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色幻想4硬盘版:顺其自然是养生的最高境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1:50:18
顺其自然是养生的最高境界
老子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即规律,规律又有大小之分。一定时空下的规律不是永恒不变的。例如:在常规下,水加温到100度沸腾,可是在喜马拉雅山上,水温到70度即可沸腾。又如:锡在常温下是凝固的,所以可以用作焊接金属,可它在零下五、六十度以下时呈粉末状。
道法自然中的“自然”二字,指宇宙的大规律。这种大规律无始无终,大到无穷,小至无形。谁也看不见,但又随时可以体验到它。
养生能懂得顺其自然,才真正开始接近天地。谁离天地越近,谁就能更多地获得天地的滋养。人生于天地之间,顺则生,逆则亡。
老子讲:“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地没有私心,没有偏见。它不因牡丹花名贵而让其常开不落,也不因狗尾巴花卑俗而不准其生长;它不为盛夏的百花齐放而欢呼,也不为秋冬的叶落花凋而忧伤。花开必有落,落是开的继续。天地对事物就像对草编的小狗一样没有偏见,没有亲疏,一视同仁。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悟性极高者,也是和天地一样顺其自然,所以使生命经久不衰。而《红楼梦》里的林黛玉不懂自然法则,却为花落而忧伤,终因违背自然规律而早逝。
养生顺其自然见诸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但又难以言表;只能用心灵体验的事,语言的表达往往是苍白的。“道法自然”是一种什么状态,难以言表,我们不妨通过一些哲学故事去理解它的含义。
《列子》里记载了一个“不射而射”的故事。战国时,有一位叫纪昌的年轻人,跟随师父卫飞学射箭,学成后被认为天下无双。他为了真正成为天下无双,便趁师父不防备时一箭射去 ,师父闻声回射一箭,两箭相碰落在地上。师徒俩人抱头痛哭。师父告诉他,要做天下第一箭手可找师爷甘蝇老人。纪昌找到世外高人甘蝇。老人问:“你会射箭吗?”正逢孤雁从天上飞过, 纪昌抬手一箭射中。老人淡淡一笑:“真正的射手不用弓箭。”说着空手做个射箭动作,一只鸟应声坠地。老人拿起鸟吹了口气,小鸟又飞向空中。从此,纪昌跟随甘蝇在山上学射。10年后下山。人们这时看到的纪昌,再也不是过去那个争强好胜的粗蛮汉子了,他面目平和松静, 没有喜悦、悲哀,没有傲慢、谦卑。当人们请他射箭时,他称不会射。此后,他在世的40年没人见其拿过箭,但人们都发现,他住的房子却箭气冲天,连凶猛的鹰也休想从房上飞过。
《庄子》一书记载:纪淆子替齐王训斗鸡。10天后,齐王催问。纪淆子回答:“不行,它太骄横,不够参战的资格。”20天后,齐王又催问。纪淆子回答:“不行,它虽然不骄横了,但见了鸡的影子还冲动。”过了30天,齐王又催问。纪淆子回答:“还不行,它虽然不冲动了,但眼睛还有锐气,气势也太强。”40天后,齐王看已经训好的鸡,其状态是听到别的鸡叫毫无反应, 神似木鸡一般。纪淆子说,“它的神已凝聚于心里,没有外露以致泄掉。现在已没有鸡敢应战 ,即使想应战,也必定被它内在的力量所震服。”
上面两个故事揭示了一个道理:力量在于心才能和自然交融。当你真正成为自然的组成部分时,自然的力量才真正属于你。正如真正的拳师是用心在打拳,真正的书法家是用心在写字。养生也是如此,当悟出天地之大道理时,才能在天地间长存。
老子讲:“道可道,非常道。”天下事物没有一定之规。养生也是如此。对待他人养生的经验应悟其妙处,而不要简单模仿。每人都是一个小宇宙,各有自身独特之处,对一个人有用的东西,未必适合于所有人。因此,中国传统养生观念认为:人要去掉主观干扰,尊重客观反映。例如体内缺水,客观反映是口渴。在这方面,儿童是我们成年人的榜样。儿童喜欢在土地上滚爬,因为这样可以向大地释放“静电”。农村的孩子生病少,是接触大自然多的原故。现代城市大多数家庭住水泥楼房,人容易躁。儿童都喜欢在草地上翻滚,是去躁本能的反映,是回归自然。但这种行为却又被家长们主观上的一个“脏”字给限制了。
回归自然表现在方方面面,靠人们去体验。例如想吃什么,往往正是体内需要的物质;特别想睡觉,往往是身体过于疲劳;特别喜欢一个锻炼场所,往往是这个地方的磁场适合于你干些自己想干的事情。这就是养生顺其自然的一种方法。观察自然界中的天地、山水、风雨雷电、冰霜雹雾的变化,体悟客观世界对自身的影响,了解自然的玄机,修炼之人可以做到,普通人也可以做到,只要用心。
以上讲了中国龙文化是龙的传人养生的基础。用这样大的篇幅,是因为养生的要旨是调心,中国古代圣贤讲“心静血清,血清无疾”,就是此理。对于这种被称为“东方玄学”的理论如何证实呢?现代科学实验做了回答。美国生理学家爱尔马为研究心理状态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不久前做了一个很简单的实验,把一支支玻璃试管插入有冰水的容器里(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正好是零度),然后收集人们在不同情绪下的“气水”。当心平气和时,人呼出的气变成水澄清透明,无杂色;悲痛时水中有白色沉淀;悔恨时有蛋白色沉淀;生气时有紫色沉淀。爱尔马把人生气时呼出的“生气水”注射在大白鼠身上,几分钟后,大白鼠死了。由此分析:人生气(10分钟)会耗费大量人体精力,其程度不亚于参加一次3000米的赛跑。因此动辄生气的人很难健康、长寿。
所以有一老者听了笔者讲课之后悟道:“原来养生说到底是个哲学问题。”是的,中国龙文化是中国先哲总结天地人合的中国哲学,它来自黄土地的民族,也必将对这个民族起积极的作用;它调整这个民族的心理,让适者在这片黄土地上健康生存。
人与天合是养生的最高境界
人与天合是养生的最高境界。这是几千年来我国传统中医学历代医学经验与智慧的结晶。随着“回归自然、崇尚绿色”热潮的兴起,中医养生学倡导的“整体、自然”,这一养生理念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也为“天人合一”的保健养生提供了深厚的理论基础。
自然界起伏的具体时间是:7月19日(初伏),7月29日(中伏),8月8日(末伏)。常言说:“热在三伏,冷在三九”,可见一年中三伏天是气温最高、最潮湿闷热的日子,由此也最需要懂得如何养生保健。
A  顺应天地自然原则
我们讲天人合一,即人生活在天地之间、六合(“东南西北天地”之合称)之中和自然环境之内,是整个物质世界的一部分,也就是说,人和自然环境是一个整体。所以,当自然环境发生变化时,人体也发生与之相应的变化,如《内经》所说:“人与天地相应也”。
如季节对人体的影响非常明显。春天来临时,大自然草木生发,冬眠的动物开始苏醒与繁殖,所以气候温暖,主万物升发,主生。而夏天天气炎热,草木茂盛,动物活动也多,繁殖也快,所以也主生长及发散。到秋天时,天气凉快,草木开始凋零,一片肃杀景象,而树木的精华都会向根部收藏,一些动物也准备冬眠,宇宙间一派收与降的景象。冬天到来时,天气寒冷,冰封万里,动物冬眠地下,人藏于室内,天地间全是闭藏之象。
这种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人亦与之相应,如人体的脉象就有相似之处。《内经》中描写人体脉象的变化时说:“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冬日在骨,蛰虫周密,君子居室。”这充分体现人体生理活动与季节相应的变化。
专家认为这个原则要求养生以天地为法则,观察日月的运行,分辨星辰的位置,顺从阴阳的消长,根据天地自然四时气候的变化来调养身体,吐故纳新,养精守神,使心神、形体应和于阴阳的变化,调适于四时气候的递迁,悠哉于天地之间,以求强身、祛病、增寿。
B   顺应人体生物钟原则
中医药太古老了,社会在进步,为什么我们还要死死地盯着2000多年前的东西?这是现在许多人的困惑。
中医药是文化的,又是科技的,它时时处处都闪烁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皆有缘。中医药首先告诉我们如何与大自然保持和谐,如何调节人身之小宇宙以适应大宇宙,那些看似简单的道理,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有着极深刻的科技含义。
“起居有常,不妄作劳”,“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你是否想过,子时为什么配属鼠,丑时为什么配属牛,子时为什么和胆腑相配,卯时为什么配属大肠?现代的时间治疗学与中医的时间医学是何其的相似。人体的机能其实是随大自然在一起变化的。
现代科学发现,人体血液中60多种化学元素,居然与地壳中的化学元素有明显的相关性。令人惊奇的是,地壳中的元素与人体血液中元素含量的分布规律,是完全一致的。这样得出结论,人体的生物钟与大自然的变化也是一致的。
专家认为人与自然密切相关,人依赖于自然界才得以生存。人体血液和地壳中元素含量的相关性告诉我们,应懂得“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身”。就人类养生而言,凡事都应顺应生物钟,这是生物钟养生的基础。简单地说,就是应该适应日节律、月节律、年节律之大环境,使吃喝拉撒睡、行动坐卧与节律合拍、和谐。
C   融入生活养生原则
任何一门学科的存在,都是用来服务社会、服务人类的。面对时下社会环境的改变,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的中医药学是否有具体办法来提高人类的健康水平呢?
由于社会的进步,居住环境越来越舒适,食品与各类生活用品日趋丰盛,加上人类对自身与疾病相关知识的重视,又与非典等疾害抗争过,人们比以前更懂得如何养生,如何防病治病,因此,人类的寿命随社会的进步而日益延长。
然而,社会进步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一些不利于健康的因素。如一些企业对水源、土壤、空气的污染,城市代步工具汽车的大量涌现带来的噪音、尾气污染,居室高档装修带来的环保污染,加上过度紧张的快节奏生活,也给人们带来精神焦虑、头痛、头晕、烦躁失眠等症状。
这些“现代症状”出现的同时,间接地推动着中医药学的发展,例如过强的噪音刺激会导致耳聋,经中医研究,发现肾气旺者,不易耳聋,于是用补肾法来增强对噪音的抵抗力;又如可通过气功像八段锦、太极拳等,使人的精神和肌肉得到放松和锻炼,以起到防病作用。
《内经》说的“不妄作劳”,通俗地讲,现代人连开关电视机也是用遥控器代劳,这就提醒人们,适当的劳动锻炼对促进身体健康是有益处的。
专家点评:  养生不能刻意行之,要顺乎自然,法于自然。之所以要把养生融会贯通到日常生活中,这就是顺应生活的养生原则。即便是饮食养生,也不是非讲究山珍海味,而是用好常见食物,比如:主食与副食的平衡,酸性食物与碱性食物的平衡,杂与精的平衡,寒与热的平衡,干与稀的平衡,摄入与排出的平衡,情绪与食欲的平衡等。
做自己的心理调节师

物质横流的现代生活,越来越多的社会竞争和生活压力使我们每天都在为生活忙碌,为工作奔波,为家庭而操劳。面临种种的无奈,种种的不如意,我们身心疲惫,会因此而抱怨自己是多么的不幸,感叹自己是多么的可怜,而为此心思重重,负荷沉重,郁郁寡欢。­
     一路上,我们走走停停,寻寻觅觅,追逐着我们美丽的梦想。何时才能追寻到我们所期待的永远?何时才能让生命本色回归自然?何时才能让心灵得到真正的纯净?我们迷茫,彷徨,失落,懈怠,颓废……而疏忽或遗忘了许多东西,比如回忆,比如感动,比如理解,比如宽容……
­    心潮澎湃时,我们感慨万千;心烦意乱时,我们坐立不安;孤独无助时,我们迷茫彷徨;经历挫折时,我们失望痛苦。面对诸多的不如意,我们心有不甘,又无可奈何,那种心情,那种处境,每个人都经历过。不管遭受了什么磨难,我们都不要怨天尤人,也不要抱怨自己。命运是注定的,可命运也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学会做自己的心理调节师,给自己疗伤,给自己解愁,给自己一个快乐的理由来化解一切的烦恼忧愁,是安慰自己最好的方法。­
【学会反思自己,总结自己】­
人不可不犯错误,总有失误和不理智的时候。当犯了错误后,定会有内疚;当冲动过后,难免会有悔意。
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冷静下来,清醒一下大脑,整理一下思绪,认真反思自己,总结自己。从中真的会从中体会出许多,感悟到许多。学会反思自己,总结自己,补长取短,才能提高自己,才能不断地走向成熟。­
【懂得变通,学会换位思考】­
不要总是抱怨生活的艰辛,命运的不公,不要压抑自己,迷失自己,让自己沉沦在忧伤里不能自拔,更不要自暴自弃。懂得变通,灵活地处理事情,会让你跨越生命中的很多障碍,少走许多弯路。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别人的角度看待和处理问题,就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理解别人的难处,从中能学会许多为人处事之道。­
 【坚持该坚持的,放弃该放弃的】­
生活每天都在继续,但有些东西不可能每天都在继续。有的东西我们可以选择永远把握,但有的东西我们必须要学会放弃。有人说,人最大的痛苦莫过于徘徊在坚持和放弃之间煎熬,那种取舍不定的挣扎是那么的痛苦。对于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抓不住的情感,只能选择放手,不能犹豫不决。放弃和坚持只在一念之间,果断地做出决定,才能让自己彻底斩断痛苦,重新获得一个全新的自己,找到自己的心灵归属。坚持该坚持的,放弃该放弃的,才会活得更洒脱。­
【过于在乎朋友,受累的是自己】­
朋友之间,既有同性的友情也有来自异性的友情,要想保持长久的友情,必须要真诚待之,以平淡来维持,一切顺其自然的发展。并不是因为彼此友情深厚了,就要过多的去关注对方,过多的在乎对方,过多的迁就对方。如果我们过多地关注着,刻意地在乎着,痴情地牵挂着,深情地依恋着,反而因为太在乎而让自己变得敏感,变得脆弱,最终受累的是自己。­
【与别人斗气,就是与自己过不去】­
当遭到别人的误解,遭到别人的质疑,你会不生气吗?当然做不到。你可以去辩解理论,也可以用样的方式去反驳质问。可是,这样定会遭来对方的还击,事态愈演愈烈,最后的结果定会让自己更加气恼,这不是与自己过不去吗?与其这样,还不如保持沉默,不予理会,淡然待之。你沉默了,这样对方也就会自讨无趣了,一场风波也就因此而平息化解了。­
【不要活在过去的记忆里】­
许多事情,总是在经历过后才懂得它的真谛;许多东西,总是在失去后才知道它的珍贵。在得到失与失去之间,我们才明白生活没有这么多所谓的执着。不要一味地沉浸在过去的记忆里感触自己,忧伤自己,而忘记了现实的美好。人生是一个不断行走的过程。我们所走过的每一个地方,也许都将成为驿站;我们所相遇的每一个人,也许都将成为过客。过去的就已经成为过去,回忆美好的,忘记不愉快的,不要追忆太多不属于自己的人和事。曾经的驿站,只能回顾,却不能驻足;曾经的过客,只能感激,不能停留。把握现在,才是最重要的。
­【不求完美,但求知足】­
人无完人,金无赤金。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人的欲望无穷无尽,不能满足时,便难以快乐;满足了,又会萌生新的欲望,追求新的满足,如此轮回,永远没有知足可言。凡事不能追求完美。欲望太多,成了累赘;追求太多,成了幻想。因此惟有节制物质欲望,懂得知足,使欲望容易得到满足,才会产生快乐。­
【自己给自己致歉】­
生活中可以追求的东西实在是太多太多。我们都有一些切实可行的梦想,也有些虚妄无边的幻想。不要去苛求什么,也不会去奢望什么,人生的缺憾往往也可以反衬人生的另一种完美。人生不可能尽善尽美,我们不可能让自己每天都过得充满,不可能让自己天天都快乐,不可能让自己的每一个梦想都成真,也不可能掩盖曾经的过失和遗憾。学会自己向自己致歉,自己对自己说一声“对不起”,来给自己一个坚强的理由,也是给自己心灵上最好的安慰。­
【学会劳逸结合,适时给自己一个安静的空间】­
每天的奔波,生活的忙碌,让我们缺少一颗澄明而宁静的心。学会劳逸结合,适时给自己一个安静的空间。看看书,读读报,写写文字,听听音乐,让自己静下心来,抛却心头的不快和压力,静静地享受属于自己的宁静和快乐。快乐时,就开心地笑;痛苦时,就尽情地流泪;忧伤时,就自己安慰自己;疲惫时,就坐下来休息;失败时,就自己鼓励自己;迷茫时,就清醒大脑,冷静自己。忙碌和闲暇需要自己来安排,快乐和痛苦需要自己来调节。­
【学会释怀,坦然心境】­
我们不能把握明天,却能把握今天;我们不能留住时间,却能留住信念。曾经的,已经成为回忆;现在的,好好把握;未来的,还需努力。学会释怀,将那些已经失去的或得不到的东西放逐出心中,让心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宁静;学会释怀,给自己一片宁静的空间,还自己一份悠然的心境;学会释怀,让自己坦然面对得与失,微笑生活,怡然于当下,轻松踏上自己的征途。­
 【放宽心态,顺其自然】­
佛说,苦非苦,乐非乐,只是一时的执念而已。可见这句佛语的深刻含义。有些人,有些事,我们不能强求,也强求不来,既然这样,就放宽心态,任其顺其自然。保持一个豁达的心态,不让自己活得累,更不让自己心太累。生活没有过不去的坎,没有转不过的弯。路就在脚下,自己的路需要自己去行走,不管前面还要经历多少风雨,我们都要努力地踏踏实实地走下去。放宽心态,顺其自然,不去计较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的得与失,才是真的开心。心态好,一切都好!为了自己,努力生活,快乐活着!­
【做自己的心理调节师】­
人活着便注定要奔波与劳碌。很多时候,人最大的敌人,往往不是别人,而是自己。战胜了自己,也就战胜了生活。遇上不顺心的事,心情郁闷时,学着自己做自己的心理调节师,自己调整自己的情绪,自己在乎自己,自己安慰自己,自己开导自己,小心地呵护感动,细心地品味回忆,真实的过好每一天。­
当心情好了,一切就释然了,你就会豁然开朗起来。你就会发现,原来,生活真的很美好。­

',1)">
养生理论­
­
(1)、化繁为简,以简制繁。­
(2)、中医养生不治病,只调阴阳平衡,潜能自愈百病。­
(3)、无为而治,无所不治。­
(4)、圣人之心,即悲悯心、感激心、平常心、欢喜心,悟勇猛慈悲之佳境。­
宇宙浩瀚,人生有限,来去匆匆,各有天命。大道乃自然规律;知音乃效法自然者。­
养生理论­
(1) 开心锁,放平和出山。平和,才合乎天地运行的法则。天地平和无焦无虑,因而能长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切成败毁誉,都不影响平和宁静,做到来去自如,乐天知命,才能谈养生。身外之物,无须恋之,让它去吧!顺其自然必有其果。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任人评说,宠辱不惊。造福社会,轻松自在。­
(2) 赶走奢欲,给平和让位。人生莫过于食色二欲。食乃维持生命,色乃繁衍生命。此二欲属实欲,但也应适可而止。其它欲望为虚欲,随缘而得,不可强求。知足常乐。「有即无,无即有」;「色即空,空即色」。­
「与世无争,天下莫能与其争。」释迦牟尼则讲:「利欲炽燃即是火坑,贪念沈溺便为苦海,一念清净烈焰成池,一念惊觉船登彼岸。」得之不足为喜,失之不足为忧。­
(3) 静心去躁,还平和本原。平和即心理平衡,合于自然松静之道。心静,才能去躁,沈稳才能避开轻浮之举,才可接受宇宙的良好信息和能量。烦恼生于不悟,才会为周围之事烦躁。生不带来,死不带走,虚幻迷住双眼而烦恼。心静则安。一静去百愁,静在苦中乐。­
人应与大自然同样松静才是平和的本原。老子讲:「言多数穷,不如守中。」静守心房,顺乎自然。场静,周围乱也变静;场乱,周围静也变乱。禁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平和写人生,真心修德性。不敢不律己。善缘三生受用。­
心平气和,静心调养身体,周围的情况变得令人欣慰。这就是「场效应」,知晓者受益。­
(4) 上善若水,养生之本。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起点即终点,终点又是起点。善与恶的意念是一种力。念力产生之后,必然回归。不是不报,时辰未到。老子讲:「上善若水,居辱得宠。」善的习性虽然柔如水,力大无穷。善良心态似柔和的水,养育着人的脏腑,使之平衡畅通。­
中国古代智者最理解善的真谛,言行不敢离善。善良和美德可以与天地共振。只有怀有善良的心地,才会保持松静的心理,身心松静才会接受宇宙间良好的信息,才能与天地整体运动和谐,得到照应。­
(5) 善养父母,滋养福根。有正电,必有负电。有物质,必有反物质。有时空,也必有反时空的存在。父母有形的精血构造了子女,两者之间就必然有一种无形的「场」相联系,可称为「生物场」。是无形的,就像磁场、引力场等虽然无形,但都是客观存在一样。父母对儿女之间的这种「场」称之为「场根」。­
对父母善则根壮叶茂,否则根断树枯。凡是对父母孝敬的人,得道多助,平安常在。虐待父母之徒,绝无善终。赡养父母是人之根本,也是国泰民安的重要因素。中国历代统治者都不敢轻视此事。中国传统文化将不孝敬父母视为大逆不道,历代政府刑法均将打骂父母定为十恶不赦的大罪。佛讲「四恩报」:一报父母生育之恩,二报佛法僧三宝教诲之恩,三报国土养育之恩,四报众施主施舍之恩。佛家把孝敬父母、信仰、爱国、爱护民众视为一体,是一种大善。因此,赡养父母不仅仅滋养自己的福根,也是利国利民的大事。­
孔子讲:人知道鬼神有好处,可以约束自己。­
(6) 善待他人,以生福光。光是有一定波长的,人具有产生这种波长的功能。人感恩的意念或憎恨的意念,都会形成一种波长射向目标。几千年来民间流传的祝福或诅咒,就有这种作用。佛学将意念称为念力。阳德主荣,阴德主寿。积阴德和寿命延长之间的联系究竟是一种什么现象。阴德高的人,身上放射着一种光,德光。德光强,质量密度必高。这种阴德能量对维护生命肯定是有好处的。可以突破生命极限的设定。「阴德充盈,冲出五行」。­
­
­
人善心静,养血益气。甘愿助人为乐,他们乐在其中,是一种天性的需要,也只有他们才能感受到其中的愉悦和奥妙。­
善待他人不仅可以延寿、气血畅通,还可以令面容秀美。古话:「相随心变。善能使鬼变成人,恶能使人变成鬼」。此话千真万确。­
人与人之间应以德报怨,不要以怨报怨。心积旧怨,何谈养生?­
近些年来一些风气不尽人意,一些恶意怨气在市面上随处可见。一日,我闻听窗外一妇人送儿子上幼儿园,嘱咐道:「儿子,可记住了,有小朋友打你,你就打他。人家没打你,可千万别打人家啊!」可见不懂善的大道理,不仅害自己,也贻害后代。­
中国古代贤者把以德报怨作为修身养性的重要方面。保持一个豁达的心态,是有利于养生的。以善待人,以德报怨,心胸豁达。如果一有矛盾就忌恨,必伤心肺。善待他人必生福光。­
(7) 善待动植物,求其灵气。人类经过对动植物的狂砍乱杀,遭到大自然报复之后,才开始明白生态平衡和人类生存的一致性。­
中国的先哲认为,动植物是大自然的组成部分,与人具有相似的灵性。现代科学证明,植物也是有思维和情感的。动物与人同属于生物,只是思维和情感表达的方式不同,而无本质的差异。­
动物的灵性与人的身体健康相关联。中国古代有道行的人懂得这一点,因此视动植物为友,求其灵气。修道之人爱惜动植物,养生之人也应如此。­
佛道两家不杀生是有其深刻道理的。动植物对人的帮助潜移默化,全在无言无形之中。平和的心态,可随时接受大自然交换来的良好信息,必有益处,其乐无穷。­
「善」是伟大的,是世界上最有力量的,最具生命力的。佛、道之所以经久不衰,重要的一条是弘扬善。善是养生的阶梯,没有善就难以升华。「悟」是人对宇宙运行规律感知。这种感知在人心中清净之后,才能获得。如果你不清净,心中就没有容真知的地方。而人一旦得到这种真知,养生也会获得巨大的潜能。悟空则悟出事物的本源。缺少悟性的人,见识浅薄,根本不晓得道为何物。­
健康长寿须多因一果,缺少悟性难有善果。智者仁人用心灵去感知世界,因为这种感知的力量是无限的。成功靠「信义」二字。你吃他人,他人必吃你。­
老子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即规律。「自然」指宇宙的大规律。懂得顺其自然,才真正开始接近天地。谁离天地越近,谁就能更多地获得天地的滋养。人生于天地之间,顺则生,逆则亡。­
悟出天地之大道理时,才能在天地间长存。­
每人都是一个小宇宙,各有自身独特之处,对一个人有用的东西,未必适合于所有人。因此,中国传统养生观念认为:人要去掉主观干扰,尊重客观反映。儿童喜欢在土地上滚爬,因为这样可以向大地释放「静电」。儿童都喜欢在草地上翻滚,是去躁本能的反映,是回归自然。­
回归自然表现在方方面面,靠人们去体验。例如想吃什么,往往正是体内需要的物质;特别想睡觉,往往是身体过于疲劳;特别喜欢一个锻炼场所,往往是这个地方的磁场适合于你,干些自己想干的事情。这就是养生顺其自然的一种方法。­
心静血清,血清无疾。­
中医讲,「肝开窍于目」。肝主条达,肝循环系统正常,眼袋不会松驰下垂,也不会浮肿鼓胀。通过调肝,使一些中老年人在半年左右的时间内,眼袋渐渐地自然消除。与此同时,其它相关的疾病也渐愈。肾为先天之根。肾阳虚可引起一系列的疾病。「肾主骨,牙是骨之余。」肾的强弱决定了牙齿的好坏。当牙生病时,往往是肾虚不固齿的表现。肾阴虚,牙根松动、畏冷畏热、怕甜怕酸,各种炎症复发。此证经滋阴降虚火,7日后牙齿的各种证状即可消失,毋需拔牙。除此之外,肝火过盛,胃火上行也可引起牙痛。牙痛重在调肾。­
调理平衡­
和谐人生­
老子讲「圣人是顺其自然的。」­
(一)、人要与自然保持和谐;­
(二)、人的身心要保持和谐;­
(三)、人与人保持和谐。­
­
­如果人能够保持这三种和谐,他的一生才之间要保是真正快乐的、健康的、长寿的。­
(一)、人是自然氧化的结果,所以当我们符合自然的时候,就是健康的、长寿的,当我们违反自然的时候,就是衰病的,或者是过早的夭亡。我们能够学习天地的这种宽阔和松静,少一点私心,少一点欲望,自然的就长寿了。老子讲「天长地久、天之所以长,地之所以久,就是因为它无私无欲。」无爱无恨。对万物一视同仁,平等的态度对待周围的人。心里很宽,深居简出的人,身心都是健康的。往往斤斤计较的人是多病的。­
(二)、与自然和谐。就是跟着太阳走。太阳醒了,我们就醒,太阳睡了,我们就睡了。只有和太阳保持了和谐,人的阳气才能够足。最好的预防非典的方法就是晒背,背给晒暖了,非常舒服。因为背为阳,特别男人的背是阳中之阳。如果觉得后背凉的时候,就意味着阴气已经进来了。一年 12个月,一天 12个时辰,人有 12条正经,就是有 12条主要的经脉,经脉的开、关、兴衰都是和地球在自转时,位置对着太阳有关的。比如现在是 9:35 分,是巳时,9—11 点,脾经最旺。11点,到了午时,11点—13点为午时,心经最旺。晚上 21点—23 点为亥时,三焦经最旺,三焦通百脉,三焦就是手少阳。23 点—1点,胆经最旺。少阳就是出生的太阳,尤其是晚上 23点到凌晨1点的子时,是胆经最旺。胆它没有阳气,所有的脏腑都是消极的。世界上的百岁老人,无论各自有什么绝妙的方法,有一个是一致的,晚上 9点钟睡觉。实际上是正常的,再晚别超过 10点半,才能够把胆气升起来。晚上 9点睡觉,早上 3点起床。《黄帝内经》讲「鸡鸣之时起床」,清朝以来的皇太子,都是凌晨 3 点起床。太监跪在太子的门口反复喊「鸡鸣即起,勤政爱民」他们都是晚上 8点睡觉。早起不可以晚睡。3点钟是鸡鸣之时,太阳醒了,你就可以醒了。9 点钟是亥时,太阳已经睡了,你也必须睡,你不睡就没有第二天的能量。­
胆为阳、肝为阴,肝胆相照。肝胆为心之母,肝胆气虚弱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心脏会突然停跳。生命就在一呼一吸之间。与自然保持和谐,还要注意四时的变化。四季的变化,和人的身体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一年是 24个节气,身体好的人,懂得修炼的人,节气一变就有感应。身体很弱的人,节气一变也会非常敏感。《内经》所讲,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夏季节万物生机勃勃,阳气往上升,人借着天力来养自己的阳气,秋冬季节天气开始收敛,开始藏,人也要借着这个大好时机来收敛、来储藏。叫着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人一定要跟上四季变化的节拍。­
春天养阳,应该吃一些偏阳性的东西,比如说青椒、豆芽(韭菜、蒜苗、葱头这三种食物,若不忌五辛则可食用),最好在春天时吃松子、摊饼(韭菜、鸡蛋若不忌五辛及非素食者则可食用),这个养阳气,是古代最推崇方法。秋冬可多吃一些养阴的食物,比方说柿子,柿子是收敛的,红枣、花生、莲藕、山药、芋头,特别是山药和芋头,应该是每天或几天都要吃的食物。因为山药是补肾健脾,芋头是润肺、滑肠、补血。春天要多走出室外。­
春三月应早点起床,宽衣披发,穿衣宽松一点,到门外去散步。如果说春天阳气没有升起来,夏天人易感冒。春天人在行为上要多奖励,少惩罚,因为是和大自然融合在一起的。­
夏三月早起床,不要嫌天长,使自己情志保持平和,让自己的能量像花苞一样含在里面。人应该在树下、在湖边,在宽阔的地方走一走,散散步,使自己的阳气能够从里透到外,如果在夏天没有把阳气养起来,立秋以后,就会因为里面虚寒而得疟疾一类的病。­
秋三月,万物成熟,天高地阔,风也开始急了,此时和春夏不太一样,春夏晚睡早起。秋三月是早睡早起,因为秋天室外有杀气,睡得太晚易寒邪入体。春夏要把阳气往外抒发,到秋天就要收回来,如没有收回来,冬天就没有什么可藏的了。­
冬三月万物闭藏,冰天雪地,要早睡晚起。冬天的时候老年人有太阳就出去锻炼,没有太阳就不能出去锻炼。情志若伏若匿,半睡半醒。万物都是这个状态,不能醒,醒就会得病,以免阳气走掉。一定要去寒就温。冬天不能够避寒就温,春天就容易得病。不能够着很冷的水,就连按摩都不行,冬天按摩后背,春天必然会得病,而且一得病就是一年,因为人的后背是藏阳的地方,按摩会扰动了阳气。所以冬天一定要保证自己的阳气,尽量的藏。如果冬天伤了肾,春天浑身没有力气,腰腿软。­
一年有四季,一天也有四季,凌晨是春天,中午是夏天,黄昏是秋天,深夜是冬天。晚上 9—10 点钟要睡觉。因为 9 点钟已经是初冬了,11点是寒冬腊月,晚上不睡觉就相当于穿了很单薄的衣服,在冰天雪地里站着一样。有寒必有虚,阳气被耗,寒就进来。所以我们应该和天时是对应的,否则,我们就离自然太远,病就很近了。人自身的和谐首先是脏腑的和谐,人违反了自然,就会出现九窍内闭,眼睛不好使了,耳鸣、耳聋,鼻子闻不到味了,舌头不好使了,大小便失禁,这些情况都是人违反了自然的结果。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人没有保护好阳气,因为九窍是用气来推动的,当气机受到破坏,就会发生刚才所说的情况,内经讲,人的阳气如同天上的太阳,太阳失常,万物就难以生存,人的阳气失常,就会折寿而亡。卫气?比如礼堂里开了空调,有些顾客就感觉到冷,这就是卫气起的作用。如果说卫气足的时候,就能够相应的抗击寒气。卫气不足,人就会生病。你突然进入了冷的空气,千万不要松心。马上要形成一个意识,全身的毛孔马上关起来,有的时候,我们洗澡,洗热的时候,一出来,感觉有点凉,你一松心,就感冒了。一定要有一个意识,全身的毛孔紧闭,呼吸逐渐停止,这就是卫气给你形成了一个保护层,马上穿上衣服以后,阳气就不能外泄,就不会感冒了。不要说话,说话是耗阳气的,应该静下来,浑身的毛孔紧闭,让阳气不外越,寒气不进来。­
晚上睡觉,开窗了没有?开空调了没有?开风扇了吗?开了。十有八九,就伤了卫气。人在睡着的时候,体温逐渐的低下来,人为了保护自己,从体内升起了卫气。如果开窗开空调,或者是吹风,就把卫气给吹散了,吹散了以后,人体阳气又升了出来,又吹散了。这样一夜过去就把人体的阳气给掏干了,寒气就进来了,早上起来,浑身僵硬,脸色发黄,重者偏瘫。到夏天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古代养生一个非常重要的要素:晚上睡觉,不管是春夏秋冬,是关门关窗,不能透风。当你这样做的时候,早上起来,很有劲,很轻松,很高兴。当你开窗睡觉的时候,浑身紧得要命,一两天都缓不过来。太热的时候怎么办呢?应该是先用空调把房间吹凉,然后冲完澡,马上进入房间睡觉,这个凉的温度至少可以保持一个小时,你已经睡着了,一个小时你的体温已经下来了。如果遇到非常热的天,半夜热醒了,那你应该把衣服穿好,披上毛巾被,把空调打开。降温,空调关上,接着再睡。阳气很虚的时候,四肢就开始浮肿不休了。­人要办工作、要干事,不能够太烦累。太烦累就会形成虚阳外越。老子讲「静生智,定生慧」。不管做什么工作,都应该养成一种静和定的生活习惯。保持一个松静的心态,处理事情的时候,才会事半功倍。起居有节,这才是养生之道。在中国的土地上,谁的中国文化含量最高,谁的生命力就最长,做的最好。不要把自己搞得非常繁忙,那样会耗掉阳气。真正做事业的人,不管是做哪一行,都是应该深居简出,养护阳气。当你把阳气养护足的时候,气色白里透红、显得非常愉悦。­保护阳气,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要记住:不能生气!特别是癌症患者千万记住,别生气。诸葛亮三气周渝,孔明是懂得医术的,他用了这样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特别是癌症病人,你康复了,一切都应该把他放下,没有值得生气的事。要保住阳气,不能生气,这是我们人生要注意的一个大问题。  ­ 中华经典 养生哲学  ■­1.中医的最高境界是养生,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心。看一个人也是一样,观相不如观气,观气不如观心。■2. 一切药物对治病来说都是治标,不是治本,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因为一切的病都是错误的因产生错误的果.错误的因不除,错误的果就不会绝根.健康的根本在心.一切法从心生.心净则身净.所以得病了,不要向外求,要靠自己自身的修复系统来修复自己的疾病.其实人和动物是一样的,动物的病都是靠自己,人也能。■3.人所具有的一切智慧,绝对不是从书本里学来的,而是从自己的真诚心、清净心(就是佛家所说的菩提心),从定中生出来的■4. 人是一切生物中构造最完美的灵体,健康的身体是人生来就具足的;人的健康状况的调节是靠人体本身所具有的调节修复系统来完成的,而不是靠外部因素,外部因素只能起辅助作用。 ■. 人的大部分生病现象是人体在调节、清理身体垃圾时所表现的现象,是人体自动调节平衡所表现出的状态,所以应该把它们当成正常的生理现象,而不应该去把它当成病因来消灭。所以当人在生病的时候,一定不要有怨恨嗔恚心,心里要安定,心定则气顺,气顺则血畅,气顺血畅则百病消。­■6.畅通的经络需要:清净心。一切七情六欲都会破坏清净心,从而破坏经络的正常运行。■7.与其相信药物,相信检查的数据,不如相信自己的感觉,相信自己所具足的自我调节能力。但这需要在你得道(智慧开了)的前提之下,才能分辨这一切。 ■8.健康,从调节心性开始。为了你的健康,你学佛吧。学佛得到的快乐是人生最高的享受。■9.人为什么必须保持一定的饥渴才是对养生有利呢?其实这就是“虚”的妙用。道家讲,虚则灵。这和谦虚使人进步,自满使人落后一样,所以人必须经常保持“虚灵”的状态,才能时时保持清醒,保持健康。■10. 俗语说“灵机一动,计上心来”。这个“机”字如果能真正领悟透了,那么你的悟性就算是开了。老师教人,医生治病,其实就是在点拨你的这个“机”,让你“机”打开。这个“机”,有时也叫“关键”。当然,这个“机”起作用是有条件的,就和氢气只有达到一定浓度,遇火才可以燃烧爆炸一样。记住,别人的作用都是外因,你自己才是真正的内因。 ■11. 其实,许多真正的发现和发明,所需要的不是所谓系统的书本知识;恰恰相反,一个没有受过任何系统教育,但悟性极高的、具有开放思维的人,他往往真正悟到真相。■12. 人生最忌是个乱字,心乱了,对外可以紊事,对内可以打扰血气,使失正常。凡恼怒恐怖喜忧昏疑,都是乱,为多病短寿的根源,不但养病时不应乱,即平居时亦忌心乱。■13. 多嗔伤肝,多x伤肾,多食又伤脾胃。忧思伤脾,愤怒伤肝,劳虑伤神。 ­■14. 身病之起,无不由心虚弱,外邪乘入。而心虚气弱,每由心魂恼乱,真体不充,发现种种不安。贪食贪胜贪得贪乐逸,皆足以致病。以贪之不得,于是乎嗔。贪嗔可使心荡气促,胆惊肝旺,六脉震动,五脏沸腾,外邪同时乘入,此病之起因。■15. 凡人欲求长寿,应先除病。欲求除病,当明用气。欲明用气,当先养性。养性之法,当先调心。■16. 心神不安,情性燥急,为致病致死之总因。故安心法,为卫生第一要诀。心可以主动一切。心定则气和,气和则血顺,血顺则精足而神旺,精足神旺者,内部抵抗力强,病自除矣。故治病当以摄心为主。 ■­17. 能静则仁,有仁则寿,有寿是真幸福。­■18. 一切修身修心法门,只有两字诀:曰放下、曰回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只要一放下,一回头,病者顿愈,迷者顿觉。此真无量寿者。■19. 静坐是息心法,心息则神安,神安则气足,气足则血旺,血气流畅,则有病可以去病,不足可以补充,已足可以增长。现在病可去,未来病可防,此其小者也。又心息则神明,神明则机灵,静者心多妙,观机辨证,格外敏捷,见理既正,料事益远,遇乱不惊,见境不惑,能一切通达,自无主观偏执之弊,而大机大用,由此开启矣。■20. 人在生病的时候最忌讳是嗔恚心起。这个时候一定要安然顺受,让心安定。然后慢慢调理,健康很快恢复。心安才能气顺,气顺才能除病。否则心急火上,肝气受损,加重病情。心神宁一,那浑身的血气,自可健全发挥。心有两种,一是真心,一是妄心。真心是水,妄心是波,波因风动,风止波息,而水不动。寂然无念,是无心心也。■21. 子时失眠,肾水必亏,心肾相连,水亏则火旺,最易伤神。■22. 睡时如有思想,不能安着,切勿在枕上转侧思虑,此最耗神。■23. 午时属心,此时可静坐一刻钟,闭目养神,则心气强。■24. 人生一切事业,皆以精神为根本,而精神之衰旺强弱,全赖心神之静定不乱,一个乱字,足以妨碍一切工作。■25. 静养法:安坐(卧)在床上,把身心一齐放下,自己浑身如融化,不许用一毫气力,好像没有这个身子相似。呼吸顺其自然,心也不许它用一点力,一起念便是用力了。把心安在脚底板下,此是引火向下,引水向上,自然全身气血顺畅。 ■26. 修行要诀:寂照照寂 切忌用力成佛作祖 无他秘密。具体要求:不许任何部分用一点气力,包括意念、呼吸、肢体,做到:眼不观,耳不闻,鼻不嗅,舌不尝,口不纳,心不想。此是唯一条件。若有所思所闻所觉,即是用气力,甚至乎使臂指即是用气力。呼吸稍粗亦即是用气力。不久那呼吸自然而平,似乎不由口鼻内出纳,而浑身八万四千毛孔中有了动作,或张或翕,此时无我无身无气无心,天然心归本位。所谓引火归元,又名水火既济,为治疗百病之总诀。­■27. 为了养生而死的,占十分之三。到底怎么回事?是因为太爱惜自己的身体了。为了这副臭皮囊,怕受辱,怕受宠,怕吃亏,怕上当,瞻前顾后,左顾右盼,担惊受怕,患得患失……这样,他那颗心整天缩成核桃样,像是被狗反复啃过,怎么能不死。越怕死,越死得快。你要是养生,就得不怕死。只有不怕死,才能远离死。真正不怕死的人,走路不会遇上老虎,就是遇上老虎也不吃他。打仗遇不上刀枪,就是遇上,刀枪也不伤他。为什么?因为他不把死当回事,不怕死,死也就没法了。养生,并不是修道的目的,但是修道的人已经看透了生死,所以不再怕死,既然已经不再怕死,那么死也就不再是问题。生死这一关过去,还有什么过不去的?因此,修道的人能够长生。没想到长生,反倒能长生。一心想着长生,反而死得快。长生不是修道的目的,它只是修道的附带现象。■28. 人有病,人还不以为有病,这就是人的最大的病。知道自己有病的人有多少呢? ■29. 天天三更半夜还在网上的人,本身就是养生的大忌。包括一些所谓的名医也是这样。还有,他们的心量也是斤斤计较,试问这样的人连自己都保不住,还怎么医人呢?■30. 别贪那个小便宜,大便宜也别贪。一个贪字就含着祸。贪,患得患失会导致人得心脏病。贪,患得患失是不懂道法自然的表现。■31. 不要天天想着吃什么补阴,吃什么壮阳。记住了,运动就可以生阳;静坐就可以生阴。阴为阳之母,阳为阴之用。 ■32. 环境对人养生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这就是为什么人在空气清新的深山老林里,会把痼疾养好的道理。因为深山老林中的精微物质(负离子)会通过人在放松情况下的深呼吸把它吸收到人体内部,从而滋润孕养五脏六腑,使人重新焕发活力。还有重要的一点常人并不所知,就是人不仅仅是通过口鼻来呼吸,人身体的每个汗毛孔都是可以呼吸的,而且正是它们吸取着天地的精华。■­33. 人在松静的状态下,慢慢深呼吸就能体会到人和天地精微之气的交换:在吸气时,实际除了肺在吸气,整个身体是在把体内的气向外排,即把人的气释放到天地;而肺在呼气时,实际人是在通过全身毛孔吸收天地的精微之气。这大概就是老子所说的“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34. 什么是悟性?什么是智慧?悟性和智慧就是用最简单的方法来处理、看待一切事物。但一些庸人自扰的人总是把简单的事情看复杂了、做复杂了。繁和简其实是一回事,是一回事的两个方面。聪明的人看到的是简单的一面,愚蠢的人看到的是复杂的一面。­■35. 现代的医院和法院差不多,动不动就给病人下了死刑判决通知书。而好多情况下,是把不该判死刑的人判了死刑。为什么这么说呢?就以“癌症”为例,癌症现在在人们的心里=死刑。其实如果我们不叫它癌症,那么对于病人来讲,就等于给病人留下了希望,等于留下了生机。所以我讲,现在的癌症病人有大半是被吓死的,是被精神压力折磨死的。同时也是被医院折磨死的。因为你一旦被诊断成了癌症,那么他就可以肆无忌惮地处理你,治不死是你命大,治死了,因为你是癌症。事实上讲,没有治不了的病,只是你的心能不能放下,一切病从心生,一切病从心治。只要你还活着,你就有生机。找到了这个生机,对症而治,你就会康复。■36. 现在是一个竞争,把所有的秩序都打乱了,把人引入了魔道。竞争是什么?竞争就是把人们引入无限的贪欲世界。你一方面提倡竞争,一方面又谈什么构建和谐社会,这不是典型的自欺欺人吗。■37. 顺应自然是养生的最高境界。一个人生下来,他的命运就基本上是有一定定数的。他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该吃什么不该吃什么,如果能顺着他的运数去做,就会平安无事。有悟性的人会发现、知道自己的运数,知道他应该干什么,不应该干什么。所以养生绝对不是简单模仿,人云亦云。不要去羡慕别人,要从自己的心里找到自己的悟性。那么人如何才能发现自己是否顺其自然了呢?其实这太简单不过了,你有病了,你不舒服了,你不自在了,那你就是违背自然了。要做到顺外面大自然的自然,还要顺自己内在命运的自然,这二者是不可或缺的。■38. 很多人一听到医师宣布自己得了重病时,往往都会显现出一副无辜的模样,希望用切、割、毒、杀等外来方式去除疾病,然而,疾病真的会没来由地产生吗?世上绝对没有这种「好好的就突然生病的事情」。以感冒为例,如果真要病人作自我反省的话,通常患者都会表示,自己在感冒之前,曾经一连熬了好几个通宵;有些人会说,自己最近吹了冷风、淋了雨;有些人则说,工作的压力很大,常常头痛又失眠。事实上,诸如此类现象,都是导致感冒的因素,接句话说,假使病人的敏感度及警觉性够的话,自然能够做到「防患未然」的目标。■39. 真正的科学是什么?就是因缘果报。不信因果,就不是真正的科学。■40. 没有怕吃亏的心,没有占别人便宜的心。换句话说,就是你能吃亏,别人就是要你命你都舍得,你都给他,而自己在任何时候都不去贪便宜,那你的心还能不定吗?世人谁能做到?但佛就做到了。 ■41. 当人们掌握了健康的方法之后,会真正享受到那种完全不用担心疾病的自信,这种感觉真好,但愿您也能和我们一样拥有这份自信。学问深时意气平,心定则气平。所以对于一个得道的人来说,观察一个人,并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这也是相随心转的结果。■42. 名为五欲之最难破者,色次之,财又次之,食与睡更次之。名心不死,无以入道。■43. 中庸,是养生的根本原则。人体中的气血也是一对阴阳,血为阴为体,气为阳为用。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气不足,易得淤积之病,如肿瘤、血栓等;气太过,易得脑出血之类的病。所以,只有气血平衡,人才能健康。■44. 人只有悟到什么是“自然”了,才算是得道了。知道自然,然后能顺其自然,这个人就是神人。懂得阴阳了,懂得顺其自然了,你就一定会成为良医大德了。■45. 什么是自然,自然就是任何事物都有阴阳两面,任何事物都要经过生、长、收、藏的过程。你顺应这个过程,采用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去调节病人的平衡,怎么会治不好病呢。■­46. 简单和复杂是一对阴阳,越是复杂的事情,往往用最简单的办法就可以解决。同样,看似最简单的问题,你往往解决起来并不容易,你付出极大的努力也不一定能解决得了。这就和刚柔一样,柔极能克刚,刚极柔不防。所以,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就要有这个思路,遇到复杂的问题要去找简单的方法解决,遇到简单的问题不要忽视它,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就和毛主席所说的那样,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就是对问题给予藐视,对过程引起重视。■47. 我们看看这个世界上是不是这个道理。吃饭睡觉有几个人能顺其自然,有几个人能遵守自然。你遵守不了,为什么?因为它太简单了,正因为太简单了,所以你就不容易遵守。这就是辩证法。■48. 什么是平衡?平衡就是阴阳的互相依存和互相制约,哪一方太过或不及都会失去平衡。怎么会伤元气,失去平衡就是在伤元气。经常处于平衡的状态,元气就会保持得好,人就衰老的慢。 ■­49. 阴阳之道就是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互相依存、互相转化。任何一对矛盾,如果一方脱离了另一方,不受另一方的制约了。那它离消失、灭亡就不远了。你看,当今社会,领导们都不喜欢制约,喜欢独来独往,我行我素,贪污受贿,其结果是什么就可想而知了。阴和阳就是如此。大自然中,一个事物的出现,总有另它产生的因素,但同时总会出现另一因素来制约它。这就是五行相生相克的道理,也是阴阳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道理。所以养生的道理也是如此,你生病了,总有一个使你生病的因素存在,同时也会有一个制约它,令你疾病消失的因素存在。正如自然界中毒蛇存在的地方,必定附近就有解蛇毒的草药存在一样。■­50. 什么叫人得意忘形?他失去控制了,失去阴的制约了,所以其下场毕竟是……,同样人也不能一味消沉下去,这就是失去阳对他的制约了。如何具有大智慧,没有博大的胸怀,哪来的大智慧。■51. 俗语说,活到老,学到老。学习也要应时,到什么年龄就要学他这个阶段应该学的东西,否则就是不应时,不顺其自然。但看看我们现在的教育,从幼儿园到大学,有多少是学了应该学的东西。小时候应该学什么,应该学德,学孝道,接着学识字断句,再往下学如何做事。到青年学如何优生优育、家庭幸福。到了中年,学习养生之道。到了老年,学放下心态,安享晚年。继续教育学什么,就是要学这些。■52. 情志跟疾病的相关性是很密切的,有些疾病就是因情志而起,你用药物治疗,治来治去都不好,对于这类疾病,解铃还需系铃人。五志能够致病,五志亦能解病。 ■­53. 养生有一条很重要,就是不能怕死。怕死者阳气不足,阳气不足,死神就会找到你。这就是道家所讲的,修炼人要有英雄的气质。仁、智、勇三者缺一不可。■54. 当你把什么学问理解到她是非常简单朴素的时候,这时候你才是真正得到其中的三昧了。如果你还感到她是那么博大精深,深不可测,那是你还没有掌握到她的精髓,是只见到茂密的树叶,而没看到她的根本,这时候你还是处于“有”的阶段,没有达到“无”的境界。一切离不开阴阳,万事万物离不开阴阳。这个根本就是阴阳。知其一,万事毕。■55. 凝神定气,物我两忘。---养生的真谛。■56. 五行相生相克的应用:凡是因五脏太过引起的疾病,都可以用五行相克的方法对治。同样,凡是因为五行不足引起的疾病都可以用五行相生的方法解决。这是运用五行的根本原则。■­57. 现代人往往都在追求提高物质生活方面下工夫,这种追求的后果是很可怕的。要知道,人们对于物质的欲望是无止境的。一旦这种欲望得不到控制,那等待我们的就是无止境的痛苦。其实,物质能带来的享受,精神也能;药物能治疗疾病,心理疗法也能做到。所以,我们用一生来追求财富,不如用一生来培养出一种好的心态,让我们的精神达到一种超凡的境界。■58. 当人们掌握了健康的理念和方法之后,会真正享受到那种完全不用担心疾病的自信,这种感觉真好,愿我们都能拥有这份自信。■­59. 很多重病或绝症,都只有一个理由:恨。当这恨没了,病也必一起消失。这世间最难解的是绵延不止的恨,固有解不开的恨,才有治不好的病。 ',2)"> ■­60. 故求长寿无病,常强肉身。欲强肉身,当调伏精气神。欲调精气神,当拒绝扰乱之贼。欲杜此贼,当先摄心。欲求摄心,当化贪嗔痴三毒。欲化除此三毒,必学心戒。但空口言戒,无益于事,必求开慧,方不为所愚。欲求开慧,必先求定。欲求得定,必学静坐。 ■愿您的身心从此健康快乐。 因为无能为力,所以顺其自然1、世界很大,风景很美,人生很短,不要蜷缩在自己的一小块阴影里。2、找个时光,好好的放松一下,不要背负过多的压力。拒绝不属于我们自己的承担,让自己做一下自己想做的事。不要太长的时间。一个下午就好。3、如果两个人注定要在一起,最终他们总会找到方法找回彼此。4、每当夜晚时辗转在床上,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些什么,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是现在的生活过于空白,还是内心过于空虚,我们到底都怎么了?我们是不是总是喜欢无病呻吟,还是真的喜欢这种自欺欺人的想法?过着分明幸福,却笑不出来的生活。是我们要求的太多,还是真的上天给予的太少?5、有些事注定成为故事,有些人注定成为故人,有些路注定要一个人走。一些人,一些事,闯进生活,得到了,失去的,昨天的悲伤,今天的快乐,喜怒哀乐都要记得。当这一切都成了回忆,在我们记忆中又会留下了什么?很多事,过去了,很多人,离开了,经历的多了,心就坚强了,路就踏实了。6、只有在你最落魄时,才会知道谁才是时刻担心你的笨蛋,谁是形同陌路的混蛋。7、你爱的不应该是那个在你面前一直绽放光芒的人,而应该是愿意在你面前毫不掩饰缺点的人。8、人应该去旅行,在年轻的时候,趁着有脾气装潇洒,有本钱耍个性,离开睁眼闭眼看见的城市,逃离身边的纷纷扰扰,找一个让心里安静和干净的地方,让自己变得跟水晶一般透明,然后拍一些美得想哭的照片,留给老年的自己。9、人在寂寞中有三种状态。一是惶惶不安,茫无头绪,百事无心,一心逃出寂寞。二是渐渐习惯于寂寞,安下心来,建立起生活的条理,用读书、写作或别的事务来驱逐寂寞。三是寂寞本身成为一片诗意的土壤,一种创造的契机,诱发出关于存在、生命、自我的深邃思考和体验。——周国平10、感激生育你的人,因为他们使你体验生命;感激抚养你的人,因为他们使你不断成长;感激帮助你的人,因为他们使你度过难关;感激关怀你的人,因为他们给你温暖;感激鼓励你的人,因为他们给你力量。心怀感恩,才能温暖。懂得感恩,善待万物。11、抱最大的期望,尽最大的努力,做最坏的打算,持最好的心态,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成事实的,太阳总是新的,每天都是美好的日子。12、对顺境逆境都要心存感恩,让自己用一颗柔软的心包容世界。柔软的心最有力量。13、总有一天你会遇上那么一个人,他让你的欢笑和泪水都有意义,他善待你,把你当成生命中最重要的那个。14、如果一堆苹果,有好有坏,你就应该先吃好的,把坏的扔掉,如果你先吃坏的,好的也会变坏,你将永远吃不到好的,人生亦如此。15、别人拥有的,你不必羡慕,只要努力,你也会拥有;自己拥有的,你不必炫耀,因为别人也在奋斗,也会拥有。多一点快乐,少一点烦恼,不论富或穷,地位高或低,知识浅或深。每天开心笑,累了就睡觉,醒了就微笑。16、不要将自己和他人比,因为每个人都是这世上独一无二的个体。不要将他人追逐的理想变成自己的目标,因为你有你的路,与其眼看着别人的美好,不如用心经营好自己的幸福。当你还可以给予时,不要轻言放弃;当你还可以努力时,不要告诉自己“不可能”;当你主动停止尝试前,没有任何一件事是已经结束的。17、让你难过的事情,有一天,你一定会笑着说出来。18、我们爱一个人的时候,他的缺点根本微不足道。只有当爱情褪色的时候,他的缺点才像一个富翁的穷亲戚那样,时刻考验着我们的良心和耐性。19、因为无能为力,所以顺其自然。20、最美的风景,是我同你看过。 养生最高境界作者 徐文兵   发表于2012-03-09  徐文兵  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著名中医专家  为什么说“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中国字是很有意思的,这句话你翻译过来看:失去神的就死了,得到神的就生了。你好像明白了,但还是不清楚。那神到底是什么?神是个合力。就是五脏六腑一块儿工作时,会产生和谐共振——合力,这就是神。所谓神,就是超乎于物质之上,超乎于形之上、气之上的那个最早的推动力。它是“引申万物者”。  《黄帝内经》里有一篇文章专门讲什么叫神。它讲:“两精相搏谓之神。”意思是说,当父精、母血合二为一的时候,神就产生了。我们经常说“搏斗”,什么叫搏斗?肉搏。必须要接触。合二为一的时候,那一刹那,一个新的生命诞生了——那就是你的神。  中医判断人死亡的标准是什么?失神。我们经常说“失魂落魄”、“行尸走肉”、“魂飞魄散”,什么意思?丢一个魂不算死,丢两个魂也不算死,但如果把最重要的那个魂丢了,就真的死了,或者是生不如死。  最重要的魂是哪个?老百姓平常说“三魂七魄”,不是随口一说的,而是确有其事。“三魂”代着神的三个不同层次和不同功能:胎光、爽灵、幽精。其中最重要的那个叫胎光。胎是胎儿的“胎”,光是光明的“光”。另外两个,一个叫“爽灵”,爽快的“爽”,灵魂的“灵”,就是《灵枢》的这个“灵”。它负责人的智力。我们说这个人有悟性、有根器、有天赋,这孩子很灵、很机灵,这是“爽灵”决定的。还有一个叫“幽精”,幽暗的“幽”;精气神的“精”。它负责生殖、性欲、情欲。举个例子:你失恋了,或者你离婚了,你对女人没有兴趣了,这叫你丢了一个魂——“幽精”;反应慢了,一加一等于二,二加二等于四得掰指头了——“爽灵”有问题了。但这俩丢了都没事儿,都还能活,我们说这人神还在。但“胎光”丢了,就歇菜了,就是行尸走肉了。  胎光、爽灵、幽精,都是人的一种非常高级的神的活动,它代表了神的最高境界。别人都说我们中国主张无神论,让我说,中国原来叫神州,是神眷顾的地方。我们中国人不是没娘的孩子。可现在我们中国人都把神给忘了。  看一个人失神了没有,看哪儿?眼神。中医认为,病人一进门,打眼的第一感觉非常重要。有些病你能治,有些病你治不了。不是说中医见死不救,人家都是“司命之所属”,是阎王爷管的事,你在那儿又浪费人钱财,又耽误人时间,何必呢?  《上古天真论》里已说到:“故能形与神俱,度百岁乃去。”说我们的心就像一个小旅馆,我们的神就像一个客人,它住你这儿叫“舍心”。住在你们家,你把它伺候好了,它跟你多待一会儿,你的生活质量也高一点;伺候不好它呢,形和神就分开了。经常换房子住的人,根据“天人感应”、“天人同构”的原则,他藏在心这个宿舍里面的神会感到不安的。魂魄毕具,如果缺一个、缺两个魂魄,就赶紧去修补。所谓修身,就是要为我们的魂魄提供一个安身立命之所。所以,修身非常重要。现在,我们都带着一个破碎的身、破碎的心在外面混。外面有个风吹草动,对自己的魂魄都有伤害,于是人都失魂落魄,像失眠、抑郁、狂躁等毛病,都和失魂落魄有关。  神是伸张的,是主阳气、阳光的,神气是通天的。而“鬼”却引得大家归地。“鬼”者,归也,就是往下走。所以说,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神。 孔子的“食之有道” 作者   张其成  北京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如果说《周易》的颐卦说的是颐养的总则,那么孔夫子告诉我们的就是颐养的细则。孔夫子在《论语·乡党》一篇里细致谈了“吃”这个问题,其主旨就是守正和精气神“涵三为一”(“吃”本来偏于养精)。  孔子说有多种情况要“不食”: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孔子一生没过几天安生日子,游说诸侯那段儿的生活条件尤为艰苦,用孔子自己的话讲就是“累累若丧家之犬”,像一条没了家的狗,照理说能有一口吃食就可以欣喜了,难道孔子这个时候还能对“吃”有这么多讲究吗?其实,这是对孔子的误解,也是对传统文化的误解,因为在孔子所处的那个年代,“吃”的问题很多时候和祭祀有关,孔子所以不吃或者有选择的吃,与敬天法祖的礼仪有关。而客观来说,这种选择又是有益健康的。  这样来看,“吃”的问题绝对不仅仅是满足口舌之欲这么简单,还包含了气质的培养、精神的调适,其中也有守正的道理,也有“涵三为一”的精神。  首先,食物质地“不正”,变质了,不能食。前三句都是讲的这个内容,鱼、肉腐败或食物颜色异常、发出怪味,都不能吃。味道不正、颜色不正、气味不正常提示食物已经变质了,一方面是食物变质会产生有毒有害物质,另一方面是导致食物变质的霉菌会产生有毒有害物质,所以不能吃了。现在有些食物本来就味道、颜色、气味很怪,比如说臭豆腐、臭鱼等等,能不能吃呢?这可以从两点来考虑,第一是“不正”肯定不能吃,即使是臭豆腐也有它自己“正宗”的臭味,臭味不正的肯定不能吃;第二,这些怪味儿东西,偶尔吃一点没关系,谁也不能顿顿吃餐餐吃,长期、大量吃也不是什么好事。  其次,食物制备“不正”,不是按“正道”做出来的食物,不能吃。比如没有合适调味的食物不能吃,孔子说“不得其酱”“不撒姜”都不能吃,因为调味不仅关系食物是否好吃,也能影响到营养物质的吸收,所以没有合理调味的食物不能吃。街边小摊儿上卖的食物也不食,孔子说“沽酒市脯”,意思是说从外面市集上买来的酒和食物他是不吃的,这条原则现在仍然适用,街边小摊的卫生条件不太好,所以不要吃。再比如说“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都是讲的食物制备没守规矩,偷工减料或者工艺不到位,都有可能给食物的质量造成隐患,所以孔子也不肯吃。其实这里还包括了祭祀祖先的要求,祭祖是一个很庄重的事情,歪歪斜斜、半生不熟、违背常理肯定不行的。  最后,饮食习惯也要守“中正”之道,没有遵守“中庸”之道的食物,不能吃。比如食物放太久了,不能吃,孔子说的是祭肉(指祭品)放了超过三天,就不能吃了。我们今天虽然有冰箱,但是冰箱不是保险箱,食物还是不能放太久的,一般我们主张每次做的菜都最好吃完,不要吃剩菜。又比如对于吃多少的问题,孔子的回答是“不多食”,即节制饮食,这与现代主张“只吃七分饱”养生原则是一致的。还有饮食搭配方面,孔子主张肉类等用来做配菜的食物不要吃得比主食的量还大。而对饮酒而言,孔子说“唯酒无量”,每个人的酒量不一样,所以,酒没有通篇一律的定量,但是要“不及乱”,就是要求在不致乱性或引发酒精中毒等危害身体健康的情况下饮酒。 “遵生”的总则 作者  张其成  北京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我之前做过一副对联:易贯儒道禅医,道统天地人神。在我看来,《易经》是中华文化的群经之首,儒家奉之为“五经”之一,道家奉之为“三玄”之一,《易经》的精神主旨和思维方式在后世儒、道、禅三家中都得到了继承发扬。  那《易经》的主旨是什么呢?简单来说,可以用“道统天地人神”这句话来概括,主张立身为人要做到四个层面的和谐,即天、地、人、神的和谐,天是天时,讲时序和微妙的玄机;地是地利,讲四方所宜和关于“位”的学问;人当然就是居中和谐的能动能思主体了;而神是神灵(偏于信仰层面的),也是精神意识活动,如道德感、幸福感以及知觉、思维等。  四个层面的和谐,其核心又是“神”的和谐,这种和谐的主旨被贯彻到养生之中,明清两代养生学术发达,既发明了丰富多彩的养生法,又有很多高明的养生思想,明代的《遵生八笺》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总的宗旨以“神”的和谐为核心,从天、地、人、神四个层面找方法。  《遵生八笺》开篇说:“摄生尚玄,非崇异也。三教法门,总是教人修身正心,立身行己,无所欠缺。为圣为贤,成仙成佛,皆由一念做去。”意思是养生不在于“崇异”,即不在于崇拜那些异常的、稀奇古怪的东西,比如说特异功能之类的东西,比如有人捏着鼻子用耳朵把气球给吹鼓起来,其实是耳朵里的鼓膜破了,吹气的时候气从耳朵里出来,非但不足以炫耀,反而是一种病态,不应该提倡。  养生应该崇尚“玄”,也就是养生有道,主要是要明白那个道,在我看来所有的道的总根子就是《易经》里面的道。而这个道又体现为教人修身,教人端正心术,然后一步一步做下去,落实到生活中的一点一滴。这样一来凡夫俗子也可以成仙成佛、为圣为贤。这中间没有半点强迫、克制、牵强、造作,仅仅是顺顺当当地按照“玄”的道去做了,心安理得地修身、正心、诚意,做事为人、立身处世都和养生的主旨吻合,养生不再是专门的工作,而是和吃喝拉撒一样成了生活必然的部分。  现在的情况是:“富贵者,昧养生之理,不问为生有方;贫穷者,急养身之策,何知保身有道?”有钱人、有地位的人对养生的道理很蒙昧,所以不会去过问养生的方法;贫苦的人、过得不顺遂的人又为怎么养活自己的身体而着急,哪里知道保养身体的道理呢?各人有各人的处境,要么是内心蒙昧,还没有意识到若身体不好了,一切富贵都是浮云;要么是无暇思量,肚子还没吃饱呢,哪里有能力去想进一步的保养呢?  在这种世界观、养生观的影响下,人们自然是“六欲七情,哀乐销铄,日就形枯发槁,疾痛病苦,始索草根树皮,以活精神命脉,悲哉,愚亦甚矣”!在日常生活中被六欲七情所控制,高兴、悲哀等等感情消耗身体,一天天地形容憔悴枯槁起来,疾病痛苦接踵而至,这个时候才晓得去找草根树皮来熬药求治,以求活命,这很悲哀也非常愚蠢。按照我们现在的观点,养生其实应该早早规划,年轻的时候就要开始了,不能年轻的时候拿身体去换钱,等老了病来找你的时候,再用钱去换健康,而健康却不一定能换得来。  怎么养生?人的生命也就以百年为限,活到100岁就算高寿了,如果能节约生命,注意养护生命,那生命的时间就可以被拉长,这就好比点一炷香,小炷的香燃一会儿就用光了,大炷的香相对燃得久一些。  所以,要减少生命的消耗,大家都夸夸其谈的情况下,我们要少说话,低调一些;大多数人都有很多烦恼的时候,我们要少些计较,不要跟着添烦恼;大家都感到惊恐害怕的情况下,我们也不乱发脾气。  总之,是要“不以人事累意,淡然无为”,不用太操心人世间的那点事情,恬淡处之,不要人为地去强求什么。这样一来,心里没有那么多功利牵扯,就能“神气自满,以为长生不死之药”,长生不死是不可能的,延长寿命、提高生活的幸福感,无疑都按照“神”的和谐这个思路去找方法,目的也是指向“神”的和谐,这样虽然不可能做到老不死,长寿还是能做得到的. 守正才是颐养之道 作者张其成  北京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颐养的正道是什么?《周易》的第27卦“颐”卦专门讲了颐养正道。  在《周易》六十四卦里面,颐卦前面是大蓄卦,即经过“大蓄”而物质财富有了一定的积累,之后才进入到颐卦,即从这一卦开始要讲究颐养之道了。颐卦非常形象,上面是一根阳爻(连续的短线),下面也是一根阳爻,中间是四根阴爻(断开成两节的短线)。整个卦就像一个张开的嘴,两根阳爻(是实心的线段)代表上嘴唇和下嘴唇,四个阴爻(是空心的线段)代表嘴的中间是空的。《说文解字》上说:“颐,颔也。”颔就是腮帮子,这个卦的卦象是嘴巴,人用嘴巴吃东西不就表示养人吗?表示颐养吗?  颐卦上面三爻组成一个艮卦,意思是止,即静止不动;下面三根爻组成一个震卦,意思是动,不停地在那里动。上止下动,非常形象,就把嘴张开,下巴在动,上面的静止不动。上面不动而静止的是在那里颐养别人,下面活动的是求养于别人。  颐卦的六条爻辞很有意思,下面震卦的三根爻的爻辞全是凶,上面艮卦三根爻的爻辞全是吉。颐养别人的、帮助别人(上面的艮卦),怀有仁爱之心,总是付出给予,当然是吉利吉祥的。反之,总是求养于别人的(下面的震卦),习惯了攫取,总是想抓这个抓那个,有的人抓钱,有的人抓权,有的人抓名,最后什么也抓不住,因为人都是撒手而归的,以这样一种索取的心态处世多半预示着凶险。  所以,通过观看嘴巴吃东西,就能发现最可靠的颐养之道是“自求口实”,是自己向外求。这同样适用于求养于人的情形,宋代大学问家程颐对颐卦有个解释:“天地造化,养育万物,各得其宜者,亦正而已矣。”程颐强调要正,即要守正道,这样才能求得食物。你要想养别人或求别人养你,都必须守正。见习录入编辑:周子静   那么,颐卦里就讲了两种情形下的颐养之道(一种是自养,一种是养人),其核心都是要守正。  自养要本于德性(也就是要守正道),这样才吉。如果不本于德,就像下卦的三根爻一样,那就凶。比如六二爻本来位置很好,又中又正,按照《周易》的惯例一般来位于二和五的爻都是非常吉的,但在这里却是凶,为什么呢?因为六二爻在这里没有守正道。六二本来应该向六五求,但是它违背了常规,去向上九求,所以是凶。  养别人也要守正道,一定要出于公心、公道。这就像上九爻,他是养别人的,只要守公道,虽然艰险,也吉祥吉利。养别人的这个“养”有个特点是自己富有了才能去养别人。所以光自己有才能、有能力还不行,你不能光顾自己养自己,还要去养别人,颐养在这个时候才是正道,才是吉利吉祥。程颐解释说:“夫子推颐之道,赞天地与圣人同功”,夫子就是孔子,孔子为什么推崇颐养之道?这表明天地是养万物的,而圣人、君子都效法天地,尊崇天道,也是养人的、爱人的,这就体现了一个公平原则:你有能力,所以你不但要养自己,还要养别人。  不管是求养于人,还是养别人,都讲究本于德而守道,也就是颐养要守正道,这是颐养的总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