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袖致富学:从“巡视”想到腐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3:46:09
  从“巡视”想到腐败作者:谌青凡来源:作者赐稿来源日期:2011-9-15  

  日前,媒体爆料:湖北省委第六巡视组(13个人,20余天)在国家级贫困县秭归巡视20余天总共花费80万元。其中,烟酒两项耗费13万余元,外出考察费中旅游费12万余元,仅此三项,每人平均每天公款消费近千元,令人叹为观止。秭归县还是个贫困县,如果是个富裕的县,如果是国家级的巡视组,还不知道要消费多少?进一步探究,这算是巡视还是巡游?同时联系到最近在南京、无锡、昆山、杭州、绍兴、宁波等地,利用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高科技手段,预防和打击猖獗的腐败现象,同时高科技手段还用于对行政权力运行的监察,以及对农村集体资金、资产和资源的管理。

  中国式的反腐埸景,给人的印象是一边反腐,一边却不断地腐败,并且有越反越腐的趋势。原因是对腐败的定义不明确;并缺乏体制外的有效监督。上述二条信息引出的二个问题:第一,湖北省委第六巡视组现象是否算腐败行为?答案是不言而喻的;第二,高科技能解决自己人监督自己人的腐败?答案同样也是不言而喻的。一个技术再好的外科医生,也不可能给自己开刀做手术。尤其象腐败这样的大手术!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的经济是发展了,但一个无法否认的事实,中国的二极分化却日趋严重。蛋糕是做大了,但蛋糕没有分好,从某种意义上讲,没分好蛋糕比没有蛋糕更让人民绝望!一个省级的巡视组成员,每天要公款消费近千元,按乐观地估算,这相当于当地农民一个季度的收入;这简直成了一种扰民活动!下基层下到这个地步,不帮忙反添乱,无疑是一种极大讽刺。

  这些年来腐败的蔓延,有一个明显的特征:从官员个人的不合法行为,演变为制度性按排的合法行为。在工资外的各类灰色收入,例如各种名目的补贴等,在许多地区或部门,已经超过工资性收入。往往这类收入没有进入国家监督的视野,无法得到控制,也就成了腐败的重灾区。而且这类灰色收入,差不多的官员都能获取,岂不是自己反自己的腐败,反腐的难度也就可想而知。

  中国要想在反腐败工作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四个关键要素是必须具备的。第一,完善现有的反腐途径与方式;第二,引入体制外的亦即社会监督力量;第三,规范和公开各级官员的收入。第四,加强立法,大幅度提高腐败犯罪的成本。

  从理论上讲,从高层的角度考量,反腐的焦虑是显而易见的。但从实际上看,从基层或官员个人的角度考量,反腐成了首鼠二端。这种现象在中国历史上屡见不鲜,最后酿成大祸也成了一种必然。综观一部中国政治史,通俗地说,就是一部从腐败滋生,到发展,最后出现全面溃烂的历史。对腐败祸害的认知,皇帝与各级官员的考量,往往不在一个着眼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