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流十传:江苏省启东市汇龙中学欢迎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6:59:58
主题:     新课程标准下有效高效语文课堂教学方法探讨时间: 地点: 出席:语文备课组全体教师主持:记录:活动程序:一、组长发言揭题

          二、教师交流发言

          三、组长总结发言

发言内容记录:

马永辉:

 2007年9月启东市教育局开展了“有效课堂过关验收”活动,在这次活动中我组老师都一次过关,有百分之六十的老师以90分以上的高分通过验收,这一成绩受到了教育局教研室及学校领导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但是,验收活动仅仅是一种形式,我们不能自满。教学无止境,学校要创建四星,这是我们学校发展的需要,是机遇也是挑战,“四星”对我们的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不仅要有效,更要追求高效。要实现有效、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教学方法无疑是关键。今天我们学科剖析的论题就定为“新课程标准下有效、高效语文课堂教学方法”。请各位老师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以及理论学习体会谈谈自己的看法。

徐旭:

课程改革是教育发展的必然。改革既要面向未来,又要立足现在,也不能丢弃传统。我认为,首先要对传统的教学理论、教学要求、教学方法进行梳理,结合目前学生的实际、教材的实际,创造性地加以利用。例如“六认真”“三主”教学,“五精五必”“十大高新技术”等,我们要加以整合,充分利用好传统教学方法中的精华。

季亮:
是的,老师的观点我赞同。我们首先要继承传统教学方法中有价值、有生命力的东西,然后再广泛吸收先进的课堂教学方法。近三十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语文课程的发展呈现出生活化、多样化,也导致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只以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为目的语文教学方法就有十种之多:发现法、解决课题法、问题教学法、范例教学法、暗示教学法、SQ3R学习法、问题讨论法、欣赏法、观察法、局部探求法、研究法、探究和研讨教学法、综合性学习法、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法等,如此这般,不一而足。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是语文课堂教学科学化、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也是语文课程发展的必然要求。但是,我们决不能为方法而方法,不能搞形而上,一切教学方法的终极目的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我们在追求方法的时候不能走入误区。
徐胜晓:
方法一定要实在,我最反对“花架子”。只有有效的教学方法、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才是好方法、好模式。目前课堂教学中的“花拳绣腿”满天飞,有的令人费解甚至作呕。有“目标秀”:许多老师一上课就亮出教学目标,上公开课更是如此。凡是教过几年书的人都知道,一堂课确实要有教学目标,但是这目标只需教师心中有数即可,为什么一定要公开亮相呢?能否达成教学目标,不在于学生知道不知道目标,而在于教师心中有没有目标,如何去在教学过程中贯彻目标实现目标。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走老师既定的目标教学才是最理想的教学。如果学生机械地朝着老师所设定的目标努力,他们的思维就会受到限制,创造性就会受到压迫,这恐怕是“暴力教学”了,还谈何“有效?另外,目前的课堂教学讨论太滥,探究太浅、甚至太无聊。例如探讨“白居易对琵琶女的感情是同情还是爱情?”近乎闹剧。探究题一定要精心设计,给学生以充分的时间空间去思考去查阅资料去探讨求证,课堂教学中花三五分钟就能探究出结果吗?如果能,只能说明这是“伪探究”。还有一种是“多媒体秀”,放大量的幻灯片,如果是以文字为主的,还可以,增加了信息量。如果是大量的图片或者长时间的音乐,那会取得怎样的效果呢?一本书,一支粉笔的年代出过多少教育大师?多媒体教师只能成为教书匠,不可能成为艺术家。真正有效的教学方法应是“用思想牵引知识,用情感推动过程”的,是无需花头,但能以“广博厚实的知识,淡定从容的态度,幽默风趣的语言,耐人寻味的思想,真诚朴实的人格”打动感染学生的。“本与真”是教学法的真谛。
黄萍萍:
一语惊醒梦中人,老徐一番话给我极大的启示。我认为所谓教学方法,应包括教法和学法,这可能与我们本次论坛主题有些违背,但“教”是客体,“学”才是主体,所以我还是想谈谈“学”的问题,学法。1、积少成多聚沙成塔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需要在生活中、学习中不断的积累。因此,可以让学生利用生活中零碎的时间去学习,看一点,记一点;积累一些零碎的知识,在不经意中建造自己知识的高塔。2、回忆内容促进记忆每天晚上睡觉前,把当天学习的内容在脑子里过一遍,加深记忆,这种方法对学好语文是很有帮助的。在回忆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想不起来的内容,此时要及时翻一下书,然后合上书本再回忆一遍。3、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学习语文,是一个阅读、思考、写作相结合的过程,读读、思思、写写多结合才能提高学习效率。阅读的同时要写读书笔记,把书中最有价值的内容记下来,也要把自己阅读中的新思考、新想法记下来。4、磨刀不误砍柴工学生做习题时,不要急于去做,一定要想一想老师讲的例题是什么意思或先看书,把所讲的内容全部弄懂后,再做习题。

从培玲: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阅读能力是一个人综合素质能力的体现。它关系到人文修养的培养。在中学阶段,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一起构成了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阅读教学在整个中学阶段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语文课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而阅读教学又是语文课中的基础。学生只有掌握了一定的阅读能力,才能进一步锻炼、培养写作的技能。我观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阅读教学实际上已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它占用的课时多,所耗费的精力最大。然而从整个语文教学的效果来看,阅读教学的情况是最让学生发愁,老师担忧的教学内容之一。关于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大家一起来探讨。

马永辉:

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能力难以提高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反复训练以达到形成良好的稳固持续的能力是语文阅读教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方法本身无可厚非,是有用的而且必要的。而在实际的教学中,不少教师往往不自觉地将学生视为等待填食的鸭子,不管它的肚子是否已饱满,总是一次性的“塞填”进去尽可能多的知识,在课堂上总是尽可能地把课文分析讲解得足够细致、足够透彻,唯恐有丝毫的遗漏。虽然有时也从教学方法上尽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那也是以教师为中心来组织的。首先教师已经设定了想要达到的目标,比如说归纳思想、段意、含义。学生们顺着教师搓的这根线往前走,而缺乏自己的主动性、思考性。久而久之,学生就对老师形成一种依赖性,等到他们自己接触到阅读材料的时候,就机械呆板的按步就搬地分析课文。而在如今,开放性题目越来越多,越来越加强的大环境下,学生们的阅读能力必然面临更大的考验。对于此方面能力的缺失,如果简单地归之于学生阅读能力太差,而尽量加大训练的力度,必然使学生事倍功半,阅读能力也难以提高。究其原因,我们可以发现这是因为学生没有形居良好的阅读习惯。     

高姝:那么如何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呢?
从培玲:

这一点从我对那些语文成绩优秀学生的考查中不难发现,他们都具有自主读书的习惯,一般来说他们都有上课前预习课文,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抓住课文的重点,摘抄名言名句,记读书笔记,使用工具书和参考书等等习惯,这些习惯还不足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如果学生的眼界只局限于课本,哪怕把课文啃得一字不剩,背得滚瓜烂熟,那语文成绩也未必上得去。相反在班级里也有些其他科目成绩平平,甚至较差的同学,而他们的语文成绩往往不错。问其原因不外乎两方面:一方面基本上理解课堂的内容,但是也不是拼着命去学习那些死知识;二是大量的课外阅读。大量的课外阅读,拓展了他们的眼界,积累了他们的语文知识,不知不觉中提高了他们的阅读能力。而那些其他学科成绩很好,语文却不行的同学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只注重了课堂上的所谓“精练”,却忽略了适当的课外阅读,读死书,不善读书。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平时也很重视阅读教学常规的建立,如规定每个学期开学前学生通读新的语文课本,完成固定的作业。老师对他的每一届学生都制定了语文教学常规,并始终如一地坚持执行,使学生形成了良好的习惯。所以坚持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培养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前提,并终身受益。

徐胜晓:

教师没有形成正确的教学思路,违背了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吕淑湘先生曾经说过:“阅读课也好,作文课也好,都流行一套程式。”教师按这套程式去教,学生按这套程式去学,都不必动脑筋。现在语文阅读课教学流行的正是这样一种模式,教师首先要求学生标出自然节,以备讲评,圈出生字词,要求学生划出要点和疑点,然后思考文章写的是什么内容,表现了怎样的主题。初看上去,这种教学方式好象从易到难,逐步深入,由点到面,很符合语文教学的特点。细究起来,其实不然。这种教学方式违背了整体--局部--整体的这样一个原则。如果按照这种方式教学,教师照搬教参书上的内容就可以很轻松地完成一节课。但同时,他也破坏了一篇十分完美的文章。可以说选入中学课本的文章,每一篇都是情采声茂的佳作,而这种教学方式只能将这篇课文所构筑的一个完整的美感破碎了。

杨勇:

我认为阅读文章首先我们应该是从整体上来把握文章的气势、文采、内涵、外延。作为一名教了几十年语文的教育工作者来说,拿到一篇文章来读,肯定不是第一步就探讨其字词的读音和意义,我们一定是想去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思想。写作是讲究气势的,整体把握课文才能追随着作者的气势,更加深入地了解文章。如果支离了文章的完整性又怎么能真正懂得文章,懂得作者呢?其次要精读、细读。阅读教学中,一开始把握整体有助于我们全面把握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意图。接下来的任务是学习语文的基础知识,分析其局部的意义,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基础知识能力。细读的过程也是形成良好阅读习惯的过程。
王冬梅: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教师应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勤于动笔、划要点、编提纲、摘佳句、作批注、写心得等。在读书的同时动笔,可以使阅读细、深、透、活一些,要使学生养成阅读时动笔的习惯,不但有利于语文教学,而且有利于整个中学基础教育阅读时动笔,将手脑活动与思、看、记配合在一起,也可以有效地开发大脑的潜能。
徐旭:朗读在阅读中的作用也很重要,在精读、细读这一过程中,朗读的作用应该加强,文字是思想和情感的表达,朗读是思想和情感在发声,一篇词汇丰富、语言精彩的文章,如果只是默不作声地看,有时很难全会到其思想和情感的力度和层次,自然也就难以真正掌握表现这些思想和情感的文字。通过朗读,将文章中蕴涵的思想倾向、内涵深刻体会,将语言的词句和篇章整体、要旨和表述、意味和感情色彩通过朗读加以沟通,融为一体。最后在由课文的整体性把握到局部分析、理解的深入探究,在这一过程中,也必须树立整体观念,不能单独的把字、词与句子、段落甚至课文割裂开来考虑。因为这些字、词只有在特定的语言环境背景下才具有特定的含义。至于划分段落和层次,也是为了更好地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涵和意义。从段落层次的框架结构上来把握文章内部的联系,能够更好地把握文章的脉络和作者的意图。教师在这一回归整体过程中就要能够引导学生理解段落层次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对文章认识理解的高度更上一层。

从培玲:

语文阅读教学中应注重创新设问近几年,提问设计法非常盛行。“提问设计”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模式,能够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但是在这一过程中,也有许多问题暴露了出来。往往是一堂课提出的问题满天飞,课堂气氛十分热闹,但是对课文的主旨、内涵却很少能深刻把握。提出的问题过多,导致学生很难从文章中筛选重要和有用的信息。针对这一问题,从我实际的教学经验中得出了以下要重视和注意的内容:
1、虚拟提问,引导学生的求知欲。一节课的成败在于学生能否积极思维去探讨。虚拟提问是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发表不同意见,自己主动去解决问题的开始。只有把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出来,才能更有效的使语文课上得有内容、有意义。

2、注重提问的启发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注意提问的启发性,这也是启发性教学的要求,设计好具有启发性的课堂提问需要教师细致地研读课文,筛选借鉴参考资料中的信息,删繁就简。具有启发性的课堂提问能够激起学生的主体功能,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地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判断语言表达等各个方面的创新能力。例如当我们读悲剧时,眼泪总会情不自禁地夺目而出,可是我们读《阿Q正传》,眼泪却流不出来,这又是为什么呢?这样的问题,对于学生来说自然就很具有启发性,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很有作用。

3、突出重点和中心,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热闹的课堂教学不一定是具有启发式的教学,效果也未必好。当今科技迅猛发展,课件、多媒体轮番用在了许多语文教师的课堂上,然而其效果怎么样有待考察。其实启发式的教学并非是方法,这种形式更多地是一种教学的指导思想,所以设计具有启发式的教学应注意。
4、形成师生互问氛围,平等提问。传统地教学模式是教师主导,根据课文的内容设计提问,完成教学任务,然而如果教师按照这种模式长久不变,学生们也很容易养成依赖性的思维定式。如果在传统地教学模式之外,鼓励创新,反过来让学生作为完成一篇课文教学任务的主导,让他们自己研究课文,提出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求知的思维习惯。当然让学生提问也要把握好“度”。教师要把握住课文的主旨要求,力求避免干预学生的思维,但是也应该根据主旨要求适当作一些导引,使学生的提问既能突出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也有利于课文主旨的把握。更不能为了完成任务而人为限制阻碍学生思维的创新。
马永辉:(总结)刚才大家主要对阅读教学方法和策略进行的探讨,只要我们遵循语文的学的基本规律,在语文教学中扎扎实实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语文阅读教学就能登上一个新的台阶,整个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就能够得以实现。语文教学中的另一大板块—作文教学的课堂有效教学方法我们将在以后再组织大家探讨,希望各位在作文教学中勇于探索,大胆尝试,加强学习交流。

观点汇总:1、要实现有效、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教学方法是关键。2、要结合学生实际、教材实际,充分利吸收传统教学方法中的精华并灵
活地创造性地加以利用。 3、一切教学方法的终极目的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我们在追求方法的时候不能走入误区,“本与真”
才是教学法的真谛。4、“教”是客体,“学”是主体,语文教学要注重学法的研究指导。5、阅读教学又是语文课中的基础。有效的阅读教学前提
是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关键是教师正确的教学思路的确立。6、教学中教师应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加强朗读。7、提问设计是有效教学的突
破口。平等提问,形成师生互问氛围。虚拟提问,可以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问的启发性,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起点。8、课堂教学要重点和中心
要突出,课堂教学结构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