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航者的英文:全国各地医生的用药心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3:48:49

全国各地医生的用药心得

慢性咽炎:

1.COsmz 2片3/日 安定1片3/日 维生素B12 2片 3/日 氟美松1片 3/日 利咽解毒冲剂1袋 3/日。
 2.中耳炎 利福平滴眼液+阿米卡星0.25+2毫克地塞米松滴耳。滴耳前用双氧水彻底清洗耳道。并在以后每次滴耳之前都要清洗一下。一般3天治好,最多不超过一周。  3说一个治疗小儿鹅口疮的外用方法先用碳酸氢钠注射液,用医用棉签外涂患处(涂抹面积要大点),让后再用紫药水涂患处(只涂抹白斑处即可)小儿口服用药比较麻烦,容易哭闹,拒服用药用这个方法,简单,痛苦小,而且效果很好,不妨一试  4.我见过一个成人腮腺炎,用抗生素加抗病毒药一周无效,最后用新鲜马齿笕外敷三天即愈 5治疗一般性尿道炎:氟哌酸4粒,苏打4粒,三次可愈。 6.鹅口疮 里素劳研粉上到白块上。一般2次见效。再上2次就好了  7.尿道炎罗红霉素150MG+呋喃妥因100MG+三金片,很管用的全科医疗尿道炎的治疗:柴胡2ml+丁胺卡那0.2,im;呋兰妥因2片,一日四次,效果蛮好,两三天即愈。痛经的治疗:炎痛喜康一次两片,每次在月经快来的前两天服用,一天一次服用四天,即可不痛。注意有胃病的忌服  8.我也说个我治淋病的常用方吧:氟哌酸0.8g, 利福平0.6g, 每日一次,清晨口服,百炎净0.96g, 每日两次。7天为1个疗程。一般不用打针,经济方便。治疗期间注意有无毒副作用及过敏反应。(我没遇到过),治愈率100%。 9褥疮常规消毒创面,清除坏死液化组织。涂上湿润烫伤膏,或京万红。效果不错。 10尿道炎;氟哌酸4粒,每日2次;头孢氨苄胶囊0.375g;苏打片6片【0.3克】每日3次。效果不错,同行可以试试。 11.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的治疗:阿莫西林0.75一日三次口服,甲硝唑0.4一日三次口服,丽珠得乐1袋一日三次冲服,奥美拉唑20mg一日二次早晚口服。连用15天。效果不错。 12.复方滴耳合剂;氯霉素眼水+地米针5毫克+扑尔敏针5毫克滴耳。用前双氧水冲1洗。急慢性中耳炎2-3天痊愈  13. 外伤散:SMZ1片+甲硝唑1片+痢特灵10片+强力霉素5片+冰片少许+地米2片+扑尔敏2片 用于各种小外伤和皮肤擦伤。脓疱疮效果很好  14急慢性肠炎、痢疾:方1利福平0.6一次空腹晨服,氟哌酸0.4一日三次空腹服,黄连素0.3一日三次空腹服,颠茄20mg一日三次空腹服,甲氰咪呱0.4一日三次空腹服。方2环丙沙星0.5一日三次口服,甲硝唑0.4一日三次口服,西咪替丁0.4一日三次口服,苯乙哌啶2片一日三次口服  15.褥疮外治法:先常规消毒创面皮肤,并用生理盐水清洗创面,然后敷上药末(配方见下),无菌纱布覆盖,隔日换药1次。此法治疗Ⅰ、Ⅱ、Ⅲ度褥疮效果非常满意。云南白药 2瓶 珍珠层粉(北海阳光)3瓶 黄柏胶囊30粒 盐酸黄连片20片 复合VitB片30片把上药研末装瓶 16.褥疮的治疗方法常规消毒创面,清除坏死液化组织,用碘伏再消毒完毕,敷上药粉(配方见下),无菌纱布覆盖,隔日换药1次。此法治疗Ⅰ、Ⅱ、Ⅲ度褥疮效果非常满意。云南白药 1瓶 庆大霉素25片 复合VitB片30片654-2片16片..利福平胶囊25粒把上药研末装瓶。求同道斧正! 17闪眼 氯霉素眼水+利多卡因2毫升+地塞米松2毫克滴眼并冷敷效极佳  18.尿道炎 氟哌酸3粒双陸灭痛2粒颠茄2片强的松2片一日3次口服效价一次见效  19.慢性荨麻疹;常用氯雷他定丶潘生丁,雷尼替丁,湿毒淸胶囊.连用10天,很有效.再发作可用自血疗法. 20.俺说说俺治疗尿道炎的常用药物阿莫西林3粒 氟哌酸2粒(首次加倍) 盖胃平3片在根据有无疼痛、上火、小便情况的症状的加减布洛芬,穿心莲片,654-2片盖胃平是一定要加的,一是可以预防其他药物引起的胃肠道的不良反应,二是它可以碱化尿液,减轻酸性尿液引起的疼痛尿道炎,一般老百姓俗称上火引起的,加用点穿心莲清热去火利湿,效果不错  654-2缓解平滑肌痉挛,有效改善尿道炎的尿频,尿急,胀痛等症状 21.我的治疗尿道炎的经验:左氧氟沙星片2片一日三次,甲硝唑片2片一日三次,强的松2片一日三。次我用着效果不错  24。.尿道炎的治疗吲哚美辛片+穿心莲+土霉素+胃舒平  25. 痛经的治疗消炎痛片+元胡止痛片+当归片+多酶片+七制香附丸  26.桥的诊室复方滴耳合剂醋酸可地松滴眼液15mg+注射用糜蛋白酶粉针10mg+硫酸庆大霉素注射液8万U+地塞米松注射液10mg 制菌消炎,用于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用时摇匀,避光存放.一般3-7天痊愈  27.增色散雄黄6g硫磺6g雌黄6g密陀僧6g冰片3g斑蝥0.6g麝香0.6g调和气血,增加色素,用于白癜风.色素减退性疾病用生姜片沾药散涂擦患处. 28.头屑过多的特效方【治疗】 取5%苯扎溴铵溶液10ML,加入约2000ML的热水中,应用此混合液洗头,反复搓揉约3分钟,再涂上肥皂反复搓揉5分钟,用清洁温水冲洗2—3次,直至干净止。用上法治疗多例,一般1-2次即可获得治愈。 28.这几个月我一直用这样的方法治疗慢性咽炎,总体效果还不错,有心人不妨一试。热毒清片(云南白药) 一次4片 一日3次地塞米松片0.75mg 一次2片 一日3次罗红霉素胶囊0.15 一次2粒 一日一次连用3天  29.椎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症状一般是:头部有旋转感,视物晃动感,头部或体位改变而加重眩晕。诊断这种病最好先排除头部占位性病变。治疗方法很简单:丁咯地尔0.15+氯化钠250ml 静滴 1次/日654-2 10mg+5%葡萄糖250ml 静滴 1次/日疗程5天。 用1.培他啶注射液500毫升加天麻素0.6 静点2.%5糖250毫升加丹参20毫升 静点 效果也挺好  30.回乳方------己烯雌酚片用量用法:己烯雌酚5mg/次,2~3次/日,连服3~5天.效果:特好!!! 乙烯雌酚5片,加B6,20片一次服  31. 性与性病] 我经常用的处方 我经常用的处方(转)这是我经常用的处方,对淋球菌感染、非淋感染大部分都能药到病除,送给各位参考。5%GS 250 ML阿奇霉素针0.5维生素B6 0.2用法:混合静滴 QD5%GS 250 ML丹参 30 ML用法:混合静滴 QD0.9% NS 250 ML头孢曲松针 4.0用法:混合静滴 QD 皮试( )以上药物连用三天,未见复发病倒。事实上用药一天所有症状就消失了。处方分析:阿奇霉素主要抗阳球菌、支原体,头孢曲松主要抗阴性菌,两药合用基本杀灭大部分细菌,且可增强疗效。用丹参的用意是把丹参当作药引子,引两药共入沁尿系,丹参可以扩张肾动静脉利尿,加快毒素排泄促进炎症吸收。且间开阿奇与曲松两药进入体内时间,让两药能先后发挥效用,而后又合而为效。当然淋病单用曲松效果也不错,我这里说的是单用曲松搞不定的我这方也可以搞定的。 皮肤瘙痒  皮肤瘙痒是指临床上无原发性皮损而自觉瘙痒的皮肤病。它好发于老年人,且病因复杂,临床医生在治疗上往往感到很困难。我院皮肤科近两年来采用酮替芬、西咪替丁及中药乌蛇止痒丸三联疗法,治疗老年性皮肤瘙痒症,临床取得明显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60例均为门诊患者,男40例,女20例,年龄60~82岁,平均63.7岁。病程3个月~10年。1.2 诊断标准 无明显诱因,自觉瘙痒不适,无原发皮疹,搔之减轻,不搔复旧,阵发加剧,夜间加重。皮肤上可见抓痕,老年色素斑样沉着,皮肤增厚,湿疹样改变。经皮肤科诊断排除糖尿病、甲状腺病、黄疸肝炎等疾病引起的瘙痒。1.3 治疗方法 酮替芬1mg,口服2次/d,西咪替丁0.2g,口服3次/d,乌蛇止痒丸(广州中药一厂生产,规格30g/瓶)每次2.5g,口服3次/d,2周为1个疗程。服药期间忌酒、刺激性食物。 2 结果2.1 疗效标准 显效:瘙痒止,伴随症状消失,停药后半年内不复发。有效:瘙痒止,伴随症状消失,停药后半年内复发。无效:瘙痒无明显减轻。2.2 治疗效果 60例患者中,显效29例(48.3%),有效27例(45.0%),无效4例(6.7%),总有效率93.3%。

皮肤瘙痒症常因真菌;过敏;某些全身性疾病[如尿毒症];药物的付作用[如鱼肝油;奎喏酮类]等引起;我们基层只能处理过敏和真菌引起的.抗过敏常用H1受体阻滞剂;;H2受体阻滞剂;潘生丁;B1;CA剂;激素及转移因子;康体多等.在这些西药基础上灵活的加用些中成药有时可取的事半功倍的效果. 1风寒束表;好发于秋冬季'皮肤暴露处'受寒为诱因'呈团快状'遇热好转.相当于[寒冷型巡麻疹]加用中成药(玉屏风;荆防颗粒) 2血热;好发于夏季青壮年多见'皮肤较红'摸之有烁热感;有瘙痕或血加'遇热加重遇冷减轻.常伴心烦意燥口干口苦'食辛辣刺激事物后加重.相当于[神经性皮炎]加用中成药(乌蛇止痒丸) 3血虚;;好发于秋冬季'老年多见'夜间重'皮肤教干燥'手捏时长有皮宵或身上有抓痕或脱宵'病史长的皮肤增厚'纹理较显'或伴乏力疲劳感.相当于[老年皮肤瘙痒症]加用中成药(润燥止痒胶囊) 4血瘀;无季节性和年龄之分'好发于腰围足背手腕等易打皱处'可见抓痕或色深的条痕;常伴口干但不想喝水的感觉;用中成药(肤痒颗粒)

治疗手足皲裂的特效验方

尿素软膏+ve胶丸+vb6软膏+皮康王 每晚一次 用塑料带封闭一晚上 3天叫大效果 手足癣治疗经验介绍

洁尔阴、白醋加温开水(按1∶2∶10比例)泡洗患处,每晚1次20~30min,每日1次,另外以派瑞松和克霉唑软膏(1∶1)外涂患处每日2次,一般3天后见效,7~10天痊愈,此后每周泡洗1次,可明显减少复发率

痛经的治疗

消炎痛片+元胡止痛片+当归片+多酶片+七制香附丸

医生平安

阿莫西林 4粒 一日两次

克拉霉素 2粒 一日两次

奥美拉唑 1粒 一日两次

用于急慢性胃炎 胃溃疡 胃返流性食管炎效果比较好

微雨如思

治疗美尼尔氏病、轻度脑供血不足引起的头晕:

尼莫地平30mg 3/日 倍他司汀10mg 3/日 地米1.5mg 3/日 西比灵 5mg 1/晚 口服。效果确实不错,我用了许多年了。各位同仁可以试试。

whxwss

浸渍性皮炎:次硝酸铋研成粉+呋喃西林粉适量外用效果不错,大家试试。

微雨如思

神经性头痛:

卡马西平0.1 3/日 心得安 10mg 3/日 镇脑宁4粒 3/日 效果不错同道可以验证验证。

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方:

奥美拉唑20mg 2/日 阿莫西林1.0 2/日 克拉霉素0.25-0.5 2/日再加吗丁啉10mg 3/日 心痛定 10mg 3/日疗程一个月。效果不错。

慢性咽炎、咽异物感、声音嘶哑:

金银花30g、桔梗10g、薄荷6g、胖大海10g开水冲泡,代茶饮。日一剂。效果不错。我用多年了。

治疗坐骨神经痛方:

布洛芬0.2 tid 安定2.5mg tid 氟美松0.75mg tid 我用多年了,效果不用我说大家用用就知道了。

功能性腹泻:

甲氰咪呱2#tid 六合维生素2#tid 复方苯乙哌啶2#tid 谷维素2#tid 维生素B1 2#tid 调整胃肠功能。对胃肠功能紊乱引起的腹泻有一定疗效!

神经功能紊乱:

维生素B1 2片 tid 腺苷B12 1片tid 刺五加2片tid 谷维素 2片 tid 我在用治疗神经官能症有疗效。

杨大先生

偏头痛:脑清片2片+阿司匹林0.3克3片+强的松2片+西比灵2粒效果甚佳  

  

中医治病的真正秘诀

    昨晚靠在床上读<黄帝内经>,恍惚中走来一人,仙风道骨,又华贵尊严。原来是黄帝驾到,我激动不已,赶忙拜倒。我抓住这千年不遇的机会,连忙向黄帝请教治病之道。
  
  我问:“为什么今天的慢性病如此猖獗、泛滥成灾?”
  
  黄帝答曰:“我在<黄帝内经>中早已说了,'上工治未病’。意思是最好的医生就是在人没有生病的时候宣扬和指导如何保健养生,如何预防疾病,这才是医生的正经事。你看今天的中医都在干什么,他们只会教人吃药。而且我还有未说完的话,就是:'上治治未病’,'上人治未病’。前一句是说国家的治理,在健康、卫生事业方面最高明的办法不是开发新药,不是建多少医院,而是把财政预算的重点放在健康教育上;后一句是说个人生活品质的保障,不是靠治疗,而是在没有生病的时候投资时间、精力和财力去保健养生,这才是上等人的生活。你看现在的世道,有哪一点是这样做的呢?慢性病的泛滥就是可想而知的了。”
  
  我又问:“为什么西医治不好病?”
  
  黄帝答曰:“你知道什么叫慢性病吗?慢性病就是因为生活方式、生活环境、精神心理脱离正常的轨道,违反自然规律,日积月累,造成身体器官功能的下降、衰退的结果。只有重新回归天道,让身体重新获得自我修复的条件,才会有康复的可能。西医的所有工作都集中在代替器官功能发挥作用上。比如糖尿病,不是修复胰脏,而是人工注射胰岛素,久而久之胰脏就彻底失去功能;比如肾病,不是修复肾脏,而是代替肾脏进行洗肾、透析,最后的结果就是肾脏坏死。如此不一而足,西医所有的治病逻辑都是这样的,因此最终结果是慢性病都成了不治之症,只能终身服药。
  
  西医的检查是病变的结果检查,只有到了身体通过量变的积累达到了质变时候才能检查出来。这是为什么有的人心闷、头痛全身不舒服,到医院却什么也检查不出来的道理。这就是为什么癌症只有到了晚期才能检查出来的原因,因为早期不叫癌症,早期就叫高血压、糖尿病、肾炎、乙肝、风湿、哮喘、附件炎等等。”
  
  我再问:“可是中医现在也治不好病啊?”
  
  黄帝答曰:“哈哈,你说得对,现在的中医也治不好病,为什么?因为中医失传了,变质了。<黄帝内经>是中医的圣典,是所有中医的理论和方法的源头。中医的精髓和本质是什么?那就是养生,而不是治疗。我看你在读<黄帝内经>,你仔细看看就明白,<黄帝内经>主要的篇幅不是论述如何治疗的,而是告诉人们怎样正确的生活,符合自然的天道。养生、保健、预防就是<黄帝内经>的精髓和本质。治疗在康复的过程中当然需要,不过是次要的,而后来的中医却放弃了主要的,继承了次要的。后来的中医经典比如<伤寒杂病论>等都是往这条路上走的,这样看来中医治不好病就在情理之中了。
  
  中医康复病人的方法中,养生发挥的作用达到90%,治疗发挥的作用只有10%,就是把治疗发挥到了极致,也只能起到有限的作用,疾病如何能好?更为可悲的是,在治疗各种慢性病的方法中,用药的效果只能发挥1%的作用,是中医所有方法里效果最差的。因此在<黄帝内经>里,用药治疗的篇幅也是极少的。其他9%的效果需要其他中医方法,比如砭、针、灸、按跷、导引等。这些刮痧、拔罐、推拿按摩、气功等自然疗法,在现在中医治疗中的运用越来越少,因为现在的中医只图方便,只图省力,只图经济效益,而用药治疗正好满足了现代中医的需求。用药治疗是用1%的能力来完成100%的任务,如果能治好病,那才是奇怪的!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疾病的康复,养生是必要条件,治疗是辅助条件。必要条件的意思就是:没有这些条件,疾病一定康复不了,而且只要其中一个条件达不到,就不能康复,也就是你说的'健康一票否决’。这些必要条件是饮食、喝水、睡眠、运动、环境、心理、习惯等等。只要通过养生提供身体自我康复的所有必要条件,疾病就一定会康复;如果没有养生,只有治疗,疾病不一定康复。如果有了养生,又能运用各种自然治疗方法,疾病的康复就更快了。后来的中医只在辅助条件上下功夫,放弃的必要条件的提供和帮助,怎么可以治好疾病呢?
  
  如何才是正确的养生,就像你文章里说的,正确的吃、喝、拉、撒、睡,正常的衣、食、住、行、思。问题的关键是,谁都有可能知道这些的重要,但实际上许多人做不到;许多人经常在做,但基本上都做不到位。比如睡眠,正常人需要睡八个小时才能把白天劳损的功能修复到正常,而病人身体的损伤远远超过正常人,睡眠时间应该在十到十二个小时。如果明白了这个道理,能创造各种条件保证睡眠的时间和质量,那么在睡眠养生上就达到了要求。中医如果能在这些必要条件方面帮助病人实现养生,那才是最大的功德,最好的疗效。
  
  我之所以来见你,就是因为你的理论和方法继承了真正的中医传统,并把它发扬光大,这是人类获得健康的必由之路!”
  
  听了黄帝对我如此高的评价,我高兴得跳了起来,一激动,就醒了。原来是一场梦!
  中医治疗原则发表者:赵东奇内科疾病在经过辨证确定诊断之后,则应拟定治法,依法立方,以进行治疗。所谓治疗原则,就是在治疗疾病时,立法、处方的根本法则。用以指导全面治疗工作。

   由于疾病的症候表现多种多样,病理变化极为复杂、且病情又有轻重缓急的差别,不同的时间、地点、不同的个体,其病理变化和病情传化不尽相同,因此,只有善于从复杂多变的疾病现象中,抓住病变本质,治病求本;采取相应的措施扶正祛邪,调整阴阳;并针对病变轻重缓急以及病变个体和时间、地点的不同,治有先后,因人、因时,因地制宜,才能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一、治病求本

“治病必求其本”是中医按摩辩证施治的基本原则之一。求本,是指治病要了解疾病的本质,了解疾病的主要矛盾,针对其最根本的病因病理进行治疗。

“本”是相对标而言的。标本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有多种含义,可用以说明病变过程中各种矛盾的主次关系。如从正邪双方来说,正气是本,邪气是标;从病因与症状来说,病因是本,病状是标;从病变部位来说,内脏是本,体表是标;从疾病先后来说,旧病是本,新病是标,原发病的本,继发病是标等等。

   任何疾病的发生、发展,总是通过若干症状显示出来的,但这些症状只是疾病的现象,并不都反应疾病的本质,有的甚至是假象,只有在充分地了解疾病的各个方面,包括症状表现在内的全部情况的前提下,通过综合分析,才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找出病之所在,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如腰痛,可由风寒湿邪、肾精亏损或跌扑闪挫等多种原因引起,治疗时就不能简单地采取对症止痛的方法,而应透过前面地综合分析,找出最基本的病理变化,分别用祛邪通络、补肾益精、活血化瘀等方法进行治疗,才能取得满意的疗效。这就是“治病必求于本”的意义所在。

   在临床运用治病求本这一治疗原则的时候,必须正确处理“正治与反治”、“治标与治本”之间的关系。
       

(一)、正治与反治

   所谓“正治”就是通过分析临床证候,辨明寒热虚实;然后分别采用“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等不同治疗方法。正治法是临床上最常用的治疗方法。

   但是,有些疾病,特别是一些复杂、严重的疾病,表现出来的某些证候与病变的性质不符,也就是出现一些假象,例如:脾虚不运所致的脘腹胀满,应以健脾益气法治之,从而达到消胀除满的目的;因伤食所致的腹泻,不仅不能用止泻的方法治疗,反而要用消导通下的方法以去其积滞。这就是所谓“塞因塞用”、“通因通用”。以上这些治法,都是顺从症候而治的,不同于一般的治疗方法,故称“反治”,又叫“从治。但其所从的症状是假象,因此,所谓“反治”,实质上还是正治,是在治病求本原则指导下,针对疾病本质施治的方法。

   (二)、治标与治本

   在复杂多变的病证中,常有标本主次的不同,因而在治疗上就应有先后缓急之分。

   一般情况下,治本是根本原则,但在某些情况下,标症甚急,不及时解决可危及患者生命,因此我们应当贯彻“急则治标”的原则,先治其标,后治其本。例如大出血的病人,不论属于何种出血,均应采取应急措施,先止血以治标,待止血后,病情缓和了再治本病。再如某些腰腿痛患者,由于病程较长,腰背肌肉痉挛或挛缩,治疗时应先使腰背肌肉放松,在腰背肌肉得到一定程度的放松条件下再治其本。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治标只是在应急情况下或是为治本创造必要条件时的权宜之计,而治本是治病的根本之图。所以说,标本缓急从属于治病求本这一根本原则,并且与之相辅相成。

   病有标本缓急,所以治也有先后,若标本并重,则应标本兼顾,标本同治。还应指出,标本的关系并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而是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因此,在临证时还要注意掌握标本转化的规律,以便始终抓住疾病的主要矛盾,做到治病求本。
二、扶正祛邪


   疾病的过程,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正气与邪气矛盾双方互相斗争的过程,邪胜于正则病进,正胜于邪则病退。因而治疗疾病,就是要扶助正气,祛除邪气,改变邪正双方的力量对比,使之向有利于健康的方向转化,所以扶正祛邪也是指导临床治疗的一条基本原则。

“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邪正盛衰坚定病变的虚实。“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补虚泻实是扶正祛邪这一原则的具体应用。扶正即是补法,用于虚证;祛邪即是泻法,用于实证。祛邪与扶正,虽然是具有不同内容的两种治疗方法,但它们也是相互为用,相辅相成的。扶正,使正气加强,有助于抗御和驱逐病邪;而祛邪则祛除了病邪的侵犯、干扰和对正气的损伤,有利于保存正气和正气的恢复。

   在临床应用扶正祛邪原则时,要认真细致地观察和分析正邪双方相互消长盛衰的情况,根据正邪在矛盾斗争中所占的地位,决定扶正与祛邪的主次、先后。或以扶正为主,或以祛邪为主,或是扶正与祛邪并举,或是先扶正后祛邪,或是先祛邪后扶正。在扶正祛邪同时并用时,应以扶正而不留邪,祛邪而不伤正为原则。
三、调整阴阳


   疾病的发生,从根本上说是阴阳的相对平衡遭到破坏,即阴阳的偏盛偏衰代替了正常的阴阳消掌。所以调整阴阳,也是临床治疗的基本原则之一。

   阴阳偏盛,即阴或阳邪的过盛有余。阳盛则阴病,阴盛则阳病,治疗时应采用“损其有余”的方法。

   阴阳偏衰,即正气中阴或阳的虚损不足,或为阴虚,或为阳虚。阴虚则不能制阳,常表现为阴虚阳亢的虚热证;阳虚则不能制阴,多表现为阳虚阴盛的虚寒证。阴虚而致阳亢者,应滋阴以制阳;阳虚而致阴寒者,应温阳以制阴。若阴阳两虚,则应阴阳双补。由于阴阳是相互依存的,故在治疗阴阳偏衰的病证时,还应注意“阴中求阳”、“阳中求阴”,也就是在补阴时,应佐以温阳;温阳时,适当配以滋阴,从而使“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阴阳是辩证的总纲,疾病的各种病机变化也均可用阴阳失调加以概括。表里出入,上下升降,寒热进退,邪正虚实以及营卫不和,气血不和等,无不属于阴阳失调的具体表现,因此,从广义来讲,解表攻里,越上引下,升清降浊,寒热温清,虚实补泻,以及调和营卫,调理气血等治疗方法,也皆属于调整阴阳的范围。
四、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是指治疗疾病要根据季节、地区以及人体的体质、年龄等不同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法。这是由于疾病的发生、发展,是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的,如时令气候,地理环境等,尤其是患者个人的体质因素,对疾病的影响更大。因此,在治疗疾病时,必须把各个方面的因素考虑进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区别对待,酌情施治。

在按摩临床中,更须注意因人制宜。根据病人年龄、性别、体质,生活习惯等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一般情况下,如患者体质强,操作部位在腰臀四肢,病变部位在深层等,手法刺激量大;患者体质弱,小儿患者,操作部位在头面胸腹,病变部位在浅层等,手法刺激量较小。其它如患者的职业,工业条件等亦与某些疾病的发生有关,在诊治时也应注意。

   五、基本治法

   按摩是祖国医学外治法之一,虽不同于药物针灸,但其基本治法亦以中医基本理论为依据,不外乎补虚泻实,扶正祛邪,调和阴阳,使气血复归于平衡,达到治病的目的。《内经》云:“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坚者削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结者散之,散者收之,损者益之。”又提出了:“治病必求其本”的治疗原则。按摩在几千年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临床上始终贯穿着辨证施治的思想,所以对许多疾病有显著的疗效。

   按摩是用手法作用于患者体表的特定部位或穴位来治病的一种疗法。因此手法的治疗作用取决于:一是手法作用的性质和量;二是被刺激部位或穴位的特异性。换言之,对某一疾病用一定性质和量的手法,作用于某一部位或穴位,就起到某一特定的治疗作用。如果以同一性质和量的手法,刺激不同的部位或穴位,所起的作用则不同;不同性质和量的手法,刺激相同的部位或穴位。所起的作用也不一样,因此,不能单纯地用手法的性质和量来区分按摩的治疗作用;同样,也不能单纯地用被刺激部位或穴位的特异性来区分按摩的治疗作用。对按摩治疗作用的研究必须把手法和部位(或穴位)两者结合起来。

   根据手法的性质和作用量,结合治疗的部位,按摩治疗有温、补、通、泻、汗、和、散、清八法,在内科临床中,我们也应根据病情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方法来治疗。
(一)温法

   温法是适用于虚寒症的一种疗法,它使用按、摩、揉、搓、擦等手法,达到补益阳气,祛除沉寒阴冷之目的。如:按、摩、揉中脘、气海、关元,擦肾俞、命门有温补肾阳,健脾和胃,扶助正气,散寒止痛等作用。
(二)通法

   通发有祛除病邪壅滞之作用。《素问.血气形志篇》曰:“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指出了按摩能治疗经络不通所引起的病证。临床治疗时,手法宜刚柔兼施。如用推、拿、搓法于四肢,则能通调经络,拿肩井则有通气机,行气血之作用;点按背部俞穴可通畅脏腑之气血。《厘正按摩要术》上说:“按能通血脉”,又说:“按也最能通气”。故凡经络不通之病,宜用通法。
(三)补法

   补者,即滋补,补气血津液之不足,脏腑机能之衰弱,以扶正祛邪,增强人体抗病能力,达到防病、治病之目的。补法应用范围广泛,如气血两亏,脾胃虚弱,肾阴不足,虚热盗汗,遗精等,均可用祛法。多采用按、摩、揉、推、搓、擦等手法,但操作时要求轻而柔和,不宜过重刺激。
(四)泻法

    泻法一般用于下焦实证。由于结滞实热,引起腹部胀满和疼痛,食积火盛,二便不通等,皆可用本法施治。按摩之泻,不同于药物的峻猛,故体质虚弱,津液不足而大便秘结者,亦能应用,这也是按摩泻法之所长。临床以推、拿、点、摩为主,手法的力量要稍重,虽刺激较强,但因按摩是取手法对内脏功能的调节作用,而达到泻实的目的。
五、汗法

   汗法是一种疏宕外邪,解除表证的方法,主要用于外感表证,包括风寒外感和风热外感两类。汗法多采用拿、按、推诸法。如拿、按风池、风府、合谷、外关、大椎、风门、肺俞、肩井等穴可开通腠理,发汗解表。对风寒外感,用先轻后重的拿法加强刺激,步步深入,因重手法有解表作用,可使全身汗透,达到祛风散寒的目的。风热外感,则用轻拿法,宜柔和轻快,使腠理疏松。施术时,患者感觉汗毛竖起,周身舒适,肌表微汗潮润,贼邪自散。正如《内经》所言:“邪在皮毛者,汗而发之”。

   六、和法

   和即和解之发,含有调和之意,凡病在半病在半表半里,在不宜汗,不宜泻,不宜吐的情况下,可应用和解之法。按摩运用此法,手法要求平稳而柔和,频率稍慢。临床常采用推、摩、搓、揉等为主,可调脉气,和经血,运用于气血于和,经络不畅所引起的肝胃气痛,月经不调,脾胃不和,周身胀痛等症。通过手法和经络穴位等的作用,达到气血调和,表里疏通,阴阳平衡的目的。
七、散法

   散即消散、疏散之意。按摩的散法有其独到之处,其主要作用是“摩而散之,消而化之”,能使结聚疏通,不论有形或无形的积滞,散法都可使用。对脏腑之结聚,气血之瘀滞,痰食之积滞,应用散法可使气血得以疏通,结聚得以消散。如饮食过度,脾不运化所致的胸腹胀满、痞闷,可用三法治之。散法对外科痈肿也有较好的疗效。临床多采用推、摩、揉、搓等手法,手法要求轻快柔和。

八、清法

清法是清除热邪的方法。临床采用刚中有柔的手法,在所取的穴位、部位上进行操作,达到清热除烦的目的。所以,清法是治疗一般热性病的主要方法。但热病的症状较为复杂,治疗时应鉴别病的里还是在表,是实热还是虚火,然后方可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手法。如气分实热者轻推督脉(自大椎至尾椎),以清泻气分实热;气血虚热者轻擦腰部,以养阴清火;血分实热者,重推督脉(自大椎至尾椎),以清热凉血;表突然者,重推背部膀胱经(自下而上),表虚热者轻推背部膀胱经(自上而下),以清热解表。

用药心得串雅

一)清.叶天士
1.奇经八脉隶属肝肾.
2.督脉为病:
背寒怄偻,椎尻气坠.
任脉为病:
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
带脉为病:
腰酸带下,久遗久漏.
维跷为病:
因维跷主一身纲维.病则倏起寒热,步态不调,下肢萎痹无力.
3.奇经八脉病机:
或因先天不足,肝肾素亏,久病缠绵;或因内伤情志,导致八脉伤损.
4.奇经八脉通补方:
景岳全鹿丸,叶氏青囊斑龙丸,香茸丸,龟鹿二仙膏等.
5.通补奇经法:
用填精养血药时,同时用辛香之品,使补而不滞,恢复八脉功能.
(1)填精养血药:
鹿角,鹿茸,当归,羊肉,河车,龟版,阿胶,动物脊髓等.
(2)辛香之品:
麝香(引药向上),小茴香(引药横向),降香(引药向下),生姜(引药由脏向皮),细辛(引药由皮向脏)
6.奇经八脉病症共有临床表现:
腰脊酸软,或少腹隐痛,或遗精崩漏,或下肢萎痹无力等.
7.叶氏治八脉病:

(1)八脉伤损症:
用温养药,如鹿角,鹿茸,鹿角霜,桂枝,羊肉,当归,生姜等.
(2)八脉病导致精血亏损症(无力):
主用血肉有情之品.
阳虚:
鹿角,鹿茸,鹿角霜,羊肉,羊肾,河车等温肾助阳.
阴虚:
龟版,阿胶,人乳,天门冬等填精补血.
8.诸药物入奇经八脉考:

(1)鹿角,鹿茸,鹿角霜:
能通督脉之气.
(2)巴戟天,枸杞,肉苁蓉:
能补冲脉之气.
(3)龟版:
补任脉之血.
(4)当归:
补冲脉之血.
9.龟得阴气最足,善通任脉;鹿得阳气最足,善通督脉.
奇经药考(二)
奇经药考(二)明.李时珍
1.入奇经八脉有:
茴香,秋葵子,马鞭草,泽兰
2.入冲脉有:
巴戟天,香附,川芎,黄芩,鳖甲,木香,当归,黄柏,白术,芦荟,槟榔,吴茱萸,鹿角,甘草,枸杞,王不流行,丹参.
3.入带脉有:
当归,白芍,川断,艾叶,龙骨,升麻,苍术,甘草.
4.入督脉有:
苍耳子,细辛,附子,羊脊骨,白果,鹿角霜,鹿茸,鹿角胶,藁本,枸杞,黄芪,肉桂,狗脊,苍术
5.入任脉有:
龟版,王不留行,泽兰,丹参,苍术
6.入阴维脉有:
白芍,鳖甲,鸡子黄,龟版,白蔹,萆薢 7.入阳维脉有:
黄芪,白芍,桂枝
8.入阴跷脉有:
肉桂,穿山甲,虎骨,木瓜
9.入阳跷脉有:
防己,穿山甲,虎骨,木瓜
奇经药考(三)
清.严洁施雯洪炜著得配本草
茴香,入奇经.秋葵子,入奇经.巴戟,入冲脉.马鞭草,入奇经.香附,入冲脉.川芎,行冲脉.实芩,行冲脉.鳖甲,行冲脉.木香,主冲脉为病,逆气里急.当归,主冲脉为病,逆气里急,带脉为病,腹满,腰溶溶如坐水中.黄柏,主冲脉逆气.白术主冲脉为病,逆气里急,脐腹痛.芦荟,主冲脉为病,逆气里急.槟榔,主冲脉逆气里急.苍术(本书缺,据别本补:
入任冲脉,亦入带脉,亦入督脉,主腹满痞胀).吴茱萸,主冲脉逆气里急.苍耳子,走督脉.细辛,主督脉为病,脊强而厥.附子,主督脉,脊强而厥.羊脊骨,通督脉.白果,通督脉.鹿角霜,通督脉之气舍.鹿茸,通督脉之精室.鹿角胶,温督脉之血.龟板,通任脉.藁本,主督脉.脊强而厥.鹿衔,补温冲督之精血.杞子,补冲督之精血.黄芪,主阳维为病,苦寒热.督脉为病,逆气里急.白芍,主阳维寒热,带脉腹痛.桂枝,走阳维.防己,入阳跷.肉桂,通阴跷,督脉.穿山甲入阴阳二跷.虎骨,入阴阳二跷.川断,主带为病.艾,治带脉,病腹满,腰溶溶如坐水中.龙骨,治带脉为病.王不留行,通冲任二脉.泽兰,调病伤八脉.升麻,缓带脉之缩急.甘草,和冲脉之逆,缓带脉之急.丹参,益冲任.(据别本补:
金毛狗脊,入督脉,温阳祛湿,下浊利尿
随证治病用药心法(二)临床用药举例
1:
一般治疗由于风邪所伤:
防风为主药,甘草、白术为次药。
经曰:
辛甘发散为阳。
风宜辛散,防风味辛,属金,乃治风通用,故防风为君,甘草、白术为佐。
防风为君时,随证加药为佐。

2:
一般治疗由于寒邪所伤:
甘草为主药,防风、白术为次药。
是其寒宜甘发散也。
或有别证,于前随证治病用药心法内选用,其用量以君臣论。
3:
一般治水泻:
茯苓、白术为主药,白芍、甘草为次药。

4:
治嗽:
以五味子为君、有痰者半夏为佐,喘者阿胶为佐,有热无热,俱用黄芩为佐,但用量视病情轻重有分别。

5:
治小便不利:
黄柏、知母为君,茯苓、泽舍为使。

6:
治下焦有湿,龙胆草、汉防己为君,黄柏、甘草为使。

7:
治痔漏:
苍术、防风为君,甘草、白芍为佐。
详别证加减。

8:
治诸疮:
黄连为君,甘草、黄芩为佐。

9:
治疟疾,柴胡为君,随所发之时,所属之经,分用佐经药佐之。
巳上皆用药之举例,一般应辨其证而随证治之。
可参考随证用药心法一、而逐项加减用之为妥。

随证治病用药心法(一)
头痛须用川芎,如不愈,各加引经药。
太阳蔓荆子,阳明白芷,少阳柴胡,太阴苍术,少阴细辛,厥阴吴朱萸。
巅顶痛,用固本去川芎。
肢节痛用羌活,风湿亦用之。

小腹痛,用青皮、桂、茴香。

腹痛:
用白芍,恶寒而痛加桂,恶热而痛加黄柏。
腹中窄狭,用苍术、麦芽。
下部腹痛:
川栋子。
腹胀用姜制厚朴、紫草。
腹中实热:
大黄、芒硝。
心下痞:
用枳实、黄连。
胁下痛:
往来寒热,用柴胡。
胃脘痛用草豆蔻。
气刺痛用枳壳,视何经,以引经药导之。

肌热去痰,用黄芩;亦用黄芪。
虚热用黄芪亦止虚汗。

眼痛不可忍者,用黄连、当归,以酒浸煎。
茎中痛:
用甘草梢。

脾胃受湿:
沈困无力,怠惰嗜卧,去痰。
用白术、枳壳、半夏、防风、苦参、译泻、苍术。

破滞气:
枳壳、陈皮、韭白、木香、白豆蔻、茯苓。
调气:
用木香、香附、丁香、檀香、沉香。
补气:
人参、去滞气:
用青皮,多则泻元气。

破滞血:
用桃仁、苏木、红花、茜草、元胡、郁李仁。
补血不足:
用炙甘草、当归、阿胶。
和血用当归,凡血受病皆用。
血刺痛用当归根。
上部血:
防风使丹皮、天冬、麦冬。
中部血,黄连使。
下部血,地榆使。
新血红色,生地黄;陈血瘀色;熟地黄。

去痰用半夏,热痰加黄芩,风痰加南星。
胸中寒邪痞塞,用陈皮、白术。
嗽用五味、杏仁、贝母。
去上焦湿及热,须用黄芩,泻肺火故也。
去中焦湿与痛,用黄连,泻心火故也。
去下焦湿肿及痛,并膀胱火,必用汉防己、龙胆草、黄柏、知母。
渴者用葛根、茯苓、天花粉、乌梅,禁半夏。
心烦:
枝子、牛黄、朱砂、犀角、茯苓。
饮水多致伤脾:
用白术、茯苓、猪苓。
喘用阿胶。
宿水不消:
用黄连、枳壳。
水泻:
用白术、茯苓、白芍。
疮痛不可忍者,用苦寒药,如黄芩、黄连,小便黄用黄柏,涩者加泽舍,馀沥者加杜仲。
惊悸恍惚用茯神、春加防风、升麻;夏加黄芩、知母、白芍药;秋加泽舍、茯苓;冬加桂枝。

凡用纯寒纯热药,必用甘草,以缓其力也;寒热相杂,亦用甘草,调和其性也;中满者禁用。
经曰:
中满者勿食甘。

中医临床用药之基本原理(十二)制方秘法
五行制方生克法:

夫木火土金水,此制方相生相克之法也,老于医者能之。

1:
风:
制法:
肝、木、酸、春生之道也,失常则病也。
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辛,以甘缓之,以辛散之。

2:
暑:
制法:
心、火、苦、夏、长之道也,失常则病也。
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发之。

3:
湿:
制法:
脾、土、甘、中央化成之道也,失常则病也。
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

4:
燥:
制法:
肺、金、辛、秋收之道也,失常则病也。
燥淫于内,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辛润之,以苦下之。

5:
寒:
制法:
肾、水、咸、冬藏之道也,失常则病也。
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辛散之,以苦坚之。

注云:
酸苦甘辛咸即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肾水之本也。
四时之变,五行化生,各顺其道,违则病生。
圣人设法以制其变,比如:
风邪侵犯人体,使肝木失去疏泄条达,火随之而作乱,此时宜选用辛凉:
因选其辛金克其木也,凉水制其作乱之火也。

又一比例:
天麻半夏汤:

治风痰内作,胸膈不利,头眩目黑,丌丌欲吐,上热下寒,不得安卧,遂作此方云:
眼黑头眩,虚风内作,非天麻不能治,故以为君。
偏头痛乃少阳也,非柴胡不能治,黄芩苦寒酒制炒,佐柴胡治上热,又为引用,故以为臣。
橘皮苦辛温,炙甘草甘温,补中益气为佐。
生姜、半夏辛温,以治风痰;白茯苓甘平,利小便,导湿热,引而下行,故以为使。
不数服而见愈
名老中医运用角药的经验
笔者行医三十年来,平时喜对名老中医所介绍的一些用药经验,特别是由三味组成的角药运用经验,在临床上反复去验证,这样做既可充实自己的中医药理论水平。
又可提高治疗效果。
现将其中部分名老中医运用角药的经验整理成文,以供同道参考。

1仙鹤草连翘何首乌此三味为谢海洲老中医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一组角药。
谢老认为该病有原发、继发两种,继发者易治,原发者难疗,究其病证,无非阴阳两类;审其病机,不外虚实两端。
临证治疗,除辨阴阳,分虚实外,尚需注意标本缓急。
一般来说,出血为主者,急当凉血止血以治标;而出血缓解后,则当益气养血滋阴以固本。
凉血止血之剂甚多,谢老习用者以犀角地黄汤为最。
然犀角价昂而难得,故常以水牛角或玳瑁代之。
其他如连翘、白茅根、侧柏叶、栀子、连翘、黄芩、黄柏、地榆、茜草等皆可随证加入。
益气养血之剂。
仍以归脾为佳。
而滋阴则常以一贯煎或三才封髓丹加减。
它如玉竹、黄精、龟板胶、何酋乌、红枣、鸡血藤、仙鹤草等均可选用。
然上述药物中,仙鹤草、连翘、何首乌三药为必用之品。
仙鹤草,性味苦平而涩,功在强壮止血。
某些地区称为脱力草,用治脱力劳伤。
现代药理研究,其所含仙鹤草索有促进凝血的作用,可使凝血时间加快,血小板计数明显增加。
连翘,苦而微寒,为清热解毒之品功可清解风热,又为疮家圣药。
李东垣谓之散诸经血结气聚;朱丹溪云其除脾胃湿热,治中部血证以为之使。
其凉血散血止血作用,意在其中。
现代药理研究,认为其尚含维生紊P(即路丁),能保持毛细血管的抵抗力,减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并有保护肝脏及抗感染之作用。
何首乌仍补肝肾益精血之品。
《开元本草》云其:
益血气、黑髭鬓、悦颜色,久服长筋骨,益精髓,延年不老。
李时珍谓其为滋补良药,不寒不燥,功在地黄、天门冬诸药之上。
现代药理研究,本品所含卵磷脂为构成神经组织特别是脑髓的主要成分。
同时为血细胞及其他细胞膜的重要原料。
并能促进血细胞的新生及发育,同中医之养血益精生髓功用相互印证。
以上三药对血小板之升高均有促进作用,经临床应用,确有效验。

2生地黄赤芍丹皮此三味系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著名中医皮肤病专家朱仁康研究员所创的一组角药。
他说:
余治皮肤病,惯用生地,药景既大(多在3O g以上),使用范围亦广,常为同道们所瞩目。
问日:
生地首载于《神农本草经》,性味甘苦而寒,有清热凉血,养阴润燥作用,历代沿用至今。
您善用此药治疗皮肤病,其理何在?其经验可授之乎?余日:
因考虑到疮疡皮肤病血热所致者颇多,故喜用生地作为凉血清热的主药。
临床上凡遇血热证者,除重用生地外,常与丹皮、赤芍二药配伍,收效颇为满意。
问日;配丹皮、赤芍又有何妙用哉?余日:
有热当清乃为常法,但热与营血交结,情况就复杂了。
虽然《素问?调经论》有'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之论,但是热乃温之甚,血遇热失其度而妄行,或邪热煎熬营血而滞涩。
故在重用生地的同时,配丹皮、赤芍既可加强凉血清热的作用,又能活血散血,以防火热煎熬,营血瘀滞。
此即取叶天士热入血分'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之意。
…朱老这一观点可体现在他自拟经验方中,如皮炎汤(生地、丹皮、赤芍、知母、生石膏、金银花、连翘、淡竹叶、生甘草)功用:
清营凉血,泄热化毒,主治药物性皮炎,接触性皮炎;凉血清肺饮(生地、丹皮、赤芍、生黄芩、知母、生石膏、桑白皮、枇杷叶、生甘草)功用:
清肺胃经热,主治痤疮、酒齄鼻;凉血除湿汤(生地、丹皮、赤芍、忍冬藤、苦参、白藓皮、地肤子、稀莶草、海桐皮、六一散、二妙丸)功用:
凉血清热,除湿止痒,主治丘疹性湿疹等,多能应手而愈。

3麻黄生石膏怀山药此三味系原山东中医学院院长刘惠民老中医治疗感冒、流感时应用的一组角药。
刘老认为:
中医所称之伤寒,在多种情况下乃是一切外感发热性疾病的总称,感冒、流感自应属于这一广义的伤寒范畴中。
因之他对感冒、流感的辨证治疗,多遵循《内经》、《难经》,取法《伤寒论》,按六经病证进行辨证,并根据《内经》伤于风者,阳先受之的论述。
采用治三阳经病的方法(以治太阳经病为主,根据见证间或应用治少阳或阳明经病的方法),以麻黄汤、桂枝汤、大、小青龙汤、麻杏石甘汤、葛根汤、小柴胡汤等方剂为主方。结合临床见证,化裁应用。
主张早期解表,更重表里双解,认为此类疾病早期不仅限于表证,而且多数病例常兼见不同程度的里热。
因之,解表清里同时并行,以奏表里双解之效。
处方用药除麻、桂等解表药外,多喜用石膏、知母等清里之药,实践证明,每有良效。
然而,刘老在用解表清里重剂的同时,也非常重视脾胃之气,强调脾胃乃后天之本,为汗液滋生之源。
故在应用麻黄、石膏等解表清量药的同时,常配伍应用怀山药。
山药既可养阴,又可健脾益胃以防石膏寒凉太过而伤及脾胃∞]。
可见该组角药是祛邪不伤正,扶正不碍邪,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刘老对表里双解法的应用达到了认证精确、胆识过人的境地。
如1957年,毛泽东同志患感冒,发热多日不退,延医数人而不效。
省委推荐刘老赴诊。
刘老诊后,认为外感日久,表未解而里蕴热,急需表里双解,采用大青龙汤重剂加减,一剂热退病除。

4地榆贯众白头翁上三味为山东中医药大学著名教授张志远先生治疗崩漏的一组角药。
崩漏是一种常见的出血性疾患,临床所见以气虚不摄、血失故道、血热妄行者为多,特别是因于热邪迫血妄行而致的,更属屡见不鲜。
处理此证,将重点放在血热妄行这一类型上,根据病情需要,选用具有针对性药物。
实践中,既采用历代文献所收录名方,也注重疗效明显的药物,如田三七、蒲黄、小蓟、紫草、早莲草、阿胶、生地黄、黄芩、侧柏叶、丹皮、鸡冠花、赤芍、茜草等,最富有心得而效果十分彰著者,则首推地榆、贯众、白头翁。
三味药物,皆为苦寒之品,有凉血作用,《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日华子本草》、《本草纲目》,言有治崩之力,验之临床,效果确切。
它们在止血方面的区别是,地榆味酸偏于收敛;贯众苦寒,侧重清热解毒;白头翁祛瘀生新,兼消积聚。
三药配伍,不仅能清热泄火,且有涩以固脱和祛瘀生新,相辅相成的功用。
用量可视人与病二者具体情况而定,一般用15~30 g,最大量可用至50 g,每日1剂,连服5剂。
出血若停,减去1/2用量,再服3~5剂以巩固之。
此组角药对血热妄行之崩漏,不仅治标,也可治本,主要是取其凉血作用,使血遇寒则凝,裨妄出自息而达到治愈目的。

5鱼腥草生黄芩野荞麦根上三味药是原浙江省中医院院长杨继荪主任医师用于治疗痰热咳嗽基本方中的一组角药。
杨老认为,无论是外感新起之咳嗽,或是新感引动宿痰呈急性发作之咳嗽,因表邪不解,邪循经人里,郁而化热,引起咳嗽,痰多,痰质粘,痰色白或黄等证。
强调痰因热成,重视痰与热之问存在因果关系,结合自己多年的丰富临床经验。
形成了一套以清热解毒法为主,治疗痰热咳嗽。
其基本方由鱼腥草、黄芩、野养麦根各3O g,桔梗6 g,前胡9 g,浙贝母l2 g,杏仁9 g,姜半夏9 g,枇杷叶9 g组成,该方重用鱼腥草、生黄芩、野养麦根,杨老喜称为清肺三斧头;合以桔梗、前胡,一升一降,宣降肺气;浙贝母、杏仁清热化痰,降气止咳;姜半夏、枇杷叶下气化痰,且均有和胃降逆之功。
本方以大剂量清热解毒药为君药,其中黄芩治肺热是明代医家李时珍的亲身经历体会。
《本草纲目》有:
因感冒咳既久,遍服…诸药,月余益剧。
思李东垣治肺热。
以一味黄芩汤泻肺经气分之火,遂用片芩一两。
水煎顿服。
次日身热尽退,痰咳皆愈的记载,杨老则在此基础上,增加鱼腥草、野养麦根各3o g,清泄肺热,治疗痰热咳嗽用之皆效。
它不仅对外感咳嗽疗效显著,对内伤咳嗽,只要予以局部、整体兼顾,在此组角药的基础上加味,寒热清补并施,用之亦多能获得明显疗效(内部资料:
浙江省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当代浙江名老中医学术经验和特点》1998年1月)。

6土茯苓板蓝根生甘草上三味药物为湖北中医学院朱曾柏教授所创制的朱氏乙肝散中的~组角药。
虽然目前中西医对该病尚缺乏特效药,但朱老对乙肝的认识,治疗原则,方药的筛选,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全国中医界有较高的声誉。
朱老认为乙肝系湿热疫毒所致,治疗乙肝要求本。
乙肝的本就是乙肝病程中最显露、最突出的症;而证又是病机的核心表现,因此按当时的病机施治也是治本。
乙肝治疗求本,还应包括因人治宜,因时治宜,因地制宜等因素。
另外,还有一个重要问题需要明白,那就是湿热疫毒遏阻中焦症,既可见于西医所称的大三阳、小三阳、活动性乙肝、慢性迁延性乙肝,还可见于无症状携带者。
其治疗原则:
清化湿热疫毒,少佐活血疏肝。
方用朱氏乙肝散。
药由土茯苓、板蓝根、茵陈、黄芩、丹参、大黄、藿香、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甘草组成。
方中土茯苓甘、淡、平,无毒,入肝经,是化湿利湿之要药。
湿从尿出,湿从水化,湿去热孤,俾湿热分消,病毒亦可化解或潜消。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土茯苓的粗黄酮类成分有解毒、抗肿瘤、抗脂质过氧化和利尿作用,这些都与中医中药治疗湿热疫毒中阻症并行不悖;板蓝根味苦,性寒,是中医历代治疗时行疫病、疫毒内伏血分之要药。
本品有较好的解毒、清热、散结之功效,而治疗病毒性疾病和乙肝湿热疫毒中阻证,自应当以主药应用。
板蓝根治疗乙肝还有一个特点,即可以单骑独战,单味研末与服(或佐以1/6的甘草同用),2O多年来,屡试不爽。
故敢为来者言。
所以,朱氏乙肝散运用2O多年七次易其方,而土茯苓、板蓝根、甘草三药始终不变,其制方之义,也在于此。

引经药物
转载自正气(心戒)
头疼必须用川芎,不愈各加引经药:

太阳羌活少柴胡,阳明白芷还须着,太阴苍术少细辛,厥阴吴茱用无错。

巅顶之痛人不同,藁本须用去川芎。
肢节之疼用羌活,去风去湿亦其功。

小腹痛用青皮治。
心(下)痞黄连枳实从。
腹痛须用白芍药,因寒加桂热黄柏。

腹中窄狭苍术宜。
胀膨厚朴姜制法。
腹中实热何所施,大黄芒硝功有力。

虚热虚汗用黄芪。
肌肤浮热黄芩宜。
胁下疼痛往来热,日晡⑴潮热柴胡宜。

脾胃受湿身无力,怠惰嗜卧用白术。
下焦湿肿兼火邪,知母防(己)龙(胆草)并酒(黄)柏。

上焦湿热用黄芩。
中焦湿热黄连释。
渴用干葛天花粉。
半夏燥脾斯时禁②。

嗽用五味喘阿胶。
枳实黄连治宿食。
胸中烦热栀子仁。
水泻芍药(茯)苓白术。

调气必当用木香,若然气盛又非良。
补气必须用人参,肺经有热不相应。

痰涎为病须半夏,热加黄芩风南星,胸中寒痰多痞塞,白术陈皮两件增。

胃脘痛用草豆蔻,若然挟热(黄)芩(黄)连凑。
眼痛黄连当归根。
惊悸恍惚用茯神。

小便黄时用黄柏,涩者泽泻加之灵。
气刺痛时须枳壳。
血痛当归上下分。

痢疾当归白芍药。
疟疾柴胡为之君。
血痛桃仁与苏木。
气滞青皮与枳壳。

枳壳青皮若用多,反泻元气宜改作。
凡用纯寒纯热药,必用甘草缓其力,
寒热相杂亦用之,调和其性无攻击,惟有中满不食甘,临症还须究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