颖儿被拦在门外大哭:趣说中国人的年龄【猫扑网络电台联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8 08:55:02
趣说中国人的年龄
            趣说中国人的年龄(1)

   按说,这个年龄问题应该不会成为问题。你看,一个人的出生年月日,户口本、身份证都说清楚了,该是多少岁就是多少岁,这还有什么可谈的?其实不然。就是因为中国人的年龄确实是个问题,才有必要说道说道。之所以要冠之中国人,是因为我们的年龄文化(我自己认为年龄应该成为一种文化)太复杂了,太丰富了,太文学了,太民族了,太让人有兴趣去研究研究了。因为没有研究过外国人对年龄有多少说法,所以不涉及外国人。

   在阅读中你会发现,年龄问题还真是中国人的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问题虽简单,文化内涵相当丰富。我们知道,人的年龄可分为幼、童、青、壮、中、老等若干时期。人的一生,并不是简单得用阿拉伯数字就能简单概括得了的。经过煌煌上下五千年历史的熏陶,我们的祖先创造了辉煌灿烂的语言文化,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占有独特的无可替代的地位,没有哪一种语言能超越她。在这悠久的历史长河里,表述年龄的各种词汇多姿多彩,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就有许多不同的说法。这些既丰富又经典的称谓,不但是我们优秀文化的重要部分,还让我们感受到中国灿烂文化的无穷魅力。

  先说幼儿。
  人生初度,这个“初度”就是刚出生的婴儿。古代,婴,是初生的女孩;儿,是初生的男孩。后来连起来叫做婴儿。是啊,呱呱落地,一个新生命初次来到这个未知的世界,用哇哇大哭宣告自己的诞生。所以,屈原在《离骚》中吟诵:“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意思是说,是我父亲在我初生的时候仔细端详我,还到祖庙卜兆赐给我美好的名字。后来初度被人们特指为生日。初生儿尚在襁褓,这个“襁褓”指的也是乳儿,但没有具体实指。褓,是包裹婴儿的小被子,襁,是捆束小被和用来背负的縧带。“乳儿”是指还不足一周尚以母乳为食的婴儿。所以,人们又说“吃奶的孩子”。古俗,生儿三天,要设宴招待亲友,谓“汤饼宴”或者“汤饼会”。汤饼,是一种用汤煮的面食。因而,“汤饼之年”是婴孩别称。

  自然界的事物用作婴儿的比喻,也有例子。雏,指的是刚孵化的小鸟,被用来称谓婴儿。“黄口小儿”这个名词,在古书中经常可以看到,是讥笑骂詈的话语,意思大概指别人是“无知的孩子”。因为,雏鸟的口角为黄色,“黄口”就是幼小的雏鸟,被用作婴儿代名词。形容人的忠诚、纯洁、善良、毫无邪念为赤子之心。经常讲海外赤子、赤子情怀等。“赤子”也是指刚出生的婴儿。“子生赤色,故言赤子。”刚出生的婴儿,浑身呈现赤红色,故有此语。

  各地对新生儿都有大同小异的称呼,比如:小儿、幼、幼稚、幼小、毛毛、新生儿、产儿等等,都是对刚出生或出生不久、尚未长大幼儿的称谓。这种称呼比较模糊,且没有具体岁数的概念。你能说“黄口小儿”是几天或几岁?不如我们这个地方,对新生儿就有里程碑一样的数字记载:三天、十二天、满月、百天、周岁、一生日、两生日等等。这里是实指,也很具体,简单好记,没有含糊其辞。而且这些大都是古代流传下来的礼俗。在初生“三天”这一天,取名、三朝礼、洗三朝(为新生儿洗澡)、汤饼宴等,所以,听到这些名词,就是说孩子已经三天了。过十二天、满月、百天、周岁也是很隆重的礼俗。其中除了庆贺外,还有很多的诸如剃头留聪明发;脑后蓄“撑根长”——一根小辫子;穿百家衣、戴百家锁;抓周测试孩子将来的志趣爱好等。有个古词“童獃”,指的还是新生婴儿。是说刚出生的孩子痴愚无知、还不懂事的意思。
                                
  再说儿童。
  对儿童时期年龄的说法更多,更为复杂有趣。按笼统说法,儿童时期指的是一岁到十六七岁的时段。但是,我们说的幼年,也包括在其中一段,即三岁到十岁左右;而少年时代,指从十岁到十五六岁的时段。未成年人称为“童子”、“童女”、“童牙”、“童冠”、“童丱(guān)”、孺子、稚、稚齿、稚嫩等。“童牙” 典出《后汉书》。甘罗十二岁报国,故有“甘罗童牙而报赵”之语。

  细分开来,有的词语与牙齿有关。龆龀(TiáoChèn)是古词,说的是儿童,龆与龀,意思都是指儿童乳牙脱落,开始长出恒齿。也就是说,从幼儿到儿童时期,乳牙的脱落是一个分界线。“稚齿”、“童龀”即由此而来。

  有的词语与头发有关。头发是儿童成年与否的标志,而发饰也是年龄标志。”“总角”是儿童时代的发型装饰。古人不剪发,孩子头发长了,就紧贴发根扎在一起。因为扎成向上分开的两个发髻,形如角,借指幼年或少年。“童冠”、“童丱”意思相同,都是指即将及冠的男孩子。冠、丱,是儿童束发的样子。髫(tiao)的意思是古代儿童下垂的发式。所以人们说垂髫年,垂龄年,指的就是儿童。“留头”,专指女童年龄。古代女孩子幼年剃发,稍长,先蓄顶心头发,再蓄全部头发,全部蓄发叫做“留头”。古代的冠、笄就是头上的装饰。“笄”,是女子用簪子将头发簪起来的样子。古代女子十五岁绾起头发,插上簪子,以表示成年。女子十五岁开始行笄礼,“笄年”指的是十五六岁的少女。而“童女”是指女子未笄者。过去女子十五岁视为成年,按现代科学说法,十五六岁还是未成年人。古代男子二十岁实行冠礼,又称“冠年”,之前是“未冠”,之后是“及冠”。

  有的词语与学习有关。幼稚不懂事的,被称为“童蒙”,识未开知就要启蒙,所以,就编出很多启蒙读物,如《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幼学琼林》等,开发儿童智力。九岁是“数数之年”;十岁是“外傅之年”;而“舞勺之年”说的是十三岁。数数之年当好理解。这个“外傅”指的就是老师。《礼记》内则说:“十年出就外傅,居宿于外”。古代称保姆为“内傅”,老师就是“外傅”。就是说,十岁就到了上学读书的年龄,要请老师进行系统教育,并寄宿在学校过集体生活。

  “舞勺”的含义很有味道。舞勺是古代文舞的一种。还是《礼记》说:“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成童,舞象。”意思是到了十三岁,虽还没有“成童”,但要增加学习量,不光学习四书五经,还要“先学勺,后学象,文武之次也。”那么,什么是舞勺呢?原来,勺,籥也。籥(yuè)是古代《礼》中的一种文舞。到十三岁的时候,这是男孩必修的功课之一。那么,籥又是什么样子呢?籥是古代的管乐器,分为吹籥、舞籥两种形式。所吹的籥,似笛而短小,有三个孔;所舞的籥长而有六个孔,可以手执作舞具。古书说,舞勺的时候,“左手执籥,右手秉翟(dí)”,籥以竹制作,长约三尺;翟,是雉鸡的羽毛,捆在木棍上。可以想象,孩子们左手拿着竹子做的籥,右手拿着雉鸡羽毛做的翟,手脚配合默契,手舞足蹈,嘴中很可能还吆喝或者唱着什么,是不是很滑稽的样子?

  十五岁谓“舞象之年”。古代十五岁,谓之“成童”,要掌握射御之术。所以,古代说舞象,也是“舞武”、练武的意思,就是使用干戈(兵器)来进行的所谓 “舞”。我觉得,“舞象”就是现在学校进行的军训。不过,现代的军训,不接触武器,而古代的军训,是用实物进行训练的,而且还进行步阵法、武器的应用等训练。

  还有很多形容赞赏的词语,也被用作儿童少年的模糊年龄。如骥子、雏凤、凤雏、龙驹、德子弟、后生、小伙子等等。大都是古代流传下来的。例如:“芝兰玉树”,专指男孩,比喻有出息,是优秀子弟;“玉树临风”,形容男孩风度潇洒,秀美多姿;“雏凤清于老凤声”比喻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妙龄” 指的是十几岁的少年阶段,后专指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