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你莫属的主持人名单:真传易筋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0:27:58

少林真传易筋经

 
《真传易筋经》功法,有外壮、内壮、动功、静功、炼形、炼气、炼意等不同。若就浅深层次而论,大抵初功多是外壮炼形之动功,次则是内壮外静内动之呼吸吐纳等炼法,最后方是锻炼意念,此中又有识神、元神、先天、后天,及先天之先天等层次,到了最后,则外形是静,但已静中有动,动仍是静,动静无分,归于自然之大道矣!

 自来道家对传授“命功”最为慎重,故多出以隐语,世人倘恍迷离,无从下手。北派强调性命双修,不外乎“本身阴阳”之调炼,见效缓慢。佛家尽管不重气功,也无所谓命功,然于小乘禅定、天台止观和密宗修身等法却讲的踏踏实实,次第井然。《真传易筋经》就黄师所授的内容中有吐浊纳请、九转呼吸、外壮内壮、存身洗髓和藏文字母观想等而论,明显与藏密中九节风、宝瓶气、拙火定等有一定联系。

 道家南宗重“身外阴阳”,陈泥丸翁云:“莫言已是显现成,试问幻身何处得。”故不修幻身则已,若欲兼修此五蕴幻身,即此血肉之躯入无余涅?,证金刚不坏之虹霓身者,非善巧利用“身外阴阳”,尤其“同类阴阳”不可。此所以藏密无上瑜加重二、三灌顶之修法,而道家《金丹真传》中更有特别不共之绝密功法!!

《真传易筋经》中“内壮玄功”歌:“黄庭中有真主人,玉关紧锁无遗漏,无自无他无分别,青娥经术御无敌。”明显透露了无上瑜加双运道。不过其实际操作,书中未予发挥,仍需师授。并且此等功夫乃是已达般若绝顶、转毒成智、火里载莲的欲乐大定。若非自身通灵,能如鸠摩罗什能吞针出针者,切忌轻易妄为。否则狮子跳处驴亦跃,未有不丧身失命者,慎之慎之!  
 真传易筋经

   一、外壮神勇歌释

  二、内壮玄功歌释

  三、九转呼吸法

   1.预备功法

    ①除浊法

    ②安神法

   2.九转正功

    ①第一转服气

    ②第二转换气

    ③第三转调气

    ④第四转凝气

    ⑤第五转闭气

    ⑥第六转导气

    ⑦第七转火气

    ⑧第八转水气

    ⑨第九转伏气

  四、善后尾功

   1.还虚功

   2.解座法

  五、尾跋

  一、外壮神勇歌释

  若练外壮,约有九步。歌曰:一曰立鼎除内伤

  鼎,是庄严安定的象征。故本功第一步的站式以之命名,此步站式有二:一是并足式,两足两膝并紧站立,提肛、收臀、塌腰、拔背、顶头、微收下颌、两手握拳,一拳拳背压于尾闾之处,拳心向后;另一拳以拳背向前,以拳心按于脐轮之上。全身骨节对准,肌肉有收紧内敛之势,但精神却呈完全放松之态。口唇微合,舌顶上颚,面带微笑,两足如入地九尺,安稳肃穆而立。此为一般青壮年的站式。若中年以上或有病之人,则应取平肩式站法,即两足宽与肩平,或略宽于肩,身形肌肉与心态,均应同时放松,其他对两手头面等要求同并足式不变。

  这一步功夫的主旨在除内伤,对于身内脏器的锻炼,是以上焦心肺为主。以肺在五脏最高处,故名华盖,总司体内外气息的采摄交换与调整。天人一气相通,自能改善增强整个呼吸来统对于全身之影响。肺心相连,心为血液循环之主宰。一气一血,同是上焦脏器之所主宰,也同是人体生命活动之主要标帜。气充血足,百疾不侵,故为养生健身之关健性步骤。明白了上面道理,再依次地行九转呼吸法,详见后面第三节。至于第一步功夫的正常合格标准,当随学人具体情况而定。从时间上讲,大概最少要120天(4个月左右),多一点时间更好,以基础所在,不可玩忽视之也。

  第二安炉探阴阳

  炼丹之法,鼎安于上,炉位于下。炉在人身正相应于下焦肝肾之部位。功法取乾坤相对、坎离互藏、上下交泰之意,方能成其变化;尤其肾为先天之主,乃安身立命之所、精气归根之地,故此步与第三步,均当着眼于斯。根据中医《内经》学说,阴阳即天地之道,乃“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天地是大阴阳,人身是小阴阳,大小虽殊,一气全通,我们只要能以一定的呼吸,激发出全身各系统、各脏器之元始本能,自能三才一贯、阴平阳秘,完成太极之本体。曰“探”者试探义,即包括许许多多践履印证微妙变化之过程在。其具体作法,即基于平肩桩站法,两膝微屈而立,两手结太极印,即左手拇指尖掐左手中指尖之午位,右手拇指插入左手大中二指之内,掐于左手无名指根节之子位,其余四指包握于左手四指之外,此手印亦称“子午连环诀”,然后置脐腹之前二三分许;亦可以虎口相对,大指向后或向前,叉于两软腰之处,依之而运用九转呼吸之法。又当借助于降魔杵为道具(杵为倒人字形),以之抵于丹田以下之两跨内侧精囊之处而行呼吸。

  三炼睾丸造精厂

  “睾丸”包括玉茎,二者皆属肾系,乃人身主要生殖器官。易筋经功法对它特别重视,这是因为它处任督交界之所,对大小周天之运转而言有引渡作用,对日后同类阴阳之行持而言,更是阶梯法程。这本来是人体正常生理必需知道的知识,不过在封建社会旧礼教束缚时代,认为言这些器官不雅驯,故气功家多语焉不详,或避而不谈。

  练习之法,先须吐浊纳清,努气至于睾丸,以双手由轻至重,自松至紧,由勉强至自然,周而复始,行攒、挣、搓、揉、拍等诀;又再努气至玉茎之顶,行咽、洗、养等诀。详须师授。

  女子行持,当以两乳及两乳当中之膻中穴代之,当从师授。

  附洗药方:即以食盐、地骨皮等量,或蛇床子、地骨皮、甘草等量,水煎至沸,乘热烫洗下阴,日行二三次或一二次,习以为常,以使气血融和、皮肤舒畅。若于烫洗时加行吞吐呼吸之法,则是“泥水探珠”最上乘之方法。

  尚按:这一步功夫,与中国古代性知识有关,当参考中国古代房中诸书,若论修持,尤当参考藏密双身法,然此与中年以后之行者已无缘,因格于生理条件之限制,勉强行之,徒劳无功也。         四镇心原不惊惶

  此心原即胃腑与绛宫之位,须用护心剑之道具行功。护心剑即二尺几寸之木棍,上端作团形馒头状,其功法系用低马步式,以心窝抵于木馒头上而行呼吸,可以收镇心神之效。

  心窝绛宫即膻中,何以又有心原之名?盖膻中即是气海,胃腑即是中焦水谷之海,胃神经与脑之关系最为密切。凡胃有病,每致头晕,我国人每每心脑不分,以心代脑,故此心又是指脑神经,心原即心之本源意。且膻中地位,正处于脐以上之躯干中心,故以心原名之。

  五锁玉关真精长

  武术界以腰背两肾中间之脊柱为玉关,中医称之为命门,故锁玉关有强固命门之意。命门强固,即能使真精不断增长,而真精真气与真神,又为人身上药之三品,故其地位非常重要。易筋经外壮行功到第五步,即需用玉关锁之法器(如图1形)抵在背后软腰之处以练呼吸,自能使真精源源发生。肾为先天之本,久病必及于肾,故此五步功法兼有培补先天之义,不可不下扎实功夫坚持长期锻炼之!   

  六透三田气自刚

  上中下三田充实,乃是气满任脉之验。通过上面五个步骤,身内脏腑之重要脏器,俱已得到了良好的锻炼,在此基础之上继续加深九转呼吸之修习,三田真气不断充盈,“黄中既通理,润泽达肌肤”,都是自然而然的征验。

  七贯任督河车路

  气满则任督自开,运行自有迳路,其气由丹田而下,穿尾闾,沿脊背,上泥九,经上田、中田而返下田为一周,是为通小周天,也叫运河车。河车有气河车、精河车、金水河车之不同。初功通关,一般都是气河车,也叫子午河车,只觉一股暖气周流而已。通关之法,九转中有导气,见后。若兼用动功,则蜀东金家功夫中开合一法,最简最神,可以借用。

  八藏马阴龙虎降

  阴茎收缩不露,即所谓“马阴藏相”,乃康强无病之征。男子没有精液漏泄曰降白虎,女子月经断绝曰斩赤龙。这就是比喻身体已经复返青壮的一种征候。此步没有特殊作法,但是否达到这个境界,则是是否已可转入第九步之标准,不可马虎!

  九易筋骨成神勇

  功至八步,已是五脏真气充盈,须由内达外,使全身筋骨皮肉皆受到严格锻炼,由骨中生出神力来。骈指可贯牛腹,侧掌可断牛颈,是谓神勇。此步行功,有条件者,当备童男童女,进行推操拍打之法,又当备办木槌、木杵、石子袋等作为道具,初由脐腹下丹田周围始,以手推揉拍打,由内至外,从轻到重,周而复始,又从胸肋等处从上向下推揉拍打,再从背部由上而下逐一推揉拍打。道具初用木槌、木杵以至石子袋等,由轻至重拍打之。总要从上至下,从内到外,不可倒打。最后再练四肢,亦各分上下内外,依次拍打,直至指尖末稍。若无条件者,亦可以意导气锻炼,或改用太极拳、八卦掌、心意拳等内家拳法以代之,不过此需自力,较为多劳耳。         调摄补益不老方

  调是和合、整理、均平、混融义,人身内阴阳与外阴阳,人与宇宙间、同类间、有生物、无生物、有象、无象,在在均有阴阳互交互换往来不竭之机。摄即采取,凡有不足,当采来为用,如是有余,又当释放求平,曰调曰摄,皆是意到而已,自然而然,不劳作为,能调摄即自有补益之验。此外壮神勇法之练功模式,与中医《内经》阴阳、脏象、气化、养生学说完全相符,能为人体生命之延续不断添油,身心自能健康,胜于常人,学者识之。

  二、内壮玄功歌释

  此编于内脏精气神之锻炼法,可以不假体外之法器道具。

  内外动静在筑基

  此言入门初步,不论你是练内壮还是外壮,是练动功还是静功,其主要目的在于筑基。盖外壮内壮,途径虽然不同,功夫深浅有别,但第一步总要筑固基础,以后才能逐步前进。若基础功夫不巩固,扰如沙上建屋,必不能成。

  莫把玄关须臾离

  谚曰:“修炼不知玄关,如入暗室一般”。外壮功夫的玄关,一般俱指脐下丹田,把那个地方练充实了,再逐步外扩,遍及腰腹两胁胸背以至四肢。比较高深一点的内壮功夫,则玄关有死有活。死的玄关,或在脐内,或在脐下,或在体内,或在体外,也并不是只有一个死点。不过在体内者,一般都在由顶门至会阴之一线,故曰:“黄庭一路皆玄关”;其在体外者,或高或低,或远或近,各有所宜,并随传授而不同,不过总有一个所在,故曰:“死”。至于真正玄关,则是在神气相交、虚极静笃之后,静极生动、六阴之下一阳来复,才是真正玄关。这个玄关,莫能形容,无可仿佛,功到则现,功寂则隐,故曰“活”。凡练气功,尤其内壮功夫,首需弄清这玄关,把握不放,功夫才能进进不已。故曰“莫把玄关须臾离”。

  首除七情不治病,始终一生无虚疾

  真能做好筑基功夫的人,身体必定强健,精神必定壮旺,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情,必定不能侵扰牵缠,而由五脏阴阳亏虚而来之虚损,自然也就不会发生了。

  炼气功夫精益精,气归元海无喘息

  炼气功夫,呼吸九转,由初转服气到九转伏气,从浅入深,由粗及精,一旦达到极境,自然气归元海,无出无入,哪里还有鼻孔喘息的感觉呢?

  百节通透元阳旺,寒暑饥饱不相通

  气足即血足,气血俱足,则元阳壮旺,全身百节通透,活力充沛,表现出与一般人不能相提并论的境界,可以赤身睡卧雪地而不感寒,曝晒烈日之下而不觉热,一食数餐不饱,百日不食不饥。

  黄庭中有真主人,玉关紧锁无漏遗。无自无他无分别,青娥经术御无敌。

  “黄庭”有种种解释,《道藏》中有《黄庭内景》、《黄庭外景》之经文,此间是指心室,专言心不动念、志为气帅之妙。“真主人”即是正念,一正念在前,则邪念不存。“玉关”即两肾间之命门,炼外壮功夫时,且有玉关锁之法器;炼内壮功夫,不一定用法器,只要正念常存,则自然玉关紧锁而无滑泄梦遗之失。当然,如能外内同炼,则功验更是不凡,此亦须知。《青峨经》与《素玉经》为同类,只是一为女修之术,一是男修之法。功夫真能达到玉关紧锁而又对森罗万象寂照一如,无有差别念生,则人我相灭,动静不二,纵有擅长青峨经术之异性,亦可以从容驾驭而无虞。其所以能如是者,细体歌意,玉关之所以能锁,固是气脉作用,而黄庭中之真主人坐锁不动,则更是气脉作用之核心。此节与佛法密宗三灌“转毒成智”之修法有相通处,但这里只是从本法的功验方面讲,并不是说非如是行持不可。

  功成九转须洗髓,三际顿断空色一。大道平直法自然,寒空万里连天碧。 此言洗髓之功,专在三际顿断、空色两融,则“寒空万里连天碧”而入法性矣。“三际顿断空色一”一句,即是洗髓功法。此言“功成九转须洗髓”,是言九转呼吸俱已练成,即须接修此洗髓之功。实则九转伏气之中,已有三际不住之任运修习,此言顿断,是功夫更见得力。至空色两融,包括受、想、行、识,共五蕴,皆能与空双融无碍,此是佛法大乘般若宗之观习,随缘不变,不变随缘,应深究《金刚》、《般若心经》,尤其禅宗顿悟,密宗解脱道——心地法门,皆宜细参。众生分别心炽燃,逐途成滞,帷菩萨识心泯尽,四智圆明,玄冥自然,与道合真,如寒空万里,不染纤尘,与碧空合一而无际矣。犹忆一九八九年十一月中浣瞻礼南海普陀道场,至法雨寺观音圆通宝殿,门外右首一联:“五蕴皆空,即众生而观自在”;左联上首二字先为布幕遮掩,亟欲知之,随有微风徐来,恰恰揭开布幕,露出全联云:“六度齐备,惟菩萨亲见如来”。这是我亲身的经历,俗话说“心到神知”,历验不爽,此不过略示一例于千万耳!

  一九九四年七月八日晨于忠州之蜗居

  三、九转呼吸法

  实践锻炼易筋经的外壮或内壮功夫,最中心秘密的口诀,唯是九转呼吸法。此法因为过去非常秘密,故在古本易筋经中,没有透露,黄师传功时,对一般人只说呼吸有九转,也没有发挥。我既得师秘传,今特将师授口诀,结合个人经验,扼要叙述如后。

  1.预备功法

  易筋经的呼吸锻炼,若练外壮神勇,一般系从立鼎安炉的站功姿式下手;若以内壮为主的,则以坐法为先,双趺最好,单趺或自然盘次之,天王坐法也可以。

  其次,除浊气。以鼻吸体外清新空气入内,直入下腹,吸气已,随以口默念“哼”字,以吐胸隔以上之浊气。次又如上吸气,默念“哈”字以吐中焦之浊气。三又吸气一口,默念“海”字以吐下焦之浊气。如是连作三遍,共吐九口浊气。此为早课必行之功。余时炼气,则以鼻吸口呼一至三遍已足,无需念字。

  再次,安神。口唇闭合,眉心舒展,面带微笑,舌尖轻抵上鄂齿间,两目向前平视,凝光不动。俟凝定,渐渐内收,由两眼当中的鼻梁处(山根穴)入内,再向下行,直注于脐后腰前微下之丹田中,两耳也随之入内,倾听丹田所在之处。

  2.九转正功

  此为练气正行。练气,有刚气、柔气、中和气之别。刚气,呼吸有力,气入充满全身;柔气,多用自然体呼吸,气之出入,当以意念相主宰,只在丹田有感应;中和气则介于刚柔之间。本法属中和气,则更偏重于柔。又有顺呼吸和逆呼吸的不同,顺呼吸是吸降腹膨,呼升腹缩的自然呼吸;逆呼吸则是吸升腹缩,呼降腹膨的反自然呼吸。本法一般是顺呼吸,个别特殊体质,感到逆呼吸较舒适,也可用逆呼吸。若呼之与吸,俱全身肌肉向内收缩,逼气入骨的,则为内壮呼吸,但初学是不能随便采用的。

  此下分别介绍九转功夫

  第一转 服气

  除浊定神已,即以两鼻孔徐徐细、匀、深、长吸气,直入脐后腰前而微下之丹田,同时舌尖微向上舐,整个腰腹下部即自然四向膨胀为度;吸后就呼,中间不可停顿,仍要细、匀、深、长,直趋两鼻孔而出,舌尖同时微微下移,腰腹全部也就自然四面向中心收缩,以帮助压气外出。出入的气,细如一线,往来到底。出完即吸,吸后即呼,如胶似漆,绵绵不缀。这样一住一来,不断地吸气呼气,舌尖随着不断地轻轻上下动摇,腰腹部也随着不断地四向外张内缩,并且口鼻不可见呼吸之形,自己不得闻呼吸之声,外相要好似无呼无吸一般。如口中津液充满,即分小口微微仰头吞下,以意送到下丹田。初时鼻孔里还感觉有气出入,后来功夫深了,就只觉腰腹外膨,气即摄入,腰腹内缩,气即挤出,鼻孔如同虚设一样了。

  此功夫专修,早上一次,上午二次,下午一次,晚上一次,共五次。若业余修习,早午晚各一次。初学每座三十分钟左右,以后渐加至一点以上,量力而行,总以不感疲劳勉强为原则。若计数修习,一呼一吸为一度,初学四十九度,渐加至一百余度,最多不超过三百六十度为准。

  第二转 换气

  练气功夫,很难一帆风顺,初学服气,往往不能完全如法,此须集中精力,克服困难。经过一段时间,自能走上合法的正轨。但已上正轨之后,又经若干时日,可能又出现呼吸不匀,心气不能一致,甚至气喘如牛,心乱如麻。这是脏腑受炼而起急剧变化之故,名之为“换气”,是好现象,不要惊疑害怕。当将全身放松,心神放自在,照样锻炼下去。所以换气的口诀,只有坚韧二字。

  换气,是炼气中的一个过程,大抵初学炼气的人,多数要经过这个阶段;还有炼不如法,身体或精神上有勉强不自然时,也能出现这个现象,说他是好,因已有明显变化之故,但终究要超越它,故有放松、自然之诀。若是在先已练过气功,或者资质特别相应,也有可能不出现这一过程,总要任其自然,有了不惊疑,不有也不着急,才能顺利前进,不入岐途。         第三转 调气

  经过换气阶段,渐渐又可达到呼吸合法的境界,名为“调气”,调气的意义有二:一是有为功夫,就是使不调者仍归于调;二是功夫的阶段,则是指气已调顺的境界。什么是调气的有为功夫呢?服气时的呼吸要求,是呼吸细匀深长,此调气的呼吸要求,则专在自然从容四字上留意。应当能调到几许细即几许细,几许匀即几许匀,几许深即几许深,几许长即几许长,做到自在悠闲、缓急中度,一点没有勉强为准则。呼吸已调的境界又怎样呢?气息往来自然、匀整而有力、舒适,即已是达到了“调气”的境界。

  功到“调气”阶段,大脑宁静程度一天比一天加深,就有种种证验感觉发生,或身轻如毛,或体重如山,或四体动荡,或觅身不得,或有寒热骤生,或有见闻异境,其他尚多,难以尽举,此当不惊不喜,不见不闻,专心行持,他非所知,是为至要。

  第四转 凝气

  于空气清新所在,以两鼻从容细匀深长吸气,纳入丹田。于吸气的终了,即心气相合,凝住于丹田而不动,用以增益气神,填补虚损,约经三、五秒钟,稍觉不耐,即将气缓缓放出,同时存想清新之气并未随出。每次停住的时间,随功力进展,逐步增加,由数秒渐增至十秒、二十秒、三十秒,以至一分、二分、三分等,缓缓而进,总以呼气时仍然从容自在为度。

  此凝气功夫,只限于凝住丹田,若于丹田以外有任何肉体或精神上的紧张不自然,都是错误。前此一至三转,忌饱腹行动,此功则正宜饱腹从事。于每座功完,最后一口气呼出时,更应神入丹田,觉气亦安住丹田,并未随呼而出;并且一直存住下去。斯后行、住、坐、卧、语、默、动、静,皆当常保此意态而勿失,切要勿忽。天气晴明之时,每早宜于朝阳初出之际,增加对日行动,最少四十九度,能增长胆力,亦是要着。

  按前此流传的内养功,即是本法的利用。不过内养功的停气法,以字句作限制,最多不超过九字(即入气出气各占一字,中间停气七字)。本法最初停气的时间。亦只一字、二字,后则可以尽量延长。

  又高级层次至此,当修体呼吸。体呼吸法亦有浅深层次,当根据学人之资禀量级而有多种变化,须量体裁衣,勉强不得。此赖明师之指点,非纸笔文字之所能为力矣。

  第五转 闭气

  此是大停气功夫,前此凝气,至不耐即出,此则须尽力多住,此为不同之处。抱朴子曰:“鼻中引炁而闭之,阴以心数,至一百二十,乃以口微吐之:吐之及引之,皆不欲令己耳闻其炁出入之声,常令入多出少,以鸿毛著鼻口之上,吐炁而鸿毛不动为候也。渐习转增其心数,久久可以至千。至千,则老者更少,日还一日矣。”即是此法。此须有前面回转为基础,若无墓拙,是不能修习的。若勉强为之,无益有损。

  按此转即是修刚气,不过是由渐而至,与下手直接修习为有别。此种修法,在佛法密宗及印度瑜伽教中特别强调,但对修习者的年龄限制很严,一般都要在三十五岁以前,并且还要体质强壮的才能胜任。

  第六转 导气

  导气是在闭气功夫已稳固之后的作法,功至此步,须练幻身。先存想身如水晶,透亮光明而空彻,心中有白亮号字上升出顶门,摄集宇宙间所有精英,化为白色金刚;再由顶门下入心中,自身即化为金刚,坚固至极,无物能坏。

  再入正修,此有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密语通关。诀曰:“①字导气起丹田”,即用气之后,存想心气凝结于丹田,现一白色①字。“②字导气至命门”,①字下行而穿尾闾至命门,转成白色②字。“③字导气在夹脊”,②字沿脊上行至夹脊变成白色③字。“④字导气至顶门”,由③上行过玉枕,入泥丸,变成白色④字。“⑤字导气至喉间”,泥九之④下行至喉,变成白色⑥字。“⑦字导气至心原”。“⑧字下行入心间”。变成白色⑨字。此⑨字又下行至丹田,化白①字轮流一周。至此方让气出,又再闭气行之,周而复始,每座最少修一百零八转(观想字如图2)。 第二阶段,是导气四末。即闭气以后,存想气透手指足趾之末稍,更或从四末而出,至一尺二尺,以至十步百步外等。目前所讲的发放外气,即是此类。此是气的利用,作用很多,治病亦是其中之一。

  按:导气至于身外之法,黄师戒谓不宜多练,多练恐于身无利。但佛法密宗,息、增、坏、诛四法,除诛法不宜乱用,坏法、增法宜慎用,息法长可多用。盖高级功法,自别有善巧,此须学人道德高尚者方可用之。

  第七转 火气

  火气的修习,是增加健康、延长寿命、揭开人体生命奥秘的钥匙,须于闭气、导气已得自在之后修之。其法:观想丹田所在,有一红日,色红,光明,透亮,火热,炽然,任何物体遇着,都会立刻变成火焰,其火焰温暖、舒适,能使人产生无限安乐。以观鼻前径寸之地,乃宇宙大气之精华,能使丹田之火,不断增长。于是,从容细匀吸气,纳入丹田,前后二阴之气,同时微向上提,与外入之气,会于丹田,尽融入于红日之内,光热因之愈益增长炽盛。至气不能耐,缓缓放出,但红日的观想不要放松,每次最少应修一百零八次呼吸。至丹田火生稳固之后,应观光热外侵,凡火热触处,立刻转为红热之火体。初由丹田而满腰腹,又由腰腹而满两肋,而满胸背以至四肢爪甲毛发,整个身体成为一轮红日。凡火热到处,皆有温暖、舒适、安乐之惑觉,尽力而往。

  炼此火气之时,应多食乳酪、脂肪等增热之品;或更以壮阳益气之药物如上桂、附片、沉香、小茴、韭子、北味、枸杞、仙茅、鹿茸、红铅等药适当配丸长服之。

  又此火气修法即是佛家密宗拙火定。依准密法,火焰之增长不宜超过项轮,此点值得注意。

  第八转 水气

  火满全身,应修水气。先将全身放松,意想自身玲珑光洁而白亮,如水晶然。次观顶上高约一尺,悬一月轮,清凉皎洁,寂照光明,与秋夜碧空的月轮一样。次想皎月流出清凉甘露像乳一样润泽,冰一样凉爽,功能润枯泽朽,起死回生。斯后调整呼吸,用小停气法,于吸气之时,想甘露随气灌入顶门,直趋丹田,停息时,想润泽全身,安适异常,停后不需久住,吸、停、呼约各占一字即可。随呼气时,清凉安适观想勿忘,如是甘露愈积愈多,充满全身,全身即变成一个月轮。以后专住此观,呼吸任其自然,时间愈久愈佳。

  此上火水二气,一贯相承,乃是升降水火,调理阴阳的妙法。道家有,佛家有,印度瑜伽也有,不过观想不同。此处观法,与佛法密宗接近,不过不观脉轮。古哲云:“性在天边,命沉海底”。故此水火的观修,也是性命双修的一法,不要轻视。

  第九转 伏气

  伏气亦称胎息,是呼吸气微,仿佛鼻弄中无出无入的境界。前此都是有为功夫,到此方入无为正定。其法:先须停止头脑中的一切妄念,也不再去运用呼吸出入,一切不管,只存一“一无所着”之正念。不思过去,不想未来,不辨析现在,安安稳稳,舒舒适适,自在寂照而住,时间愈久愈佳。但初修每不能长住,需随时提起此念,不断熏习,不断缓缓增加住的时间。日积月累,自然可以达到长住久住的境界。功夫到了这里,境界体验甚多,唯一的要诀,是见若不见,闻若不闻,既不跟着内外缘境转变牵缠,也不要去制止压伏它,只是自自在在地住在那难以住止的境界里,这就叫“转不住为住”却成大住长住。

  此上九转功夫,每一转修习时间的长短随修习者的体格、年龄、悟解、掌握等等程度的不同而有别。一般的情况是:一至三转,最少需修一百二十天;四至六转,大约需修习一百二十至一百五十天;七八两转,最少修习一百天。至九转伏气,则是终生(身)行持功夫了。

  3.善后尾功

  此中分二。

  (1)还虚功

  实修九转功夫,每座功之后,皆当接修此功。其法:初将心神凝照丹田,不再管呼吸的长短大小,任其自然出入,时间久暂不拘,能久一点更好。然后,遍身完全松开,呼吸任其自然,将凝照丹田的心神也随之放开照注全身,存想自身安住白云絮中,遍体空松通透,一呼一吸,无处不相通连,恍如身体与外界俱不存在,只是一片疏松空透的云霞一样。如此约五至十五分钟为准,可免走漏滑遗之险。

  (2)解座法

  凝气宁神,两手掌互相搓擦,至觉火热,一手在内,一手在外相叠,按于小腹之上,顺转三十六,逆转二十四,觉外摩内应,腹气随之盘旋,愈旋愈宽,广无边际,感觉舒适清泰为则。又再搓热,摩两腰,不计其数,火热为度。再两手浴面,开口吐气,令火外散。再摆腰腹,扭肩胛,旋颈项,舒手足,起身,活动手足,散步片刻而终。

  如身热有汗,应以干毛巾拭干,不可当风贪凉。若欲沐浴,需休息至少半小时后,始可行之。

  此真传易筋经功法的优点,是见效迅速,一步有一步的作法,可以循级而登,引人入胜。凡年龄不大,身体较好的人,修此最为相宜。

  若年老休弱,最好按柔气功修习法行动(可参考《胎息经注释》),较为适合而无弊。若必欲修此,则须尽量做到自然舒适,不可勉强图效。且闭气一转须略去,导气亦当审慎从事为要。

  

    

少林真传易筋经补编

  道家养生功法之第一步就是筑基。筑基有先后天之分,古哲多未明示。唯孙汝忠《金丹真传》有明白指示,此外练道家获大成就者张三丰有“后天筑基”歌,歌曰:“气败血衰宜补接,明师亲授口中诀。华池玉液随时吞,桃坞琼浆逐日吸。绝虑亡思赤子心,归根复命仙人业。丹田漫暖返童颜,笑煞顽空头似雪。”盖后天为先天之根本,物质为精神之根基;修好后天,先天自见。故佛家密法有心气不二、脉解心通之论;在道家学说,以人身不外阴阳,阴阳即是性命,故千言万语,隐喻百端,无非是讲如何掌握阴阳,实修性命而已。阴阳之理是一,阴阳之事则迥异。道家重事不重理。事分内外,外事指地元炉火、天元神丹,目前已成绝响。内事指人元金丹、同类阴阳,目下亦已成鲁殿灵光,真知者稀,且修此者关及福德因缘,亦非一般人所可问津。故今补编所谈,皆就人身整个后天形(包括精)、气、神三者锻炼而言。

  这一功法,在道家称“炼精化气”。但此精非淫欲之精,故此处所说之形,就整个人体物质精华而言,即外而皮毛、肌肤、经络、骨髓,内而五脏六腑、气血、津液,皆在其中。养生方法无量,但总不出此形气神之三调。又调虽分三,但总是一体,即形调则气调,气调则心调;反之,心调则气调,气调则形调。炼精化气即是调形之功,炼气化神即是气化还原之法,炼神还虚、炼虚合道即是炼心养神之妙。精气属命,虚寂灵感属性,形气并炼,即性命双修也。又须知精气有形,心性无相,而气为形神调和之中介和枢纽,故道家功法特别重视气化、调息,古之养生家有炼气之士别名。

  形、气、神三者固然不可分割,然在具体运用上却不无有轻重之偏向。是以炼精化气即筑基,内容包括导引、武功、炼气服食、行善积德等。道家南宗之极功,同类阴阳之筑基、得药、结丹亦属此部。此皆偏重于炼形。形固则气神无有不随之而含宏光大者也。及至炼气化神,即进入忘形养气之境,此时自当以炼气为重。这与三元大法中之炼己、还丹与温养,正相当也。最后还虚合道,纯以炼神养神为主。此时通天彻地,无形无相,与宇宙界合而为一矣。至此,如司马承祯曰:“浅者唯及其心,深者兼被于形。”所谓化形而仙,与佛氏之涅般虹化相当也。

  简易万全功法

  我在前编《真传易筋经》中,有些地方未予详述,乃是让传统文化哲学思想研究有素者可据本人情况量体裁衣,自作活计,而有些人就难领会;又,动功方面没有示范,这些都是遗憾。如“外壮神勇歌”释“九易筋骨成神勇”的一步功夫,原来传授需童男(女)推揉拍打,这行之较难;而导引动作达三百余式又嫌太繁,虽经黄师紧缩成“五行动功”,但有动作机械断劲之感,不似太极拳之连绵自然。今据我个人六十余年研习之所得,整理出简易万全功,该法简便易学,而内涵深邃,习之有利无弊。本法分内外二部,今分述如下。

  一、动功修炼法

  1.预备法:首先是立志修身,认识真我。《孟子》说:“万物皆备于我,返身而诚,乐莫大焉!”释迎牟尼夜睹明星而悟道说:“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南宗初祖张伯端说:“人人本有长生药,自是迷徒枉摆抛。”儒家强调:“舜何人也?余何人也?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有为者亦如是。”凡练习本法者应具此信心,认识自己和前辈一样,无欠无缺,根据本有而不甘居下流。这是思想上要作到的第一步。

  其次是纳清吐浊,转换形骸。即用《真传易筋经》前编“九转呼吸法”中预备功法,以“哼、哈、嗨”3字9出浊气,此为早起时必行之功。若在平时,则于认识真我之后。以鼻吸口呼。静、缓、匀吐出浊气3次。意想全身转换为光明无瑕之清净幻身。因心气本来无二,心转则自然身转,故可全身皎洁如秋月,光明似水晶而住。此依藏密无上瑜伽直观自身为本尊之理趣而建立者。

  2.正修法:人身气化赖五脏六腑以进行,脏腑互有联系,互相制约,又与身外大自然相通。欲平衡阴阳,促进气化,当从治理脏腑着手,尤其治脏更为重要,脏治则腑亦治矣。

  (一)修补五脏法

  (1)清金——开天引气,内炼所宗。肺脏位于体腔中至高之域,为“五脏之天”,专司吸清吐浊,内外二气之转换。洁身始于此,如开天门,乃一切修身养生之所宗奉。具体作法是,心神宁静后,全身放松,两目向前平视,舌抵上腭齿间,两足先正立(足尖分开或并拢俱可),随后左脚向左方平开一步,使两脚距离比肩略宽,顶头拔背,沉肩坠肘,两手下垂,展指鼓掌,下身塌腰坐胯,气沉丹田,使两足有下沉感。如人地九尺,再意想全身舒活、自然、愉快,放银白色光亮,空明晃耀。安稳不动(如图1)。此是无极桩式,最少站三五分钟,多多益善。随后两手轻柔匀缓地向前上举,直至头之两侧,手心向前,举手时与吸气相配合(图2);再由呼转呼,两掌心翻向左右外方而下落,至与肩平(图3)

  (2)安神——气能益神,金火交融。肺属金,主司呼吸;心属火,主司血液循环。两者相辅相成。若以气化论,金由火炼而益坚,火由风鼓而更炽,金火交融,红白两光所结,阳焰弥天,气血并茂,生命之力旺盛。具体作法是承上式,于呼气将尽转为吸气时,意想身放红光,与白光融和。动作上两手亦不停,随之转腕向下、向内、向两肋下腋窝穿去,身胸仍稳住不动(图4)。接着吸满转呼,身仍不动,两手转至与乳平,掌心向上,直向前面平伸而去(图5)。

  (3)益肾——火入水中,本固枝荣。如上风火交融,若无肾水相济,亢则成害,故必须引离火下入坎水之中,则水火既济,地天成泰。肾为先天之本而益固;肾又为肝母,母壮能益子,肝木亦能受荫,故曰本固枝荣。具体作法是承上式,由呼转吸,身向下俯,两手翻掌,掌心向下,观想红白火焰迅速下流,直人于蓝黑色肾海涌泉,和融而成紫色之光(图6)。吸后即转为呼,两手随之沿腿上移,恢复身体正立,两手约抚于髋骨少腹两侧。意想全身上下内外显现白红蓝黑和融所成之紫色光明(图7)。

  (4)疏肝——木金交并,四象和合。肝属木,木得水荫后木气自能上升,以益心主;又肝司人身两胁,木气畅旺,脏气无有不壮旺者。至此金木水火,互为制约,互为生扶,所谓金火相拘,水火既济,木金交并,为四象和合归根。具体作法是承上式,由呼转吸,身随之后仰(尽量翻仰,会使气充两胁),两手从髋骨再向左右分开至后背,使掌心紧贴两软腰部,两眼遥望天空,意想宇宙间充满白红蓝黑紫青绿之光明(图8)。气吸足后即转为呼,两手离开软腰,向后、向左右划圆弧而上,至与肩平,略成“一”字,而两手心相对应,若将起抱状(图9)。

  (5)厚土——土资万汇,其德唯容。脾属土,内应胃府。土载万物,为后天之本,肺心肾肝四脏皆赖后天脾胃水谷之气以资给养与运化,就如上节所言四象和合,亦赖中土调和,所谓“五行全要入中央”。中央意土色黄,无物不包藏,故曰“其德唯容”。具体作法是承上式,由呼转吸,以腰为轴,向后收缩,而同时臀部却反向前送,使成缩尾状。并且两手由左右外方再尽力向左右、向前划大圆弧,仿佛囊括宇宙间真气无遗,然后又向内、向后收至胃府,内外上下金光灿烂,两手同时收至胁下(图10、11)。随即由吸转呼,两手转腕,向后、向左右横撑,直至前下方两膝之外(图12)。
注意:以上5式,第(2)与(5)两式均有两手收腕至胁下之式。但第(2)式系由左右向下向内收来,收至胁下时随之手心向上,两手向前平伸而出。第(5)式由前向内上来,收至胁下随即转腕,两手心向左右膝外方,即两手向下、向左右撑出。两者转腕动作恰恰相反,宜知之。          (二)通调经脉法
  此为本法动功的第二段。人身十二正经、十五大络,以及奇经八脉,另有孙络、浮络,乃是脏腑与各器官、各系统之联系通道,一如电器电话系统之通路然。五脏既修补,经络当通调,方能显示出整个人体生命之巨大能量和活泼灵机。
  经络系统中,冲、任、督、带四者最重。此系根据内经学说而言,若就更深的人体生命科学而论,则人身既是统一体,并且是开放性的巨系统,身之与心是二是一,心即是身,身即是心,心身气脉,不可分割。大周沙界,细人微尘,弹指完成八万劫,一毛孔转大**,此近人“全身无处不气路,无处不丹田”之说所由出。此种经脉系统之调整,能使形质由粗化精,由钝转妙,能量由浅入深,由小变大。道家之导引功,佛密之金刚拳(不死运动),皆是本此理论而建立者。以下分述之:
          (1)通任督——理任通督,接连四末。
  任为阴脉之海,督为阳脉之海,接连四末,包括手三阴、足三阴、手三阳、足三阳,即是道家之小周天和大周天的经脉通路,此节功夫,乃是人体的纵向采气纳气法。 至此当观全身空明如水晶,前有红明之任脉,后有微带紫兰色之督脉,或者直观全身空明通透如虹霓。承前由呼转吸,手足阴脉与任脉相通无碍。随头身向下俯,目视尾闾骨尖,如欲以口咬尾闾者(图13)。随之头向上仰,身向前上钻腰脊下偃,臀部后上翘,全身阴脉贯通,有充实畅通而无碍感(图14)。此时由全身阴脉收摄整个宇宙之真气、灵力、声、电、光、能等合为一体。不停由呼转吸,两足随之蹬劲,缓缓使全身上起,恢复到入手立正之站式。同时收摄整个宇宙之真气、灵力、声、电、光、能等,充实于我之足三阳、督脉、手三阳等处。
          (2)通侧带——横通八极,活侧固带。此为横向理气采气之法。凡身之侧脉宜活,带脉宜固。承上不停,由呼转吸,顶头拔背,沉肩坠肘,紧缩带脉,气沉丹田,全身松开,外与整个宇宙之真气、灵力、声、电、光、能等浑为一体,随由前向左,向后平转,上身尽量左旋,下身自腰以下保持不动,右手抚于左胯外侧,左手掌抚于右臀之外侧(图15)。吸后转呼,身手随之向右平转,回复到正立之式。再不停吸气,上身尽量向右平转,下身自腰以下保持不动,左手抚于右胯外侧,右手掌抚于左臀之左外侧(图16)。吸满随呼,上身向左平旋,恢复如前正立之站式。
          (3)通全身——彻地
  前之直通、横通,尚有定位、定点、定向,至此转入无方所,无时限,宇宙即我,我即宇宙,与法界合而为一,虚空亦复粉碎之境。随将两手仰掌上提,约至脐上膻中之位,不管呼吸(图17)。不停,以腰腹为轴,引右手仰掌,向左向前上方穿出,约与目齐,左手同时变俯掌,紧沿右小臂之外,由膻中经左肋,向下向后抽拂,亦可以肘倒杀(图18)。不停,随转左手仰掌,向右向前上方穿出,高与目齐,同时右手变俯掌,紧沿左小臂之外,向右向下后抽抵(图19)。如是左右手上下前后交叉相反穿刺倒抽,其动作路线皆呈螺旋形,同时以短吸短呼应之。如一吸而右穿左抽,一呼而即左穿右抽,如斯任意而行。最少连作12遍为准。
          前此两段动功,连行若干次(量力而行,不宜勉强)。至不欲再行时,以意念收摄整个宇宙、整个法界,归于神阙,想我即宇宙法界,宇宙法界即我,内外凝固,合而为一。如果至少三五分钟。一趟功圆。
           按:此为老年体弱者每趟功毕之尾功,若年壮体实之士,还宜依靠前编善后尾功,修还虚解座法,宜知之。必须注意的是,实际锻炼时,学者必须灵活自裁,因应变化,尤其在动作与呼吸的配合上,篇中只是示例,如清金中开天引气的一式里,两手上举吸气,向左右分开下落至与肩平,呼气是一个呼吸,其实还要与动作的快慢、刚柔相配合,若上举缓慢而柔和,呼吸也很短促时,也可在上举时即有两个三个呼吸,甚至完全不管呼吸,如练太极拳一样。两手左右分开下落时也一样。但在上举之初必是吸气,上举完成之时,必是吸气之终。至于两手分左右下落之初,必是呼气,落至平肩之时,必是呼气之终。余可仿知。
        又按:道家的导引、佛密的金刚拳,都是着眼于形气的锻炼,在一个高级功法的整个进程中,动静各有其宜。是依功法本身的需要而决定的。故动功不比静功,一般都是依师而修,何时当修?要怎样修?都要靠师傅指示。不当修而修或修而不得法,都易出故障;若当修而不修,则功夫难以进步。需知动功的重要性,根据密宗经典和上师传授以及历代祖师传记,有专修金刚拳而即于座上解脱,肉身虹化而入涅槃的,在内家武术中,也有技近乎道的说法。也有由武入道以致成道的传说(如金道人)。不过静功是无为心法,多赖自悟,动功是有为法门,专赖师传。若不遇明师,怎么办呢?个人的看法:除本功外,太极拳(以杨吴两式为优)可当首选,若图精简扼要,金家功夫的开合功法,是大可值得利用的。但也都离不了得有明师的言传身教。故紫阳真人曰:“始于有作无人见(看似简单平常,多不注意),及至无为众始知(功能出现,方感神奇),但见‘无为’为要妙,孰知‘有作’是根基。”
  
  3.善后除障法
  不拘练动功或练静功,每一趟功毕之后,须更明了忆念自己不是庸俗渺小之躯,明确认识真我,并明确真我的价值和责任,精进以赴。
  收功,不是教你休息、散乱、放荡和胡思乱想。而是要你明明白白做人,清清楚楚过活,努力实行你所应当去做的一切。也就是把行动与生活打成一片。儒家说:“吾日三省吾身”,也是这个意思,但还不够!这是本法与其他一切小术、小法、小道不同的分界线所在。
  若见时间不断推移,空间不断显现诸法,遂忘失真我,随缘妄行,皆是障碍,必须除之!方能善后。
  除障之法:第一,是常观自在,不昧真我。如上已说;第二,是明我本体无欠无余,一切含灵、非灵(包括所有动、植、矿)也无欠无余,和我一样,平等平等;第三,是随时体查身内身外所有一切信息,善则守之行之,恶则去之忘之;第四,是彻底明了真空不碍妙有,妙有不碍真空,平常、平常!如是如是;第五,是要随时存心光明磊落,不为己私。宽以待人,严以责己,谦虚谨慎,助人为乐。人之有善,若己有之,人有恶念恶行,当怜悯之,多方潜移默化之。

  二、静功修炼法
  动功与静功,一阳一阴,犹如太极之两仪,阳之与阴,各有妙用,各有所宜,可以专修动功或静功,也可以二者合修,以一功为主,另一功为辅或二者平衡。大抵动静合修者,早起宜先静后动,夜功宜先动后静,都是直接相连,在前者先修前行预备法,动、静都是正行,正行修毕,方接修善后除障法殿后,这是一般的配合次序。但也有例外,当因应取舍之。
  易筋经静功正行,是以本身阴阳为主,凝神调息,性命双修,以启迪先天之法。入手须明后天的幻身,来自母体,而在母体与母相连之处,唯是脐带,乃先后天阴阳二气交会之所,故古仙云:“前对脐轮后对肾,中间有个真金鼎。”是乃修道者探求玄关、建立法基比较适宜之所在。故收心入静之后,即当凝神于斯。亦即两目寂照于是,两耳返听于是,全神内守于是也。 
  静功是入定之前行,由静入定,功深者,行往坐卧,皆是修持,甚至亦无入出之可言,但初学静功入门,一般都用坐式,尤多强调七支坐(双翻趺坐法)。但由于生理、年龄、习惯之不同,亦不应过分勉强,故单趺坐、仙人坐、天王坐等,亦可随宜。易筋经静功入门,除坐式外,尤重站桩式,其法与动功第一段清金中之无极桩无别。
  随以手结太极印(亦称子午连环诀),即男子右手在外握左手,左手大指掐左手中指指尖,右手大指掐左手无名指根节(女子相反),覆于脐轮之上。或以右掌重叠左掌之上抱脐轮亦可,如跏趺坐、手结三昧印亦可(图2)。
  随即默查脐轮内动气之根蒂,氤氤氲氲,杳杳冥冥,用逆呼吸法,内气升则外与鼻吸相应,而觉宇宙之真气从全身八万四千毛孔而摄人脐轮,使全身皎洁晶莹,内气降则外与鼻呼相应,而感全身内外、脏腑、经络、筋骨、皮肉浑为一气,变为光蕴之身,与身外宇宙之净光真气合为一体,天地人三才一贯,我即宇宙,宇宙即我,如斯久之,则“内外相感,天人合发”,自可亲见“玄关一窍”矣。
此以静修气神为主之功法,可以激发人体之潜能,打通天人合发之秘键,功浅以气为主者,每座最少应修百零八息;若功深以养神为主者,或年老体弱不堪修习动功外壮者,则每次至少应修1一2小时以上或尽力而为之,总以多多益善。功能启迪先天,打破后天阴阳时空之限制,而与三维四维以上之宇宙相应,并可与高级生命之灵体相通。
  关于凝神调息,调息凝神之法,可参阅1982年《气功》杂志第10期拙著“胎息经注释”和1993年第10期“就胎息经注释答读者问”两稿,至于以炼神为主之修习法,即是见性明心之事,佛氏言之至详,当于金刚、圆觉、楞严、法华、维摩、华严及禅宗语录中求之;其在道家,则又当读周易、内经、老子、庄子、关尹子等古籍矣。为了聊示一斑,姑辑古哲训示数则如后,以资启悟:
  圆觉经句: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一了知,不辨真实!
  宋张拙秀才悟道偈:光明寂照遍河沙,凡圣原来(一作含灵)共一家,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才动被云遮,断除妄想重增病,趋向真如亦是邪,随烦世缘无挂碍,涅槃生死等空毕。
  诺那上师大圆满观:无修元证无证者,无取无舍任运住,真实体性真实观,所见一切皆法身,法性自性互含摄,明体之上无生佛,瑜伽者于此认得,即是本来大觉王。
                                                                                            真传易筋经  

(一)段:『舒 筋 圖』。《運調息之氣:鼻納、鼻吐》

第一式:【羽客揮扇】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雙手由前下方、向左側向上回撥、猶如掏水向後方潑出一般《吸》,接著、放下雙手再向右潑之《吐》,《為之一輪數》,行功時全身放鬆切勿用力,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第二式:【紫燕拋剪】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身體左轉90度,微坐右腿左腳回勾七星,雙手仰掌雙撩兩側平胸,挺胸《吸》;身體回轉 180度,微坐左腿右腳回勾七星,雙手下甩後、平掌雙開拉上,含胸拔背《吐》.《為之一輪數》.行功時全身放鬆切勿用力,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第三式:【仙鶴舒翼】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雙手先右後左、向前劈掌直拉而下劈右手《吸》;劈左手《吐》,《為之一輪數》.行功時全身放鬆切勿用力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第四式:【倒插黃旂】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雙手叉腰、左步左出、身左轉成弓箭步站定,右手前挑、向上掄摔後下拉至正後方、取其轉折之極限《吸》;順勢、身回轉成右弓箭步、收回右手叉腰《吐》,《為之一輪數》.反向為之又為一輪數.行功時全身放鬆切勿用力,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第五式:【羅漢推碑】

身體微向下蹲下,左掌前推、右掌回拉盡量貼近腋窩,左右掌來回互推,左右各推一掌為一讀數,讀數時、單數《吸》雙數《吐》.行功時全身放鬆切勿用力,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第六式:【雲鴻振羽】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身體右甩、肩部反抖、挑雙手左前右後屈肘反切、以虎口拍打身體,左前手反拍:手太陰肺經《雲門、中府》附近,右後手反拍:足太陽膀胱經《腎俞》附近,《為之一輪數》反向為之又為一輪數,讀數時、單數《吸》雙數《吐》,行功時全身放鬆切勿用力,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第七式:【虎子春腰】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身微右轉、重心坐左、掂右腳、身體盡量後仰、雙掌上托至頂《吸》;全身放鬆下伏,雙腿微屈、雙手下垂,收小腹、身體盡量貼向右前腿《吐》,《為之一輪數》,反向為之又為一輪數.行功時全身放鬆切勿用力,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第八式:【童子拜佛】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雙手握虛拳抱腰、身體 輕鬆直立,左平拳向左平撩《吸》;立足不動身體前伏,左拳盡量碰到右腳尖《吐》;身體立起左平拳原線而回左向《吸》;收回左手抱回腰際《吐》;《為之一輪數》,反向為之又為一輪數,行功時全身放鬆切勿用力,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第九式:【掃徑尋梅】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雙手兩側雙開擴胸、至頂上相疊《吸》;雙腿直立、身體下伏、雙手下按壓住丹田《吐》;雙掌輕貼左腿下、手掌心盡量貼地《吸》;身右轉、手掌在地上畫一弧形至右腿跟旁《吐》;身體仰身直立而起、雙手拉回丹田《吸》;全身放鬆、回歸中平《吐》,《為之一輪數》反向為之又為一輪數,行功時全身放鬆切勿用力,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第十式:【蛟龍出水】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雙手掌心向下、向前平撩齊胸《吸》;《為第一讀數》,雙手全鬆、向下快速後甩《吐》;借後甩反彈之力、雙掌復前撩平胸微停《吸》;《為之一輪數》,行功時全身放鬆切勿用力,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第十一式:【金龍攬柱】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兩掌互搓《七七49下》,左掌履頸,由右履左《快呼吸氣一口》,《為之一讀數》,接著、右掌履頸,由左履右《快呼吸氣一口》,《又為一讀數》,讀數《12數》後回歸中平,《為之一輪》,行功時全身放鬆切勿用力,行功《3輪》共《36數》後回歸中平式,呼吸自然、雙手捏《劍訣》,交替輕壓揉:手太陰肺經《雲門穴》,左右各壓揉《12數》潤肺。

第十二式:【金龍攫珠】

兩掌互搓七七四十九下,向左掌心《女右掌心》吸而吞之,《非大吸、一喳即可》,雙掌陰置、呼吸自然,以虎口輕敲丹田兩側《12數》後、深呼吸一口,養丹田之氣,《為之一輪數》,行功《3數》,即《吞氣3口、輕敲丹田兩側36數》後回歸中平式、完成第一段行功圖。

第(二)段:『順 氣 圖』。《運調息之氣:鼻納、鼻吐》

 

第一式:【摘星換斗】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雙掌右採《吸》左封、於右腋窩處放定《吐》,右掌轉托而上右置於頂、左掌壓掌向下左置於跨、眼望下手《吸》,原式保持不動《一呼一吸》,身向右轉、雙手掄至右腰際放定《吐》,《為之一輪數》反向為之又為一輪數,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第二式:【雲鵬摩空】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雙手兩側上撩而上《吸》,雙掌撩至胸前平掌雙合《吐》,完成預備式,雙掌內推,掌心微向內用力翻掌磨盤《吸》,雙掌放鬆微向外拉平《吐》,《為之一輪數》,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第三式:【力托泰山】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雙手仰掌相對、上拉齊胸《吸》,雙手翻掌托天、掌尖相對中指輕觸,臉向左偏、眼望左肩《吐》,女則望向右肩,臉隨目轉順手望向右肩《吸》、女則反之,雙手兩側、雙開放下《吐》,《為之一輪數》,行功時全身放鬆切勿用力,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第四式:【前朱雀勢】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右手抱拳左手向前直撩齊胸《吸》,左手向左反手橫出握拳至盡《吐》眼望左手,收左手抱腰、眼轉回平視前方《吸》,雙手放下全身放鬆《口吐》,《為之一輪數》反向為之又為一輪數,行功時全身放鬆切勿用力,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第五式:【左右青龍】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右手抱拳左手向左平撩而出、齊胸後向面頰握拳而回《吸》,左拳直穿而下雙手放鬆《吐》,《為之一輪數》反向為之又為一輪數,行功時全身放鬆切勿用力,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第六式:【背後玄武】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雙手握拳抱腰,左掌前撩而上向後平出《吸》,左掌下壓握拳收回腰際《吐》,《為之一輪數》反向為之又為一輪數,行功時全身放鬆切勿用力,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第七式:【龍虎相交】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雙手外開向上圈而下《吸》,雙手圈至胸前成半合十狀《吐》,雙掌相交翻掌向上托起、腳微掂起《吸》,稍停後雙手雙開回復原位《吐》,《為之一輪數》,行功時全身放鬆切勿用力,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第八式:【童子拜佛】

本式呼吸採行《自然呼吸法》,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雙手合掌胸前如拜佛狀,微提右腳輕扣左腿肚,全式不動,吸一數、吐一數、默數《12數》,全身放鬆《為之一輪數》,行功凡《3輪》:1數為右扣腿、2數為左扣腿、3數則雙蹲;共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

第九式:【穩走天梯】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雙手疊掌輕貼小腹不動、提右腿屈膝向上《吸》,左腿微蹲、右腿向前騰空踢出、將右腳向前踩直,猶如仙人渡步一般《吐》,收右腿屈膝《吸》,雙手貼腹不動、落右步、將身體站起《吐》,《為之一輪數》反向為之又為一輪數,行功時全身放鬆切勿用力,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第十式:【巧女紉針】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雙掌向前平撩而起後,將拇指翹起握成虛拳、屈肘雙開擴胸拉回、拇指指向琵琶骨內側《吸》,雙手以拇指虛劃身體、下拉慢慢至丹田處,步隨之,微蹲《吐》,《為之一輪數》,行功時全身放鬆切勿用力,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第十一式:【金針暗渡】

本式呼吸採行《自然呼吸法》,雙掌互搓七七四十九下,以雙掌外緣、掩目輕揉一圈後順鼻樑拉下、為一數,凡《12數》行功三輪、共行功《36數》,呼吸自然以手掌尖敲刺手陽明大腸經《天鼎穴》,左右各敲刺《12數》暢肺氣。

第十二式:【金龍攫珠】

兩掌互搓七七四十九下,向左掌心《女右掌心》吸而吞之《非大吸、一喳即可》,雙掌陰置、呼吸自然,以虎口輕敲丹田兩側《12數》後、深呼吸一口,養丹田之氣,《為之一輪數》,行功《3數》,即《吞氣3口、輕敲丹田兩側36數》後回歸中平式、完成第二段行功圖。

第(三)段:『千 八 攢』。《運調息之氣:鼻納、鼻吐》

 

第一式:【歇步觀花】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雙手向上雙開闊胸《吸》,雙手後收雙刁,以手背頂住腰眼《吐》,身體右伏伸頸、坐左步右腳回勾七星、身體愈低愈好《吸》,全式不動《呼吸三口》後身體直立站好,《為之一輪數》反向為之又為一輪數,行功時全身放鬆切勿用力,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第二式:【倒八字式】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雙腳尖內扣,雙掌壓膝,慢壓雙膝、撐直雙腿、頭擺正眼望前方,吸為一讀數、吐又一讀數《默讀12數》,雙手快鬆、屈膝《呼吸一口》,《為之一輪》,行功時全身放鬆切勿用力,行功三輪、共《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第三式:【正八字式】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雙腳尖外向雙開,左前右後腳掌盡量平行微屈下蹲,右手叉腰擴胸、左手反掌撐住左膝,撐左腿、吸一讀數、吐一讀數《默讀12數》,快鬆站起《呼吸一口》,《為之一輪》反向為之又為一輪,行功時全身放鬆切勿用力,行功三輪、共《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第四式:【仙鶴伸頸】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雙腳跟慢慢掂起,雙手向前慢慢平拉刁起齊胸、頸盡量上提《吸》,全身快速鬆開、原地鬆手收跟《吐》,收手下垂、回原位後《呼吸一口》,《為之一輪數》,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第五式:【青象吸針】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雙手兩側雙開《吸》,向前拉平、手伸直、掌心向下、含胸《吐》,雙手直伸不動、原掌下刁《吸》,滿吸後以口快放《吐》手雙鬆垂下,收手回位後、呼吸一口,《為之一輪數》,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第六式:【揉泥丸宮】

本式呼吸採行《自然呼吸法》,腦後枕骨之上為之『崑崙』,前腦頂髮際上一寸為之『泥丸宮』即『囪門穴』,雙掌互搓七七四十九下,左手掩『崑崙』、右手壓『泥丸宮』,雙手左右互揉《12數》,行功三次、共《36數》後回歸中平式,呼吸自然、以指尖輕敲:足陽明胃經《頭維穴》,左右各輕敲《12數》去頭痛。

第七式:【魁星點元】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雙手扣一指禪、前拉胸前成十字手放定《吸》,左步左開微向下坐、雙手不動含胸拔被《吐》,左手一指禪左推、右手一指禪緊扣右腋窩手臂橫舉平肩《吸》,全式不動《呼吸三口》後身體直立站好,《為之一輪數》反向為之又為一輪數,行功時全身放鬆切勿用力,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第八式:【鋪地金勢】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雙手兩側外開而上《吸》,上右腿成七星全身下壓、雙手順勢圈下、盡量貼近右腳尖《吐》,全勢不動《吸一口氣》,全身仰起含胸拔背,雙手撩置身前外開四十五度、《吐》,《為之一輪數》,雙手平開而出、直接進行反向動作、又為一輪數,行功時全身放鬆切勿用力,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第九式:【鴛鴦交頸】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雙手雙開45度、擴胸《吸》,身體向前伏下、雙手後刁至頂盡頭《吐》,全式不動、雙刁手內轉刁嘴相對,吸一讀數、吐一讀數、慢讀《12數》後仰身立直,《為之一輪》,行功時全身放鬆切勿用力,行功三輪、共《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第十式:【請令牌式】

雙手互握立於胸前,雙腿蹲小馬步,雙手內撐、雙腳掂起、愈慢愈好《吸》,全身快速鬆弛、腳跟落地《吐》,《為之一輪數》,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第十一式:【腰橫玉帶】

雙掌掌背互搓七七四十九下,雙手空握、身體微仰、雙手背輕貼腰眼《大吸》,雙手背上下反擦腰眼《慢吐》,凡十二數《為之一輪》,行功時全身放鬆切勿用力,行功《3輪》共《36數》後回歸中平式,呼吸自然、雙手扣《鷹爪手》,交替掐扣:足太陰脾經《周榮穴》,左右各掐扣《12數》去胸鬱。

第十二式:【金龍攫珠】

兩掌互搓七七四十九下,向左掌心《女右掌心》吸而吞之《非大吸、一喳即可》,雙掌陰置、呼吸自然,以虎口輕敲丹田兩側《12數》後、深呼吸一口,養丹田之氣,《為之一輪數》,行功《3數》,即《吞氣3口、輕敲丹田兩側36數》後回歸中平式、完成第三段行功圖。

第(四)段:『小 勞 圖』。《運導引之氣:鼻納、口吐呵氣》

 

第一式:【反身射鵰】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先淡吸一口氣,身左轉上左弓箭步、雙手前挑左前右後齊胸靜置,身後坐、坐右腿、撐直左腿、右手盡量拉回、猶如拉滿弓一般《深吸》,全式不動、右拳化掌原地撐壓《吐》,身右轉成右弓箭步、雙手前挑右前左後齊胸靜置、進行反向動作《呼吸一口》,《為之一輪數》反向為之又為一輪數,行功時全身放鬆切勿用力,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第二式:【結跏參佛】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雙手手指交叉互相握緊、雙手前撩而上、腰部盡量向後仰《吸》,身體向前伏腰而下、雙手直向下槌至雙腳之間、愈低愈好、下伏時全身放鬆自然連彈三下《三吐》,《為之一輪數》,行功時全身放鬆切勿用力,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第三式:【開碑推山】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身向左轉成弓箭步、先左後右向左劈扎、成左掌收腰、右掌齊胸直劈之勢《吸》,身右拉成馬步、右掌收右腰、左掌左向橫推、置於身體左方下垂45度《吐》,《為之一輪數》反向為之又為一輪數,行功時全身放鬆切勿用力,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第四式:【馬後拋刀】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雙手兩側雙開《吸》,步下蹲馬步、雙手上圈後、握虛拳以十字手抱於胸前《吐》,身體左轉成弓箭步、左手伸直右手橫肘《吸》,《為之一輪數》反向為之又為一輪數,行功時全身放鬆切勿用力,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第五式:【神龍抖甲】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身左轉、開左步成左弓箭步、左掌撐住左腿、右手輕鬆下垂《吐》,右手由左圈撩而上、向右方平採而下齊胸《吸》,《為之一輪數》反向為之又為一輪數,行功時全身放鬆切勿用力,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第六式:【金雞啄食】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雙手握虛拳、置於兩跨外側,左腿上提、右腿微屈蹲、雙肘向後上提《吸》,全身放鬆、回復原位《吐》,《為之一輪數》反向為之又為一輪數,行功時全身放鬆切勿用力,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第七式:【倒拽牛尾】

雙腳打開一個半肩膀之寬度,身體輕鬆直立,身體右轉成右弓箭步、雙手向右撩出《吸》,左手向左頂肘、右手原地反拽、步左轉成左弓箭步《吐》,行功時全身放鬆切勿用力,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第八式:【潛臥龍潭】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雙手外開擴胸《吸》雙開至頂後,身體向前伏下、雙手交叉互握、欲低欲好《吐》,完成預備動作,身體向上慢仰、叩手不變拉至丹田前《吸》,身向下伏、手最好碰地《吐》,《為之一輪數》,行功時全身放鬆切勿用力,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第九式:【金蛇伏地】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雙掌手指交叉扣住、翻掌向上、仰頭推掌而上至頂《吸》,全身下彎、雙掌不變、膝打直,雙掌連按地《左、中、右》三下《吐氣三口》,上身仰起、使身體直立、雙手雙展後回復原位《換氣一口》,《為之一輪數》,行功時全身放鬆切勿用力,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第十式:【紫燕側翅】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手肘不動、掌撩上至腋窩時反穿而下、肘隨手轉、雙手右上時左下、左上時右下、連綿不絕,呼吸自成格局不受動作管轄、先兩吸再兩吐,讀數依呼吸、兩吸為一讀數、兩吐又為一讀數,行功時全身放鬆切勿用力,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第十一式:【霸王卸甲】

本式呼吸採行《自然呼吸法》,雙掌互搓七七四十九下,垂左手、右掌貼左肩下至左肘《12數》,行功凡《3輪》,1輪左、2輪右、3輪雙,共計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接著、呼吸自然、以拇指扣捏、右手捏左腕、左手捏右腕:手少陰心經《神門穴》,雙手交互推揉、各《12數》鬆神。

第十二式:【金龍攫珠】

兩掌互搓七七四十九下,向左掌心《女右掌心》吸而吞之《非大吸、一喳即可》,雙掌陰置、呼吸自然,以虎口輕敲丹田兩側《12數》後、深呼吸一口,養丹田之氣,《為之一輪數》,行功《3數》,即《吞氣3口、輕敲丹田兩側36數》後回歸中平式、完成第四段行功圖。

第(五)段:『貫 神 圖』。《運導引之氣:鼻納、口吐呵氣》

 

第一式:【童子提爐】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雙手虛握空拳,拳眼相對相隔一拳之距離,離身一拳垂置於前、雙手直垂,手型不動手指用力、如提物向上一般、向上拉提至丹田前方停止《吸》,雙手鬆勁、雙手化掌向下壓出、雙掌盡量內扣、壓至雙手直垂而止《吐》,《為之一輪數》,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第二式:【雙龍奪珠】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雙手虛握空拳拇指外翹,兩拳相對相隔一寸,拇指指向丹田前方靜置,雙手型不變、雙手用力、曲肘向上慢提外拉、至齊肩擴胸位置而止《吸》,雙手鬆勁、雙手化掌向下壓出、雙掌盡量內扣、壓

回至原來位置《吐》,《為之一輪數》,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第三式:【歇步舉槍】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雙手輕鬆下垂、握空拳疊置《右上左下》身前,右手向下用力、左手向上將雙手直挑而起、至齊胸位置《吸》,雙手鬆勁、雙手化掌向下壓出、雙掌循原來動作反向壓回至原來位置《吐》,《為之一輪數》雙手上下交換又為一輪數,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第四式:【翼德折槍】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雙手虛握空拳,兩拳眼相對相隔一拳距離,向前平舉齊胸,雙手原位向內轉扣、雙肘內夾向內拉回《吸》,雙手鬆勁、雙手化掌向前推出、雙掌微向內扣、推回至原來位置《吐》,《為之一輪數》,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第五式:【玉虎旋風】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雙手虛握空拳,兩拳眼相對相隔一拳距離,向前平舉齊胸,雙肘不動、雙拳用力翻轉向上拉回腮間《吸》,雙手鬆勁番肘、雙手化掌向前推出、雙掌微向內扣,推回至原來位置《吐》,《為之一輪數》,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第六式:【蛺蝶穿花】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雙手仰拳兩側雙開後、曲肘拉雙拳至耳際《吸》,雙拳反鑽而下、拳盡量貼近身體兩側、至穿直而止《吐》,《為之一輪數》,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第七式:【雙星會聚】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雙手前後相疊、置於丹田前方,雙手雙抄而上、兩側雙開擴胸、手臂伸直立一指禪,中指盡量回勾《吸》,全身放鬆、雙掌循原來動作反向壓回原位置《吐》,《為之一輪數》,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第八式:【燕子抄水】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雙手前後相疊、置於丹田前方,雙手向後拉至兩側、立一指禪中指盡量上提、雙掌盡量內扣《吸》,全身放鬆、雙掌循原來動作反向壓回原位置《吐》,《為之一輪數》,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第九式:【臥虎撲食】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吸》,雙腿伸直、身體前伏而下、雙掌順腿外側下、至掌心扶住腳背止《吐》,跨以下不動、翹臀部、上身拉起90度、胸部盡量仰起、雙手挑起立掌直撐前方《吸》,身體直立而起、雙手伸直不動、雙掌下垂《吐》,雙手下垂45度、雙開後以掌心撐住後腰《吸》,《為之一輪數》,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第十式:【九鬼拔刀】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雙手握拳背緊腰際,右手右開由右側圈上後曲肘腦後、身體後仰、使後 腦枕於右肘間《吸》,身體前傾立直、右拳前段用力後段鬆勁以胸線微分界、循原來動作反向壓回至原來位置《吐》,《為之一輪數》,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第十一式:【袖裡乾坤】

本式呼吸採行《自然呼吸法》,雙掌互搓七七四十九下,雙手互抱、左手右手肘至腕部、右手亦左手肘至腕部《12數》三次,共計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接著、呼吸自然、雙手捏《劍訣》,同時交替輕壓揉:手太陽小腸經《天窗穴》,左右各壓揉《12數》醒腦。

第十二式:【金龍攫珠】

兩掌互搓七七四十九下,向左掌心《女右掌心》吸而吞之《非大吸、一喳即可》,雙掌陰置、呼吸自然,以虎口輕敲丹田兩側《12數》後、深呼吸一口,養丹田之氣,《為之一輪數》,行功《3數》,即《吞氣3口、輕敲丹田兩側36

數》後回歸中平式、完成第五段行功圖。

第(六)段:『拱 真 元』。《運導引之氣:鼻納、鼻吐哼氣》

 

第一式:【浪裡掏金】

雙腳打開一個半肩膀之寬度,身體輕鬆直立,右手下斜45度、向右之;左手橫撈於小腹之前方放定《吸》,順勢反抖、右手向右側前方拍出;左手則輕貼丹田護勁《吐》,《為之一輪數》反向為之又為一輪數,行功時全身放鬆切勿用力,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第二式:【哪吒攪海】

雙腳打開一個半肩膀之寬度,身體輕鬆直立,右手仰掌由下撩上、左手陰掌由上壓下、走太極圖交錯而過、左手停於小腹前《吸》,左掌不動、右掌向右圈壓而出齊胸、左掌同時原地微壓《吐》,《為之一輪數》反向為之又為一輪數,行功時全身放鬆切勿用力,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第三式:【雙龍吐珠】

雙腳打開一個半肩膀之寬度,身體輕鬆直立,雙手盡量環抱《吸》,雙掌兩側齊胸雙撐而出、先右後左先後發勁、同時步法下蹲為馬步坐定《快吐兩口氣》,臉隨發勁而動、先看右手厚望定左手,《為之一輪數》,行功時全身放鬆切勿用力,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第四式:【二郎擔山】

《本式呼吸採用三吐一吸法》,雙腳打開一個半肩膀之寬度,身體輕鬆直立,身體彎下、連敲三處:一敲雙跨、二敲大腿外側、三敲小腿肚《連吐氣三口》,坐馬步身體挺直、雙手握拳挑起輕鎚胸部後向兩側雙開齊胸《吸》,《為之一輪數》,行功時全身放鬆切勿用力,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第五式:【猛虎戲山】

雙腳打開一個半肩膀之寬度,身體輕鬆直立,收右腿右轉、雙手左圈右撩似十字手《吸》,右掌前探而出、左手護肘微壓《吐》踏出右弓箭步,《為之一輪數》反向為之又為一輪數,行功時全身放鬆切勿用力,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第六式:【白虎洗面】

本式呼吸採行《自然呼吸法》,雙掌互搓七七四十九下,雙手掩面輕揉一圈後,向兩側摟至後頸中央而出,凡十二數、三次,共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接著、呼吸自然、雙掌手指交叉貼住腦後,雙手拇指翹起壓住:足太陽膀胱經《天柱穴》,拇指同時圈揉《12數》醒腦。

第七式:【霸王舉鼎】

雙腳打開一個半肩膀之寬度,身體輕鬆直立,雙手握拳、向上雙衝而上《吸》,全身下墜、坐馬步、雙拳下衝《吐》,《為之一輪數》,行功時全身放鬆切勿用力,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第八式:【天王托塔】

雙腳打開一個半肩膀之寬度,身體輕鬆直立,雙手挑雙肘、兩側雙開平挑齊胸《吸》,全身下墜、坐馬步、雙拳下鎚大腿內側《吐》,《為之一輪數》,行功時全身放鬆切勿用力,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第九式:【雄獅絞尾】

雙腳打開一個半肩膀之寬度,身體輕鬆直立,左手微扣腰、右手右向齊胸採出、坐馬步《吸》,左手右前方直出、右手拉回扣腰《吐》,《為之一輪數》反向為之又為一輪數,行功時全身放鬆切勿用力,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第十式:【青龍翻騰】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步不動、身左轉至極限、雙手扣肘抱胸《吸》,雙拳兩側外開平打《吐》,《為之一輪數》反向為之又為一輪數,行功時全身放鬆切勿用力,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第十一式:【遊龍潛臥】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雙掌互搓七七四十九下,腿直身前伏、雙掌大腿至膝後處《12數》,《為之一輪》,行功時全身放鬆愈慢愈好,行功三輪共《36數》後回歸中平式,呼吸自然、雙手捏《劍訣》,交替輕壓揉:足少陰腎經《俞府穴》,左右各壓揉《12數》暢氣。

第十二式:【金龍攫珠】

兩掌互搓七七四十九下,向左掌心《女右掌心》吸而吞之,《非大吸、一喳即可》,雙掌陰置、呼吸自然,以虎口輕敲丹田兩側《12數》後、深呼吸一口,養丹田之氣,《為之一輪數》,行功《3數》,即《吞氣3口、輕敲丹田兩側36

數》後回歸中平式、完成第六段行功圖。

第(七)段:『導 引 圖』。《運導引之氣:鼻納、鼻吐哼氣》

 

第一式:【左探龍珠】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呼吸先行自然,右手貼丹田、左手前伸、完成預備動作,左掌引氣《慢吸》,鬆手放氣《快吐》,《為之一輪數》,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第二式:【右探龍珠】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呼吸先行自然,左手貼丹田、右手前伸、完成預備動作,右掌引氣《慢吸》,鬆手放氣《快吐》,《為之一輪數》,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第三式:【金龍吸水】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呼吸先行自然,雙手前伸、完成預備動作,雙掌引氣《慢吸》,鬆手放氣《快吐》,《為之一輪數》,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第四式:【左虎聽風】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呼吸先行自然,右手揹腰、左手側開下斜45度、完成預備動作,左掌引氣《慢吸》,鬆手放氣《快吐》,《為之一輪數》,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第五式:【右虎聽風】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呼吸先行自然,左手揹腰、右手側開下斜45度、完成預備動作,右掌引氣《慢吸》,鬆手放氣《快吐》,《為之一輪數》,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第六式:【猛虎伏洞】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呼吸先行自然,雙手側開下斜45度、完成預備動作,雙掌引氣《慢吸》,鬆手放氣《快吐》,《為之一輪數》,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第七式:【左展翅翩】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呼吸先行自然,右掌貼後腦、左手側撐齊胸、完成預備動作,左掌引氣、右肘外開擴胸《慢吸》,鬆手放氣《快吐》,《為之一輪數》,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第八式:【右展翅翩】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呼吸先行自然,左掌貼後腦、右手側撐齊胸、完成預備動作,右掌引氣、左肘外開擴胸《慢吸》,鬆手放氣《快吐》,《為之一輪數》,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第九式:【雄鷹振翅】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呼吸先行自然,雙手兩側雙撐齊胸、完成預備動作,雙掌引氣《慢吸》,鬆手放氣《快吐》,《為之一輪數》,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第十式:【乾坤一氣】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呼吸先行自然,雙手向上直舉、完成預備動作,雙掌引氣《慢吸》,鬆手放氣《快吐》,《為之一輪數》,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第十一式:【腦後摘星】

本式呼吸採行《自然呼吸法》,雙掌互搓七七四十九下,左手輕壓『泥丸宮』不動,右掌拉後頸,由左向右輕摟,凡《12數》,雙掌再行互搓七七四十九下;換手為之。接著、呼吸自然、以拇指扣捏、右捏左、左捏右,推揉:手厥陰心包經《曲尺穴》,雙手交互推揉、各《12數》活氣血。

第十二式:【金龍攫珠】

兩掌互搓七七四十九下,向左掌心《女右掌心》吸而吞之,《非大吸、一喳即可》,雙掌陰置、呼吸自然,以虎口輕敲丹田兩側《12數》後、深呼吸一口,養丹田之氣,《為之一輪數》,行功《3數》,即《吞氣3口、輕敲丹田兩側36數》後回歸中平式、完成第七段行功圖。

第(八)段:『撤 放 圖』。《運調息之氣:鼻納、鼻吐》

 

第一式:【童子抱琴】

《本式採用自然呼吸法》,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雙手握拳、肘微曲、置於兩跨前方一寸處,《默數七七49數》每數一數拳加一緊、只緊不鬆,然需微微加力、切勿猛握,讀數畢、鬆手放勁《調息三口勻稱呼吸》。

第二式:【內閉鴻門】

《本式採用自然呼吸法》,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雙手握拳、拇指翹起向對、肘微曲、置於丹田前方一寸處,《默數七七49數》每數一數拳加一緊、拇指原地攪動一下、只緊不鬆然需微微加力、切勿猛握,讀數畢、鬆手放勁《調息三口勻稱呼吸》。

第三式:【搠口纏纓】

《本式採用自然呼吸法》,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雙手上舉握拳、肘微曲、雙拳置於太陽穴兩側一寸處,《默數七七49數》每數一數拳加一緊、只緊不鬆,然需微微加力、切勿猛握,讀數畢、鬆手放勁《調息三口勻稱呼吸》。

第四式:【金盤托天】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雙手上舉握拳、屈肘、雙拳向上、雙臂雙開抬平擴胸、小臂與大臂成直角放置,《默數七七49數》每數一數拳加一緊、只緊不鬆,然需微微加力、切勿猛握,讀數畢、鬆手放勁《調息三口勻稱呼吸》。

第五式:【藤蘿掛壁】

《本式採用自然呼吸法》,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雙手上舉握拳、拇指翹起、肘微曲、雙拳置於雙耳兩側、拇指離耳一寸處指定,《默數七七49數》每數一數拳加一緊、拇指原地攪動一下、只緊不鬆然需微微加力、切勿猛握,讀數畢、鬆手放勁《調息三口勻稱呼吸》。

第六式:【羅漢托竿】

《本式採用自然呼吸法》,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雙手前舉握拳、屈肘、雙拳向上、雙臂抬平齊胸、 小臂與大臂成直角放置,《默數七七49數》每數一數拳加一緊、只緊不鬆,然需微微加力、切勿猛握,讀數畢、鬆手放勁《調息三口勻稱呼吸》。

第七式:【禹王索蛟】

《本式採用自然呼吸法》,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雙手前舉握拳、雙臂抬平齊胸,小臂與大臂成直角放置,《默數七七49數》每數一數拳加一緊、只緊不鬆,然需微微加力、切勿猛握,讀數畢、鬆手放勁《調息三口勻稱呼吸》。

第八式:【韋馱獻杵】

《本式採用自然呼吸法》,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雙手前舉握拳、拇指翹起、肘微曲、如環抱狀、雙手拇指相隔一寸相對,《默數七七49數》每數一數拳加一緊、拇指原地攪動一下、只緊不鬆然需微微加力、切勿猛握,讀數畢、鬆手放勁《調息三口勻稱呼吸》。

第九式:【分光捉影】

《本式採用自然呼吸法》,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雙手握拳兩側雙開、雙臂抬平擴胸,《默數七七49數》每數一數拳加一緊、只緊不鬆,然需微微加力、切勿猛握,讀數畢、鬆手放勁《調息三口勻稱呼吸》。

第十式:【倒拖金鞭】

《本式採用自然呼吸法》,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雙手握拳、肘微曲、反穿身後、置於兩跨後方,《默數七七49數》每數一數拳加一緊、只緊不鬆,然需微微加力、切勿猛握,讀數畢、鬆手放勁《調息三口勻稱呼吸》。

第十一式:【海底金針】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先深《吸》氣一口氣,男以左手、女以右手之中食二指塞住鼻孔、另手掌托肘,默數《12數》後,速放食指《吐》,《為之一輪數》,接著換氣一口手勢不動繼續行功,行功時全身放鬆切勿用力,行功共《36數》,12、24、36數,於放氣之後,空嚥氣一口,呼吸自然、拇指相互輕揉:手少陽三焦經《絲竹空穴》左右各輕揉《12數》鬆神,接著、雙手以拇指尖、輕摳挑四指尖《36數》以降血壓。

第十二式:【金龍攫珠】

兩掌互搓七七四十九下,向左掌心《女右掌心》吸而吞之,《非大吸、一喳即可》,雙掌陰置、呼吸自然,以虎口輕敲丹田兩側《12數》後、深呼吸一口,養丹田之氣,《為之一輪數》,行功《3數》,即《吞氣3口、輕敲丹田兩側36

數》後回歸中平式、完成第八段行功圖。

第(九)段:『小 歸 元』。《運調息之氣:鼻納、鼻吐》

 

【渡蓮花池】

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雙手捏劍訣、向上曲肘撩起、於胸前扣十字手後、挑肘翻手平胸、十字手伏於胸前《吸》,鬆手下甩、雙手微開斜置兩側《吐》,《為之一輪數》,行功時全身放鬆切勿用力,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童子送書】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雙手捏劍訣、兩側雙開、上拉後曲肘、使劍訣指向陽穴《吸》,法微蹲、雙手劍訣相對、直推而出《吐》,身體立起雙手收回太陽穴側放定《吸》,雙手放鬆、直壓而下《吐》,《為之一輪數》,行功時全身放鬆切勿用力,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金光護法】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雙手捏劍訣、貼身平拉而上、仰手劍訣相對抬肘平肩擴胸《吸》,全式不動、劍訣原地外翻《吐》,雙手劍訣回扣、向上推直而上、雙臂微向兩側外開、抬頭眼望劍訣《吸》,鬆雙手、由兩側雙開放下《吐》,《為之一輪數》,行功時全身放鬆切勿用力,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第四式:【金山倒海】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吸》,雙手捏劍訣、右手左撩45度、左劍訣輕點右曲尺穴,身體微向左偏《吐》,左訣下穿、右訣曲肘上亮、雙劍訣反翻、右訣置於右太陽側、左訣反指地面、直右腳左腳虛點地面、右肘盡量頂天《吸》,《為之一輪數》直接反身又為一輪數,行功時全身放鬆切勿用力,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第五式:【盤坐蓮花】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雙手捏劍訣、下斜45渡、兩側雙開《吸》,步法下蹲馬步、雙收內圈劍訣相對置於左膝上方、身微左轉《吐》,左手不動、右手隨身轉正馬步、右手右置《半吸》《為之一輪數》,直接直立反向為之又為一輪數,行功時全身放鬆切勿用力,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第六式:【鳴通天鼓】

《本式採用自然呼吸法》,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以兩手掌心掩耳、食指加中指之上、以食指下彈之,猶如擊鼓一般,《同時擊打七七49通》,雙手捏劍訣、相互輕揉:足少陽膽經《懸顱穴》即一般所言之太陽穴、左右各輕揉《12數》袪風邪。

第七式:【祥光渡法】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身體右轉、蹲左步收右腳掂步、雙手捏劍訣、下斜45渡、兩側雙開《吸》,上右弓箭步、雙手前伸翻甩、臂伸直掌背相對、手之高度不超過雙眉為度《吐》,全身不動、雙訣拉回眉心放定《吸》,全身鬆勁、雙手自然前推《吐》,《為之一輪數》直接反身又為一輪數,行功時全身放鬆切勿用力,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第八式:【歸元一氣】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雙掌仰掌離身一寸上拉、雙指相對相距一寸、拉至齊胸位置、步法隨式微蹲《吸》,掌下翻、循原位下壓、身隨之立起《吐》,《為之一輪數》,行功時全身放鬆切勿用力,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第九式:【萬法歸宗】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雙掌兩側展開、下垂45度、掌心向前擴胸《吸》,雙手原地翻掌下壓、仍側垂45度《吐》,行功時頭微仰、目微閉、開光一絲,《為之一輪數》,行功時全身放鬆切勿用力,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

第十式:【老僧入定】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微閉目開一絲光,鬆身直立《輕吸》,手指腳趾微屈扣《輕吐》,《為之一輪數》,行功時全身放鬆愈慢愈好,行功《36數》後回歸中平式,雙手輕壓:足厥陰肝經《章門穴》、左右同時圈揉《12數》以暢氣結。

第十一式:【拔天火爐】

《本式採用自然呼吸法》,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之距離,身體輕鬆直立,兩掌心掩耳、掩時輕、拔時稍重、猶如拔罐狀,《外拔七七49通》。

第十二式:【金龍攫珠】

兩掌互搓七七四十九下,向左掌心《女右掌心》吸而吞之,《非大吸、一喳即可》,雙掌陰置、呼吸自然,以虎口輕敲丹田兩側《12數》後、深呼吸一口,養丹田之氣,《為之一輪數》,行功《3數》,即《吞氣3口、輕敲丹田兩側36數》後回歸中平式、完成第九段行功圖。   附录:
傅金铨《真传易筋经序》              

  顺施则凡,逆施则道,亘古及今,万仙万佛不能外此而别有造化。顺逆者阴阳也,阴阳交而万物生,阴阳隔而天地否,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此理之在天下,荐紳先生或有能言之者。

概自释迦把断要津,金钵盂遂沉海底。释部谈空,真机罕露。彼只知权顿渐三法,不知精气神三宝。人皆知三教一源,又孰知三教一法乎?祖祖相传,同是这个。惟此圣神功用,运之于内则成道,运之于外则成力;运之于求嗣则中的,运之于御女则无敌。祖师慈悲,但愿举世尽成仙佛,读者其知所轻重矣。吾闻有道之士,神威慑人,揭地掀天,排山倒海,叱逐风雷,斡旋造化,意之所至无不披靡,力云乎者小矣!是书无刻本,传写甚讹,兹得黄舆山人秘本,用校鲁鱼,付梓公世。
大清道光三年岁次癸未花朝日,济一道人傅金铨题于合阳丹室
   

  易筋经的版本的确很多,据说最早的版本是明刻本,但我没见过.各个版本都大同小异,都是后人所窜入的,如蒋维乔的家藏刻本就增饰得比较多.其他的如著名武术家赵子虬就藏有乾隆年间刻本.唐豪就藏有三种版本:1:光绪戊戌年金陵同记本2:光绪甲午年重庆善成堂本3:道光三年隐斋本.我把济一道人傅金铨的易筋经序发出来主要是让大家看看道家正宗修道者对易筋经的看法而已,并无探讨易筋经的修证的意思.  
  
 
  《易筋经》解读

  易筋经无疑是中华武林中最具传奇色彩的经典功夫,《易筋经》引发的是是非非恩恩怨怨可谓“罄竹难书”。但是真的易筋经是什么?恐怕没有几个人可以讲明白,没有几个人心里真正清楚。
  易筋经做为一项武学修为内容,《易筋经》体系必然由理论与功法构成。那么,它的理论部分就应该叫做“易筋经”,它的功法就应该叫做“易筋功”。
  那么,它的理论的哪些?功法又有哪些呢?
  查河南古传心意六合拳古谱目录和河南心意拳现存秘谱,可以知道心意拳经典中有《易筋经贯气诀》,既然是修练易筋经功法的秘诀,那么,这应该就是易筋经的理论内容。
  在古传少林拳圈内,留传有《易筋经十二式》,其书称为《易筋经外壮图说》,又有功法日《少林大易筋经功法》,既然以易纺经命名功法,这些应该就是易筋经的运作内容。
  在竹林古拳谱中,载有易筋经的理论部分。与之相呼应的功法,是竹林古传《八大劲功》。由于《八大劲功》和竹林《看家拳》的运作行为受《易筋经》指导,所以《八大劲功》也同样属于《易筋经》功法。
  世传《八段锦》又名《少林八段锦》或《岳武穆八段锦》者,亦称《易筋经》。其中内容形式多与诸《易绪经》重合,云是《易筋经》一说似非空穴来风。
  又有功法日《千把攒》者,布名《八段锦》或云“八段锦”,“拔断筋”的雅称,“千把攒”则是指一式之精需千万次修练而始见神奇。“拔断筋”虽然名称功架与《易筋经》有异,然功法运作原理则如出一辙。以此观之,种种“拔断筋”功夫,均属《易筋经》系列,应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上述《易筋经》功法的共同特点,是不假外物,纯由自律运矽构成。与这种“简单易存的改造筋骨的功法”相对应的,是一种服用药物、借助外物、形式繁琐、操作复杂、穷苦之人练不起,富贵之人又从未闻有人练成功者的“著名”功法,名曰《内壮功法》,按理它亦属于《易筋经》系列,所以录此存照,以备酷爱神功绝技者望梅止渴。
  世传《易筋经》有多种版本和抄本,形式(功架)虽然不尽相同,功法却并无太大的实质性差别。上述数种功法颇具代表性,对认识众多的《易筋经》有着特殊的意义。
  各门派流传的易筋经功架,都是取自该门拳法的拳架。例如《八大劲功》的功架取自《看家拳》,《十二式易筋经》的功架取自《少林拳法十八式》,《十八式易筋经》《八段锦》《千把攒》的功架,则明显取之于少林拳。
  除了拳式之外,易筋经功法往往就是武术基.本功,例如用折身下腰之类增加柔韧性,用俯卧运动蹲起运动增强腿臂实力之类。
  易筋经还有一些功法是为了增强身体的承载力,即抗击力。《八大劲功》的自我排打,《内壮功》的加力按摩、木杵捣打沙袋挥击等等便属于此类。
  易筋经的功法,可分为动静两大类。动态功法一般采用动力守恒运动,即运动时肢体始终保持一定的力量。静态功法一般采用层层加力运动,即功架保持相对静止状态,每呼吸一次加一次力。此等强刺激满负荷的重复运动,能够在潜意识深处留下永久性记忆,从而完成技能与潜能的转换,最终会在适当的时候产生无意识释放的奇妙效果。
  动静两种练法,就是易筋经的真正的学术秘密。一旦认清了这一点;任何人都可以突破固有形式的束缚,而使自己偏爱的技术模式实现学术性的超越。
  长期以来,易筋经已经被高度神化了,这真是学术的悲哀!例如说易筋经练成后可以并指入牛腹、单掌切牛头、握石成粉、不惧刀砍斧劈,刀斧加身自然反弹回击来犯者,人若击之反自受伤,并且无药可医等等等等,玄得要命。而所有这些,事实上是不可能的。若不然,为什么就从来没有大师表演单掌切牛头、板斧劈脑门呢?
  至于易筋经久练,确实可以达到筋骨强健、形动势随、力随意到、百节争鸣,这是不争之事实,是易筋经真实的效果,也是任何人通过修炼都能够达到的。

  但是易筋经是武功修行的一部分、一个方面,决不是武功的全部内容,也决不可能替代其他方面的修炼内容。近代有人把桩功从易筋经中分离出来另立门户,并义排除了其中动力守恒和层层加力的内容,极言此等形式就是武学的不二法门、无上妙请、最高机密,殊不知易筋经尚又不能取代拳学运动,易筋中的部分内容连易筋经都无法涵盖,又怎么可能包容整个拳学系统呢?显然,这是不可能的!
  下面我们分析一下易筋经系列中的《内壮功》。

  透过复杂的表象看本质,内壮功的核心不过是按摩加排打。至于神奇的内壮功药丸,不过是八珍汤加朱砂英蔡白袄芋而已。八珍汤白袄苹虽是补益药,无病久服未必相宜。野痰获中似含某种激素,过去农村常常用于给肉猪催肥,人吃多了怕是无益。至于朱砂,因其中富合水银硫黄,皆有毒性,长服久服,就会慢性中毒。连服三百六十天,只怕功末上身病先来,何苦来着?看来,药丸还是不服为好,功法照练就是。
  在当代武林,《易筋经贯气诀》明情说不过是武坛上的摆设,因为它事实上已经丧失了它的学术功能。目前修炼易筋经功法的人很少有研读《易筋经》经文的,持有《易筋经》经文的人,往往并不修习易筋经功法。所以,许多人并不知道易筋功与《易筋经》是学术兰图上对应的双向座标。为此,我采用功法与经文对照的形式举例说明,以便使朋友们对此有个初步的认识。
  功架:束身连提1提气长力(八大劲功)1横步下按(十二式易筋经)
  经文:此直起直落,不偏不倚势也。直身正式,阳不得入于阴分,阴不得入于阳分,各归本位,上至百会穴而交,下至涌泉穴而聚,阴阳入扶只在两头也。

  功架:一力横推(八大劲功)1一字推掌(十八式易筋经)、左右推抓(千把攒)。
  经文:此侧之势也。侧势阴阳各居其半,故左侧势者,右边之阴阳并入,以左边之阴阳扶之。右侧式者,左边之阴阳并入,以右边之.阴阳扶之。
  功架:前后紧肘(十二式易筋经)1扩胸运动,、手贴命门(十八式易筋经)
  经文:此平转开合式也。开胸合背者,阴气分入阳分3开背合胸者,阳气分入阴分。势分两边,故气亦从中劈开分入分扶之。

  功架:运气左右(八大劲功)、叉步扭身(十八式易筋经);拧身推抓(千把攒)
  经文:此扭缮式也。势旋轮而不停,气以附之旋绕而不息。阴前入阳分,阳后入阴分,接续连绵并无休歇。左旋右旋,阴阳相入扶也。

  功架:身子灵动(八大劲功)、摇头摆尾(八段锦)
  经文:此醉形势也。势无定形,,气亦随之,乱为入扶也。俱乱之中,随势而布,阴阳不相背,缪乱而却不乱也。

  功法:动力守衡运动(八大劲功、千把攒)、层层加力运动(十二式易筋经、十八式易筋经)
  经文:全体坚硬如石,方能不惧人之冲突。其所坚硬者,则在逐处之骨节。此处精(气)神填实,则如铁如钢,屈之不能伸,伸之不能屈,气力方全。如实沙袋,逐层填实,则虽软物亦可使之坚咬。

  功法:自我排打(八大劲功)、相互踢打(十二式易筋经),按摩揉搓木杵捣打、沙袋排打(内壮功)
  经文:初以手掌拍之,次以拳打之,末以石袋击之,由轻而重,渐引渐实,自不虑面上无气矣。

  最后,讲一讲竹林传统武功修证--抓功。
  竹林拳法把一个人在僻静之地练拳练功的修证行为叫做“抓功”。传说练到时候就可以得到鬼神相助,功夫自然出神入化、超凡入圣。其具体的方法,是练功者在夜深人定后,一个人悄悄地到人迹罕至的荒山野岭古墓深林等处,把平生所学一一演练,然后练若干遍八大劲功。一连百日,不得间断,来回的路上如果遇见了他人,以前所练时日便统统作废,一切从头开始。哪怕九十九天回家时见了人,也须从头算时间。
  夜深人静荒野独处时,人的神经就会变的特别敏感;注意力特别集中,防卫意识特强。又因为荒山野岭加上恐怖气氛比较接近人类远古时的生存环景,在这样的场合修证人类最原始的运动,最容易激活人约潜意中存在的求生本能和原始的野性;并且能激活人体的第六感官。因此经过“抓功”修炼的人,往往目光犀利、气质沉静、神态凝重、表情冷峻,感知力非夷所思,应变速度如影随形,浑身透出一种不可名状的魅力,也就事在情理之中,不足为怪了。
  由于人的气质不同,抓功后各人的表现也各不相同,有的人举止威猛,人们就说他抓的是虎功。有的人举止轻灵,人们就说他抓的是猴功。这些只不过是人们象形取义,事实上原本与神仙鬼怪无关。
  抓功确实可以改善人的气质和心态,提高人的功力和技艺,但是抓功模式并不适用于所有的人,比如意志薄弱、胆怯易惊、迷信多疑的人,就不适合抓功。因为特殊的环境气氛一旦诱发心理障碍,那就得不偿失了!
  在抓功过程中,可能有人会走火入魔,这并不奇怪,也不必把它看得太严重。俗话说“知怪不怪,其怪自坏”。-旦明白了走火入魔的原因和道理,就可以坦然处之,不为其所困扰。

  所谓的走火,是身体内部出现反应。例如如火内烧、如冰透骨、气流走注、劲力过盛不发泄就想把人憋死等等,就属于走火。
  而耳闻异声,目见异物、幻听幻视、自命神通等等,则均属于入魔。
  走火是生物电流在神经网络中传感不畅的现象,一如输;电线路中出现的连线短路、接触不良、漏电产生的反常状态。一旦故障排除,电力运行有序,一切都会恢复正常,所以,走火是功夫上身的前奏,完全不必大惊小怪。只管不温不大地练下去,所有怪现象自然会自行消除。
  入魔产生于大脑皮层的虚拟,与心有所思梦有所见同类。敬神者见仙见佛,疑神疑鬼者见神见鬼,总不外想啥有啥,这正是入魔的特征。入魔者往往处于精神被动状态,即不由自主地跟着幻觉走,事实上这是自己放弃了自制力。其时只要下意识自我提示“这是幻觉”,魔影自会如汤沃雪。
  入魔往往会有先兆,幻觉是逐渐加深的。所以一旦有幻觉出现,就应该自我提示“这是幻觉”,予先设防强化定力,“魔”对你也就无能为力了。能否战胜幻觉,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人的意志,所以偏听偏信的人有过精神病史的人、杯弓蛇影草木皆兵的人最好不去抓功。
  除了走火入魔之外,抓功修炼到某一时期,陡然之间,会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不可名状的恐惧。其时身心震惊、毛发竖立、意识接近空白,只有一种面临世界末日的空虚。这种情况一旦出现,一定要挺住,千万不能软瘫,更不能逃跑,否则就会前功尽弃。这是前辈人一再告诚于我的,我也确实有过那种经历。这种状态,我称之为生死临界状态。我把它讲出来,以助荒野独修的人成功。
  这种超越现实的极端恐惧状态,其实就是远古人类精神压力和承载力的极限状态,随之而来的,如果不是身心的彻底崩溃,便必然是潜能爆发和野性恢复。从这层意义上讲,抓功就是把文明人变成野人的学问,就是清除人的种种杂念只余斗志和杀心的学问。
  极端恐惧状态在抓功的过程中往往只有一次,而这一次,就很可能关系到你的一生。因为你在生死临界状态一瞬间的行为,很可能将作为永久性意识档案,封存于你的潜意识之中,而成为你日后遇险时的下意识动作。如果你吓昏了,日后遇险你还会昏晕;如果你逃走了,日后遇险时你的第一个反应很可能便是败逃。如果你在生死临界状态下保持镇静、克服恐惧,那么日后再遭遇危险,你就可能从容坦然,平静得让对方感到窒息。如果你在那一瞬间挑战恐惧,集中全部精力体能进入紧张激奋体态,同时用整个身心爆发出震憾性的呐喊,那么日后一旦你面对敌人,你那陡然而来的狰狞面目、张牙舞爪的怪异动作、无我无敌的满身杀气伴着摄魂夺魄的呐喊,在一瞬间即可令对方肝胆俱裂彻底丧失斗志。也许正因为如此,“抓功”才有了役使妖魔神鬼附体的种种传说。
  周身鼓荡的紧张激奋状态和震撼性呐喊,平时应该反复练习。这样一旦身临其境,身心就会自动进入状态。紧张激奋状态是充满敌意的暴怒的动怒,一如雄鸡的对峙和欲挣断铁索咬人的狗。震撼性呐喊不同于发力时的短促的爆炸般的“雷声”,它应该拥有雄厚的音色波动的音阶和持续的音程,从而生成刺疼耳膜撕心裂肺的声学效果。传统戏剧中黑头(角色类型,例如三国戏中的张飞)震怒时的呐喊“哇呀呀呀”,便是震憾性呐喊的精彩表演,有心者不妨加以借鉴。当年竹林著名拳师李庆特爱看戏、演戏,演张飞敬德堪称一绝。一次打炮(临时加入别的戏班)客串张飞,隔帘一声呐喊(欲称黑老鸦叫)竟使全场上下人等无不毛骨依然、噪若寒蝉,一些胆小者竟因此昏了过去,震撼性呐喊的魅力由此可见一班。
  有人担心抓功会导致心理变态性格扭曲,这种顾虑显然是多余的。我敢肯定,只要不对抓功的人灌输迷信思想,不在抓功仪程中加入邪教成份,抓功的人决不会因抓功而心理失常!试想,抓功不过是借助特定环境磨练身体和意志的功夫,一个人怎么可能会因为切实下了几天功夫就成了另类呢?
  如果有人荒野独修后神情怪异、行为反常,那他十有八九是迷信思想和邪教学说的受害者。如果有人因此而否认这种古老的修行艺术,那么只能证明他对传统武学精髓的无知。如果有人一方面对中国的抓功视同畏途,一方面又极力推崇国外的“地狱方程”、“魔鬼方程”,那无异于对人说兰眼睛比黑眼睛看东西更清楚,“岂有此理”?常言说“千古一日”,外国的月亮其实并不比中国的更园。
  附带说一下,抓功可以长期坚持反复进行,不必顾忌时间久了功夫会高过头。须知学术没有终极,武功的境界事实上也是不存在极限的。在竹林,拳师们往往是前半夜在拳房练功,后半夜到野地抓功,特别是在年农闲季节的冬三月。这种修行是年复一年地延续的,就好比玉树琼枝重复着一年一度的春花秋实。   少林寺达摩《易筋经》

易筋经包括内功和外功两种锻练方法,各有12势。易筋经内功采用站式,以一定的姿势,借呼吸诱导,逐步加强筋脉和脏腑的功能。大多数采取静止性用力。呼吸以舒适自然为宜,不可迸气。古代相传的易筋经姿式及锻炼法有12势,即韦驮献杵(有3势)、摘星换斗、三盘落地、出爪亮翅、倒拽九牛尾、九鬼拔马刀、青龙探爪、卧虎扑食、打躬势、工尾势等。易筋经外功注重外壮,《易筋经外经图说》指出:“凡行外壮功夫,须于静处面向东立,静虑凝神,通身不必用力,只须使其气贯两手,若一用力则不能贯两手矣。每行一式,默数四十九字,接行下式,毋相间断。行第一式自觉心思法则俱熟,方行第二式。速者半月,迟者一月,各式俱熟,其力自能贯上头顶。此炼力炼气,运行易筋脉之法也。”

    (一). 易筋经内功
   1. 预备姿势:并步,头端平,目向前平视,下颏微向里收;含胸,直腰拔背,蓄腹收臀;松肩,两臂自然下垂于身体两侧,五指并拢微屈,中指贴近裤缝;两腿伸直,两脚相靠,足尖并拢;口微并,舌抵上腭,定心息气,神情安详。
   2. 韦驮献杵势 (第1势到第3势)
     2-1. “定心息气,身体立定,两手如拱,心存静极”。 立身期正直,环拱手当胸,气定神皆敛,心澄貌亦恭。”左足向左平跨一步,两足之距约当肩宽,足掌踏实,两膝微松。双手向前徐徐上提,在胸前成抱球势,松肩,略垂肘,两掌心内凹,五指向内微屈,指端相对,约距4~5寸。或取合掌势:松肩,平肘,掌心相合,两手环拱,手指对胸,中指平喉结,要求肩、肘、腕在同一水平面上。

    2-2. “足指挂地,两手平开,心平气静,目瞪口呆”。
   

    两足分开,其距约当肩宽,足掌踏实,两膝微松;直腰收臀,含胸蓄腹;上肢一字平开,掌心向地;头如顶物,两目前视。
    2-3. “掌托天门目上观,足尖著地立身端,力周胁浑如植,咬紧牙关不放宽,舌可生津将腭抵,鼻能调息觉心安,两拳缓缓收回处,用力还将挟重看。”


  
  两足分开,其距约当肩宽,足尖着地,足跟提起;腿直,蓄腹收臀;两掌上举高过头顶,掌心朝天,四指并拢伸直,拇指与其余四指分开约成直角,两中指之距约为1寸;沉肩,肘微曲;仰头,目观掌背,舌抵上腭,鼻息调匀。收势时,两掌变拳,旋动前臂,使拳背向前,然后上肢用劲,缓缓将两拳自上往下收至腰部,拳心向上;在收拳同时,足跟随势缓缓下落,两拳至腰时,两足跟恰落至地。

     3. 摘星换斗势:“单手高举,掌须下复,目注两掌,吸气不呼;鼻息调匀,用力收回,左右同之”;“只手擎天掌覆头,更从掌内注双眸;鼻端吸气频调息,用力收回左右侔。

  3-1. 右足稍向右前方移步,与左足成斜八字形(右足跟与左足弓相对,相距约一拳),随势身向左微侧           3-2. 屈膝,提右足跟,身向下沉成右虚步;两上肢同时动作,左手握空拳置于腰后,右手指掌握如钩状下垂于裆前;
    3-3. 右钩手上提,使肘略高于肩,前臂与上臂近乎直角,钩手置于头之右前方;
 3-4. 松肩,屈腕,肘向胸,钩尖向右;头微偏,目注右掌心,舌抵上腭;含胸拔背,直腰收臀,少腹含蓄,紧吸慢呼,使气下沉;两腿前虚后实,前腿虚中带实,后腿实中求虚。左右两侧交替锻炼,姿势及要求相同;

 4. 倒拽九牛尾势:“小腹运气空松,前跪后腿伸直,二目观拳,两膀用力。”“两后伸前屈,小腹运气空松,用力在于两膀,观拳须注双瞳。”


   4-1. 左腿向左平跨一步(其距较两肩为宽),两足尖内扣,屈膝下蹲成马裆势;两手握拳由身后划弧线形向裆前,拳背相对,拳面近地;随势上身略前俯,松肩,直肘;昂头,目前视;
   4-2. 两拳上提至胸前,由拳化掌,成抱球势,随势直腰;肩松肘曲,肘略低于肩;头端平,目前视;
4-3. 旋动两前臂,使掌心各向左右(四指并拢朝天,拇指外分,成八字掌,掌应挺紧),随势运劲徐徐向左右平(分)推至肘直;松肩,直肘,腕背屈,腕、肘、肩相平;
4-4 身体向右转侧,成右弓左箭势(面向左方)。两上肢同时动作,右上肢外旋,屈肘约成半圆状,拳心对面,双目观拳,拳高约与肩平,肘不过膝,膝不过足尖;左上肢内旋向后伸,拳背离臀,肩松,肘微屈,两上肢一前(外旋)一后(内旋)作螺旋劲,上身正直,塌腰收臀,鼻息调匀。左右两侧交替锻炼,姿势相同。

5. 出爪亮翅势: “掌向上分,足趾拄地,两胁用力,并腿立直;鼻息调匀,目观天门,牙咬;舌抵上腭,十指用力,腿直;两拳收回,如挟物然。”“挺身兼怒目,推手向当前,用力收回处,功须七次全。”


    5-1. 两手仰掌沿胸前徐徐上提过顶,旋腕翻掌,掌心朝天,十指用力分开,虎口相对,中、食指(左与右)相接;仰头,目观中指、食指交接之处,随势足跟提起,离地约3~4寸,以两足尖支持体重。肘微曲,腰直,膝不得屈;
   5-2. 两掌缓缓分开向左右而下,上肢成一字并举(掌心向下),随势足跟落地;翻掌,使掌心朝天,十指仍用力分开,目向前平视,肩、肘、腕相平,直腰,膝勿屈。

   

   6. 九鬼拔马刀式:“单膀用力,夹抱颈项,自头收回,鼻息调均,两膝立直,左右同之。”“侧首弯肱,抱顶及颈,自头收回,弗嫌力猛,左右相轮,身直气静。”

 6-1. 足尖相衔,足跟分离成八字形,腰实腿坚,膝直足霸。同时两臂向前成叉掌立于胸前;
   6-2. 运动两臂,左臂经上往后,成钩手置于身后(松肩,直肘,钩尖向上);右臂向上经右往胸前(松肩,肘略屈,掌心向左,微向内凹,虎口朝上),掌根着实,蓄劲于指;
   6-3. )右臂上举过头,由头之右侧屈肘俯掌下覆,使手抱于颈项。左手钩手化掌,使左掌心贴于背,并在许可范围内尽可能上移;
6-4. 头用力上抬,使头后仰;上肢着力,掌用劲下按,使头前俯,手、项争力。挺胸直腰,腿坚脚实,使劲由上贯下至踵。鼻息均匀,目微左视;
6-5. 运动两臂,左掌由后经下往前,右上肢向前回环,左右两掌相叉立于胸前。左右交换,要领相同。

7. 三盘落地势:“目注牙呲,舌抵上腭,睛瞪口裂,两腿分跪;两手用力抓地,反掌托起,如托千金,两腿收直。”
 “上腭坚撑舌,张眸意注牙,足开蹲似踞,手按猛如,两掌翻齐起,千重有加,瞪睛兼闭口,起立足无斜。”


    7-1. 左腿向左平跨一步,两足之距较肩为宽,足尖内扣,屈膝下蹲成马裆势,两手叉腰,腰直胸挺,后背如弓,头端平,目前视;
   7-2. 两手由后向前抄抱,十指相互交叉而握,掌背向前,虎口朝上,肘微屈曲,肩松;两上肢似一圆盘处于上胸;
7-3. 由上势,旋腕转掌,两掌心朝前。运动上肢,使两掌向左右(划弧线)而下,由下成仰掌沿腹胸之前徐徐运劲上托,高不过眉,掌距不大于两肩之距;
7-4. 旋腕翻掌,掌心朝地,两掌(虎口朝内)运劲下按(沿胸腹之前)成虚掌置于膝盖上部。两肩松开,肘微屈曲,两臂略向内旋;前胸微挺,后背如弓,头如顶物,双目前视。

   8. 青龙探爪势:“肩背用力,平掌探出,至地围收,两目注平。”“青龙探爪,左从右出,修士效之,掌平气实;力周肩背,围收过膝,两目注平,息调心谧。”


   8-1. 左腿向左平跨一步,两足之距约当肩宽,两手成仰拳护腰势。身立正直,头端平,目前视;
   8-2. 左上肢仰掌向右前上方伸探,掌高过顶,随势身略向右转侧,面向右前方,目视手掌,松肩直肘,腕勿屈曲。右掌仍作仰拳护腰势。两足踏实勿移;
   8-3. 由上势,左手大拇指向掌心屈曲,双目视大拇指;
   8-4. 左臂内旋,掌心向下,俯身探腰,随势推掌至地。膝直,足跟不离地,昂首,目前视;
   8-5 左掌离地,围左膝上收至腰,成两仰掌护腰势,如本势(1)。左右手交替前探,要领相同。

    9. 卧虎扑食势: “膀背十指用力,两足蹲开,前跪后直,十指拄地,腰平头昂,胸向前探,鼻息调匀,左右同之." “两足分蹲身似倾,屈伸左右相更;昂头胸作探前势,偃背腰还似砥平;鼻息调元均出入,指尖著地赖支撑;降龙伏虎神仙事,学得真形也卫生。”   

   9-1. 右腿向右跨出一大步,屈右膝下蹲,成左仆腿势(左腿伸直,足底不离地,足尖内扣)。两掌相叠,扶于右膝上。直腰挺胸,两目微向左视;
   9-2. 身体向左转侧,右腿挺直,屈左膝,成左弓右箭势,扶于膝上之两掌分向身体两侧,屈肘上举于耳后之两旁,然后运劲使两掌徐徐前推,至肘直。松肩,腕背屈,目注前方;
   9-3. 由上势,俯腰,两掌下按,掌或指着地,按于左足前方之两侧(指端向前,两掌之距约当肩宽),掌实,肘直,两足底勿离地,昂首,目前视;
   9-4. 右足跟提起,足尖着地,同时在前之左腿离地后伸,使左足背放于右足跟上,以两掌及右足尖支撑身体。再屈膝(膝不可接触地面),身体缓缓向后收,重心后移,蓄劲待发。足尖发劲,屈曲之膝缓缓伸直。两掌使劲,使身体徐徐向前,身应尽量前探,重心前移;最后直肘,昂起头胸,两掌撑实。如此三者连贯进行,后收前探,波浪形地往返进行,犹如卧虎扑食。左右交换,要领同左侧。

    10.   打躬势: “两肘用力夹抱后脑,头前用力探出;牙咬舌抵上腭,躬身低头至腿;两耳掩紧,鼻息调匀。”“两手齐持脑,垂腰至膝间;头惟探胯下,口更齿牙关;掩耳聪教塞,调元气自闲;舌尖还抵腭,力在肘双弯。”
  

    10-1. 左腿向左平跨一步,两足之距比肩宽,足尖内扣。两手仰掌徐徐向左右而上,成左右平举势。头如顶物,目向前视,松肩直肘,腕勿屈曲,立身正直,腕、肘、肩相平;
   10-2. 由上势屈肘,十指交叉相握,以掌心抱持后脑。勿挺胸凸臀;
   10-3. 由上势,屈膝下蹲成马裆势;
    10-4. 直膝弯腰前俯,两手用力使头尽向胯下,两膝不得屈曲,足跟勿离地。

   11. 工尾势(掉尾势): “膝直膀伸躬鞠,两手交推至地,头昂目注,鼻息调匀。“膝直膀伸,推手自地,瞪目昂头,凝神壹志。起而顿足,二十一次,左右伸肱,以七为志。
   


    11-1. 两手仰掌由胸前徐徐上举过顶,双目视掌,随掌上举而渐移;身立正直,勿挺胸凸腹;
     11-2. 由上势,十指交叉而握,旋腕反掌上托,掌心朝天,两肘欲直,目向前平视;
     11-3. )由上势,仰身,腰向后弯,上肢随之而往,目上视;
     11-4. 由上势俯身向前,推掌至地。昂首瞪目,膝直,足跟不离地。
 

    (二)易筋经外功
 

  练功时,早晨面向东立,消除杂念,聚精会神,通身不必用力,使“气”贯于两手。边作边默念数字。练熟一式后再做下一式,熟练后连贯练习。各式锻炼方法如下。

   第1式:两脚分开,距离同肩宽;两眼向前看,两肘稍曲,掌心向下;每默数一字,手指向上一翘,手掌向下一按;一翘一按为1次,共默数49次;
       第2式:两手放在大腿前面,握拳,拇指伸直,两拇指端相对;每默数一字,拇指向上一翘,四指一紧,一翘一紧,共默数49次;
      第3式:两手拇指先屈于掌内,然后四指握拳;两臂垂于体侧,拳孔向前;每默数一字,将拳一紧,紧后即松,一紧一松为1次,默数49次;
      第4式:两臂从下向前缓缓举起,高与肩平,两肘稍曲,拳心向对(1尺左右);每默数一字,将拳一紧,紧后即松,一紧一松,默数49次;
     第5式:两臂缓缓向上举,拳心推对,两臂稍屈;两臂不可紧靠头部,上举时两脚跟提起;每默数一字,将拳一紧,两脚跟一起一落,默数49次;
     第6式:两臂左右平举,屈肘,两拳对两耳(距离1寸),虎口对两肩;每默数一字,将拳一紧,紧后即松,一紧一松为1次,默数49次;
     第7式:两臂左右侧平举,高与肩平,虎口向上,两肩略向后仰,胸部略向前,两臂上举同时脚趾离地,脚掌着地;每默数一字,将拳一紧,紧后即松,一紧一松为1次,默数49次;
    第8式:两臂向前平举,高与肩平,两肘不屈,两拳距离5~6寸,虎口向上;每默数一字,将拳一紧,紧后即松,一紧一松为1次,默数49次;
    第9式:两臂左右分开,屈肘至胸部,然后翻两拳向外至鼻前,两拳距离约2寸,拳心向外;每默数一字,将拳一紧,紧后即松,一紧一松为1次,默数49次;
    第10式:两上臂左右平举,两前臂向上直竖,虎口对两耳;每默数一字,将拳一紧,紧后即松,一紧一松为1次,默数49次;
    第11式:两臂落下,两掌翻转至脐下两旁,两拇指离脐1~2分;每默数一字,将拳一紧,紧后即松,一紧一松为1次,默数49次;
    第12式:两手松开,两臂下垂,然后两臂前平举,手心向上,脚跟同时提起,脚跟落下时,两手还原,重复3次。

   【自我保健应用】
  
 易筋经内功运动量较大,动作难度亦较高,一般全套锻炼只适用于体力较好的青壮年或慢性病患者。可显著地改善体质,祛病强身。易筋经外功因其主要运动指掌及上肢,可普遍地适用于各年龄层的健康人及慢性病患者,通过上肢运动而运气壮力、活血舒筋,影响全身。

  【注意事项】
 体质虚弱者慎用内功练法,特别是其中的“卧虎扑食势”,运动量及难度都较大,心脏病及哮喘发作期忌用。上述患者采用外功练法时,亦宜减少每式操作次数,量力而行,循序渐进。
   本法注重动静结合,一方面在练功方式上强调动功与静功的密切结合。另一方面是指在练功时要“动中静”,即保持精神宁静的状态,全神贯注,呼吸自然;练静功时要“静中动”,即在形体外表安静的姿势状态下,保持气息运动的和谐。只有动静结合,意、气、体三者互相配合,才能炼精化气气生神,内养脏腑气血,外壮筋骨皮肉。易筋经外功采用默念法可促使机体宁静和机能的调整。
  
 易筋经内功是近人据易筋经十二势而改编的,因其有显著的强身壮力之效,故现代普遍采用作为推拿医生的基本功训练方法之一。
   易筋经 全文

【达摩易筋经】
『达摩易筋经』相传是由少林寺『达摩大师』所创,为中国武术界中最负盛
名的内功心法。之所以神秘,则源之於千百年来达摩易筋经向来只传内门弟子
,而坊间虽然仅凭著一些片段的印象抄练,却已然能进艺无穷,而流传开来,
使得『达摩易筋经』的功效备受肯定。长久以来各方为求『达摩易筋经』古本
,均不遗余力。故事也一个个发生小说家的丰富题材於斯而生,虽不如小说笔
下的神力无穷,却亦已是相去不远。

以发扬国术为宗旨的『中国武术名拳录』教学录影带,发行以来承蒙各界的
关怀与爱护,对本产品建言良多,其中尤以问『劲』寻『气』为盛。然『气』
之导引与调息,『劲』之刚、柔、收、发、非专章无以明述。有监於此,本公
司不惜钜资特别情商『北螳螂自然本门』,第六代忠字辈掌门周宝富老师,公
布向来不予外传的内功心法,正宗古本一0八式『达摩易筋经』,以利各方同
好之练功与修行。

修行『达摩易筋经』,能使人神清气明,通身舒畅,经由『导引』更能强化
人体细胞组织之新陈代谢,对於『精、气、神』的强化以及美 容养颜均有助益
。『达摩易筋经』为中国 武术界最有效的练气内功,每日运行,日久自然於运
劲上挥 霍自如。长时间较技时亦不致感到呼吸困难。同时,於拳术 演练上更能
增进动作的速 度,而拳法的劲道亦能相对增强,实乃习武之人不可缺少的练 功
心法。『达摩易筋经』向有传内不传外之规,此即是内门弟 子不同於外门弟子
之所在,时 值今日工商社会科技先进。国人运动量相形减少体能日渐虚 弱,有
感於此,特破旧规嘉惠大众,期藉『达摩易筋经』之公开,延众之精,强众之
气,增众之 神,进体魄之强健於无 形。

『达摩易筋经』可改善骨骼的结构,对於发育中的青少年,是最佳的健身术
。青少年每日修习『达摩易筋经』持续半年后,会让人有虎虎生风之感;儿童
持续修习『达摩易筋经』,对虚弱的体质会大为改善;中年人修行『达摩易筋
经』后,平时常见之倦怠顿行消失,一般常见之忧郁紧张渐行消退,体质因值
改善而体力充沛,老年人,或有行动不便以及痼疾缠身之人,练习『达摩易筋
经』对於改善虚弱的体质,及身体的健康与复健均能有所助益;女性练习『达
摩易筋经』因呼吸的调息促进体内氧气的供给,而使精神焕发,体态均匀恢复
青春,更因行功时能燃烧大量脂肪,实为美容、养颜、瘦身之最佳运动。

『达摩易筋经』之运行是依『天、地、人』三才牵引,导行『先天、后天、
自然』三门之气,每门各分为『九节』行功,每节十二式,共计 为一0八式。
练习『达摩易筋经』是以『天门一0八式』为先行,『天门功』乃是萃取先天
之气为主,故名曰为:『先天导行气功』。先天之气与生俱来随孕而生,然因
岁月增长日渐疏远,徒有先天之气却未能使用,天门功是藉由肢体之运行广纳
先天之气,以强身健魄。所谓『导气令和、引体令柔,动以养生、健身、病
顺生节欲、取利去害』,牵引『天门之功』导引『先天之息』则获益无穷。
初学『达摩易筋经』之时会有内急排便之现象,此乃排除体内污浊废气之正
常现象,又每次修习之时以不超过三节,三十二式为宜,实因『达摩易筋经』
动 作看似简单,然演练起来功效非凡切忌贪功。

『中国武术名拳录』教学带的制作一向严谨,以期对中国武术之传承能尽棉
薄之力,尽量保留原貌,此次制作之,正宗古本天门一0八式『达摩易筋经』
先天导行气功。仍一本初衷,以让修习者易学易懂为目标,现今已经拍摄完成
,正式推出共计九卷,每卷十二式,影带内容前段以教学为主,讲解每一式之
动作与调息之方法,后段为带领修习只要跟著影带练习轻松易学,随处可练不
限空间,老少咸宜。

养身口诀

『动以养生、健身、顺生节欲、取利去害』

『导气令和、引体令柔』

『春三月』,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使神得爽

『夏三月』,天地之交,夜卧早起,使气得泄。

『秋三月』,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收 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

『冬三月』,水冰地折,勿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去寒就温。

『导引之息』,以鼻纳气,以口吐气,纳者一息,吐者六气,吹呼唏呵嘘泗。

『吹之去热,呼之去风,唏之去烦,呵以下气,嘘以散滞,泗以解极』

『达摩易筋经』据传是由少林寺『达摩大师』所创,为中国武术界最负盛名的
内功心法,『达摩易筋经』之运行,是依『天、地、人』三才牵引,导行『先天、
后天、自然』三门之气,每门各分『九节』行功,每节十二式,共计为108式,

练习『达摩易筋经』是以『天门108式』为先行,『天门功』乃是萃取先天
之气为主,故名为『先天导行气功』,先天之气,与生俱来,随孕而生。


少林易筋经是一种健身目的十分明确的武术套路。“易“的含义即变易、活动、改变,引伸为增强之义;“筋“指筋脉、肌肉、筋骨;“经“为方法。因此,“易筋经“从字面上理解即活动筋骨,以强身健体,祛病延年的方法。实际上,它更是一种十分经典的气功功法。各位可从下面所转载的练法中仔细体会。
易筋经共计十二势,其预备式为:两腿开立,头端平,目前视,口微闭,调呼吸。含胸,直腰,蓄腹,松肩,全身自然放松。
第一势:韦驮献杵第一势
两臂曲肘,徐徐平举至胸前成抱球势,屈腕立掌,指头向上,掌心相对(10厘米左右距离)。此动作要求肩、肘、腕在同一平面上,合呼吸酌情做8-20 次。
诀曰:立身期正直,环拱手当胸,气定神皆剑,心澄貌亦恭。
第二势:韦驮献杵第二势
两足分开,与肩同宽,足掌踏实,两膝微松;两手自胸前徐徐外展,至两侧平举;立掌,掌心向外;两目前视;吸气时胸部扩张,臂向后挺;呼气时,指尖内翘,掌向外撑。反复进行8-20 次。
诀曰:足指挂地,两手平开,心平气静,目瞪口呆。
第三势:韦驮献杵第三势
两脚开立,足尖着地,足跟提起;双手上举高过头顶,掌心向上,两中指相距3厘米;沉肩曲肘,仰头,目观掌背。舌舐上腭,鼻息调匀。吸气时,两手用暗劲尽力上托,两腿同时用力下蹬;呼气时,全身放松,两掌向前下翻。收势时,两掌变拳,拳背向前,上肢用力将两拳缓缓收至腰部,拳心向上,脚跟着地。反复8-20 次。
诀曰:掌托天门目上观,足尖着地立身端。力周腿胁浑如植,咬紧牙关不放宽。舌可生津将腭舐,鼻能调息觉心安。
第四势:摘星换斗势
右脚稍向右前方移步,与左脚形成斜八字,随势向左微侧;屈膝,提右脚跟,身向下沉,右虚步。右手高举伸直,掌心向下,头微右斜,双目仰视右手心;左臂曲肘,自然置于背后。吸气时,头往上顶,双肩后挺;呼气时,全身放松,再左右两侧交换姿势锻炼。连续5-10 次。
诀曰:只手擎天掌覆头,更从掌内注双眸。鼻端吸气频调息,用力回收左右侔。
第五势:倒拽九牛尾势
右脚前跨一步,屈膝成右弓步。右手握拳,举至前上方,双目观拳;左手握拳;左臂屈肘,斜垂于背后。吸气时,两拳紧握内收,右拳收至右肩,左拳垂至背后;呼气时,两拳两臂放松还原为本势预备动作。再身体后转,成左弓步,左右手交替进行。随呼吸反复5-10 次。
诀曰:两腿后伸前屈,小腹运气放松;用力在于两膀,观原须注双瞳。
第六势:出爪亮翅势
两脚开立,两臂前平举,立掌,掌心向前,十指用力分开,虎口相对,两眼怒目平视前方,随势脚跟提起,以两脚尖支持体重。再两掌缓缓分开,上肢成一字样平举,立掌,掌心向外,随势脚跟着地。吸气时,两掌用暗劲伸探,手指向后翘;呼气时,臂掌放松。连续8-12 次。
诀曰:挺身兼怒目,推手向当前;用力收回处,功须七次全。
第七势:九鬼拔马刀势
脚尖相衔,足跟分离成八字形;两臂向前成叉掌立于胸前。左手屈肘经下往后,成勾手置于身后,指尖向上;右手由肩上屈肘后伸,拉住左手指,使右手成抱颈状。足趾抓地,身体前倾,如拔刀一样。吸气时,双手用力拉紧,呼气时放松。左右交换。反复5-10 次。
诀曰:侧首弯肱,抱顶及颈;自头收回,弗嫌力猛:左右相轮,身直气静。
第八势:三盘落地势
左脚向左横跨一步,屈膝下蹲成马步。上体挺直,两手叉腰,再屈肘翻掌向上,小臂平举如托重物状;稍停片刻,两手翻掌向下,小臂伸直放松,如放下重物状。动作随呼吸进行,吸气时,如托物状:呼气时,如放物状,反复5-10 次。收功时,两脚徐徐伸直,左脚收回,两足并拢,成直立状。
诀曰:上腭坚撑舌,张眸意注牙;足开蹲似踞,手按猛如拿;两掌翻齐起,千斤重有加;瞪目兼闭口,起立足无斜。
第九势:青龙探爪势
两脚开立,两手成仰拳护腰。右手向左前方伸探,五指捏成勾手,上体左转。腰部自左至右转动,右手亦随之自左至右水平划圈,手划至前上方时,上体前倾,同时呼气:划至身体左侧时,上体伸直,同时吸气。左右交换,动作相反。连续5-10 次。
诀曰:青龙探爪,左从右出;修士效之,掌气平实;力周肩背,围收过膝;两目平注,息调心谧。
第十势:卧虎扑食势
右脚向右跨一大步,屈右膝下蹲,成右弓左仆腿势;上体前倾,双手撑地,头微抬起,目注前下方。吸气时,同时两臂伸直,上体抬高并尽量前探,重心前移;呼气时,同时屈肘,胸部下落,上体后收,重心后移,蓄势待发。如此反复,随呼吸而两臂屈伸,上体起伏,前探后收,如猛虎扑食。动作连续5-10 次后,换左弓右仆脚势进行,动作如前。
诀曰:两足分蹲身似倾,屈伸左右腿相更;昂头胸作探前势,偃背腰还似砥平;鼻息调元均出入,指尖著地赖支撑;降龙伏虎神仙事,学得真形也卫生。
第十一势:打躬势
两脚开立,脚尖内扣。双手仰掌缓缓向左右而上,用力合抱头后部,手指弹敲小脑后片刻。配合呼吸做屈体动作;吸气时,身体挺直,目向前视,头如顶物;呼气时,直膝俯身弯腰,两手用力使头探于膝间作打躬状,勿使脚跟离地。根据体力反复8-20 次。
诀曰:两手齐持脑,垂腰至膝间;头惟探胯下,口更齿牙关;掩耳聪教塞,调元气自闲;舌尖还抵腭,力在肘双弯。
第十二势:工尾势
两腿开立,双手仰掌由胸前徐徐上举至头顶,目视掌而移,身立正直,勿挺胸凸腹;十指交叉,旋腕反掌上托,掌以向上,仰身,腰向后弯,目上视;然后上体前屈,双臂下垂,推掌至地,昂首瞪目。呼气时,屈体下弯,脚跟稍微离地;吸气时,上身立起,脚跟着地;如此反复21次。收功:直立,两臂左右侧举,屈伸7次。
诀曰:膝直膀伸,推手自地;瞪目昂头,凝神一志;起而顿足,二十一次;左右伸肱,以七为志;更作坐功,盘膝垂眦;口注于心,息调于鼻;定静乃起,厥功维备。
总考诀曰:总考其法,图成十二。谁实贻诸,五代之季。达摩西来,传少林寺。有宋岳候,更为鉴识。却病延年,功无与类。
健康指导
易筋经气感强,收效快,尤其是内外兼修,身心同养,性命双修,具有御邪疗疾,延年益寿,开发潜能的功效。从中医研究的角度看,易筋经以中医经络走向和气血运行来指导气息的升降,在身体曲折旋转和手足推挽开合过程中,人体气血流通,关窍通利,从而达到祛病强身的目的。而按现代医学观点来看,修习易筋经,会使人体血液循环加强,从而改善人体的内脏功能,推迟衰老。
易筋经运动量较大,动作难度较高,因此,全套运动只适宜于体质较好的青壮年慢性病患者。体质较弱者,可量力而行,有选择地操练其中几势或减少每势操练次数。心脑血管和哮喘病发作期间忌用。



翻译后的易筋经全文

译曰,佛祖大意,谓登正果者,其初基有二:一曰清虚,一曰脱换。能清虚则无障,能脱换则无碍。无碍无障,始可入定出定矣。知乎此,则进道有其基矣。所云清虚者,洗髓是也;脱换者,易筋是也。

其洗髓之说,谓人之生感于情欲,一落有形之身,而脏腑肢骸悉为滓秽所染,必洗涤净尽,无一毫之瑕障,方可步超凡八圣之门,不由此则进道无基。所言洗髓者,欲清其内;易筋者,欲坚其外。如果能内清静、外坚固,登寿①域在反掌之间耳,何患无成?

且云易筋者,谓人身之筋骨由胎而受之,有筋弛者、筋挛者、筋靡者、筋弱者、筋缩者、筋壮者,筋舒者、筋劲者、筋和者,种种不一,悉由胎。如筋弛则病、筋挛则瘦,筋靡则痿,筋弱则懈,筋缩则亡,筋壮则强,筋舒则长,筋劲则刚,筋和则康。若其人内无清虚而有障,外无坚固而有碍,岂许入道哉?故入道莫先于易筋以坚其体,壮内以助其外。否则,道亦难期。

其所言易筋者,易之为言大矣哉。易者,乃阴阳之道也。勇即变化之易也。易之变化,虽存乎阴阳,而阴阳之变化,实存乎人。弄壶中之日月,搏掌上之阴阳。故二竖②系之在人,无不可易。所以为虚、为实者易之③,为刚、为柔者易之,为静、为动者易之。高下者易其升降,后先者易其缓急,顺逆者易其往来,危者易之安,乱者易之治,祸者易之福,亡者易之存,气数者可以易之挽回,天地者可以易之反覆,何莫非易之功也。至若人身之筋骨,岂不可以易之哉。

然筋,人身之经络也。骨节之外,肌肉之内,四肢百骸,无处非筋,无经非络,联络周身,通行血脉,而为精神之外辅。如人肩之能负,手之能摄,足之能履,通身之活泼灵动者,皆筋之挺然者也。岂可容其弛、挛、靡、弱哉。而病、瘦、痿、懈者,又宁许其入道乎。佛祖以挽回斡旋之法,俾筋挛者易之以舒,筋弱者易之以强,筋弛者易之以和,筋缩者易之以长,筋靡者易之以壮。即绵泥之身,可以立成铁石,何莫非易之功也。身之利也,圣之基也,此其一端耳。故阴阳为人握也,而阴阳不得自为阴阳。人各成其人,而人勿为阴阳所罗。以血气之驱,而易为金石之体。内无障,外无碍,始可入得定去,出得定来。然此君功夫,亦非细故也。而功有渐次,法有内外,气有运用,行有起止,至药物器制,节候岁月④,饮食起居,始终各有征验。入斯门者,宜先办信心,次立虞心,奋勇坚往,精进如法,行持而不懈,自无不立跻⑤圣域矣。

般刺密谛曰,此篇就达摩大师本意,言易筋之大概。译而成文,毫不敢加以臆见或创造一语。后篇行功法,则具详原经译义。倘遇西竺高明圣僧,再请琢磨可也。

膜 论

夫人之一身,内而五脏六腑,外而四肢百骸;内而精气与神,外而筋骨与肉,共成其一身也。如脏腑之外,筋骨主之;筋骨之外,肌肉主之,肌肉之内,血脉主之;周身上下动摇活泼者,此又主之于气也。是故修炼之功,全在培养血气者为大要也。即如天之生物,亦各随阴阳之所至,而百物生焉,况于人生乎,又况于修炼乎。且夫精气神为无形之物也,筋骨肉乃有形之身也。

此法必先炼有形者,为无形之佐;培无形者,为有形之辅。是一而二,二而一者也。若专培无形而弃有形,则不可;专炼有形而弃无形,更不可。所以有形之身,必得无形之气,相倚而不相违,乃成不坏之体。设相违而不相倚,则有形者化而无形矣。是故炼筋,必须炼膜,、炼膜必须炼气。然而炼筋易而炼膜难,炼膜难而炼气更难也。先从极难,极乱处立定脚根,后向不动、不摇处认斯真法。

务培其元气,守其中气,保其正气。护其肾气,养其肝气,调其肺气,理其脾气,升其清气,降其浊气,闭其邪恶不正之气。勿伤于气,勿逆于气,勿忧思悲怒以损其气。使气清而平,平而和,和而畅达,能行于筋,串于膜,以至通身灵动,无处不行,无处不到。气至则膜起,气行则膜张。能起能张,则膜与筋齐坚齐固矣。

如炼筋不炼膜,而膜无所主;炼膜不炼筋,而膜无所依;炼筋、炼膜而不炼气,而筋膜泥而不起;炼气而不炼筋膜,而气痿而不能宣达流串于筋⑥络。气不能流串,则筋不能坚固,此所谓参互其用,错综其道也。

挨炼至筋起之后,必宜倍加功力,务使周身之膜皆能腾起,与筋齐坚,着于皮,固于内,始为子母各当。否则筋坚无助,譬如植物,无土培养,岂曰全功也哉。

般刺密谛曰:此篇言易筋以炼膜为先,炼膜以炼气为主。然此膜人多不识,不可为脂膜之膜,乃筋膜之膜也。脂膜,腔中物也。筋膜,骨外物也。筋则联络肢骸,膜则包贴骸骨。筋与膜较,膜软于筋;肉与膜较,膜劲于肉。膜居肉之内,骨之外。包骨衬肉之物也。其状若此,行此功者,必使气串于膜间,护其骨,壮其筋,合为一体,乃曰全功。

内壮论

内与外对,壮与衰对,壮与衰较,壮可久也。内与外较,外勿略也。内壮言坚,外壮言勇。坚而能勇是真勇也。勇而能坚是真坚也。坚坚勇勇,勇勇坚坚,乃成万劫不化之身,方是金刚之体矣。

凡炼内壮,其则有三,一曰守此中道。守中者,专于积气也。积气者,专于眼、耳,鼻、舌、身、意也。其下手之要,妙于用揉,其法详后。凡揉之时,宜解襟仰卧,手掌着处,其一掌下胸腹之间,即名曰中。惟此中乃存气之地,应须守之。守之之法,在乎含其眼光,凝其耳韵,匀其鼻息,缄其口气,逸其身劳,锁其意弛,四肢不动,一念冥心,先存想其中道,后绝其诸妄念,渐至如一不动,是名曰守。斯为合式。盖揉在于是,则一身之精气神俱注于是。久久积之,自成庚方一片矣。设如杂念纷纭,弛想世务,神气随之而不凝,则虚其揉矣,何益之有。

二曰勿他想。人身之中,精神气血不能自主,悉听于意,意行则行,意止则止。手中之时,意随掌下,是为合式。若或弛意于各肢,其所凝积精气与神,随即走散于各肢,即成外壮,而非内壮矣。揉而不积,又虚其揉矣,有何益哉。

三曰待其充周。凡揉与守,所以积气。气既积矣,精神血脉悉皆附之守之不驰,揉之且久,气惟中蕴而不旁溢。气积而力自积,气充而力自周。此气即孟子所谓至大至刚,塞乎天地之间者,是吾浩然之气也。设未及充周,驰意外走,散于四肢,不惟外壮不全,而内壮亦属不坚,则两无是处矣。

般刺密谛曰,人之初生,本来原善。若为情欲杂念分文,则本来面目一切抹倒,又为眼、耳、鼻、舌、身、意分损灵犀、蔽其慧性,以致不能悟道,所以达摩大师面壁少林九载者,是不纵耳目之欲也。耳目不为欲纵,猿马自被其锁绊矣。故达摩大师得斯真法,始能只履西归,而登正果也。此篇乃达摩佛祖心印先基,真法在守中一句。其用在含其眼光,七句。若能如法行之,则虽愚必明,虽柔必强,极乐世界,可立而登矣。

揉 法

夫揉之为用、意在磨砺其筋骨也。磨砺者,即揉之谓也。其法有三段,每段百日。一日揉有节候。如春月起功,功行之时,恐有春寒,难以裸体,只可解开襟。次行于二月中旬,取天道渐和,方能现身下功,渐暖乃为通便,任意可行也。

二曰揉有定式。人之一身,右气左血。凡揉之法,宜从身右推向于左,是取推气入于血分,令其通融;又取胃居于右,揉令胃宽,能多纳气;又取揉者右掌有力,用而不劳。

三日揉宜轻浅。凡揉之法,虽曰入功,宜法天义。天地生物,渐次不骤,气至自生,候至物成。揉若法之,但取推荡,徐徐来往,勿重勿深,久久自得,是为合式。设令太重,必伤皮肤,恐生痪虏;深则伤于肌肉筋膜,恐生热肿,不可不慎。

采精华法、

太阳之精,太阴之华,二气交融,化生万物。古人善采咽者,久久皆仙。其法秘密,世人莫知。即有知音,苦无坚志,且无恒心,是为虚负,居诸而成之者少也。

凡行内炼者,自初功始,至于成功,以至终身,勿论闲忙,勿及外事。若采咽之功,苟无间断,则仙道不难于成。其所以采咽者,盖取阴阳精华,益我神智,俾凝滞渐消,清灵自长,万病不生,良有大益。

其法:日取于朔,谓与月初之交,其气方新,堪取日精。月取于望,谓金水盈满,其气正旺,堪取月华。设朔望日遇有阴雨或值不暇,则取初二、初三、十六、十七,犹可凝神补取。若过此六日,则日咽月亏,虚而不足取也。朔取日精,宜寅卯时,高处默对,调匀鼻息,细吸光华,合满一口,闭息凝神,细细咽下,以意送之,至于中宫,是为一咽。如此七咽,静守片时,然后起行,任从酬应,毫无妨碍。望取月华,亦准前法,于戌亥时,采吞七咽。此乃天地自然之利,惟有恒心者,乃能享用之;亦惟有信心者,乃能取用之。此为法中之一部大功,切勿忽误也。



注:①寿,《易筋经》作"圣"。

②二竖,指病魔。

③之,《易筋经》"之"后有"为寒为暑者易之"七字。

④节侯岁月,《易筋经》作 "火候岁月"。

⑤跻(ji基),登。

⑥筋,《易筋经》作"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