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部涨了黄豆大的:杨柳岸,晓风残月——清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15 14:18:12
杨柳岸,晓风残月——清歌

朋友问我,如果把林黛玉的一生比喻成一朵花,该是怎么样的?我听了,一片惘然。

      于是,忽然想为黛玉写一些文字,虽然语言贫乏。 初见黛玉,我的年龄刚超过一位数字,懵懵懂懂的,看到的是一个纤纤弱弱的少女,那时,我还不知道心疼;初识,我已到了明白世故的年纪,看着眼前眉角弯着残月的女子,我已懂得珍惜。

        花去了一个月的时间模糊的看完了这本赚尽眼泪的小说,每到伤情处,眼泪就随着情节伴着忧伤一同流转而下,同学总笑着说:“至于吗?”我笑了笑,默不做声,我只是一个把故事当成风景来看的人,还没有资格对这个供我们欣赏却不属于我们任何一个人的‘风景“说值不值得,林黛玉走了一生的”世事浮沉,镜花水月,”这其中的酸苦我们上永远无法体会的。

       看到许多文章描写着这轮“风月宝鉴”是如何的酿造了一个个的悲剧,写的很透彻,也极具道理,大到天下江山,小到家道败落,看的你横眉,看的你称赞,看的你仰天长叹。 可我不明,我看到的,分明就是一个逃不过注定了的悲剧一生的女子,避开了历史背景,避开了家族世俗,我看到的只是一个追寻爱等待被爱的女子。 所以,我怜她。 上苍给了她才情,给了她美丽,给了她独一无二,偏又嫌她太过完美,又给了她多愁多病的身。于是,她这一生似乎也就注定了,等不到和爱地老天荒的那一天。 才情,造就了林黛玉,也造就了她的多疑和忧愁;敏感如她,于是,她吟“红消香短有谁怜?”;忧愁如她,于是,她诵“他年葬侬知是谁?”;多情如她,看不得花开,见不得日落,于是,“春残花渐落之夜,便是红颜老死时”..

      这个结局已是尘埃落定,却还是不平着,"黛玉,若我是作者,定打翻前世,将你的手交与宝玉。"其实,这个滚滚红尘里又有多少个和她一样,命运薄凉的女子,站在宿命的窗口,倚窗观风月,却被风月误了一生。

      因为怜她,所以惜她. 年少,总怀着激情,总怀着幻想,总为剧情纠结着,于是暗暗的告诉黛玉"我若是男子定牵了你的手走天涯",她笑,闭口不答,靠着床边,眼泪又落下了."缘分不是几百年前就定下了吗?偏要强求是求不得的",我想,拉下帷幔,我默默走开...

     黛玉,我若是宝玉,绝不要你一滴眼泪. 若有来生,你还是一棵绛珠,弱水湖畔,我定为你撒下甘霖,却再也不要,你记得我.。

    把朋友的问题转发给了另一个朋友,我以为他会给我一个满意的回答,谁想他答"她是花吗?我以为是人呢?".我啼笑皆非,敢情被他幽了一默.后来自己想了想,是啊,为何要在这个小问题上纠缠不清呢?何必硬要为她多愁的人生再加上一个必然凋零的凄凉呢?世人都为了使这个悲剧更华丽些,总想试图为她的人生加上一点绚烂来衬托着她眉山目水间泛着的盈盈,我不忍,看她被一刀刀的雕塑着,一刀刀的剜着,那是一次次不见血的销毁和谋杀啊!何况,她本来就不是一朵怎样的花,她只是茫茫天地间一棵沾了灵气惹了俗世的绛珠,摆脱了前世今生的恩怨情爱,她也只是一个有了血有了肉的女子,期待着插流成荫,期待着柳暗花明。

     突然害怕,有一天,这个陪了我多年的女子,就这样离我去了,害怕无端端的再也见不着她向我低诉着心情,害怕看不到她和她的宝哥哥携手去天长地久,可我忘记了,我只是一个看故事的人,而故事,又总是永远在你最不敢想的地方上画上一个遗憾,让你不知所措,让你抓耳挠腮.就这样,不舍着,牵挂着,她还是去了,"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如她所说,却不如她所想.

      那个孤寂的夜,外面,大红灯笼,人面桃花. 里面,一地心伤,落泪成珠. 因为怜她,所以陪她,把心一同绞碎,连同过往一起投了火炉.看纷纷扰扰的纠缠在烈火中化成灰,看她眉间残留的秋水凝结成霜,冰冻着就共赴了永生。

     只是,黛玉啊,我怜你,惜你,为谁痴?为谁醉?为谁伤?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搁下笔,万物都沉默着,静静的坐在原地,看着指针把我从最深的黑暗带进最初的开始里,我明白,我何尝不是走在一个个时间的轮回里.窗外明月已然西沉,每天看着它升起,看着它落下,我们已经是最好的朋友.我摆弄着自己的心情,它不语,只是投我一记明波的荡漾;我看着它不挪眼神的时候,它也这般静静的对着我,于是,在许些个如水的寒夜里,我对自己许下诺言“残月啊,我与你约定今生”。

    闭上眼睛,我来到了杨柳岸,看到了,一个如残月的女子,蓦然回首,她笑如桃花.

    今夜,杨柳岸,我看"晓风残月"

 

2011、9、11

      答应过朋友,于是便翻出这些故事。上面的文字已有两年之久,和失去联系的朋友一样,再次打个照面可以感慨万分情动处也会落泪,自然的也可以印着双方发觉时光在彼此身上,心上刻下的印记。除了这些再有就是看出它们的幼稚包括矫情。我似乎从中依稀可以找到那个“常怀千岁忧”的自己,以及年少时候的情怀。

     我不想说时光带给了我们的改变,也不想认真纠结这两年到底有没有一冒似的长大了。似乎我们的人生总要在“成长”这两个字上下功夫。我想说,你懂得了,并不是你经历了一件什么样的大的事情,而是时机成熟了,你忽然发现你所在经历的事是你曾经多么害怕面对的,可是现在你觉得它的发生是理所当然。

    比如,这个镜花水月的故事。

    这个故事曾经很打动我,我初看时像个刚学会写字的孩子,很多字认不得,便跳过去,很多段落无法明白,也跳过去。拣懂得看,最后倒也零碎的理出一个故事,包括现在,很多人的名字依然记不得,很多关系也忽略了。但是这些于我不并不重要,我不是搞研究的,人家研究《水浒传》的看了107遍的有,整个书快背下来的有,所以他们像自己家人一样的了解故事中得人,他们把自己活在了故事里,于是看见的都是寻常的风景。可是,对于浅涉的我们却难抹这如隔面具窥探芳颜的惊艳,自然回味无穷。

   于是忽略背景,忽略掉复杂的关系。如擦去迷雾一般,眼里只有她,他们。

    我想,如果结局不是这么悲剧,那么通篇也不会如此深入人心。

   他们之间是有暗示的,每一步,每一个布置,细节到“削相馆”“遗红院”“恨无缘”。作者真是构思巧妙,把玄机暗藏在每个不起眼的地方,待你后来回想觉得妙不可言。

   黛玉是来还情的,她的情是她的眼泪,泪尽而逝是她的结局,如她的潇湘馆所暗指,每一次的相见每一次的落泪都在消耗着前世她与宝玉积累的缘,缘尽了,自然是离去之日。在我眼里,宝钗一直如一块圆润的宝石一般,她是容易接近的并且可以捂热的。而黛玉则是有棱角的,并且是冷清的。肯陪你寒秋赏落叶,晓风送残月的一定是黛玉。但是为你披上寒衣的却一定是宝钗。黛玉是精神上的感知,宝钗是能细水长流的寄托。

     有人说宝钗才是冷眼看人世的那个人。我没有看到过宝钗对宝玉的感情有何描写,许是我错过。但是,他们之间确实有父母之命在其中。宝钗也许对她的命运有自己的主意,错在她插入了一段她无法介入的恋情。说无缘,恨无缘,天留冷眼旁观者。

    

    人们总说,这世界上有很多的林黛玉,却再也找不到一个如宝玉般的男子。。。

     “原谅我们以爱的名义双手沾染鲜血,原谅我们杀了你。”他应该是忽然成熟起来的,许是一下子清醒也许是一下子就痴呆住。家道败落,人散才尽,这一瞬间承受的一下子压在肩头,没有什么能比疯了傻了更能分散这样的忧愁。

        遗忘并不简单,大彻大悟才能使浮云尽散。红尘三千遗恨,只在转念之间。

 

        这样的三个人,我不知道是算三个悲剧,还是两个。总之,作者创造了一个烟花颓靡的世界,和这个世界里水一样干净的爱情。也许悲剧才是使其生存下来的重要原因,为了它辉煌的背景世人的成见,它牺牲掉了黛玉和宝玉的爱情。但是它不会过期,因为总有懂得的人珍惜它,总有怜惜的眼泪拂拭它。

     很多看故事的人在红尘中老去,很多敢爱敢恨的青春在这个年代辉煌一时死去。我们找不到曾经如水一般的情怀。雾重烟浓,不见来时伴。

         要么,真的就只剩当时明月在潇湘。

         浮生着甚苦奔忙  ,  盛席华筵终散场

        也许,这世界最干净风景就是一片白茫茫的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