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笔顺怎么写:东瓯名镇温州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20:58:53
东瓯名镇——温州(图) 温州,是一座山清水秀又充满历史情趣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素称“东瓯名镇”。

  温州历史悠久。早在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瓯越先民就已在此隅繁衍生息,创造了古老的瓯越文化。西汉初年,越王勾践的七世孙驺摇因起兵反秦灭楚有功,被封为东海王,成立东瓯王国,在楠溪江口西侧筑东瓯王城。温州建城于东晋明帝太宁元年(323),迄今已有1680余年的历史。建城时,称永嘉郡。唐朝高宗上元二年(675),改称温州。南朝文学家丘迟赞誉温州“控山带海,利兼水陆,实东南之沃壤,一都之巨会。”

  温州文化灿烂,史称“东南邹鲁”。“伊洛微言持敬始,永嘉前辈读书多。”南宋时,温州“人文之盛,冠于全国”。哲学史上,以叶适为集大成者、倡导务实弃虚、理财治国的永嘉学派,与朱熹的理学、陆九渊的心学鼎足而立,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学史上,著名的江湖诗派“永嘉四灵“称誉一时,戴侗的《六书故》在中国文字史上较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有过之而无不及。近现代的孙诒让、夏鼐、夏承焘、陈介石、刘绍宽、黄溯初、宋恕、陈虬等,在我国思想史、文学史、科学史上均有重大影响。温州是中国南戏的故乡。北宋光宗绍熙年间(1190-1194),中国戏剧的最早成熟形式——南戏,起源于温州,当时叫温州杂剧,也叫永嘉杂剧,剧目有《赵贞女与蔡二郎》、《王魁》等,对明清两代戏曲影响很大。永嘉昆曲、瑞安高腔、温州乱弹、温州鼓词均在国内久负盛名。永嘉昆曲曾三度被点名晋京演出,北京长安大戏院座无虚席,2001年,永嘉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审定为“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的代表作”。温州是中国数学家的摇篮,苏步青、姜立夫、谷超豪等蜚声中外。

  温州山清水秀,风光毓秀。得天独厚的地理和自然条件,使得温州具有发展旅游的独特优势。作为旅游资源大市,温州旅游景区面积广、密度大、种类多、品位高、特色鲜明,集山、江、海、湖、岛、泉之大成,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墓葬、庙宇、民居、牌坊、廊桥、城堡、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等,应有尽有。雁荡山之奇秀,楠溪江之清纯,百丈漈之壮丽,南麂岛之迷人,渔寮大沙滩之雄阔……皆给到过温州的海内外游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形成了温州旅游资源的生动写照。

  温州现拥有1个2处世界地质公园,雁荡山(北雁荡山、中雁荡山、南雁荡山)、楠溪江、百丈漈-飞云湖3个6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2处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候选单位,1个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1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5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6个全国工业旅游示范企业,65家农家乐休闲旅游特色村示范点,1个省级旅游度假区,8处省级风景名胜区、10处市级风景名胜区、11处县(市、区)级风景名胜区,5处国家级森林公园、8处省级森林公园,2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5处国家重点文保单位、50处省级文保单位、县(市、区)级文保单位484处。温州是中国山水诗的发祥地。历史上,不少文人墨客、达官显宦,不辞跋涉,慕名远道而来。其中谢灵运、颜延之等都曾先后出任永嘉郡守,他们留下了大量赞颂温州山水的诗文歌赋。东晋书圣王羲之曾游永嘉,留下摩崖石刻。而南朝永嘉郡守谢灵运,“于永嘉山水,游历迨遍”,写下了《过白岸亭》《登绿嶂山》《从斤(筋)竹涧越岭西行》等,开创了中国山水诗派。

  温州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改革开放以来,温州经济发展现象更是举世瞩目,遐迩闻名。温州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起步较早、发展较快的地区之一,曾以“小商品,大市场;小生产,大流通”著称,是全国个体私营经济的先发地区与股份合作经济的发祥地。温州温州拥有“中国最具经济活力城市”、“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中国古廊桥之乡”、“全国武术之乡”、“中国象棋之乡”、“中国礼品城”、“中国鞋都”、“中国休闲服装名城”、“中国拉链之乡”、“中国钮扣之都”、“中国泵阀之乡”、“中国电器之都”、“中国制笔之都”、“中国剃须刀生产基地”等近70张国家金名片,堪称“时尚之都”。近几年来,温州服装、鞋革、眼镜、烟具、低压电器、纽扣等行业的产销规模已在国内外占据重要地位。    
 

 

  
 
  
 
   2010-7-13 10:29 上传下载附件 (336.19 KB) 2010-7-13 10:29 上传下载附件 (329.22 KB) 2010-7-13 10:29 上传下载附件 (333.92 KB)

     2011-2-16 13:45 上传下载附件 (706.93 KB)
  2011-2-16 13:51 上传下载附件 (664.69 KB)
 2011-2-16 13:51 上传下载附件 (606.18 KB)
      2010-7-23 23:46 上传下载附件 (162.23 KB)

2010-7-23 23:46 上传下载附件 (116.83 KB)

2010-7-23 23:46 上传下载附件 (115.36 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