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云雄霸天下未删减版:走出弱智社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10:18:10
走出弱智社会

     (陈仓/文)

前不久,日本作家大前研一出版《低智商社会》一书,惊呼日本已经陷入集体不思考、集体不学习、集体不负责的低智商社会。大前研一说,时代的发展似乎并没有相应提高人们的智商,反而使得人们的智商在逐渐衰退,时下的年轻人只关心自己半径三米以内的事情;虽然人们在网上跟人无话不谈,但在现实生活中,却不懂与人面对面敞开心扉;没有成功的追求、学习能力低下但丝毫不以为然;看到电视中的广告就会马上冲动购买;总有毫不脸红的读错字的官员出现;遇到困难,懒于思考就立即放弃;人云亦云,做什么事总愿意随大流。千年皇权专制造成了最大的弱智、低智商的愚民社会。对照大前研一的论说,中国从来就没有走出低智商社会。如何免于弱智,是我们一生都需要思考,需要注意的大问题。

愚昧无知,心智脆弱的民众最便于统治,因此,愚民政策是历代皇家的基本国策。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事件到满清灭亡,历代均有不同程度的旨在钳制思想,打击独立思考的文字狱。于是,作为个人,顺从变成一种习惯,盲从变成一种风俗,轻信盲相变成一种集体无意识;装傻成为一种智慧,卖傻变成一种“秀”,比傻变成一种冒充道德,展示“厚道”的行为艺术。许多人害怕真相,忌讳真理,以不知免责,以无知为幸福,以头脑简单为忠诚可靠。许多人患有感恩罪恶,感谢伤害,感激不幸的“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形成了畸形的苦难美学。例如,“梅花香自苦寒来”、“不吃苦中苦,难为人上人”等等。作为个人,想脱离弱智群体,首先,要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质疑,养成一种深入追问真相,不断追求真理的习惯,否则,像晚清“十三行”那种罔顾国际贸易规则,像“义和拳”那种败事有余的极端民族主义,像“大跃进”那样的全民大折腾,像“文革”那样的全国胡折腾之类超级愚蠢难免不重演。

或许是阅读的诗歌太多,画的写意画太多,中国人长于形象思维,而欠缺逻辑思维。经常把一件事说成另外一件,或者没有内在联系的几件事。例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作为形象思维,这两句诗歌很美。但是,大海在地球上,明月在太空,根本不搭界。全球有24个时区,天涯不可能共此时。这两句诗完全不符合事实。再如,西方人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兵”。将军与士兵同属军事系统,二者有内在逻辑关系。著名人士乱套西方名言说:“不想当裁缝的厨子不是好司机。”居然引起一片叫好声。裁缝、厨子、司机分属三个不同行当,有什么可比性?能论高下好坏吗?

中国人喜欢以直接经验代替科学原理和事实,以成见代替事实。有小学自然常识的人都知道,地球绕太阳转,但是,还要说“太阳从东方升起”,要说“玉兔(月亮)东升,金乌(太阳)西坠”。

哲学是智慧之学,哲学落后,思维能力必然低下。中国是一个有古老道家儒家传统的国度,古人简单、模糊、支离破碎的结论极大地影响着后人的思维方式。道家哲学的思维模式就是太极状的。太极图是人类对阴阳、昼夜、天地、是非、正反等周遭事物的基本认识,因此,中国人形成了顽固的,习以为常的“一分为二”、黑白、正邪、好坏两分的太极图思维。有中学物理学知识的人都知道光谱。光谱理论告诉我们,世界是五彩缤纷的,并非黑白两种,事物是无限可分的,并非一分为二。光谱学说问世190多年,传播到中国至少五十年,但是,尚未改变中国人古老、幼稚、陈旧、愚昧的传统哲学定见。两极思维必然导致黑白两极的极端思维模式,并引发非此即彼、非友即敌、黑白对立、你死我活,无所不用其极,狭隘、刻薄的极端行为。

     中国有个崇拜古人,崇拜古代经典,厚古薄今,滥用古代经典的毛病。说人论事,开口“子曰”,闭口“诗云”,以古人言、老人言为论据,“博古”却似是而非,“通今”却大而化之。依赖经典,靠“老人言”办事,必然失去继续探索真理的激情,失去深思熟虑的动力。皇权专制时代工具型教育的套路是学经典,考经典,用经典,导致人们头顶经典,拜倒在经典作家脚下,遵循经典,拘泥经典,不再思考。对待经典的正确态度应该是:高看一眼,给予尊重;拿在手,作为工具;踩在脚下,作为攀登高峰的台阶,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继续思考。

    科学和法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皆是国门开放之后的舶来品,文学历来是中国文化的主流。镜像并非真相,打比方活像照镜子,比喻必然离题万里,因此,任何比喻都是蹩脚的。中国人说话好打比方,以比喻手法说事,远离主体,脱离主题,由此及彼,东拉西扯,大而不当地发议论是中国人思维模式的一大毛病。

    从老子《道德经》到孔子的四书五经,再到民谚俗语,提倡听话,反对讨论,不屑辩论,鼓励少言,赞扬讷言是古老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一大恶俗。如“巧言令色,鲜仁也”,“君子敏于行,而讷于言”,“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等等。没有自由表达,没有讨论的激发,思想的火花必然湮灭。

    美国人说,财富装在犹太人的口袋里,智慧装在中国人的脑袋里。我们不能对不起这样的赞誉。(1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