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荣电子官网:结合码流句法看CAVLC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4 19:19:45

首先要说明的是CABAC的生命期是SLICE,因此本篇所讲的也是一个SLICE里CABAC的流程,其次对于我们来说场模式几乎用不到,所以本文的编码流程只使用帧模式,因此实际上用到的表只有277个, 当然如果我写成399, 不是说里面所有表都用到的. 这里只是声明一下这个问题, 如果大家实际操作的时候发现模型表序号始终不过276那是很正常的. 本文参考了T264的代码, 应此一帧里只有一个SLICE. 而本文用的变量则采用标准里的变量.本文不会讲CABAC的原理, 想要了解原理请参考FTP上的<>

 

注意:我用的标准是BS的正式标准,可能里面的序号和大家的不一样,但是内容应该是一样.大家对照着就可以了

 

片级: 即以下步骤在片期间只做1次

1,  在一帧的开始的时候, 先看是否字节对齐, 没有对齐则补1, 直到字节对齐

2,  先根据SliceQP算出399个模型表里的pStateIdx和valMPS, 构成一张初始表,根据标准9.3.1.1里的公式, 同时可以参考T264_cabac_context_init函数. 这张表不要和模型表弄混,虽然都是399维的, 但我们宏块级编码过程中实际用的只是这张表, 而不是标准里的那张模型表Table 9-23, 9-23这张表是用来算由pStateIdx和valMPS构成的初始表的.

3,  然后就是初始化CABAC的初值, 下界指针,区间范围 (0x1FE)等等,可参考T264_cabac_encode_init函数.

 

宏块级: 以下则是每个宏块都要做一次的, 这一级中会处理很多的语法元素, 这里我只用前2个语法元素做为例子: mb_skip_flag, mb_type

4,  重整区间, 确保在区间在28-29内.这里的区间概念来自BAC,如果不明白先google算术编码,然后再看上面那个参考文献.

5,  首先mb_skip_flag标志进行CABAC编码, 由于这个元素本身就是2值的,所以直接就可以进行上下文模型选择了:

1. 由标准Table 9-24知道, P帧(这里要注意是slice_type==P, 不是mb_type)的这个元素用11号表, B帧用24号表. 可以参考T264中的T264_cabac_mb_skip函数.

2. 由于这个元素只有1个bit, 因此只要算第一个bit的ctxIdxInc就可以了, 参考标准Table 9-29, 可以看到表中11 和 24号表确实只有第一个bit是可用的, 根据9.3.3.1.1子条款可以知道这一位的ctxIdxInc可能是0, 1, 2中的一个, 在T264中简单的说就是看左边和上边宏块是否是Skip模式, 有一个是skip模式ctxIdxInc就加1. 也就是全不是skip为0, 有一个skip则ctxIdxInc就是1,全是skip则ctxIdxInc就是2.

3. 下来就是算术编码部分了, 简单提一下基本原理: 在CABAC中为了减少RLPS = R*pLPS 这个区间变换公式的开销, 用128个有限状态(实际可用的为126)代替pLPS , 用rangeTab这张表代替了RLPS, 见标准Table 9-33. 可以参考T264中的T264_cabac_encode_decision函数, 看一下具体流程:

Ø         获得当前bin的pStateIdx和valMPS(来自片级计算的那张初始表)

Ø         根据标准9.3.3.2.1子条款, 求得qCodIRangeIdx用来索引表rangeTab, 即可以求得变换后的区间了.

Ø         修正区间codIRange = codIRange – codIRangeLPS

Ø         判断当前的bin是否为最有可能的值, 如果不是(binVal!= valMPS),则更新区间下边界codILow = codILow + codIRange, 同时修正区间codIRange = codIRangeLPS;然后判断当前状态, 如果已经达到状态0, 是则把valMPS的值取反(即0,1互换), 如果还有没达到0, 则进行LPS的状态迁移,具体参看标准Table 9-34的状态迁移表中的transIdxLPS

Ø         如果当前的binVal值等于valMPS, 就比较简单了, 直接进行状态迁移, MPS的状态迁移也很简单, 直接数据+1就可以了(最大63),具体参考标准Table 9-34的状态迁移表中的transIdxMPS, 状态的转移其实就是修改了399个模型的初始表.

Ø         区间重整, 如果区间过小则输出一些bit, 这样可以不用把数据全部编码完再输出, 可以编一部分输出一些.

Ø         已编码的2进制值bin总数+1, 即SymCnt+1, 这个值用于字节填充, 可以参考标准9.3.4.6, 其中的BinCountsInNALunits就是指这个值,至此算术编码部分就结束了.

6, 下面就是开始编码第二个语法元素了: mb_type

1)     不同于上一个语法元素mb_skip_flag, mb_type这个语法元素本身并不是二值化的, 因此编码的第一步是进行二值化, 查阅标准Table 9-24可知mb_type的二值化方法需要参考9.3.2.5子条款, 由该条款可知mb_type的二值化相对简单, 可以直接参考表得到, 例如I片中某宏块mb_type为I_16x16时则二值化后bin0=1, 且非I_PCM则bin1=0, 亮度AC无非0系数则bin2=0, 色度有非0系数则bin3=1, 色度DC,AC都无非0系数时,bin4=0, 帧内预测模式为0时则bin5=0, bin6=0, 因此我们就得到了标准中I_16x16_0_1_0的二值化串为1001000

2)     下来是上下文模型选择, 由Table 9-24可知 I的mb_type元素起始表是3号表, 然后参考标准表Table 9-29, 计算bin串中每个bin的ctxIdxInc值,由表可知bin0要参考9.3.3.1.1.3才能确定ctxIdxInc值, 简单的说就是如果上边和左边的块模式有一个不是I_4x4则ctxIdxInc++, 这样就有0,1,2这3种可能的结果了; bin1的ctxIdx固定是276, 直接就调用了encoder_terminal模块, 即标准Figure 9-11的右分支;bin2的ctxIdxInc是3;bin3的ctxIdxInc是4,; bin4和bin5要参考9.3.3.1.2子条款, 由该条款可知如果bin3是1则bin4的ctxIdxInc=5,bin5的ctxIdxInc=6,如果bin3=0则bin4的ctxIdxInc =6,bin5的ctxIdxInc =7,由于I_16x16_0_1_0的二值化串为1001000, 其中bin3=1, 由此可知此时bin4的ctxIdxInc =5, bin5的ctxIdxInc =6; 最后由表9-29 中bin6的ctxIdxInc为7.至此二进制串所有位的表号可以用3+的ctxIdxInc来得到了.

3)     下来就是算术编码部分,这个部分于mb_skip_flag的算术编码部分步骤一样.这里要提的是, 第一步获得当前bin的pStateIdx和valMPS的模型表已经被更新了(是表被更新,但不一定是当前表), 还记得么? 是在上一个语法元素的状态转移的时候更新的.

7, 下面的语法元素就是按照标准7.3.5的语法一一编码的, 其过程和上面2个语法元素的编码过程大同小异,就不一一细述了.

 

……如此做完所有的宏块里的语法元素

又回到片级:

8, 写入end_of_slice_flag的标志,即完成标准Figure 9-11的左分支, 然后调用T264_cabac_encode_flush函数, 输出bit

9, 进行byte stuffing, 参考标准9.3.4.6 Byte stuffing process里的公式可以求得k, 在码流中填充k次的0x000003

10, 最后是模型更新,更换模型表(更改PB帧所用的模型表,而I帧所用的不变)

 编码过程:
假设有一个4*4数据块
{
   0,   3,   -1,   0,
   0,   -1,   1,   0,
   1,   0,     0,   0,
   0,   0,     0,   0
}
数据重排列:0,3,0,1,-1,-1,0,1,0……

1)   初始值设定:
非零系数的数目(TotalCoeffs) = 5;
拖尾系数的数目(TrailingOnes)= 3;
最后一个非零系数前零的数目(Total_zeros) = 3;
变量NC=1;
(说明:NC值的确定:色度的直流系数NC=-1;其他系数类型NC值是根据当前块左边4*4块的非零系数数目(NA)当前块上面4*4块的非零系数数目(NB)求得的,见毕厚杰书P120表6.10)
suffixLength = 0;
i = TotalCoeffs = 5;
2)   编码coeff_token:
查标准(BS ISO/IEC 14496-10:2003)Table 9-5,可得:
If (TotalCoeffs == 5 && TrailingOnes == 3 && 0 <= NC < 2)
      coeff_token = 0000 100;
      Code = 0000 100;
3)   编码所有TrailingOnes的符号:
逆序编码,三个拖尾系数的符号依次是+(0),-(1),-(1);
即:
TrailingOne sign[i--] = 0;
TrailingOne sign[i--] = 1;
TrailingOne sign[i--] = 1;
Code = 0000 1000 11;
4)   编码除了拖尾系数以外非零系数幅值Levels:
过程如下:
(1)将有符号的Level[i]转换成无符号的levelCode;
如果Level[i]是正的,levelCode = (Level[i]<<1) – 2; 
如果Level[i]是负的,levelCode = - (Level[i]<<1) – 1;
(2)计算level_prefix:level_prefix = levelCode / (1<       查表9-6可得所对应的bit string;
(3)计算level_suffix:level_suffix = levelCode % (1<(4)根据suffixLength的值来确定后缀的长度;
(5)suffixLength updata:
If ( suffixLength == 0 )
suffixLength++;
         else if ( levelCode > (3<            suffixLength++;

回到例子中,依然按照逆序,Level[i--] = 1;(此时i = 1)
levelCode = 0;level_prefix = 0;
查表9-6,可得level_prefix = 0时对应的bit string = 1;
因为suffixLength初始化为0,故该Level没有后缀;
因为suffixLength = 0,故suffixLength++;
Code = 0000 1000 111;
编码下一个Level:Level[0] = 3;
levelCode = 4;level_prefix = 2;查表得bit string = 001;
level_suffix = 0;suffixLength = 1;故码流为0010;
Code = 0000 1000 1110 010;
i = 0,编码Level结束。
5)编码最后一个非零系数前零的数目(TotalZeros):
   查表9-7,当TotalCoeffs = 5,total_zero = 3时,bit string = 111;
   Code = 0000 1000 1110 0101 11;
6)   对每个非零系数前零的个数(RunBefore)进行编码:
i = TotalCoeffs = 5;ZerosLeft = Total_zeros = 3;查表9-10:
依然按照逆序编码
ZerosLeft =3, run_before = 1         run_before[4]=10;
ZerosLeft =2, run_before = 0         run_before[3]=1;
ZerosLeft =2, run_before = 0         run_before[2]=1;
ZerosLeft =2, run_before = 1         run_before[1]=01;
ZerosLeft =1, run_before = 1         run_before[0]不需要码流来表示
Code = 0000 1000 1110 0101 1110 1101;
编码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