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色幻想4合击:郑重其“饰”说月饼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9:14:08
郑重其“饰”说月饼
 
 
 
 
 
■新闻考古
 
周之江
 
风土与人情,每连缀而言,殆因两者唇齿相依,一损俱损。其中道理,不难想见。
恰逢中秋,倍觉往昔风土人情,一去不回头。之所以想起这个话头,缘于每到中秋,报章竞相说月饼,仿佛这一传统佳节只剩下两件事可做,一是送月饼,二是收月饼。不单风雅欠奉,就连风俗也所余无几。
更无趣者,是连月饼也讲不出新话题来,翻来覆去,只是说贵,说不值那个价,说老百姓吃不起,说奢侈浪费,老生常谈,如此而已。寻常一饼,鲍鱼其里,精装其外,便可卖出高价,于是口诛笔伐,年年不休。
然而中秋不止于吃月饼,常见的习俗还有送瓜。清人叶调元著《汉口竹枝词》,有咏中秋的一首说:“中秋云是闺人节,瓜果中庭礼月华。一路送瓜图热闹,不知喜信应谁家。”其自注曰:“俗以端午为小儿节,中秋为妇女节,有送瓜、洗眼、摸秋、叠瓦塔等俗。”
旧笔记里,谈到中秋与瓜及妇女之关系者不少。如清人富察敦崇撰《燕京岁时记》:“莲瓣西瓜凡中秋供月,西瓜必参差切之,如莲花瓣形。”又云:“《帝京景物略》: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之,如莲花……女归宁,是日必返其夫家,曰团圆节也。”
中秋送瓜、供瓜,其品种有西瓜、冬瓜,据我所知,也还有用南瓜的,大约取决于各地的物产不同。知堂老人《儿童杂事诗》“甲编”,有关中秋的一首有句云:“红烛高香供月华,如盘月饼配南瓜。”
钟叔河先生笺释即引周作人《绍兴的风俗习尚》说:“中秋祀月亮是全国一致的。绍地祀月的仪式是燃一对一两起至二两、四两、半斤、一斤的红烛,供一个四两起至半斤、一斤、五斤、十斤的大月饼,配水果四色和南瓜、西瓜及北瓜于桌上……”
旧时北平过中秋,民俗还有“兔儿爷”,《燕京岁时记》说:“每届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黄土抟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谓之兔儿爷。有衣冠而张盖者,有甲胄而带纛旗者,有骑虎者,有默坐者。大者三尺,小者尺余。”
中秋和兔儿爷扯上关系,显见得是因传说月中有兔所致,其流俗所播,及于官宦人家乃至宫廷大内,《清稗类钞》即说,泥塑兔儿爷“巨者高三四尺,值近万钱。贵家巨室多购归,以香花饼果供养之,禁中亦然”。
价值“万钱”的兔儿爷,跟今日“天价月饼”比起来,也毫不逊色甚至犹有过之。
中国人自古重视中秋节,明人张潮《幽梦影》即说:“一岁诸节,以上元为第一,中秋次之。”但中秋起源并非很早,王谟质疑宗懔所著《荆楚岁时记》就说:“谟尝以唐人诸类书备载四时十二月令节而独不及中秋为憾,今考是记,亦只载八月十四日作眼明囊事,于十五日亦无闻焉。窃意自唐以前,世俗尚无中秋故事,不宜荆楚别有沿革也。”不过,中国旧历的制定遵循四时阴阳之变,中秋之类传统节日,多半与农事有关,倒是确凿无疑。因此祀月配瓜,祈求多子多福,也就顺理成章了。
已逝不复为人所知的中秋习俗,可说者还有很多。而月饼之所以独占鳌头,根本上还是出于近世商家刻意炒作推广。从农业社会进入商业社会,风土人情,让位于广告消费,不亦宜乎。
不妨拿西方圣诞节作对照,历来受商家青睐。香港专栏作家林行止曾撰文考证圣诞的源起,说是现今流行“红袍白胡肥矮”之圣诞老人形象,出于十九世纪60年代美国漫画家纳斯特创作。圣诞老人送礼的习俗始于荷兰,而把礼物塞进空袜子的“送礼法”,则完全是百货公司的杰作,目的不外乎多卖东西。
月饼与中秋捆绑得越来越结实,一如火鸡之于圣诞节,玫瑰之于情人节,大抵也因为宣传广告之功。想想看,中秋若只送瓜,除非换做金瓜银瓜,否则怎么也卖不出价。不像月饼,馅子变化多端,郑重其“饰”之后,身价随之陡增,自在料中。
高价乃至于天价月饼,究竟该不该批判声讨。如果完全不考虑先决条件,站在道德高地上,话可以说得很痛快过瘾,但也未免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趋向理性思考问题的经济学家如周其仁,对此问题,有过研究。在其《天价医药费损害他人吗?》一文中,周其仁分析道,只要收入来路正当、不靠公费报销,“在‘市场准入自由和方便,商业模式选择的创新自由和方便’的条件下,天价消费不容易损害他人。因为市场迫于竞争的压力,可以区分不同的消费层次,并对每一层次提供物有所值的商品和服务。在此条件下,有人在高级酒楼享用海鲜大餐,并不能损害我在大排档里吃阳春面”。
民国时期,李孟符著《春冰室野乘》,其“内务府靡费”一条记载说,乾隆朝,军机大臣汪由敦觐见,皇帝问他早餐吃何点心,答曰家贫,不过“鸡子四枚”而已。不料皇帝竟至愕然:“鸡子一枚需十金,四枚则四十金矣。朕尚不敢如此纵欲,卿乃自言贫乎?”汪由敦久历官场,深知内廷采购的弊端,自知话没说对,要惹麻烦,赶紧解释说:“外间所售鸡子,皆残破不中上供者。臣故能以贱值得之,每枚不过数文而已。”这才算糊弄过去。
同一条笔记里还说,道光皇帝想吃片儿汤,内务府的答复是,“请添置御膳房一所,专供此物,尚须设专官管理,计开办费若干万金。常年经费,又数千金。”皇帝听了,觉得何须如此麻烦浩费,“无尔,前门外某饭馆制此最佳,一碗直四十文耳。可令内监往购之”。内务府忽悠皇上另有一套办法,去了半天回来,复奏曰:“某饭馆已关闭多年矣。”皇帝无奈叹息:“朕终不以口腹之故,妄费一钱而已。”
所以说,价格贵贱未必尽是价格的问题,合理不合理,关键得看“克扣”宰了谁和“回扣”归了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