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之力储油雾化器:中医方学之祖---《辅行诀》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2 11:24:04
《辅行诀》 ----范志良1965年抄本
        整理说明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为梁?华阳隐居陶弘景撰,原书写于帛绢之上,藏于敦煌千佛洞。1918年河北威县张偓南(1867-1919)于敦煌王道士处得此卷,后一直秘藏张氏家中,至其孙张大昌(1926-1995)时,原卷于1966年毁于文革,1965年春张大昌先生将首次《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抄录本交范志良先生抄录,张大昌先生原抄录本目前下落不明。范志良先生1965年抄本即为现存最早抄本,因此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今根据张大昌、钱超尘及张大昌先生诸弟子等编辑的《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传承集》中范志良1965年抄本内容整理成网络版,目的是方便大家交流学习,以期引起更多同道对《辅行诀》的关注、研究和应用。

   现存范志良抄本为1965年据张大昌抄本竖行抄录而成。长约为20.0cm ,宽约为13. 3cm,书封从左至右分别为:《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范志良抄”和“秘本” 等3行毛笔字。原抄件连书封及末页补抄为42页,每页11至13行,行约22字。文末有“一九六五年二月初六夜抄完”12字。此外,该抄本还另纸横排补抄有2页内容,其中一页为“药物化合”与“处方正范”中的部分内容;另一页为“启喉方(注文)”和“熨耳以通肾气(原文)”两方,与正文中“(原文)启喉以通肺气”及“(注文)灌耳方”相应。
   原抄本有20条小字新增按语,与1988年出版的《敦煌古医籍考释》之按语语义同,阅读时需与抄本原文加以区别。(范按:此按语是先师与范审核拟定,非按《考释》本化裁挪移。),《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传承集》中均做了标注,本网络版中均用“《传承集》注:”标示。
        部分生僻字电脑字库中没有,均以造字图片代之,不另做注示。 
        以下为抄本原文内容: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秘本    范志良抄
        梁?华阳隐居陶弘景撰
        隐居曰:凡学道辈,欲求永年,先须祛疾。或有夙痼,或患时恙,一依五脏补泻法则,服药数剂,必使脏气平和,乃可进修内视之道。不尔,五精不续,真一难守,不入真景也。服药除疾,虽系微事,亦初学之要领也。         诸凡杂病,服药汗吐下后,邪气虽平,精气被夺,致令五脏虚疲,当即据证服补汤数剂以补之。不然,时日久旷,或变损证,则生死转侧耳。谨将五脏虚实证候悉列于左,庶几识别无误焉。
 
        辨肝脏病证文并方
        肝虚则恐,实则怒。
        肝病者,必两胁下痛,痛引少腹。虚则目 无所见,耳有所闻,心澹澹然如人将捕之。气逆则耳聋,颊肿。   治之取厥阴、少阳血者。
        邪在肝,则两胁中痛,中寒,恶血在内,则胻善瘛,节时肿。取之行间以引胁下,补三里以温胃中,取耳间青脉以除其瘛。
        陶云:肝德在散,故经云:以辛补之,酸泻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适其性而衰之也。
        小泻肝汤:治肝实,两胁下痛,痛引少腹迫急,时干呕者方。
        枳实熬  芍药  生姜各三两
        右三味,以清浆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不瘥,即重作服之。
   大泻肝汤:治头痛,目赤,多恚怒,胁下支满而痛,痛连少腹迫急无奈者方。
        枳实熬  芍药  生姜切,各三两  黄芩  大黄  甘草炙,各一两
        右六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温分再服。
        小补肝汤:治心中恐疑,时多恶梦,气上冲心,越汗出,头目眩晕者方。
        桂枝  干姜  五味子各三两  大枣十二枚,去核(一方作薯蓣,当从)
        右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心中悸者,加桂枝一两半;冲气盛者,加五味子一两半;头苦眩者,加术一两半;干呕者,去大枣,加生姜一两半;中满者,去枣,心中如饥者,还用枣;咳逆头苦痛者,加细辛一两半;四肢冷、小便难者,加附子一枚,炮。
        大补肝汤:治肝气虚,其人恐惧不安,气自少腹上冲咽,呃声不止,头目苦眩,不能坐起,汗出心悸,干呕不能食,脉细而结者方。
        桂枝  干姜  五味子各三两  大枣十二枚,去核(一方作薯蓣,当从)  旋覆花  代赭石烧(一方作牡丹皮,当从)  竹叶各一两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辨心脏病证文并方
        心虚则悲不已,实则笑不休。        心病者,心胸内痛,胁下支满,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虚则胸腹胁下与腰相引而痛。取其经手少阴、太阳及舌下血者,其变刺郄中血者。邪在心,则病心中痛,善悲,时眩仆,视有余不足而调之。        经云:诸邪在心者,皆心胞代受,故证如是。
        陶云:心德在耎。故经云:以咸补之,苦泻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
        小泻心汤:治心中卒急痛,胁下支满,气逆攻膺背肩胛间,不可饮食,食之反笃者方。
        龙胆草  栀子打,各三两  戎盐如杏子大三枚,烧赤
        右三味,以酢三升,煮取一升,顿服。少顷,得吐瘥。
        大泻心汤:治暴得心腹痛,痛如刀刺,欲吐不吐,欲下不下,心中懊 ,胁背胸支满,迫急不可奈者方。
        龙胆草  栀子捣,各三两  戎盐如杏子大三枚  苦参  升麻各二两  豉半升
        右六味,以酢六升,先煮药五味,得三升,去滓。内戎盐,稍煮待消已,取二升,服一升。当大吐,吐已必自泻下,即瘥(一方无苦参,有通草二两,当从)。
        小补心汤:治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者方。
        栝萎一枚,捣  薤白八两  半夏半升,洗去滑(《传承集》注:去滑:此下抄本中有新补小字按语:“按:即《金匮》之栝娄下白半下汤,证药皆符。”此按非范抄本所固有,乃抄阅者据《敦煌古医籍考释》121页【按语】化裁人此。)
        右三味,以白酨浆一斗,煮取四升,温服一升,日再服。(一方有杏仁,无半夏)
        大补心汤:治胸痹,心中痞满,气结在胸,时从胁下逆抢心,心痛无奈者方。
        栝萎一枚,捣  薤白八两  半夏半升,洗去滑  枳实熬,二两  厚朴二两  桂枝一两  生姜二两,切(《传承集》注:切:此下抄本中有新补小字按语:“按:即《金匮》之枳实下白桂枝汤加半下、生姜,主证亦相符。”此按非范抄本所固有,乃抄阅者据《敦煌古医籍考释》121页【按语】化裁人此。)
        右七味,以白酨浆一斗,煮取四升,每服二升,日再。(一方有杏仁半升,熬,无半夏,当从)
 
        心胞气实者,受外邪之动也。则胸胁支满,心中澹澹然大动,面赤目黄,喜笑不休,或吐衄血。虚则血气少,善悲,久不已,发癫仆。
        小泻心汤:治心气不足,吐血衄血,心中跳动不安者方。
        黄连  黄芩  大黄各三两(《传承集》注:三两:此下抄本中有新补小字按语:“按:即《金匮》之泻心汤,量异,主证无心跳文。”此按非范抄本所固有,乃抄阅者据《敦煌古医籍考释》121页【按语】化裁人此。)
右三味,以麻沸汤三升,渍一食顷,绞去滓,顿服(《传承集》注:顿服:此方页眉空白处有新补小字眉批:“按:《金匮》白酒,《外台》、《千金》白酨浆,实为一物,古又称酢,即今之黄酒。”此按非范抄本所固有,乃抄阅者据《敦煌古医籍考释》121页【按语】化裁人此。)
        大泻心汤:治心中怔忡不安,胸膺痞满,口中苦,舌上生疮,面赤如新妆,或吐血、衄血、下血者方。
        黄连  黄芩  大黄各三两  芍药  干姜炮  甘草炙,各一两
        右六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温分再服,日二。
        小补心汤:治血气虚少,心中动悸,时悲泣,烦躁,汗出,气噫 ,脉结者方。
        代赭石烧赤,以酢淬三次,打。(一方作牡丹皮,当从)  旋覆花  竹叶各二两  豉一两(一方作山萸肉,当从)
        右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怔惊不安者,加代赭石至四两半;烦热汗出者,去豉,加竹叶至四两半,身热还用豉;心中窒痛者,加豉至四两半;气苦少者,加甘草三两;心下痞满者,去豉,加人参一两半;胸中冷而多唾者,加干姜一两半;咽中介介塞者,加旋覆花至四两半。
        大补心汤:治心中虚烦,懊怔不安,怔忡如车马惊,饮食无味,干呕气噫,时或多唾,其人脉结而微者方        代赭石烧赤,入酢中淬三次,打(一方作牡丹皮,当从)  旋覆花  竹叶各三两  豉(一方作山萸肉,当从)  人参  甘草炙  干姜各一两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辨脾脏病证文并方
        脾实则腹满,飨泻;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
        脾病者,必腹满肠鸣,溏泻,食不化。虚则身重,苦饥,肉痛,足痿不收,行善瘈,脚下痛。
        邪在脾,则肌肉痛。阳气不足则寒中,肠鸣腹痛;阴气不足则善饥,皆调其三里。
        陶云:脾德在缓。故经云:以甘补之,辛泻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小泻脾汤:治脾气实,下利清谷,里寒外热,腹冷,脉微者方。
        附子一枚,炮  干姜  甘草炙,各三两(《传承集》注:各三两:此下抄本中有新补小字按语:“按:即《伤寒》之四逆汤。”此按非范抄本所固有,乃抄阅者据《敦煌古医籍考释》123页【按语】化裁人此。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
         大泻脾汤:治腹中胀满,干呕,不能食,欲利不得,或下利不止者方。
        附子一枚,炮  干姜  甘草炙,各三两  黄芩  大黄  芍药各一两
        右六味,以水三升,煮取二升,温分再服,日二。
        小补脾汤:治饮食不化,时自吐利,吐利已,心中苦饥。或心下痞满,脉微,无力,身重,足痿,善转筋者方。
        人参  甘草炙  干姜各三两  术一两(《传承集》注:术一两:此下抄本中有新补小字按语:“按:《伤寒》之理中丸药同,主证大体相符。”此按非范抄本所固有,乃抄阅者据《敦煌古医籍考释》123页【按语】化裁人此。)
        右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日三。若脐上筑动者,去术,加桂四两;吐多者,去术,加生姜三两;下多者,仍用术;心中悸者,加茯苓一两;渴欲饮者,加术至四两半;腹中满者,去术,加附子一枚,炮;腹中痛者,加人参一两。
        大补脾汤:治脾气大疲,饮食不化,呕吐下利,其人枯瘦如柴,立不可动转,口中苦干渴,汗出,气急,脉微而时结者方。
        人参  甘草炙  干姜各三两  术  麦门冬  五味子  旋覆花(一方作丹皮,当从)各一两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分四服,日三夜一服。
 
        辨肺脏病证文并方
        肺虚则鼻息不利;实则喘咳,凭胸仰息。
        肺病者,必咳喘逆气,肩息背痛,汗出憎风。虚则胸中痛,少气,不能报息,耳聋,咽干。
        邪在肺,则皮肤痛,发寒热,上气喘,汗出,咳动肩背。取之膺中外输,背第三椎旁,以手按之快然,乃刺之,取缺盆以越之。
        陶云:肺德在收。故经云:以酸补之,咸泻之。肺苦气上逆,急食辛以散之,开腠理以通气也。
        小泻肺汤:治咳喘上气,胸中迫满,不可卧者方。
        葶苈子熬黑,捣如泥  大黄  芍药各三两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二升,温分再服,喘定止后服。
        大泻肺汤:治胸中有痰涎,喘不得卧,大小便闭,身面肿,迫满,欲得气利者方。
        葶苈子熬  大黄  芍药各三两  甘草炙  黄芩  干姜各一两
        右六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温分再服,日二服。
        小补肺汤:治烦热汗出,口渴,少气不足息,胸中痛,脉虚者方。
        麦门冬  五味子  旋覆花各三两(一方作牡丹皮,当从)  细辛一两
        右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每服一升,日三服。胸中烦热者,去细辛,加海蛤一两;苦闷痛者,加细辛一两;咳痰不出,脉结者,倍旋覆花为六两;苦眩冒者,去细辛,加泽泻一两;咳而吐血者,倍麦门冬为六两;苦烦渴者,去细辛,加粳米半升;涎多者,乃用细辛,加半夏半升,洗。
        大补肺汤:治烦热汗出,少气不足息,口干,耳聋,脉虚而快者方。
        麦门冬  五味子  旋覆花各三两(一方作牡丹皮,当从)  细辛  地黄  竹叶  甘草各一两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分四服,日三夜一服。
 
        辨肾脏病证文并方
        肾气虚则厥逆;实则腹满,面色正黑,泾溲不利。
        肾病者,必腹大胫肿,身重嗜寝。虚则腰中痛,大腹小腹痛,尻阴股膝挛,胻足皆痛。
        邪在肾,则骨痛,阴痹。阴痹者,按之不得。腹胀腰痛,大便难,肩背项强痛,时眩仆。取之勇泉、昆仑,视有余血者尽取之。
        陶云:肾德在坚。故经云:以苦补之,甘泻之。肾苦燥,急食咸以润之,至津液生也。
        小泻肾汤:治小便赤少,少腹满,时足胫肿者方。
        茯苓  甘草  黄芩各三两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
        大泻肾汤:治小便赤少,时溺血,少腹迫满而痛,腰痛如折,耳鸣者方。
        茯苓  甘草  黄芩各三两  大黄  芍药  干姜各一两
        右六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日二温服。
        小补肾汤:治虚劳失精,腰痛,骨蒸赢瘦,小便不利,脉快者方。
        地黄  竹叶  甘草各三两  泽泻一两
右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日三服。小便血者,去泽泻,加地榆一两;大便见血者,去泽泻,加伏龙肝如 鸡子大;苦遗精者,易生地黄为熟地黄;小便冷,茎中痛者,倍泽泻为二两;少腹苦迫急者,去泽泻,加牡丹皮一两;心烦者,加竹叶二两;腹中热者,加栀子十四枚,打。
        大补肾汤:治精血虚少,骨痿,腰痛,不可行走,虚热冲逆,头目眩,小便不利,脉软而快者方。
        地黄  竹叶  甘草各三两  泽泻  桂枝  干姜  五味子各一两
        右七味,以长流水一斗,煮取四升,温分四服,日三夜一服。
        总上述五脏小补泻汤用药法,今附表列左(《传承集》注:总上……附表列左:原抄本此页右上角有“此非原文,系后补人”8字说明。):
(《传承集》注:①芍药:原本作“枳实”,后改作“芍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