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油精和润滑油:古人“输不起”与“输得起”的启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09:24:39
古人“输不起”与“输得起”的启示 作者: 用心沟通      2011-09-03 07:51:47   标签: 强国 文化 历史 杂谈      何谓“输不起”?笔者想在百度、谷歌查一下,竟然没有准确答案。以我看来,“输不起”实际上是一种态度、一份胸襟、一个观念。一般意义讲,“输不起”也是一种天性。大凡人都有好胜之心,都存好强之意。尤其在孩提时代,无论什么事情,总是希望自己能做到更好,能比别人强,获得周围人的认可。但因年幼阅历少,各方面都不成熟,都并不了解自己的强项和弱项,在人前或、是在集体活动中,一旦不如人、输于人时,他就会表现出不满意、不高兴。这个在无知无畏的年少时期无疑是正常的现象。只要加以正确引导、有益培养、适当教育,就能够逐步克服。

   但若已长大成人,依旧或面对挫折、失败,采取回避态度,逃避困难做法;或在比拼中输了,在竞争中败了,就发脾气闹情绪,以示不满,甚至是耿耿于怀,心生怨恨,非“报一箭之仇”的话,这种“输不起”就很不好、很不该了。


    从严格意义上说,自古以来,“输不起”情结既深植于中国文化基因中,也纠结在某些统治者或高级领导人脑子里。他们有些人可能因为输不起,所以无法接受批评,拒听反对意见,甚至打压异己,逆我者亡。纵观整个历史时期,横看社会每个角落,往往越是掌握一点权力的人,就越是“输不起”:不愿接受批评,不肯认输道歉,不承认决策失败,不欣赏对手优秀,自视甚高,目中无人,以致闻过则怒、闻功则喜。这样一种状况,于国家不利,对自己也无益。

    近来,习近平一再要求领导干部“读史”,强调“领导干部不管处在哪个层次和岗位,都应该读点历史,从中汲取有益于加强修养、做好工作的智慧和营养,不断提高认识能力和精神境界,不断提升领导工作水平。”笔者以为,这不仅是个好建议,也是一份高要求。毕竟,以史为鉴,能知兴替。领导干部学习历史、了解历史、熟知历史,才能站得高、看得远、思得透、想得深,好处极多。

    “输不起”“输得起”,在历史长河里有数不尽的实例,我们不可能一一枚举,就各举一个加以说明吧。

  有史料记载,当年明成祖朱棣还是“燕王”时,曾与刘伯温之子刘颢下棋,他见局势不妙,发威说:“卿不少让耶?”刘颢正色道:“可让处则让,不可让者不敢让也。”朱棣一听面色发青。后来,这盘棋真的朱棣输了。及至朱棣登位,刘颢没有无原则地跟随朱棣,而是站在明惠帝一边。明成祖召见刘颢,刘颢称疾不至。刘颢因此被捕入京,仍坚持原则,毫不屈服,大骂朱棣说:“殿下百世后逃不得一个篡字。”朱棣气急败坏,将他下狱。刘颢不愿受戮,自刭而死。

    想这朱棣下棋输不起,要别人让他;政治上输不起,把别人下狱。羞怒自卑至此,却还感叹:“怎么就赢不了他呢?”真是杯具。

    为帝为官之人,连这点雅量都不存、连这份胸襟都没有,何以能做大事、成伟业?尽管明成祖即位后五次北征蒙古,追击蒙古残部,缓解其对明朝的威胁;疏通大运河;迁都并营建北京,作为历史上第一个定都北京的汉人皇帝,奠定了北京此后500余年的首都地位;组织学者编撰长达3.7亿字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设立奴儿干都司,以招抚为主要手段管辖东北少数民族。特别是令他闻名世界的郑和下西洋,前后七次,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沟通了中国同东南亚和印度河沿岸国家。从这个角度看,明成祖也可谓功绩累累的一代雄主。但我们不禁想说,若是朱棣能再宽宏大度些、能再胸襟博大些,敢于正视自己,善于对待他人,可能成就更大、业绩更好,岂不是锦上添花、愈加辉煌?

    反面例子如此,正面典型怎样呢?有作者胡展奋曾在一篇文章中指出:“输得起的领导者,我以为首推秦穆公,他派遣三主将伐郑,在崤山之役被晋军伏击,全军覆没。主张出兵的由余自请治罪,秦穆公说:“罪止寡人一身,与爱卿何干?”他穿上素服哀悼阵亡将士,并亲去迎接被遣回的三主将,痛哭道:“使众将军身受奇耻大辱,实寡人之罪也。”承认失败,承担责任,是何等了不起的胸襟。此所以跻身五霸也。这种评价,让我很欣赏,也很赞同。

    老子有一句至理名言:“不争,故莫能与之争”,实在精彩,它揭示了人们往往疏忽的一个客观规律。 一个人的一切,不是争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主要看他的实际与实绩,看他的品格与智慧。当然也不能忽视机遇、环境等外界的不确定因素。

    一般说来,锱铢必较的人,不可能是大气的、有信心、有能力、有把握、有格调、有形象的人,而只能是心胸狭窄、私心太重、“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的人。这种人往往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身为领导者,切忌必争、皆争、乱争。有些表面上的道理、论据、事实之侧面、角度之争的背后,往往是利益之争、意气之争、派别之争、背景之争。胡争乱争滥争,容易导致耽于争论争辩,误了正事正业。

    很多时候,争是没有正确认识自己、正确看待他人。而这又是个关系到人生成败、事业兴衰的重要问题。朱元璋曾写过一副对联:“大度能容,容天下难容之士;慈颜常笑,笑世上可笑之人。”朱元璋这种重视人才、正视自己的胸怀,对建立大明近三百年的基业起到了很大作用。“容天下难容之士”,是领导者的一种博大胸襟、最高境界。领导在识人用人时,必须有豁达的气度、宽宏的雅量,才能发现人才、用好人才,成就大业。同样,正视自己,认清短处,看到不足,扬长避短,才能善待批评,勇于改正。无数事实证明,越是自高自大,越是得意洋洋,越是压人一头,越是无人买账。与其这般杯具结局,何不谦虚谨慎,低调做人踏实做事?

    古人云:“唯宽可以容人,唯厚可以载物。”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每个人的性格、风格都完全相同,也不可能每个人的想法、意见都完全一致。但作为领导干部,必须以宽阔的胸襟、谦和的气度和闻过则喜的修养,极力推动心齐气顺、风正劲足局面的形成,才能真正为实现国强民富的最终目标夯实坚固基础。

    “输不起”,不仅可能会输掉自己的前途,更可怕的是可能会输掉良好的工作氛围、和谐的社会环境、公正的用人机制,进而使事业受损、国家受害、民众受苦。因此可以说,领导者的胸襟决定着其高度与格局,胸襟已不是简单的避让和消极无为,而是不争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的终极智慧。

    只有“输得起”,才能不断总结、不断进步,逐步走向巅峰。刘邦好几次被项羽打得四处逃窜、无家可归,因为“输得起”,他才重整旗鼓,卷土重来,最终成就大业;红军长征途中在国民党军队围追堵截下,尤其是湘江之战,损失了绝大部分力量,因为“输得起”,遵义会议后,确立党与军队的正确领导集体,从此革命事业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直至取得全国解放。国家是如此,人生也莫不是如此。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什么启发启示呢?值得认真研究。

    (作者:用心沟通  原创http://blog.people.com.cn/blog/log/showlog_only.jspe?site_id=350993&log_id=1315007576655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