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级域名免费:腰背部软组织损伤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23:02:35
第一节背肌劳损与扭伤
【 概述】
背肌劳损与扭伤,主要是由于外伤、过度劳累或外邪因素而引起。多发于斜方肌及菱形肌部位。以背部疼痛、沉重为其临床特点。
【 症状与诊断】
斜方肌劳损主要发生在斜方肌上部,症状可见肩部沉重无力,严重时可影响上肢活动,但被动活动多不受限。急性发作时常有异常疼痛,上肢放于任何位置均不能减轻症状;慢性期时则隐隐作痛,疼痛部位多在肩脚岗上,为横形条索状疼痛。
菱形肌劳损症状为背部棘突与肩脚内缘处疼痛,肩臂沉重,肩部运动时疼痛加重。疼痛时胸背不能挺直,不能久坐,严重者可见胸闷。菱形肌扭伤,大多伤及一侧,立即出现局部疼痛、活动受限,甚则影响颈部及上肢活动。
背肌劳损一般是慢性发病,轻重程度常与工作劳逸有关。过度用力或久坐之后,症状会明显加重。伴有外邪者,疼痛有游走现象,范围广泛。局部怕冷,气候变化时症状明显加重。在背肌劳损的疼痛部位,可呈现肌肉较为僵硬,或可摸到有条索状组织。背肌扭伤,有明显的外伤史,有明显的局部压痛和肌肉痉挛。严重扭伤,可波及上肢及颈背等部。
【 手法荟萃】
魏指薪手法
1.双手拿双侧肩井。
2.下推背部肌肉。推时两拇指沿脊柱棘突两侧,自仁而下贴紧3 一5 次。而后再从肩脚岗中部自上而下推3 - 5 次,以疏通经络。
3 .嘱患者右手搭在左肩,将右肘部紧贴胸部。术者在其背后,用左手掌扳住患者右肘尖,右手掌大鱼际或掌根从其后背自上而下按推,5 一10 次。推完右背后,以同样的方法再推左背。
4 .横摩揉背部两侧,医生用掌根在背部两侧由下而上横摩加揉,每侧约10 次左右。
5 .患者两手上举,手心相对。术者一手托住其肘部使其上肢尽量上抬,背部尽量过伸。而后术者再用手掌自上而下从肩脚起沿背部下推至腰部约3 一5 次。
6 .最后用“分臂法”作为结束手法。患者双手手指交叉,肘部伸直前屈上举。术者一手托住患者肘部尽量使其举高,腰背过伸;另一手自上而下推其两侧腋下及背部。最后用手掌对患者手掌同时握住其大拇指,再以腹部抵住其背部,将其两臂分开向外后方徐徐放下。
狄任农手法
1 .督脉手法
( 1 )令患者俯卧,术者先用双手大拇指分别提拿双侧肩井穴,然后点揉脊柱两侧足太阳膀胧经。
( 4 )术者一手按住腰骸关节部位,另万手扳住大腿卜端。将下肢向后上方提拉,可有弹响声。(图12 一4 )
( 5 )术者用手掌由上而下推揉两侧骸棘肌,连续5 下,最后一下推至足跟。(图12 一5 )
2 .推拿手法患者俯卧,术者先站在患者左侧,在骸棘肌压痛点以上约3 个脊椎棘突水平开始,用双手大拇指自棘突边缘将骸棘肌向外推挤,渐移至压痛点以下约3 个棘突水平为止;然后,术者站在患者右侧,以同样手法推挤左侧骸棘肌1 次。
张长江手法
1 .前臂揉法患者坐位,术者站于患者背后,用前臂揉患者后颈肩部,并以肘尖按肩井穴。
2 .揉肩脚内侧缘法采用抱挤法。先嘱患者双手紧抱两肩,使背部肌肉处于紧张状态。然后术者用手掌根按揉菱形肌分布部位(脊柱与肩脚骨内侧缘之间)3 一5 分钟,两侧均须按揉使局部放松。然后以左或右臂极力内旋,向后贴于后背。术者以手拇指沿肩脚内侧缘向里揉动3 一5 分钟。
3 .提拿法患者坐位,术者以一手扶患者肩部,一手拇指与四指分开捏拿菱形肌、岗上肌、斜方肌,向上提弹,猛然一拉,可听到“格格”响声。
4 .侧掌推法患者坐位,弯腰含胸。术者站患者对面,以侧掌(小鱼际肌)沿菱形肌分布部位,脊柱与肩脚骨内侧缘之间,从上而下反复推动5 一10 次。
5 .掌根横推法患者坐位,双手互抱对侧肘关节。术者一手扶拿患者肩部,一手以掌根由脊柱正中向外侧横推5 一10 次。
6 .叩击法患者坐位,两臂放松。术者以掌背或空拳,拍击叩打患者肩部、背部。
刘寿山手法
1 .患者正坐凳上,嘱其将肌肉放松。先以指针法点穴开筋:取风池、大椎、肩井等穴。助手站在患者健侧,一手扶肩,另一手掌心扶住患者胸前部。术者站在患者伤侧后外方,用一手拇指在后,四指在前,拿住肩关节;另一手拿腕部,稍加牵引下,将伤臂环转摇晃6 一7 次。双手同时用力,横向相对拔伸。再以术者之膝顶住患者腋窝,使伤肢横伸,再高举。将伤肢屈肘内收,使手触及对侧肩部。将伤肢保持屈肘状态,并使伤肢后伸;同时用拿肩部之手的小鱼际按住肩脚内缘,用力向前戳按,助手用手掌迎之。拿腕之手将上肢向斜上方拔伸,同时拿肩之手虎口张开,用食指根及拇指腹用力,沿肩脚骨内缘,由上向下抨顺之。
2 .将伤肢屈肘抬高,撤掉助手。术者站在健侧。一手扶其肘,另一手用大、小鱼际及掌根部位,用捻散法揉捻肩脚内缘之筋。
第二节急性腰扭伤
【 概述】
急性腰扭伤俗称闪腰、岔气。它是腰部肌肉、韧带、筋膜、椎间小关节、腰骸关节的急性损伤,多为突然遭受间接外力所致。损伤可使腰部肌肉、韧带、筋膜、关节囊等组织,受到过度牵拉、扭转,甚至撕裂,导致一系列临床症状。发病部位多在腰骸、骸骼部和两侧骸棘肌。多见于青壮年体力劳动者、运动员或偶尔参加体力劳动的人。常因动作不协调而摧患。男多于女。急性腰扭伤若损伤严重,或治疗不及时、处理不当,亦可使症状长期延续,变成慢性疾病。
【 症状与诊断】
患者多有抬重物、弯腰、转身、失足或滑跌等扭伤史。有的伴腰部断裂感或撕裂声,伤重者即刻腰部剧痛,活动受限,也有的当时不重,还能继续工作,但次晨因组织水肿、疼痛加剧而不能起床或活动、咳嗽、喷嚏、深呼吸等均可使疼痛加重。卧床也不能完全缓解。
扭伤早期,绝大多数患者有明显的局限性压痛点,可为一处,亦可为多处,痛处深在。表面无肿胀,但有肌肉痉挛。由于保护性肌紧张致脊柱强直或侧弯。仰卧直腿抬高或屈髓屈膝时,由于牵拉腰部肌肉、筋膜、韧带或使腰骼部紧张,可致疼痛加剧。x 线检查可发现脊柱变直或有保护性侧弯,其余多无显著改变。部分患者在疼痛轻时拍屈曲侧位片,可因棘间韧带损伤而使棘间隙增宽。小关节紊乱,如棘突偏歪、关节突关节间隙不等可作参考。
【 手法荟萃】
黄乐山手法
1 .按法使患者俯卧位,术者立于患者左侧,用双手拇指由第1 胸椎开始,按压两侧骸棘肌至腰能部,由上向下,反复数次。重点按压腰肌痛点及肌紧张部位,以弛缓拘紧的肌肉。(图12 一7 )
2 .揉法用双手拇指及其余各指分别置于腰两侧痛点,进行旋转按揉,主要受力部位在患侧,以使紧张的肌肉放松、缓解疼痛。
3 .弹法  用双手拇指横向弹拨紧张的腰肌。此法是治疗的重
4 .点法 用双手拇指分别点按腰肌痛点,约1 分钟后颤抖放松,如有臀腿部牵涉痛,可以点按环跳、委中、承山等穴位。
5 .摇法一手置2 ? 3 腰椎部位,另一手压腰骸部,左右摇滚,逐渐加大动作范围。
杜自明手法
1 .患者取坐位或俯卧位,术者于其身后或身旁,以双手拇指在脊柱旁1 寸左右,患者主诉疼痛部位之上方,自上而下或自内上斜向外下方向进行理筋,理至“髓眼”穴部(即髓部)给予镇定,如此交替数次以散奎滞。
2 .在理筋过程中常可发现有痛性索状肿物(或筋结),此时可于肿物局部施行分筋法并理顺之。此种筋结肿物最多出现在“髓眼”穴附近。操作时亦可边分筋边理顺,以便使停滞之气血宣散畅通。
3 .分筋之后可采用腰部外磨法以活动其关节。患者取坐位,术者坐于患者身后,一手以拇指按压腰后病变处,另一手置患者肩上以推动患者作腰部旋转活动。
4 .外磨后再行弹筋法,一般腰部多采用背筋、腰筋等处,但如因筋膜过于僵硬提弹不起,不能运用弹筋手法时,可以拨络代之。
5 .行下肢滚摇手法以疏通筋络。
6 .最后施以躁膝镇定法,术者将患侧下肢搁置自己之腿上,一手按压患膝梦一手握患侧足之坏前部,两手同时用力,迫使足躁背屈而膝关节保持直伸,停留片刻后结束手法。
陈忠良手法
1 .患者俯卧,术者以双手按揉患者双侧委中穴10 一20 次。可根据患者的耐受度适量重刺激。
2 .患者俯卧,术者站于其患侧,用轻手法按揉患侧竖脊肌的远端,逐渐向主要压痛部位接近;亦可由健侧竖脊肌处先用轻手法按揉,再逐渐接近患侧主要疼痛部位,如此往返5 - 10 次。手法的刺激量可根据患者的耐痛程度递增。
3 .患者俯卧,术者在其痛点上弹拨、指揉和掌根按揉,以弹拨法为主。弹拨后可按揉,亦可用拇指以压痛点为中心向四周作放射状理筋手法。
4 .患者俯卧,术者立于其患侧,沿竖脊肌纤维方向,用擦法,以热为度。
5 .患者侧卧,患侧在上,应用斜扳法;或患者仰卧,做双下肢屈骸屈膝的被动运动。
有时可将1 、2 、3 法交替重复应用1 一2 偏。
郑怀贤手法
病人取俯卧位,在腰背部擦舒活酒,作广泛的按摩。手法采用抚摩、揉、搓、按压,使腰部肌肉放松,然后再运、揉、掐骸角,推筋缩、肝俞、十椎旁、骼峪、骼腰等穴,以通经活络,舒畅气血。最后,施以推压、提弹、摩擦、叩击等手法。
林如高手法
1 .患者俯卧,术者站于患者外侧,腰部皮肤涂擦舒筋止痛水。2 .术者的掌心在患者腰背部,从上向下平推理筋,为推筋法。孰双手掌根在痛处进行按揉,为揉筋法。
4 .术者行叠手掌心按压腰背部痛处,为按筋法。
5 .双手拇指与食、中指向腰背肌两侧,直向拿拨筋,为直向拿筋法。
6 .继续行横向拿筋拨筋手法,为横向拿筋法。
7 .术者一手环握患者小腿下部,进行屈腿活动;另一掌心按压腰肌,每侧作12 次,两侧分别进行,为屈腿按腰法。
杨清山手法
病人俯卧位,术者立于患者外侧。
1 一手从躁关节的前下扶托,另手拇指从患侧姆趾开始按摩,至足跟向上经小腿,至胭窝开始掌摩,托扶的手也随之向膝关节部位移动,掌摩至大腿后面,将摩力放松于臀下部,双手交替操作各1 一3 次结束。
2 一手同上部位固定,另手拇指指腹从各趾端开始指揉,按同上部位行指掌揉或掌揉,最后将揉力放松于臀部的外下方,往返3 ? 5 次。
3 .双手指向下,手掌向上,以指和掌的力量对称性向上揉,从小腿向上揉至大腿根部时,一手在髓关节扶托,另手将揉力放松于臀部结束。
4 一手在躁关节前下固定,另手拇指峰在各趾关节历面,足心前部深压为第1 点。在足心、跟腿两侧的陷凹处深压为第2 、3 点,其余各指配合用力,压后将压力推送至小腿后面。继之在小腿三头肌稍下深压为第4 点。在胭窝中央及两侧深压为第5 点。此时一手移动至膝关节外侧固定,另手沿大腿后正中(殷门穴)深压为第6 点。继之在臀大肌下缘的中点深压为第7 点。压后将压力衍化至大鱼际,以掌揉法放松于痛点的周围,双手交替指压3 一5 次后,掌摩1 次结束。
5 .医生站于患者左侧,双手从两侧臀外上方开始,向上至腰部掌摩。然后将摩力放松于腹股沟部,掌摩3 ? 5 次后,一手在臀外侧扶托,另手从臀外上开始掌揉,以大小鱼际部位的揉力,沿腰背外侧向上反复掌揉,双手各揉二侧,每侧揉5 ? 7 次,将揉力放松于双侧腋窝结束。
6 一手在臀部上方扶托,另手拇指指峰沿脊柱两侧,从骼椎向上至腰椎各椎间指压或肘压,压后再进行指揉,可双手交替进行。7 .根据病情选用弹、撬、剥法于腰椎病变部位,后以搓法于腰部,左手在腰部固定,右手掌在腰部作横位搓法,120 一150 次后以指掌摩结束。
8 .病人仰卧,行屈转拉法。术者一手握于患足的躁关节前方,另手从胭窝上方扶托,以握躁关节的提力将下肢提起,以另手换成右前臂的力量,将大腿向前屈膝、屈髓成90 。左右,以前臂托力将髓关节向内外各旋转3 次,转后迅速向前将下肢拉直。医生再换步转到病人足底对侧,一手握住病人的足跟,另手在足背扶托,以臂力向前内、前外、前上牵拉后轻轻将下肢放于沿疗床上,手法结束。
陈正光手法
患者俯卧位,术者立于患侧。
1 .揉按法以叠掌揉腰骸上部,右掌在下,左掌在上,用掌根偏于尺侧,揉一侧后换另一侧。于病侧最后将力量集中于腰、骸、骼陷窝之中,由浅入深集中下按或推动。
2 .刮筋法以一手食、中、无名指屈曲扣住筋结,另手叠放该三指之上加强,用力向脚侧刮动数下。
3 .点脊铲筋在腰旁,自上而下1 寸1 下,点压3 遍,直至骸部,再于脊旁骸棘肌上,以垂直骼棘肌纤维方向之力,用拇指甲由内向外铲筋,自上而下直至骸部,每侧各3 遍。起到解痉缓痛的效果。
4 .改为仰卧位,屈患侧髓膝,术者坐于足侧,双手扣抱于膝上,缓缓松动仿偷扒姿态,猛力往怀内一拉身体向下滑移。
张长江手法
站立位治疗
1.推摩法一助手托住患者肘部,使病人两手高举,头抬起,身体放松。术者在患者背后自上而下推摩3 遍。
2 .摇晃法术者站在患者体侧,一手在前按住其脐部,另一手在后按于伤处,嘱病人配合慢慢转动腰部,左右各1 次。
3 .引伸法术者再立于患者背后,双手仍按住患者腰部痛点不动,嘱助手协助病人慢慢向前弯腰成90 。角(注意勿使屈膝)。
4 .松腰法术者再用推、摩、揉法,自上而下行2 遍,并在体侧施搓法自上而下2 遍,随后用掌自上而下拍打,在伤处多拍打数下。
5 .托法术者一手托患者腋部,另一手从患者腰部痛点向上依次推托,使患者呈过伸位,足离开地面。
6 .背法若患者体重较大,上法不易成功可改换背法。术者背对背立在患者背后,两手肘勾住患者两肘。术者体前屈,改臀部顶住患者腰骸部,使患者呈过伸位,双足离地,然后上下颠动及左右摇晃3 一5 次。
7 .屈曲挤压法患者下蹲,双膝贴胸,术者按其肩,使患者重心略向后移,瞬时用力向下按压,使患者胸腰部极度屈曲。
8 .推法患者下蹲,双膝贴胸。术者一手扶按患者肩部,另一手从患者肩背部以掌根向下推,推至能部。
俯卧位治疗:
1 .按法术者立于左侧,用双手拇指由第1 胸椎开始,按压两侧骸棘肌至腰骸部,由上往下,反复3 ? 5 次,重点按压腰肌痛点及紧张部位,以弛缓拘紧。
2 .揉法术者先以手掌揉法,揉脊柱两侧肌肉,反复3 一5 次,再以拇指及其余各指分别置于腰两侧痛点,行旋转按揉,主要受力部位在患侧,以使紧张放松,缓解疼痛。
3 .牵抖法术者拿患者小腿远端,牵引2 分钟后,上下抖动其腰部数次。
4 .扳法腰前屈位受伤时宜选用斜扳法;后伸位扭伤时宜选用“腰侧卧提按法”或背法;腰部旋转位扭伤时,宜选用侧扳手法。
5 .搓法术者手贴患者两侧,相对用力搓动患者腰背部及腰骼部。
第三节 急性腰椎后关节滑膜嵌顿
【 概述】
急性腰椎后关节滑膜嵌顿又称腰椎后关节紊乱症或腰椎间小关节综合征等。中医称为闪腰、伤腰或弹背。多由于轻度的急性腰扭伤或弯腰猛然起立而致,很可能由于关节突扭动使滑膜嵌插于关节内,使脊椎活动受限。其临床特点是伤后腰部立即发生难以忍受的剧痛,其疼痛程度远远超过一般的急性腰扭伤。发病年龄以20 一40 岁为多见,多发生于工人、农民或偶尔参加体力劳动的人。男性多于女性。
【 症状与诊断】
患者多有腰部扭伤、闪腰或弯腰后立即直腰的病史。伤后腰部立即发生难以忍受的剧烈疼痛,不敢活动,特别惧怕他人的任何搬动,甚至轻轻移动下肢或轻整床褥时都可引起无法忍受的疼痛。全部腰肌处于紧张和僵板状态,腰部的活动功能几乎完全丧失,站立时髓、膝关节常取半屈位,两手扶膝以支撑。待嵌顿解除后,剧痛亦自行缓解或转为一般扭伤后的腰痛。
检查可见腰部呈僵直屈曲位,后伸活动明显受限,箭棘肌痉挛强直,腰4 一5 或腰5 骼1 棘突和椎旁有明显的深压痛,患椎棘突不偏歪,棘间隙亦无变化,直腿抬高可因骨盆旋转引起腰痛而受限。X 线平片除腰椎后突和侧弯外,有时可显示后关节排列方向不对称,或椎间隙左右宽窄不等。
【 手法荟萃】
黄乐山手法
1 .侧扳法 患者取侧卧位,上腿屈曲,下腿伸直。术者立于对面,一前臂屈肘置于骼骨翼后侧向内扣压,另前臂屈肘置患者肩前部向外推。逐渐加大脊柱旋转角度,至基本不能再旋转时,双肘突然交错用力,即可听及响声。然后更换体位,再做另侧。注意用力应适当,发收迅速稳妥。
2 .滚摇法患者取俯卧位,术者立于患者左侧,一手置患者腰椎部位,另一手压腰骸部,左右滚摇,逐渐加大动作范围。
魏指薪 手法
1 .背法患者站立,助手相对立于患者身前,叉托患者两侧腋部,尽力上提,将患者腰部提直。或术者用两肘由下向上挽住患者的两侧肘弯,将患者慢慢离地背起。将患者背起后,术者两膝屈曲,运用自己尾骸部力量左右摆动患者,同时将患者身体卜馆到区白尾骸部对准患者腰部的体位。此时患者往往有疼痛感,而后术者迅速将自己两膝猛然挺直,使尾骸部力点对准患者腰部产生颠波震
2 .和腰法  患者站立,两足分开,距离与两肩同宽,两手臂上举。助手一人托住患者肘部将其肢体尽量上提腰部,拇指在后紧对肾俞穴,转动患者的腰部,术者两手叉住患者,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左右各转动10 次。
3.转腰法患者站立双手叉腰,两足分开与肩等宽。术者站于患者身后,一手托住其肩部原地不动,旋转身体向后看,一手推按其腰部,并嘱患者两足站于。术者将其肩部向后拉,腰部向前推,先轻活动3 一5 次,而后突然用力同时作一次拉推推右侧。
田纪钧手法
患者俯卧,腹部垫一个枕头,高度以舒适为度。一助手拉患者双腋做反向牵引,另一助手握患者双躁向下牵引一手背,以下手掌根按压在第5 腰椎与骸椎之间。术者一手掌压另,先缓缓轻柔地反复作压下― 放松的连续动作,渐渐增加压力和加快频率,与此同行的作用下,逐渐抬高患腿向背侧。反复操作,直至后伸不痛为止。
沈跃生手法
1 .患者取俯卧位,术者立于左侧,用右手拇指或掌根部,按揉腰部棘突两侧1 . 5 厘米的压痛最明显处。按揉时,从腰1 至骼部,由上而下,先健侧后患侧,往返8 一12 次。然后两手重叠,用掌根揉压腰部两侧骸棘肌。(图12 一12 )
2 .令患者端坐椅上,两腿分开,面向椅背,两手放在靠背上。术者立于患者身后,右手上臂和肘部置于患者右腋下,前臂手腕绕过左肩上方,手掌按于颈背部,左手拇指前端顶住偏向右侧的棘突,然后,两手配合,右手向右后方旋转,左手拇指用力l 司左目”工:推动,反复操作2 一3 遍。(图12 一13 )
3 .令患者站立,腰部尽量挺直,术者与患者背靠背,用两肘弯挽住患者两臂之肘弯,向上慢慢地将患者背起,术者两下肢膝关节屈曲,使骸尾部抵于患者的骸尾部,然后嘱患者放松全身肌肉。不者用骸尾部抵住患者下腰部之患处,两下肢膝关节一屈一伸,用力震动15 一20 次,再向左右摇摆3 一5 次,重复2 一3 遍。(图12 一14 , 4 .指压肾俞、委中、命门、后溪等穴位。
刘寿山手法
1 .患者取俯卧位,术者站于患侧,双手掌背重叠,由上而下按压脊椎棘突和腰背肌肉,重复3 一5 次,以使肌肉放松。
2 .患者两腿伸直,两手放在胸侧壁或头前方,术者立于健侧.用一手掌按住腰部痛处,一手依次向背侧搬提患者的两肩及两下肢,搬提的同时,按腰部之手掌用力向下戳按。
3 .令助手用布巾由患者背部兜住患者两腋,医者握住患者双躁部,与助手协同用力拔直的同时,将臀部抖起,离床面约2 ? 3 寸高,然后将双膝屈曲,助手与术者分别推患者的双肩及两小腿。
手掌在患者疼痛部位轻轻揉按,缓解局部肌肉痉挛和疼痛,然后术者双手压在痛点处压晃腰部,或双手扶按患者腰椎痛点两侧反复推摇,摇晃幅度可逐渐加大,双手按压部位也可以从腰椎痛点分别逐渐向上、下移动。
2 .悬吊晃腰法患者在牵引带保护下双手握单扛,或两臂架于双扛上,依靠自身重量悬垂牵引约2 分钟,术者双手扶拿患者髓关节两侧,双手交错用力,使髓关节在自身牵引下带动腰椎左、右旋转,幅度逐渐加大,约5 一10 次后,患者于中立位悬垂,术者拿患者一侧下肢令其屈曲,然后协助用力下蹬3 一5 次,而后用同样手法再换另一侧下肢屈曲、下蹬。
3 .侧卧位摇晃、侧扳法患者取侧卧位,患侧在上,患侧腿屈曲,含胸、肩臂后仰,健侧腿在下伸直,令患者全身肌肉放松,术者立于患者侧方,一手拿压患者肩部,另一手推压骼前上棘处,术者两手相继用力摇动患者腰骼部,约5 一10 次后当患者腰椎旋转到一定程度时,双手突然交错用力,常可听到“喀嗒”声,即表示腰椎小关节已恢复到正常生理位置。
第四节慢性腰肌劳损
【 概述】
慢性腰肌劳损又称功能性腰痛或腰背肌筋膜炎等。是指腰骸部肌肉、筋膜等软组织慢性损伤。多由急性腰扭伤后失治、误治,或反复多次损伤,造成局部出血渗液,产生纤维性变或疤痕组织,压迫或刺激神经而形成,也可以是劳动中长期维持某种不平衡的体位,或由于习惯的姿势不良,导致软组织的疲劳而形成。腰推先天性畸形,使腰骸部两侧活动不一致亦可诱发。
【 症状与诊断】
患者有长期腰痛史,反复发作。腰骸部一侧或两侧酸痛或胀痛,劳累加重,休息减轻,若适当活动或经常改变体位也会使症状减轻。阴雨天气、潮湿环境或感受风寒,疼痛常常加重。腰背部功能活动范围一般均为正常,但活动时有牵制不适感,腰部外形多无变化,压痛点常不局限,有的患者一侧或两侧骼棘肌摸之发板、压痛。在急性发作时,各种症状均显著加重,并可有肌痉挛、腰脊柱侧弯、下肢牵掣作痛等症状出现。X 线检查多无异常发现,少数患者在腰骸椎可有先天性变异或骨质轻度增生。
【 手法荟萃】
关巧怀贤手法
1 .患者取俯卧位,头部放平,不可抬高,放松腰部,先在背部和臀部作大面积抚摩约10 一15 个来回,再从第10 胸椎处到骨盆边缘之间作揉、压等手法,约2 ? 4 分钟。最后对椎旁、骼峙、臀池进行掐法。
2 .患者取俯卧位,先在腰背部作广泛抚摩,然后进行揉搓等手法。按摩着重在腰部和臀部,配合按摩肾俞、臀池、缪间等穴。
3 ,患者俯卧,作大面积轻柔按摩,从背部到臀部直达大腿外侧,顺肌肉走行方向操作,在腰部着重揉、推、压,在脊柱和骨盆边缘着重揉。
林如高手法
1 .患者取俯卧位,术者立于患者外侧。在患者腰背部皮肤涂擦舒筋止痛水。
2 .术者以双手掌心在患者腰背部从上向下平推理筋,再以掌根在痛处按琢。然后叠手掌心按压腰背部痛处,再以双手拇指与食、中指向腰背肌两侧直向拿拔筋。继而施行横向拿拔筋手法。
3 .术者一手环握患者小腿下部,进行屈腿,另一手掌心按压腰肌,每侧12 次,两侧分别进行。
杨清山手法
1 .患者取俯卧位,术者立于其右侧。一手从躁关节的前下扶托,另手拇指从患侧跄趾开始指摩,向上至大腿后面,将摩力放松于臀下部,双手交替操作各1 一3 次。
2 .双手从臀外侧开始,向上掌摩至腰部,然后一手在臀外侧扶托,另手从臀外上开始掌揉,以大小向上反复掌揉,双手各揉一侧,每侧鱼际部位的揉力,沿腰部外侧5 一7 次。
3 .以一手扶托腰部,另一手紧贴皮肤,在损伤部位作迅速的往返搓动,约2 一3 分钟。
章宝春 手法
1 .患者取俯卧位,术者在其腰腿部由上而下行按摩揉捏手法2 一3 次,循经点按肾俞、环跳等穴位。
2.双手抓住床沿,另使一助手握住双踞行护哩生下肢向上提拔的同时,术者以双手掌重叠快速的按压腰椎疼痛部位3 一4 次。
3 .术者一手置于患腿膝上方,由内间外猎转附向后扳动的同时,医者另一手掌向下按压腰部痛点,尽力将患腿,使腰部过伸.反复3 一4 次。
魏指薪手法
1 .患者取俯卧位,医者以二手拇指指腹用点揉方法分别在腰部两侧由外向内广泛点揉酸痛点。
2 .以掌根依上法由外侧向脊柱正中进行按探。
张仲田手法
1 .患者取俯卧位,术者站于患侧,先摸到腰部压痛点,将一手食指屈曲的第1 指关节的外侧面,置于痛点的边缘上,用力拨动、
挤按。
2 .术者用双手拇指沿腰部患处由上至个半推利”催根按揉痛点1 一2 分钟,而后施行惊法结束治疗。
沈跃生  手法
患者取坐位,术者站于其身后,点揉局部压痛点。点揉时,患者不断做前屈和后伸。点揉3 分钟后改为俯卧位,对痛点及脊旁两侧反复作点揉和按摩,并用小鱼际肌自上而下沿脊柱中线和两侧作较快节奏推动,反复操作8 一12 次。
黄乐山手法
1 .按法患者取俯卧位,术者站于患者左侧,先用双手捏拿两侧肩脚部肌肉数次,再以双手拇指指腹由上往下分别按压脊柱两侧肌肉,自第1 胸椎至骸部,反复数次,重点刺激痛点、阳性反应物及僵硬紧张部位。
2 .揉法术者以一手拇指及其余四指分别置于腰两侧痛点处,旋转按揉,或用小鱼际部在患处做旋转按揉。
3 .压法术者双手交叉,用手掌小鱼际部按压患者脊柱两侧肌肉,由上至下、由轻到重,深透沉实。
4 .推法用双侧手掌置于患者脊柱两旁,以脊柱为中心向两侧分推。
5 .点法用双手拇指点按两侧痛点及肾俞、环跳、承扶、委中、承山等穴位。
骆派手法
1 .腰横摩法患者取俯卧位,腹部可稍垫高,术者以手掌部置于腰部一侧之肾俞、气海及大肠俞等穴处,先向内摩动至带脉穴处,然后再向前摩动至对侧带脉穴止,反复横摩3 一5 分钟。摩腰时,手掌应紧贴腰部皮肤,随腰部形态而改变着力点,即向内摩动时手指宜用力,向前摩动时手掌宜用力。
2 .叠掌按腰法患者俯卧,术者立于旁边,以左手或右手的手掌放在患者腰部,再将另一手掌叠放其上,以脊柱正中之命门穴为中点,做有节律的按压3 一5 分钟。按压时,用力大小以患者能耐受为度,并注意应在患者呼气时进行,
3 .背奇重压法患者取俯卧位,两手握拳放在锁骨下,头部略向上抬起,术者站于患者背上,双手支撑于特制的架子上,以右足或左足底部横置大抒穴水平处,或纵置大椎、陶道、身柱等穴处,另一足底部横置于八谬穴处,做颤动重压2 一5 分钟。注意重心应放在骸部,重压时机在患者呼气时。如患者年老体弱,则慎用此法。
4 .腰部直摩法患者取俯卧位,术者站于其身旁,以一手或两手四指并置于胃俞、胃仓穴水平处,向下直摩经肾俞、志室穴至小肠俞止,反复操作3 一10 分钟。
5 .揉腰眼法患者取正坐位,背部向前倾,两手握拳交叉置于胸前,术者坐于患者身后,握拳于患者腰背部京门穴下方揉5 - 10 分钟。患者体质壮实用实拳揉,体质虚弱用空拳揉。
6 .按腰后扳腿法患者取俯卧位,术者以一手掌按于患者腰部阳关穴处,另一手抱住大腿,呈相反方向扳动2 一3 次。扳腿幅度应逐渐增大,向下按腰及向上扳腿动作需同时进行。
7 .揉委中法患者取俯卧位,术者将食指或中指屈曲,以其背屈关节之突出部分置胭窝处揉动1 - 2 分钟。揉动时用力应适当,体弱者可改为用力较轻之拇指掌侧揉动。揉动后,可用掌心置胭窝处缓缓轻揉,以消除屈指揉后之不适。
张长江手法
1 .揉法患者取俯卧位,术者以二手指指腹用指揉方法分别在腰部两侧由外向内(即由横突向脊柱正中方向)进行广泛点揉酸痛点,如遇肌肉丰厚的患者,力量必须适当加重。紧接于指揉之后,用掌根依照上法由外侧向脊柱正中进行按揉,按揉时掌根用力,要求能按在酸痛最集中的部位上。
2 .夹脊弹拨法患者取俯卧位,术者双手拇指与四指沿脊柱正中线旁开0 . 5 寸的肌肉,从背部至腰能部依次弹拨。
3 .腰背滚法患者取俯卧位,肌肉放松。术者用滚法沿脊柱两侧、肩背部、腰骸部,对患者肌筋膜、斜方肌、骸棘肌、背阔肌,广泛的反复滚动。
4 .卷腰法患者取仰卧位,双膝合并,屈膝屈髓‘术者一手固定其双膝部,一手固定其双躁部,术者依靠自己的体重,有节奏地向下挤压,连续10 次左右。注意患者受牵拉的力点应放在患者平时最疼痛的部位,若腰能部痛,则屈挤放松腰骸关节,若第3 、4 腰椎周围痛,则术者一手托臀部,使腰继续上卷曲以使第3 、4 腰椎关节及周围软组织得到屈挤放松。
5 .腰骸摇晃法患者取仰卧位,双膝合并,屈膝屈髓,术者一手托患者臀部,一手扶膝,使患者向左、向右旋转摇动,以使腰能部两侧软组织广泛受到牵拉‘放松。
第五节 第3 腰椎横突综合征
【 概述】
第3 腰椎横突综合征又称第3 腰椎横突周围炎或第3 腰椎横突滑囊炎。是以第3 腰椎横突部位明显压痛为特点的一种慢性腰痛。半数以上患者有扭伤史,特点是突然弯腰,或长期从事弯腰作业的人,因动作不协调,腰背部肌肉收缩而使最长的、受力最大的第3 腰椎横突周围软组织被牵拉,附于横突上的深筋膜被撕裂而造成慢性纤维组织炎变或肌庙;有的因肌肉上下滑动于腰3 横突形成保护性滑囊。一旦发生炎变即产生局部疼痛。本病多见于青壮年,尤以体力劳动者最为多见。男性多于女性。
【 症状与诊断】
主要表现为腰痛,或腰臀部的弥漫性疼痛,活动时加重。可以扩散到大腿,少数可涉及小腿。晨起或弯腰时疼痛加重。有时翻身及步行困难,疼痛多呈持续性。腰活动度正常。触诊可见第3 腰椎横突较长,可伸到骼棘肌外缘。局部有明显压痛,成为本症腰背或腰臀部疼痛的激痛点,有时可触及一纤维性软组织硬结。臀中肌亦可有压痛,内收肌可出现痉挛紧张。直腿抬高试验可为阳性,但加强试验为阴性。在腰2 一3 椎旁或骸部常有麻木区或过敏区。X 线检查除可见第3 腰椎横突明显过长外,有时左右横突不对称,或向后倾斜。
【 手法荟萃
陈忠良手法
1 .患者俯卧,术者站于患者侧方。在其患侧软组织的远端先用掌根按揉法,自上而下往返3 一5 遍。而后在阿是穴作弹拨法10 一20 次,力量由轻到重;再以阿是穴为中心向四周作理筋手法。
2 .重复腰部按揉,沿膀胧经而下,经臀、股后,上下往返3 一5 遍。按压肾俞、环跳、委中等穴。再在阿是穴施弹拨法、理筋法。如此反复2 - 3 次即可。最后以腰部擦法结束治疗。
3 .第3 腰椎弹拨法。先通过定位找到第3 腰椎的棘突,平第3 腰椎棘突向两侧腰肌的外缘探寻,当找到压痛点后,用双手拇指重叠向前内方按压,如遇到硬结或条索样的手感后即弹拨之。
李墨林手法
1 .准备手法患者俯卧位。按压委中穴。
2 .治疗手法
( 1 )术者两手拇指分别置于平腰4 一5 平面之两侧骸棘肌外缘,同时向中线挤压。待拇指分别推挤到箭棘肌肌腹中部时,拇指依皮肤向下滑动,并持续用力向下按压至最大指力约半分钟。再用力向上推挤同时向外旋转。逐步放松压力。拇指在原处揉按。
( 2 )术者两手掌分别放于患者两侧背伸肌之上。四指屈曲,以掌根稍按压后,即猛力向前推耸。自肩脚骨下角开始,顺延而下至腰4 一5 平面为止,反复2 一3 遍。
( 3 )患者侧卧位,患侧在上,背向术者。将健侧膝关节放于屈曲位,患侧下肢放于伸直位。术者屈曲右肘,右手推住左上臀作为支撑力,左手向右牵拉骼前上峪。术者将屈曲的右肘后侧鹰嘴尖端放于患侧股骨大粗隆上部,用力按压半分钟。然后,术者右肘仍以原式,将右肘后侧鹰嘴尖端放于环跳穴,用力按压半分钟。
( 4 )患者俯卧位,患侧靠床边。术者左手搭在患者腰腹部,向右推按。右手拇指放于第3 腰椎横突的外侧肌腹的外缘。由外向下用力向中线推按。起手时拇指向上翻转。
( 5 )术者两手掌呈纵行位,分别放于两侧背伸肌之上。向上推挤耸起皮肤。同时用其余四指将耸起的皮肤抓起,向上推滚。掌根稍按后,猛然用力向前推耸。自肩脾骨下缘,一直到腰4 一5 平面为止,反复2 ? 3 遍。
( 6 )术者两手拇指横放于患侧骸棘肌条索上,分之处用力向下按压。起手时用力向前推拨,然后用手掌部在原处按揉。
陈正光手法
1 .令患者俯卧位,操作可用一手拇指与食、中指分捏两侧第3 腰椎横突。下压并相对钳压然后以掌根分压脊旁骸棘肌。力不足时用另手加强。持续2 分钟。下按及外推均及床面,反复数遍。
2 .在腰部棘旁两侧,用拇甲自上而下1 寸1 下点压3 遍,直至骸部。再于脊旁骸棘肌上,以垂直于骸棘肌纤维走向,用拇指膝两全申由内向外铲筋,亦由上而下直至骸部,每侧各3 遍。
3 .患者侧卧位,下腿伸直,上腿半屈。医生面对,弯腰,靠床缘力相扭。一臂屈肘放于臀部下压,另臂屈肘压于肩前陷窝上推。,缓缓锁紧脊柱后关节后,脆劲一扳,常可出现响声。全部手法结束。
第六节腰椎间盘突出症
【 症状与诊断】
多数病人有外伤史或受凉史。主要症状是腰痛伴坐骨神经痛,腰痛常局限于腰骸部附近,在腰椎3 一4 、腰椎4 一5 、腰椎5 一骸椎,棘突间有局限性深压痛并向患侧下肢放射,坐骨神经痛常为单侧,并沿患侧大腿后侧向下放射至小腿外侧、足跟部或足背外侧。若突出物较大或位于椎管中央时,可为双侧疼痛。咳嗽、喷嚏、用力排便、步行、弯腰、伸膝起坐等都可使疼痛加剧,而屈骸、屈膝、卧床休息时疼痛减轻。疼痛多为间歇性,少数为持续性。间歇性疼痛经休息,特别是卧床后可明显减轻,但容易在轻微损伤后复发。病程长者,其下肢放射部位感觉麻木。发病时,病人腰部僵硬,可有功能性脊柱侧弯或腰椎生运前凸减弱甚至消失。前屈明显受限,后伸受限较少,侧弯则根据畸形方向而出现疼痛或受限,一般弯向凹侧,疼痛减轻,弯向凸侧,疼痛将加重。患椎棘突旁有深在压痛,并可引起或加重下肢放射痛。受累神经根皮肤支配区出现皮肤感觉减退或麻木,肌肉功能常减低,甚至可有肌肉萎缩。跟健反射及膝腿反射可出现异常。马尾神经受压则伴括约肌障碍。脑脊液加压试验(包括屈颈试验、压颈静脉试验,挺腹试验等)及坐骨神经牵拉试验(包括直腿抬高试验,直腿抬高加强试验、弓弦试验、仰卧起坐试验等)阳性,股神经牵拉试验亦可为阳性。
X 线平片对确诊椎间盘突出及定位,除许莫氏结节外,无特异性,但可协助排除其它病变如结核、肿瘤等。某些征象可供临床参考,如正位片脊柱侧弯、腰椎间隙左右不等宽,侧位片腰椎曲度变直、相应椎间隙后宽前窄、腰椎相邻后缘钙化增生等。髓腔造影可显示硬膜腔前方及侧面压迹,神经根袖变位或不显影。硬膜外造影可从神经根走行方向及中断,判断局部移位及受压情况。硬膜外腔静脉造影可直接现察到静脉受压情况以推断椎管内病变。
计算机横断扫描(CT )用于椎间盘突出合并侧隐窝狭窄者,可显示神经根受压和椎管局部形态容积,对鉴别骨性狭窄、椎板肥厚或椎间盘突出何者为主要病因非常有用。
肌电图能补充临床检查,对有疑惑病例可用。有神经根损害者肌电图可出现纤颤电位、多相电位,有力收缩时可出现单纯相和混合相。
总之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应以临床病象为主,只有在确诊困难或极需鉴别时才作进一步特殊检查。
【 手法荟萃】
郑怀贤手法
1 .患者俯卧位,术者立于床侧。先在腰背部、臀部,大小腿等部进行大面积抚摩和揉捏,继而在脊椎两侧作推揉、推压,再在椎间盘突出的相应部位上下推压。将局部上方的椎骨向近端推压,下方则向远端推压,使患部的椎间隙加宽,然后直接按压椎间盘突出的椎骨。先间断按压,后连续按压。选肝俞、脾俞、十椎旁、臀池、缪间、胭池、昆仑、跟外等穴位,以按、揉、掐等手法作穴位按摩,用泻法使肌肉韧带松弛。然后,令病人双手紧握床头,术者立于病人足端,双手握着双躁用力牵引,同时轻轻上下抖动腰部,以加大椎间隙。
2 .令患者健侧贴床面侧卧,术者立于病人背后,以右侧为患侧,一手(右手)扶抱病人右膝,使病人屈髓屈膝,尽量向前弯腰,另一手(左手)的拇指指腹紧压在相当于椎间盘的突出部位,逐渐伸髓伸膝,向后背伸,行扳法。当腰髓、膝由屈曲位尽量背伸的同时,左手的拇指腹用力前顶。上法可反复2 一3 次。可使间隙加大,突出物在推、顶、按的作用下,进行还纳。
3 .令患者俯卧,以轻揉手法,广泛按摩腰背部手法可引起的不良反应,缓解上述还纳,一手(左手)拇指指腹紧紧按压在相当于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另一手托膝,向上抬举,使腰部过伸,如此反复2 一3 次。4 .令患者双手上举,紧握床沿,术者以弓箭步的姿势站于病人足端,双手分别紧握两足躁,用力向下牵拉,进行幅度不大的上下抖动。也可用补法点穴,取肝俞、胆俞、臀池、胭池、阳陵泉、跟外等穴。
杨清山手法
患者俯卧位,医师立于患侧。1 一手从躁关节的前方扶托,另一手拇指从患侧跄指开始指摩,至足跟向上经小腿、胭窝作指掌摩。扶托的手随之向上移动。掌摩至大腿后面,将摩力放松于臀下部,双手交替操作各1 一3 次。
2 一手同上部位固定,另手拇指指腹从各趾端开始指揉,按同上部位行掌揉或指掌揉,最后将揉力放松于臀部的外下方,往返3 一5 次。
3 .双手指向下,手掌向上,以指和掌的力量,作对称性的向上揉,从小腿向上揉至大腿根部时,一手在骸关节扶托,另一手将揉力放松于臀部结束。
4 一手在踩关节的前下固定,另一手拇指指峰在各趾关节肠面,足心前部深压为第一点。在足心、跟健两侧的凹陷处深压为第二、三点。其余各指配合用力,压后将压力推送至小腿后面。.继之在小腿三头肌稍下深压为第四点。在胭窝中央及两侧深压为第五点。此时一手移在膝关节外侧固定,另手沿大腿后正中深压为第六点。继之在臀大肌下缘的中点深压为第七点。压后将压力衍化至大鱼际,以掌揉法放松于各点的周围。双手交替指压3 一5 次后,掌摩1 次结束。
5 .接续腰部常规手法,术者站于左侧,双手从两侧臀外上方开始,向上至腰部掌摩,然后将摩力放松于腹股沟部。掌摩3 ? 5 次后,一手在臀外侧托扶,另手从臀外上开始掌揉,以大小鱼际部位的揉力,沿腰背外侧向上反复掌揉,双手各揉1 次,每侧揉5 一7 次,将揉力放松于双侧腋窝结束。
6 一手在臀上部扶托,另手拇指指峰沿脊柱两侧从骸椎向上至腰椎各椎间指压或肘压,压后再进行指揉,可双手交替进行。或双手拇指指峰在腰柱两侧,上下反复指压寻找压痛点,找到痛点后以掌揉法缓解压痛。如用肘压时,先左手在腰部扶托。右肘关节从腰部开始,向下揉压,经患侧腰臀部斜向外下,揉压至大转子上缘止,先压后揉,揉压结合,压后掌揉1 一3 次结束。
7 .根据病情适用弹、撬、剥法于腰椎病变部位,操作完后,用搓法于腰部,左手在背部固定,右手掌在腰部作横位搓法,搓120 一160 次后以指掌摩结束。
8 .令患者仰卧,引屈转拉法。术者一手握于患足的躁关节前方,另手从胭窝上方扶托。以握躁关节的提力将下肢提起,以另手换成右前臂的力量,将大腿向前屈膝、屈髓成90 度左右,以前臂托力将髓关节向内、向外各旋转3 次,转后迅速向前将下肢拉直。术者再换步转到病人足底对侧,一手握住病人的足跟,另手在足背托扶,以臂力向前内、前外、前上牵拉,后轻轻将下肢放于治疗床上,全部治疗结束。
李墨林手法
1 .准备手法患者仰卧位,以右侧为例,按压太溪、解溪穴,牵拉、提拉躁关节,按压足三里穴,提拉股四头肌联合腱,按压风市、冲门穴。
2 .治疗手法
( 1 )术者立于患者右侧。以右腋下夹住患者右足跺部,左手掌搭于患肢膝关节的前侧,右肘屈曲,以前臂背侧从患肢小腿的背侧插入,搭于左前臂中1 / 3 处,此时,术者用力夹持患肢向下牵引1 分钟,然后以左手拇指及食指捏住股四头肌联合腿向后推按,并向前提拉,同时屈曲膝关节,反复1 ? 2 次。
( 2 )患者侧卧位,背向术者,将左腿膝关节放于屈曲位,右下肢放于伸直位。使右臀朝上。术者屈曲右肘,右手握住左上臂作出支撑力,左手向后牵拉骼前上峪,术者将屈曲的右肘后侧鹰嘴尖端放于患肢股骨大粗隆尖端的上部,用力按压半分钟。然后术者右肘仍以原式将右肘后侧鹰嘴尖端放于环跳穴,用力按压半分钟。
( 3 )患者俯卧位,术者以拇指按压承山、委中、殷门、承扶穴。
( 4 )术者两手拇指分别置于腰4 一5 平面之两侧骸棘肌外缘,同时向中线挤压,待拇指分别推到能棘肌肌腹中部时,拇指依皮肤滑动稍向下滑,即持续用力按压至最大指力半分钟,再向上推挤,并向外旋转,逐渐放松压力,拇指在原处轻轻按揉。
( 5 )术者以两拇指沿骸棘肌向下移动至髓骨后上棘内缘,相当腰5 椎棘突下平面的关元俞穴,用力向下按压半分钟,此处拇指直压直起,不移动、不旋转。
( 6 )术者两手拇指置于腰5 骸1 平面的骸棘肌外缘,稍向内握即用力向下按压,持续半分钟后,拇指向上滑动并向外旋转放松。
( 7 )术者以左手掌根沿右侧背伸肌,自上向下旋转揉按,至髓骼关节为止,反复2 ? 3 次,同法施于对侧。
( 8 )术者两手拇指呈水平位,放于第1 胸椎棘突两侧旁开Zcm 处,向中线挤压,挤压至中线起手时,拇指向上向外旋转,顺延而下至腰5 平面为止,反复2 一3 次。
( 9 )术者右手平掌放于腰椎4 一5 平面之背侧,左手掌搭于右手背之上,两手掌重迭在患者身上作左右摇摆推按,反复4 一5 次,最后要用力按压1 次,再摇滚,再按压,反复2 一3 次。
( 10 )患者双手攀住床沿。术者以两手握住患者两足躁上部,向下牵引1 分钟,然后放松。
( 11 )患者侧卧位。患侧在上,左下肢放于伸直位,下肢骸膝关‘节屈曲放于左下肢上。右上肢放于背后,术者立于背侧,左肘放于患者右肩的前侧,右肘放于右骼骨翼的后侧,两肘以左肘向后,右肘向前,前后相反方向用力突然斜扳,同法施于对侧。注意必须是肩部向后拉,臀部向前推,用力适中,不可过猛。
( 12 )患者仰卧位,按压其冲门穴。
( 13 )术者以右腋夹持右足躁部,向下牵引,然后以右手持握足躁上部,使患肢作髓膝关节屈曲活动,反复4 一5 次。
林如高手法
1 . 患者俯卧位,术者站于患者外侧,腰背部皮肤涂擦舒筋止痛
2 .术者双手堂心存点者博背部,从上向下平推理筋,为推筋法。
3 .双手掌根在痛处进行按揉,即为揉筋法。
4 .术者进行叠手掌心按压腰背部痛处,为按筋法。
5 .双手拇指与食、中指向腰背肌两侧,直向拿拨筋,为直向拿筋法。
6 .施行横向拿拨筋手法,为横向拿筋法。
7 .术者一手以环握患者小腿下部,屈腿,另一手掌心按压腰肌,每侧12 次,两侧分别进行,为屈腿按腰法。
8 .术者双手握住患者躁部,行单侧摔腿,患侧12 次,健侧8 次,两侧分别进行。
9 .术者双手同时环握患者双躁部,进行双侧摔腿12 次。
10 .患者站立,蹬双足尖,背部向后倾,术者虎步站立,左手提托患者左腋下,右手掌心按住能部,左手将腋部向上举,使患者足尖离地,右手掌从骸部向上平推至背部,进行抬腰上推手法,反复3 次。
11 .患者站立,双侧下肢分别作蹄腿动作,每侧8 次。
陈正光手法
1 .扳腰扳腿扳腰有侧扳、伸扳和斜扳三种。
( 1 )侧扳腰:令患者侧卧位,下腿伸直,上腿半屈,医生面对,弯腰,膝靠床缘,一臂屈肘放于臀部下压,另臂屈肘压于肩前陷窝上推,两力相扭,缓缓锁紧脊柱后关节后,然后脆劲一扳,常可出现响声或响感。
( 2 )伸扳腰:令患者俯卧位,一手压腰骸,另手超过双股下段前面,抓牢裤腿,向上提拉,达到高度,蓄劲闷力,然后脆劲向下一压向上一拉,两力紧密配合,可发出响声。
( 3 )斜扳腰:一手压腰骸部,另手超过对侧股下段的前面,亦抓牢裤腿后向怀里提拉,同时左手蹬压右手顿拉,可发出响声。( 4 )扳腿:仰卧位,操作有三:外展位、中立位、内收位。其中以内收位作用突出,既可影响坐骨神经根部,又影响梨状肌。术者一手按压骸骸关节前部(相当于腹股沟部位)另手托住躁部向内上方抬腿,以600 一800 为限。
2 .点脊铲筋体位同上。用拇指指甲于棘旁下点,背部在侧旁之凸侧,腰部在棘旁两侧,自上而下1 寸1 下,点压3 遍,直至骸部。再于脊旁骸棘肌上,以基本垂直于骸棘肌纤维走向力,以拇指指甲由内向外铲筋,亦自上而下直至骸部,每侧各3 遍。
3 .点压与拨筋令患者俯卧位,用拇指指甲深点腰骸关节病侧,或臀部疼痛反应点,点压中用拨动的力量,能起到缓解疼痛、解除粘连的作用。以臂力使双拇指分别拨3 条肌索,即中央陷窝里的臀大肌,外上方陷窝的臀中、小肌和内下方骸骼关节下1 邝外侧拨臀大肌,方向由内下斜向外上,各3 下。
4 .封腰压椎仍俯卧位,可用一手拇指和食中指分别捏两侧第3 腰椎横突,下压的同时相对钳压,力不足可以另手加强,要求持续2 分钟,其间可加强1 一2 次力量,放开。然后以掌根分压脊旁骸棘肌,下按后外推至床面,数遍。
刘寿山手法
1 .搬提戳按法患者俯卧位,两下肢自然伸直,两手放在胸侧壁或放在头前方,术者立于健侧,用一手掌按住腰部痛处,一手依次向背侧搬提患者的两肩及两下肢,搬提的同时按腰部之手掌用力向下戳按。
2 .摇晃戳按法术者一手掌按住腰痛处,另手抱住患者下肢向上托起,环转摇晃“一7 次。再向斜上方拨直,同时按揉之手赏用力向下戳按。(图12 一25 )
助手握住患者双足躁部,将下肢提起,医者用一手掌按住腰部痛处,另一手前臂抱住两下肢,与助手协同用力,将下肢环转摇晃6 一7 次。然后再向斜上方拨伸,同时按腰部之手掌用力向下戳按。(图12 一26 )
3 .抖腰法令助手用布巾由患者背部兜住患者两腋。术者握住患者双踩部,与助手协同用力拨直的同时,将臀部抖起,离床面5 ? scm 高。然后将双膝屈曲,助手与医者分别推患者的双肩及两小腿。
4 .椎搬法今患者侧卧,犬者站在患者背后,一手搬住患者肩部,另手握住臀部,向相反方向进行搬推,使腰部作扭转活动。再握住肩部,搬臀部,同样做相反方向的搬推。
5 .提拉戳按法患者侧卧,助手固定患者上身,勿使摇动,术者一手握住患者躁部,向后提拉,另手按住腰部痛处向前戳按。
6 .伸膝蹬空法患者仰卧位。术者一手握住伤侧踩部,一手扶膝部,令患者患肢屈膝屈髓后,行髓关节摇晃6 一7 次。(图12 一28 ) 扶躁部之手改放在膝及小腿后方,扶膝之手保护膝部。然后作较迅速的提拔蹬空的被动伸膝动作。(图12 一30 ) 拉腿幅度由小至大,以患者能忍受疼痛为限。
7 .直立晃腰法患者两足分开与肩同宽站立,腰微前屈,双手伸直扶桌沿,术者站在患者侧方,用一手掌捂住患者少腹气海穴.处,另一手按住腰部伤处。施术时,将腰部环转摇晃左右各6 - 7 次。(图12 一31 )
捂气海之手先向后推,使腰前屈。
按腰之手随即用力向前戳按使腰伸直。(图12 一33 ) 再按揉痛处。此法多用于前屈穴伸受限者。
章宝春 手法
1 .按摩点穴患者俯卧位,术者在其腰腿部由上而下按摩揉捏2 一3 次,并循经点按肾俞、志室、气海、大肠俞、关元、环跳、委中、承山、昆仑等穴。
2 .拔伸按腰患者仍俯卧,胸部垫枕,两手抓住床沿或由助手持双腋下,另一助手握住双踩,行相对拔伸,在略将下肢向上提拔的同时,术者双手掌重迭快速的按压腰椎疼痛部位3 一4 次。
3.摇腿扳腰术者一手置于患腿的上方,由内向外摇转下肢,尽力将患肢向后扳动的同时,术者另一手掌向下按压腰部病患点,使腰部处于过伸,此时常可闻及弹响声。反复作3 一4 次,左右腿轮换施行。
4 .旋转扳腰嘱患者侧卧位,下腿伸直,上腿屈曲,放其自然,术者立于背后,一手扳住上方肩部,另一手掌按在臀部上方后侧,拇指置于棘突偏歪的下方,两手作相汉力网用二旋转活动,拇指同时用力推压偏歪的棘突使其复正,两丰作箱反言高军丈架动,使腰部极度,扳动时常可听到响声,可连续作2 一3 次。
5.以轻揉的按摩推揉手法舒松筋络沈跃生手法,全部手法结束。
沈跃生手法
1 .令患者俯卧位,术者豆士瓦恻,以了手方向与肌腹垂直,反复推拿约3 分钟。
3 .术者以掌根或小鱼际肌处紧贴病员腰部皮肤,掌根用力,沿脊柱作鱼摆尾式推揉,约8 一12 次。
4 .令患者侧卧,两手交叉胸前,上侧肢体伸直,下侧肢体髓、膝屈曲。术者站于病员背后,一手握住病员手腕部,另手拇、食二指紧紧抓住病员裤腰带,用掌根和小鱼际肌紧紧按住病员臀部,双手配合,一手用力将患者肩部向后固定,另一手将臀部推向前方,此时可听到响声。
5 .单腿倒搬法令患者俯卧位,双下肢伸直,术者立于病员右侧,以左手前臂托抱住病人一侧大腿下1 / 3 处,用刀检人腿l 日,口J 抱起,并以右手掌根按压病员腰骸部,此时术者两手配合,一手平下肢抬起,另一手向下按压腰骸部有节奏地使下肢一起一落,侧做8 一12 次。
6 .双腿倒搬法体位同上,各手法均与上同,术者以手臂环抱、右摇摆15 度2 一3 次。下肢,作相同手法,结束时将双下肢左、右摇偿此度乙一“认。
7 .患者俯卧,术者立于左侧,两手重叠,以掌根用力揉压腰骸部两侧肌肉8 ? 12 次。然后在患者胸部和骨盆下各置一小枕,使腰部悬空,术者两手重叠按压腰骸部,并作闪颤动作,连续8 一12 次。8 .提腿闪腰法体位同上,胸部垫一棉枕,两手握紧床腿,术者立于脚后,双手握住双躁部,用力向上提拉,有节奏地向上、向下闪抖,使下腰部起伏动作,连续8 一12 次。
9 .踩法患者俯卧,胸部及骨盆下各垫一棉枕,使腰部悬空,术者手持固定横杆,以一足或双足踩于病者的下腰部,每次踩压1 一2 分钟。
荻任农手法
1 .伸髓拉腿法令患者俯卧位,术者一手按住腰骸部,另手握住躁关节,缓缓将患肢呈抛物线状抬至最大限度,然后欲定腰部的手用力一按,握住躁部的手顺势用力一拉,可以听到“咯嗒”声。
2 .斜扳法患者侧卧位,在上面的下肢屈曲、在下面的患肢伸直,由助手予以固定,术者立于背后,一手向后扳拉肩部、另一手向前推骼骼关节部位,两手同时作相反方向斜扳,可有“咯嗒”声。
3 .提腿压腰法患者俯卧,助手站于床上,双手握住患者两踝并拉起,使腹部离开床面,术者双手重叠,按住腰骸关节部位,用垂直的力量连续按压腰部10 一20 下。
4 .悬足压膝法令患者仰卧,助手固定倒则下肢膝关节部位。术者一手按住患肢膝部,不使膝关节屈曲,另一手以掌根抵住足跟、足掌及足趾部使跺关节背屈,然后徐徐将下肢拉高至最大限度,并维持1 一2 分钟,甚至感到足趾有搏动感时为止。(图12 一37 ) 5 .牵引压腰法令患者俯卧,上腹及骨盆部各垫一小枕头,助手两人分别握住双侧腋部及躁关节作对拉牵引,术者双手重迭按住腰骸关节处,用垂直的力连续压腰部20 一40 次。
6 .旋转复位法以棘突向右侧偏歪为例。患者坐位,两脚分开与肩等宽。助手面对患者,两腿夹住患者左大腿,双手压住左大腿根部,术者正坐患者之后,左手拇指扣住偏歪的棘突,右手自病人右腋下伸出,掌根压于颈后,握病人颈部,使身体前屈60 一70 度,继续向右弯至最大限度时,突然用力使其躯干急速旋转,左手拇指同时向左上方顶住棘突,此时,可觉察指下椎体在轻微错动,并可听到一弹响声。
魏指薪手法
1 .点揉背部俯卧位,以布单1 条兜住患者背部和腋部,助手2 人作对拉牵引,持续用力。在牵引下,术者从脊柱自上而下点揉棘突两侧,当点揉到所患部位和痛点时,力量加重,且向左右摇摆身体,以使肌肉骨节松弛。
2 .提拉腰部在两助手的牵引下,术者尽力将患肢上提到极度过伸位置,然后一松一紧地作提拉活动10 次左右。
3 .点、按、揉居耀穴双拇指点揉居缪穴痛点由一助手持续牵引下肢,勿使屈曲,术者,由轻而重,以可忍受为限,这时可点揉痛点10 次,后改以掌根按揉。
4 .按抖腰部俯卧,仍由二助手作对拉牵引,术者两手重叠在一起,对准病处行按压抖动,一般要30 次左右。
5 .叩推腰背以“叩击法”叩督脉,再用推法沿足太阳膀肤经循行路线自上而下推3 ? 4 次。
以上5 步手法完毕后作为一节,连做三节,作为1 次手法。6 .仰卧位。术者一手掌托住患者足跟,· 同时用前臂顶住患者足尖。另一手握住膝部,先使屈膝,而后将膝部向前揪按伸直,连续10 次左右。
张仲田手法
1 .患者俯卧位,术者立患侧。两手拇指指腹沿腰椎棘突或两侧肌肉,自上而下平推,合推和掌根按揉15 分钟,而后以惊法施于压痛点上。
2 .令患者俯卧,两腋下放适量棉花,两条束带分别从两腋下穿过,系在床头端.用另一束带将两上臂与胸部环绕固定在一起。然后两下肢各外展15 。,两踩部包裹适量棉花,外用两条束带分别束绑。打结留头。助手二人站在患者足端,握住躁部4 个带头向远端牵拉,当拉歪患者腹壁如板状时,术者站在患侧,以屈曲食指之第一关节背侧在患者腰部压痛点上,用力向内下方挤按。
若有椎体错动,伴响声,触摸棘间隙等宽时,表明髓核已还纳。此时术者以手掌按压复位处、助手除去束带,以腰围固定腰部,使上下肢保持一致,呈仰卧位即可。
朱金山手法
使患者俯卧位,术者先以平补平泻手法,即四指或五指散揉,然后在腰部采用滑滚、鱼际滚、吸定痛点滚,下肢以撵滚循经挤压等法,在下肢以膀胧、脾、胃经为主,向下挤压、抓捉、弹经,重点指殷门、委中、阳陵泉、承山等穴,再用两手掌心点腰穴,及下肢承扶、对压痛点处用力下压,助手抖动疼痛的下肢,幅度由小到大,力量由轻到重。从而减轻神经根受压的症状。
第七节腰椎管狭窄症
【 概述】
凡造成腰椎椎管、神经根管及椎间孔变形或狭窄,而引起马尾神经或神经根受压,并产生相应临床症状者,称为腰椎管狭窄症。.它是由先天性或后天性等各种原因使椎管前后
、左右内径缩小或,而使腰椎椎管狭窄。临床常见的是后天性狭窄断面形状异常,而使腰椎推管狭举。lrfo 体吊见阴龙少。人!上,,。,、最常见的原因是腰椎退行性变,如腰椎骨增生、黄韧带及椎板肥厚、小关节突肥大、椎间盘退变等原因使椎管容积狭小。此外,陈旧性腰椎间盘突出、脊椎滑脱、腰椎骨折脱位复位不良、脊柱融合术后或椎板切除术后等,也可引起腰椎椎管狭窄。本病发展缓慢,病程较长,病情为进行性加重。多发于中年以上的病人,男性多于女性。主要临床特征是间歇性跋行和症状与体征不一致。【症状与诊断】
病人的主要症状为长期腰痛、腿痛和间歇性跤行。腰痛主要在下腰部及骸部及骑自行车时,站立或行走时疼痛加重,坐位、蹲位或侧卧屈髓以,疼痛多能缓解或自行消失。局部多呈现酸胀疼痛,,常强迫于前屈位姿势没有固定的压痛点,压所致,常累及两侧。腿痛乃因腰骸神经根受。间歇性跋行为本病的重要特征,当患者卧床休息时可无症状,行走时即出现腿痛无力及知觉消失,若继续行走,可有下肢发软或迈步不稳。当停止行走或蹲下体息时,症状亦随之减轻。若再行走时症状又重新出现。病情严重者可有尿急或排尿困难,双下肢不全瘫、鞍区麻木、肢体感觉减退等症。体检可无阳性发现,因在安静卧床检查时,体征已缓解或消失。直腿抬高试验多为阴性,但在相对狭窄伴有椎间盘膨出者,可为阳性。部分患者可有脊柱生理曲度的变化及下肢肌肉萎缩。
x 线平片正位片表现为椎弓根粗大,椎弓根间距小;椎间关节大且向中线偏移,下关节突间距小,椎板间隙狭窄。侧位片表现为椎体后缘有骨峪突起,椎弓根短,关节肥大,椎间孔小。以退变为主者,尚可见椎板间隙小,椎体边缘增生明显。此外,椎管径的测量、椎管比值的推算及下腰椎椎管形状的推测亦有一定的诊断意义。脊髓腔造影可出现部分梗阻或完全梗阻。后伸时,可以完全梗阻,出现尖形中断或梳状残端,部分梗阻者可出现蜂腰状压迹。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 )检查可准确地测定椎管的形态和管径,有重要的诊断价值。CT 可见关节突退变性肥厚,椎弓切迹处骨性嵌压,单侧侧隐窝狭窄等。
【 手法荟萃】
陈忠良手法
1 .患者取俯卧位,术者立于患者一侧,在其腰骸部施以掌根按揉法或滚法,沿膀肮经而下,经臀部、大腿后部、胭窝,直至小腿后,往返2 一3 次。并可按点腰阳关、’肾俞、大肠俞、居缪、环跳、殷、委中、承山等穴。可将按揉法与按点穴位交替使用。
2 .患者取仰卧位,术者立于患侧,用掌根按揉法或滚法自股、小腿外侧达足背,上下往返2 一3 次。并可点按骸关、伏兔、血、风市、阳陵泉、足三里、悬钟、解溪等穴,拿委中、昆仑等穴。也可将按揉法与按点、拿法交替使用,若双下肢均有病痛者,则需两侧都作手法治疗。
3 .腰骸部两侧骸棘肌处可配合擦法和热敷治疗。
4 .对于周围动脉疾病所造成的间歇性跋行,可用拇指压迫股动脉1 一2 分钟后,再解除压迫,使下肢供血突然增加,迫使血管扩张,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在治疗中应注意手法应充分而柔和,切忌过猛烈的被动运动和腰部后伸、斜扳、挤压等不适当的手法。
李墨林手法
1 .准备手法患者取仰卧位,按压太溪、解溪穴,提拉踩关节,按压足三里穴,牵引、提拉股四头肌联合腿,按压风市、冲门、环跳穴。患者俯卧位,按压承山、委中、殷门、承扶穴。
2 .患者取仰卧位,术者立于患者右侧,以右腋夹住患者右足踩部,左手掌搭于右患肢膝关节前侧。右肘屈曲,以前臂背侧从患肤背侧插入,搭于左前臂中1 邝处。此时术者用力夹持患肢向下牵引
1 分钟,然后以右手掌托住小腿后侧,左手掌托住股骨大粗隆,以强力屈曲骸关节、膝关节至最大限度,继而伸直髓、膝关节,以左手拇食指捏住股四头肌联合腱向后推捺,并向上提拉,同时屈曲膝关节,并嘱患者用力屈伸蹬空,反复3 一4 次。然后术者站于患者左侧,对患者左患肢施相同手法。
3 .患者取俯卧位,术者以左手掌根沿右侧背伸肌自上而下旋转揉按,至骸骼关节平面为止,反复2 一3 次,同法施于对侧。
第八节增生性脊柱炎
【 概述】
增生性脊柱炎是指椎间盘退变狭窄、推体边缘退变增生及小关节因退变而形成的骨关节病,以椎体边缘增生和小关节肥大性变为其主要特征。故又称退行性脊椎病、肥大性脊柱炎、变形性脊椎炎、腰椎骨刺或骨赘等。多见于中老年人,故又称老年性脊柱炎。本症是一种生理性保护性改变,可以增加脊柱的稳定性,代替软组织限制椎间盘的突出,所以一般无临床症状,但有的患者可出现慢性腰痛,多是由于脊椎的退行性变使各椎骨之间的稳定性受到破坏,使韧带、关节囊和神经纤维组织受到过度牵拉或挤压的结果。
本病男性多于女性。胖人、体力劳动者及运动员等发病时间可以较早。
【 症状与诊断】
患者逐渐发生腰背痛,无明显外伤史,一般疼痛不剧烈,仅感腰部酸痛、不灵活,甚至钝痛不适,或有束缚感。早晨起床或久坐站· 起时,疼痛不适感更为明显,而稍事活动,症状可减轻或消失,但过度劳累后腰痛加重。有时疼痛可向臀部和大腿部放射,阴雨于症状加重。检查时可见脊柱外观变形,主要是圆背,同时腰椎的生理前凸减小或消失,脊柱活动受限,严重者腰部肌肉僵硬强直,呈板状。腰骸部两侧有广泛压痛,有时沿臀上神经和坐骨神经的径路有压痛,甚至表现出神经根受压症状,如直腿抬高试验阳性,患侧下肢有麻木感,小腿外侧或内侧痛、触觉减弱,膝或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X 线平片可见腰椎体边缘唇形变,或骨刺形成,椎间隙变窄或不对称,严重者形成骨桥,椎体下沉,后关节套叠,在过伸、中立及过屈腰部的侧位X 线片中,椎体有滑移现象,呈阶梯状改变,即所谓假性滑脱。
【 手法荟萃】
骆派手法
1 .掌分腰法患者取俯卧位,术者以两手掌根部对置于脊柱· 正中,然后向两侧肾俞穴处分推,其余四指附于腰际,掌根自内向外推动3 一5 分钟。分推时,两手掌根部用力宜均匀、缓慢而有力。如患者有腹部胀满,此法应少用。
2 .腰部直摩法患者取俯卧位,术者以一手或两手四指并置于胃俞、胃仓穴水平处,向下直摩经肾俞、志室穴至小肠俞穴止,反复操作3 一10 分钟。
3 .指分腰法患者取俯卧位,术者以两手拇指分置脊柱两侧肾俞穴处,其余四指分别置于腰际,自内向外下方分推至带脉穴止,反复操作3 一5 分钟。推动时,宜均匀、缓慢而着力。
4 .拿腰肌法患者直立或直坐,术者以两手分置腰部两侧,拇指置季肋下京门穴处,其余四指置腰后章门穴处肉1 一3 分钟。拿提腰肌时拿法宜重,提法宜从轻,着力拿提腰部肌,拿提频率以每分钟10 一15 次为宜。
5 .按腰后扳腿法患者取俯卧位,术者以一手掌置腰部正中线上之腰阳关穴处,另一手抱住大腿,呈相反方向扳动2 一3 次。扳履硫度应逐渐增加,向下按腰及向上扳腿动作需同时进行。
6 . 双屈膝旋髓法患者取仰卧位,双下肢并拢屈起,术,翌巴手紧握双足卿卜侧悬钟穴处,使患者尽量将膝关将患者双膝下压,尽可能与腹部相接后,向左或右作旋转5 -15 次。屈曲双膝下压至腹时动作应缓慢,逐渐增加竺四手嘿渺髓及扭动腰部时躯干上部应固定,旋转幅度应以思者能忍艾刀及。
如患者有骸关节及脊柱畸形,此法忌用。
张长江手法
1 .腰背推法患者取俯卧位,术者立于其侧,沿脊柱旁开1 . 5 寸及3 寸膀胧经反复推动者,采用啄膀胧经法。3 一5 遍,对于经常腰背隐隐酸痛的患
2 .四点扳法:患者取俯卧位,术者立于其侧,一手抱提患者下然后,依此方法术肢,另一手以掌根依次沿胸腰椎各节用力推按。然后,依此力长者一手提抱对侧下肢及分别扳两侧肩部,另一手顺压患者脊柱术者两手扳、按,交错用力,常可依次闻“咯嗒”声。
3 .牵抖法远端牵引
4 .点按法患者取俯卧位,术者站患者脚头,双手拿患者小腿分钟,然后用力上、下抖动5 ? 10 次。患者取俯卧位,术者双手拇指点按患者脾前、俞。伴有腿痛时
5 .按压法,点按委中、承山、阳陵泉。患者俯卧,术者立于其侧,双手重叠置于患者腰背部痛点,用力向下按压,或采用腰背部踩法痛点周围。
4 .患者侧卧,两手交叉于胸前,上侧肢体伸直,下肢屈骸屈膝。术者站于病人背后,一手握住病人手腕,另一手拇、食指紧抓住病人腰带,用掌根和小鱼际肌紧按住病员臀部,双手酉斋,一手用力将患者肩部向后固定,另一手将臀部推向前方,可听到响声。(图12 一44 )
5 .令患者俯卧位,双下肢伸直,术者立于右侧,用左手的前臂托抱住病人一侧下肢大腿下1 / 3 处,用力将下肢向后上抱起,并用右手掌根按压病人腰骼部。这时术者两手配合,一手将下肢抬起,另一手向下按压腰骸部,使下肢一起一落,每侧作8 一12 次。(图12 一45 )
在以土十法的量瑙上刊达用如卜于法:
1 .令患者仰卧位,术者立于患侧。以右下肢为例,术者一手托住患肢膝关节后部,另一手握住小腿下端,使骸关节呈曲屈位,双手配合,使髓关节作旋转活动,每侧8 一12 圈。然后嘱患者配合用力,迅速向上作蹬腿活动。术者顺着蹬腿方向用力向上牵引患肢,作6 一8 次。(图12 一46 )
2 .术者将右下肢躁部挟于右腋下,右肘关节屈曲,以前臂背侧托住病人小腿的后侧,术者左手置于病员侧膝关节前外侧,并以右手握住左手的前臂,此时,用力挟持患肢向上、向下、向内作牵引运动,作8 ? 12 次。(图12 一47 )
3 .术者面对病人站立于床头一端,尽量用两大腿前侧抵住病员两足底部,然后以两手拉住病人的两手或两前臂,用力将病人拉向自己身前,再放松回原位,重复8 一12 次。
4 .对于下肢麻痹特别严重的病人,可以用双手拇指,沿坐骨神经干作深在性弹拨。
5 .以拇指按压肾俞、大肠俞、环跳等穴位。、
第九节 腰骶关节劳损
患者多发于男性,30 岁以上。有或无外伤史。自发性的腰背痛不剧烈,不持续。部位常不确定,多半感到腰下部大片不适。常发于久坐久立之后。表现为腰部不能忍受的酸痛,须挺腰或双手支撑骼骨后方能减轻疼痛。用拳叩击脊柱时比较严重。严重时,可表现为腰部活动受限,可能发生某部疼痛。无脊柱侧弯或下肢放射性疼痛。骨盆旋转试验可感觉肌肉明显阻力痛。
【 手法荟萃】
李墨林手法
1 .准备手法令患者俯卧位,按压委中穴,约半分钟。
2 .术者两手拇指分别置于平腰4 一5 平面之两侧骸棘肌外缘,同时用力向中线挤压。待拇指分别推到骸棘肌肌腹中部时,拇指依皮肤下滑,并持续用力按压至最大指力半分钟。再用力向上推挤并向外旋转,逐渐放松压力,拇指在原处轻轻揉按。
3 .术者左手掌根沿右侧背伸肌自上而下旋转揉按至骸骼关节为止,反复2 一3 次。同法施于对侧。
4 .术者两手掌呈纵行位,分别放于两侧背伸肌之上,向上推挤耸起皮肤;同时并用其他四指将耸起的皮肤抓起,向上推滚。掌根稍按压后,即猛然用力向前推耸。自肩脚骨下缘开始,顺延推耸而下,至腰4 一5 平面为止,反复1 一2 次。
5 .术者两拇指呈水平位,放于第1 胸椎棘突两侧旁开2 厘米处,向中线挤压。同时拇指向上向外旋转,顺延而下,至腰4 一5 平面为止。反复2 一3 次。
6 .术者用两手大鱼际部,自第1 胸稚平面开始,沿两侧背伸肌向外合开推按,至腰椎3 一4 平面为止。反复2 一3 次。
7 .重复手法2 ,并按压大肠俞穴。
8 .令患者两手攀住床头,一助手立于床尾,持握患者两躁上,徐徐向下牵引半分钟。此时,术者右手掌放于腰4 一5 平面之背,左手掌搭于右手背之上,反复3 一4 次。
第十节 骶髂关节半脱位
【 概述】
为暴力损伤所致,如突然跌倒单侧臀部着地,或单侧下肢的突然负重,如跳跃、坠跌等。妇女在妊娠期和产后,因内分泌的作用,使骸骼关节松弛。故本症好发于青年女性。治疗不当或耽误治疗,可引起持续性的下腰痛。
【 症状与诊断】
患者多有外伤史,下腰部疼痛,并有单侧或双侧骸骼关节臀外上方疼痛。部分患者单侧或双侧下肢交替发生类似坐骨神经痛样疼痛。患侧骸骼关节周围有肌肉痉挛,下肢活动受限,且不能负重,行走须扶拐或跋行。弯腰、翻身、仰卧、大声咳嗽与谈笑等均可使疼痛加剧。患侧下肢酸痛无力,偶有麻木感,自觉下肢有延长和缩短。检查可见患侧骸骼关节肿胀,较健侧突起。患侧骼后下棘的内下角有压痛、叩击痛,有时可触及痛性筋结。双侧对比触摸骼后上棘时,可感觉患侧骼后上棘有凸起或凹陷。姚曼氏试验,羊腿跳跃试验、下肢纵轴叩击试验、骨盆分离试验及“4 ”字试验、床边试验、旋腰试验等均为阳性。双下肢对比检查有一定的诊断意义。X 线平片一般无变化。有的患侧骸骼关节间隙略有增宽变窄,耻骨联合略有上下移动。陈旧性者可见髓骼关节上下边缘出现骨质增生现象。
【 手法荟萃】
张长江手法
1 .膝顶复位法患者坐位,术者站于患者背后,双手环抱患者双腋下,向上徐徐持续牵引,然后向骸骼关节患侧一方旋转并使患者身体略向后仰。术者以左腿同时紧紧顶住患者右侧骸骼关节,当患者身体被旋到一定程度时,双手与膝交错用力,可闻及响声。
2 .推拉法患者侧卧。术者一手欲住骸椎,一手握住患侧躁部,先使膝关节屈曲90 " ,而后一手向前推,一手用力使患侧下肢向后过伸,先轻轻晃动几下,再突然用重力向后一拉,使骼骨向后旋转,此时可听到局部有声音发出,此法用于整复骼骨向前半脱位。
3 .网骼件串去仰卧价.犬老立其患侧,一手扶抱患者小腿远端,一手按患者膝关节,将患者髓关节过度屈曲织牵拉的力量将骼骨向前旋转,即可闻及复位声,该关节后面软组;此手法多用于骼骨向后半脱位。
4 .拔伸患者仰卧位,术者站于患侧,将患侧小腿紧夹于术者腋下,手绕过患者小腿后面,另一手置于患膝关节的骼骨上方,向脚的方向持续牵引1 分钟后,术者稍稍松劲,待患侧髓部稍有回松时,即紧接用劲拔伸患肢,此时感到患侧下肢有一弹响震动感传出,根据情况拔伸1 一2 次。此法多用于整复骼骼关节上半脱位。
黄乐山手法
第一法 患者侧卧位,健肢在下伸直,患肢在上。,一手握患侧小腿远端后,一手按住患侧骼骼关节部,一手握思侧小旋900 ,在髓略外展,后伸位向后牵拉至一定角度术者立其身,使患肢屈曲,双手突然交错用力,可闻及复位声。(图12 一55 )
第二法与第一法近似。患者侧卧携肢在下屈曲,双手抱膝撰盛蒸热绷处在闻及复位声。(图12 一56 )
李墨林手法
1.准备手法令患者仰卧位,按压太溪、解溪穴,牵引、提拉躁关节。按压足三里,提拉股四头肌腱,按压风市、冲门穴。
2.术者立于患者右侧,以右腋下夹住患者右足躁上部,左手掌搭于患肢膝关节前侧,右肘弯曲,以前臂背侧从患肢小腿的背侧插入,搭于左前臂中1 邝处。此时,用力夹持患肢
,向下牵引1 分钟。
3 .术者仍夹持患者足踩部,以右手掌托住小腿后侧,左手掌托住股骨大粗隆,以强力屈曲髓、膝关节至最大限度,继而稍外展伸直髓、膝关节,以左手拇、食指捏住股四头肌腱向后推按,并向前提拉,同时屈曲膝关节,反复2 一3 次。
4 .令患者侧卧位,背站术者,将病人左腿膝关节放于屈曲位,,使右臀朝上,此时术者屈曲右时,右下肢放于伸直位,使石臀朝上,此口,小上臂作为支撑力,左手向后牵拉髓前上棘右手握住左。术者将屈曲的右肘后侧
鹰嘴尖放于患肢股骨大粗隆尖端的上部,用力按压半分钟。然后术者们以原法,将后肘后侧鹰嘴尖端放于环跳穴,用力按压半分钟。
5 .患者侧卧位,患侧在上。术者立于患者背侧,左手推住患侧骼骨翼之后部,右手握患者足躁部,将膝关节放于90 。屈曲位,此时术者左手向前推,右手持握足躁部向后徐徐牵拉至最大限度时,突然向后用力牵拉,可听到有弹响。
6 .患者俯卧位,按压委中穴。
7 .术者双手拇指分置于腰4 一5 平面之骼棘肌外缘,同时向中线挤压,待拇指分别推到骸棘肌肌腹中部相当大肠俞穴时,拇指依皮肤下滑,即持续用力按压至最大指力半分钟,再向上推挤并向外旋转,逐渐放松压力,拇指在原处轻轻揉按。
8 .令患者侧卧位。患侧在上,左下肢放于伸直位,右下肢屈髓屈膝位。放于左下肢之上。右上肢放于背后,术者立于背侧,左肘放于患者右肩的前侧,右肘放于右骼骨翼的后侧,双肘以左肘向后,右肘向前,前后相反方向用力突然斜扳。(图12 一58 ) 9 .患者俯卧位,按压大肠俞穴。
10 .患者双手攀住床头。一助手站于床尾。持握患者两踩上部,徐徐向下牵引半分钟。此时,术者右手掌放于腰4 一5 平面之背侧,左手掌搭于右手背之上。两手掌在患者腰部作左右摇滚推按,反复2 ? 3 次。然后术者左手张开虎口部,对患肢从臀下至跺上部,向下抨按4 一5 次。(图12 一59 )
张仲田 手法
1 .令患者俯卧位。第一助手站于患者头端,双手按住患者双腕部。第二助手站在患者足端,双手握住患者躁部,向远端牵拉。
2 .术者立于患侧。在助手牵拉的同时,以屈曲食指的第一指关节背侧3 。,在痛点边缘上用力点按,并向外下方拨动。术者用一手小鱼际在患处按揉2 分钟,并施以惊法。
狄任农手法
1 .令患者俯卧位。术者一手按压,骼关节部位、另手堡售臀关节藉主芳淮靛关节处于过伸位时,用力拔拉,使骼骨在,骨上向后旋转。
2 . 旋转。将骼关节极度屈曲,使该关节后面的软组织牵拉骼骨向前
3 .将患侧下肢外展外旋,并牵拉使之伸直。(图12 一62 ) 4 .今患者俯卧,助手双手分别固定双躁关节并提起,使骨盆离开床面。术者双手重迭按住患侧骸骼关节,用垂直的力量连续按压10 一15 下。
第十一节 骶尾痛
女性发病比男性为多。
【 手法荟萃】
张长江手法
1 .患者取坐位或俯卧位,下谬、长强等穴。术者以手按压患者上缪、中锣、次耀、.患者取坐位,术者一手掐揉人中穴,重点刺激此穴约2 分
钟,使患者感到局部有酸、疼、胀感。
3 .患者取坐位,身体前倾,术者以手掌在患者骸尾部疼痛点反复用力揉按,经上手法后患者绝大多数立即感到疼痛减轻
陈正光手法
鼓法压推:患者俯卧于床沿,腹部垫枕,肘撑床面,两腿展开
膝悬空脚着地。术者一手在上按于下骼椎,另手在下用小鱼际侧放于尾椎部,操作时,患者咳嗽配合,待咳嗽自然有力时,掌握一声刚要咳出的时机,上手下压、下手上推,不追求响声。略歪斜者,上手也相应略带相反侧方之力即可。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单页显示]
上一条:第十一章 胸腹部软组织损伤
下一条:第十三章 髋与大腿部软组织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