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义首都机场招聘人吗:网易解读:朱镕基时代如何应对经济过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6:29:33
近日,《朱镕基讲话实录》出版,该书收录了朱镕基担任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总理期间的诸多讲话。朱镕基主导中国经济政策的十多年,正是中国经济改革的关键时期,战胜了来自内部和外部的诸多考验。那么,朱镕基时代是如何应对经济过热的呢?[详细]
1990年代“速度论”盛行,中国经济出现改革以来最严重过热
“速度论”绑架中国经济,主张治理通胀者被称为保守派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经济曾经被“速度论”所绑架,理论界充斥着“中国经济像一辆自行车,只能速度快才能不倒”、“无所谓过热,能够达到的速度就不算热”、“物价涨多少,工资就涨多少”等言论,“适度通胀有益论”甚嚣尘上,而主张治理通胀者,则被称为质疑改革的保守派。
于是中国经济与通胀结下不解之缘,1988年7月,统计局公布物价上涨幅度为19.3%,为改革开放以来的最高纪录。紧接着8月份,中央正式推行改革价格双轨制的“价格闯关”:5年理顺价格方案,预计物价总计上升70%~90%,工资上升90%~100%。然而“价格闯关”引发了全国性抢购潮和物价飞涨,出台当月起全国中心城市肉食价格就以70%幅度上涨。
1992年邓小平南巡之后,一些地方政府曲解南巡讲话应有之意,以“发展就是硬道理”为纲对抗通胀治理者,忽略“改革”,大力响应“发展和开放”,大搞基本建设和开发区,使中国经济出现一次新的“大跃进”,而这次“热潮”在1993年达到了顶峰。
“速度论”下,1993年中国出现改革开放以来最严重经济过热
1992至1993年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达到13%,超过潜在经济增长率四个百分点,货币同比增发34%;两年里投资分别上升70%和40%,生产资料价格每年上升50%;人民币调剂汇率一路贬值到1:11,而且向1:15滑落。
而经济过热的滞后效应在1994年开始显现,1994年CPI高达24.1%,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最高的通货膨胀率;由于1993年大量发放货币刺激经济,1994年初人民币并轨贬值30%以上,出现了粮食价格和钢材期货价格猛涨。
面对一浪高过一浪的通胀形势,决策层终于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1994年3月份,中央新的“二十字方针”出台,以“保持稳定”为中心,代替了“双加快”(加快改革,加快发展)的方针。至此,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朱镕基于1993年7月实施、一度停摆的清泡沫、抗通胀政策得以继续推行,并再也没有受到阻碍。
1988年中国推行改革价格双轨制的“价格闯关”,结果却引发了全国性抢购潮和物价飞涨。
政府采用“双紧缩”的经济调控手段打击泡沫经济
1993年宏观调控中财政、货币“双紧缩”,并首次运用经济手段
有俄罗斯牺牲经济增长的“休克疗法”的前车之鉴,许多改革派认为,中国在高速增长的状态下推行经济改革,出现通货膨胀在所难免。但是超过20%的通货膨胀率已经超出中国经济的承受界限了,有恶性通货膨胀发生的风险。
1993年开始的针对经济过热的宏观调控,决策层一方面控制通货膨胀,一方面注意“软着陆”,保持经济速度逐步下降,不低于8%。其措施是对投资和消费实行全面紧缩,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均为“适度从紧”,使经济增长率从两位数的高峰平稳地、逐步地回落到10%以内的适度增长区间。
此次调控不同以往,除了强制控制财政支出、强制控制信贷等行政手段外,开始注重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如开始运用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等市场性货币政策进行调控。
在经济、行政、计划、市场各种手段的多管齐下后,改革开放以来最严重的通胀形势,终于缓缓低头,之后几年的通货膨胀率为别为1995年17.1%,1996年8.3%,1997年2.8%。
打压股市楼市,给“股票热、房地产热、开发区热”降温
九十年代初,伴随着中国经济冲上了新高峰,全国大干快上,信贷投放猛增,出现了“股票热、房地产热、开发区热”,资本市场出现了严重的泡沫,银行系统卷入了炒作,大量居民存款,单位存款从银行漏出;股市债市出现严重的大户操作,金融活动中充满诈骗。
为了抑制股市的投机,涨停板、T+1、调高交易税数管齐下,最终导致了1995-1996年的两次大跳水;1997年5月初,三部委发布《关于严禁国有企业和上市公司炒作股票的规定》,为规范场内资金、防止股市过热,严禁包括国有企业、国有控股公司、国有企业控股的上市公司三类企业入市。这直接引发了1997年5月22日的股市暴跌,此后中国股市进入了长达两年的“调整期”。
对于房地产市场的炒作,决策层于1995年7月12日召开全国银行会议,颁布信贷紧缩16条,开始堵住货币进入市场的渠道;提高存贷款利率和国债利率;强令银行收回超过限额的贷款等。一系列紧缩下,曾经涨幅最为疯狂的海南房地产市场泡沫破碎。
1993年开始的针对经济过热的宏观调控,决策层一方面控制通货膨胀,一方面注意“软着陆”,保持经济速度逐步下降,不低于8%。
严厉调控下经济顺利实现软着陆,但也带来一些后遗症
1996年,中国经济顺利实现“软着陆”
1993以来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虽然饱受争议,但确实让中国经济在短短三年之内实现了“软着陆”:通货膨胀率从1994年的21.7%降到1996年的8.3%,但是经济增长率保持在9.7%。至1997年,中国的通胀率降到2.8%,而经济增长率是8.8%。
进入1970年代以来,凯恩斯理论失灵,高通胀低增长的“滞胀”难题一直困扰发达国家。进入90年代以来,日本陷入泡沫危机不能自拔,政府救市措施未见成效,而同一时期中国经济的成功“软着陆”,在国际上获得了极高的评价,世界银行的首席经济学家甚至认为中国决策层应该因此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中国股市数年来未曾恢复元气,房地产资金坏账亦由银行承担
持续的抑制政策,令中国股市受到了沉重打击,股民的投资热情也受到了抑制,丧失了投资信心,自1997年起进入了长达两年的“熊市”,许多股民尝到了被“套牢”的苦头。而过度的打压,也影响了市场在未来一段时间的投资意愿。十五大上,中央宣布要将国有资产重组,并通过股票市场融资。而这一发展和利用股市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举措,被股民理解为单纯的扩容,因而进一步利空,国有企业不得不降低上市速度。
同样,在打压房地产市场泡沫中,大量房地产资金被套住,房企和民间炒房者破产,而产生的坏账则由银行承担,进而最终向全社会居民转嫁。
(网易财经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中国经济的成功“软着陆”,在国际上获得了极高的评价,世界银行的首席经济学家甚至认为中国决策层应该因此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面对1993年中国经济自改革以来最严重的过热现象,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朱镕基推行了一系列紧缩政策,顺利实现了经济“软着陆”。但对投资市场的严厉打压,也令股市在相当一段时间内萎靡不振,而房地产市场因炒房者破产产生的坏账,也不得不由银行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