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级掠食者虎鲸:佛教养生的目标——长寿999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4:15:03
佛教养生的目标(一)——长寿2011-03-03 10:28


 

 

     佛教养生的首要境界,即第一福长寿。自古以来,寿命就是一个非常神秘的问题。谁都不知道死神什么时候会降临在自己的面前,也许今天或明天,也许十年二十年......随时会有灾难降临到我们的身边,如车祸、地震、海啸等,这些都是太可怕的事情。“朝不保夕”也许真的是我们人生的一个写照。佛陀在《四十二章经》就告诫过弟子们“人命只在呼吸间”,意即一口气上不来,人便会丧命。人生是如此的无常,让我们深深地醒悟,一切都是过眼云烟,

    而普贤菩萨亦在《佛门日课》里提醒我们: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当勤精进,如救头燃,但念无常,慎勿放逸!当我们因为体会到了生命的无常,便不会再放荡和贪逸了。因此,对于生命无常的觉醒是智慧的开端,也是解脱苦海的第一步。

    佛教讲的“生命无常”,就是告诉我们,人生如朝露,短暂得很。活一百岁,看是长寿了,其实一眨眼就过去了。比如我们现在都几十岁了,回想当初,就好像刚发生一样,几十年一下就过去了。所以快得很。佛看我们就好像朝生暮死一样。我们这里一百年,在天人看来,只是一会儿工夫。假如我们在兜率天,那里的一天,就是我们这里的三百多年。我们这里一个人能活四百岁吗?假如有,也很少,不过在他们看来,也只有一天哪!人生苦短,很快就要走了,我们该怎么办呢?不好好用功修法,以期了生脱死,对得住自己来这个世上走一遭吗?佛讲的种种警策的话,都是给我们敲警钟,让我们赶快用功,不要错过这难得的人生!因此,不要再执着这个色身,这个色身不是我们自己,它只不过是我们住的房子,真人是我们的佛性。佛性就是我们所说的见闻觉知的性能。要保护这个性能不被客尘烦恼所沾染。客尘烦恼,就是我们“色、声、香、味、触、法”。“客尘”就等于是灰尘,它不是主人,所以叫客。我们粘在上面,要享受,要达到满足欲望的目的而不择手段,那就坏了。

    所以佛教就是要我们明白“因果轮回”、“生命无常” 的道理,从而改造人生,做一个真实的人,做一个符合人格的人,更由此而超越人成佛。人生是不久长的,须赶快放下来,不要追逐物境,让我们回归原来的一丝不挂、净裸裸、赤洒洒的净境,以免枉受生死轮回之苦。我们现在都是颠倒妄想而不自觉。佛在腊月初八,夜睹明星悟道之后说:“奇哉!奇哉!一切众生都具如来智慧德相”。为什么不自觉呢?都是因为妄想颠倒执着之故而迷盖了本来。我们现在都是在妄想、颠倒、执着之中。佛警策我们要一切放下,等于当头敲我们一棒,叫我们赶快梦醒。

    那么识得无常因而皈依佛门的人会因修道而长寿么?答案是肯定的。在中外历史上都可以找到佛门弟子长寿的例子。如中国当代著名的得道高僧离欲上人,一生建寺弘法,化度甚众,住锡四川乐至报国寺前后达五十余年,于1992年4月预知时至,安祥坐化,享年105岁。离欲上人晚年身体仍然很健康。他虽然年龄大了,但仍神清气朗,耳聪目明,步履轻健。离欲上人长寿的秘诀在哪呢?他活着的时候曾告诫门下弟子云:古时候,我佛度人,无非就是断妄念。自我披剃出家为僧以来,时时都是坚决根除妄念,发勇猛心,不随妄想习气境界转,在一切时中,不分行住坐卧,动静一相,本自如如,妄念不生,自然疾病减少,并能健康长寿。

    断除妄念延寿增禄

    全部的佛法,归结到一点,就是断妄心。妄念一断,即能明心见性,自能健康长寿。妄念,又可称为“妄想”。人世间的每一个人,从早晨睁开眼睛开始,脑筋里不断想着各种事情,种种念头,种种幻想,公事私事,人我是非,都像电影一样一幕一幕地过去,又象奔流不息的瀑布,没有一分一秒的停止。这个常常想事的心,就是“妄心”。

    古语说道:“摒弃对爱欲的贪恋,以弃世为安乐,既无所取,也无所存。消灭过去之事,排除将来之事,也不执着现在之事,便能平静地生活。”排除妄念、持有无念真心,没有大小、方圆、长短、善恶、是非、垢净、增减、生灭、断常、来去相等,一尘不染,空空洞洞,这就达到了禅宗所追求的终极目标——明心见性。然而,“断妄念如断四十里流”,谈何容易。佛陀用下面这个故事开示众人:

    有一次,佛陀居住在祗园精舍的时候,跟弟子说了一个富翁与他的四位夫人的故事。第四夫人最为得宠,终日与丈夫形影不离;其次,第三夫人也有魅力,使这个富翁十分欢喜;再其次则是第二夫人,当初富翁贫困的时候,很是相爱,后来逐渐发达就慢慢忘记了;而最不讨富翁喜欢的还是原配夫人,总是差遣她,从不重视。

    有一天富翁突然身染重病,临终时,他向最喜欢的第四夫人说:“四夫人!平常我待你最好,时刻不能离开你,如今大夫说我将不久于人世间,我想我一个人死了多孤单,虽然财产妻儿很多,但没有一样可以带走,我请求你陪我一块儿死好吗?”四夫人一听,花容失色,大惊地说:“你怎么可能这么想?你年纪大了,死了是应该的。我的年纪这么轻,怎么可以陪你死?你对第三夫人不错,干吗不让她陪你去?”说完就走了。富翁只好叹着气把三夫人叫了出来,把刚才对四夫人说的话对她说了一遍。第三夫人一听吓坏了,连忙说:“这怎么可以,我的年纪这么轻,你死了,我一样可以改嫁别人,你为什么不叫二夫人陪你去?”说完第三夫人也走了。第三个夫人走后,富翁把第二夫人叫到跟前,对她说了同样的话题。第二夫人一听,连忙摇头说:“不行!不行!我不能陪你去死!第四与第三夫人平日一点事都不做,家中的一切都要我管,我不能弃家不顾就跟你去死呀!不过,看在夫妻一场的情分上,你死的时候,我送你到郊外的坟墓。”富翁听了第二夫人的话,长叹了一口气,又把平日里不理睬的大夫人叫到了跟前,对她说:“大夫人,过去真的对不起你,对你一直不好。但我现在一个人去死,在阴间,一个伴也没有,你愿不愿意陪我一块去死呢?”大夫人一听,不但不惊慌,反而很镇静严肃地回答说:“嫁夫随夫,现在你就要死了,做妻子的我们,应该跟着一起去才好。”富翁听后,感动不已,于是与原配夫人一起拥抱死去了。

    佛陀讲完这个故事,又继续告诉弟子说:“拥有四个妻子的富翁,即是人的灵魂。第四夫人是指人的肉体,故而不管多么爱她,也无法带到死去的世界;第三夫人是指人所持有的财产、物质,故死后也无法带走它;第二夫人是指父母、妻子、他人之间的关系者,所以只有在死的时候远送到郊外,而无法同赴死的世界;只有原配夫人是指人的心灵,即使在生前忽视它,但必须同行到死的世界而无法远离。”

    由此看来,世间万物皆是身外之物,财富、美女、名誉、地位等都不足恃,生不带来死不带走,切不可挂念于心,徒使自己的心灵受到束缚。一个断除妄念的人则能够自由自在地生活,心灵平静。只要心灵是独立的、自由的,永.远维持心灵的寂静,保持与灵魂的一致,那么,健康长寿,永葆青春,就会变得容易得多。   

    长寿还需慈悲为怀

    另外,佛教从第一福的要诀出发,认为人世间的财富、学识、地位、美貌和生死是多半不相干的。纵使尊贵如王侯,知识渊博似大海,地位高如公卿,容貌美若西施,大难来时,仍难逃厄运,一命呜呼。佛家认为,长寿与“慈悲心”密切相关。

    俗话说,“仁者寿”。这话一点也不错。宅心仁厚,宽以待人一定会有好报。长寿的人,一定是对人类和动物充满慈爱的人。今生短命的人,必然是反其道而行之人。   

    在佛典《譬喻经》第七卷上记载了一个流传很广的“仁者寿”的佛教故事:这个故事说的是一个小沙弥因救蚂蚁而到了延年益寿。从前有五个人在离城不远的森林里修行,其中一位老师父证得了六神通,他的弟子是一个八岁的沙弥。那老师父因为揣度到小沙弥的寿命只有七天了,于是便想让小沙弥回家看望年迈的父母,也算是临死前的一点安慰了。于是老师父把小沙弥叫到自己的面前对他说:“你已离家不短时间了,你的父母一定很想念你,你回家一趟吧,过了八天再往回来。”小沙弥听说师父让自己回家看望父母,他并不知道自己的寿命将尽,倒也十分高兴地辞别了老师父。

    在小沙弥走到离家不远的地方时,刚好天降大雨,小沙弥便躲到一棵大树下面避雨。在树下,小沙弥看到雨水快要流到一个蚂蚁窝中,他急忙用土在蚂蚁窝的周围垒上围墙,使雨水没有流进蚂蚁窝中。随后,大雨停了,小沙弥又接着赶路。

    到了家中,一切都很正常,父母都很欢喜。小沙弥便按师父的吩咐,住到第八天的清晨,小沙弥拜别父母又回到了森林中师父修行的地方。看到小沙弥平安地回来,老师父很是奇怪,经过仔细询问,方知小沙弥因在路上救了一窝蚂蚁的功德而延长了自己寿命。小沙弥听了师父讲了前因后果后,对于“善有善报”这句话更加坚信不疑了,当然也为自己而庆幸。于是努力修行,从不懈怠,并活到了八十多岁的高龄。

    关于“仁者寿”还有一个故事也很有名。明朝时有一个名叫刘瘏的人,他父亲是当时一位非常有名的“大司寇”。刘瘏年幼时体弱多病,他的5个哥哥都先后夭折了。因此,刘大司寇对他这个最小的儿子的身体十分关心,请了许多算命先生来看相。很不幸的是大家都说他很难活过19岁。

    正好四川有位名叫周士涟的相士来到京城,大司寇就请周相士到家进来给刘瘏算命。周说:“你在19岁那年应有一个很难渡过的厄运,不过请你不要泄气,努力忏悔业障,广积阴德,可能会改变厄运。”17岁的刘瘏听了周相士的话,就决心革除众恶,广行善事。而且以《功边格》和《太上感应篇》作为行为的准则,每天逐条检点反省自己。起了一个善念,他就在东边的墙上划一个红圈圈,去了一个恶念,则在西边的墙壁上记一个黑圈圈。尤其对于杀戒和放生,特别是力行,不敢松懈。这样行了3年,竟然安危渡过了19岁的难关。

    有一天,他坐船要渡过长江,看到渔翁抓了一只大乌龟。刘瘏顿生慈悯之心,就把它买来放生。那只乌龟很有灵性,一直跟在刘瘏的船后送他,跟了五、六里,还恋恋不舍。当天夜里,刘瘏住在客店里,梦见一位穿黑衣又矮又胖的道人对他说:“公子广行善事,3年从不懈怠。现在你已延寿增禄了。但是你的身体一直孱弱,难免要受寒暑的侵袭。贫道现在有术相授,依照奉行,可保平安无病。”说完了,马上就教刘瘏调息的要领。刘瘏醒来,猜到这是神龟报恩。他就依照梦中所学的方法用功,果然身体一天比一天健康了。

    后来他请周士涟相士再来京城,以感谢昔日教诲的恩情。当天晚上,他和周相士同床睡觉,周士涟睡到半夜醒来,觉得刘瘏鼻子的呼吸非常细微。第二天早上起床后,周相士就向刘大司寇道贺:“这几年来,您公子的身骨改变太多了,我昨天跟他一齐睡,知道他已经学会了乌龟的呼吸方法,这不仅对健康有利,而且能使福寿绵长,这真是行善的福报啊!”

    后来,刘瘩活到了98岁,子孙后代也很兴旺。

    通晓养生长寿之道

    佛教养生长寿之道还包括简单朴素的饮食和适量的运动。

    众所周知,乌龟每天只吃很少的水草而可活上数百年,狮子老虎每天吃下很多肉类,寿命却反而短。佛教提倡素食,这点我们在第七章里已经提到,因此,对于如何食素我们在此就不多说了。但是佛教提倡简单朴素的饮食不光是只提倡素食,还需要反对暴饮暴食,讲求中庸之道,适当地节制饮食,这样才能保持自我的身体健康。如皈依我佛的可撒拉国王巴谢那迪,有一天,带着一名叫乌达拉的少年去拜访佛陀。因国王的食量特别大,患有肥胖病,所以走起路来,显得特别费力。佛陀看到他这种样子,就向国王开示道:“一个人如果能够节制饮食,则非但不会产生烦恼,不会老去,而且可以长寿。”国王听了以后,就与侍者乌达拉说:“从今以后,每当我进餐的时候,你必须口诵这段话。你如果能够做到,就每天赏你金钱。”乌达拉遵奉国王的命令,每次在国王进餐时即口诵这段话,以便国王坚持减食。结果,国王的肥胖症减轻了,身体健康了,容貌也随之变得端正了。节制饮食并不是绝食,少吃东西才能让胃充分休息,减轻身体机能的过度负荷,使生理组织恢复活力,白血球和抗体充分发挥驱除病菌的效能。现代科学也证明了,适当的饮食有利于身体健康。

    《摩诃止观辅行》上说:“吃得少,心知才能清明。” 心智清明,修行止观的功夫才能得利,才能运用止观来治病。因此,食无求饱,随遇而安,才能专心修道,锻炼心智。天天讲究美味,贪求口福,则必然会起烦恼心,这样,心地怎会清静呢?所以还是少吃比较自在,少吃对物质的依赖也相对地减少,容易达到知足常乐的境界,可为自己的理想全力以赴。

    由以上故事我们可以看出,佛教所认为长寿的因缘可简单归纳如下:

    长寿的因——仁爱心,慈悲或救护所有的动物,尤怜珍贵的野生动物,放生、宣扬放生或戒杀的原理,施舍饮食(请人吃素食或以小米喂鸟)。

    长寿的缘——心平气和,不动怒,生活有规律,调节饮食(不暴饮暴食),足够的营养,不过度劳累......

    夭折的因——杀害动物,虐待动物......

    夭折的缘——时常动怒,暴饮暴食,过度疲倦,结交恶友......

    了解了这些,我们便可以调节自己的心态与言行以及生活方式,以期达到长寿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