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丰嘿客店长怎么样:黄埔建军 覃异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4:21:48
黄埔建军     覃异之

    黄埔军校是按照苏联红军的建军原则和作战经验来训练干部的新型军事学校。它是国共合作的产物,也是苏联援助中国革命的第一个重要标志。
    孙中山在1921年经李大钊的介绍,在广西和共产国际代表马林会谈时,马林即曾向他提出了关于创办军官学校、建立革命军队的建议。同时,中国共产党也曾通过党刊《向导周报》,对孙中山幻想利用军阀力量、企图从军事投机中取得胜利的错误提出了善意的批评,指出只有效仿苏联,建立革命军队,革命才能获得成功。
    ......
    由于共产国际的建议和中国共产党的督促,同时也由于革命形势的迫切需要,孙中山在1924年国民党改组后,即积极着手筹备建立陆军军官学校,决定利用黄埔岛上原有的广东陆军学校和海军学校的校舍作为军校校舍。因为军校设在黄埔,所以以后一般通称为“黄埔军校”。
    当时的广东在粤、滇、桂等系军阀虽然在表面上接受孙中山的指挥,实际上他们各据防区,把持财政。他们对于军校的筹建,不仅不予支持,反而进行阻扰破坏。因此,关于创办军校所需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孙中山一筹莫展。例如军校开办时,孙中山拨发了300支粤造毛瑟枪,但却只交涉到30支,勉强给卫兵守卫。黄埔建军计划确定之后,苏联为了支持中国的革命事业,一面派了数十名优秀军事干部到军校担任教育工作,一面又无条件地拨给军校2百万现款作为开办费。各种军械也是苏联无代价地从海参崴分批运来的。
    ......
    孙中山除亲自兼任军校总理外,关于校长的人选,最初决定为程潜,而以蒋介石、李济森为副校长。蒋介石当时无论在党在军,都是后辈,派他为军校副校长,已经是“不次之迁”。但是蒋不愿在程之下,对这个任命很不满意,就离开广州,跑到上海,表示消极。这时张静江、戴季陶等出来替他撑腰,张还亲自跑到广州找孙中山说情(8801:张在辛亥革命时曾出巨资襄助革命,孙、黄们很觉欠他人情)。孙这才改派蒋为粤军总司令部参谋长兼黄埔军校校长。

程潜.

戴季陶.
    孙中山还仿照苏联红军的政治委员制度,在军校实行党代表制度,并派廖仲恺为党代表。这个制度规定:军校一切命令都必须由党代表副署,交校长执行;未经党代表副署的命令完全无效。有了这种制度,党的主义和政策的贯彻就得到了保证,就是军校真正成为培养革命干部的工具,而不致变成军阀官僚的工具。后来党代表制度和政治部制度一起推行到国民革命军各级部队中去,成为国民革命军区别于过去一切旧军队的主要标志,同时也是北伐军获得辉煌胜利的根本保证。

8801注:孙中山后面省略“先生”二字,下同。


    黄埔军校在校长和党代表之下,分设政治、教练、教授部和军需、管理、军医三个处,另设政治总教官和军事总教官各一人。政治总教官最初为戴季陶,后来戴离开广州,由副主任邵元冲代理。邵元冲是一个封建思想很浓厚的官僚,他把政治部当做一个官来做,既不接近学生,也不接近干部,同党代表廖仲恺也很少打交道,同苏联顾问也不来往。他这样搞了一两个月,就把政治部变成了一个死气沉沉、毫无作用的官僚机构。因此,学校员生都一致提出撤换邵元冲的要求。这个问题经过廖仲恺、蒋介石和加仑将军的会商后,决定请中共推荐一位适当人选来做政治部主任。于是,中共中央就决定调周恩来担任了这个工作。
    军校其他各主要部门负责人还有:教练部主任李济森、副主任邓演达,教练部主任王柏龄。军事总教官为何应钦,军事教官有刘峙、张元祜、顾祝同、钱大钧、陈继承、胡树森、沈应时、陆福廷等。政治部秘书为聂荣臻、鲁易。教育副官为季方、陈诚、徐坚。学生队总队长由邓演达兼任,副总队长严重;队长茅延桢、吕梦熊、金佛庄;区队长有蒋鼎文、严凤仪、倪弼、惠东升、郜子举、郭俊、曹石泉等24人。军事干部多是从李济森的粤军第一师抽调的,学生队的班长大部分也是从李济森所办的西江讲武堂调过来的。
    应该指出的是,军事教官都是出身于保定军官学校等旧的军事学校或者日本以及其他国家的军事学校,有许多是从军阀部队过来的。他们不仅带来了军阀部队的腐败作风,而且在思想感情上对革命也是疏远的,甚至是敌视的;其中最突出的是王柏龄,他是蒋介石最亲信的右派头目之一,也是学生所最讨厌的人。

    苏联顾问方面除鲍罗廷和加伦将军经常给以帮助外,派在军校工作的有:顾问长(总顾问)契列班诺夫(当时同学们称呼他为“柴顾问”)、步兵顾问白礼别列夫、炮兵顾问嘉列里、工兵顾问互林、政治顾问喀拉觉夫等。
    军校招生除在广州能公开进行外,当时因全国各省都在军阀势力控制之下,只能秘密就地考试或者动员青年学生来广州投考。共产党和共青团的各地组织在这一工作上曾经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应考的学生大部分是中共的北京、上海、武汉、长沙、济南等地区党委所遴选介绍的党团员及革命青年学生和工人,在广州直接招收的学生不多。第一期新生由于选择的标准比较严,只录取了470名,后来又收录了从远道赶来投考的四川籍学生20余名,因此第一期学生共约500名。学生的文化程度参差不齐,又从国外回来的留学生,有大学生,有的仅具有中学程度,还有连小学也木上过的。但是从学生的政治条件来看,他们的家庭成分以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占绝大多数,剥削阶级家庭出身的很少。据统计,第四期学生中,出身于无产阶级的占28%,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占54%,民族资产阶级占18%。黄埔学生所以能够在统一革命根据地的战争中和北伐战争中表现出旺盛的战斗精神并且能够同工农群众打成一片,深的群众的拥护和协助,除了军校政治工作对他们的影响外,他们本身的阶级成分也是一个根本因素。
    1924.5.5.第一期新生入伍。6.16.黄埔军校举行开学典礼,孙中山亲临主持。500多个学生,一律穿着苏联式的黄卡其布军服,整齐严肃,整齐严肃,精神焕发,军容极盛。这是中国历史上从来木有见过的新型军队,对于当时在场的各系军阀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刺激。孙中山在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革命所以迟迟不能成功的原因,就是木有真正革命武装队伍,木有广大人民的基础;现在无论哪一个部队,都是假借革命之名,行割据之实,克扣军饷,剥削人民,贪图私利,贻害苍生,使俺的革命主张不能实现。俺做了骄兵悍将的傀儡,成为人民的罪人。过去如此,现在还是如此。为的完成俺们的革命使命,所以俺才下决心改组国民党,建立党军,实行工农政策。第一步使革命的武力与民众相结合,第二步使革命的武力成为人民的武力。这就是创办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的主旨,也是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的使命。”

8801:某黄埔一期学生回忆:孙中山一口广东话,俺们都听不懂他说的甚球,旁边一位同志担任翻译,孙讲一句,他翻一句,俺们才听完演讲。

    黄埔军校第一、二、三期的学程规定为一个月入伍教育、六个月的正式教育;从第四期起,入伍教育期限延长为半年。教育内容是政治课程和军事课程并重。一般学生的政治课程规定为:三民主义浅说、中国国民革命运动、中国政治经济状况、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史、世界革命运动简史等等。至于政治班,则除了上列各项课程之外,还有: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国际政治经济状况、苏联概况、社会主义史、社会主义原理、政治经济学、中国社会结构、中国农民运动、中国职工运动、中国青年运动、宣传鼓动工作的意义和作用、军队政治工作等等。每门政治课程最多的讲16次,每次2小时;最少的讲4次。教员按照各门课程的授课次数编写讲授提纲,在规定的时间内讲完。学生上课当堂做笔记,既无书本,也木有讲义。
    除了各门政治课程外,还经常举行演讲会,集合全体学生听讲。讲演人除了孙中山外,国民党方面有廖仲恺、胡汉民、汪精卫、邵元冲等;共产党方面有周恩来、恽代英、萧楚女、张太雷等。周恩来和其他几个共产党员的演讲很受同学们的欢迎,军校其他工作人员也都自动地去旁听。邵元冲的讲话最不受欢迎,人们把他叫做“催眠术教官”

    蒋介石为了使学生和官兵养成对他个人的偶像崇拜,经常集合学生、官兵进行所谓“精神讲话”。他当时还兼任长州要塞司令,并住在要塞司令部里,要塞炮台前面竖着一面大红旗,其上有个斗大的“蒋”字,要塞司令部和军校相距不过一里路,可是蒋介石每天上下班,总是警卫森严。他披一件拿破仑式的斗篷,前面一个副官开道,四个服装整齐的武装士兵跟在他后面,威风凛凛,好似戏台上大将出征的神气。如果学生、官兵在路上遇见他,木有向他敬礼,他一定要追究,给予处分。
    在军事教育方面,苏联顾问对黄埔军校所付出的劳绩是不可磨灭的。军校创办之初,为了适应当时革命形势的需要必须在短时间内尽快地训练出一批军事干部。但是按照传统军事教育制度,培养一个初级军官约需三年时间,而且军校的军官既是旧的军事学校出身,他们的军事教育知识都是旧的一套,要求他们打破常规,以革命的办法来进行教育,也是很难办到的。但是,在苏联顾问的帮助和指导下,介个问题胜利地得到了解决。
    苏联顾问根据红军建军的经验,按照一个月入伍教育和六个月正式教育的期限,安排了各项军事科目的进度和日程,并且订出详细实施办法。此外,苏联顾问还提供红军的最新资料,重新编订了典、范、令和战术、兵器、筑城、地形和交通通信五大教程。在术科教育实施过程中,由于各级队长对于新的术科内容都是生手,都必须由苏联顾问讲解示范。因此,每教一个新科目之前,都先将各级队长集合起来,由苏联顾问亲自教练,把他们教会之后,再让他们回到各队去教学生。在野外演习时,苏联顾问常给学生做讲评。那时学校还木有沙盘设备,他们就用树枝和石头摆在地上代替沙盘,对学生详细说明怎样做是正确地,怎样做是错误滴,给学生的印象很深。
    第一期学生,连同入伍教育在内,学习了7个月,1924.11底毕业,毕业时仍为4个队,共493人。后来又把原定编入第二期第6队的军政部讲武堂一部分学生146人提升到第一期,因此,第一期人数增加到639人。讲武堂学生有300多人,当军校第一期毕业时,他们有一部分学生要求并入黄埔,但全体官长反对,内部因此引起风波。当时由于急需下级军官,而讲武堂学生的学、术科成绩又较好,所以这146人并入黄埔军校后,特准提前毕业,并按照第一期毕业生的待遇分配工作。
    ......
    这一期毕业生除大部分派在本校教导团分别担任连党代表、排长、副排长、班长、文书、上士等职外,其余还有一部分派在校本部和政治部服务,一部分派在第三期学生队担任区队长,一部分派到其他部队和军事机构(如海军和医院)任政治工作,一部分派在各农民、工人团体(如海陆丰农民自卫军、广州工人纠察队等)担任军事训练工作,一部分派往全国各地进行革命活动,还有少数派在青年军人联合会工作。当时同学们为革命精神鼓舞,不管什么工作都肯干,并不计较职位的高低,而且在各个工作岗位上都发挥了很好的革命骨干作用。

    1924.8.军校继续招考第二期学生450,开始分科(第一期不分),编成步兵、炮兵、工兵、辎重兵四个队,于1925.9毕业。
    1924.12,招考第三期学生1224名,编为一个入伍生总队,升学后编为10个步兵队(其中一部分是后招收的)、一个骑兵队。从这一期起,学生入伍期改为半年,半年入伍期满,才转为军官学生。第三期学生于1926.1.毕业。
    教导团成立后,军校由于调走了许多干部,乃于1925年成立了一个下级干部训练班,招收一批旧军官加以政治训练,作为补充。
    1925.10.招考第四期入伍生2314名,编为第一、第二两个入伍生团,以后又成立了第三团(其中一部分后来编入第五期)。这时革命根据地广东已经统一,为了团结革命力量,统一军事教育,在中共的倡议下,1926.1.12.把原来的“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改组为“国民革命军中央军事政治学校”。3.1.第四期入伍生升学,编为步兵科第一、第二团和工兵科、炮兵科、经理科、政治科等四个大队。10月,第四期学生毕业。前三期学生毕业后,分发工作范围只限于第一军。从第四期开始,毕业生就分发到各军担任军职。因此,学校改制,对于在国民革命军全军的范围内推广新的军事教育制度和军事组织,是有重大意义的。

    1926.1--3月,陆续招考第五期入伍生2620名。这是全国正处在革命高潮,各省青年投奔广东革命根据地的日益增多。为了扩大入伍生的招考和训练,学校成立了入伍生部,同时筹备招考第六期入伍生。这期间又成立了高等教育班,主要是训练各级参谋人才(只办了两期)。第二次东征胜利后,在潮州成立的分校,抽调当时驻在东江的各部队的行伍军官加以训练(共办了两期)。北伐军克复南昌后,临时成立了一个军官训练班,收容俘虏军官千余名施以训练。
    1927年4.12政变后......到了第七期毕业,黄埔军校就被蒋介石宣布停办了【注】。据不完全统计,第六期共有学生4899名(分黄埔、南京两个部分);第七期共有3273名,分在南京和武汉两处毕业。黄埔军校前后七期共培养了15400余名军官人才。
    ......
    黄埔一期的学生中有80多个共产党员;第四期政治班460人中就有99个共产党员。第一期学生中的陈赓、蒋先云,第四期学生中的林彪等共产党员,在学生中间都享有很高的威望。学生中的进步组织——“革命青年军人联合会”就是由共产党员蒋先云、陈赓、王一飞、周逸群等负责领导的。

黄埔军校第四期步科学生林彪.
    ......
    军校各期学生的籍贯以湖南、广东两省为最多。前四期学生中,湘籍学生占24.72%,粤籍学生占17.10%;如以七期学生平均统计,则以粤籍学生居首位,为26.67%,湘籍学生次之,为25.52%;再次为浙江(7.20%)和江西(6.24%)等省。
    此外,还有一个事实也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就是军校学生中有一部分外国籍学生,如第四期有朝鲜籍学生24名,七期共有34名(8801:其中较著名这有朝鲜建国后的二把手崔庸建同志);还有一部分越南籍学生,七期共有13名;并有少数蒙古、新加坡等外籍学生。这一事实表明,黄埔军校在为亚洲其他殖民地国家培养革命干部方面,也是有一定贡献滴。

【注】据《东方杂志》第二十七卷第二十号时事日志载:黄埔军校于1930.9.17“奉总司令令停办,由第八路司令部派员接收”。

    黄埔军校除了培养出七期军官人才之外,1924年底成立的教导团,也是一件大事。当时教导团的新兵大部分是从浙江、江苏、湖南等地招募来的青年工人和农民,工人中有不少丝织业工人,共编为两个团。教导团的各级干部都由第一期的教职员和毕业生担任;何应钦任第一团团长,王柏龄任第二团团长,钱大钧、刘峙、顾祝同、沈应时、蒋鼎文、刘尧宸分任营长;陈诚、郭俊、惠东升、郜子举、宋元竞等分任副营长和连长。第一期毕业生除少数担任连长外,其余分别担任副连长、排长、副排长、特务长。第一团党代表为廖斌,第二团党代表为王等瀛,营级、连级党代表由第一期毕业生分别担任。

    教导团的编制采用三三制:每团三营、每营三连、每连三排、每排26--30名战斗兵。团部直属部队有两个机关枪连、一个特务连以及侦察队、通讯队、辎重队、卫生队各一队。作战时一般都是以连为作战单位,由军官持驳壳枪任前驱,士兵持步枪跟着军官前进。每连有军官9人,其中差不多有一半是共产党员,他们在战场上不仅身先士卒,还要监督其他官兵作战。这一支以共产党员为核心的部队,在统一革命根据地的各次战役中,成为革命军的主要力量,能够以少胜多,每攻必克,充分表现了革命军队的英勇顽强的特色。
    教导团发展的很快,成立后几个月之内便扩大成为两个师(师长何应钦、王懋功);到1925.10间就编成了一个军,即国民革命军第一军。

本章完

---摘自《文史资料选辑》第一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