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的背景图片:朱镕基为什么感谢林信太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9 12:44:39

林信太郎1921年出生于日本大阪。1947年从京都大学毕业后进入当时的商工省,此后在通产省工作30年时间,历任商业、贸易、机械、汽车、资源等产业领域的行政负责人。他是通产省内部著名的学者型官员。根据自己深入基层对关西地区机械工业进行实地调查并指导其发展为日本最重要的出口产业的实践活动,他撰写了产生很大影响的《日本机械出口论》。由于他为战后日本产业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被称为“日本产业政策的旗手之一”,成为战后日本经济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

20世纪60年代,林信太郎作为日本贸易振兴会(JETRO)代表在西德长驻了三年半,对德法两国如何共同推进西欧联合的过程留下了深刻印象。林信太郎心想,德法之间打了一千一百多年,历史上结怨很深,至少比打了六十年的日中之间结怨要深得多。为什么德法之间做到的事情,日中之间就做不到呢?他一直梦想日中能够像德法那样,实现历史和解,形成一种尽管有说不清道不完的历史怨仇,却能建立起相互之间确保“今后永不再战”那样的和睦关系。他说,“日中关系可说是关系到我国前途与命运的重大问题,应该把‘确立日中永远不战之体制’作为一种历史使命。”

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的1979年11月,林信太郎先生应我国商业部邀请来中国访问。根据早年在日本工厂进行大量实地考察的经验,他在考察中国机械工业和食品工业工厂时发现了一些问题,就直率地向中国政府有关部门提出改善建议。1980年他再次对中国机械工业状况进行考察并提出了自己的改善建议。他过去撰写的《日本机械出口论》也被译成中文在中国出版。

1981年,林信太郎向当时的国家经委和国有企业负责人介绍了战后日本发展机械工业、振兴出口的经验,并向当时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马洪提出将日本退休技术人员引进到中国的建议,受到马洪的高度评价。1983年5月,马洪院长到日本进行访问时,就中日人才交流和日本退休技术人员的派遣等问题进行了协商。1985年5月,中日人才交流委员会首先在中国成立,由当时国家经委副主任张彦宁担任该委员会主任,原驻日大使陈抗担任副主任,马洪、袁宝华等担任顾问。6月日中人才交流协会在日本成立,由林信太郎任理事长。此后,该协会一直活跃于中日人才交流第一线,为中国工业企业和流通企业培训了大批技术、管理人员,接待了为数众多的中国访日考察团,并向中国派遣了很多日本专家。

从改革开放初期以来,林信太郎与马洪结成了深厚的友谊。他每次来中国,都会与马洪长时间地交谈。林信太郎曾经对我说,马洪非常赏识朱镕基这个人的才干和人品,马洪当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期间,朱镕基在该院的工业经济研究所当室主任,马洪院长慧眼识英才,及时地将朱镕基调到政府部门(好像是国家计委?对林信太郎如何说的,本人有些记不清了),这才使朱镕基得以施展才华,步步上升。

1991年林先生被国务院授予“外国专家友谊奖”,当时的中国总理李鹏和副总理朱镕基亲自出席了9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颁奖仪式,林先生作为仅有的两名获奖者代表之一,与中国国家领导人进行了亲切交谈,特别是当李鹏总理提到他曾经在东北丰满水电站工作过的事情之后,林信太郎立刻说,在日本侵华期间,他来到中国后就曾经在丰满水电站劳动过。

在90年代,林信太郎每年要到中国来考察流通业发展,并作为中国人民大学的特聘教授,给中国流通学者、企业家及研究生讲授日本商业流通的理论与实践,他与中国商业部的官员和研究者也有过很多交流,他们很虚心地倾听林信太郎对中国商业流通发展提出的意见和建议。

1997年发生亚洲金融危机的时候,港币遭到套利基金的攻击,与美元挂钩的人民币也受到压力,林信太郎感到十分焦急,提出了支援港币的建议,当他把自己的建议告诉马洪先生,马洪立即报告给时任副总理的朱镕基先生。尽管林信太郎的建议并未被日本政府所采纳,但是就凭这个风声传出,竟然起到了吓阻投机者的作用。后来,朱镕基还专门向林信太郎表示感谢。

林信太郎先生是我的挚友和恩师,他已于2008年8月底因患癌症不幸逝世,为此我和同事胡欣欣曾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表示沉痛的哀悼。2007年,林先生几次提出要与我对谈,并将对谈的内容整理成一本书。2008年1月,林先生和我入住位于银装素裹的美丽的富士山脚下的“日本经团联会馆”,两人进行了几天的对谈,这次对谈没有完成,于是我们又通过电话将对谈继续下去(部分对谈内容已在《世界知识》《东北亚学刊》等杂志发表),不料没过多少日子,他家的电话就没人接了,后来得知他病重住院,又过了几个月,已经回国的我得知林先生逝世的噩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