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弄 凤于九天简介:睡眼望世转净明山人的止观法门与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3:34:42
 回复日期:2010-10-11 03:12:44 
回复 
  不怕念起,就怕觉迟。这一句很多人都知道,但其真义恐怕就不见得都知道。
  下面(二)滋养各位。
   名字即者,理虽即是,日用不知,以未闻三谛,全不识佛法,如牛羊眼不解方隅。或从知识,或从经卷,闻上所说一实菩提,于名字中通达解了,知一切法皆是佛法,是为名字即菩提,亦是名字止观。若未闻时,处处驰求,既得闻已,攀觅心息,名止,但信法性,不信其诸名为观。
  这一段,就叫名字即,非常重要。这个和禅宗、金刚乘密宗一样的道理。禅宗,他要彻悟本性。彻:消融诸佛的言说,通达一切缘起的真实。金刚乘也是这样,他要离开分别心的,以圆融的智慧去修行,这样才能成为真实功德。所以说“名字即者,理虽即是,”理虽然就是,但是你“日用不知。”道理上讲得好象是这样,或者经里是这样讲,但是你的日用呢?你一举一动,你说话,你转念头是不是这样呢?你是不是把念头当作妄想呢?你是不是把身体当作有漏?你是不是把境界当作尘劳?你是不是把人当作人相来看?这就是问题来了。是吧!实际上你如果人我还在,是非还在,起心动念都把他当作妄想,要么就是压制他,要么就是排弃他,都是这样做功夫,你就日用不知了。不知道这个理即了。因为理即是佛啊!日用不知,你就不是真明白了,所以说“以未闻三谛。”因为这样的人没有听到三谛,这个闻很重要,不是耳朵听,不是思想去想,是用我们的本性去闻。闻:这个闻字就是开发,就是悟入,悟入什么?悟入三谛。真正明白了。比如说真闻的人,知道这个念就是我们本性的作用,妙假,念的体是空。在无念的体性当中不妨起念,空假不二,他这样子的理悟叫做闻三谛。那么他未闻三谛,全不识佛法。虽然文字也懂,诵了很多经,看了很多书,真正的佛法并不认识,完全不认识佛法是什么?什么是佛法?不是文字,不是道理,不是境界,不是修行的方法。所谓的佛法,一切山河大地,一切万有,起心动念,全是佛法,这样才叫闻到佛法。所以说那些人好像牛羊的眼睛一样,他不解方隅!他不知道东南西北,这就指出来了。什么意思呢?如果懂佛法呢,你就知道东南西北了,你知道怎么样了,你就有智慧了。不然的话人云亦云,经里怎么讲,你也怎么想,那么还是不懂方隅。实际境界来了,你还是不明白,等于是牛羊眼一样,不解方隅。“或从知识”,或者一个修行的人,一个善知识,你去新近这个善知识、过来人,他已经明智通达的人,他遇到所有的语言,所有的表现,都是从这个理体上流露出来的。都是本性的作用,都是当下的流露,他是智慧的作用,他不依文字,不依境界,不依道理,他不会有相对的执着心来讲法,他是从自性当中流露出来的。他的知,是知真性灵知,这个知是什么知啊!了知本性如如不动,了知当下明朗现前。这是知的含义。识,识是什么?遍识一切根基,遍识一切差别,善用诸法开发众生的本性。就是说他的法,他的用都是工具,他知道没有实法于人,就是说,他已经开出金矿了,有经验了。

作者:睡眼望世 回复日期:2010-10-11 03:14:12 
回复 
  那么众生,别人的金矿还没有开,他就告诉你怎么开。用什么工具才能打开,这叫知识,这是最最重要的过来人。“或从经卷。”如果夙因深厚的人,他过去生修了很长时间,在大乘实相中用功,那么即使没有人教导他,引导他,他从经卷读诵当中豁然开朗,一闻千悟,彻底明白,那么从经卷闻上所说一实菩提。听到闻到,这个闻,智慧的闻,反闻的闻。闻到所说的一实菩提,这个就是实相真性的菩提,“于名字中通达解了。”在名字当中,例如我讲话,就是名字,讲话是借这个文字的符号,通过这个名字,通达实相。所以祖师讲,名字就是实相,也有的地方讲,文字就是实相,不但文字是实相,山河大地,哪一个不是实相?哪一个不是佛呢?郁郁黄花,青青翠竹都是真如,都是般若。“于文字中通达解了”。真正通达是很难的,通达是一通一切通。通:圆通,达是了达一切诸法的差别叫通达。“解了”,什么叫解,所有的疑问,所有的障碍,所有的不明了的地方都解开了。什么叫了,了了分明,看得清清楚楚,非常透彻,无论这样讲那样讲,为什么这样讲,为什么那样讲,都彻底明白了。所以说这个通达解了就是大开圆解,就是彻底领悟,就是当下的一种肯定承当,他有一个力量,就是说再也没有疑惑了,信心具足,智慧具足,不会再被别人所有的议论所影响,不会再在中途产生颠倒的知见,在日常生活当中,在修证的过程当中,他是把握得非常好,处处是实相,处处是中道,这个方向再也不会迷惑了。所以苏东坡也这样讲:“名字位上真佛眼,未知毕竟付何人”。古人都是这样,获得了名字即以后,他说我要把这个名字即的智慧怎么传下来,这叫传灯,也可以说智慧之灯。这是因为经论这么多,人的知见这么复杂,往往注解经论的时候会走偏,在指导修证的时候会起比量。所以他下面说句话就指出来了,知一切法皆是佛法,这叫做通达了。知一切法,不是经里的法,不是三乘的佛法,是世间出世间的一切法,都是佛法,这个叫做大开圆解。无论讲到儒家、道家,讲到社会的哲学、文学,讲到人生的一切事情,六道轮回所有的一切都是佛法,这个叫做名字即,非常非常重要的。是为名字即菩提,这个菩提就是道,就是觉,在名字中,你觉悟了,你有智慧了,你的菩提在你心中升起了,但是这个智慧见地非常的强,但实际的修证,道力还是非常的弱,不够,还要培养。所以说这仅仅是真实性的开始。“亦是名字止观”。叫名字止观。什么叫名字止观呢?若未闻时,如果还没有开悟,没有大开圆解的时候处处驰求,到处要拜访名师,到处要寻找经论,看注解,提问题、辩论,到处在哪里搞,驰求。既得闻已,既然懂了,噢!一念顿歇,自性大开朗朗明白,原来是这样!好,“攀觅心息”,在哪里攀缘啊?在哪里寻找啊?不用再去找了。到哪里去找师父,到哪里去找文字,找道理,找更高深的东西,没有了,自己一心中就都具备,一切法都是佛法,吃饭穿衣一切现成,一切具备,这叫什么?“攀缘心息,是名止。”就是止息了向外攀缘之心,向外求的没有了,不明白的没有了,怀疑的没有了,这个起心动念,东找西找的心没有了,叫止。“但信法性,不信其诸名为观。”很重要这句话,这和禅宗都是一样的。禅宗说,你本来就是佛,你到哪里去找?你把家里的宝藏都丢掉了,到这里来找什么宝贝啊?骑牛觅牛,骑着牛在这里找牛,找什么?不要找了。你本来就是,所以心就歇下来了。“但信法性”,因为圆悟悟什么?悟法性,悟实相。而这个法性在哪里呢?就在当下,就是这一念之心!一切法都在这一念心当中,本来具备。所以说“不信其诸”,其它再也不相信了。信什么神通、奥秘啊?外面的东西再不相信了。就是信这个法性,法性就是佛。一切功德,一切妙用,都是从这里升起来的,离开这里什么都没有,就是“不信其诸,名为观”。至此,虽说尚未圆满成道,做到这一步,已经是非常了不起。这个人心量就很大了。所以天台宗讲,即使你没有成道,学过天台止观,为因也强,作为因种下来,非常强,一出头来,就是出世的时候,就是一闻千悟,是大丈夫的量,他对理性,对万法都非常明白,他不会在外面寻求。所以说这个名字位上有胜观现前,有胜慧现前,名为观。这是第二即。
  

作者:睡眼望世 回复日期:2010-10-11 03:15:47 
回复 
  观行即是者。若但闻名口说,如虫食木,偶得成字,是虫不知是字非字。既不通达,宁是菩提?必须心观明了,理慧相应。所行如所言,所言如所行。《华首》云:“言多不行,我不以言说。”但心行菩提,此心相应,是观行菩提。释论四句评,闻慧具足,如眼得日,照了无僻。观行亦如是,虽未契理,观心不息。如《首楞严》中射的喻,是名观行菩提,亦名观行止观。恒作此想名观。余想息名止。云云。
  那么什么叫观行即是呢?若但闻名口说。听到了名字,口也会说,道理都懂。那是“如虫食木”,像虫啄树木,偶得成字。讲得都对,想得也对,理也对,但不是智慧的体悟。那么这里是有差别的,有的人一悟就能证。有的人悟了呢,只是理上,实际上都不行,一到实际都迷糊了,一到实际就不会用了,一到实际就分开了,和理性分开了。所以说“偶得成字,是虫不知是字非字。”所以说“既不通达,宁是菩提呢?”在实际当中还是不通达,不通达怎么是菩提呢?还是不高。要在实际当中真正地证到,真的体悟到了,一切是佛法,都是实相,那才是真实。所以说必须心观明了,时时刻刻智慧现前,理慧相应,理和智要相应,时时刻刻要相应。“所行如所言。”所行的就是所说的,一样。所有的行为,所有的日常作用、人生实践都和所说的一样。“所言如所行。”所言就像所行一样,言行一致。就是说你要达到一致。就是名字即的理,智慧要在实际当中体现。总的是这样来的。《华首经》讲,“言说多不行,我不以言说”。言说多了,你理上明白了,但是你不行,不去做,不去体现,那么我不认为你的言说是真实的,是有用的。但心行菩提。“此心相应,是观行菩提。”但是只要你心行相应,念念是菩提,念念是智慧,念念是实相,那么其心口相应。心智与理境相应的话,这叫做观行菩提。
  在观行菩提当中有五个品位。第一就要随顺法性,一切处都要相信法性,承当法性,不离法性,也就是不离一念,不离当下,这是第一步功夫。第二步功夫就是叫读诵大乘经典。虽然你名字上悟了,但是力量不够,有时候会不相应,有时候会被外境所迷,所影响,那么还要培养它,经常读诵大乘经典,增加慧力,增加相应的力。第三要说法。言说大乘正法,要把自己所悟的所体会的在因缘当中对众生讲说,显示它。说法的时候三观相应,三谛圆融,无能说无所说,锻炼自己的智慧,锻炼自己的观机的作用。这个叫说法。言说正法。第四步叫兼行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还有等等的方便当中,以智慧去行,以实相去行。但是兼行就是随缘而行。是随自己的能力,随自己的因缘去做。第五步才是正行六度。现祖师相,建道场,带领大众,做国家的事业,这叫正行菩提。这个观行菩提有这样五个阶段。
  “释论四句评闻慧具足。”如眼得日。眼睛看见太阳,“照了无僻”,眼睛看见太阳,等于说是名字。但是看见太阳以后呢,你要用这个眼睛去用,照了无僻就是什么东西你都要看得清楚,用智慧去照。所以观行亦如是,虽未契理,指未证到无上的佛道,但是观心不息,不断地观心,不断地用功,不断地观照。“如《首楞严经》里面以箭为喻,来说明修道要时刻相应。射一个目标,开始射不准,但是一直瞄准,一直瞄准,到练久了以后,他就接近目标了。这里的接近就叫相应。
  “是名观行菩提,亦名观行止观,恒作此想名观。”按照这样子做功夫,这样相应的用叫做观。“余想息名止。”其他的想法都没有了,世俗的、杂染的、多余的想法都没有了,只是念念相应做功夫,在观行里面用,按照五品观行位去用,一个个层次用下来,那么叫观行菩提。

作者:睡眼望世 回复日期:2010-10-11 03:21:20 
回复 
  下面进一步了,相似即佛了。
  相似即是菩提者。以其逾观逾明,逾止逾寂,如勤射邻的,名相似观慧。一切世间治生产业不相违背,所有思想筹量,皆是先佛经中所说。如六根清净中说。圆伏无明名止,似中道慧名观。
  这个相似就是修行上来了,到一定的相似了,但是还不是完全。所以说“相似即是菩提者。”是因为这个做功夫的人越观越明,心里面一片透明,明明朗朗。这个明是本性的光明,也是智慧的光明,他们是不二的。越上去越寂,止:一念不生还要越来越寂,湛然不动。无论是外境怎么样,无论是身体怎么样,他的心就象水中无波一样,非常寂静。在月亮下面,那个水一点波纹都没有,非常寂静。“如勤射邻的。”射久的人,离所射的靶心不远了,非常接近了,名相似观慧。那么相似观慧的人,他有什么体会呢?这句话下面就非常重要了:“一切世间治生产业不相违背。”这第一句,就是说一切世界、这是很广大了,包括很多很多了,治生产业,他是举例子。治生的,是谋求生活的,产业,比如说办工厂、上班、经商做生意等,这些就是治生产业。那么象这些事情都不相违背,意思说都可以去做了。这里面都是实相的。一个是自己不相违背。同时呢,面临这个世界上的人,他在那里工作也好,在那里做生意也好,政治也好,经济也好,家庭也好,一切一切发生都和你的实相不相违背,和你的妙明的心不相违背,你的心是透明的,他来无所来,去无所去,空空灵灵,一切显现,都没有障碍,都没有被他们所困,这个就是体会到这句话了。这就是一切世界治生产业不相违背。这是指行动,这是指存在,是现象。下面是精神,指思想,指心。前面指身体所面对的,下面这句话指心灵所面对的。其实身心本来不二,面对不同而已。“所有思想筹量,皆是先佛经中所说。”这句话就是说你心里面这个思想,无思之思,无想之想,筹量一些内容,一些计划,一些见解,一些理性等等一切,所有心中所出现的,皆是先佛经中所说。啊!你想的,出现的境界,所开发的智慧,所讲的话,没有一句话和佛法违背,没一个念头和佛法违背,没有一个意境和佛法违背。写出的文章,讲出的佛法,都是相应的,和先佛所说一模一样。虽然讲的话不同,文字不同,但是都一样。所以说这句话非常的重要。“如六根清净中说。”六根清净一段文字里面所说的。六根获得初步的清净,没有凡夫的杂染。那么“圆伏无明名止。”六根开始清净了,透露出来的都是透明的智慧光,无染的一种行为。无明不止而止,无明再也起不来了,圆伏了。什么叫圆伏?一伏一切伏了,不是说今天伏明天不伏了,再也没有无明起现行而遮盖智慧光明了。但是他还不是断,是伏下去了。为什么?没有知见,对外在的没有执着,但是内在的还有无明潜伏在那里,没有完全除掉,所以“圆伏无明名止。”“似中道慧名观。”相似的中道慧出现了。似:不是证到的智慧,但是很相似,很接近,讲出的法都是对的,没有讲错一句话,这个就是名观。叫做相似即佛。相似即佛在什么位置呢?位在初信~七信,了生死。从八信开始破尘沙,到十信破尽尘沙。在这个十信位当中,其实就是圣人。前面证了七信就和二乘的果位相齐。八信开始到十信就是菩萨位。这个位置已经很高很高了。已经很了不起了。形容来讲,月亮已经出来了,但是还有一些薄薄的云雾笼罩着。“犹见月朦胧,”这是六即偈中讲的,月还有一些朦胧,月亮已经显现了。
  
  

作者:睡眼望世 回复日期:2010-10-11 03:35:15 
回复 
  分真即者。因相似观力,入铜轮位,初破无明,见佛性,开宝藏,显真如,名发心住。乃至等觉,无明微薄,智慧转著。如从初日,至十四日,月光垂圆,暗垂尽。若人应以佛身得度者,即八相成道;应以九法界身得度者,以普门示现;如经广说。是名分真菩提,亦名分真止观。分真智断。
  这个就是证法身了,就是大圣人了。
  
  
  分真即者。什么叫分真?也就是有的地方讲分证菩提。“因相似观力”,相似的观力,“入铜轮位”。相似叫铁轮位,这里是铜轮。这都是形容。以相似观力入铜轮位,初破无明,这是真破了。在禅宗,密宗很多修行人当中,虽然得到了一定成就,但是真正的到了这个位置的人非常的少。真正破无明了,真正证法性了,这个是证见佛性,本性的全体洞开,洞然而开,所以说开出宝藏。所有的功德宝藏开出来,显示真如,这叫发心住。这是初住位,在一百个世界成佛。有人问元音上师曰:禅宗人或密宗人证到即身成佛,是不是这个位置?上师说:“不是。”一般人到不了这里,这里已经很高了,一般人都是相似,相似位有所成就。一般的禅宗人,密宗人来讲,得十地和相似位十信是一样的,相一致的,也是了生死或者是菩萨,但是真正能够证到初住位的人非常的少,很难的,所以说这叫发心住。就是开发了全体的真心。这里就具有报身和化身,三身都具备的。“乃至等觉”,四十一品无明断尽叫等觉。“无明微薄。”无明非常微薄了。“智慧转著”。这个叫后心或者说是叫中位。后心是妙觉所破。
  “如初日至十四日,月光垂圆”。初日月光开始出来了,从初日一直到十四日,“月光垂圆,暗垂尽”月亮快圆了,边上的黑暗也快尽了,到十五就圆满了。到这个位置的人,“若人应以佛身得度者”,就八相成道示观给你看,就是佛。一般禅宗密宗行者,他还不能八相示现在这个世界上。所以说在这个位置,就象释迦牟尼佛在印度示现一样,像佛一样。“应以九法界身得度者,以普门示现,”就是观音菩萨普门示现,三十二应入诸国土救度众生了。“如经广说。”经里面都有说的,如法华经、华严经都有说的。是名分真菩提,亦名分止观,或者说说分真智断。那么下面是究竟了。
  
  究竟即菩提者。等觉一转,入于妙觉,智光圆满。智光圆满了。不复可增。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增加了。名菩提果,大涅磐断,更无可断,名果果。果上之果,究竟之果。等觉不通。等觉不知道这是什么样子。最后的境界。唯佛能通。只有佛能通达。过荼无道可说。过了这里就没有道可说。故名究竟菩提。亦名究竟止观。总以譬譬之。总的比喻来讲。譬如贫人家有宝藏而无知者。家里有宝藏不知道。知识示之,即得知也。就是说家里有宝藏不知道,叫理即佛。知识来指示他,他就知道了叫名字即佛。耘除草秽而掘出之。观行即佛。渐渐得近。宝藏接近了。相似即佛。近已藏开。分真即佛。尽取用之。那就究竟即佛,拿出来可以用了。合六喻可解云云。
  

作者:睡眼望世 回复日期:2010-10-11 03:36:57 
回复 
  问释论五菩提意云何?释论讲五菩提意怎么样?答论竖判别位。今竖判圆位。会之。那么释论里面,他是判别教的位次,像发心菩提,伏心菩提等等。那么下面就是依圆位来对照。发心对名字。为什么?彻悟的人开发了见地,这个是叫真正的发心。这个发心不是理解,是真正明白,从自己的觉性里边发出来的真实的发心,就是对名字位。伏心对观行。因为修观行,烦恼就降服了,所以圆伏烦恼 对观行。明心对相似。禅宗讲明心菩提,明心见性就是对相似。当然禅宗的明心是要证到的,不是一般的理悟到。出到对分真。出到菩提,就是出一分无明到一分正觉叫出到,对分真位。无上对究竟。无上菩提对究竟位。这是五菩提对五种位次。又用彼名名圆位。以它的名字来名圆位。天台的圆位是最究竟的。发心是十住,伏心是十行。问:住已断,行云何?住已经断了,为什么还要伏心呢?答此用真道伏。用真道来伏。例如小乘破见名断。是唯名伏。明心是十回向。出到是十地。无上是妙觉。这是讲证位。又从十住具五菩提。乃至妙觉究竟五菩提。故地义云:从初一地。具诸地功德,即其义也,一地具一切功德。问何意约圆说六即?为什么以圆教的观行来讲六即呢?答圆观诸法。为什么?因圆观诸法故。皆云六即。因为圆观诸法,诸法中含有六即啊!故以圆意约一切法。悉用六即判位,余不尔故。不用之。当其教用之。胡为不得而浅近。非教正意也。然上来简非。先约苦谛。升沉世间。简耳。次约四谛。智曲拙浅近简耳。就是前面讲的简非来肯定这个四是。
  
  刚才我们讲的六即,就是说六即当中,每一个过程都是“是” 的,也就是说是正确的。相应的。那么 学人呢,就在这个六即当中,去体会自己在哪个位置,然后再上上升进,再处处相应,那么最后呢,必然能圆满成就。
  天台止观在具体的观行当中有十法成乘,也就是在大开圆解的基础上达到了理观一致。那十法成乘,最最重要就是上根的人,他直接契入不可思议的境界,所以上根的人一法就够了。那么中根的人,或者二法,或者七法。下根的人,要具足十乘,才能修成。那么如果天台接入禅宗的话,就是上根的了,直接和禅宗相应了,下面九法都不要,了解一下可以,不要去修它了。如果是接入金刚乘的,可以对照去修。那么末法时代的众生,因为各方面的因缘关系,修法要趋于简单。像禅宗的话,如果明白灵知本性,就安住当下用功,其它只能作为辅助了解,帮助开发。那么密宗也是一样,如果完全按照整个的显密次第来修证的话,一般人是不可能的,很难修成,所以也要趋于简单化。或者先修加行打基础,再专修一个本尊法。或者根基好的人,在加行位以后,修生起次第,再进入大手印、大圆满,然后超越一切法,成为自性大圆满的修证。那么就直截了当了,修行就很安乐,很自在,没有那么大的包袱,没有那么多的复杂,没有那么多曲折的路,没有那么多次第要去修。修行人越简单,他解脱得越快,成就越高;越复杂呢,他就越慢。那么上根的人修一法得成就是什么法呢?唯观不思议境。就是观不思议境。什么叫不思呢?不用分别,不用思想,不用考虑,直截了当的体现,这个本性的作用,直接体现本性的智慧的圆光,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任何状态下,都是不可思议的。如果加一个思想,加一个意念,加一个分别,那就是落在第二念上。起第二念就流浪生死。
  
  

作者:睡眼望世 回复日期:2010-10-11 03:39:27 
回复 
  境为所观,观为能观。这是方便讲,那么在功夫中有境,就是所观的境;观:是能观的心。所观者何?所观的境是什么呢?非常广大:阴界入不出色心。五阴、十二入、十八界,不出色心,就是物质和精神。宇宙万法都是物质和精神构成的。色从心造。但是要知道这个色就是物象,都是心所造成的,所以反过来讲,全体是心。那么你不要管境界的善恶是非好坏大小,就是因为境是心造的,只要知道心就可以了。所以经中讲,“三界无别法,唯是一心作。”此之能照,具足诸法。这个能造的心,具足一切法。这个就是说一心来摄境界,不要落于境界,都是心的作用。比如书本、茶杯这都是物象,物质现象。但他是心所造,而不是实有,你看它的时候,不要被它看去了,你的心不要迷在它上面,而是它显现,眼睛没有出去,眼光没有出去,没有落于尘劳,而是茶杯、书都在你的眼前显现。而这个眼前显现的光是智慧光,因为没有分别。你这个心像大地,因为没有动。没有出没有入。这个时候就是不思议,就是观心的功夫。听到声音也一样,你的耳朵,感觉不要往外走,它的声音会传过来,传过来的时候你的心不动,了知不动,那么就是当下。所以当六根对着六尘,六尘不来,其实六根也不去。我们方便的讲,我们知道的叫来,其实他也没有来,我们的感觉也没有去,这个不来不去的就是中道。
  
  就是当下的观照功夫,所以说这个能照的心具足诸法。若漏无漏。无论是有漏法、烦恼的,无导法、清净的。非漏非无漏等等。若因若果无论是因是果。非因非果等,都是心里面具备的。心“空”了一切空。心“假”了一切显现。心“中”了不可思议。故经云:“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要悟到这一点:心、佛、众生,是三个没有差别。众生理具,诸佛已成。众生理具啊,理上具有佛的功德。诸佛已经成就圆满了。成之于理,莫不性等。无论已成就,或者是性具,都是本性上,都是平等的,没有差别。所以说这种是大智慧,超越一切对待,超越了差别性。所以说看到众生造恶不要作恶想。看到菩萨诸佛起功德妙用,也不要起执着想、贪求想等一切想。很多修行不成道的人,他对众生造恶,或者说众生的痛苦,他会放在心上。他或者讨厌,或者悲悯。他对于诸佛或者善知识的加持功德,特别贪心,特别想求,欣求多加持我一点,多放光照我。他的心不平等。很多人因为这个,就修不成道。因为心有两边的执着。如果能够知道众生就是佛,理具,佛是圆满成就,这个中间没有差别。而且我们的心,在显现佛和众生的时候,心没有取舍,是平等显现。那么这个心就是我们所谓的上根人的不可思议的观心功夫。以这个境来显现这个妙,这个微妙的心。唯一一心中一切心。一一心中就是一切。一一尘中一切尘,一一心中一切尘,一一尘中一切心,一一尘中一切刹,一切刹尘亦复然。交融一体,都是平等的理性,都是本性显现。然诸尘中诸刹生,其体宛然无自性。其体宛然,他们都有种种的示现,不同的世界不同的众生,但是他们没有自性。无性本来随物变。既无自性,所以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没有一个东西是永远固定的。无论是净土,无论是娑婆世界,没有一个东西永远不变,都是变化的。所以相入事恒分。所以相融相入,相互交融,但是事物都是有差别的。茶杯是茶杯,红的是红的,白的是白的,这个事相是一直有区分,但是他的体性,无自性的体是恒入而互相交融,互相一体,没有区别。所以说故我身心刹尘偏。所以我们的身心刹尘都是遍一切处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诸佛众生亦复然。诸佛也这样,众生也这样。一一生土体恒同。何妨心佛佛众生异。一一众生国土的体性一直是相同的、不二的,但是何妨心佛众生有差异呢?差异有什么关系呢?你悟到了以后,知道有差异,但是你的心不执着不动。知道这个人下地狱了,知道这个人上天堂了,你对这两个人没有看法,都一样。心平等了,知道体性都是空的,和我一个整体,只是显现不同而已,在佛一边也不贪求,也不执着功德,在众生一边也不讨厌。所以古人讲,“六尘不恶,还同正觉。”六尘境界你不恶,不讨厌他,那么 你就是正觉了。这觉悟的智慧是从这里起来的。所以说心中没有染净、善恶、是非的分别,当体是空灵、圆具的。一切都知道,但是心不动,不分别,不取舍,这样的话就成为不可思议了。异故称为染净缘。因为有差异,所以分为染净的缘起。缘体本空空不空。缘体是本空的,这个空是真空之空,不是顽空,它又是不空的。

作者:睡眼望世 回复日期:2010-10-11 03:41:34 
回复 
  什么叫不空?显现万法。头头是道,处处皆圆,一切都是,都能够显现它的作用。所以说三谛三观三非三。悟了以后,知道三谛空假中,三观也是空假中。这三也不是三:三一一三无所寄。三即是一,一即是三。三谛是一谛,三观是一观,但是“无所寄,”寄在哪里?这句话最重要。寄,寄托在哪里?不寄托在文字里,不寄托在道理上,不寄托在境界里,不寄托在某个人上,不寄托在自己身体上,也不寄托在心念当中,无所寄,但是当下了知,当下有智慧显现,自己明白。谛观名别体还同。这个三谛三观名称有区别,他的体是一样的,没有区别。是故能所恶非恶。所以说能和所,虽然显现有恶,确实没有恶,无二。无二之信才是真信。维摩诘经讲不二法门,能够圆悟不二的话,就是无上的大道。如是观时。这样子观照的时候,前面的一段话,这个要离文字观,离道理观,离境界观,当下即观,观即当下。如是观时名观心性。叫做观心性。随缘不变故为性。随一切缘,这个人好,这个人不好,天气好,天气不好,都不会变,你的当下心情不会随他变化。不会有脾气,不会有嗔恨心,不会有贪求,不会有什么心念变化。“故为性”。这就是本性了。不变随缘故为心。但是不变又能随缘,不同的人你讲不同的话,安慰他、指点他,不同的情况作不同的方便叫心。所以说见性明心,能够随缘不变的,当下寂寂然不动的,这个叫性。那么什么叫明心呢?不变当中能够随缘,随善随恶,随种种变化,能够知道自己的心的作用。在这里面恰到好处的用叫明心,所以禅宗里面讲明心见性,其实应该反过来,先见性方能明心。故涅磐经云:能观心性名为上定。涅磐经讲,能够观心性的人是最高的定,最上的定。上定者名第一义。上定是什么?就是第一义。禅宗开悟与天台三观都是第一义。第一义者名为佛性,这个第一义,是你所理悟到的,所体现出来的,这是什么?就是佛性啊!是佛的觉性。佛性者名毗卢支那。在西藏有很多 都是比较神化的境界。其实毗卢支那佛就是佛性,此支那性具三佛性。这个支那佛性具有三佛性,所谓正因佛性,缘因佛性,了因佛性。支那遍故三佛亦遍。此三佛为一刹那。三佛性就是一刹那。我们知道我们的体是真空的灵性。我们的体是觉,有觉悟性,明明朗朗,我们这个体能够显现万法,有显现性。空、觉、明这三个是佛性本质,这是密宗里面讲的。更加清楚,更加直接。所以说我们知道支那佛遍的关系,三佛亦遍,故知三佛唯是一刹那。当下既是空,又是觉,又是明,你在当下三佛性都具备的话,那你就是真正的当下,真正的明心见性,真正的证入本位。
  
  三佛遍故刹那则遍。三佛:空遍一切处,觉遍一切处,显现现遍一切处,刹那遍一切处。如是观者名观烦恼 。也就是观烦恼。烦恼 的时候也是这样观啊!也是空、党、明显现啊!那么法身当体空灵不动的时候也是这样名观法身。此观法身是观三身。就是法身、报身、化身。空,就是法身;觉;就是报身。觉相遍一切处,里面肯有一切功德。那么明,就是化身了。明显一切,大悲显现么,就是化身了。所以说“是观三身”。一刹那一刹那都是这样的。是观海藏。海藏是大海的宝藏。意思说佛法的宝藏都在这里面。什么智慧、愿力、慈悲、清净、平等、神通,一切一切功德都在这里面。是观真如。就是叫观真如法性。是观实相。就是实相无相无所不相,是观众生,就是观众生,众生现前也是这样,也是这样空、觉、明,一念不生,了了分明。是观己身。就是观自己的身体啊!身体哪里重了,哪里轻了。哪里变化了,你还是空,还是觉,还是明,不动。是观虚空、是观中道,故此妙境为诸法体。无论什么现前,你都是这样观。都要这样用。这样你就和本性相应了。

作者:睡眼望世 回复日期:2010-10-11 03:44:46 
回复 
  真正以圆解起圆行的人,这就是最高的观,最上等的观,大根人的观法。所以说故此妙境为诸法本。故此妙观是诸行源。这句话就非常重要了。这些妙境,无论是烦恼,法身都叫妙境。因为烦恼没有厌烦和舍离,法身虽然清净,但是也不着在清净上。所以说这些等等一切都叫妙境。无论什么境界出现都叫妙境。而且你这样的观是妙观,而这个妙观是诸行源。所有六度万行,就是以这个妙观为源头的。无论禅宗,天台、华严、金刚乘的密宗都是以这样的行为源头,只是说法不同。你如果悟了,一通一切通。如是方离偏小邪外。这样子用功觉照才能离开偏,偏空偏有啊!偏于某一方面,或者小乘,或者邪外,***外道。所以居在十法之首。上根一观横竖赅摄。这句话也很重要。上根的人,只要他一悟,一明白,这样一观的话,无论是横说、竖说,无论讲到什么问题,什么境界,什么事情来了,他都是这样,他都明白,都是一样的,用这样的智慧去观,用这样的智慧去用。就是赅摄一切法。于是便识无相。就认识到什么是无相了。一切相即是无相,心中心法也讲无相,西藏的密宗里面也讲无相。密宗里面怎么讲呢?它说,如果你有相相应,身口意有相相应会得到本尊诸佛的加持。加持你的身心。如果你和无相相应。你身口意就是本尊,就是诸佛体,就是不用外面加持了。自性自加持了。而你悟了无相以后,你和诸佛是一个道,一片光当中,一种智慧,一鼻孔出气。行于佛行,住于佛住,住如来家了,就是这样子。所以说便识无相。一切相现前,都是空觉明自然的显现。众相宛然。虽然无相,但是众相宛然,也不排斥一切诸相,让它显现。无论是这个人吵吵闹闹也好,天翻地覆也好,诸佛净土莲花开放也好,一切一切境界,无论庄严不庄严,诸相宛然都知道,都可以显现,但是没有取舍分别,没有执着。即破无明。到了这一步,根基好的人无明就破了。登于初住。就到初住位了。快起来就这么快,慢的就那么慢,看你是不是到了。若内外凡。故论云。其车高广,乃至道场。其车很高很广,乃至直接到道场去了,直接到家了,这就是上根人的修行,就这么快。但是他要求什么?中途不要动摇。一直要肯定承当。虽然开始没有到初住,力量不够啊!要肯定承当。要会通一切法。打破一切宗派见。要打破人我的隔阂。不要被一切境界所动,不要被人我、是非、善恶一切诸法所动。在任何时候不动。随缘方便,随缘观照。前面讲到的,随缘不变就是性、见性,时时刻刻随缘不变。然后呢,又能够不变随缘,时时刻不变又能随缘、明心。见性了明心,明心了见性,达到了心性不二,一直这样保,保得好,五年、十年、二十年,就能成就,到初住位。这个是修得很好的人,但是一般的人虽然有时候明白,中途变化比较多,他在理性上有些不稳,在自性当中肯定不力,没有肯定承当,在实际当中被境界所左右,被身体、环境,还有其他人的因缘所左右,自己不得自由。这种情况下,他就不那么顺利了。他就不是坐着高广的大车一直到道场了。可能有搁在哪里的时候,车是大的,但是车坏了。或者落到哪个坑里去了,起不来了,又不能走了,停在那里停了好多年,又起来推了一段。这个是因为:一是他的车不那么精利;二是路他走得不平坦,如果这两个问题扫除了,那么他到道场就很快了。
  
  如果上根的人达不到,那么就中根了,中根的人就多了……这个一层层的,教观纲宗也提到的。但是下面呢,就不需要懂得太多,懂得太多反而变复杂了。如果遇到问题了再问善知识,或者说自己再看一看,对照一下,这样会简单。所以说最要紧的是理要悟透、要圆,圆了以后就没有理了,偏小邪外都要扫荡了,理要圆。而且自己的智慧要开,要明白,要懂得自己怎么用功。当下的功夫怎么做?这个要很明白。要知道怎么扫除眼前的障碍?自己的障碍在哪里?为什么我会这么烦?心不安。为什么功夫用不上去?这个要观察,障碍在哪里?因为不同的修行人都有障碍。可以这样讲,没有成道之前都有障碍,其中有粗有细,有内有外,要扫除它。障碍扫除以后,还要知道怎么样开发自己的功德妙用,怎么样用功特别殊胜就进去了。他好像一扇门一样,进去了、安稳了。
  

作者:睡眼望世 回复日期:2010-10-11 03:48:31 
回复 
  怎么样用功在外面走?自己要知道,这样的话,修行就特别的殊胜。还有在一定的机缘当中,可参学,可以看一看佛祖的开示,引起自己的警觉或者向上的力量。这些都是需要的。而且在任何时候都不离自己当下的空觉明,来显现,来作用。才能亲切了知目前 的智慧方便,目前的境缘差别,都能亲切了知,不需要向别人问,自己就知道,这个人怎么样,这个事会怎么样,这个善知识有没有成就,他是什么作用,他为什么这样用那样用,都会知道。叫亲切了知,这个就是智慧从里面发出来,不是从别人那里来。都要从自己的心里面去体会,而这个心是广大圆明,因为他不着相,他是无相。无相而诸相宛然,一切相都可以显现。而在诸相宛然时候,因为是无相的显现,所以他充满着智慧,充满着功德,充满着力量,都是从里边出来 的。但是一个修道的人,他不可能说一直是一帆风顺。越是修行的人,他的逆境就越多,磨难越多,障碍越多,而且只有通过这些磨难障碍才能成就。古人都是这样修过来的。成就的人,开始是顺的,有善知识引导,有一个环境修修……到后来,就有逆境。被人打击、被人骂,冤枉坐牢,还有生病等等。但是他的心在这时候就练出来了,不动,不分别,知道这是真实做功夫的地方,只有这样逆境的功夫是真功夫。才能从尘劳中透出来。因为顺境的话,你无形当中会住在这个地方,会起欢喜心,粘着它,会被境界迷惑了还不知道。只有在逆境中才能透,这里面的心容易警觉。而且在逆境越厉害的当中能够透出来,比如说魔境、冤家,一些重大的境界来的时候能够透出来,定力、慧力才能圆满。古人都是这样走出来的。所以修行说简单很简单,只要你明白这个道理,自己知道怎么用了,从这点上来看真是太简单了。当然越简单的人却是越真的人。那些搞得很复杂的人,文字很多,法门很多,道理很多,境界很多,那些人反而根基越差。对那些根基差的人,你只能方便跟他讲讲,不要要求他太高。他今天需要什么,给他讲一点点,他可能十年以后,还是一点点一点点进步,他不可能那么快。但是真的明白人呢,就是非常简单。他没有那么多事。这个是最最重要的一点。从这一点灵光,一点觉性,一直到成佛是不变的。只是不断的圆满,不断的打开,不断的增加力用,只是这个过程而已。但是虽然只是这么简单的一点,在实际当中又是非常复杂的。因为这个世界非常复杂,人事复杂,问题很多。但是无论怎么复杂的境界,怎么复杂的人事变化,怎么多的问题,到你这一点都消融了,这就叫做功夫了。到了你这里都消融了。无论什么天大的事,无论什么曲折、复杂,无论什么苦难,无论有这么多的问题,到这里都消融,只有到这里消融了才能成就。而不是对着干,不是对抗着他,感觉到我这个事烦恼啦,我怎么修行啊,这个事情这么麻烦。不是这样,消融在你这里,就像大海一样,泥牛入海无消息了,落在这里没有消息了,这个就是真功夫了。从现在到成佛都不离这个。所以禅宗为什么殊胜,他这里悟了本来面目,也就是成佛。因为你的佛性佛。从现在起一直到未来际都不离这个,都是这样体现的。禅宗人就简单直接,那是要大根性人才行。为什么?他不要名利地位;他不要执着身体享受;他不要执着外境对他怎么样,住的地方怎么舒服,他不要自己,自己的东西都没有了才能做到简单。你自己有需要,我要吃这个菜,那个菜;我要穿这件衣服那件衣服;我要住这里住那里;我要碰到这个人;我不喜欢那个人,那事情不是很多了?那么,这么多的事摆心里你怎么简单直接呢?你就不是宗门中人了。宗门中人的很大的特点就是非常简单,他没有什么东西,他很自在,他什么都不放在心上,连成佛都不求,他说佛之一字,我不喜闻,我不要听。连佛都不要了,还要什么做方丈,做法师?什么都不要。虽然都不要,但是随缘作,因为随缘方便么。所以这就是大根性人的修行。《摩诃止观》是大根机人的修行,但是他略带方便。他的理一定要圆要悟,但是力量不够,还有十乘的观法来成就你。但是这本书其实不是一般修行的人去学的。而是做师父的,做善知识,他看了以后,根据众生的情况根基来运用的。自己做修行功夫的人,不要去研究太多。只要知道,能够名字位上圆解了。以后知道自己功夫在哪里做,越简单,他修得越快。问题来了,境界 来了,就看!心怎么样?智慧怎么样?动不动?在哪里影响?我为什么还有这个在?在这里破,在这里化,他就修得快了。越化越快,化到后来没有什么可以化了,他就成就了,本性就圆满了。这就是《摩诃止观》的精神,也就是我们禅的根本要义。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黄龙碧峰 http://www.hlbf.cn
  
  

作者:季风增强 回复日期:2010-10-19 23:26:46 
回复 
  作者:睡眼望世 回复日期:2010-10-11 02:42:13 
  
    作者:季风增强 回复日期:2010-10-07 22:48:34
      现在又有一个问题,就是这种状态下,人好像变的清冷,对所有事情没有激情,这是正常的吗?本来应该激动,生气,感动等等等等,这些情绪慢慢减少,对世事冷淡,甚至冷漠,这不好吧,自己有些害怕。
      
    ========================================================================
    阿弥陀佛!季风学兄真是精进增强啊!
     学兄对于观照已有了初步的效果,所谓冷淡、冷漠是因为相对于过去一直惯有的激动生气、感动等现象已习以为常,一下子清净下来反而不习惯。况且心意识一贯喜欢造作,你一下子不让他做主了,它自然会不甘心了,所以将清净深化为冷淡和冷漠等负面的印象。
     学兄习念安般很有益处,可见学兄慧根,止是观的基础,坚实的定力可以强化观照力。至于觉得内心不清冷了,是因为我们早已习惯了心意识包办一切,冷不丁让它消失了一会儿,立时觉得空落落的没依靠而不踏实,习念安般要依一个所缘,自然也就感觉有了依靠。呵呵,这样看来我们虽然号称无所不能可在现实中我们还是非常脆弱的。
     学兄对于该干嘛干嘛的理解是错误的。
    南无阿弥陀佛!
  ==========================================================================
  感谢,感谢!有缘,有缘!
  睡眼兄内心清明,实在是我的良师。下面贴出的修法好多话好像就是对着我说的,解答了我很多心中疑惑,不过也有很多内容要慢慢体会。
  看来我原来的问题出在一个‘疑’字上,自己明明得到一些体悟,结果反而因为疑惑而害怕,最终放弃这些体悟。实际上只要把那些清冷的念头,也当做一个念头,只管淡淡的去观照它,或许还会有更深的体悟。可惜,可惜,还是自己内心不够坚定吧。
  我说的该干啥干啥,的确达不到时时处处内心清明,明性随缘的境界。只能是该起床就起床,该上班工作就专心工作,该吃饭就吃饭。不该干的事情,不该说的话,不要起心动念去干,去说。真希望有一天能证到明心见性,性起缘空的境界。
  最近每天早晚坚持打坐念安般,感觉不错。打算下面一个月白天有杂念时还用观照之法对付。
  一个月后,有新的体悟时,当与兄再来汇报。
  祝精进!
  
  

作者:睡眼望世 回复日期:2010-10-20 14:40:24 
回复 
  作者:季风增强 回复日期:2010-10-19 23:26:46 
    我说的该干啥干啥,的确达不到时时处处内心清明,明性随缘的境界。只能是该起床就起床,该上班工作就专心工作,该吃饭就吃饭。不该干的事情,不该说的话,不要起心动念去干,去说。真希望有一天能证到明心见性,性起缘空的境界。
    最近每天早晚坚持打坐念安般,感觉不错。打算下面一个月白天有杂念时还用观照之法对付。
    一个月后,有新的体悟时,当与兄再来汇报。
    祝精进!
  ====================================================================
  季风兄你好:每天早晚坚持打坐念安般是非常好的习惯,一定要坚持。
  一般来讲,北传佛法有些深,不易体会,而南传就比较直白,修法也很直接。我上面给了一个连接,你去看看,他们的修法各法师虽有不同,但大同小异,兄只要记住,一切修法都是为了训练我们的觉性。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如行、住、坐、卧、吃、喝、拉、撒等一切时一切事都能保持觉性,对一切都了了分明那就是真正的该干嘛干嘛了。
  好,不多言了,明白一切都是为了“觉”就可。祝进步!
  南无阿弥陀佛!

作者:mygod314 回复日期:2010-10-20 19:11:46 
回复 
  (不要以为我在这胡扯,大家自己可以体会一下:夜静无干扰的时候,全身放松,闭上眼睛,想象自己没有重量,轻飘飘的很舒畅。让你种感觉保持几分钟,再想象自己慢慢飞上天空,再飞出太阳系,想象自己正俯视着九大行星围绕太阳旋转。然后再想象自己飞出银河系,俯视铁饼型状的星光点点的银河系,地球就是其中的一个光点。再用心听听银河系周围有没有声音,要用心听。如此每次十几二十分钟或半小时,渐渐的你会有奇妙的与宇宙接通的感觉。)
  
  ——百度搜索“十号路人”,此帖竟列第一,感觉有点奇怪。今天进来一看,发现楼主还真不是胡扯。楼主此方法看起来有些道理,俺想找时间试试看。有没有人试过,是啥感觉啊?

作者:mygod314 回复日期:2010-10-22 16:00:52 
回复 
  禀楼主及各位网友:
  
  昨夜俺在床上欲练此功,放松身体后,却不知不觉睡着了。
  
  梦见自己躺在沙发上,突然闻到很浓的香味(注:此香味与俺在集安拜见阿弥陀佛时闻到的一样),接着感觉“我”飞出身体,以水平方向往后快速飘出。这种情况俺以前在梦里遇到过两次,都是往下飘的,都比较慢,也都没有闻到香味。
  
  俺梦里还有点乐,心想:这次该不会是阿弥陀佛带俺出去玩吧?刚动此念,“我”就马上回到身体里了,前后不过短短数秒。醒来后,微微动了下身体,再睁开眼,有种陌生的感觉,好像这不是自己的身体。
  
  唉,动念了,就不“空”了,看来俺还是放不下啊。
  
  阿弥陀佛!

作者:形随意_意随心 回复日期:2010-10-22 17:02:0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