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市人才招聘网:家乡月饼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5 21:51:06

家乡月饼

柳 萌

《 人民日报 》( 2011年09月14日   20 版)

  每年临近中秋节,月饼广告飞飞落落搅动着人心。或在电视节目插播,或夹在报纸间随送,或塞在住户门缝里,或在街头递到手中……五彩缤纷的纸片纸卡,更似斑斓美丽的羽毛。商店展示出来的月饼,不管内里如何质地怎样,都是包装堂皇身价百倍。这些很容易让人联想起,眼前的城市生活,不也是这样炫耀富丽吗?

  唉,无奈,月有阴晴圆缺,花有盛衰开落。中秋节的次日,甚至于在当天,月饼就会身价跌落。看着吃不完的月饼,中秋节过后心里添堵,这时中秋望月的雅兴,全被无奈的愁云遮蔽。我会不由地想起,早年间,家乡的中秋,家乡的月饼,还有那家乡的中秋月,仿佛都比别处圆润、皎洁。

  我的少年时代,总算不愁吃喝,每逢中秋佳节,家里会购买月饼。可是更多的月饼,还是由自己制作。中秋节前麦子熟了,祖母、二祖母、三祖母和母亲、婶子们,提前几天发好新面,用食油把面和得柔软喷香,准备好自做糖果馅料,然后,说笑着一起烙月饼。先揪成一个个面剂子,压平包上各种糖果馅料,团成面球往月饼模子里实实地一按,形成对称的花纹字样,再轻轻地从模子里磕出,两面都涂些油放锅里烙,不一会儿工夫,一个个香香酥酥的新鲜月饼,就摆上八仙桌的大茶盘。尝鲜的除了曾祖母,就是我这个长孙了。曾祖母吃过月饼说声:“熟了,味道不错,你们也尝尝。”这时做月饼的儿媳、孙媳们,趁热掰开一个分别尝过,就又开始制作新月饼了。家乡人自家做月饼,除了烙的还有蒸的月饼,方法跟烙月饼差不多,区别是面里不放油,成了型放在笼屉里蒸,暄暄腾腾也蛮好吃。这大都是为孝敬老人,老人即使牙齿不好,吃上应节的又香又软的月饼,依然会享受过中秋节的快乐。

  长大成人离开家乡,吃过各种各样月饼,自然让我大饱了口福。只是再未吃过家里自做的月饼,为我后来的中秋节,留下缠绵悠长的乡思。特别是在没月饼可吃的年月,就更让我思念家乡的月饼,这时我才意识到,这月饼竟然寄托了我无尽乡情。

  20世纪60年代,我下放在内蒙古劳动,一年中秋节正赶上探亲,休完假节后回内蒙古前,母亲特意拿出两个月饼,让我带上途中饥饿时吃。从北京到呼和浩特,车程最多也就是10多小时,到了单位正好是在早晨,吃早点想起了月饼。这是我爱吃的提浆月饼,往嘴里一放硬如石块,怎么咬也咬不下来,只留一排排白白齿印,像新刻花纹留在月饼上。只好泡在开水里化开充饥。饥饿年代在异地他乡,吃着这因缺油干实的月饼,情不自禁地想起幼年时家乡的月饼。

  好在饥饿年月不算太久,三四年后再过中秋节,那些传统式样的月饼,又都重新摆上商家的柜台。这时,我依然在内蒙古劳动。饥饿年代后的第一个中秋节,是在达茂旗的辽阔草原上过的,工程队从市上买来各种馅的月饼,连同水果和酒发给每个职工。当月亮从云缝慢慢钻出来,稳稳地高悬在晴朗夜空,我们走出帐篷找个空旷处,席地而坐喝酒唱歌吃月饼,消解中秋节在外对亲人的思念。就是在这个中秋节夜晚,我头次吃上内蒙古的月饼,其中有一种看似其貌不扬,口味却很像家乡自做月饼,吃着自然有种亲切感。这种月饼不包任何馅料,只用油糖面混揉烙成,放到嘴里又酥又软还不很甜。我在内蒙古呆了18年,内蒙古于我不是家乡胜似家乡呀。每年中秋节都吃月饼,这种类似家乡的月饼,从此,让我的中秋节再无孤寂感。

  如今卖的月饼,款式、馅料多,倒是丰富多彩,只是有的让人经济上难以承受。其实吃月饼就是体现节日文化,百姓更为关注的还是家人的团圆。无论是多么高档的月饼,吃在嘴里爽口就好。这些年我常常怀念家乡月饼。做月饼的长辈们早走了,离开家乡也有几十年,幼年时代中秋自做月饼的情形,在我的生活里早就消失。我的第二故乡内蒙古,现在还卖那种普通月饼吗?不赚钱的月饼商家还肯做吗?前年中秋节有友人来京,从内蒙古捎来这种月饼,我一看眼睛立马发亮口水难抑,尽管这些年因病很少吃月饼,这次还是足足地吃了一大块。噢,还是那么朴实无华,还是那么清爽可口,这才是我想吃的月饼呵。

  古诗词中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寄托情思的月饼,其实又何尝不如此呢?无非月饼不表现在圆缺上,而是有着粗细繁简区别。这好像与人没什么直接关系,仔细地想一想,还是离不开人的审美取向,以及地域文化的烙印和个人的品性。因此,在月饼普遍追求豪华的今天,对于家乡和内蒙古的月饼,我却有着更多深切的怀念。它们如同当地的人,朴实无华而亲切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