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劲霸公司:2011年“两会”关键数据及要点解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01:59:06

综合观察:2011年“两会”关键数据及要点解析

2011年03月07日17:51  来源:钢之家   

  在过去的一个周末,中国一年一度的“两会”拉开大幕。作为“十二五”的开局十年,2011年的“两会”格外受到关注,随着《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的先后公布,有关中国未来的1-5年怎样走的问题正一一被解开。

      第一部分:政府工作报告关键数据及要点
  【1】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8%左右

  政府工作报告: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8%左右的增长目标比去年实际增长速度要低,主要是为了把各方面的注意力和工作重点引导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来,使经济增长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切实做到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8%左右的增长目标是就全国来讲的,是一个预期性、指导性目标,各地应结合自身实际,把需要和可能结合起来,科学确定增长目标,切不可盲目追求和攀比高速度,更不要层层加码。

  

 

  解析:回顾过去,从2005年到现在,中国已连续7年把GDP的预期增长目标定为8%。而事实上,这些年中国每年实际增速都超出预期目标,其中最高的2007年达到11.4%,受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的2008年也达到了9%。分析指出,“"十二五"开局之年的8%传递的重要讯息是,一个平稳较快的增长速度是中国发展所必须的。对一个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而言,没有一定的速度绝对不行,而过快的速度又会导致发展不可持续。人大代表指出,不出意外的话,实际增速仍会达到9%至10%。“"十二五"开局之年的整个经济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长,从各地的情况看,很多新上马项目正在加快推进,保障房等民生投资(000416,股吧)力度加大,内需市场进一步启动,从这些情况判断,8%是一个相对保守的估计,其中透出的是一种更趋冷静的发展理念。”

 

  针对“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十二五”期间中国经济增长率年均7%,分析认为7%表明,“十二五”期间要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经济效益、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上,体现了把发展的成果更多地用到民生上的坚定决心。7%标志着“十二五”期间决不能再以牺牲环境、过量消耗资源为代价来换取高速增长,不能再盲目地铺摊子,要防止在地方上把“十二五”规划发展目标层层加码的现象,要把“十二五”规划落到实处。他同时指出,不追求高速度不等于可以轻松一些、偷懒一些。相反,坚持科学发展,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增长的质量效益,建设“两型社会”,需要我们下更大的苦功夫,通过更深入、更艰苦的工作才能够做到。7%不是低增长率。他认为,经济增长主要不是看速度,而是要看质量。
  【2】居民消费价格涨幅(CPI)4%左右

  政府工作报告: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4%左右。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提高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更加注重稳定物价总水平,防止经济出现大的波动。要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充分发挥中国主要工业品总体供大于求、粮食库存充裕、外汇储备较多等有利条件,努力消除输入性、结构性通胀因素的不利影响,消化要素成本上涨压力,正确引导市场预期,坚决抑制价格上涨势头。要以经济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全面加强价格调控和监管。一是有效管理市场流动性,控制物价过快上涨的货币条件。把握好政府管理商品和服务价格的调整时机、节奏和力度。大力发展生产,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生活必需品、重要生产资料的生产和供应。落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积极开展"农超对接",畅通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完善重要商品储备制度和主要农产品临时收储制度,把握好国家储备吞吐调控时机,搞好进出口调节,增强市场调控能力。加强价格监管,维护市场秩序。特别要强化价格执法,严肃查处恶意炒作、串通涨价、哄抬价格等不法行为。

  十项重点工作: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温家宝指出,物价问题涉及民生、关系全局、影响稳定。要努力消除输入性、结构性通胀因素的不利影响,消化要素成本上涨压力,正确引导市场预期,坚决抑制价格上涨势头。

  
  解析:

  今年4%的物价调控目标,与去年3%的调控目标相比提高了1个百分点。专家表示,既考虑了上述涨价因素和群众的承受能力,同时也为价格改革预留了一定空间。今年物价水平将呈现前高后低的走势,全年达到4%的通胀控制目标有一定难度,不过在国家高度重视物价调控的系列措施下,应该不会出现恶性通胀。分析指出,受翘尾因素影响,今年上半年CPI可能较高,全年平均在5%以内。另有观点指出,国际油价上涨的因素对我国物价上涨来说是一大不可控的因素;而财政部财科所所长贾康也称,担心输入性通胀,但目前来看,对通胀的控制还是比较顺利的。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张平3月6日在发改委负责人谈“十二五”规划纲要发布会上回答记者提问时透露,物价上涨趋势逐步平缓,1月CPI低于预期,2月可能还会更低一些。但张平同时提到,不能忽视物价上涨的压力,物价上涨还有很大的风险。对于今年的物价趋势,张平表示,有条件、有能力保持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据透露,目前小麦的库存达2000亿斤,几乎相当于一年的小麦产量。充裕的粮食库存为保持价格总水平的基本稳定奠定了比较雄厚的物质基础。张平表示,下一步将采取三大举措稳定物价:首先,粮食生产争取第八个丰收年。其次,他还强调要控制好流动性,合理控制贷款规模。再次,要搞好储备吞吐的调控,做好流通环节的工作,加强市场监管。

  中国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表示,4%左右的CPI目标,应当能够实现,今年中国不会出现恶性通胀。中国保持物价稳定有两个基础:第一是经过连续七年丰收,粮食库存充裕,而且主要农产品,如猪肉、植物油、糖、棉花都有充裕的国家储备。若市场价格上涨幅度过高,国家完全可以用食物储备的方式降低价格。其次,工业品市场格局基本平衡,一线行业产能过剩。价格由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基本平衡的格局决定了工业品价格应当总体稳定。粮食和工业品这两个基础决定了今年不会发生恶性通货膨胀。

  事实上,还有一个重要的工作基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作了分工,将市场菜篮子价格跟地方政府官员的考核挂钩。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这将带来严格的执行力度。因此尽管今年通胀压力确实很大,稳定物价总水平的任务非常严峻,但由于有了以上的基础,应该相信2011年中国的上涨趋势会保持一个基本稳定,不会出现恶性通货膨胀。”姚景源表示。

  【3】财政:2011年中国财政预算支出超10万亿元

  政府工作报告: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保持适当的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今年拟安排财政赤字9,000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赤字7,000亿元,继续代地方发债2,000亿元并纳入地方预算,赤字规模比上年预算减少1,500亿元,赤字率下降到2%左右。

  财政预算报告:中国财政部向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提交的预算报告显示,2011年公共财政预算主要指标拟安排为:全国财政收入89720亿元人民币,加上从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调入1500亿元,可安排的收入总量为91220亿元,支出100220亿元。

  报告表示,2011年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扩大居民消费需求;优化投资结构,加强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调整完善税收政策,促进企业发展和引导居民消费;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障和改善民生;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今年要集中财力办好加大教育、保障性安居工程投入力度等几件保障和民生的大事。以下为报告要点

  
  财政收入:

  2010年全国财政使用收入总量为83,180.32亿元;其中当年全国财政收入83,080.32亿元,比2009年增长21.3%。

  2011年预算全国财政收入89,720亿元,增长8%

  .加上从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调入1,500亿元,可安排的收入总量为91,920亿元。由于2010年收入基数较高,加上外贸进出口快速增长的态势难以持续,车市逐步降温,以及实施个人所得税改革、调整增值税和营业税徵收范围、继续对部分小型微利企业实施所得税优惠政策等,会减少一些收入。2011年财政收入增幅将比上年有所回落。

  财政支出

  2010年全国财政支出总量为93,180.32亿元;其中当年全国财政支出为89,575.38亿元,增长17.4%。

  2011年预算全国财政支出100,220亿元,增长11.9%。

  全国财政收支差额9000亿元,占GDP的比重由2010年的2.5%下降到2%左右。其中,中央财政赤字7000亿元,比2010年预算数减少1500亿元。财政部代理发行地方政府债券2000亿元

  财政赤字

  2010年全国财政收支总量相抵,赤字10,000亿元。其中,中央赤字8,000亿元,比预算减少500亿元;地方2,000亿元。

  2011年预算全国财政赤字9,000亿元,占GDP的比重由2010年的2.5%下降到2%左右。其中中央赤字7,000亿元,地方2,000亿元。

  2011年赤字安排,既考虑了巩固和发展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需要,也体现了促进财政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国债余额

  2010年末中央财政国债余额67,526.91亿元,控制在年度预算限额71,208.35亿元以内。

  2011年预算中央财政国债余额限额77,708.35亿元。

  地方政府债

  2010年,地方政府债发行规模为2,000亿元。

  2011年,预算地方政府债发行规模为2,000亿元,列入省级预算管理。

  其它要点

  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不容忽视,强化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努力防范财政风险。

  抓紧建立融资平台公司债务全口径动态监管制度,规范融资平台公司债务管理。

  加快构建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控制和风险预警机制,促进地方政府举债融资的规范化。

  推进省直管县和乡财县管财政管理方式改革。

  解析:

  自2010年全国财政收入迈上“8万亿元”台阶,财政支出将进入“10万亿元”时代,意味着国家有更多资金改善百姓福祉?分析认为,未来一个时期,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推进教育?医药卫生和社会保障等重点领域改革,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应对通货膨胀压力,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补助力度等,需要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支出压力很大,我国财政收支紧张矛盾仍将比较突出?

  财政预算报告显示,2010年中央财政收入超过预算4410亿元?财政部指出,之所以出现超收,主要因为年初收入预算安排是根据相关经济预期指标测算的,执行中一些指标超过预期较多,导致收入也超过预算?2010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34.7%,超过年初8%的增幅预期,进口环节税收比预算超收2865亿元;去年汽车销售量增长32.4%,消费税和车辆购置税比预算超收1285亿元,这两项超收合计占中央财政超收额的94.1%,实际其他各项收入与预算基本持平?财政预算报告显示,2010年通过统筹使用公共财政预算拨款?政府性基金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益等,中央政府公共投资共支出10710亿元?2010年,中央财政“三农”支出8579.7亿元,增长了18.3%?其中支持农业生产支出3427.3亿元,对农民的粮食直补等四项补贴支出1225.9亿元,促进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支出3350.3亿元,农产品储备等支出576.2亿元?从预算安排看,2011年中央财政将大幅增加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安排资金1575.4亿元?

  【4】贸易:进出口贸易总额增长10%左右

  政府工作报告:保持对外贸易稳定增长,今年进出口贸易总额增长10%左右,。无论是一般贸易还是加工贸易出口,都要继续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都要减少能源资源消耗,都要向产业链高端延伸,都要提高质量、档次和附加值。积极扩大自主品牌产品出口。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不断提高服务贸易的比重。坚持进口和出口并重,扩大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和能源原材料进口,促进从最不发达国家和主要顺差来源国增加进口,逐步改善贸易不平衡状况,妥善处理贸易摩擦。

  

 

  十项重点工作: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要继续推动多哈回合谈判,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促进国际经济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共赢的方向发展。要切实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推动对外投资和利用外资协调发展。
  解析:

  专家指出,本次报告和以往报告相比进一步体现了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主动承担国际社会责任、进一步优化外贸结构的决心,从报告的表述来看,出口仍是未来对外经济工作的重点。《报告》提到“十一五”期间中国的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5.9%,结构不断优化;中国将坚持进口和出口并重,扩大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和能源原材料进口,促进从最不发达国家和主要顺差来源国增加进口,逐步改善贸易不平衡状况,妥善处理贸易摩擦。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说,就业一条理由就决定了出口的重要性。他进而表示,出口效益要提高,这种提高体现在减少资源消耗,以及增加增值;此外,基于就业理由,中国提升出口商品结构时不能盲目,必须保持我们在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竞争优势。就外贸政策表述而言,今年的报告与以往相比存在四点不同:

  第一,去年报告是讲“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今年的表述是“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亦即今年更强调对外经贸效益。

  第二,去年报告讲的是“稳步发展对外贸易”,今年的表述是“积极扩大自主品牌产品出口”,以及“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不断提高服务贸易的比重”;今年更强调突出出口效益,以及改善外贸结构。

  第三,去年讲的是“促进进出口平衡发展”,今年更有针对性地提出“坚持进口和出口并重,……促进从最不发达国家和主要顺差来源国增加进口”

  第四,今年对海外投资的表述在继续表示鼓励的同时突出了“加强对外投资的宏观指导,健全投资促进和保护机制,防范投资风险”,也就是说要转入制度化阶段,并强调防范海外投资风险。

  此外,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体现了政府细化外商投资的思路。温家宝指出,中国要抓紧修订外商投资产业目录,鼓励外资投向高新技术、节能环保、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和中西部地区。目前,中国国内部分舆论对鼓励外资向中西部转移的一些优惠措施有异议。这些转移并不直接提高外资在中国经济生活中的份额,而是其在中国布局的优化调整,对我们缓解区域发展失衡、更好地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有利的。

  

 

  【5】金融:广义货币增长目标为16%

  政府工作报告: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广义货币增长目标为16%。健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综合运用价格和数量工具,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发挥好股票、债券、产业基金等融资工具的作用,更好地满足多样化投融资需求。严格控制对“两高”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贷款。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密切监控跨境资本流动,防范“热钱”流入。
  解析:

  2011年,中国将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与去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17%左右增长目标相比,今年下降了一个百分点,货币投放将逐步向常态回归。专家表示,在货币政策几大档次中,稳健的货币政策是个中间状态,它是经济正常运行时期的一种货币政策,目前来看,16%的货币增速应该是一个常态水平。过去两年来,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国实施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大了货币供应量和信贷投放量。数据显示,两年来中国平均每年新增银行贷款超过9万亿元,几乎是以往年份的两倍,助推2010年广义货币实际增长接近26%,比年初制定的调控目标多出了近10个百分点。

  

  过于充裕的市场资金,在帮助中国经济快速企稳回升的同时,也给物价上涨带来压力。为保持物价稳定,合理调控流动性,今年起中国开启了稳健的货币政策。今年以来,中国已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一次上调基准利率。数据显示,除了过去两年中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速较快外,2005年以来的其他年份里,中国实际货币投放增速都保持在16%~18%的区间内。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外汇局局长易纲表示央行将会综合地运用各种工具去调控流动性。今年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其中应有之义是对流动性调整得比较合适。易纲进一步解释说,工具箱有价格工具和数量工具,准备金率可以理解为数量工具,也可以理解是市场性的工具,下一步不排除使用工具箱中的任何工具。对于人民币国际化,易纲表示其进程与预期的差不过,这是市场的选择,监管部门并没有刻意推动。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在两会期间表示,今年没有信贷规模一说,而是用M2增速来衡量。我算了一下,今年与去年差不多。刘明康指出,今后也可能不依靠M2增速,而是使用整个社会融资总量的概念,具体则要看央行今年管理宏观调控的货币政策导向的转变,银监会将配合央行积极做好导向转变和货币政策转变,没有设定具体的信贷规模。

    【6】投资与消费:2011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预期增长18%,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期增长16%

  政府工作报告:2011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预期增长18%。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对结构调整的引导作用。拟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3826亿元,比上年减少100亿元,优先保证重点在建、续建项目的资金需求,有序启动“十二五”规划重大项目建设。中央预算内投资主要用于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水利设施,农业基础设施,教育卫生基础设施,自主创新、节能减排和生态环保,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藏及四省藏区、新疆等经济社会发展。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发展的政策,继续抓紧制订配套措施,促进社会投资稳定增长和结构优化。坚持分类指导、有保有压,坚决控制“两高”和产能过剩领域的盲目重复建设,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搞好经济运行调节。加强煤炭产运需衔接,强化电力需求侧管理,搞好原油、成品油、天然气总量平衡和应急调度,保证重点物资运输。

  

 

  政府工作报告: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进一步增加居民消费需求。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期增长16%。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增加政府用于改善和扩大消费的支出,增加对城镇低收入群众和农民的补贴。在优化结构的前提下保持合理的投资规模。

 

  十项重点工作:进一步扩大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扩大内需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也是促进经济均衡发展的根本途径和内在要求。要积极扩大消费需求,大力优化投资结构。

  积极扩大消费需求。继续增加政府用于改善和扩大消费的支出,增加对城镇低收入居民和农民的补贴。继续实施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政策。加强农村和中小城市商贸流通、文化体育、旅游、宽带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促进文化消费、旅游消费和养老消费。推动农村商业连锁经营和统一配送,优化城镇商业网点布局,积极发展电子商务、网络购物、地理信息等新型服务业态。

  发改委在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报告中称,今年将进一步增加消费需求,并在优化结构前提下保持合理的投资规模。统计局此前公布数据显示,去年全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分别为18.4%和23.8%,均高于原定目标15%和20%。

    【7】房地产:今年要再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住房共1,000万套,

  政府工作报告:坚定不移地搞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加快健全房地产市场调控的长效机制,重点解决城镇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切实稳定房地产市场价格,满足居民合理住房需求。进一步扩大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今年要再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住房共1,000万套,改造农村危房150万户。重点发展公共租赁住房。中央财政预算拟安排补助资金1,030亿元,比上年增加265亿元。进一步落实和完善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势头。制定并向社会公布年度住房建设计划,在新增建设用地计划中,单列保障性住房用地,做到应保尽保。重点增加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建设。规范发展住房租赁市场。严格落实差别化住房信贷、税收政策,调整完善房地产相关税收政策,加强税收征管,有效遏制投机投资性购房。

    【8】工业: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十项重点工作: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要推动经济尽快走上内生增长、创新驱动的轨道。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加强节能环保和生态建设,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政府工作报告: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改造提升制造业。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力度,重点增强新产品开发能力和品牌创建能力,提高能源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技术工艺系统集成水平,提高产品质量、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推动重点行业企业跨地区兼并重组。完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和配套政策。

 

  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建设高性能宽带信息网,加快实现"三网融合",促进物联网示范应用。大力推动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发展。加强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建设。积极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进传统能源清洁利用,加强智能电网建设,大力发展清洁能源。

 

  坚持把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放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优先位置,认真落实西部大开发新十年的政策措施和促进西藏、新疆等地区跨越式发展的各项举措。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继续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着力提高核心竞争力。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积极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加强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建设。

 

  优化区域发展格局,提高发展的协调性和城镇化水平。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推动主体功能区建设。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在就业、教育、社会保障、医疗、保障性住房等方面充分考虑农民工进城需要,有序推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坚持不懈地推进节能减排,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严格落实目标责任。加快重点工程建设。强化节能减排管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9】农业:今年"三农"的投入拟安排9,884.5亿元

  十项重点工作: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要坚持把“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

  政府工作报告:坚持把"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今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投入拟安排9,884.5亿元,比上年增加1,304.8亿元。继续增加对农民的生产补贴。继续实施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今年小麦最低收购价每50公斤提高5到7元,水稻最低收购价每50公斤提高9到23元。大力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壮大县域经济,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和创业、创收能力,促进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

  

  巩固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基础。促进粮食稳定增产,力争夺取第8个丰收年。2011年,力争粮食产量保持在5亿吨以上。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努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提高主要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从新粮上市起,小麦平均每50公斤提高5.4元,早籼稻、中晚籼稻和粳稻分别提高9元、10元、23元。

 

  【10】人民币: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密切监控跨境资本流动,防范"热钱"流入。加强储备资产的投资和风险管理,提高投资收益。要继续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扩大人民币在跨境贸易和投资中的使用,并推进人民币资本项下可兑换工作。
  解析:

  与近期央行数次表态一致,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近几年,利率市场化改革进展有限,与此同时体质已经显著增强的银行体系仍然享受利差保护,滋生放贷冲动,而自身风险管理水平却未得到显著改善。去年12月央行行长周小川在《财经》年会上表示,“十二五”其间利率市场化可见明显进展。此后,央行方面频频示意将推动此方面的改革。但业内人士多数认为,“利率市场化”不可能迅速落实,主要原因包括“存款保险制度”和“银行破产制度”等配套制度尚未建立。此前监管高层也在公开场合表示,“利率市场化尚无时间表”。有接近监管层人士认为,利率市场化改革可能在未来数年内逐渐推进,最有可能在大额存单等具体项目上寻找到突破口。

  在人民币走出去方面,报告指出要扩大人民币在跨境贸易和投资中的使用,同时推进人民币资本项下可兑换工作。央行在此前召开的“推动跨境人民币业务暨有关监测分析工作会议”上表示,今年将扩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至全国范围。根据此次会议数据,2010年我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地区已经扩大到全国20个省份,参与试点的出口企业由最初的365家增加到2010年底的6。7万多家,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量达5063亿元。另外,资本项目跨境人民币业务开始试点,全年共批准跨境融资人民币结算试点项目16个,金额达814亿元。

    【11】金融改革:继续深化金融企业改革

  政府工作报告:继续深化金融企业改革,加快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加快培育农村新型金融机构。继续大力发展金融市场,鼓励金融创新。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加强和改善金融监管,建立健全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预警体系和处置机制。。

  解析:

  过去几年,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流动性宽松、信贷投放巨大,其间积累的顺周期系统性风险隐患已经引起监管层警觉。今年年初,针对银行等金融机构制定的“资本充足率”、“拨备率”、“流动性比率”、“杠杆率”新监管工具已经获得国务院的批复,预计未来几年将陆续推动落实。

  央行牵头制定的差别存款准备金率等指标也已经在今年银行信贷投放冲动上发挥紧箍咒作用。同时,“宏观审慎”这也是国际金融监管机构反思金融危机后的普遍监管思路。

  2010年11月,G20首尔峰会达成“宏观审慎管理”的基础性框架,其中重点提出,要有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的资本要求;同时计提逆周期缓冲资本;对系统性重要金融机构提出额外资本要求。

  在农村金融发展方面,2011年的重点是“加快培育农村新型金融机构”,相比去年“深化农信社改革”已调整了落脚点。农村新型金融机构主要是指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根据此前银监会制定的2009-2011年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工作安排,2011年底,全国35个省(区、市,西藏除外)、计划单列市共计划设立1294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其中村镇银行1027家,贷款公司106家,农村资金互助社161家。

      第二部分:十二五规划关键数据及要点
  【1】指导思想和政策导向:调结构,扩内需,保民生

  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通过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改善居民消费预期,促进消费结构升级,进一步释放城乡居民消费潜力,逐步使中国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促进区域协调互动发展,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总体功能区战略,把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放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优先位置,在中西部地区培育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极。

  健全节能减排激励约束机制,优化能源结构,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完善资源型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资源环境税费制度。加快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健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调节体系,明显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持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努力扭转城乡、区域、行业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扩大趋势。

  

 

  【2】十二五规划关键指标
  GDP:关于今后五年的GDP增长,在最新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中提到,今后五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目标是在明显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年均增长7%。按2010年价格计算,2015年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55万亿元     政策:

  要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把短期调控政策和长期发展政策结合起来,坚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充分挖掘中国内需的巨大潜力,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局面。

  转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改造提升制造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服务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提高4个百分点    城镇化: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城镇化率从47.5%提高到51.5%

  ,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态,不断提升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夯实经济社会发展基础。

  科技:

  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和支持政策,着力推进重大科学技术突破。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2%,促进科技成果更好地转化为生产力。

  民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超过7%。提高扶贫标准,减少贫困人口。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提高保障水平。城乡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实现全覆盖,提高并稳定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政策范围内的医保基金支付水平提高到70%以上,全国城镇保障性住房覆盖面达到20%左右

  。

  【3】十二五规划中的产业重点
  农业:

  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工业:

  改造提升制造业,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调整优化原材料工业,改造提升消费品工业,促进制造业由大变强。石化行业要积极探索原料多元化发展新途径,重点发展高端石化产品,加快化肥原料调整,推动油品质量升级。坚持市场化运作,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消除制度障碍,以汽车、钢铁、水泥、机械制造、电解铝、稀土、电子信息、医药等行业为重点,推动优势企业实施强强联合、跨地区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促进新兴科技与新兴产业深度融合,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成为先导性、支柱性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8%左右。按照适度超前原则,统筹各种运输方式发展,基本建成国家快速铁路网和高速公路网,初步形成网络设施配套衔接、技术装备先进适用、运输服务安全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服务业:

  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推动服务业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不断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

  【4】十二五规划重要工作

  推进城镇化:

  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坚持把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放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优先位置,给予特殊政策支持。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稳步推进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

  建设低碳经济:

  综合运用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节约能源和提高能效、增加森林碳汇等多种手段,大幅度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探索建立低碳产品标准、标识和认证制度,建立完善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核算制度,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推进低碳试点示范。实施地质找矿战略工程,加大勘查力度;建立重要矿产资源储备体系;加强重要优势矿产保护和开采管理。

  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

  强化各级政府责任,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基本解决保障性住房供应不足的问题。重点发展公共租赁住房,逐步使其成为保障性住房的主体。加大财政资金、住房公积金贷款、银行贷款的支持力度,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运营。进一步落实地方政府责任和问责机制,把保障基本住房、稳定房价和加强市场监管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目标。增加住房用地供应总量,优先安排保障性住房用地,有效扩大普通商品住房供给。健全差别化住房信贷、税收政策,合理引导自住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有效遏制投机投资性购房。

  调整收入分配:

  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逐步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加快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制度。合理调整个人所得税税基和税率结构,提高工资薪金所得税费扣除标准,减轻中低收入者税收负担,加大对高收入者的税收调节力度。

  财税体制改革:

  扩大增值税征收范围,相应调减营业税等税收。合理调整消费税征收范围、税率结构和征税环节。全面推进资源税和耕地占用税改革。研究推进房地产税改革。逐步健全地方税体系,赋予省级政府适当税政管理权限。

  金融体制改革:

  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促进证券期货经营机构规范发展。深化保险资金运用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提高资金运作水平。促进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商业化转型。积极稳妥推进金融业综合经营试点。大力发展金融市场,继续鼓励金融创新,显着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深化股票发审制度市场化改革,规范发展主板和中小板市场,推进创业板市场建设,扩大代办股份转让系统试点,加快发展场外交易市场,探索建立国际板市场。积极发展债券市场,完善发行管理体制,推进债券品种创新和多样化,稳步推进资产证券化。推进期货和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促进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健康发展,规范发展私募基金市场。构建逆周期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建立健全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预警体系、评估体系和处置机制。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加强金融市场基准利率体系建设。完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推进外汇管理体制改革,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改进外汇储备经营管理,拓宽使用渠道,提高收益水平。

  理顺资源价格:

  继续推进水价改革,完善水资源费、水利工程供水价格和城市供水价格政策。积极推进电价改革,推行大用户直接交易和竞价上网试点,完善输配电价形成机制,改革销售电价分类结构。进一步完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理顺天然气与可替代能源比价关系。按照价、税、费、租联动机制,适当提高资源税税负,完善计征方式,将重要资源产品由从量定额征收改为从价定率征收,促进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积极推进环境税费改革,选择防治任务繁重、技术标准成熟的税目开征环境保护税,逐步扩大征收范围。

  点评:

  针对今年的两会,业内人士表示,虽然中国对经济增速下滑的担忧并不大,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经济可以高枕无忧。除了国内经济运行中一些长期问题和短期问题相互交织,体制性矛盾和结构性问题外,全球的外部环境影响也将使中国经济形势更为复杂。例如,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乏力,欧洲部分国家主权债务危机隐患尚未消除;美国宽松货币政策,使得全球流动性大增,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和主要货币汇率加剧波动,新兴市场资产泡沫和通胀压力加大等等。以上各因素都加大了宏观调控的难度。正如温家宝所说的,“今年,我国发展面临的形势依然极其复杂。”

  面对更为复杂的问题是通胀走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管理通胀预期是2011年宏观经济调控的首要任务,全年CPI增幅控制在4%内。分析指出,通胀原因从需求层面看,有流动性过剩、经济快速增长等;从供给层面看有农产品价格、劳动力、土地、资源成本上升等。多位业内人士认为,流动性过剩依然是导致通胀的第一要素,但也有业内人士认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似乎并未承认这一点,两次提到“输入性和结构性”通胀,“货币超发”并未提及。

  与此同时,政府工作报告明确2011年货币政策开始稳健,广义货币增长目标为16%,同时财政政策依然积极,但9000亿元财政赤字,比上年预算减少1500亿元,赤字率下降到2%左右。业内人士认为,政府在确立2011年和未来五年经济增长目标时均预留了一定空间。

  “十一五”期间,财政收入从3.16万亿元增加到8.31万亿元,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9.8万亿元,年均增长11.2%。但未来五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期望被调至7%,按2010年价格计算,2015年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55万亿元。这意味着本届和下届政府

  保增长压力有所减缓。

  专家表示,“十二五”期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的目标,只是比“十一五”7.5%的预期目标降低了0.5个百分点。专家提醒,不能把7%当做每年的实际增长幅度,在过去的五年里,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9.8万亿元,年均增长11.2%,远远超过当初的预期目标。提出这样的增长目标,是为经济结构调整做铺垫。这意味着政府在经济结构调整、增加就业、改善民生上有更大作为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