也要谨慎选择,尤其是和佛家和道家金丹修真有关的。
前几天看见在某论坛有《太一玄功---中国玄门修炼法》,好像是这个书名,看起来很大气很正统的名字,其实是作者编造的,其中把李兆生老师的玉环桩,说成是他们练习发放外气功法,还说一定要在有30米距离的地方练习,因为练习该功可以发放外气30米,该书在那个气功论坛还被加精,经我向版主提醒后被取消加精。
另现在很多传授办班,出书,下载书关于符咒练习的,十人九点九个骗,照书,下载个书,不可能练习成

金 家 功 夫 之 秘
第一章 金家功夫之起源
金家功夫乃重庆市梁平县之地方稀有拳种,此拳种和北方三派内家功夫之一——形意(在山西称形意拳,在河南称心意六合门)有特殊渊源。由金一望祖师至梁平传播,展转传至我辈,已七代门人也。
历代祖师皆因“金家功夫”秘密之故。原梁平县并非求必应,形成流传不广之局面。历来授受,极为慎重隐密。凡遇求学者,必经不少於二至三年的磨炼、接触、考查,确为载道之器,方逐渐真正传授。详析其奥义,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如此循序渐进地引导深入,反复琢磨若少了三五载,则无法得其真谛;一些最重要口诀,甚需十年、二十年之后传授,方能知晓、体会其真义。如我父师(张义尚)于初中二年级至三年高中毕业,此期间(民国十七年至二十二年)专门钻研此功夫。那时,在梁平及其邻县,众所周知的金家功夫世系及其杰出代表人物,就是后面将讲到的起源、发展和派别等。总之,在那个时代,虽有我系以外其他一些练金家功夫者,均非本功夫杰出代表人物。而我所学的这一脉金家功夫,则世代明确,代代递传,皆非无名之辈。他们均有许许多多的故事传说,至今仍脍炙人口,妇孺皆知。近来却有一些人自称跟某人学金家功夫者,实无真才实学,甚至连个架式都不会。故我将父师之传授告之於世。
第一节   金家功夫落根梁平
当时按照金家功夫世代相传的入门规则举行拜师仪式后,父师郑重地说:“金家功夫不是一般拳脚套路、不是拳法,而是一家与道相通的功夫,故称之为功夫。”接着又说:“金家原为姬家,后道人金一望祖师从山西姬家偷学而来,姬家又缘得于少林寺。原少林寺传授拳法有两种方式:一为少林本寺接待四方求学的一般僧俗,传授普通拳法;二为福荫寺专门教授已有相当功夫的僧俗,所传授的皆为高深秘密功夫,还有所谓的神功。金一望祖师身为道人,原籍蒙古,与马龙、马虎兄弟同学於福荫寺。福荫寺中有僧人游方到山西,因争购蔬菜和一姬姓人发生角斗,竟不能敌。乃知姬家深怀高妙功夫,世代承袭,不传外人。金道人与马氏兄弟闻知,寻至姬家,然拒之不纳。三人相商始夜间轮流秘密往探,则只闻高墙密室之内有“咚——咚,咚——咚”之声音。三人皆有轻功,故潜上屋顶於瓦隙窃窥,又恐不能互相交流,各怀私念,后三人结为兄弟,历经五年之久,方学完全。因金祖师悟性颇高,根基深厚,在切磋功夫时金略胜於马氏兄弟,因此二人疑其交流不实,转生妒忌,进谗言於福荫寺老僧,欲以神功伤害祖师。祖师只好悄悄离去,直达武汉,沿长江逆行入川,抵万县登陆,想沿东大路过梁平上成都。自万县到梁平,须翻东山,过葫芦场(现名葫芦镇)后,应从右边进沟,经银河桥,上蟠龙洞至梁平县城。而金祖师错误地前行到袁家沟(现名新店子),找不着旅店。看看夕阳西下,暮色苍茫;忽然遇一老翁,手携稚子约八九岁,散步于田间,面容慈祥而有忧色,其稚子则印堂晦暗。金祖师因之叹曰:“此子年龄尚幼,何来杀身之祸?”老翁曰:“道长何以知之?”金祖师曰:“以气色可知。”老翁曰:“有解救否?”金祖师曰:“有!”老翁曰:“妙哉!”故请金祖师到家,一住八年。
原此老翁就是袁二老爷,已近古稀之年,为袁家沟首屈一指的大富绅。家有一妻一妾,妻生两子,长子名一培,次子名一发,均已成人;妾生幼子名一才。年长两子唯恐小弟将必分其祖业,屡欲谋害庶出小弟后,两人共分家产。故其父随时携小儿一才于身边,形影不离。一才被金祖师收为弟子后,身体状况真是脱胎换骨,其功夫也是突飞猛进;一培、一发两兄弟也得金祖师感化,二人皆跪拜入金祖师师门。此即金祖师于梁平落脚,传授金家功夫之由来。
123456下一页
<<八卦掌十问答王维慎说武当松溪派内丹功法 >>

双盘腿打坐的好处
一、双盘腿打坐的好处
1. 双盘人人可练,即使60岁开始练起,也可在一年左右练成。如果30多岁开始练,用不了一年。
2. 双盘练得不仅是筋骨,而是把经络全部打开。
3. 如果练成,并每天坚持双盘坐20分钟,可保70岁登山如小伙。日常基本百病不生。
4. 双盘练成后,打坐就不会再腰疼。肾气充足,甚至想弓着腰坐都不可能,气足的会把脊背顶的很直。
5. 开始练几天之后,就会持续的腿疼,然后会腰疼。不练的时候也一直疼。这位中医大夫22岁开始练的双盘,自称腰疼达半年之久。
6. 具体的练法是每天先散盘打坐一会,然后试着双盘,直到盘上,然后忍痛,直到时间越来越长。
7. 练双盘,能迅速促进胃肠蠕动。即使饭后立即开练,20分钟后胃就全部排空了。
8. 双盘不仅打开腿部经络血脉,而且会打开胯关节。
9. 双盘的姿势其实脚踝压住了大腿内侧的大动脉,为了打通动脉,心脏会加大力量泵血,因而能打通腿部血脉。
10.在打通腿部血脉前,由于双腿动脉不过血,因此全身血液都集中在上半身,而此时心脏又在加大供血力量,因此,五脏六腑会得到大量的供血,迅速改善脏腑机能,并促进大脑供血
二、练习方法
第一步:
方法:先单盘,这时候上面的腿会翘的很高。然后用双手压这条腿的膝盖,慢慢向下压,直到压到贴住下面的腿。这就是第一步要达到的标准。
对于初练的人,这已经是个很难的过程了。基本上,需要至少一个月,才能压平。这里有一个关键,就是要象揉面一样,一下一下的压,而不是一下压到平。压到平了,也不需要一直压在那里,而是要抬起来让它恢复,再压下去。累了疼了,就换腿。初压时,可以每压一会就休息5到10分钟,让腿有时间恢复。
我自己的经历大约是,前一两周,基本上压不平。但是,腿上已经开始疼了,而且疼得地方不断变化。我记忆中最先疼的部位是足三里那里的一条筋,疼了两天就换地方了。但这时候就明显感觉饭量大了,可能是因为足三里是胃经的地方,胃经被初步的打通了。大约到一个月的时候,上面的腿基本压平了,可以贴到下面的脚上了。但是并不是可以一直那么平,只是压下来没那么疼了,如果不立即抬起来还是很疼的。
第一个月是身体变化最大的时候。基本上腿上的胃经,胆经,脾经,都被拉开了。胃经拉开的表现就是能吃了。脾经疼的地方主要是小腿前面大骨头的内侧,疼完了就表示初步打通。胆经疼得地方主要是大腿外侧,这部分打通以后,好处就更多了,消化功能增强,身体对营养的吸收更好,加上脾的功能增强,身体已经进入了气血上升的趋势,开始逐渐修复体内的各种小毛病。而且由于胆经打通,胆经经过头部,促进大脑供血,而且肝火得到舒泻,睡眠的质量会越来越好。身体整个就进入了上升的状态。
这个期间还有大腿的内侧也会疼,主要是脾经和肾经的位置。
我的时间安排是这样,每天晚上练习大约30分钟,早上5分钟。晚上是主要压的时间,要尽量多压,压完睡觉,让身体恢复,拉开的筋骨需要供血长出新的细胞。早上简单压一下,主要的目的不是进步,而是拉开避免肉又长死了。
我用了接近一个月压到平,但仍然很疼,大概到第二个月满,已经可以在平的位置上不太疼了,但还不能保持平的姿势超过几分钟。而且,每天刚开始的时候,都疼痛难忍,好像根本没法压下去一样。不过,只要使劲压下去一下,疼痛就逐渐消失了。每天都是刚开始的第一下最疼。大约到5个月的时候,才能做到一上座就压平,而且不怎么疼。
第二步:
方法:将下面的脚向前移动,使得上面腿的膝盖可以压到坐垫上,并与下面脚的脚跟贴平。下面脚向前移动的不要太多,以上腿的膝盖压到坐垫时正好贴住下脚的脚跟为准。
这个步骤就是为把下面的脚抬上来做准备了。大约可以在第三个月就开始练习,并不需要第一步完全达到之后再开始。这个步骤会拉开膝盖弯外侧的那跟大筋。我这根筋大约是疼了三周吧。
第一步压平不太疼了,就可以同时开始第二步的练习。但第一步是基础,基础练好了,第二步就简单了。
这里要补充一点,就是坐垫。练第一步的时候,可以用软坐垫,到了第二步,就需要相对硬的坐垫才好。
第三步:
方法:用一块瑜伽砖,或者几本书,把下面向前移的脚垫高,高度要基本超过膝盖的宽度。使上腿压到坐垫的时候,下面的脚实际上比膝盖高一点(或接近)。如果能在脚垫高的时候把上腿的膝盖压到坐垫上,那么把脚向内一抬,就已经可以双盘盘上了。不过由于这时候盘上也坚持不了多久,所以没必要急于盘上,仍是循序渐进为好。
以上就是我的循序渐进双盘法,应该是适合大多数人的。总的来说,最核心的环节还是第一步。第一步的练习要贯穿始终,直到你能轻松盘上。
下面再讲讲我的一些理解和体会:
1. 双盘中疼痛的地方,表面看是肌肉或筋骨疼,其实都是经络疼。
2. 经络疼过之后,相应的脏腑就开始进入良性循环。
3. 经络的疼痛是轮流的,而且是循环的。疼过一遍之后,以前疼完的地方又开始疼。
4. 练习过程中,辅以按摩是非常有效的,平时每天压完疼得时候可以自己按摩几分钟。如果有多处经络同时疼,找专业中医按摩一次,能否迅速的解决问题,而且可以加快进程。
5. 如果某天疼得厉害了,第二天应该休息一天。因为拉伤的组织需要休息来修复。
再把我的进程列表,供大家参考:
1. 第一周,软坐垫,胃经足三里部分疼两天,然后大腿外侧胆经疼;膝盖最疼。
2. 第二周,大腿内侧疼,持续超过3个月;
3. 第三周,脾经小腿前侧疼。白天放松的时候感觉腿上血脉跳动。
4. 第四周,上腿压平,贴到下面的脚上。胃口见好,饭量增大。
5. 第六周,压平以后,用布带绑在下面脚上,第一天坚持一分钟,每天加一分钟。浑身大汗,电子血压计显示,绑住的时候高压160,低压130。松开绑后,半分钟内恢复到正常80/120。第五天直接加到10分钟。明显感到大腿内侧动脉在加力泵动。
6. 第七周,放弃绑住的方法。开始同时加练第二步。放弃绑住主要是太疼。开始用硬垫。
7. 第八周,去做按摩,大夫说,以前堵塞的脾经已经基本畅通了。
8. 第九周,每天坐下5分钟后开始放屁,然后打嗝。估计是因为胃肠蠕动加快,促进了消化系统的顺畅。我本来有胃寒的毛病。
9. 第10周左右,开始练习第三步。膝盖基本不疼了。
10.第12周,跨部开始拉开,有时感觉尾椎骨血管跳动。
11.第14周,开始跨部疼,持续不到一周。
12.第15周,开始腰疼。表现很象肾虚,坐的稍久一些,起来腰就疼。至今仍疼,还没过去。
13.第16周,试了一下双盘,能盘上了,不过很疼,一分钟都坚持不了。
14.第17周,感觉大腿内侧有一股热气向下走到脚上,共出现3次,可能是肾经打通。
15.第18周,背疼,膀胱经,约从肩胛骨下方开始,到胯骨上方疼。持续约三周,每周疼个三天左右。
16.第19周(春节),把荒废多年的气功拣起来练,发现内气已经比较充足,不象半年前,基本提不起内气。
17.第20周,胯骨拉开的比较厉害,坐下就胯骨疼。
18.第21周,(2月15日-20日),饭量又开始增加。单盘已经基本不疼,开始加大第三步的练习。
一种方法即可打通人体全部经络百度空间-应用平台http://apps.hi.baidu.com/share/detail/5898020#content

真传龙虎劲三式
习龙虎劲功法,皆能令弱者变强壮,力小变力大,练就龙筋虎骨,为中国功夫真传.并且育养浩然之气,更具大无畏精神,故有此名。此功系民间古传,理论依据《易筋经》,可以说是易筋功夫的一支脉。古人云:“骨弱筋柔以握固”、“抻筋长则劲力大”本功既重骨力又强筋劲,故具强壮筋骨之作用,其要诀是“运气长筋,易筋换劲”、“敛气入骨,炼力入髓”。国术家说:“宁练筋长三分,不练肉厚一寸”,练习此功可以在不使肌肉纤维变粗的情况下,而能劲力倍增,练成铜筋铁骨。现选择其中重要几式,介绍于大家。
一内壮劲源(内功)
1、童子拜佛:两脚分开略比肩宽,呈骑马蹲裆势,双手合掌,距胸前半尺。要求全神贯注,松腰开胯,含胸拔背,垂肩沉肘。做吐故纳新,以鼻吸气,以口呼气,行三次。然后服气吞津,急收小口,如喝水一般,舌抵上腭,将新鲜空气纳入口腔,将口腔内气像吞咽食物一样,牵动喉咙咽下,将所咽气,以意送下,贯入丹田。气贯丹田后闭住,丹田稍用力,小腹随之向外扩张,使之充实。闭息凝神,意守丹田,同时默念“凝神意注丹田”一遍,然后将气由鼻缓缓喷出,紧接细、匀、深地用鼻吸气,再将气微用力急速喷出。按以上方法做九遍功。
2、一字蹲马:左右脚尖分别朝向左右侧,与肩同宽,两连线为一直线,下蹲成马步,此马步与一般马步有别,故称为“一字马”。双手反手叉于腰侧,四指朝后,拇指朝前。静站5分钟。
3、嘿气鼓腹:两手叉腰如定式,吸气时双唇紧撮,成圆形,舌抵上腭,发“儿”字音,呼气时开口,发“嘿”字音,声应由丹田(小腹)发出,意注小腹。以上动作同时进行,不可先后进行。发声应用力鼓荡腹部。发声吐字36次。
4、排打击鼓:双手合十置于胸前,两腿开立与肩同宽,屈膝下蹲成马裆,双目微闭,气沉丹田,两手经体前向两侧分开(缓慢)并上下摆动,与身体摆动相吻合。全身放松,半握拳以口吐气排打胸部,发龙吟声,以腰发力,以鼻吸气,重心稍上提,恢复原式。如此排打100次。如同时配合“揉腹内壮法”、“铁板桥法”辅助练习,功力更强。此功一般经过30余天的锻炼可随拳打脚,是名副其实的“英雄肚皮功”,百日后大成,任意拳脚击打毫不损伤,实不换硬功之真意。
二、抻筋拔劲(撑功)
元龙桩
1、并步直立,两臂松垂,头正项顶,两目正视,含胸拔背,松腰提裆,精神集中,气沉丹田,总的要求松静自然。
2、两臂由左右斜方上担至面前成弧形,中指对,两肘架。两手指尖距离约4、5寸之间,手心向前,小指高与头平,如扶环状。然后曲膝坐身,足尖及膝盖均并拢,同时两手徐徐反转下落到胸前,手心向下,继续下按至腹部。注意小指根稍向上挺,尾闾与两足根中间垂直。到此成定势,即静停不动,时间多少,可随个人运动量而定,但最少不能少于10分钟;蹲时注意中指相对,两肘撑圆。
3、练习此桩,时间稍久先觉脊背发热,继而手心也热。可以治疗弱症,如身体稍弱的青年,在性欲冲动或用脑过度时,每有滑精之症,如蹲此桩,可有疗效。因此此功亦称还精补脑桩。
撑展架
1、面向南方,两脚分开与肩同宽,平行站立,稍屈膝,头正身直,两手臂自然下垂于体侧,全身放松;垂帘目视鼻尖,闭口舌抵上腭,调息气沉丹田,专意排除杂念。
2、两拳变掌,翻转成掌心朝下,沿体两侧缓缓下按至臂直,掌指朝前,挑腕上翘,然后配合呼吸双掌下按,呼气时双掌用劲下按,手指上翘;吸气时保持用力不放松,如此七七四十九次呼吸即可完毕。
3、屈膝下蹲成骑马裆,两掌向前上抬,高于肩平时停留,十指仍相对,虎口向下,掌外撑;然后配合呼吸双掌使劲前撑推,松肩含胸,呼气时双掌尽力往前推,吸气时双掌保持用力不放松,如此九九八十一次呼吸即可完毕。
按此练习一个月,即能发力,练习两个月,内气贯达两掌,发劲断砖击物,用于技击。
三、攒骨长力(握功)
恶虎桩
1、预备式同元龙桩之1。
2、两脚分开,略比肩宽,两足平行而立,屈膝下蹲成马步,身微向前倾,两手握拳,拳眼朝前,拳背朝地,两拳相对置于腹前,脚趾抓地,口眼轻闭,咬牙。呼气不慢不快,并随着呼出的气用力把全身肌肉都使上劲,马步夹紧,足趾抓地,双拳攒握,提肛缩肾,即全部肌肉紧缩,意想浑身坚硬如铁,并且每呼出一口气,就觉得全身更坚硬一层,脚抓地也更进一层。总之,全身处于最紧张状态,似乎无坚可摧其身。
3、练习此桩,全身发热,可以治疗冻疮。心脏病、高血压患者不宜练。此桩一呼一吸,一紧一松,能令气血通畅,周流全身,故此功亦称运气充身桩。
握固架
1、面南站立,双脚分开稍宽于肩,头顶及项竖直,含胸收腹。双手掌从体侧向左右伸起,至肩平时屈肘,向头部合拢;至头侧时由面前十指相对,再缓缓下按,沿体中线下压置脐下丹田处。上起时配合吸气,下按时配合呼气,如此重复七次呼吸。
2、承上式,双掌按压至丹田后,用鼻级匀细吸气;同时双掌握拳上提胸前,拳心朝上,并将脚跟提离地,重心上升。然后以口发“嘿”音吐气发声,脚跟逐渐着地,而双拳紧握,两臂随脚跟着地用意用劲下压,并拧转;双拳压至脐下时,成拳心向下,两腿也屈膝下蹲成马步,同时手臂作小幅度颤抖。按此动作重复49次。
3、承上式,两拳下压至小腹后,放松作呼吸3次,再将两拳握紧屈臂上提至胸前,成交叉状,重心上升,拳心向内,同时配合吸气,然后以口发“嘿”音吐气发声,双拳紧握,两小臂随重心下蹲,继而向头两侧左右分开,并拧劲转动,屈臂握拳与两耳相平,拳心向前,同时手臂作小幅度颤抖,按此动作重复49次,按此练习一个月,双拳坚硬,两臂增力,两个月丙拳如铁锤,两臂成钢锏。
记得6年前,我随师初学十路弹腿,初始轻视这套功法,没有认真去练,由于用功不足,而在练习弹腿时,总感到出手无力,弹腿轻飘,后来师傅让我早晚专习此龙虎劲,满四个月后,我感到全身充实,劲力倍增,真如生龙活虎一般,才知此功之奇妙。再练弹腿,真是刚劲有力,拳脚生风,其独特之处,非练功而难以相信。今向读者介绍此法,共同进步

我为什么先练鞭子功/风云生
来源:《精武》 作者:风云生 点击: 366 发布时间:2010-10-26 双击鼠标滚 字体:[大中小]
当年跟李贤康恩师学艺,师父分析武学之劲力,认为天下武学只有两种劲力,即整劲与鞭劲。其划分的标准,就是在发力的时候,人手臂关节是否锁定。我个人在实践中的体会,则是把技术分为直拳劲与鞭子劲,恩师所说的整劲,其外在形式多数类似于直拳劲,即以身体肢体收放发劲,如枪刺刀捅一般的形式,如果以现代搏击为例,则以直拳最为典型;而鞭劲主要是以身体带动肢体挥击扫摆发劲,如鞭抽棍扫一般的形式,这种形式的发力在现代竞技里比较少见,例如拳击中不允许使用的反背拳,就属于其中的典型应用。值得一提的是,前几年黑龙江卫视“龙武堂”节目分别举办的中国俄罗斯、中国伊朗的散打对抗赛中,都有外国选手在比赛中出其不意的使用转身鞭拳,将中方一些霸主级的选手直接KO的情况出现。
纵观天下武学,多数是以直拳作为人手训练的第一种技术,有些拳法还基于这一现象,将直拳称之为天下第一拳。就我所知道的情况,只有通背拳与上海的心意六合拳,是以鞭子劲人手开始训练的。我受其启发,在教学中也是从鞭子劲入手,训练学生!
我这种训练方法,最初的原因说起来还是很可笑的。大约2003年的时候,我还在健身中心做教练,名义上是跆拳道教练,实际上什么都教一些。当时有个学生郑某,据说两年前学过跆拳道,这次又投到我的门下。训练中我发现,就一个最基本的横踢技术,这家伙踢得无比僵硬,像马尥蹶子一样,十分别扭,我想尽一切办法给他纠正,后来却发现他自己却对自己的踢法很得意,并不愿意改正。某一次他踢腿的时候,将助手给配持的脚靶踢得飞了出去,他十分得意。我脑子里灵光一闪,问他以前的教练是谁,他一说,我恍然大悟。我们这个地方应该说比较小,那些年武风也不盛,真正的高手与练家子比较少,或者有也不出来。很多人练几天,甚至没有练过,只看了几本书,就牛得上了天,谁都看不上了。胆子小的在背后讲究人,傻一点的就敢直接到武馆里说三道四。这样人多了,开武馆,做教练的打也打不起,于是大家就喜欢在打靶训练上做文章,谁说自己功夫高,好,我拿一个靶子,你往靶子上发力,我体会你力有多大?郑某的僵硬派腿法,其实就是在练这个,把靶子踢飞,以显示自己功夫的把戏。而当时的我,恰好是在形意拳的学习中,对于身法在发力中的作用,有了一定的体会,想明白了这个把戏,就基于形意拳外三合的原理,设计了一套简单的训练,两三天后,再让学生或者朋友给持靶,一拳抽上去,无人可挡。那一段时间,无论是诚心求教者,还是桀骜不逊者,或是社会痞子,但凡试过我打靶发力的人,无不心悦诚服。
我有一个朋友,练形意拳与意拳,已经有了相当不错的功力与实战水平,大学刚毕业,没有事情做,也想开门教拳,却没有合适的契机。后来有一次看他老师的教学光盘,突有感触,现在的内家拳,多数就剩下一个站桩,很多老师就是让学生傻站,对于内家拳劲是怎么形成的,根本就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学生只能跟老师学到一个外形。很多内家拳,外形上是沾身发力的那种寸劲,学生学的也很形似,但是不能真正打透人。于是,我给朋友打电话说:“内家拳的劲确实是好,但是内家拳的劲是怎么形成的?在练出内家拳的劲之前,如果遇见突发事件,需要跟人动手,怎么办?我们是不是应该有一个过渡性的拳劲?”我的观点与朋友一拍即合,决定第二天见面交流。第二天与朋友见面,已经是中午,先去饭店喝了点酒,弄得我头疼欲裂,无法为朋友演示发力的威力,只能简单讲解怎么训练,怎么实战运用。朋友很郑重严肃地说:“哥,你不用说了,也不用演示,我全明白了。”没几天,朋友在齐齐哈尔龙沙公园与几个青年武术爱好者交谈,有人对其功夫实力表示怀疑,决定试试朋友的拳劲,因为早晨在公园,没有靶子,于是怀疑者扎了一个大弓步,撑起他认为最稳定的一个架子,双手交握固定,认为自己已经是最牢固的,让朋友打,朋友一拳抽过去,直接击破了他的架子,将他的手臂打回,并打在其脸上,看起来扎着马尾巴辫、极度嚣张的一个年轻人,蹲在地上,眼泪长流,低声啜泣。这一天开始,好几拨青年武术爱好者都拜在朋友门下,学习内家拳。
坦白地说,我是从现代搏击入门学习实战的。1999年开始从卢氏结构开始,学习内家拳,2000年11月开始跟谭景龙师父学习河北形意拳的实战交手法。但是因为有些特殊原因,着急提高实战能力,所以对于师父传授的形意拳的三才五行等基础内容都没有训练过,直接学习交手,虽然学得如醉如痴,在网络上对武友交流,在现实中跟师父侃谈,都头头是道,颇受好评,使我在网络武术界积累了相当高的人气。可实际上我要与人动手,危机之时,用出来的,却还是现代搏击的直摆勾那一套风格。一直到2003年年底,一次实战中,本来一出手,已经击中对手,准备点到为止,往外撤出的时候,被对手死皮赖脸的纠缠,在我撤出的时候发动追击,让我措手不及,颇为狼狈。几次之后,无奈之下,再击中对手也不后撤,反而贴进身去,对手要再攻击就将其直接放倒。几次之后,发现自己游刃有余,举手投足无不得心应手,玩弄对手如玩偶,谭师所传之形意拳交手功夫在这一战中竟豁然而融会贯通。可惜的是,那时候我拿到体育局的授权,负责组建一个集训队,去参加一个重要比赛,并借机建立了自己的训练基地。此后的几年,跆拳道项目发展势头特别好,比赛也特别多,因为与上几个培训单位合作默契,我馆里学生获得的竞赛成绩也特别好,反而是散打项目多年也没有比赛,所以不知不觉将自己在内家武术搏击上的这点体会搁置在了一边。这样到了2006年春季。父亲单位领导家的孩子要出国留学,请我传授实战防身功夫,但是仅仅给了7天时间,无奈中想起了自己打靶发力的功夫,认为可以形成一套速成训练体系。之后,又因为帮助朋友培训他武馆中的武警、防暴警察,又与朋友谭景龙、杨辉两位师傅一起,对整个训练体系反复推敲,并在教学中经过了验证,将体系初步定型。
说到这里,或许会有朋友认为风云生吹牛,你发明了什么功夫,就那么厉害?能两三天就练出那么强的打击力?实际上,从2003年开始。到2006年,再到今天,以各种形式,各种关系获得我初步训练方法的朋友,学生的数量已经超过千人以上,但凡按我的要求切实修炼的人,都获得极大成功,具备了强大的打击力。这其中的秘诀很简单,就是先练鞭子劲。
前面说了,天下武学,多以直拳式的发力人手训练。即便以相对要求最简单的拳击里的直拳来说,练习时需要人蹬地、转髋、拧腰、顺肩、沉肘、扣腕等,这些要领要真正落实在一个没有基础的人身上,绝非易事。以前看过一篇专业队拳击教练的文章,说一个人队训练四个月的学员偷着打沙袋,被他喝止,因为四个月的训练,对于专业的选手来说,技术甚至达不到最基 本的标准。根本没资格去打沙袋。而一些营业性武馆的学生倒是可以随便打沙袋,但是那只能说业余武馆对于技术没有什么专业的认识而已。这样的训练,根本谈不上什么打击力、杀伤力。倒是现代搏击中有一些人,能够手持几十斤重的哑铃打拳,其拳力在实战中也足以致命,可如果一旦停止了训练,其功夫消退也是非常之快的。有某杂志文章介绍一个专业出身的全国散打冠军,退役进了刑警队,屡破大案,因功升职为队长,但是一谈到搏击功夫,却羞愧地说,三年来因为工作忙,应酬多,没有时间与精力训练,其拳力与体能已经跟普通人差不多了。这样的拳力,跟谭师身体很虚弱却可以一拳击倒对手的情况,根本就不在一个档次上。我这里并不是说内家拳怎么牛,比拳击有多厉害,事实上,霍利菲尔德有心脏病,他依然能够打败泰森,所以说,拳击也不是靠蛮力打拳,练拳击也可以精研技术,靠技术获得致命的杀伤力。只是这种杀伤力,按我一位拳击教练朋友的经验,需要经过相当专业的拳击训练,达到三年以上,才可以具备。
而我训练的鞭子式的发力,不需要练什么内功,也不需要什么肌肉力量,任何人训练,只需要两三天,拳头的打击力就可以倍数增加,为什么呢?普通人,在没有接受训练以前,都是习惯把拳头拉回来,蓄足架势再打出去,他们接受训练以后,要改掉这个毛病,即使是师父盯着,也需要一个月以上才行。北京的一些意拳明师将初学者的这种情况,称之为“抡胳膊”或者“抡拳头”。我们教学呢,不强制学生去改这个毛病,而是以身法为核心。手臂放松,以身体带手臂抡起来去打。在身法训练之后很快练发力,之后再很快练打靶,让学生先尝到发力的酣畅淋漓,在打靶的训练中,一般学生都可以体会到身法的作用与肩部,手臂的放松在发力中的意义,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自觉地放弃手臂的拙力来体会身法步法在发力中的重要作用。我们这种最大限度地利用身体大幅度扭转产生的势能为动力,带动手臂去抽打的效果,绝对是“一击必杀”!但是这种发力虽然打击面大,但是走的路线也长,空当也比较大,这就需要学生在训练中,随着对自己脚下蹬转等全身各部分要领的体会加深的同时,在保证打击效果的前提下,逐步缩减拳头的路线,使之从走大弧线,缩减为走小弧线,在缩减为走小夹角,甚至是走切线。是所谓的“先求开展,再求紧凑”。当人的拳法可以从大弧线而缩减为走切线的时候,威力巨大的直拳发力。已经是不练而自成。甚至是肘、膝、肩、胯上的功夫,也可以不练自成。因为拳、肘、肩与腿、膝、胯,都是在一个身法模式下,形成的打击技术,所谓“拳打三节不见形”。
那么这种训练所产生的打击威力,到底有多大呢?我们可以举一个实际例子来说明:大约2006年,一位浙江的武友联系到我,不远千里来找我求学。他有意长期学习,但是表示说家庭比较困难,于是我答应为他联系一份临时工作,赚取生活费。所以开始的时候没有着急教他,只让他站站桩。第三天,工作的事有消息了,但因武友戴眼镜,工作上不安全不方便,所以他自己放弃了,电话联系家里,让家里汇钱。却不想,电话中得知父亲干农活伤了脚,家中没人照顾,只能买车票回家。我知道的时候,他已经买好了车票。我说,来一趟也不容易,别白来,教你点简单东西,回去自己练吧。让他给我持靶,我一拳抽过去,啪的一下,眼看他的表情在那一瞬间十分精彩,开始持靶时是很苦闷无奈,一拳之后,瞬间由震惊,转为兴奋,强自抑制又抑制不住,扑哧一下满脸都笑开了花。之后我详细讲解,每一步怎么做,有什么要点与注意事项,考虑到他家在农村,用训练专用的手靶脚靶可能不太容易,就建议,如果有乡亲朋友问他学到了什么,可以让问的人,抱一床棉被,叠成若干层,抱在胸口,如同胸靶,然后如何发力打击。朋友走之后的第十五天,打电话过来告诉我,与同村很多不服气的年轻小伙子们试劲,让人在胸口抱一床棉被,一拳抽过去,直接让人岔气。
这套训练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打击力呢,原因就是形意拳的外三合原理。我们的身法训练,本身就要求肩与胯在一个平面,不需要练就已经是肩与胯合。然后手臂放松,以身法带动手与脚,加上三尖相照的要求,自然也就达到了肘与膝合,手与足合。现在传统内家拳都讲究整体之力,那么整体力的修炼与获取,有什么技术标准吗?其实,标准还不少。不过形意拳里有一个最简单的技术标准,就是手到脚也到,手与脚一起到位,那么在形意拳架的规范下,其劲力就是整体力。我们以此标准去看人打拳,可以发现,有很多成了大名的人,在实际上打拳也做不到手脚一起落。但是,在教学中我却发现,我用来作为辅助训练的一些小方法,比如说云手,本身就是手脚一起落的。可以说,身法训练加云手,整体力的效果,不求而得。
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并不是想炫耀说我自己的东西有多么好,但是想到自己多年以来求武的经历,很是有一些感慨,同时也借《精武》一方宝地,对于一些学生、朋友的疑惑给予解释。我们现在的传统武术界,尤其是内家拳这一块,大家翻开杂志或者登陆网站,多数的篇幅都是在讲述站桩,强调站桩,而说站桩者必说筋骨。似乎现在练传统武术的不站桩练筋骨就没有脸面见人一般。可实际上,站桩开始作为武术必修课也仅仅是从薛颠、王芗斋两位前辈开始,论历史不过百年,说影响不过是两个拳派的一部分人。倒是最近二三十年,一些函授在里面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不可否认,桩功是好东西,可是现在传统武术界的人实在是把桩功的价值拔太高了。要知道,桩功成为必修课的这些年,传统武术整体是越来越衰微,近二十年桩功筋骨大行其道,但是“武林风”、“武林大会”上那些名家传人的表现,大家也看见了。他们很多人都站桩,都练筋骨。结果怎么样?桩功好,是桩功好。但是如果为了站桩而耽误了其他东西,那就不是桩功不好,而是人站桩站傻了。时代在前进,传统武术实际上在退步。倒退二十年,我们看武术杂志上讲什么?讲“手眼身法步,精神意气力”。其实,讲究手眼身法步的观点与站桩本身是不矛盾的,但是当人们一味强调站桩,而不谈手眼身法步的时候,就等于告诉学生说,你不要自己去想,去分析了,傻站就可以了。从认识论与方法论的角度讲,站桩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是武术理论与实践的一次最大的退步。用站桩来解释一切,根本就是扯犊子。用站桩解释传统武术,就好比用跑步来解释现代搏击。用站桩来解释传统武术,等于是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权力。现在在一些比较有实战能力的年轻实战功夫修炼者中,已经有了散打是实战最终极形式的一些言论,而且这些言论的影响是越来越大。最近网络上有朋友问,像“武林大会”中的一些武术名家的讲招说手,这些技术能不能运用在实战中?还是说真正的实战只能像散打那样一拳一脚?
实际上,当手眼身法步理论与站桩成为对立,并且站桩论压倒手眼身法步的时候,就注定了我们只能去散打专业队训练实战,名家讲招说手,想运用在实战中就只能是个梦幻。
我的这套训练,开始都是跟学生讲打击威力如何大,但这仅仅是为了让大家在训练中快点见到效果,以此来调动大家训练的积极性。而训练的真实目的,并不是这套抡胳膊的所谓鞭子劲,而是训练学生的身法。“手眼身法步,精神意气力”的那个理论时代的人,练习中也有内功,也有筋骨效果,手眼身法步加精神意气力的结果,就是整体力。所以说,站桩本身与手眼身法步并不矛盾。但是现在的人解释整体力,多半是从身体内部关系角度去分析,力是有了,可实战中怎么用?现在很多人的观点是力有了,随便一动手就能胜人,技术是末节,事实上基本没有人研究。想研究的人也找不到老师,只好到散打专业队去练实战。而手眼身法步,本身就是基于实战,从技术的层面进行分析,所以他就比站桩更适合去解释传统武术的实战交手技术。如果我们从外形上去分析所谓的整体力,其实它就是一种以身法为核心,身法带动下的手法、步法进行变化的运动模式。而我们所谓的内功、丹田功,主要还是练在人的身体上。所谓的精神意气力,要想形之于外,运用于实战中,还是必须通过身法来实现。当然了,我们所训练的身法,只是武术中最简单的身体的运动模式,在深入的训练中,还需要对内在的精神意气力。以及身体各个关节进行开发,以后身体的动作会越来越细微。实际上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武术中有所谓半年打死人的拳法,也有十年不出门的拳法。而能够半年打死人的拳法都是大身法的技术模式,而要求十年不出门的拳法,身法动作幅度都比较小。我的观点是,如果想让初学者快速进入实战环节,就必须走大身法的路子。但是随着人的功夫越来越深厚,身法幅度也要随之而变小,变成身体一抖颤,达到最理想的程度,身体一呼吸,就可以发劲将人打出去。
有一位朋友问我,我们这个发劲的幅度这么大,将来是不是要随着功夫的增高,把发劲的动作幅度变小呢?这个问题,需要辨证地看。就功夫修炼的层面说,先求开展,再求紧凑,是前辈早有明言的。但是在实战的角度,就需要全方位思考。武术这个东西,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遇见比自己弱的对手,只要不大意,你怎么打都行,当然最简单、直接、快速的方法就是中门直进。但是如果遇见比自己强的人怎么办?如果是比赛,我们可以弃权认输,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情况我们不能退缩,那时候怎么办?传统武术讲究“奇正相应”,其技术与训练是考虑到了方方面面情况的,所谓“有力走中间,无力走两边”,说的就是“边门”打法。边门打法,讲究点线面角度,但是要运用成功,其关键还是身法。所谓“开合辗转不停势,柬展二字一命亡”,也就是虚虚实实,引手借力,利用身法变化避开敌人锋芒,同时以身法和步法的配合把敌人逼进死角,形成以双手对敌之一手的情势,从而获得制敌之机。所以我们练武术,不能盲目追求高层次或者一些其他东西,初级的东西或许会有大用处,也更适合初学者。
还有朋友问,我们发力幅度这么大,怎么与拳击那种高频率的打法对抗啊?这里我首先要强调一点,不同技术风格的对抗,要考虑到双方修炼者的实际水平,假如说练了我十五天鞭子劲,非要去与柳海龙、泰森之类的世界顶尖高手去比较,那不是研究,是抬杠。功夫这个东西,还是要下工夫练,其次也需要一定的悟性与实践经验。两军交锋,还是功深者胜。这里我们只能抛开人的修为等因素,仅仅从技术的层面去分析:首先,拳击确实是一种高频率的打法,但是我们要与拳击对抗,却不能仅仅是着眼于提高自己打击频率,如果要跟人家比打击频率,你不如直接去练拳击。就训练的角度来说,我们需要有博大心胸,勇于吸取他人的优点,可以借鉴拳击的优点。但是就实战来说,却是应该扬长避短,避开敌人的优点,去寻找敌人的弱点。我们本身不善于高频率打击,却要以高频率打击去对抗拳击,等于拿自己的弱点去与敌人的优点比较,那不是找死,还能是什么?
我常常说,中国武术是五千年以来,无数人、无数次实战中,总结提炼出来的。但是从来没有人回应过我这一番表达,大家当我是说废话,哈哈。其实这个话不是废话,实际上不需要无数人无数次实战,只要有一个人,肯用一辈子去研究实战,那基本就可以把实战的一切情况都研究明白。我们的前辈把实战的规律总结出来,留在了拳里,等我们在实战中去发现与挖掘。所以我反对在传统武术里掺杂散打,因为你脑子里全是散打的东西,也就不能发现武术前辈给你留下的经验了。昨天晚上,有朋友问我,实战中第一重要的要素是什么,答心理!他再问,除了心理以外呢,比如距离感,时机,时间差什么的?我答:“规矩。”这显然很出乎他的意料,问:“什么是规矩?”我说:“手从什么地方起,从什么地方走,到什么地方落。”很显然,他没有理解到规矩的意义。李小龙说过:“实战只有一个目的,一个结果,你的目的就是我的目的,你的结果就是我的结果。”这话说得太玄奥了,不过意思很简单,无论你练哪一国哪一家的哪种武技,在双手展开攻击前,你能采用的进攻手段其实是很有限的。反而是双方攻击展开后,实战的情况瞬息万变。武术的实战,就好比我守一座城池,有强敌要来攻伐我,敌人只实力强我数倍,一旦被敌人围城,势必要陷入苦战。那么我们要想战胜敌人却也不是没有机会,而胜敌之机,首先是情报,敌人会在什么时候,从什么路线上来进攻我?如果有了这个情报,我们可以选择一个敌人必经之路上的有利地形,设下埋伏,就可以有效杀伤敌人,最起码可以削弱敌人的实力。这种战术思想,在武术方面,用截拳道的话说是“连消带打即消即打,消打合一”。在形意拳里,就叫“顾打合一”!那么,如何判断强敌进攻的路线,并设下埋伏呢?就是我们前面说的“规矩”。也就是我说的五千年,无数人,无数次实战中总结提炼出来的东西,在形意拳里,规矩叫“出洞入洞”。据说古心意有别名《守洞尘技》,这个洞,就是我们要守的规矩,又是封锁敌人进攻路线的有效手段。守住规矩,等于在我们进攻的同时封死了对手一切可能的进攻路线。
鞭子劲的训练,虽然与形意拳的很多地方是大相径庭的,但是形意拳的规矩是被保留了的。拳击的高频率打法,就好比是战争中的优势兵力,我们要在战斗中获得胜利,在很大一个程度上,就需要制造出种种情势,让敌人的优势兵力无法展开。武术的实战,无论对拳击或者任何武技,克敌的最佳时机,都是在敌人一出手的时候,武术中过去讲,敌不动,我不动,敌未动,我先动,其实就是说,在敌人开始发动,但是还没有形成动作的时候,我方发动攻击,这其实是最有效阻击敌人第一手的时机,让敌人出不了第二手,形不成连续攻击。当然,实战中一切皆有可能,有可能你连人家第一手都接不住,直接被人K0,那只能说你大意或者敌人实在是实力太强。技不如人,那是没什么可说的。但是我们守住规矩,而你又没有大意或者与敌人实力过于悬殊的情况下,阻击敌人第一手,无非是三种结果,最好的情况是直接得手,控制对手,生杀予夺之权就在你内心的一瞬间;其次的结果是没有很顺利地得手,但是可以比较无赖地靠近了对手,那么我们有身法利器,拳打三节不见形,我们还是占优势,获胜的机会还是很大;最差的是第三种,是没有得手,还被对方拉开距离,陷入苦战,这就考验你的精神意志力是不是坚定,坚持住,寻机撤出,然后再寻找战机就可以了。
总之,身法是武术实战的训练与研究的一根瓜藤,持之在手,不难顺藤摸瓜。而所谓的身法训练,其实各家武术都有,但是都是单独拿出来让学生简单一了解就完事,很少有将之带入实战与发力等训练环境中的,所以身法也就不容易被人重视。所以,我认为,教学先练鞭子劲,以鞭子劲来练身法,贯穿武术实战训练,应该是个好办法。

童旭东先生短篇汇编(一)
作者:童旭东    文章来源:网络    点击数: 1833    更新时间:2009-10-18
  1、手腕与手指
提升技击能力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强化手腕与手指的能力。否则,你的劲力发的虽好,但在击打对手时,却容易弄伤自己的手腕。所以用拳头做俯卧撑是初期学拳时的一个基础性练习。练习用拳头做俯卧撑的要点是手腕外侧要平。练习手指的方法是侧身用手指顶墙或用三个手指做俯卧撑。至于二指禅、一指禅则没有必要继续追求。孙氏拳练习指力重在内气的贯通,外练只是辅助。孙氏拳练习指力的形态与少林不同,要求扣指,也就是手指受力时要内扣,真正用手指尖接触物体,而不是手指肚。所以练习时指形与掌形都要呈内扣的状态。
用拳头或手指做俯卧撑,即练了手腕和手指的能力,又辅助锻炼了周身筋膜的贯通与腾起。练习时要用全身之力,气贯顶足,而不要只用手指、手腕或手臂的局部之力。
2、内开外合与两肾相磨
孙氏太极拳的基本规矩如“九要”、“内开外合”以及“两肾相磨”都是来自孙禄堂先生对所习形意拳、八卦拳基本规矩的总结和提炼,并非来自武式太极拳。关于“九要”的内容在孙禄堂先生的《形意拳学》和《八卦拳学》中皆有说明。关于“内开外合”在《拳意述真》“述李奎元先生言”一节中有相关论述。“两肾相磨”这个词虽然未在孙禄堂先生的著作中出现,但是其意及其状态在《八卦拳学》中有详细论述。
近有朋友打电话问我,说有网名为“二水”者称:“孙家太极拳中的虚实转换两肾相磨之理来自武式太极拳。”朋友问我是否如此?我答并非如此。迈步抽胯根一项已经蕴涵了两肾相磨的状态,孙氏太极拳中的虚实转换两肾相磨之理来自八卦拳
虚实转换,抽提托磨,这是孙氏八卦拳里的东西,在孙氏形意拳的明劲阶段则是抽提起落。但是如果身上的形轴、意轴、内开外合都没有出来,知道这些关窍也没有用。
孙禄堂先生总结提炼的身法“九要”是极为重要的法则,内开外合、两肾相磨等法则皆被包含在“九要”中。“九要”的每一个字都有非常重要的涵义。此外要反复研读孙禄堂先生的五部著作,这五部著作是中华武学的最高经典,堪称武学的无上真经。近日我重读《拳意述真》中的这段话,深感所述精到妙极:
“若是言练,先晓伸缩旋转圜研之理。先以伸缩而言之。缩者,是由高而缩于矮,由前而缩于后。从高而缩于矮之情形,身子如同缩至于深渊,从前而缩于后之意思,身体如同缩至于深窟。若是论身体伸长而言之,伸者自身体缩至极矮极微处,再往上伸去如同手扪于天,往远伸去又同手探于海角,此是拳中开合抽长之精意。”
需要提示者是这里的伸缩乃是一,而不是二。更进一步伸缩旋转圜研是一,不是二,更不是六。若能明乎此理,弹簧球劲之精意得矣。
很多转八卦的朋友从单换掌开始就没有把伸缩开合之意弄明白,自然身上的劲意就南辕北辙了,数年下来成效甚微。我心实在不忍,故将孙祖师《拳意述真》上的这段话录在此处,并加以提示。
能得“伸缩开合之意”则神形俱妙。孙祖师的“若是言练,先晓伸缩旋转圜研之理。先以伸缩而言之。缩者,是由高而缩于矮,由前而缩于后。从高而缩于矮之情形,身子如同缩至于深渊,从前而缩于后之意思,身体如同缩至于深窟。若是论身体伸长而言之,伸者自身体缩至极矮极微处,再往上伸去如同手扪于天,往远伸去又同手探于海角,此是拳中开合抽长之精意。”这段话,可为一切拳术做法。
3、形相异、意则一,与形似意不同
研习孙氏太极拳即要体会其拳式间的形相异而意则一,又要体会拳式间的形相似而意不同。如懒扎衣与云手,形式不同,但其两式之劲意有相通、相同之处。又如手挥琵琶与高探马,其形式相似,但劲意不同,用法有别。孙氏拳的同一式中能化出无穷的劲意,不同式中又能出同一劲意。故一式一学,皆是学问,需要反复体会。
惟孙氏三拳式极简,而意极深。孙氏拳的每一个式子都是对拳艺的高度抽象概括,堪称拳学中的经典之最。
4、接敌起横与三心三圈
临敌起横,精神警起,无妄无猜,虚严实灵。
临敌起横,无中生有之法。
精神警起,有中又无之意。
无妄无猜,空而不空之径。
虚严实灵,四法一式之精。
此为法度。
临敌又需明三圈、用三心。
三圈,意圈、形圈、身圈。
三心,意心、形心、重心。
此为关窍。
与敌交手,有时尚未接触,对手已落败。非隔空发气之效,实乃接敌法度与关窍胜彼一筹。
临敌起横,精神警起,无妄无猜,虚严实灵。 ——若无师传而能真正做到,除非技击天才,否则需有老师讲解、示范和喂手,才可能体会、掌握。
虚严实灵乃四法一式,需要同时具备。因此需要知道虚在哪里,严在哪里,实在哪里,灵在哪里,虚、严、实、灵四者各有所指,皆有具体要求。
三圈、三心更是没有老师喂手,就不可能掌握的技术。老师已经去世五年,同道中知其大意者不过寥寥数人,能掌握者,似未曾见。
意圈、意心,练的是夺位。所谓占先机的能力。
形圈、形心,练的是变式。所谓生死门户之理。
身圈、重心,练的是吞吐。所谓十字套环之法。
传统武术是艺术,孙氏拳更是技击艺术中的至宝。所谓技近乎道。
说打人,没有练过拳的同样能打人。揪发、抓脸、嘴咬、挖眼等都是打人的法子,但不是技击艺术。研究技击,重在研究其艺术。文武交融,相得益彰,修养心性,变化气质,此乃孙氏拳之所能。孙氏拳虽失传颇多,若不失此修身之大旨,便有星火燎原之日。虚、严、实、灵,四者甚需考究,行止坐卧不离这个。
接敌时有起横三心三圈,从盘架子开始就要有这个意识。于伸缩之中,弄清楚劲力、意识在三心、三圈上的变化,尤要注意每个动作于开合起落中有圈内、圈外的变化。所以对于每个式子要反复玩味。孙氏拳一式一学,绝非空谈,式简意深,叹观止矣。
5、孙氏太极拳中的五步五腿
孙氏太极拳中的五步、五腿都是即非常精妙又非常使用的技术,需要认真体悟,反复研练。
五步:进退、摆扣、横移、旋转、倒插。五腿:铲、蹬、摆、截、踢。
比如常说孙氏太极拳的步法是进步必跟,退步必撤。其实仅在这进退步中,孙氏太极拳就有五种步式,每种步式都需要与周身劲意相合。这五种步式是三体式步、摆步、圈步、鹤步、自然步。步式与劲意密切相关,练习时需用心体会。对于五腿更需分清其劲别,否则将不知如何运用。
如:进步搬拦锤一式,步步都含着截腿,翻身二起一式的第一的出腿就是截腿。
五步都是孙氏太极拳之步法总纲,又是身劲变化、运用之基础。内涵极为丰富,挖掘全靠勤修善悟。有同道问:拳击中之跳步、滑步似未含其中。诚然。是因为太极拳与拳击这两者的技击基础不同。太极拳是以沾粘为用法前提,若无沾粘,则太极拳技击特色尽失。因跳步、滑步与此沾粘劲不合,故在五步中未含此两种步法。虽然如此,习者若能将孙氏太极拳之三体、圈步两种步式习练有得,变换跳步、滑步亦非难事。
孙式太极拳不仅手上有沾粘劲,脚上也要出沾粘劲,手上的沾粘劲各家太极拳都有,腿脚上的沾粘劲不是谁家都有的,圈步的作用之一就是让腿脚也产生出沾粘劲。
摆扣步用于变化,奥妙无穷。
当年马承智打纪崇德,于危机中,妙用摆扣,得拖刀之效。胡凤山之摆步,即交叉步剪子股,诡异崩决。马承智之摆扣,常用于败式,剑云师之摆扣,常用于翻转,皆得闪赚之灵妙。摆扣,当用心体悟之。
圈步是孙氏太极拳的基本步式之一,即能锻炼腿脚上的沾粘劲,又能合于散手实战中之闪打之则。需要单独拿出来反复练习、玩味,以悟其理。铲腿在左右起腿二式里面
要清楚蹬腿与铲腿的区别。孙氏太极拳中有蹬腿和铲腿,两者之劲完全不同,用法也不同。
横移步——如单鞭、云手。
野马分鬃——不是横移步,而是进退步中的圈步。
单鞭、云手、野马分鬃都是孙氏太极拳中极具代表性的式子,含义极深,理法独到,每一式都需要反复研练,才能有所得,即使作为单式反复练习,于技击亦收益极大。我研习懒扎衣一式,近20年来反反复复,尚不能穷其理而尽其性,即使是该式子外观也不敢言正确无误,时有所悟而纠正之。单鞭、云手、野马分鬃各式也是这个道理。
懒扎衣、单鞭、云手、野马分鬃、开合手等各式中的任何一式都蕴涵着拳学的总则,其妙奥无穷,极长功夫,极实用。
步式与劲意的形成与转换密切相关,是行拳中非常重要技术,步式中含着身法、拳法和腿法,但不表露出来。
腿法单指用腿的方法,或是用腿的基本动作,而且是直接表露出来的。
所以步式与腿法有关系,但不等同。
圈步与形意中的鼍形步有类似之处,但不等同。圈步要走出腿上的沾粘劲,并暗含着形意中的鼍形步的用法。圈步是极为重要的步式。两者有别。有圈就有沾粘。
鹤步是在“手挥琵琶”和“更鸡独立”中。这个你理解的基本不错。
铲腿有四:正铲、斜铲、侧铲、后铲。在孙氏太极拳中只有正铲、斜铲两种。因为这两种铲腿可以与太极拳中的沾粘技术合用。而侧铲、后铲是用于未相互接触时的冷突作用。
旋转步——劲往上起,气往下沉,考验中轴的稳固能力。体现在“转身蹬脚”一式。
倒插步——闪赚与挤靠同步一体。体现在“倒撵猴”一式。
自然步——水漂浮排,飞鸟束翅。体现在“进步指裆锤”一式。
摆步——变面、闪赚、截拦、伏腾。体现在“进步搬拦锤”、“披身伏虎”、“玉女穿梭”、“十字摆莲”等式。
关于旋转步,比如懒扎衣(或抱虎推山)做完,转身45度接开合手,这样的转身动作算不算旋转步?
不算,是扣步。
闪赚是什么意思?
移形与变面。变面:前后左右互换以及转身等
懒扎衣、三通背等式。讲究当然有,其中最重要也是一般人很难做到的就是塌住腰。
说起塌腰,似乎人人都知道,但是在懒扎衣一式中把塌腰真正做到位的却很少。尤其是在进退的当中,最需注意。其他方面的讲究也有很多,难以言尽。
三体步:将进时的迈步、退步时的坐轴、进退时的重心平动,都需要三体式的功夫,否则无法按照规矩完成。
6、孙氏太极拳懒扎衣
孙氏太极拳懒扎衣一式内涵极为丰富,结构极为精妙,劲意变化极多,需要反复体悟研练。基本要求是能直接体现出虚实严灵、吞吐提按、敷盖对吞、掤捋挤按、采捩钻翻等劲意,并暗含着肘靠之意。尤要能体悟到俞大猷《剑经》中的“今用彼之拿法兼我之进步,将枪收短,连脚赶上,且勿杀他,只管定他枪,则无敌于天下矣。”这段话的意境。如果这些劲意在孙氏太极拳懒扎衣一式中还未能走出来,说明对该式尚未做到基本领悟,需要多加研习,反复体悟之。孙氏太极拳懒扎衣一式若能入门,应付无规则的街头恶战已经是绰绰有余了。
剑云老师在世时,曾演示过懒扎衣一式单操的练法,进退自如,左右变换如意,除了吞吐提按、敷盖对吞、掤捋挤按外,还暗含劈崩炮龙虎马以及单换双换诸劲意。
7、酸热涨沉空
孙氏拳即是技巧更是功夫,尤其是对于初习者更是要从功夫做起。练功夫是枯燥和艰苦的,对于初学者练功夫要过五关,这五关就是酸、热、涨、沉、空。
初练三体式,大腿奇酸难忍,最终抖动不止,每次犹如上刑。但要坚持,站到后来,手臂与大腿都奇酸难忍,说明对路。练三体式,开始是大腿酸,后来是手臂与大腿一起酸,说明你的劲力开始均匀。转八卦,则正好相反,开始是两膀发酸,到后来两膀与腿一起酸,说明你练对了。太极拳开始是背酸,至后来是后背与手臂和腿都酸,说明是练对路子了。
如果初练习三体式,大腿不酸。初练习单换掌,两膀不酸。初练习孙氏太极拳,后背不酸。则说明你一定没有练对。所以初练孙氏拳,该酸的地方酸不可怕,不酸则说明一定练错了。
不经过酸痛难忍这一步,调息就谈不上,换言之,一般人散步的时候自然气息均匀,用不着调息。但是在高强度的运动中,就需要调息,在高强度地对抗中更需要调息。所以,身体没有经过酸痛难忍这一步,说明身体的形态动作不具备脱胎换骨的功效。
酸、热、涨、沉、空是五个关口,三个阶段。
酸、热、涨是换劲阶段。换劲这个阶段要经过三个关口,这个阶段最感枯燥、痛苦。
沉是换劲初步完成阶段。所谓棉裹铁,此时气已入骨,两臂柔韧而松沉,心中愉悦。
空是已经完成了换劲。至此剑气内藏,一气内外澄明。
对于初习者需要关注的是第一个字酸,酸在哪里很重要,练单换掌要酸在两膀外侧。练三体式要酸在后腿的大腿外侧。练太极拳要酸在后背。初习者如果开始时酸的不是这些地方,说明练习方法有偏差。
站三体式两脚的距离决定你下蹲后的能力和状态,在不牵动意轴移动的条件下,能迈多远,就迈多远。
孙氏三拳是提升技击能力效率极高、境界极高又极长功夫的拳。如再能下工夫花时间去刻苦研练,三年即可成就,孙氏拳对于提高技击能力远在其它拳派包括拳击、摔跤和散打之上。以我个人为例,如果按每天练习4个小时拳,算为练拳一天,那么我到今天为止总共也就算练了180天的拳,也就是统共练了半年左右的拳。所以我没有功夫。但是我竟然能够与人交手数十次而不败。由此可见孙氏拳之奇效。虽然我工作繁忙,一年下来练不了几个小时的拳,我本人如今更是年老身残,但仍不畏交手,实得益于孙氏三拳之奇效。一些练孙氏拳的朋友,名为练习孙氏拳,实际上不知道或没有掌握孙氏拳的基本规矩,因此练拳成效不彰。我实不忍,因此近来在这个网站上披露一些孙氏拳练习的关窍要领。非以心得自炫,实是希望有助于练习孙氏拳者能共同进步。
有人总以为把孙氏拳练出味道来需要个十年、八年,这实在是误人。我教我的小孩,月余就能够体会到拳中的味道。当然还没有出功夫,三体式还不过关,但是知道拳中的意思。如果练习多年,仍不知道拳中的意思,说明在基本规矩上出了偏差。孙氏拳本来是极为高效的。仅为参考。
8、孙门几大铁
带艺投师到孙门的弟子中有几位是以功夫硬著称的,在他们的绰号中都带个铁字,如:铁臂苍猿李玉琳、铁砂掌顾汝章、铁指萧汉卿、铁腿窦来庚以及铁臂刘九生等。他们在投师孙门前就已经有了“铁”的功夫,但是他们还要学习孙氏拳,这是值得探究的。
孙氏拳高于一拳一腿的技术,但不排斥一拳一腿的技术。如现代散打完全可以在孙氏拳中找到其技术的落脚点。由孙氏太极拳的开合手一式很容易找到鞭劲的发力机制。因为单纯的鞭劲发力远比鞭架合一的孙氏拳发力简单得多,也容易掌握的多,当然打击的效果也远不及孙氏拳鞭架合一的劲力效果。但对于那些急于登上擂台赛的朋友,完全可以通过孙氏拳中的某一式迅速掌握发力的机理,再通过简化技术要求,使练习者迅速地掌握鞭劲发力,并运用于对抗中。面对新的环境下的新的社会需求,改革训练模式也是必要的。
孙氏拳不仅可以把生铁炼成精钢,还可以让棉中生出钢骨,一些练习杨式、吴式太极拳的人,练习孙氏拳后,劲性大大提高。
9、孙氏拳的穿透力、穿破力与渗透力
不久前有位朋友对我说他练出了穿透力。我让他在我身上试一下,我保证不反击。他用手掌击打我胸部一下,果然有穿透的感觉。但是我告诉他,他的这种穿透力并不是孙氏拳的穿透力,而是与白普山师兄的弟子莫险峰通过扑树练出的力道很相似。他的这种劲有一定的威力,但是不能完全适用于实战。因为他的这种力需要结结实实地打到对方身上才有效果,但实战中,大多数的情况是双方都在运动中,想结结实实地打在对方身上是比较困难的,所以不太适合实战。随后我又跟他进行的运动中的实验,同样我告诉他,我不做任何反击。但是在我们双方都在运动的情况下,他打在我身上的力完全失去的穿透的感觉。他自己也承认,发不出来。因为他的力到我身上后需要瞬间坐一下腕子,这一下我不给他,他的穿透力就没有了。而孙门的穿透力是极为虚灵冷快的力,快似电闪,只在手(足)的一点或一弹之间,无需坐腕,打在他的前胸,他的后背过后就要出现一片乌青。而且几乎没有疼痛的感觉,只是象被电流击打一样,是一种惊悸心颤的感觉,这是孙门的穿透力。是通过击打轻软飘忽的东西练就出来的劲力。剑云老师说他的很多老师兄都能发出这种劲力。
孙氏拳的穿破力是通过三体式练出来的,手指犹如钢钎,可以把人穿膛破腹。这是最初级的功夫。
孙氏拳的渗透力则是神品,一接触他的手或手臂,或搭或点或拍或带,在不知不觉中就击伤他的内脏,当时没有什么感觉,过后能要他的命。这是借对方的身体伤害对方内脏的功夫。剑云老师说,孙禄堂祖师、孙存周师伯都能自如地运用这种功夫。在其它各个武术门派中,还没有听说哪一家有这种功夫。内劲是自动反馈的机制,不是劲力.
10、自虚空而出
曾有朋友问我发力的力源在哪里?也就是从身体的哪个部位开始使劲?
我说,你这么一问,就说明你完全不懂发力。
发力来自哪里呢?发力来自虚空,虚空所以能发力,是来自身上的规矩,身上的规矩则来自拳架子。要说力源,这就是力源。真正通透的发力,无不是起自虚空中,任何假借或预示,都将破坏或至少降低发力的质量。但是如果没有好的拳架子,如果没有从拳架子中使规矩上身,即使内心虚无也产生不了通透的发力。这就是有与无的辨证关系。所谓有无不立,孤有不立,孤无亦不立,非有无不立而不可。
所以练拳,一要知规矩,二要多练,让规矩上身。而用时,要忘掉规矩,自虚空而出,因敌成体。发力如此,打法亦如此。所以神要蓄,劲要缩,形要正,法要纯熟,明乎顺逆。
劲力之大小也是源自站三体式和盘拳架子.
“自虚空而出”——这个提法并非是我的发明,而是来自孙禄堂先生的著作,尤其在《八卦拳学》和《拳意述真》中对此都有明确的提法和详细的描述。
至于网名“利器之轮”先生的说法,我不好评价。也没有必要评价。
发力自虚空而出,若能无时不然,通透如志,则是化劲阶段才有可能。若偶尔做到,明劲阶段就能出现这种现象,并应该有这样的追求。练拳要按照规矩,并要通过大量练习而忘掉规矩,用时才能自虚空发出。
之所以要提出发力是“自虚空而出”,是强调一个正确的追求方向,如果仅从身体的某些部位去追求发力,将愈趋愈远,不得正轨。方向上不能出大的偏差,提醒而已。
关于丹田是练拳时需要注意的部位,气归丹田,徐徐而入,劲缩丹田,顺逆之理。用时则不可意想丹田,运气丹田,抖动发力,皆是病,不合于实战。发力唯自然唯是,初时,可借一惊之中,之后,以七情引发,再后,全由虚空而出。
想通过哪里发力,你发力时的阻碍或瑕疵就出在那里,换言之,你发力难以提高的症结就出在那里。
我近来偶尔与人游戏,有时不意间一动,事先并未想要发力,只是随意一动,劲力冷快而通透,相戏者脸色陡变,跌于丈外。他惊骇,我亦惊骇。再试,想找出具体的关窍,以便巩固,结果每次发力效果都要大打折扣,不能再现。数日后,不意间有时能重现此劲,如自虚空而出,酣畅淋漓,于是知虚空不虚绝非诳语。如果这一时期练拳较勤,则重现几率高,如果这一时期练拳较少,则难以再现。
虚空发力,劲力通透冷绝,一靠拳式中的规矩,二靠勤练站桩走架,三靠不可预设,此三者同备,发力时才可能做到通透冷疾。
练拳时息息归于丹田,应敌时不要想丹田,仅随势而动,自虚空而出,劲力通透冷绝。一想丹田,劲力来得就慢,也欠通透。
出自丹田、出自虚空,对于发力而言,两者并不矛盾。一个是谈产生的机能,一个是讲应用时的心法。自虚空而出,是讲用时的心法。
真气是理,丹田是养气的关窍之一,虚空则是运用真气的心法。三者不可混谈。
11、极限技术
孙氏拳的特点之一就是极限技术也称临界技术,只有通过极限技术的训练,才能使人高效地完成通筋腾膜,其最初阶段就是完成四正八柱。初时,身体阳面勃发飞涨,阴面空虚如谷,孙氏形意拳在这方面体现的极为突出。无此一步,发力免谈。
孙氏三体式的确是极限技术之一例。极限技术在孙氏三拳中是贯穿始终的要则。孙禄堂先生对原有的形意、八卦、太极进行改进、优化、提炼、升华的根本性原则就是极还虚之道。
发力——其实不用力,靠什么?一身筋膜在一瞬间贯通腾起,如何练?拳式中的极限(临界)技术。不知道拳式中的这个规矩要则,劲力冷快通透的基础就没有建立起来。
12、练与打
练习拳术要静心,不可狂躁。但又不可孤芳自赏,练到一定程度,就要多进行实战。练与用要交替循环,同步进行,相互启发。尤其年轻人要多多实战。对于今天的人,如果没有经过鼻青脸肿、头破血流,甚至骨断筋折,就谈不上懂拳。鼻青脸肿、头破血流,骨断筋折不是目的,最终还要回到拳上,由此检验拳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13、规矩与想象力
孙存周先生讲:“拳术何以达到中和,三步:规矩、功夫、想象力。”孙存周先生非常强调想象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规矩是老师传下的也是在无数实践的基础上总结提炼的,因此,其一是得到规矩后要下功夫,使规矩化为本能。在此基础上还要不断发挥想象力创新打法。其二是规矩化为本能后,还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提炼、改良、创新规矩本身。能够做到第一步的人就是大师,能够做到第二步的人就是宗师。所以孙氏拳的规矩不是框框,而是使我们能够不断提升创新能力的阶梯。从基本功到打法都是如此。
很多人想象力有余,而规矩不确,功夫不足,那么便成了无源之水,永远不可能得到中和的体用。规矩和功夫是基础,想象力一定要建立在规矩和功夫的基础之上,才能脱规矩又合规矩,才能做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在孙氏武学文化研究中心成立大会上,保定的刘守信先生说,孙剑云老师讲练拳的秘诀就是七个字:规矩、时间、求中和。后来有人问叔容师姐如何求中和?叔容师姐说我爸爸世时讲有三步,也是七个字,规矩、功夫、想象力。
这就是“拳术何以达到中和,三步:规矩、功夫、想象力。”的出处。
14、一闪三步与一秒九拳
剑云老师讲她的一些老师兄能够做到一闪三步与一秒九拳。我问老师,一闪是多少时间?是一秒吗?老师讲:“一秒太长了,一闪远远不到一秒钟。一秒钟张熙堂能打出9拳了,当年在国术馆测试的。我二哥、孙振川、孙振岱都能在一闪之中进退三次,看上去就是一晃。”这种速度也是自虚空而出,否则是出不来的。这个虚空就是一种状态,周身内外如志的一种状态。
一闪三步与一秒九拳,不知当今世界顶级的技击家能否具备这种能力?尤其是一闪三步没有听说当今有人能够做到。但是一闪究竟是多少时间,老师只是讲远少于一秒钟,没有说具体是多少时间。所以难以比较检验。但是一秒九拳则是当年实测的数据。不知当今世界顶级的技击家一秒能打出几拳?如果把劲力完全打出来,我一秒钟只能打出3到4拳。与前辈们差之远矣。
一闪是多少时间?根据眼睛的生理特性,眼睛驻留影象的时间是0.2秒,因此这一闪的时间应该小于或等于0.2秒。若以0.2秒计,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进退三次,身法之快,非今人所及。此种进退闪动的能力与百米冲刺的能力完全不是一种速度能力。以本人为例,本人百米成绩11秒5,我认识剑云老师时,老师已经77岁,她跑百米绝对达不到11秒5,但是她的闪动能力却是我赶不上的。中、西体育有联系,有相通之处,但是也不能忽略两者之间的区别。
别人看不到三次,自己能够做到三次。如孙存周师伯与某宗师交手,对方看到他正面扑来,出手迎击间,手到人空,忽地侧肋上着了一掌,该宗师当即一口气没上来,蹲卧于地。这就是一闪三步的效果,第一步正进,第二步退出,第三步侧进,当该宗师眼睛里还驻存着存周师伯正进的影像时,存周师伯已经完成了退后的下一次侧进,故对方倒后还不知道自己是怎么被打上的。一闪三步不是表演给人看的,能不能做到?自己清楚就行了。
15、入门之轨——节律
在初练拳术时应该注意的开合起落呼吸的基本节律,以后纯熟后,这个节律是变化的,周身开合起落呼吸的变化将更加细微和自然,直到形成完全无意而为的状态。但是在初步练习时的调息阶段,还是要先按照一定的节律练习,才能逐步进入轨道。孙氏太极拳在起式阶段,开合起落呼吸的节律共有五个段落,每个段落都包括一个完整的开合起落呼吸。段落虽分之为五,但是其中劲意的变化是没有穷尽的。
什么是孙氏太极拳的起式阶段?是指从无极式到第一个开合手结束。这个阶段应该包含五个完整的开合起落呼吸。如果初习者在这个起式阶段,开合起落呼吸的节律不是五个,说明在行拳中必有错误存在。特在此提醒之。
第一个开合是转45度后的一捧一捋。
第二个开合是进步前的起和进步后的落。
第三个开合是跟步后的起和左足向右转45度时的落。这个极微妙,需用心体会。
第四个开合是右足向右转45时的起和右步进步的落。这个起极难,此处极富变化。
第五个开合是开合手。
最难掌握的是第四个,这个起是最复杂的,这时周身劲力处于螺旋状态同时又要中轴稳固,虚实分明,将采捩与吞吸之劲做到充分饱满,同时又要蕴涵着无限的变化。这个起很难做到位。我研习多年,亦不敢言此处无亏。所见当代人中鲜有将这个起做到完美的。
1、做开合手时,身体是不是有一个起落?要不要做出来?两脚要分虚实吗?
答:开合手,身体重心不能有起落,起落是气,两脚要分虚实。
2、从单鞭、提手上势、白鹤亮翅到开合手这四个拳式,是三个节律吗?
答:不是,算上第二个开合手是四个节律。
那么,初学者能不能随着开合稍微做出一个身体的起落(微小的),以后慢慢再把动作隐去(而纯以气来起落)?
不能!重心从一开始练拳就不能有任何起伏。
从单鞭、提手上势、白鹤亮翅到开合手是四个节律,还请问这四个节律具体的动作分段?
第一个:单鞭 第二个:提手上势 第三个:白鹤亮翅 第四个:开合手
最容易被忽视的就是:在一个单鞭动作中包含了起落、开合、吸呼这个完整的节律。一套孙氏太极拳中有7个单鞭,足见该式的重要与典型。
“开、起、吸”做成单鞭造型以后,做“合、落、呼”时也是保持动作外形不变吗?
错误!单鞭不是这种练法!
单鞭这个式子外形动作犹如捋杆,内里则分两段,第一段与开手一式相同,此阶段是“开、起、吸”。当两手相分将要出肩时,则转为第二段,即开始“合、落、呼”。
单鞭——孙氏拳的典型之式,式极简而意极深,把其中规矩全部做正确是不容易的。
还是内在具体有什么要求?抽沉坠顶,起落开合。
还是重心并不是固定在哪一只脚上,而是随情势在两脚之间回换?
是!开左,合右,或开右,合左,究竟先左还是先右,须随情势。
想不到单鞭看似只一个动作,里面还有这么精细的讲究——
这只是最初步的要求。在我正在着手写的第二部书《孙氏武学散记》(暂定此书名)中,孙氏太极拳的单鞭一式是准备作为整整一章来写的,这章的题头就是“单鞭一线有起落”。所以,我不可能在网上把与单鞭相关的技术内容都写出来。但是单鞭一线要有起落,则是最基本的要求。
单鞭一线要有起落——该式外形:无论是手还是身体重心都不能有起落,两手如同捋一横杆,所以两手相分是一线。起落是气:在这两手相分的一线运动里,内气起落,劲意开合。
开合起落呼吸是个循环,开、起、吸是吞,吞入的可以是劲也可以是意。这里还有接触与未接触之别,以及接触的程度之别。相对不同的情况,应对的方式也将不同。
关于手挥琵琶一式,是否也是一个完整的节律?
不是!手挥琵琶是开、起、吸。
球在运动时其重心是没有任何起伏的。拳术中的球劲也是如此。
身体移动时,身体重心不能有任何起伏这是孙氏拳的基本规矩。至于有些练习者没有按照这个要求去练,那只能说明这是他自己的练法。并不能因此说孙氏拳就是这种规矩。无论孙存周师伯还是孙剑云老师都要求身体移动重心不能有任何起伏。这是孙氏拳的规矩。
神有弥藏,气有起落,形有伸缩,唯重心不能有起伏。不仅太极拳如此,八卦、形意亦要如此。技击中,若移动时重心起伏,则速度减慢,劲力分散,是为拳病。过去转八卦掌,头上顶一碗水,转掌时,碗不能落下,水不能洒出,练就的就是高速移动时的重心平稳、中轴稳固,重心不能有任何起伏。
重心水平运动是最难的,所以练拳盘架子要求重心水平移动,如八卦拳之转掌、形意拳之五行以及孙氏太极拳等皆如此。至于孙氏形意、八卦、太极中一些式子有起伏,是因该式本为起伏而设,并非是说在应该平动时也可以有起伏。
身体平动时身劲自然要有起落,甚至可以大起大落,但是这时身体重心绝不能有任何起落。
劲力来自身体的开合鼓荡、顺逆伸缩,而不是来自身体重心的上涌下砸。
身劲来自身体的开合鼓荡、顺逆伸缩,而重心则不能起伏,要平动,如此劲力才整。此绝非空谈教条,对此我是做过实践和实验的
在技术上只要认为自己的对,就各自坚持自己的意见吧。
无论是从剑云老师反复强调的孙氏拳的规矩上,还是从我习拳的体验上,身体移动时要重心平动,不能有任何起伏,是技击中非常重要的一条原则。
身体移动时重心上下起伏有三害,一是影响速度,使移动速度减慢。二是影响劲力,使劲力分散不整。三是形成破绽,身体移动时重心的上下浮动,都是被对手利用的机会。唯重心平动,使人最难对付。
孙氏拳有身分两节一说,指身劲的起落以重心为轴上下循环,所以身劲如车轮循环,而重心则要平稳,不能上下起伏。
换种方式表达:孙氏拳练就的能力是,身体移动时,需要重心平动,就能够重心平动,上下无任何起伏。需要上下腾伏时,就能够上下腾伏,而任何无预兆。而孙氏太极拳主要练就的是:需要重心平动时,能够重心平动、无任何起伏。练习孙氏太极拳时,若重心上下起伏,绝对是病。
以学习书法比喻,先要能做到横平竖直,有了这个功夫以后,再练行书、草书则不需字字如此。但是如果没有经过横平竖直的功夫,起手就练行书、草书,恐怕一辈子也练不出象样的书法来。技击时,很多情况是需要在身体移动中重心平动、不能有丝毫起伏的,所以需要培养这种能力。如果一移动,身体不由自主的就有起伏,那就是病。
起钻落翻——指的不是重心。起钻时要塌住腰(重心不能上起),落翻时要如扛物(重心不能下伏),都是保持为了重心平动的要求。
起落钻翻是指手足动作的循环之意,而身体重心要平动。凡重心起伏皆是为腾空、伏地而专设,如龙形是不允许有任何起伏的,但是龙形也有腾身一法,可以起伏,是为专设。
球的重心的运动是平面运动,起钻落翻循环如轮,但轮轴即重心则要平动,轮轴如果上下起伏则劲力分散。剑云老师、叔容师姐、张烈师兄莫不遵循此项规矩。
龙形就是极俯、极矮之形,但不等于练龙形时可以忽高忽低,而是要始终都要极俯、极矮之形,而且是单重。
燕形本身就是要求重心要有起伏,可以说是为起伏而专设。同样要保持单重。
但是五行拳就不能有起伏。同样也是要求单重。
因此平动、升降起伏都与单重不矛盾。
所以重心应当平动时要能够平动,需要起伏时要能起伏,这才是孙氏拳的要求。
如五行拳、孙氏太极拳都是要求重心平动,不能有任何起伏的拳式。
孙氏太极拳、五行拳和八卦掌转掌这些式子,从孙存周师伯、孙剑云老师那里传下的规矩都是重心不能有任何起伏。从我个人的习拳经验中同样证明了重心平动在技术上的优越。
手往上起,尾闾就要微微的下沉,这个微微是多少?与手起时保持重心不变为其度。所谓要逆运,原因之一就是此。
16、大架乎?小架乎?
总看到一些人讲孙式太极拳是小架,我不以为然。看过陈发科式太极拳和杨澄甫式太极拳,未觉出他们比孙式太极拳大在何处。从动静合一的移动自如上相比较,孙式的架构远胜陈、杨二式。从动作开展上相比较,孙式也不逊于陈、杨。唯孙式摈弃了大马步、大弓步,这是动静合一的需要。
但是如果说孙式太极拳是大架,我也不以为然。孙式太极拳可以肘不离肋、手不出身、两足只在一平方米的地方,就可以将周身劲意放伸饱满,身体运转自如,一身之劲皆由内换,论其架子之小,不逊于武、吴。若论虚灵,孙式更远胜陈、杨、武、吴各式。
因此孙式太极拳可大可小,可动可静,一气虚灵,存乎一心,惟以中和为宗。
不独形意、八卦,八极、披挂、通背、戳脚等拳之劲意也能在孙式太极拳架构中演化出来。
孙氏太极拳,大架乎?小架乎?大无其外,小无其内。
孙氏太极拳不仅能用于短打,也能通于长击。前年在怀柔,我就演示过由云手中直接走出披挂拳的劲力。在场的吴彬先生对这种变化颇为赞赏。所以孙氏太极拳既是极为经典、抽象的拳学,又是极为实用的拳学。对其一、二式略有所得,即可用于防身。
开展乎?---肢体无限放长
紧凑乎?---劲力无限内缩
盘走架子时,要有这种意念。放长与内缩之意要同时同步。
什么是开展中不失紧凑呢?对此最经典的拳照就是《太极拳学》中孙禄堂先生所示范的单鞭的拳照。这个拳照用来示范什么是开展中不失紧凑真是太完美了。孙氏太极拳的练习者应该反复研究、揣摩这个拳照的形态和劲意。若能如此可得一通百通之效。
练大架子要求其紧凑的关窍,练小架子要求其开展的劲势.
17、浑圆罡气
1919年陈微明先生在为孙禄堂先生的《形意拳学》(第二版)所作的序中写道:“盖得浑圆一气之意,则合乎太极式与法。其粗焉者也,世之习太极拳术者,未得浑圆一气之意,
虽能演长拳十三式之形,又乌得谓之太极耶?”可见能产生浑圆一气是孙氏拳的特点,无论孙氏形意、八卦、太极都具有这个特点。
1933年金警钟先生在《国术名人录》中记载了孙禄堂先生与八卦掌名家周玉祥先生搭手试艺的情景,孙禄堂先生先后两次将周先生放出十余步远的墙上。金警钟先生记载道:“盖孙于太极、形意、八卦入于化境,已罡气内布。”可见孙氏太极、形意、八卦三拳入于化境的特征之一就是罡气内布。
因此,浑圆罡气是孙氏太极拳的体用特点之一。剑云老师说:“浑圆罡气是外呈浑圆,内布罡气。”练习孙氏太极拳能达到浑圆罡气的境界。至此体用如一,体既是用,用既是体。浑圆一气,饱满无亏,则身外有身,能有不闻不见之知觉。罡气内布,神完性真,则玲珑透体,感而遂通,一身都是手。所以孙氏太极拳最强调的就是:蓄神养气,体用中和。一切技术、一切用法都要化归到这八个字上。
18、身法特征——五圈两轴
五圈:立圈、肩圈、胯圈、胸圈、腰圈。
两轴:意轴、形轴。
无论是放长击员还是短接寸打,或动或静,五圈两轴不可失。五圈两轴是基础,一切技法皆需在此基础上发挥,是为法门。不合法门,任何技法都是僵法,失去灵性,不能自然生化。
19、绝手八法
当今不少人对传统武术的技击能力表示怀疑,的确传统武术技击的训练内容已经大量失传。孙氏拳也是如此。当今健在的人中确实已经找不到能够表现孙门技击特点的人物了。这是传承上的遗憾。但是失传不等于不曾存在过。那么过去孙氏拳的实战技击到底有什么特点呢?对此我所知道的也很有限,剑云老师等孙门前辈给我介绍过一些。这里作为例子就谈其中的一个:绝手八法。在传记文学《赛蛟龙》中有一篇介绍孙禄堂祖师的文章,其中谈到孙禄堂祖师早年研究摔跤时曾总结了十八个字诀,孙禄堂祖师只用第一个字诀与人比试就没有失败过。于是我问剑云老师这十八个字诀是什么?剑云老师说:“先父早年研究过摔跤不假,但是这十八个字诀我还真不知道。只记得先父曾给我二哥他们讲过绝手八法。”随后剑云老师在一个信封上写下闭、渗、震、夺、钻、断、摘、破八个字,并做了讲解。
剑云老师说:“绝手八法靠的是功夫加巧劲,根据情势随感而发,不是蛮力所能,练习太耗功夫,我没有下这份功夫,绝手八法我二哥练出一些,裘德元、孙振川也得到了传授。”
记得孙剑云老师说:“绝手八法不出一气之伸缩,但即使气足神完,若不能得其窍,亦不能生八法之效。”
孙禄堂先生在保定跟李奎元先生学习形意拳期间,大约是1872年到1875年这个期间。
剑云老师给我讲过绝手八法各自的应用特点和效果,但是没有讲如何练。
支燮堂先生的五个手指坚如钢钎,是站三体式站出来的功夫。把人开膛,估计不难。
齐公博先生的手缓缓一伸,就给人以恐怖的感觉,也是由于其内在劲力之威力不凡。高手一伸手就带着一股气势,给人以难以抵挡的感觉。
20、被动极速与主动极速
被动极速指由感而遂通产生的下意识的瞬间感应发力这一过程速度,这个过程速度非常快,这个感应来自双方肢体的接触或准接触。
主动极速指由感而遂通产生的下意识或主动意识下的瞬间感应移动发力这一过程速度,这个过程速度的特点是,启动无征兆,由静止立刻达到自身的极速,而身形与神气的状态与静止时相同。初期的特点表现在身体超逸的起动能力上。
孙氏武学的技术体系能使人同时兼备被动极速和主动极速,故而比传统的内家三拳更加完备。
人一旦练出被动极速,周身就都有了感应,但是面部要穴、后脑等要害部位都是无法产生反击能力的,所以总有禁忌,单纯靠身体本能的被动反击是不完备的。所以还要具有主动极速能力。主动极速能力的成效首先取决于动作的突然性。孙氏武学体系的动静合一技术使练习者的被动极速、主动极速两种能力兼得完备。
所以不仅要追求被动的快,也要追求主动的快,两种极速都是由感应而来。但形成极速的机制有所不同,即生成的基础不尽相同,故需要改善传统拳术的技术基础和体系。于是,孙氏武学因此而生。
主动极速的攻击力,更突出的体现在通过对攻击目标的破坏达到摧毁对手整体的效果。劲力的特征是极速、通透,有如子弹。主动极速要进的突然、退的自然,极速进而极速退,身松而步活。而被动极速的能力是重在打击对方整体核心,是利用对手的攻击而反作用于对手。劲力特征是顺遂中因敌成体。
孙振川师伯曾与某派太极拳名家交手,仅一伏一起之瞬,一记高腿打在对方头上,将该名家击昏在地。这就是所谓一闪三步的主动极速能力的效果。

童旭东先生短篇汇编(二)
作者:童旭东    文章来源:网络    点击数: 1116    更新时间:2009-10-19
 21、数字内的含义
孙氏太极拳共有98式,其中有些式子是多次出现的,如开合手出现13次,懒扎衣出现8次(包括一个退步懒扎衣),单鞭出现8次(包括一个斜单鞭),搂膝拗步出现5次,云手出现3次等。为什么这些式子要多次地反复出现,如果说纯粹就是为了凑数,把趟子加长,恐怕说不过去。这些式子如此多次地反复出现是值得深思的。我认为,多次出现的这些式子都是体现着极为重要的修拳原则的式子,内意极深,因此需要反复体悟。此外多次出现,绝不是简单地重复,而是要形同,意不同,同一个式子,同一个外形动作,别人看上去完全一样,而自己每次都要走出不同的劲意。这就上了层次。
孙氏太极拳在外形结构上极尽生物力学之妙。其例子之一就是充分运用了自锁效应,如曲腿的角度就是身体沿意轴下蹲到自锁的位置时的角度,这时这个角度就是135度。再如练习开合手时,开手开到极处只能与肩同宽,此时已然自锁,不可能再往外开,若还能外开,此时必然违背了此式的规矩,出现了错误。同样,合手合到极处只能与脸同宽,此时两手自锁,不可能再向里合,如果合手能够继续里合,说明必然违背了此式的规矩,出现错误。所以说孙氏太极拳既是极尽自由的拳,又是极为严谨的拳。
22、浑圆与清晰
孙氏太极拳练就浑圆一气,走架子时,气势要虚无浑圆,但劲路要清晰。
何谓气势虚无浑圆?周身劲意均匀而灵动。
何谓劲路清晰?起承转合劲意分明。
起承转合本是古诗的写作结构,也是古典音乐的结构,武氏将此术语首先引入拳术中,有关起承转合在拳术中的作用,孙氏太极拳与武氏太极拳即有相同点也有不同之处。相同点是,每一节律都要体现起承转合,来不得含糊。孙氏拳在其“九要”中对此有更为深入的概括:起钻落翻要分明。不同点是,起承转合不仅是行拳的结构形式,更有内在劲意上的要求:起为横,承为接,转为变,合为顺。故有“横顺要知清”的要求。
常见一些习拳者,盘架子时,表面上动作很熟,实际上囫囵吞枣,劲路不清。如此就是一天练上30遍拳,也是枉费功夫。
23、孙存周先生技击技理拾遗
理论方法:形轴、意轴,形迹、意迹的理论方法。
技击技法:“横走竖撞”,“虚实严灵”,“短接长伏”,“冷鞭硬箭”,“十字环中”,“以线打点”、“以面约线”,“以球制面”等技术要领。
基本劲性:楔入劲,穿透劲,震荡劲,沾粘劲,渗透劲等五种基本劲性。
孙存周先生在拳理上继承了乃父的特征——言简意深,其言极为精简,其意极为精深,叹观止矣。学者需深悟并结合旁参,方能略窥其妙。若囫囵读过,则不知所云。
拳术即简单又复杂,说其简单,是因为只要实践,就会有进步。说其复杂,是因为拳术是人体科学的一个分支,人体科学的奥秘还远远未被当代科学所能揭示,因此拳术的确比太空漫步还要复杂得多。学习拳术,就是要从简单处入手,逐渐发现和揭示其中的奥秘,所谓“技近乎于道”。
楔入劲,穿透劲,震荡劲,沾粘劲,渗透劲是五种基本劲性,孙门高手,一出手就要同时具备这五种劲性,混融为一,常常表现为一摸、一接、一化之中,动作完全不似发力,与日常动作无异,是为朴,故与道合真。此为最上乘之劲矣。
我不能朴,远离上乘,故未得孙门之劲。
我喜好追求鞭、弹、抖、震、掼诸劲,皆下乘之功,练到家,也只是形式骇人而已,实乃劲性单一,为血气之用。况且就这等下乘之功,我也没有练到。我就是一个眼高手低之人。张烈师兄鼓励我:眼高手低也不错,有辨别能力。愧也!
24、剑云老师谈敷盖对吞
剑云老师说:“敷、盖、对、吞这四个字武禹襄先生说是纯以气言,实际上是四种用法。敷,就是控制住对方重心,使其不敢动。比如让对方虽能使出力却找不着发力点,或一动即要失中。盖,就是让对方虽找着发力点,腰腿却对不上榫,使不上力。对,就是以意串住彼之重心。比如截劲,对方虽得到发力点又使出了力,却被我先一步以整劲截回。吞,就是对方得到发力点也发出了力,却被我卸入到脚底下。封随串导,皆是相应六合而来,如何保持自己的六合,如何破坏对方的六合,是为太极拳运用的四种拳意。封随串导是对敷盖对吞进一步的充实、丰富和提炼。”
25、孙氏太极拳技击特点拾遗
孙剑云老师在她生命弥留之际对坐在身边的弟子白普山说:“孙氏拳技击只有一。”十几分钟后老师就去世了。这是老师这辈子关于拳术说的最后一句话,也是她经常强调的一句话。孙振岱先生说:孙氏拳技击一沾即伤,倘若不能一沾即伤对手,说明没有学到孙家的功夫。
那么如何能够在技击中“只有一”、“一沾即伤人”呢?
剑云老师生前讲过:“沾人多用手掌,或掌心,或手背,或手指,因势相择。沾人的部位以对方的腕、肘以及要穴为目标。要指力深透。”看看剑云老师的手指,真是内气饱满,十个手指的指尖非常涨满滚圆。剑云老师讲她年轻时也练过指力。所以如果是个知道深浅的人,一旦被老师沾上,就有如同在老虎嘴边过日子的感觉。
剑云老师讲,沾人虽用之以掌,但含有点、按、钩、挂、搓、拿、抓、闭,触其一点而控其全身。点是攻其穴,按是透其膜,钩是伤其髓,挂是控其节,搓是挫其筋,拿是断其脉,抓是捉其筋,闭是截其气。皆是攻击对手体内气血、经脉、筋节的功夫。五个手指要练有渗透劲,因敌而变。
遗憾的是,剑云老师说当年她没有跟她父亲学过这些功夫,她的几位老师兄跟她父亲学了这些功夫。
那么如果手指上没有这些功夫,又当如何应对实战技击呢?
剑云老师讲:若手上没有这些功夫,根据听到的对手的变化,采取封其实,导其虚,随其势,串其中,四者之意,互为表里,相互转换,使彼四下皆空,不得力或无从使力,亦可与人周旋。
懒扎衣——反复玩味,难尽其意。常常以为自己弄懂了这个式子,过不了多久,发现自己还是没有完全弄懂,总有新的问题出来。但是每次解决一个疑问,就使自己明显进了一步。
孙氏拳的道理、奥妙都藏在拳式里,真是一式一学,绝非虚言也。
26、孙氏太极拳五十六字诀
孙氏太极拳五十六字诀,笔者于1981年得自刘子明先生。刘先生言民国九年得自孙存周先生,为孙氏拳所独创。共分总诀8字,行拳、交手、心法各16字,合计56字诀。刘先生说:“56字诀为孙氏太极拳所独创,与‘九要’合为一体。可入孙氏太极拳之门。”并允许笔者抄录。时笔者尚未学习孙氏太极拳,不能明其真意。1990年笔者认识孙剑云老师后,曾问及56字诀,剑云老师未置可否。至1995年笔者协助剑云老师撰写《孙氏太极拳、剑》一书时,又向剑云老师提及此56字诀,时剑云老师与存周先生子女不睦,嘱之以不写入自己书中为妥,以免纠纷。剑云老师于2003年10月2日去世后,我又问及孙叔容师姐关于56字诀之来源,师姐称隐约听存周先生提起过,具体内容已经记不清了。如今笔者接触孙氏太极拳已经15年了,根据笔者的多年体悟,认为此五十六字诀对于初学孙氏太极拳者甚具指导性意义。故愿奉献出来,与广大同道共同研究。下面分别予以介绍:
总诀8字:蓄神养气,体用中和。
行拳16字诀:开合垂缩,裹翻起落,顶塌滚拔,圜研相合。
交手16字诀:神圆意藏,身柔气刚,借人摧根,横顺八方。
心法16字诀:有无并立,有无不立,虚中应物,抱圆守一。
另有孙存周传下练功进阶各层功象:绳捆索绑,偏柔偏刚。二五阴阳,圆球弹簧。同尘和光,剑气内藏。
(以上这个短文写于2005年,当时我接触孙氏太极拳整整15年,其中约有7、8年的光景中断了练拳)
总诀“蓄神养气,体用中和。”八字释意:
何谓蓄神养气?无极生太极之理,于拳中动中缩劲,致中和。拳中各式之体用以此贯穿始终。
何谓体用中和?中为虚无之本体,和为虚无本体之作用。故拳术者,体中用和,以虚无之本体,充融百家之技以为和,和之中,智勇生焉。
27、现代科学与孙氏武学
孙氏武学是融合中国传统哲学中儒释道三家思想来立论的,是以老子的思想为基础,以儒家的心性哲学为宗旨,以佛家之究竟为诣归。因此,从表面上看孙氏武学似乎与现代科学思想毫无关系。其实不然,由于孙氏武学是门以实践检验为第一性的学术,所以,孙氏武学在价值判断这一重要原则上与科学思想是一致的。也就是通过实践效果和亲身体验,来判断理论的正确与否。事实上在孙氏武学形成的年代,科学发展的水平还不足以解释、指导孙氏武学所实践、所研修的领域。相反,倒是后来的科学发展一再证明了孙氏武学在理论与技术上的正确性。换言之,孙氏武学独到的实践性决定了对科学的研究和发展具有某种超前的启发或启迪。
孙氏武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的身心能力包括潜在的精神与心性的能力。确切地说孙氏武学是以人为对象,以技击为条件,研究人的身心内外的整体能力。因此,这是一个关乎到人体身心各个系统——从内到外、从肌体到精神、从生理到心性的多层次的复杂的系统问题。当1915年孙禄堂先生完成了《形意拳学》这部著作的时候,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成果体系也无法支撑这么复杂的研究领域。直到上世纪三十年代,坎农和贝塔朗菲才分别在人体稳态理论和系统研究方面提供了初步的研究成果和理论工具。因此在孙禄堂先生撰写其武学著作的年代,科学成就还无力涉足到武学这个领域。但是令人惊异的是孙氏武学中技术理论与技术要求不断地被后来的科学成果证明其正确、合理。比如,作为孙氏武学的核心概念是内劲。孙禄堂先生对内劲性状的体认与其他各派武术家对内劲的认识皆不相同。孙禄堂先生体认的内劲不是一种劲力而是人体生命的本原。换言之,是一种生命机制。比如,孙禄堂先生在《拳意述真》自序中讲:“夫道一而已矣,在天曰命,在人曰性,在物曰理,在拳术曰内劲。”又说:“故拳术之内劲,实为人身之基础。”(注1)“为人性命之本,造化之源。”(注2)那么关于内劲的性能,孙禄堂先生描述道:“惟身体如同九重天,内外如一,玲珑透体,无有杂气搀入其中,心一思念,纯是天理,身一动作,皆是天道。故能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注3)又云:“寂然不动,感而遂通。”由此可见内劲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自动的、活性的人体负反馈调节机制。这种机制与坎农揭示人体存在的内稳态机制完全吻合(注4),并以后被维纳总结为适应机制。(注5)
1932年美国生理学家坎农通过大量实验证明撰写了《躯体的智慧》一书,揭示了人体内稳态的存在。并且揭示了内稳态主要是以人体循环流动的液床为主控因素并以神经系统为次控因素。进而指出内稳态是自组织调节机制,是人体一刻也不会静止而又一刻也不许偏离的东西,是生和死的界限。
由此可见,孙禄堂先生体认的内劲概念与现代生理学和系统理论的研究成果相吻合。由此印证了孙氏武学体系关于内劲这个核心概念具有科学依据。
再如,孙氏武学关于内劲发生机制的由无序到有序的理论,被后来的协同学和耗散结构所证明。孙氏武学的三拳合一的功能完备性(即三种机制的互补理论)被现代控制论所证明。孙氏武学身法要领规定的中轴线,被现代生物力学证明是人体最佳的运动中枢。而孙氏武学身法要领规定的曲腿角度则被现代生物力学证明是最大的发力和受力角度。孙氏三体式所规定的传力、启动方式也被现代生物力学证明是最佳的传力模型和启动模型。如此等等,还有许多不一一枚举。说明孙氏武学的技理符合现代科学的成果。另一方面,孙氏武学的修习效果也对现代科学,特别是对生理科学提出种种挑战并激发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冲动。比如心性的作用机理、内劲的作用机理与效果、动静合一的作用效果以及意识对重心的改变效果等等。都将对人体科学本身提出新的课题。
总之,孙氏武学在体系上是以实践为第一性的,在理论上是以实证的结果为判断依据的。所以孙氏武学在其精神本质上与科学原则是相融的,在技理体系上是开放、包容、实证的。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科学不等于真理,科学只是认识事物的一种特定的方法。谈论一个事物,所谓科学与否,是指其是否能够通过科学的认识方法来认识此事物。科学方法确定事物有三个必要条件:其一是实验结果的可重复性。其二是逻辑上的无矛盾性。其三是没有反例出现。若如此,就认为这个事物在科学的意义上是存在的,或这个假说是科学的。因此,对于人们认识的样本是不断变化的样本时,就不存在可重复性的意义。而逻辑本身,事实上也是不可能排除悖论的。所以,科学方法只对本质上近似静止的样本才有效。逻辑也只是在某个具体条件下进行推演的约定。所以,科学能够确认的事实,就全部事实而言只占很小的一部分。因此,非科学的体认未必不是真理,也未必不是存在事实。科学所确定的结果,未必就是真理,也未必就是存在事实,只是按照当今的科学方法所能确定的现象而已。那么科学的意义何在?其实科学的意义就是其所具有的确定性的方法。这种确定性的方法使科学在事实面前显得很狭隘,但是却能使人比较放心,因为具有可公视性和可重复性的特征。因此,一方面不应该让科学束缚人们的认识,另一方面提升科学的认识能力,是人们在认识行为中避免迷信、逐渐摆脱狭隘的重要途径。孙氏武学在提高人的认识能力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注1:孙禄堂先生的《太极拳学》1919年著。
注2:孙禄堂先生的《形意拳学》1915年著。
注3:孙禄堂先生的《八卦拳学》1916年著。
注4:坎农的《躯体的智慧》1932年著。
注5:维纳的《控制论》1948年著。
28、民国四大报的背景与孙禄堂先生
《世界日报》主编——成舍我,记载孙禄堂先生的武艺卒抵大成、竟臻绝顶。
《大公报》主编——张季鸾,记载孙禄堂先生的拳学令海内精技艺者皆望风倾倒,其人品有古风粹然之气见于面背。
《京报》主编——邵飘萍,记载孙禄堂先生是中国太极拳术唯一名手。
《申报》主编——史量才,记载孙禄堂先生于形意、八卦、太极及剑术皆臻绝诣。
民国时期这四大报的宗旨是怎样的?他们这四位主编都是些什么样的人?是不是可以花钱买动的?是不是不严肃负责的?是不是不实事求是?是不是热衷制造些“人咬狗”的新闻的?
有心者,查一下中国新闻史对成舍我、张季鸾、邵飘萍、史量才这四位报人的评价和记载就非常清楚了。如此,也就理解为什么民国时期的这四大报在国术家中只对孙禄堂先生一人有至高评价。正是因为它们的主编都是严肃、正直、求实的报人。
29、金警钟记孙剑云老师
金警钟在1933年完成《国术名人录》后,于1935年又写了《续国术名人录》,又记载了当时的国术名家108人,最初发表在天津“道德武学社”的《国术周刊》上,在《国术周刊》第四期的《续国术名人录》中记载了孙剑云老师,标题是“孙贵男”(孙剑云,讳书亭、字贵男,剑云为号)全文如下:
“孙书亭女士,字贵男,河北完县人也,寄居北平,盖太极形意八卦大家孙师禄堂之女公子也,幼承家学,功兼文武,如正草隶篆,山水人物,书画无一不精,且嗜国剧,习老生颇似叙岩,尤精八卦,曾充镇江,江苏等,国术馆之女教授,拳艺得轻灵派之上乘,剑之更有独到之处,败其手下者,大有人在,凡江南一带,无人不知孙女士为剑术名家者,现年仅二十,在平读书习画,天津公学曾聘请为国术教授,因事未就,前来津在吴景濂宅,及龚剑堂寓,小住月余,余曾于龚君剑堂处,得瞻孙女士照像,则神气伟然,诚巾帼英雄,不愧为名师之后,龚君长次二女,及其幼子,皆拜孙女士胞兄存周门下习拳,复经孙女士时加指导,故行拳运步之神气,与众不同,盖龚君与孙女士,系师兄妹也,渊源所自,自非花拳秀腿者,可与比伦也,孙女士玉照,第六期再行付刊云,”
30、四正八柱(四正八筋)
四正八柱在支燮堂师伯的“太极拳讲义”一文中提到过,但是没有具体说明四正八柱是什么。后来支燮堂师伯的学生寿关顺先生对四正八柱做了详细的说明。不过杨世垣师伯和刘子明先生则是讲四正八筋。其内容与四正八柱大体相近。
关于四正八柱,寿关顺先生曾有文章论述,我就不在这里谈了。我在这里介绍一下杨、刘两位先生讲的四正八筋,按照他们的说法四正八筋是孙氏拳最初的基本功之一。四正就是脊柱两侧的两条肌健和前胸中线两侧的两排内膜,一直贯通到腹肌。脊柱两侧的肌腱要高高隆起,后背向后一夹,应该夹注一只铅笔,才算初步合格。胸口处则可以通过内膜把胸骨向两侧拉开,才算初步合格。以上是对四正的要求。八筋是指两臂、颈部两侧、大臂根部两侧的斜方肌、两腿直到两脚跟。共有八条大筋,要粗壮隆起,强壮而富有弹性。对八筋合格的要求是,两臂的大筋要体现在两手手指的手筋,开掌时,十个手指背部的手筋都要高高隆起。颈部两侧的虎领筋要由头部斜下直通两肩,看上去脖子要比脑袋粗,如同老虎的颈部一般。后背两侧的斜方肌展开时,要如同蝙蝠的翅膀一样撑散开。两腿膝关节内上侧的肌群与小腿迎面骨前的肌肉要发达隆起。尤其是肩、胯、肘、腕(手腕、脚腕)、脊椎和两肋的骨节能节节伸展脱开,又能紧密如铁。通过四正八筋带动周身筋脉,在技击对抗时,身体如同弹簧钢筋网一样,即不怕拳打脚踢,又能发出强大劲力。身体肌肉绷紧时如同铁石,放松时则柔软细滑,伸展变化自如。这是技击的基础。否则,人体如同玻璃一样,看着结实,实际上一打就被打坏。这样就根本不具备从事技击的身体基础。所以,四正八柱或四正八筋,只是孙氏拳练习技击的基本功之一,是练习技击的基本条件。按照孙门的标准,如果这个还没有练出来,就不要从事技击,否则无异于自杀。
孙剑云老师告诉我:“练拳先要易骨易筋,过去叫四正八柱,一般不怕拳打脚踢,但我们不以硬接硬打为能事,硬接硬打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下下之策。”
我问剑云老师:“为什么身体已经不怕拳打脚踢了,硬接硬打还是下下之策呢?”
剑云老师说:“过去练习技击不是为了比赛,而是为了保命,江湖上动起手来性命交关,你的筋骨不怕拳打脚踢,但你的皮肉终究抗不住人家刀锋的一抹吧,如果人家刀锋上有毒,挨上一下,命就没了。所以孙氏拳是不让对方的劲力打到自己身上的,被人加上劲了,就是输了。即使对方的功夫不如你,最终被你打败,但是只要他的劲先你一步加在你的身上,哪怕你能抗住他的劲,你也是输手了。”
我问:“难道不能让对方碰到自己?”
剑云老师:“最好是这样。还有你能沾化他的劲,使他虽然碰到你,却发不上劲,也成。两人对搏无在乎就是迎击、沾化、闪击三种应对方法,所谓截顺闪。三者都不是依靠身体去硬打硬抗,都要避免别人把劲力发到自己的身上。三者都是以善用巧劲为上。”
所以,四正八柱(四正八筋)在孙氏拳体系里是最最初级的身体素质方面的功夫之一,四正八柱合格的标准就是周身上下如同弹簧一体。周身如同一个整体的弹簧,无论那里一动作,周身筋脉一同腾起震颤。有了这个基础还要练习技击技巧。靠着四正八柱去与人硬打硬进,自然是笨法子。
不难,把孙氏三体式站好就能出来四正八柱.但是能够站正确孙氏三体式,并且能下功夫站的人太少了.
四正八柱与胖瘦无关。气势鼓荡的时候周身筋脉腾起,平时则与常人无异。孙禄堂祖师晚年是另一翻景象,剑云老师说孙禄堂祖师晚年骨瘦如柴,但皮肤如婴儿,内有一层厚厚的膜似游鱼般滑动。而四正八柱——周身练成一筋是入门时初级景象。
练健美可练不出四正八柱。四正八柱的效果是筋脉腾起、连通与协同,求的是肌腱的发育和条形肌的延展性。不是练块状肌肉。
31、转述——这是我勉强能做的事
拳在多练,这是正理。唯我本人对于孙氏拳,见闻远多于实践,所以目前还只能当个嘴把势。谈些自己见闻和孙门前辈们讲拳的内容。我几十年来,游历南北,重点是收集资料,包括文字和口述两方面的资料。我本人没有任何功夫,本来没有资格谈拳,但是孙氏拳前辈们的武功曾经极其辉煌,这是我所了解的事实,所以总要有人转述,让今天的人知道,这是我勉强能做的事。所以我在网上发些帖子,把我这几十年来的见闻和我有限的经验转述给孙氏拳的爱好者。
例如孙氏拳最初级的功课之一就是四正八筋,又叫四正八柱,这是相当于上小学前的学前班的内容。但是今天真正练到的又有几人?四正八柱真正练到合格,应当周身的筋脉贯通,一发力,周身筋脉腾起,周身如同绷簧床一样绷颤。目前在孙门内能够做到这一步的人极少,在孙门外,偶尔还能见到,而且人家的年纪比我年轻多了,说明人家下了功夫。
我生性懒惰,没有继承孙门的功夫,已深感愧疚。若再不把知道的点滴见闻讲出来,则更没脸列于孙氏拳门下了。
32、功夫要耗出来
剑云老师晚年讲练功心得时说的时间二字,似乎表明功夫在某种意义上是耗出来的。齐公博师伯站三年的三体式,每天不少于两个时辰。当年齐先生站三体式,单重三体式单侧一站就是一个时辰不换腿,对于我来讲简直难以想象。因为我是只有3、5分钟的水平。所以我们比前辈差得远,不能比。千万不要用今人、用自己来揣度前辈的能力和功夫。我们的能耐差得远,因为我们下的功夫差得远。
有些人很有意思,我说我一般只站一、两分钟(有时也站3、5分钟)的三体式,这本是说我没有功夫,训练水平低,结果被他们说成我认为三体式站1分钟就够了,完全是故意篡改我的意思。齐公博师伯站孙氏三体式,不是站其他家的三体式,孙氏三体式对于初学者来说站1分钟都难,齐公博师伯能够站一个时辰(2个小时)不换腿。所以就这三体式的功夫,齐公博师伯就比我们强百倍。
站三体式首先不是耗时间,而是要站得合乎规矩,在合乎规矩的前提下,站得时间越久越出功夫。
33、武不善作
武不善作这个词本来的意思是:比武就是要伤人的,不能手善。在这里,我想说的是另外一层意思,之所以比武难免要伤人,是因为前辈们练就的是伤人、甚至杀人的功夫。
记得有一次,我在剑云老师家谈起当年剑云老师那些老师兄们的事,话说到孙振川、孙振岱兄弟二人的脾气,剑云老师说:“这兄弟俩互相不服气,喜欢动手,相比起来,孙振川的功夫比孙振岱好一点,但孙振岱不服孙振川,兄弟俩经常因为论艺而比划。有一次,一个拿火筷子,另一个拿火铲子,准备比试。这时候,就有人给老先生报信,说这哥俩要打起来啦。老先生问要怎么打?来人说一个拿火筷子,一个拿火铲子。老先生一听这个就不说话了,继续干自己的事,全当什么事也没有发生。又一次,这哥俩又要动手,有人报信,老先生问要怎么打,报信的人说,这回两人手里没有家伙。老先生立即说,快去把他们两个拉开。后来有人问老先生,为什么上次他们俩抄起火筷子、火铲子这些铁器动武您不管,而这次他俩是赤手空拳,您却要制止呢?老先生说,拿火筷子、火铲子动手,只要不有意往要害上使,相互顶多受点皮肉伤。徒手相斗,闹不好又得给他俩配药治内伤。那是两虎相争啊。”
剑云老师说:“以前有几位老师兄,赤手打人,不意间就能要人命,一接手就能伤人的五脏六腑,劲自己就能往里走,比拿着家伙打人还要厉害。”
我曾问剑云老师,她的那些老师兄可有人打死过人?
剑云老师说:“有啊,孙振川有一次帮助侦缉队收缴烟土,与几十个烟土贩子打起来,人家都有枪,给他枪他不要,说空着手好使,双方打起来,僵持不下,最后还是他冒着枪林弹雨冲了进去,挨了他掌的六个人,五死一伤。可惜的是,后来他也抽上了大烟。”
我曾问剑云老师,在杭州擂台上获得第五名的胡凤山与孙振岱都在国术馆任教,相比谁的功夫更好?
剑云老师说:“孙振岱跟老先生的年头久,他的功夫更扎实、全面些,胡凤山对老先生的感情最深,跟老先生学拳后进步很快。”我又问起马承智的功夫,剑云老师说:“马承智跟老先生学了近两年,主要跟老先生学习八卦拳,马承智是带艺投师,有铁砂掌的功夫,水平与胡凤山差不多。”
我还问起朱氏兄弟的功夫?
剑云老师说:“朱家四兄弟福禄祯祥当时有名,算是新派,形意拳、摔跤、拳击、劈剑样样都练。”
我又问朱氏福禄祯祥四兄弟是否拜了孙禄堂老先生为师?
剑云老师说:“朱国福、朱国祯正式拜了老先生。我到重庆时,洪懋中对我说,朱家四兄弟都称是老先生门下的。于是以后大家都以师兄弟相称。”
又据李天骥师兄介绍,朱家四兄弟都擅拳击,但他们也一直以形意拳著名,朱国福的崩拳有孙家拳的崩拳味道。朱国福的崩拳发力如放箭。胡凤山的崩拳能打出九种不同的劲来,箭穿、冷弹、直撞都行。孙家拳的崩拳味道,是指有穿透劲。
刘子明先生讲:孙氏拳的穿透劲有多种劲道,当年在上海的中华武术会,肖格清与某位查拳宗师(笔者隐其名)过手,肖格清手指弹在对方的前胸上,对方当时一口气没有上来,胸闷了整整一宿,第二天吃了散淤的药,又过了一整天,后背出现一片乌青。孙氏拳穿透劲的特点之一就是,打在前面,后面乌青一片。
刘子明先生说:“肖格清爆发力惊人,他一出手,全身扑啦一下子,由腿到背到手臂的筋脉瞬间一同绷起、微颤,对手一子就飞了出去。他告诉我以前他没有这种本事,自从跟孙存周练拳,不到两年就能如此。”
功夫到了这种程度,就知道比武不是闹着玩的事,武不善作。
34、说无极式
腿要直,但是不要绷直,也就是膝盖处不要绷紧,要松开。这就是“似直实曲”。
35、手型、身劲、对应点
拳术是全身运动,在动作上要求内外全体一致,尤其是身上的劲力更是如此。因此完整地表达身上的劲力,就与手型的形态变化以及身体内外的对应点的变化都密切相关。所以在练习拳架子时,需要将每个式子中的劲力特点、意点与手指形态的引领和身体上的对应点四者统一一体,如此盘架子才能出效果。那么在手型、身劲、意点、身上对应点四者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这需要通过具体拳式进行逐式讲解,才能得其要道,非笔墨所能尽述。知道四者之间有对应关系,模仿孙禄堂祖师的拳照或孙剑云老师的录象,自己反复体会,久之则能身知其窍。这是求已的功夫。以后学习知人的功夫,在手型、身劲、意点、身体对应点四者之上还要加入作用点,使五者统一一体。作用点分实点和虚点、形点和意点,实点是接触点,虚点是意向点。身体在接触点要放空,身体劲势如球,但不能有任何抗力,在触点处身体要放空,即不顶,也不随,只需听住对方重心的趋势,自己身体的其他所有各处以意攻向对方虚根,即意向点。所以,实要虚,指接触点,虚要实,指非接触点,形虚意真。对此孙氏太极拳有很系统的训练方法。可惜我未能掌握。只有将手型、身劲、意点、身体内外对应点及虚实作用点,这五者的作用与变化融为一体,成为自然,才能在疾风骤雨、电光火石的拳脚对抗中,应对无差,游刃有余,沾身制胜,产生从容制敌之效。
手型在拳中体现为手掌和手指的变化,五个手指要有合有开,练功夫,要始终将五指张开。练用法,五个手指就要有八卦的变化,当开则开,当合则合,开合皆是用,皆可击人于无形。形意拳的劈拳就是一个例子。
手指如何击人呢?这里所讲的不是点穴,也不是擒拿,而是手指的形态与自己身上的劲势相对应,更与对手的相互作用有关。所以,手型与身劲及作用的方式密切相关。
36、孙氏太极拳的十一个关键词
学习孙氏太极拳很忌讳把架子盘滑了。什么叫把架子盘滑了?就是自己觉着架子很熟,但却盘不出内容来,深入不了。因此在架子基本能够熟练地盘下来后,就要注意十一个关键词,从这十一个关键词中深入体悟孙氏太极拳。这十一个关键词是:开合、顺逆、动静、虚实、圜研、一气、起落、裹翻、十字、球劲、蓄神。对于初学者,这十一个关键词就如同认识孙氏太极拳的十一个窗口,当你真正走进孙氏太极拳的殿堂后,会发现这十一个关键词其实是在描述一个状态,于内就是一气伸缩,于外就是圜研相合。
37、裘德元先生、齐公博先生、孙振川先生、孙振岱先生、胡凤山先生
孙振岱先生不吸鸦片,功夫好。郭连荫对剑云老师讲,裘德元先生有隔空制人之能。还有一位孙老先生的弟子肖玉昆由形意拳练出了神通,可惜后来入密宗,放弃了形意拳的修炼,道路走偏了,吐血而死。
裘先生不站双重。裘德元先生、齐公博先生、孙振川先生、孙振岱先生、胡凤山先生都是清虚灵妙之象。
特殊年代的摧残,三年困难时期,物品奇缺,孙存周先生是每天都离不开酒的人,先生不酗酒,但是每天总要喝一点,多年的习惯.但是那时没有好酒,都是劣质酒.于是对先生的心脏造成伤害.心肌梗塞突发,先生又不在意,结果一下子就过去了.
孙禄堂先生仙逝的时候,送葬的队伍长达数里,其中大多都是生前弟子和武林同道。裘德元先生是孙禄堂先生的入室弟子,没有拜过其他的师傅。剑云老师讲,裘德元与她二哥孙存周先生关系很近,抗战爆发前,每年孙存周先生从南方回来,裘德元先生必来孙存周先生家住上几日。
齐公博先生是孙老先生晚年跟在身边最近的弟子之一。齐公博先生的武功非常高超,武德也是楷模。尤其从南方回京后,齐公博先生的武功又进了一大步,已经达到与道合真的境界。齐公博先生内功精深,周身如电,身法之快神奇莫测,用法更是高妙。剑云老师说,尚云祥先生对齐公博先生的功夫极为钦服,每次交流,总是赞叹不置。齐公博先生在河北省立医学院任教期间,刘纬祥(刘二彪子)与齐公博先生交流后,称赞齐公博先生有不亚郭师(郭云深)之风。也是佩服不已。
裘德元、齐公博都是恬淡清虚的气质,追求道艺,隐居乡里。又赶上战乱年代,所以社会上不知道他们的名声。但是作为孙门弟子应该记住他们,纪念他们,学习他们。
38、师徒有缘,立象尽意
武学的传承是通过立象以尽意,还要师徒有缘,才能得其意。这里本不需要文字,武学真义只要一落入文字,就难免偏颇。比如,一个人没有见过大象,无论你用文字如何描述大象,也不如让他亲眼看见大象才使他更准确地知道什么是大象。武学也是如此,若没有老师示范、引领,无论用什么文字去描写,也是隔靴搔痒。所以,武学的传承需要有高明的师傅示范、引领,徒弟才能得其象,此外还需要徒弟与师傅有缘,才能得其象而会其意,达到心悟身知。所以,孙剑云老师讲:“学习孙氏拳一要师徒有缘,二要三年之内不可一日无师。”
那么对于当代广大人群而言显然不是都有这种条件的,那么该如何交流呢?只好通过光碟和文字,由此途径去完成教学传承虽然困难,但是可以作为一种参考,或说是消遣。本文就是提供这样一种消遣。笔者本人疏懒成性,武学造诣肤浅,面对孙氏武学这一至高无上的身心体用之学,所言所文只是雾里看花而已。
39、孙门的器械及与八极拳前辈的印象
首先声明我没有练过孙门的器械。仅就我了解的情况做个简要介绍,孙门的器械有:纯阳剑、太极剑、八卦剑、弧形雌雄剑(已失传)、八卦七星杆(已失传)、六合大枪、翼德枪、马上镔铁枪(已失传)、八卦奇门枪、两头蛇(即八卦枪)、雪片刀、行者棍、六合棍、虎头双钩、龙须爪等。还有一些,名字记不真切了,需要查找过去的记录。
孙门前辈历史上与八极拳前辈关系友好。李书文先生曾让他的一些弟子从学于孙禄堂先生,如柳印虎、魏鸿滨等。
我本人没有学过八极拳,但是八极拳一直是我比较关注的拳种,根据我的感性认识,我比较赞同马明达先生对八极拳的看法,就是八极拳是为运用大枪而设定的拳种,其造诣的体现不是徒手格斗,而是作为学习大枪的基础功夫。
李书文先生本人徒手格斗的功夫很高,但他并非是专攻八极拳,他也是博学多门的拳师。
八极拳是个优秀拳种,技理精简规范,是国术馆时期通过筛选而留存下来的少数拳种之一。
40、两种练法殊途同归
孙氏拳有两种练法,一种是由虚无而始,规以极则再返虚无。另一种亦是由虚无而始,循序渐进而渐臻极则,不离虚无。前者适合于有一定功夫基础或身体素质强者,后者适合于功夫基础或身体素质较薄弱者。两种练法交互练习,可以给人以启发。
练习三体式也是如此。
第一种方法是,按照极限状态,也称临界状态的规矩要求,站三体式,在这个状态下求整、求松、求顺、返归虚无。
第二种方法是,先在松顺整的状态下进入虚无,再逐渐扩充这种虚无状态,逐步接近极限状态(临界状态)。
所以,孙氏拳的三体式极限(临界)形态是一个,但过渡的形态则有很多种。不知上述之理者,便会误以为孙氏拳有多种不同的三体式。
于是有人可能要问,哪种方法更好呢?答案是如果在35岁以前开始练拳,则两种方法都要了解,才更有利于步入正轨。如果在35岁以后才开始练拳,以前没有从事高强度体育运动的基础,则一般说来,根据自身的身体素质而定,从第二种方法的某个阶段入手。总以能够神气虚无,放松自然为度。
关于按照第一种方法如何站三体式,笔者在《孙氏武学研究》一书中的第二十五章已有介绍,在此不赘。
41、力气无用乎?
无力不等于松柔,僵硬不等于坚刚。
周身放松,无一处用力,并非是最合理的卫生健身状态。
最合理的卫生健身状态是:该松的地方松,该紧的地方紧,转换协调。
力量是基础,但是提高力量的能力并非是通过增加手臂部分的拙力,而是增加整体性的活力。
如何增加整体性的活力?靠站三体式和练架子。所以无论是形意、八卦还是太极,其架子练正确了,都具有增长整体性活力的效果。此外,也有一些辅助的练法,如抖大杆子、抖绳子、手指顶墙、挂臂、负重深蹲、捏椽子、拧筷子、蹦坑等。所以三体式要多站,架子要多盘,各类辅助功法要常练。久之就出整体性的活力,也就是功夫。
42、从拳劲到内劲
孙禄堂祖师在《拳意述真》中揭示出“极还虚之道”。作为“极还虚之道”的一个例子,就是如何由拳劲之“极”化归内劲之“虚”。
什么是拳劲之极?纵向上是对每类拳劲的提炼与精纯之极,横向上是对各类拳劲的博综与贯通之极。斯二者,拳劲之极。
什么是内劲之虚?就是以内劲来统御拳劲,因敌成体,感而遂通。
那么如何将拳劲之“极”化归内劲之“虚”?就是以孙氏拳的“九要”、“无极”、“三体”为规矩,以孙氏三拳为构架,将各类拳劲改良提纯,极其劲性,并化为内劲。由此构成了技击技能发展与创新机制,这是孙禄堂先生对武学发展的独到贡献之一。
所以,搞清楚孙氏拳规范的“三害”、“九要”、“无极”、“三体”等规矩很重要,通过练习孙氏三拳而得其真意很重要。拳虽有百家,运用起来,目的则一,即卫生制胜,本无门派之分,因此卫生制胜之则是一个,无论入手时练习什么拳,只要能够按照“九要”、“无极”、“三体”等规矩规范拳劲,参照孙氏三拳之要义,就能使拳合于道,步入拳学之正轨。
所以,学习孙氏拳者,要学会吸取各派之长,丰富技击之艺。学习其他门派者要研习孙氏拳,得拳学大义,提纯升华其艺。

七仙形秘门大擒拿——腰髋分错术
高 翔
一、果老铲枝
(一)速伸右爪,从敌右臂外侧擒抓其右腕节;右侧身进势,左爪蓄劲出形(图1)。
(二)连动不停。再出左手锁抓敌肘节或臂的其他处,与右爪齐力向上拉带,领动敌全身,使敌身形渐起,桩步抬升,膝节欲直前倾,不得缩臂藏身或退步(图2)。
(三)连动不停。速出左脚铲踢敌大腿前髋,上提下铲,挫伤其髋节腿筋,连带小腿筋及膝节(图3)。
上提在前,非常重要。倘控势不成,敌稍仆即解,仅能暂固,终难分筋。因髋节是人体稳定关节之一,关节囊粗厚而坚韧,外部又有强大肌群保护,坚固难击,直力分错非常困难,仅在膝节伸直或整个腿节拉长时,沿习横力伤损,内外拧转,相比之下易施,但又必须有强劲的铁爪功劲。所以擒拿髋节一般是间接分错,以其他拿法为基础,连带伤损,或在特定的战势战形下运用。

二、拐李固枝
(一)伸出右爪,从敌右臂外侧擒抓其腕部;右侧身进势,双膝微屈;左爪蓄力出形,肘节适屈(图4)。
(二)连动不停。右爪随即向内缠转敌腕部,迫使其手臂背转,并在带拉下伸直适位,肘弯在下,肘头在上(图5)。
(三)连动不停,左腿随即出铲脚(脚腕勾起,脚掌向内斜,以较大角度平卧,脚形扭转,以脚外侧缘向下踹出,犹如以物铲地状,故称铲脚),铲其大腿或髋关节,致其桩步弯曲,身体前仆,失去对自身的控制。左手同时变爪擒抓其肘关节,并向下用力压按,既能损伤其肘关节,又能配合铲脚继续压迫控制敌身体;右爪则带拉敌腕部,与左爪力及铲脚力相反方向用力,这样一齐动作,伤其肘,固其身,敌被困不能动弹分毫,只能任我随意处置(图6)。
此招固枝与铲枝类似,不同的是手法和作用。铲枝主伤髋节,重在分错;固枝主在控固,连带伤髋,倘“铲枝”用爪不当,未能成手,则可顺势用“固”。
三、采和跺枝
(一)伸出左爪,从敌左臂外侧擒抓其腕部,左侧身进势,右爪蓄劲出形(图7)。
(二)连动不停。一抓即缠腕带臂,连肩动作,迫敌侧身。此缠转动作较小,目的是使敌正身变为侧身,以利于实施侧向分错敌髋节,稍反即成。缠势完成后,右爪紧出,锁抓敌肘节,与左爪齐力向上拉带敌手臂,使敌身形渐起,桩步抬升,膝节欲直前倾(图8)。
(三)连动不停。速出右脚向敌大腿根猛力跺铲,侧向出脚,脚腕勾起,脚掌平卧,脚尖内斜,力在脚掌或脚外侧。同时转髋、拧腰、扭身,爪手继续拉带牢控,打筋踢骨,完成快形分错擒拿术(图9)。
四、洞宾蹬枝
(一)速出左爪,捕抓敌左腕节根(进形从其左臂外侧擒锁),左侧身进势(图10)。
(二)连动不停。一抓即拧,右爪同时抓敌肘节,合力使敌手臂翻转,致敌身躯倒转成背势,继续掀提敌臂,令其肩节疼痛而探背起身,腿膝直伸,进退不得(图11)。
(三)连动不停。速出右脚向敌髋后节猛力蹬踹,力在脚跟,脚腕立起,脚尖向上。探背、沉桩、倾腰、直膝,双爪牢抓向上提拉,交错用力。此招下伤髋节,上伤肩筋,也属打擒范畴简洁明快,迅速难防(图12)。

五、钟离撕枝
(一)敌我对峙,俟机出手。速进左爪擒抓敌脚腕,应随势应变(图13)。
(二)连动不停。右爪也速出擒抓其脚掌,与左爪合力向内或向外缠拧,连带膝髋使敌变侧身形(正身、背身也可,但侧向时敌反击力最弱,筋肌向侧拉撕也最易断裂);脚掌腿盘反向扭曲;出右脚蹬抵敌大腿部,也可蹬跺其膝节,同时两爪向上、向后猛力拉带。两相合力,既可分错髋节裆筋,又可致敌摔跌。施术时,自己桩形要稳,动作幅度要舒展,死抓锁,放大放开,一撕到底(图14、15)。
六、国舅蹩枝
(一)俟机出爪。左爪擒抓敌左腕节,一抓即行缠转,致敌身形背势倒反(图16)。
(二)连动不停。右爪速擒敌右手腕或肘,虎口在上,向后上方拉带;同时出脚蹬敌腰节,左右爪继续后拉配合(图17)。
此着一可使敌腰节牢牢受控(腰节为人体劲节之根),向后折屈,生理弯度改变,进退不能;二可使敌肘肩节筋受损,拧转扭曲,背臂超幅;三可在蹬力之下,直接伤害腰节椎骨,使敌在手拉、脚蹬的合力下发生多关节错位。脚要蹬在第四、五椎间,此是生理最薄弱处,损伤极易。

',2)">

可怕踢击力的训练
"你的踢法没力量"施君总是这样说我,然而,那时的我是散手教练的宠儿,我的边踢常常令执靶的师兄第叫苦不迭但在施君面前,我哑口无言.这个貌不惊人,块头不大的年青人所表现出来的杀伤力使我除了感到惊讶佩服,剩下的只有奢求......幸好,那个骄傲,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施君终于成为了我的好友
临别前第三日,施君向我示范讲解了他的踢击训练:
第1步:提起一只脚做金鸡独力.用支撑脚蹬地用力向前踢(大家做做看,踢不起来吧,这完全要靠你支撑脚蹬地和腰胯的力量别丧气,练一个月先.施君当时表演时仅穿了个拖鞋,从起跳到落地我感觉有2米左右的距离)
第2步:提起一只脚做金鸡独力.用支撑脚蹬地用力向侧踢
第3步:提起一只脚做金鸡独力.用支撑脚蹬地用力向前作360度转身旋踢
(这可是高难度,即便施君当时表演也要换上回力鞋,热身一下再踢.你若能做到,那,OK,毕业)
(后话:施君踢击的可怕在于在短距离亦可发力重创对手.事实上看过施君动作
你很难再有交流一下的念头.我分别时对施君说过一句,我如何有你的水平,我就不练了.)

咏春拳之千斤重锤功
话说咏春习者,大都是秀士书生,自古书生多壮志。
在吟风弄月仰或经国济世伏案之余,活动活动胳膊腿,以博个文武双全之修。
可能在偶然时发现这个练法不错,就一代代传了下来,但今人多视之简单而轻之,或晒然嘻笑,却不知内中玄妙,明珠暗投,岂不惜哉。
这个练法,简易至极,但其功用却极宏着,能在短时间内增强发拳力度,誉之千斤,当然太过,但也说明其力度不可小视难能可贵的是对于穿透性力理的养成最有好处。体悟得透,拳到人飞并不为难。更能增强上肢结体强度,以令形值强化,人攻我不入,我攻人莫御。并能初步明白力由何来?当何驭之?又如何左右互换?
不然纵顷洞庭之水为墨,也未必能让初学者知个一二。
练法嘛,说出来大家不要笑,更不要骂我故弄玄虚,因其中确有玄虚须要细细说明。
咱们都在地上练过伏卧撑吗?现在不在地上练,在桌上练。以双拳撑桌,间开一掌左右,双臂撑到略直,注意把身体悬空撑起脚离地,把重量全压在拳上。唉,说不定已经开始有人骂了,这样的东东谁不会呀。且慢骂,关键就在这里了。当以双臂的力量把身体撑起之时,有意让双臂双肩肌肉全部放松,越松越好。
这时,你会感觉力量全撑到了双肩背部之中心夹脊处,这就对了,这时,你试试动动双膀扇子骨用扇子骨处的力量,(注意双臂放松,不可丝毫用力)撑一撑劲,把身体撑起。初学时有点困难,但几天之后就会得心应手了。
当你能随意用扇子骨处的力量把自已的身体撑起放下时,可试着用单一面的扇子骨撑一撑,左撑撑、右撑撑当用一面的扇子骨也能随意把身体撑起放下并能左右随意转换时恭喜你,力由根发、阴松阳紧(因双臂要保持一定姿态,处于受力状态,在放松的意念指指导下自然就会阴松阳紧,当松的松,当紧的紧,肌肉高度协调)
力由内换、通肩达背等等东西,你就掌握大半了。
这个练法简单得让人好笑,所以人们总不太重视,殊不知,大道本也是平常的。
我曾教过一个因瘦小体弱面常常被人欺负的在校学生,因见面时间太短,不能教得太多,只好让他每天这样撑十来分钟
其它的一概未教,未想到,在二个月后,他忍无可忍之下,一举手,将一个长期欺负他的大个社会青年下颌骨击碎,以至让人括目相看。
使出拳力道增大几倍的法门
我这里想谈的是肩胛骨及前锯肌在出拳时所起的重要作用。
人的肩胛骨大致成两个倒置的三角形,前锯肌的后缘与肩胛骨下顶点相连而前缘么──大家可以看一下李小龙的肌肉,他肋间那几个突出的锯齿就是了~!!
前锯肌是强力的推力肌,如果能充分调动其作用的话,练健美的朋友卧推可以多推起几十斤的重量。优秀的拳手胸肌不见得有多发达,但前锯肌一定是出众的,比如李小龙。前锯肌的具体作用是让肩胛骨下端向下、向前移动,从而带动肩部下沉前移。
我们可以简单的体会一下,手臂向前伸直,双手相握
然后双肩向下向前移动──也就是一个束肩拔背的动作──是不是能体会到肩胛骨的移动?
各流派的拳法都很重视前锯肌的作用(当然了,并没有明确的提出来)
以简单的“沉肩坠肘,含胸拔背"来说,大家现在试一下
其最终形成的形态是不是肩胛骨下端充分前移?48小时自卫术中的高频鼓荡,其中有一个动作是双臂夹紧肋部出拳,要求出拳时束肩,效果也是肩胛骨下端下移、前移,前锯肌绷紧;咏春寸拳的核心秘密也是充分调动前锯肌参与动作
刘念的抟气心法中上体的抟气肩胛骨的运动是重要的一部分
还有轨迹拳俯卧桩,老李说俯卧桩可以使“肋间生肉",肋间是什么肉?前锯肌嘛~!!!
在网上看到一位朋友提到,练习多年才从录像中发现的拳击出拳的秘密
击中目标时手臂抖震,大臂内旋。其实简单点说,就是在击中目标的一瞬间束肩而已,就是这么一个小动作
因为充分调动了强大的前锯肌的力量而使拳劲猛增!!
再说一下前锯肌的锻链方法,动力性训练卧推是最简单的,但是卧推是多部肌肉同时参加运动效果并不好,我推荐“咏春拳之千斤重锤功",这个练习基本上是纯粹的前锯肌练习效果非常好。至于静力性训练,最简单也是效果最好的,非俯卧桩莫属了。平时稍微锻链一下,在出拳时,拳击中目标的瞬间,加上一个束肩动作(向下、向前束)不管你练的是什么,让你的出拳的力道大上几倍是没有问题的,可以打出所谓的“寸劲"──当然了
前提是你以前没有意识到前锯肌的作用,出拳时没有把它充分的调动起来。如果你已经意识到了,那就进一步的提高它吧~

五祖门的抖劲和穿透力
我先谈谈发劲,我认为武术中的招式并不重要,因为普通人都想的到,甚至都能自己想出来,一拳一脚都能模仿名家。
但是名家的一拳一脚姿势相同,却有难以想像的威力。
比如郭云深,半步蹦拳,同样的姿势,却打遍天下无敌手。为什么,是因为掌握了劲法,发劲如行云流水,化劲如旋转中的陀螺在配合前进或后退的身法,那才是武术的真第。光有招式,没有发劲或是发劲不熟练,那么浑身都是破绽。
学好了发劲,无论什么招式都是决招。身法移动中的发劲更是重要。如何发劲。打个比方,站在地上打沙带,多多少少沙带会向后移动。如果让人穿上溜冰鞋打沙带,那么人一定会向后退。
所以出拳首先得利用好地面的摩擦力。其次是要学会腰劲,本人先谈一下双抖劲。一条毛巾,打湿,直接甩出去,威力并不是很大甩出去后在用力往后一拉,就会听见啪的一声,人被抽到会很痛。这中间毛巾抖了两下,甩出去是往前抖,往后拉是向后抖。
出拳也一样腰先向前猛的一拧,把拳头象射箭一样打出去,当然从肩膀到手指都要放松,当拳要打到目标之前,腰在向后一拧就象毛巾向后一拉一样,达到目标之时,拳头再用力绷紧。这其间腰抖了两下,一下向前,一下向后,这就是双抖劲。如果空练拳头绷紧之时,也会有啪的响身,这就对了。出拳时要注意吃住地面的摩擦力,不能打滑,否则就会想穿着溜冰鞋打拳设想在半空中的人在没有惯性的作用下,出拳在大也不过等于其体重。
其实在双抖劲之上还有三抖劲,就是在最后用力时在向前一抖,这样就总共三抖。这是中国武术到现在为止,最凶狠的发劲方法。
到穿透力中,就变的很可怕。可以通过表面而伤内脏。但注意发劲前要先放松。
顶劲发力时,(所谓顶劲发力,就是双手在和对方顶住无法放松时直接发力伤人)要让对方的劲沉到自己后腿上。肩甲骨不能被对方顶的后缩,要含胸,吃住对方的力。顶力时不要把劲处于发完状态,就象一张弓拉到了底,这样你的全部力都被对方顶住,无法射箭。
要处于蓄力状态,就象一张弓拉了一半,只要背一拱,马上拉弓射箭,当然速度要快,否则拉弓之时对方的劲就会把你顶死。
发劲前意念先到对方身上,拳没到意念先到。顶劲发力需要深厚的内力,所以很难。
其实打蜡烛能够锻链人的穿透力,在练习时,不能用手扇风,必须用拳头打出去,这是练习集中力量跟力量大小无关,力量越集中,灭蜡烛的距离就越远。真正的高手不在他有多大力量,而在于他能集中多少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