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饱和是什么意思:熊丙奇:教师就是一个职业而非“灵魂工程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6 09:39:59
[转贴]熊丙奇:教师就是一个职业而非“灵魂工程师”  2011/9/14 5:04:27剑门碧玉   转发于 凯迪社区 > 猫眼看人

        每年教师节,有关教师的师德问题,都会成为媒体关注的重要内容,出现在报端的,不是令人敬仰的教师楷模,个个学生感念师恩,而大多是对教师的讨伐,甚至是控诉。一时之间,教师节成了“伐师节”,很多老师,已经不敢过这一个“节日”——哪有节日,是专门为“抨击”某个群体而设计的?

        我不愿意再附和批评今日师风不再,倒是想探讨,社会究竟怎么定位教师。与其他职业相比,今日教师群体的职业操守,究竟是怎样的水平。

        一直以来,我们把教师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这种说法,本身就有问题,人类灵魂难道需要像“工程”一样构建,还需要专门的“工程师”吗?这是工程思维在教育中的体现,而教育需要破除的正是这种工程思维,需要对每个个体的人文关怀,需要回归本质——教育是让每一个人的生活更美好。

        那么,从教育本质角度,首先需要思考的问题是,教育让教师生活更美好了吗?同样,长期以来,对于教师的形象定位,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强调的是牺牲与奉献。这从精神层面来说无疑可嘉,然而,哪一个教师,不是普通人,没有物质需要与现实生活?

        这种对教师群体的形象定位,让教师这一职业处于空前的尴尬。它与其他行业的职业其实一样,可在其他职业可以提出高薪要求、加班需要付加班工资时,教师却不敢提出自己的主张,一提就似乎与奉献、牺牲的形象相违背,就认为充满铜臭。

        在很长一段时间中,我们社会对教师这一群体,是高道德要求,低物质待遇,教师的地位是“臭老九”,就是现在国家增加教育投入,但总体而言,基础教育的教师,工资收入还远低于公务员、国有企业的员工,而且,在教师群体中,贫富差距也十分严重。由于待遇难以维持体面的生活,教师这一岗位对优秀青年并没有吸引力。包括国家推出的免费师范生政策以及农村特岗教师计划,都遭遇教师职业吸引力缺乏的现实困境。

         与之相反,在我们周边的韩日等国家,早就实行国家教育公务员制,纳入公务员系列,享有和公务员同等的待遇;而在美、英等国,教师的收入待遇,是所有职业中较高的。这是从职业本身角度来审视教师——既然要高素质的人,来承担教育的任务,那么,就应该按照职业本身的规律,用薪资待遇、工作环境、事业发展空间、个人成就感等来打造教师队伍,而不是只停留在虚幻的道德教育上。如果职业的待遇极低、工作压力十分沉重,纵有再多宣传称教师是阳光下最崇高的职业,也没有多少人愿意去“崇高”——这一宣传其实也大有问题,职业无高低贵贱,凭什么说某一职业就崇高?

        教师就是一个职业。由于长期来其“职业属性”被忽视,所以,近年来,就是教师待遇逐渐提高,有关这一职业的道德建设,也误入歧途,导致教师群体的道德出现严重问题。我国政府制订的师德规范,都谈的是大道理,却不是从职业角度要求教师,而从职业角度出发,在确保教师待遇(甚至纳入教育公务员体系管理)同时,再规定教师不得兼职;在明晰办学者、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权责的同时,规定行政管理人员必须利益回避不得从事学术等等,教师的职业定位就不至于模糊,而治理师德、师风,就不再是靠思想教育,而是职业的规范、基本的制度。当待遇有保障,各种规则严密,教师既不需要,也不敢再靠山(学生)吃(学生),靠水(学生)吃(学生)了,那些令人愤慨的教师主动索礼,不好好上课却让学生去参加他的家教等行为,就很难再发生了。

        当然,这一职业相比其他职业,有其特殊性,所以,会具有其他行业的不同特点。比如,在欧美大学中,就普遍实行终身教育制度,一名教师被聘为终身教授之后(一般副教授即为终身教授),学校没有特殊理由,就不得解聘,这一制度类似我国的“铁饭碗”,而之所以推出这一制度,是为了推进学术自治,保障学术自由,避免教授受政治、经济等因素干扰,不能做自己感兴趣的学术研究。而实行这一制度,既要强调教授本身的职业操守(学术操守),又要有全新的学术管理体系,不然,在我国,就可能成为养懒汉的制度。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导致今日师者,既不传道,又不授业、解惑,原因无他,是师不师,生不生。只有按照教师职业的特点,让教师首先是教师,这才能重树这一职业的形象。也才能过教师节的教师们,感到劳动光荣。  
附:作者简介
         熊丙奇        熊丙奇,男,1972年7月生。上海交大新闻中心副主任、校刊编辑部主任,上海市高校校报研究会理事长,副编审,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院企业管理在读博士。主编、编著、著作《步入大学——大学生学习生活就业指导》、《成功宝典——从小学到大学》、《大学生创业》、《高校学生工作者手册》、《青春档案——女大学生生活事件》、《迈向成功——大学生择业实用手册》、《网络文明》、《直面就业》等16种23版次书籍。公开发表论文10余篇,获得多次教育部、上海市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