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尘三侠迅雷下载:英语听说读写技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1:24:59

1.其实,语言只是一种工具,除非你以此作为职业,否则它本身没有任何意义,也没有任何用处,如果它不能为"交流目的"而服务的话。

尤其是语言,遵循"用进废退"的原理。掌握这部分的最有效方法是:创造条件和机会,同英语为母语或在国外生活过的人学习和交流。

西方人在交谈中讲究"eye contact",交谈的双方要注视对方的双眼,中国人对于"自己的两眼直视对方的两眼"的看法多半是:这样"直勾勾地"盯着别人不太礼貌。但西方人士却认为:说话的一方"两眼直视"表示自己的诚意和坦白的胸怀,听话的一方"两眼直视"表示了自己对话题的兴趣和对于对方的尊重。

所以,想提高英语的朋友,除了多听原版、多看现代原著,能找个老外练练口语最好(还能交流思想。语言只是一种工具,它本身没有任何意义。),


2.向大家介绍一下听力的“四遍式”方法,用这种方法将每篇文章仔细听四遍后,再加上1-2个月的坚持训练,听力会有很大的提高。听力训练每天要进行不少于1个小时的“精听”,训练自己的“听懂”能力。由于美音比较流行,对初学者来说也比英音更好模仿。所以,建议大家根据自己的英语水平选择一篇配有标准美音朗读的文章听力练习,文章篇幅不要太长,生词量不要超过10%。第一遍全文听过,着重理解文章内容,在听的过程中不要看原文,一定有许多单词听不出来,甚至有些句子也没有听出来,没有关系,开始第二遍。这次重点放在听懂句子上,试着根据听到的单词和结构猜测没有听到部分的内容,根据其发音特点估计到底是哪个单词,这时大家会发现听力测试其实是考察一个人的记忆力的测试,必须以最快的速度记住听懂的内容,而这并不是最难的;还要尽可能记住没听懂的内容,根据上下文和发音特点来猜测记忆,在脑海中根据听力内容的进程设置提示点,提示的越明确,以后回忆起来的可能性就越大。第三遍,在听的过程中反复搜索刚才设置的各个提示点,继续联系上下文,重点放在单词的理解上,由全文,到句子,再到单词,范围逐渐缩小,如果基础比较好的话,会发现听第三遍时单词会自己跳到脑海中,这是因为大脑对听到的信息已经进行了2次加工,根据设置的提示点会使人想起以前记忆库中的单词。听过三遍后,再看一遍原文,快速的看,只看自己没听出来的部分,这样记忆会非常深刻。第四遍,重听刚才的内容,注意语音语调,从语音的角度加强刚才没听出来内容的记忆。这样,经过四次精听,基础好、记忆力好的同学可能已经把文章背的差不多了!
3.口语表达其实是一种模仿的验证。模仿听力场景还不够,口语的基础是语音语调,虽然这在听力场景中有所体现,但真正应用在口语表达中,还需要自己刻苦的模仿和练习。听懂了不等于说的对,口语语音语调的练习要结合听力磁带来进行,要根据自己的水平进行时间安排,反复模仿发音特点,同时注意连读、弱读、省略等语音特征。经过一个月左右的训练就可以达到发音流利和自如表达观点的水平。这样,就不仅从内容方面,而且从语音方面达到了英语人士的流利程度。

 

4.首先我们先读汉语部分,然后逐句直接口译成英文,完成一小段后,去看书上的对应英文部分并与我们的口译进行比较,我们马上可以发现我们口译的错误,缺点和进步。请注意:开始要选择较简单的读物,且应大量做,只做一两篇效果是不明显的。开始可能较慢,费时较多,但请坚持,整体上这是一个加速的过程。高级阶段请计时练习,以加快反应速度和口语流利度。

5.就语言本身的知识来说,我们已经过关了,而且我们所学的英语知识全是标准的英语。我们缺少的就是在交流中来运用英语,只有在交流中我们才能与对方进行思维密码的相互破译。同样的话在不同的语言交流环境中所表达的意思是不一样的。要想真正领悟对方的意思,必须与对方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作为一个中国学生,如果不根本改变自己的思维结构,从而迎合美国人的思维结构和习惯,依然保持自己中国式的思维习惯,那么他学的英语就毫无价值。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我建议要把我们学习的目标收缩,把追求大而广的英语知识转化为追求一种定量性的技巧,我认为有六种技巧,是美国人和美国人之间交流的关键性东西,如果我们能掌握这六种技巧,就可以更好地理解美国人的思维,从而学好口语。

  第一,如何用英文简单界定一个东西的技巧。

  美国人和美国人交谈80%是想告诉对方what is a book 。我们中国人从小学到大学的课本尽管词汇难度不断加深,但思维逻辑结构却只停留在一个水平上。中国人常说Where is the book?很少有人说What is a book?而美国的小学生就开始问:What is the book?这种Where is the book?只是描述阶段,连哑巴也能做到。但是我想连大学生也很难回答What is a book?因为第二,如果已经学会界定,但理解还有偏差,那就要训练how to explain things in different ways.

  一种表达方式对方不懂,美国人会寻找另一种表达方式最终让对方明白。因为事物就一个,但表达它的语言符号可能会很多。比如水,世界上就这一个事物,但却有多种符号来表达它。如果一个人懂8种语言,那他在世界上被别人理解的机会就会大得多。用汉语说\"水\"别人不懂,用德语说别人也不懂,但用英语说water,别人可能就懂了。这就要多做替换练习。传统的教学方法也做替换练习,但这种替换不是真替换,只是语言层面的替换,而不是思维层面的替换。比如,I love you,按中国的替换方法就把you换成her,my mother,them等,这种替换和小学生练描红没有什么区别。这种替换没有对智力构成挑战,没有启动思维。换到最后也不知道到底在love 谁,现实生活中也不能这么随便love(笑声)。这种替换句子的基本结构没变,我听不懂I love you,肯定也听不懂I love her。如果替换为I want to kiss you.I want to hug you.I\'ve a crush on you.I will show my heart to you等,或者给对方讲电影《泰坦尼克》,告诉对方that is love,这样一来对方可能就明白了。这才叫真正的替换。

  也就是说用一种不同的方式表达同一个意思,或者对方听不清楚,举一个简单易懂的例子来表达,直到对方明白。

  对,比如爱因斯坦讲相对论,他用科学术语讲,除了科学家之外是没人听得懂的,所以爱因斯坦就用一个通俗的例子把相对论讲了出来。他说,什么叫相对论呢?两个lovers在一起,一小时相当于一分钟,而两个仇人呆在一起,一分钟相当于一小时,就这是相对论。他这样一讲,我想没有人不会明白相对论的。

  第三,我们必须学会美国人怎样描述东西。

中国传统英语教学模式没有教会学生表达思想的技巧。

 从描述上来讲,由于中美的文化不同会产生很大的差异。我们描述东西无外乎把它放在时间和空间两个坐标上去描述。但美国人对空间的描述总是由我及外,由里及表。而中国人正好相反。美国人说\"我向雪山走去\",中国人就会说\"我从雪山走来\"。时间上来说,中国人是按自然的时间顺序来描述。我们描述一个东西突然停住时,住往最后说的那个地方是最重要的。我们听评书常说,欲知后事好何,请听下回分解,中国人很认可这种压轴戏、抖包袱式的方式,而美国人听到这里可能会把收音机砸了:我听的就是what happened,但发生了什么我不知道,还要让我下回再听(笑声),岂有此理!因为美国人在时间上描述时先把最重要的东西说出来,然后再说陪衬的东西。只有发生悲剧性的事件,美国人才在前面加上铺垫。这就是中国人和美国人在时间描述上的巨大差别。

  第四,要学会使用重要的美国习语。

  因为任何语言除了标准化的东西以外,不容易学、易造成理解困惑的东西就是\"习语\"。比如北京人说“盖了帽了”,老外永远也理解不了,这就是习语。所以和美国人交流时,能适当地运用美国习语,他马上就会觉得很亲切,也很爱和你交流。那么什么是习语,我认为就是每个单词你都认识,但把它们组合在一起,你就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了。

  第五,学会两种语言的传译能力。

  这是衡量口语水平的一个最重要标准。因为英语不是我们的母语,我们天生就有自己的母语。很多人都想学好外语必须丢掉自己的母语,这是不对的。因为我就是一个例子,我不仅汉语没有说得越来越糟,而且英语也没有说得越来越糟。

  第六,要有猜测能力。

  为什么美国人和美国人、中国人和中国人之间交流很少产生岐义?就是因为他们之间能\"猜测\"。我们的教学不提倡\"猜测\"。但我觉得猜测对学好美国口语很重要。在交流中,有一个词你没有听懂,你不可能马上去查字典,这时候就需要猜测来架起一座桥梁来弥补这个缺口,否则交流就会中断。

  中国人学习口语讲究背诵,背句型、背语调,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很多人讲口语的时候讲着讲着眼就开始向上翻(笑声),实际上是在记忆中寻找曾经背过的东西。如果他要是能猜测的话,我想也就不会出现这种现象。

  以上就是我所说的学会用美国人思维的六个技巧。中国学生如果能做到这六点,用很短的时间肯定能学好口语。

  再说说英语语音的问题吧。我们中国人不需要钻牛角尖,一定追求发音象一个native(本地人),只要我们的发音不至于让对方产生误解,其实就可以了。我们在平时,不需要迷信什么科学方法,只需要记住一点:模仿。但一定要模仿标准的英语或美语。在模仿的基础上,每天,我们每天保持1个小时的自我口语练习,这个练习必须假想一个双向交流的场合,即仿佛有人与你交流一样。

  最后,讲讲英语的用气问题。我们在发音时,尽量气运丹田,而避免用肺发音,这样的结果将使得你的英语发音洪亮圆润。

6.想学好英语就必须“丢掉幻想,准备战斗。”

7.半年后,韵正迷上了英语小说,她自己有公共图书馆的借书卡,就自己上网去查找、预约,把某作家写的小学生的故事,能借到的都一一借回来,总共看了不下50本。大量的阅读,对她英语表达能力的提高大有帮助。一年后,我发现她似乎更喜欢用英语来思维,包括写日记也改用英语了。回国前的最后一次家长会上,我私下问老师,韵正的英语综合水平和美国同龄孩子比,怎么样?老师告诉我,大概低一个年级。


  在美国一年半时间,女儿的英语接近当地孩子的母语水平,更是大大超过了我。我想,这不仅与她年纪小容易学语言有关,更重要是我们两代人学外语的方法迥然不同。


  我小时候学英语是把它当做一门学问来学的――记单词,背语法规则,考试时又把它当做像数学一样来“推理”――什么填空题,改错题,判断题,把语法的规律掌握后,运用数学的逻辑推理就能搞定。即便是听力,只要掌握了题型,靠猜也能猜个八九不离十。考过旧托福的人都知道,“Pizza总是难吃,Pie总是好吃”,“男生爱吹牛,爱Show off,爱喝酒,爱Party,不爱上课,爱找女生借笔记,反正就是不干好事;而女同学则个个都是完美主义者的化身。”熟捻“考经”人往往能考出高分,但到了美国难免会碰到像上述女博士那样的烦恼。


  再来看看我女儿韵正在美国学习英语的过程:先是大量地听,然后慢慢开口学着说,接着是自己找书看,并学着写日记。这种学习外语的方式和咱们学母语的过程完全一样,它是符合语言规律的,所以才是行之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