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往北吹歌词:艾灸治疗热证的理论探讨 (一)(二)(三)+程凯博士手把手教你刺血疗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22:38:10
2011-05-24 12:57:25|  分类:默认分类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本文引用自vip_party《艾灸治疗热证的理论探讨 (二)林莺、许金榜论热证可灸机理》
艾灸治疗热证的理论探讨 (一)金远林、吴军君论热证可灸的机理:
艾灸可治寒、热、虚、实诸证,然自《伤寒论》以后,却有热证忌灸之说,且奉行千余年延至今日,他以为其因有三:(1)、《内经》有“热者寒之”之准绳;(2)、医圣张仲景之著《伤寒论》有热证忌灸之载;(3)、灸治热证之理欠明久也。上述三因,乃使古今诸医用灸治热者众,言热证可灸者寡,甚至有人在临床上将艾灸运用于多种热证,而在理论上仍坚持热证忌灸论。笔者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将灸法运用于热证治疗屡获效验。故此对其治疗机理作一讨论。
1、火郁发之论
《医学入门》云“热者灸之,引郁热之气外发。”
“火郁发之”之语出自《内经》这里之“火”指的是实热证,指实热证治疗时可佐以发散之药,以利于热邪消退。因此,有人认为“火郁发之”是热证施灸的理论根源。但是,大量的临床事实证明艾灸不但治实热证,亦可治虚热证,如《针灸大成》以艾灸治疗“骨蒸潮热”,近人以艾灸治疗阴虚火旺型肺结核,均获得良效,这说明“火郁发之”论并不能全面阐释灸治热证之机理。
2、甘温除热论
《丹溪心法》云:“火病虚脱,本是阴虚,用灸丹田,所以补阳,阳生则阴长也”。有学者认为此为灸治虚热证之机理,且其实质是与甘温除大热有着同一涵义,甘温除热法源于李杲,李氏认为阴火的产生因于谷气不升,脾气不流,阴火随之上冲而致,治当补中益气,使脾气升发,则阴火下潜,其热自退,其补气之品皆甘温,如党参、人参、黄芪、白术、甘草等,故后世称此法为甘温除热法。因此,甘温除热的关键在于补中气,故不能认为凡甘温能除热者,皆甘温除热法,更何况艾灸有温无疑,可甘从何来?再者甘温除热是内服甘温益气之剂入胃益脾,而艾灸是通过经络、腧穴施灸,二者可能有某些相同的效果,但论述其机理是不能混为一谈的。
3、热因热用论
《丹溪心法》云“火以畅达,拔引热毒,此从治之意”,即热因热用,何谓热因热用?即以热药治疗热证,但其热是真寒假热证,属阳气虚衰,浮阳外越,出现身热,颜面潮红之症,以热药温散里寒,浮阳内收,其热自退,而艾灸治疗热证,有真热、有假热;真热者有实热,有虚热,实热者显然不能热因热用,虚热者有阴虚火旺而发热,可用热药乎?徒伤阴液也,因此,热因热用论具有很大的片面性。
4、双向调节论
有学者认为“通过灸的药力和热力刺激经络穴位,发挥双向调节作用”,在临床上,灸治法确实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如用于高血压患者具有降压作用,用于低血压患者具有升压作用,用于肥胖患者具有减肥作用,用于消瘦患者具有增肥作用。但是,众所周知,有很多穴位是具有双向性的,在提出艾灸的双向调节作用的同时,是否意识到穴位的双向性呢?因此,作者认为艾灸的“双向调节”作用是穴位双向性的体现,把一些双向调节的临床现象归结于灸治法,理由是不够充分的,其次,双向调节说没有从本质上揭示灸治热证的机理。
(二)林莺、许金榜论热证可灸机理
热证可灸与热证禁灸的争论由来已久,存在此争论的根本原因在于对灸法的作用机理认识不同。热证禁灸始于东汉末年张仲景的《伤寒论》,书中反复提出“火逆”“火劫”等危害的告诫,把灸法作用等同于火法效果,即单纯温热刺激,认为热病用灸是以火济火,热证用灸,当以东晋葛洪为代表,认为灸法虚实寒热,无所不宜,后陈延之、王焘、窦材推而崇之,及至近代,许多医家仍主张灸法可用于邪热内盛的实热证及阴虚阳亢的虚热证,其中以魏稼、周楣声为代表。作者认为热证可灸已为大量的临床实践和现代医学实验所证实,热证施灸有其理论依据。
不同热证的施灸机理
1、表热证:表热是热邪外袭肌表所致,表热证施灸可以调和营卫,助卫气以驱除皮毛肌表之热邪,恢复其正常。“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的功能,发汗解肌,邪祛正安。
2、实热证:其病机属阳气偏胜,实热证用灸,热能通经活络,火能消物,通郁散结,热祛神安,从而达到除瘀解毒、消肿止痛的功效。《医学入门》云:“热者灸之,引郁热之气外发”。
3、虚热证:虚热证用灸,可以助元气,元气充盛,生化有源,使元气不断转化为阴精,助气以补阳,达到阴阳平衡。气虚发热用灸法,取其甘温除大热之意,以热补气,使脾胃气盛,运化正常,虚热自除。《丹溪心法》云:“大病虚脱,本是阴虚,用灸丹田,所以补阳,阳生则阴长也。”艾灸治疗热证,其机理是以艾叶通利经络为前提,借助火力的帮助,以腧穴为施灸点,以经络为途径来实现的。实热证,艾灸使经络通畅,邪离经络而去,则热自退;虚热证,艾灸使经络通畅,阴阳气血之虚因鼓舞而致经络充盈,阴阳平衡,而热亦退。
艾灸治疗热证的理论探讨 (三)王家骜热证可灸探析
1、温通气血
首先应该明确灸法的主要作用究竟是什么?奚永江主编的《针法灸法学》讲义,对灸法所下定义如下:“是用艾绒或其它药物放置在体表的穴位部位上烧灼、温熨。借灸火的温和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达到治病和保健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作者认为“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温通气血”这句话是很有意义的。即以温为手段,经络作传导,起到通气血的作用,灸法是通过刺激体表而起作用,对机体的功能状态起调节的作用。《内经》云:“凡用针之类,在于调气”对灸法的理解,也是侧重于“调气”这个关键词。灸法的主要作用是“温通”而不是“温补”。
祖国医学强调经气的作用,经气在人体内是以经络为通道,具有维持人体生命机能活动,抗御病邪,发挥治疗作用的精微物质,认为百病之生,皆由于气。《千金翼方?针灸》亦云:“凡病皆由血气壅滞。”说朋血气壅滞是导致疾病发生的主要机理。郁滞、壅滞之形成无非由于外感六淫、内伤七情,热邪亦不能例外。如外科的痈疽、疔疖就是由于热、毒之邪,蕴蒸肌肤,致气血凝滞而成。热邪还可与其它病邪互结,而阻滞经络气血,如痰热互结,湿热互结等。既然热邪可致气血壅滞,那么具有“温通”作用的“灸法”用于热证,也就无可厚非了。吴师机《理瀹骈文》谈到热证外膏药用热药时说:“得热则行。”道理和热证用灸是一样的。
2、以热引热
中医有所谓“郁火”之说。热邪可与它邪互结。被郁之热,可以温和的热气引之,使之外出,达泄热之效。李梴《医学入门》 曰:“热者灸之,引郁热之气外发,火就燥之义 也。”“火就燥之义”即同气相求,以热引热之义。郁滞了肌肤 之热,易生痈疽。《医宗金鉴》对痈疽治疗用灸法,言可“使毒 气随火气而散”。《对济总录》说得更为明确:“凡灸后却似火欣 痛,经一宿乃定,即火气下彻。肿内热气被火夺之,随火而出也。”灸后火欣痛,热得散也;一宿乃定,火气下彻,热已散也;火夺热气,则痛肿自消。
3、助阳益阴
《内经》把火分为两大类:即“少火”和“壮 火”。少火是指人体的正常之火,即“生气”之火;壮火是指损害人体的反常之火,即“食气”之火,为元气之贼,又称“邪火”。李东桓《脾胃论》中指出:“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火邪为病不管是实火还是虚火均能耗伤人体的元气。实火是指火病邪实而正气抗邪有力者,多见于外感;虚火是指火病正虚而抗邪无力者,多见于内伤,两者均属“食气”的邪火。内伤虚火之为病,有阴阳气血之辨,属于阴血虚的,为虚火中的“阳火”;属于阳气虚的,为虚火中之“阴火”。阳火、阴火皆为虚火。虚火者,皆由水火不济,非火之有余也,故阴虚发热和阳虚发热均可以灸取效。对阴虚发热的“阳火”用灸的机理,从阴阳互生的观点解释,易于解释,灸之可益阳,以翼阳生则阴长。阳虚发热的病理机制是内伤脾胃,使脾气不能升清,反使清气在下以生寒,胃气不能降浊,而反使浊气在上以生热。用灸法可温运中气,调其升降之枢,使清浊各归其源,而使热 除,此与用药的甘温除大热为异曲同工。
4、灸法本身有补泻
艾灸补泻,最早见于《灵枢?背腧》:“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自灭也,又火泻者,疾吹其火,传其艾,须自灭也。”后世的《针灸大成》也有所论及,《黄帝内经太素》作了注释:“言灸补泻,火烧其处,正气聚,故曰补也;吹气热入,以攻其病,故曰泻也。”这里涉及到灸法刺激量和时间与补泻的关系。毋吹其火,须其自灭,以聚正气。正气指什么,阴阳之气也。吹其火,吹气热入,以攻其病,说明灸可攻病泄邪,当然包括热邪之为病了。所以,灸法补泻论,也驳斥了艾灸之火为火邪的观点。
事实上,灸治热证在临床也常应用。如治疗哮喘用灸法,对实热、虚寒型均有效;以隔姜灸治疗浸润肺结核、肺结核咯血;灸足三里等穴治疗菌痢、急性阑尾炎等等。关于灸法治疗腹膜炎、发热、高血压、急性乳腺炎、睾丸肿大、便血、角膜溃疡、结膜炎、疔疮、痈疖、带状疱疹等病症,也常见报道,而这些报道中均未见记载灸法对热性病症产生什么不良后果。所以灸法治热证,理论上是讲得通的,实践上也有广泛的应用,我们应该开拓思想,寻求灸法的更多适应症,以造福于患者。
程凯博士手把手教你刺血疗法
简介:
针刺放血疗法的治疗取穴和毫针取穴不同,其穴位不一定在十四经上,而是要选取穴位处或穴位附近有病变的“血络”。也不拘泥于其经气血之多少,而应取决于其经是否有血盛瘀阻征象,“血实宜决之”。刺血疗法所言及的穴位名称,只是为了便于交流经验,使学习者掌握选穴进针的规律,而借助于十四经腧穴名称。实际上临床选穴是比较原则、灵活的,比如所说的太阳穴,真正进针时可在丝竹空、童子髎、太阳穴之范围内选取显露明显的静脉血管。而条口穴,在进针时可在丰隆、足三里、下巨虚,甚至位置更下一点的范围内寻找有瘀血的静脉血管。
--------------------------------
疾病       主穴          辅穴
头痛             太阳(颞浅V)  后头痛委中,头项痛尺泽,头顶痛印堂
血管性头痛        太阳,曲泽(贵要V)        尺泽,印堂,鱼尾
脑血管意外        太阳,曲泽,委中(腘V)        委阳,腰腧,阳交,手足局部
脑外伤后遗症      太阳,印堂        阳交(胫前V)
风湿性关节炎      肩尺泽,肘曲泽,腕中禇、阳池,髋环跳、委阳,膝足三里、阴陵泉,踝足背。
肩周炎           尺泽,外关        局部,曲池,曲泽,肩俞,肩贞
坐骨神经痛        腰俞(椎外V丛),委中        委阳,阳交,环跳,丘虚
急性腰扭伤        腰阳关,局部        委中
慢性腰痛          腰阳关,腰俞        风市,上缪,长强,委中
颈椎病            太阳,尺泽(肘正中V)        大椎,委阳(小隐V)
五官疾病          太阳        印堂,听宫,阳白
面瘫             太阳,下关,阳白        鱼尾,四白,地创,颊车
三叉神经痛        太阳        地创,颊车
荨麻疹            曲泽,委中        曲池
乳房肿块          曲泽        局部
腱鞘炎            局部        合谷,曲泽,尺泽,列缺
骶髂关节炎         腰俞,委中,阳交(均为左侧)
不孕证            腰阳关,曲泽,阴陵泉
遗尿症            腰俞,腰阳关,太阳
--------------------------------
下面着重介绍刺血科常用的穴位及主治。最常选用的穴位是:头部的太阳。上肢的曲泽,尺泽,腰背部的腰俞、腰阳关,下肢的委中、委阳、阳交,还有手背部和足背部穴位。
太阳(经外奇穴)
取穴:在眉梢与外眼角中间向后约一寸,凹陷处瘀阻明显的血络。
主治:精神分裂症、癫痫、神经官能症、脑炎后遗症、高血压病、脑血管意外后遗症、内耳眩晕症、神经性头痛、五官科疾病、慢性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食道癌、甲状腺肿瘤、对口疽等。
针法:斜向上针刺出血。
肩髃(手阳明大肠经)
取穴:在肩端两骨间凹陷处,取血络。
主治:肩关节周围炎、风湿性关节炎、脑血管意外后遗症等。
针法:直刺出血。
曲泽(手厥阴心包经)
取穴:在掌面肘横纹之内侧处,取血络。
主治:精神分裂症、癫痫、心脏疾病、中暑、脑炎后遗症、脑血管意外后遗症、关节炎、末梢神经炎、急性乳腺炎、胃病、食道癌、皮肤疾病、不孕症等。
针法:直刺出血。
尺泽(手太阴肺经)
取穴:伸肘,在肘窝横纹之外方,取血络。
主治:慢性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肩周炎、中暑等。
针法:直刺出血。
曲池(手阳明大肠经)
取穴:屈肘,肘横纹之尽头处,取血络。
主治:肩周炎、关节炎、脑血管意外后遗症、皮肤疾病、高血压病、食道癌等。
针法:直刺出血。
鱼际(手太阴肺经)
取穴:在第一掌骨的掌侧中点、赤白肉际处,取血络。
主治:慢性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咯血等。
髀关(足阳明胃经)
取穴:在骼前上棘直下平齐会阴处,取血络。
主治:急性阑尾炎、关节炎、脑血管意外后遗症等。
针法:直刺出血。
条口(足阳明胃经)
取穴:在胫骨前外缘、足三里穴直下五寸处,取血络。
主治:慢性气管炎、丹毒、脑血管意外后遗症、多发性神经根炎等。
针法:直刺出血。
丰隆(足阳明胃经)
取穴:在条口同一水平上,腿外侧处,取血络。
主治:慢性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精神分裂症、心脏疾病、胃病等。
针法:直刺出血。
风市(足少阳胆经)
取穴:直立时臂下垂,在大腿外侧中指尖处,取血络。
主治:急性阑尾炎、慢性腰腿痛、下肢麻木等。
针法:直刺出血。
阳陵泉(足少阳胆经)
取穴:在膝下腿外侧、腓骨小头前下方一寸处,取血络。
主治:精神分裂症、癫痫、慢性气管炎、肝脏和胆囊疾病、关节炎、丝虫病橡皮腿等。
针法:直刺出血。
阳交(足少阳胆经)
取穴:在外踝尖上七寸、腓骨前缘阳陵泉与外踝尖连线中点处,取血络。
主治:精神分裂症、癫痫、肝脏疾病、胆囊疾病、结石绞痛、急性阑尾炎、皮肤疾病、胸胁外伤疼痛等。
针法:直刺出血。
委中(足太阳膀胱经)
取穴:在腘窝横纹中点处,取血络。
主治:精神分裂症、癫痫、脑炎后遗症、脑血管意外后遗症、高血压病、小儿麻痹后遗症、关节炎,坐骨神经痛、慢性腰腿痛、鼻衄、对口疽、搭背、皮肤疾病、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颈椎病、头痛等。
针法:直刺出血。
委阳(足太阳膀胱经)
取穴:在膝腘窝横纹外侧处,取血络。
主治:同委中穴。
针法:直刺出血。
阴陵泉(足太阴脾经)
取穴:在膝下腿内侧、胫骨内髁下缘处,取血络。
主治:痛经、不孕症、尿路感染、急性淋巴管炎等。
针法:直刺出血。
三阴交(足三阴经交会之穴)
取穴:在内踝上三寸、胫骨内侧后缘处,取血络。
主治:月经病、不孕症、小儿麻痹后遗症、丹毒、丝虫病橡皮腿等。
针法:直刺出血。
腰俞(督脉)
取穴:在背部正中线,第四腰椎棘突下、骶骨裂孔处,取血络。
主治:慢性腰腿痛、坐骨神经痛、腰椎疾病、小儿麻痹后遗症、脑炎后遗症、脑血管意外后遗症、慢性肾炎,小儿遗尿、子宫脱垂、痔疾、急性腰扭伤等。
针法:直刺出血。
腰阳关(足太阳膀胱经)
取穴:在背部第四、五腰椎棘突间正中处,取血络。
主治:同腰俞。
针法:直刺出血。
上髎(足太阳膀胱经)
取穴:在下腰部第一骶骨后孔处,取血络。
主治:慢性腰腿痛、坐骨神经痛等。
针法:直刺出血。
长强(督脉)
取穴:在尾骨尖与肛门之中间处,取血络。
主治:痔疮、脱肛、慢性腹泻等。
针法:直刺出血。
手背部穴位
取穴:选取手背部瘀阻比较明显的血络,相当于阳池、中渚等穴位。
主治:末梢神经炎、雷诺氏病、小儿麻痹后遗症、脑血管意外后遗症、脑炎后遗症等。
针法:斜刺出血。
足背部穴位
取穴:选取足背部瘀阻比较明显的血络,相当于足临泣、照海、解溪、太冲、丘墟等穴。
主治:末梢神经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关节炎、脑血管意外后遗症、脑炎后遗症、小儿麻痹后遗症、丹毒、丝虫病橡皮腿等。
针法:斜刺出血。
除了上面所介绍的常用的穴位外,十宣、少商、大椎、百会等穴文献记载也很常用,特别是十宣、少商等穴,常用于急救开窍,效果显著。
另外,据《循经考穴编》记载,可应用针刺放血治病的穴位有二十八个,摘录于后供临床参考。
穴位—主治
瘈脉:耳鸣、目眩、小儿瘈瘲
颔厌:头风痛、耳珠痛
悬厘:目赤肿
临泣:目疾
上星:宣泄诸阳热气
素髎:眼丹
兑端:唇反、唇肿
攒竹:目疾
曲差:鼻疾
囟会:真头痛(八岁以下不刺)
百会:头痛
肩髎:肩臂重痛不举
肩贞:肩痛
三阳络:挫闪腰痛
关冲:肘膊痛、心烦
少商:宣泄脏热、喉闭
少冲:心闷、喜怒无常
委中:腰腿痛、疮疡
气冲:吐血
足三里:脾胃病
上巨虚:脾胃病
太冲:脚气红肿
中封:脚上生疮、筋掣阴缩
大都:本节红肿、疼痛
至阴:湿脚气
然谷:令人立饥
水泉:踝骨痛
--------------------------------
程凯博士手把手教你刺血疗法(视频)
刺血是中医传统的疗法,西方早期也很崇尚放血疗法。对于治疗上火,退烧和降血压有很好的效果。但刺血的位置和出血量都是有讲究的,而且上火还分为实火和虚火,专家会在节目中教您如何分辨实虚火,手把手教您刺血的方法和穴位,还会有观众现场在专家拇指的少商穴进行刺血演示
',1)">
您可能也喜欢:
【引用】三伏灸的详细操作方法
多种疾病艾灸法+骨蒸病灸方的治疗+艾灸心得+八大穴位,两大总穴
【引用】史上最全的艾灸治病取穴方法
手掌脚膝穴位可以治百病,灸可补阳 ,艾灸疗法调理阳痿最有效的方法,艾叶治疗前列腺,艾灸减肥好处多
六经病+王德凡《补肾良方》+二十八个穴位详解+特效穴位治疗常见病集锦 --常用穴位处方歌诀一览表
治痛对穴略谈 ,多种疾病“针、灸”法 ,特定穴位治疗各种疾病 ,秘传穴位疗法经验
《扁鹊心书》中的灸法学术特点 ,艾灸的研究与应用,施灸取穴参考 ,灸疗效方 ,论灸法所面临的几个问题
【引用】艾灸疗法
艾灸方案 +9种实用艾灸养生方法 +扁鹊灸法+[转] 灸后调养
.石辛 的谈经论穴2
【引用】艾炙疗法汇总
【引用】艾灸治疗多种疾病经验谈+谈针灸
引用 艾炙疗法汇总+艾灸的家庭养生功效
黄针邪 的几则针炙帖+ 独穴治病47绝招
评论这张
转发至微博
转发至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