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学入门讲座视频:“宝山遗址”风水极佳的阳抱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8 10:23:47
  宝山遗址位于东渚镇宝山村的阳抱山,这是座海拔仅20多米的小山,位于阳山西侧,又名铜顶山。1983年3月发现古文化遗址。遗址分布在阳抱山南麓,宽10米、长约200米的范围内,总面积约2000平方米。文化层厚约80厘米,文化内涵丰富,采集到磨光石锛、刃口磨光的斜面石钺等石器和夹砂红陶罐、印纹硬陶罐、原始瓷等陶瓷的碎片。陶器的纹饰多为拍印纹,有云雷纹、弦纹、席纹、曲折纹、方格纹、叶脉纹,体现了西周至春秋时代的地方性文化特征。

     阳抱山已知的著名古墓尚有鲁肃墓,鲁肃是吴国最重要的名臣。陆绩墓,曾作《浑天图》,注《易经》,撰写《太玄经注》。朱德润墓,元代官镇东行省儒学提举,曾与倪云林叠成“狮子林”假山。朱用纯墓,明末清初著名理学家和教学家。1928年,李根源二次赴阳抱山访考朱墓,既得“墓在北三梓堂,穴已山亥向,地为朱家产,先生墓志铭,二千余言,彭定求撰”。

       1991年7月6日,村民采石放炮后拆破时发现一处东晋古墓。墓廓系青砖结构,由墓室、墓道两部分组成。进深6.66米,高约4米,平面呈“凸”字形。南北向,东西墓壁边长4.42米,中间略有弧形;南北墓壁边长4.45米,墓底铺设2层青砖,东西一顺砌法。在离地面约1米处,室壁渐向上收身,穹窿结顶。墓室四角离地1.5米,各置1砖挑出,作为灯座,各有青瓷盏1件。棺床位于墓室的后半部,东西向,棺木已朽。存有铜、铁棺钉27枚,尸骨无存。祭台设在墓室的前半部,由2层青砖纵横排列呈长方形,出土文物多存放在上面。室壁上还嵌有多块模有反书“一尺六寸”砖。出土文物共22件:其中青瓷器12件,铜器4件,玉、石器3件,铁器1件。这些随葬品中,尤以青瓷器为最著,如桥形四系盘口壶、青瓷羊尊、球形高足有盖香熏、兽足砚、吐盂等。青瓷胎质青灰,釉色晶莹,纹饰简朴,造型生动。另有滑石猪、玉印和刻有“顾褚”、“顾叔声”姓名的五面铜印1方;铜弩机、铁剑等物。随后,山麓相继发现规模较小的“船”形古墓几处。

     2001年4月,苏州市测量绕城高速公路路址时,在阳抱山发现一座规模较大的墓葬。9月起,由苏州博物馆和吴中区文管会联合对墓葬进行发掘。古墓呈长方形,坐东朝西。墓上封土成覆斗状,封土顶部长25米,宽12米。底部东西长60米,南北宽40米。封土厚4米多,采用了春秋时先进的版筑技术,两边夹版,中间一层层地加上泥土和石头夯筑而成。墓室长11.3米,宽5米,深4.5米,为长方形石穴墓,西侧有长16.7米、宽3.5米的斜坡墓道。此墓早有盗掘者光顾过。墓中棺椁不知所踪。墓室里留下一把青铜凿,长12.5厘米,宽4.5厘米,凿两侧弧形向外挑起,呈“风”字形,是典型的越国青铜凿。墓道里则有越国黑皮陶双耳汲水罐及一只泥质陶的杯子,两者皆应为战国时期的越国盗墓者所遗留。盗墓者没有留下多少随葬品:两组原始青瓷器,均为官窑烧制,胎薄精致、釉色均匀、器型规整,无盖。一组是8件原始青瓷罐,大的有4只,直径18厘米、高17厘米;最小的一只,直径3.8厘米、高3厘米,仅一只乒乓球大小。另一组为原始青瓷扁碗,共五只。这是继苏州真山大墓之后又一处吴国王室大墓,从而也进一步表明,在古城西部山区存在一个吴国王陵区。

     2005年7月25日,在阳抱山獾墩修复采石宕口现场再发现有大型墓葬。獾墩位于阳抱山北侧小峰上,顶部有东西长9米余的墓坑露出,其上残存封土仅3米余,其东西两侧还有石砌防盗墙,整体规模东西长约40米。此墓葬遗址为一墩一墓,是在基岩上由人工堆筑的土墩墓,整座土墩封土达7层,多呈坡状堆积,墩中部堆积层较厚,近边缘处略薄。墓葬为长方形竖穴,墓口全长11.6米,墓道在东,为斜坡墓道,长2.25米,从墓道口至墓室处倾斜10度左右;西部墓室长约9.35米,残宽1.9至2.7米。在墓室西北侧有一坑,东西长2.8米、南北长2.5米、深约1.6米左右,这极可能为当时的一个随葬器物坑,可惜在该坑地表下有一个早期盗洞,一直至底再通到墓室,所有器物被盗掘一空。仅在墓室内底部残留15件随葬器物,陶瓷类主要为原始瓷碗与陶纺轮,玉石类则有玛瑙管、玉柱状器、绿松石珠、镶嵌类绿松石片等。

游后感言:宝山遗址是依山旁的宝山村命名,但遗址和众多古墓均在阳抱山上,感觉称“阳抱山遗址”更贴切。

推荐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