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奖台图片:数码市场深陷“水货”泥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7:53:06
      “水货就是这样,没有保修,真出了什么问题,商家大都会推说你是人为损坏的,想修?对不起,自己掏钱吧。”12月15日,在北京中关村电子卖场,从事数码相机销售3年多的小李指着最近上市的一款水货数码相机推心置腹地告诉记者,“这都是最新款的,行货还没上市呢,水货就先出来了。”

  调查发现,近年来,由于网络购物日渐风行等多方面的原因,数码市场的水货现象极为普遍,往往是新品行货尚未上市,水货已率先登台;购物网站上,水货数码产品举目皆是,明目张胆在销售。记者调查发现,全国各地绝大多数数码经销商都卷入水货销售大军,甚至连北京、上海等核心城市的正规经销商也极少幸免……

  业内人士不无担忧地表示,目前多数县级城市甚至部分地级城市的数码市场,已经彻底成为水货的天下,行货很难开拓市场。水货已经形成一条庞大的黑色产业链,如果没有强有力的管理和干预,数码市场有可能被水货吞噬。

  某数码品牌地区负责人:

  水货俨然是市场开路先锋

  “说出来不怕被人笑话,偌大的河北省,数以千计的数码经销商,销售我们品牌产品的经销商不下数百家,但真正愿意跟我们合作卖行货的经销商不到5家,一个省每个月的行货机器销量不到500台。但到下面市场上去看一看,我们品牌的机器满天飞,市场销售火爆得很。据我们所知,一个水货经销商每月的销售收入能到几百万元。”

  “这么跟你说吧,基本上所有的地区都是先有水货,后有行货,或者可以说:水货卖到哪里,行货才能跟到哪里。”

  “我们跟经销商谈的最高要求,就是经销商在卖水货的时候,也捎带着卖点行货。”

  在一次多个数码品牌的河北地区负责人聚会上,说起水货,所有品牌的负责人都有一肚子倒不完的苦水。

  为了验证各品牌地区负责人的说法,记者跟随一些品牌的地区负责人对河北、天津、山东和东北三省等地进行了实地调查,发现情况远比这些负责人说得还要复杂。

  在山西太原几个知名数码卖场内,记者看到,销售某品牌相机的经销商数量不少,粗略统计了一下,仅记者亲眼所见挂着该品牌招牌销售的就有60多家。品牌负责人事先和30多家经销商打电话沟通过,其中有3家经销商同意卖行货。“这次来谈判,是看经销商提出的条件我们能否做得到。如果我们提供的账扣、返点数、销售支持不能达到他们的预期,可能又是白跑一趟。”该品牌山西地区负责人对记者一脸苦笑。

  约谈了3家经销商后,该负责人向记者通报了结果:“绝大部分销售的都是水货,还有的是‘窜货’(指经销商跨过自身覆盖的销售区域而销售产品),因为我们的品牌在太原还没有正规的经销商。刚才谈的3家提出的条件都不低,光店面装修、广告、店员奖励等支持就难以承受,有的提出的返点根本就没法接受。”

  调查发现,各品牌在市场开拓方面大同小异,都是“行货跟着水货走”,所采取的手段基本上都是“招安”水货经销商,通过一些特殊的物质奖励政策,以获取相对稳定的行货销售渠道。

  金牌经销商:

  不卖“水货”等于找死

  “打个比方,索尼新款高清摄像机XR520E,行货售价1万元出头,水货价格不到7000元;佳能EOS 50D,行货裸机价格7500元左右,水货敢卖6500元;一般的卡片机,水货比行货便宜300-500元不等。行货、水货都在一个市场里卖,你不卖水货,光卖行货,那纯粹是找死,根本经营不下去,可能连摊位费都挣不回来。”对于记者的质疑,河北石家庄经销商王先生毫不避讳,“说实话,我们是品牌的地区金牌经销商,只能说是尽可能地多卖点行货,少卖水货。但价格相差那么多,消费者或者无法识别,或者不在意是行货还是水货,哪个好卖就很明显了。”

  调查发现,与以前经销商偷偷摸摸卖水货截然不同的是,目前各地经销商基本上都是明目张胆地把水货与行货机器公开陈列销售,许多消费者在选购时也堂而皇之地直接点名要求买水货机器。

  在沈阳,一位点名要求购买水货的消费者理直气壮地对记者说:“水货便宜那么多,而且质量都差不多,没准在国外销售的水货比国内的行货质量还要好呢。不就差一个保修嘛,水货有一年店保,跟行货的保修也没太多区别。”

  据了解 ,目前市场上销售的数码水货种类繁多。以数码相机为例,又可细分为欧美水货、日本水货等等。从价格上来看,欧美水货比行货便宜20%左右,日本水货最便宜,一般比行货便宜30%左右。而行货产品的利润空间在逐年下降,消费级数码相机类产品的利润,已经从几年前每台机器300元左右,下降到目前的不足百元,一般也就在5%左右。

  “行货的利润太低,根本冲不过水货。做生意就是为了赚钱,一台水货的利润可能超过3台甚至5台行货的利润,又有消费者愿意买,谁会跟钱过不去呢?做了那么多年的数码,我还真没听说过有哪个经销商从来不卖水货。”山东济南数码经销商周先生告诉记者,“像金牌经销商、核心经销商这个级别的,可能卖行货的比例高一点,数量多一点,但绝对不可能不卖水货,否则生存都是问题。”

  普通经销商:

  接受“招安”无关“洗手”

  在记者的多次要求下,刚刚被某品牌“招安”的山西太原数码经销商姚先生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姚先生:“我以前就是卖水货的,也没什么丢人的,大家都卖。”

  记者问:“那为什么选择做行货呢?”

  姚先生:“不瞒你说,无利不起早。我出来做行货,本身就是个宣传,毕竟挂了厂家正式的授权牌,也上了厂家的正规经销商名单,消费者会更加信任。”

  记者问:“你现在每个月能销售多少这个品牌的行货?”

  姚先生:“初步谈好的是每个月提10万元的货,厂家给一些支持。”

  记者问:“那行货、水货加在一起,这个品牌你每个月总共能卖多少呢?”

  姚先生:“不到100万元吧。”

  记者问:“做了正规经销商后,是不是就不再卖这个品牌的水货了呢?”

  姚先生:“这个可不敢承诺,厂家也没有这个要求,只是说尽可能少做水货,多做行货。”

  记者调查发现,在知名数码品牌厂商地区负责人对各地水货经销商进行“招安”的过程中,被“招安”的20多家经销商没有一家愿意哪怕是口头承诺不再销售水货。

  “我们心里都清楚得很,我们给经销商再多的支持和奖励,也不可能达到水货那么高的利润,所以他们肯定还会继续卖水货,我们也只能睁只眼闭只眼。因为他们卖不卖水货,我们一来不好取证,二来即使能取证,又能怎么样呢?厂家不是政府执法部门,可以依法进行处罚,充其量就是在下次谈支持、奖励时作为一个筹码来压压价而已。”对于“招安”不“洗手”的经销商,某品牌山东地区负责人也是一筹莫展,“据我所知,各品牌的情况差不多,都面临同样的问题。”

  如何才能根治数码市场水货泛滥的痼疾,斩断水货的利益黑链?相关管理部门以及厂商、卖场该各自承担怎样的责任?本报将继续关注这一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