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熙雅abby滴风油精:心理学第三势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2:53:14

心理学第三势力的领导人――马斯洛

2007-03-23 23:56:35 来自: Requiescat

  亚伯拉罕.哈罗德.马斯洛(Abraham.Harold.Maslow 1908-1970)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人格理论家和比较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发起者和理论家,心理学第三势力的领导人。
    1908年出生于纽约市布鲁克林区一个犹太家庭。父母是从前苏联移民到美国的犹太人,他是家中七个孩子的老大,父亲酗酒,对孩子们的要求十分苛刻,母亲极度迷信,而且性格冷漠残酷暴躁,马斯洛小时曾带两只小猫回家,被母亲当面活活打死。马斯洛童年生活痛苦,从未得到过母亲的关爱。母亲去世时,他拒绝参加葬礼,可见其母子关系之恶劣。他童年时体验了许多的孤独和痛苦。不仅如此,作为犹太人,他们住在一个非犹太人的街区,上学后又是学校少有的几个犹太人之一,这一切使使马斯洛成为一个害羞、敏感并且神经质的孩子,为了寻求安慰,他把书籍当成避难所。后来当他回忆同年时,他说道:“我十分孤独不幸。我是在图书馆的书籍中长大的,几乎没有任何朋友。”上学后的马斯洛由于天赋极高,他的学习成绩十分优秀,其状况后来才有所改变。马斯洛从五岁起就是一个读书迷,他经常到街区图书馆浏览书籍,当他在低年级学习美国历史时,托马斯·杰斐逊和亚伯拉罕·林肯就成了他心中的英雄。几十年以后,当他开始发展自我实现理论时,这些人则成了他所研究的自我实现者的基本范例。青少年时期他曾因体弱貌丑(鼻子太大)而极度自卑,藉锻炼身体冀求得到补偿。进人大学后读到阿德勒著作中自卑与超越的概念,得到启示,从此改变了他的一生。马斯洛的早年经历不仅影响了儿时的马斯洛,而且使成年甚至成名后的马斯洛仍然害怕当众发言。以至于每一次演说之前他都会经历极为强烈的焦虑。
    马斯洛于1926年入康乃尔大学,三年后转至威斯康辛大学攻读心理学,1930 年获学士学位,次年获得心理学硕士学位,1934 年获心理学哲学博士学位。之后留校任教。
    在威斯康星大学,他选修了美国灵长目动物研究的主导研究者,在知名的心理学家哈洛的指导下,1934年获得博士学位。期间另一位著名格式塔心理学家魏特海默也曾任马斯洛的老师。至此,他渐渐对猿猴产生了兴趣,并自信找到了自己的研究领域。在对猿猴的支配权和性行为的研究中,马斯洛闯入了一个几乎完全未知的领域。1932 年 2 月至 1933 年 5 月,马斯洛每天花数小时,在不惊扰动物的情况下,对不同种类的35个灵长目动物悄悄进行观察,并做详细的笔记。并完成了题为《支配驱力在类人猿灵长目动物社会行为中的决定作用》的博士论文,用来证明不仅在猿猴,而且在其他哺乳动物及鸟类的社会行为和组织中,支配驱力都是一个关键的决定因素。他注意到支配似乎源自一种“内在的自信心”或“优越感”,而不是通过肉体攻击取得的。在某种意义上,他正在构思一个建立在支配驱力之上的初步理论,用来解释高级动物中的许多社会行为。由于他的论文非常出色,他给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桑代克留下了深刻印象,桑代克在哥伦比亚大学给马斯洛提供了一份博士后奖学金,并邀请马斯洛在其所在的教育研究学院协助自己进行新的课题研究。1935 年,马斯洛在哥伦比亚大学任桑代克学习心理研究工作的助理。由此可见马斯洛虽反对行为主义,但受的却是行为主义教育。直到 1937 年到纽约市布鲁克林学院担任心理学副教授时,他在思想上才放弃行为主义,改而走向人本主义。
    1951 年马斯洛应马萨诸塞州新成立的布兰代斯大学之聘担任心理学系主任和心理学教授,开始对健康人格或自我实现者的心理特征进行研究。1954 年他首次提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概念,惟以当时行为主义思想正盛,而未受重视,连他的文章都无法在心理学刊物上发表。直到 1961 年结合志同道合者创办《人本主义心理学期刊》,第二年正式成立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会,后成为美国心理学会第 32 分会。至此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才获得一席之地,也因此使他在 1967 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并任《人本主义心理学》和《超个人心理学》两个杂志的首任编辑。
    1969 年退休后赴加州,成为加利福尼亚劳格林慈善基金会第一任常驻评议员。1970 年 8 月国际人本主义心理学会成立,并在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举行首届国际人本主义心理学会议。1971 年美国心理学会通过设置人本主义心理学专业委员会,这两件事标志了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获得美国及国际心理学界的正式承认。遗憾的是,马斯洛本人未能亲眼看到他多年为此事尽瘁所获致的成果。
    著名哲学家尼采有一句警世格言——成为你自己!马斯洛在自己漫长的生命历程中,不仅将毕生精力致力于此,更以独特的人格魅力证明了这一思想,成功地树立了一个具有开创性的形象。《纽约时报》评论说:"马斯洛心理学是人类了解自己过程中的一块里程碑"。还有人这样评价他:"正是由于马斯洛的存在,做人才被看成是一件有希望的好事情。在这个纷乱动荡的世界里,他看到了光明与前途,他把这一切与我们一起分享。"的确,弗洛伊德为我们提供了心理学病态的一半,而马斯洛则将健康的那一半补充完整。


马斯洛提出的自我实现的心理指标
2007-02-28 13:18:34   来自: 寒羽 (郑州)

  1.具有一种领会自己、他人和自然的能力。他们的内心生活、思想、行为都比较自然、率真。
    有一种积极肯定的自我意识,领会他人和大自然的能力。用广阔,不带批评,天真无邪的目光观察世界,看待自己和他人的内在人类本性。自我实现的人尊重每一个人都有成为其「真我」的固有权利。即使晓得自己有某些缺点,自我实现的人仍然会接受他基本的自我。他不会因未符合文化所界定的理想的美、地位、声誉和其它等等,就产生莫须有的罪恶感和羞耻感,因而也不会受到这些感觉的折磨。要实现真我需要内心相当的自由,行为也要率真自然。相反的特性则是处处防卫,不敢自我流露,并且经常惧怕他人的批评。他们与人交往时不矫揉造作。他们也较易超脱习俗或惯例的影响,而表现纯真的天性。
    2.他们较能建立久远的人际关系,而只对其中的少数人培养深厚的感情。对现实有较强的感受能力,并能够和现实建立和谐关系。
    爱接近人,有善良愿望,待人和蔼可亲,克己耐心,对同伴富有同情心。真正的友谊需要投入许多心力和时问,因此,一个人事实上不可能有许多亲密的朋友。自我实现的人把他们的友谊看得很重要且虔心培养它。虽然他们热爱和关怀的对象只有少数几个,但他们几乎对每一个人都较友善、慈悲、喜爱。能感受世界本来面貌和人们的真实情况。发生问题时能有效地解决问题。爱因斯坦说的一句话最能描述此点:「我们能经验到的最美丽事物就是神秘。他们接受现实,而不空妄地反对它们。当我们与人生必然的经历和谐相处时,我们才能真正更有效地控制展现在我们前面的事物。
    3.他们较能超越各种对立性而达到统整状态。
    自我实现者在他们的行为中,较能够表现出对立的特性。他们既老成持重又童心未眠,既重视智能又感情洋溢,既纯真坦率又自我克制,既态度严谨叉嬉戏风趣。大多数人都将这些对立的特性,予以截然的划分。我们脑中都有一些成熟的人该表现什么样行为的固定观念,例如一种冷静、克制、无情、理智的作风。某些充满生命活力的特性,譬如率真、自发性、自由表露出自己的感受、嬉戏和其它等等都必须被压制下来。其实这些是我们天性的一部份。一个人可以有长远的目标,但也能专心致力于目前的工作;一个人可以对人生抱以严肃的态度,但不为失败所压倒;一个人可以专心达成某些目标,但也能别出心裁,使达成这些目标的手段颇富趣味。
    4.带敬畏、兴奋、惊奇的心情 欣赏生活,能够接受与欣赏新奇的事物或经验。
    带敬畏、兴奋、惊奇的心情 欣赏生活中常见事物,即使是生活中偶然的、平常的、暂时的事物,也是令人兴奋而入迷的。在日常生活中,一般人视若无睹的生活细节,也会使他们感到愉快、惊奇、敬畏,甚至心醉神迷,对自我实现的人而言:任何一次日落都如第一次那么壮丽,任何一朵花都具有令人屏息观赏的可爱性,即使他已见过一百万次花朵,他见到的第一千个婴孩,就像他初次看到的婴儿一样是奥妙的杰作。自我实现者与一般人不同,他不会把生命的种种奥秘视为理所当然。而且,他们也能够从自己已拥有的、过去的成就中吸取灵感。他们不会不眠不休地寻求更新奇事物和刺激。
    5.能够独立自主,不受文化和环境约束。
    他们有良好的自我感受和自制力,能够遵照自己的行为和价值标准,知道行为指向,而不是处处遵从于别人的规定 或按照群体生活方式的规定办事。自我实现的人较不受环境的影响,而且不是他们无法控制的环境变迁底下的牺牲者。他们即使面临许多挫折、打击也能保持比较快乐且宁静的心境。他们能自给自足,并依赖自己的潜能和资源来成长并发展。他们不需要他人的好评来支持自己。
    6.富有创造能力。
    不管做什么事情,都以一种创造性方式对待,从不按照自己或别人已有的经验来行事。马斯洛喜欢把自我实现者的生活态度与赤子之心相互比较。他发现两者有许多相同点。他也发现自我实现者比较具有创造性──并不是他们具有伟大的才华,而是他们的心灵较像小孩子那样纯真自然,对任何事情或游戏,都会因为想出一套新奇方法而兴奋不已。马斯洛相信,大多数人似乎已经丧失了纯真小孩的新奇眼光。
    7.他们具有较强的民主性格特质。
    他们为人比较谦虚,尊重别人的独立性和特异性,向任何有学问的人学习 而不必去顾虑别人会有什么样想法。因为他们觉得,每个人有可取可学之处。他们可以坦然与迥然相异的人交往和学习,这是一种不可多见的特性。他们对任何人都存有几分敬意,就只因为对方是个人。
    8.具有惊人的不可思议的经验──顶峰经验。
    大部分曾经有过顶峰经验,具有自我意识的人远比一般人有更多的顶峰经验,那是快活而略带有神秘感的时刻。许多自我实现者,曾经经历过很强烈的个人经验──或许可被形容为神秘的或富宗教色彩的。诸如观察一位小孩嬉戏或欣赏音乐等经验,都能完全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且产生高度的愉快状态。自我实现者所描述的欢乐类型,似乎迥异于一般人所谓的「欢乐」,我们可以用惊奇、敬畏、心醉神迷、崇敬、灵感、赞叹,和其它措辞来描述它。高峰经验的另外一些例子是爱的感受,四海之内皆兄弟、美、灵感等的感觉;徜徉于自然的经验和宗教性的意识。它们是 最令人陶醉且最汪洋浩瀚的人类经验。世界充满着悲伤、痛苦和暴力,但它一样充满着神奇的事件。许多人只看到事情的阴暗面,对他们周遭的种种神奇却视而不见。其实这些正是高峰经验的丰富来源。
    9.相信永恒和神圣的东西。
    当他们看到母亲在照料孩子,教师在教育学生,医生或护士在减轻别人痛苦时,会产生一种真和善的感觉。
    10.他们能够清楚地分辨出手段与目的的不同。
    他们有强烈的道德观念与确定的行为原则。他们的是非与善恶观念比较清楚。不过他们心目中的是与非、善与恶,未必与习俗的观念相同。自我实现的人很清楚自己所要追求的目标,而且知道他们先要完成什么才能达到目标。大体而言,他们追求的目标较为固定,当达成目标的手段遭到挫折时,他们也会灵活变通。不过他们手段的变更却是以不违反个人的道德与他人的福利为原则。
    11.对人一片深情。
    有一种把自己和人类合为一体的感受,他们真诚地相信所有的人基本上都是好的,都是善良的,都是值得自己去爱的。能设身处地去帮助别人解决困难,当别人的希望得到实现时,痛苦减轻时,自己会感到由衷的高兴,因为他们是怀着一种真正的愿望去帮助别人的。
    12.富有一种哲理性的、友善的幽默感。
    表示优越感的幽默(如嘲弄他人的缺点),带有敌意的幽默(如伤害别人的感情),以及猥亵淫秽的幽默,常是一般人所喜爱的,但却不为自我实现的人所欣赏。他们在逆境中,在有潜在痛苦的情况下,能表现出一种不含敌意的幽默感。
    13.具有强烈的道德感。
    他们具有内在的道德法庭,这个法庭保持对所有人的真诚、善良和尊敬。他们是不受法律条文约束,而受法律精神支配,以理解和逻辑为根据。
    14.有一种独处的需要。
    许多人发现独处是一项很不愉快的经验,但自我实现的人喜欢享受他们自己的经验,并且追寻独处的时刻。





马斯洛学派主要理论观点
2007-02-28 13:15:22   来自: 寒羽 (郑州)

  需要层次论
    需要层次论是马斯洛对人类动机研究的最直接成果,这一理论经历了一个不断修正和完善的过程。马斯洛在《人类动机理论》中指出,人的基本需要可以分为五类:
    生理上的需要。这是人类维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要求,包括饥、渴、衣、住、性的方面的要求。如果这些需要得不到满足,人类的生存就成了问题。在这个意义上说,生理需要是推动人们行动的最强大的动力。马斯洛认为,只有这些最基本的需要满足到维持生存所必需的程度后,其他的需要才能成为新的激励因素,而到了此时,这些已相对满足的需要也就不再成为激励因素了。
    安全上的需要。这是人类要求保障自身安全、摆脱事业和丧失财产威胁、避免职业病的侵袭、接触严酷的监督等方面的需要。马斯洛认为,整个有机体是一个追求安全的机制,人的感受器官、效应器官、智能和其他能量主要是寻求安全的工具,甚至可以把科学和人生观都看成是满足安全需要的一部分。当然,当这种需要一旦相对满足后,也就不再成为激励因素了。
    感情上的需要。这一层次的需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友爱的需要,即人人都需要伙伴之间、同事之间的关系融洽或保持友谊和忠诚;人人都希望得到爱情,希望爱别人,也渴望接受别人的爱。二是归属的需要,即人都有一种归属于一个群体的感情,希望成为群体中的一员,并相互关系和照顾。感情上的需要比生理上的需要来的细致,它和一个人的生理特性、经理、教育、宗教信仰都有关系。
    尊重的需要。人人都希望自己有稳定的社会地位,要求个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会的承认。尊重的需要又可分为内部尊重和外部尊重。内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在各种不同情境中有实力、能胜任、充满信心、能独立自主。总之,内部尊重就是人的自尊。外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有地位、有威信,受到别人的尊重、信赖和高度评价。马斯洛认为,尊重需要得到满足,能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社会满腔热情,体验到自己活着的用处和价值。
    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是最高层次的需要,它是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发挥个人的能力到最大程度,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的需要。也就是说,人必须干称职的工作,这样才会使他们感到最大的快乐。马斯洛提出,为满足自我实现需要所采取的途径是因人而异的。自我实现的需要是在努力实现自己的潜力,使自己越来越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
    此外,他还讨论了一些与上述基本需要有着密切关系的动机,包括认知和审美的需要,马斯洛解释了这些需要的内涵及其内容。认知和理解的需要,具体包括理解、系统化、组织、分析、寻找联系和意义、创立一个价值系统的欲望等。审美的需要在某些人身上也有真实存在的。只有没才能满足他们的愿望。
    在阐述各基本需要之间的关系时,马斯洛把占主导、支配地位的需要称为优势需要(主导需要),并认为人的行为主要受这种需要的支配。同时他认为各基本需要一般会按优势或力量的强弱排成一定的等级,而优势需要一经满足,相对弱势的需要便会出现。但马斯洛也明确指出:这个层次集团实际上并不完全像我们可能表达的那样刻板。马斯洛深入地分析了层次序列中等级颠倒的各种类型与原因。马斯洛也否定了“一个需要必须百分之百地得到满足,下面的需要才会出现”的观点。为此,马斯洛提出了“相对满足”的概念。即一个新的需要在优势需要满足后出现的过程,决不会是一种突然的、跳跃的现象,而是缓慢地从无到有,亦即只需获得相对的满足,高层次的需要便会凸显出来。在《动机与人格》一书中,马斯洛解释了基本需要的来源问题。他指出:“基本需要在某种可以觉察的程度上是由体质或遗传决定的。”尽管马斯洛在这个问题上未作过多的叙述,但这无疑表明了基本需要是人类潜意识动力的一部分,并且这种动力的产生并非是病态的。这是非常具有革命意义的一点,其价值显然超过需要层次模型本身。但这点也是极易遭到当时主流心理学派的攻击和非难的。事实上,从马斯洛的论文中,我们很容易发现他是那种更愿意以认同的方式而非敌对的方式去思考的人,或许这是他不愿特别申明上述观点的原因。
    自我实现论
    马斯洛对自我实现者的研究始于他对的两位老师韦特海默和本尼迪克特的好奇。他们两人的学术思想和学术品格对马斯洛的人生过程和学术生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马斯洛崇敬他们,更渴望了解存在于他们身上的神奇品质。这种好奇心使他开始研究究竟是什么促使这两位教育者如此卓尔不群,于是在他开始记录他们的情况时,想起了可以把两个人的人格特征加以比较,因为两人具有某些共同之处。这个发现使年轻的马斯洛十分振奋,于是试图知道这一类人物是否在其它地方也能找到。从此对自我实现者的广泛研究便开始了,先后被列为马斯洛研究对象的都是对人类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对美国人民和社会做出杰出贡献的政治家和知名人士以及被马斯洛认为有希望成为自我实现者的在校优秀大学生,而绝无一个自私自利者或只索取不奉献的庸人。可见,马斯洛开展对自我实现者研究的初衷是非常明确的,即找出对人类、对社会做出杰出贡献的人们的共同人格特征。
    在马斯洛看来,自我实现的人是“整合的人、充分发展的人、充分成熟的人,而不再是人性的碎片了”。这样的人,被马斯洛看作是人类最好的范例。按照马斯洛的研究,自我实现者的特征表现在15个方面,归纳起来最主要的表现在8个方面:
    “自我实现的人”特征:
    ⑴知觉的明析性。自我实现者能准确、客观地知觉现实,并清楚地了解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因而很少有自我冲突。
    ⑵有创造性。自我实现者都具有独特的发现问题的能力,他们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是在创造性地表现自己。
    ⑶人际关系深刻。自我实现者既承认自己,又尊重别人,对他人都有一种强烈、深厚的感情,具有同人类共福祸的意识。
    ⑷情绪上的安全感。自我实现者能忍受挫折和失败,经常保持愉快的体验,他们的生活充满了活力和幸福。
    ⑸注重现在。自我实现者虽然重视未来的目标和使命,但他们更为注重现在的工作,有专注于工作和献身于事业的精神。
    (6)强烈的道德感。自我实现者的道德良心来自自我的心声,而非外在力量。正是这些道德的自律性,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和表现,并使人获得幸福感。
    ⑺有高峰体验。高峰体验是一种强烈的沉醉于事业的喜悦状态,处于这种情绪之中,人会体验到强烈的自信和力量,此时没有他们不能做的事,没有达不到的目的。
    ⑻独立性和自主性。自我实现者的一切行动依赖于自己的价值和感情,他们能控制自己的命运,而不受他人的支配。
    从这些对自我实现者特征的描述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自我实现者是人类中的出类拔萃之辈,即“不断发展的一小部分人”,而不是把感官享乐作为人生终极目的庸俗之辈。把自我实现曲解为自私自利,就等于不仅否定了我们社会中最优秀的人物对人类做出的杰出贡献,而且否定了人类存在的自身价值和人格理想。





马斯洛的心理健康标准
2007-02-28 13:17:42   来自: 寒羽 (郑州)

  很多人都以为自己的心理是健康的,这实际上是一种缺乏常识的错觉。事实上,无论在那一个国家,达到真正健康标准的人比我们想象的要少得多。不少人错误地把能保持心理平衡看作是心理健康。其实,真正的心理健康代表着一种心理发展的水平或层次,代表着一种高水平的、高协调的心理动态过程。在心理学范畴内,心理健康这一概念的核心是人格健全,或叫人格成熟。
    世界上关于健康人格的判断标准很多,但被公认的是由H·马斯洛、W·库姆斯、R·罗杰斯等一批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研究并揭示的健康人格判断标准。这种类型的人被H·马洛斯称为“自我实现型人格”或“自我实现者”。
    依照H·马斯洛的观点,心理充分健康的应具备15个方面的特质:
    1、对现实有卓越的洞察力并能和现实保持适宜的关系。
    2、对自我、他人和客观事物表现出最大限度的认可和接纳。
    3、行为方式自然真实地流露,表现出朴实、纯真的美德。
    4、以问题为中心,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视野宽阔,常常关注各种社会问题。
    5、具有超然独立的特性和离群独处的需要。
    6、意志自由,不受文化和环境的限制、约束。
    7、具有清新不逊的鉴赏力。
    8、能够产生某种神圣意义上的神秘体验和高峰经验。
    9、更多地具有全人类的共性,爱人类并认同自己是全人类的一员。
    10、拥有持久而精粹的人际关系。
    11、具有民主的性格结构。
    12、具有强烈的伦理道德观念,绝不为达到某种个人目的而不择手段。
    13、具有良好的发展性的非敌意的幽默感。
    14、具有创造革新的思想和能力。
    15、能够抵抗消极的适应现存的社会文化类型,具有苏世独立的内在品质。
    那么现实生活中有多少人达到这一标准的呢?H·马斯洛曾在美国布兰代斯大学作了一次调查,结果他在3300名大学生中才发现一名大学生达到了完全的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学家研究证明,绝大多数人多多少少都带有神经症和精神病的倾向,这种倾向并不一定发展成严重的心理疾病,但它却能够阻碍人向完美的方向发展,导致人在诸多方面失败。所以,一个人只有选择向充分健康水平发展才是最明智最完美的人生选择。




马斯洛:《人性能达的境界》
2007-02-28 18:17:50   来自: 寒羽 (郑州)

  书名:人性能达的境界
  
  作者:马斯洛
  
  译者:林方
  
  出版社: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
  
  内容简介:
  
  
  
  《人性能达的境界》是马斯洛1969年亲自选定的由已发表过的文章组成的关于人性与社会关系研究的论文集,共8篇23章。
  
   第1章:人本主义生物学探索。从一个心理学者的角度来谈技术化倾向和人化的生物学。
  
  
  第2章:神经症--个人成长的一种失败。我们这个社会为什么只有那么少的人达到了同一性、个性、丰满人性及自我实现呢?
  
   第3章:自我实现及其超越。对两位老师的优秀品质进行追根溯源,从而探究引出的一个问题:为什么他们如此与众不同?
  
   第4章:创造态度。认为人的创造性与健康自我实现、丰满人性也许是同一概念。人的创造性的培养方式中艺术教育是一条有效途径。
  
   第5章:创造性--整体论的研究。马斯洛提出的一个主要问题是“怎样才能成为有创造力的人?”一个总的原则是:任何有助于人向更大心理健康或更丰满人性运动的事情都等于是在改变着整个人。
  
   第6章:创造中的情绪障碍。从许多优秀的科学家同时也是相当刻板的人和相当拘谨的人这一现象开始,作者对创造中的情绪障碍进行了探索。
  
   第7章:关于创造性的结束语。结论是:创造性人物实际是任何政治、社会、经济体制都必需的。
  
   第8章:事实和价值的融合。这种融合就是将“是”和“应该”等同。
  
   第9章:存在心理学简说。对“存在心理学”所作的系统而简明的阐述。从定义开始,论述了“存在”的多种用法、存在价值及以可测形式呈现的、说明存在价值含义的操作定义。
  
   第10章:一次人类价值讨论会的评论。引导人类行动的价值在人和自然实在自身的本性,而且发现这些价值的程序也是自然的。
  
   第11章:知者和所知。本章中谈论的问题主要是人格问题。人与人之间沟通的许多困难是人内部沟通障碍的副产品。
  
   第12章:教育和高峰体验。本章讨论的是人本主义教育观。教育目的在根本上就是人的“自我实现”,是丰满人性的形成,是人种能够达到的或个人能够达到的最高度的发展。
  
   第13章:人本主义教育的目标和内涵。传统意义上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动力主要取决于外在的因素,如为了得到教师的奖赏,赚取学位等。但人本主义教育观认为理想的教育,学生的学习动力应来自内部的兴趣。
  
   第14章:社会中和个人中的协同作用。社会与个人都有高协同与低协同作用之分。
  
   第15章:规范社会心理学问题。本章中共提出了29个问题。现择其要点予以说明。精选的或非精选的社会问题;多元论承认和利用体质和性格中的个体差异;恶行的问题;不现实的圆满论的危险;如何对待侵犯、敌意、战斗、冲突?男性和女性怎样彼此适应,彼此喜爱,彼此尊重;性和爱情的制度化;最佳领导人的选择问题;什么样的社会条件最有利于人性的丰满发展等等。
  
   第16章:辛那侬和优美心灵。本章提出了一个心理维生素的概念。主要指安全、无焦虑和恐惧,在感情上必须有喜欢你的人;归属于一个团体;受到他人的敬重。此外还谈到责任心的发展问题,新的社会疗法问题,当前的社会革命,心理治疗,自我认识和团体等问题。
  
   第17章:优美心灵管理。本章中提出的一个基本问题是:什么样的工作条件,什么样的工作,什么样的管理,什么样的奖赏或报酬对人性的健康成长及其较丰满和最丰满的发展有益?“优美心灵管理”不是用来更有效地操纵人们以求达到非他们自身所需要的目标。满足的条件有:有意义的工作,担负责任,创造、公平和正义,需要进行有价值的活动,而不是仅仅以金钱作为“报酬”。
  
  
   第18章:低级怨言、高级怨言、超级怨言。从一个人的怨言中也可以看出一个人的需要、渴求和希望的水平和动机水平。
  
   第19章:简论单纯认知。本章中区分了无知的单纯和聪明或老练的单纯。儿童的具体感知和他认识事物本来面目的能力也和自我实现的成年人不同。儿童还没有还原到具体;他也还不曾长成到抽象。他的单纯是因为他无知,这和聪明的、自我实现的、年长的成人的"第二次单纯"是非常不同的。
  
  
  第20章:再论认知。先是对存在认知和缺失认知的特征在19个方面作了比较。这19个方面表现在宇宙观的存在认知的整体,完全,自足,统一及缺失认知的部分、不完全等特征的不同。接着论述了“单纯认知”、“有创造性的人是单纯的人”。认为一个富于创造性的人是一个虽已成长但仍能像儿童一样观察、思考、或做出反应的人。在"第二次天真"中恢复的也正是这种单纯。
  
   第21章:超越的种种意义。本章中列举了超越的35种意义。
  
   第22章:Z理论
  
   第23章:超越性动机论:价值生活的生物根源。
  




马斯洛:《存在心理学探索》
2007-02-28 18:18:26   来自: 寒羽 (郑州)

  书名:存在心理学探索
  
  作者:(美)马斯洛
  
  译者:李文湉
  
  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
  
  
  
  内容简介:
  
  
  
  本书是马斯洛晚年的一部重要著作,是他1954年写成的《动机与人格》一书的续篇,写作手法也大致相同,即每一章仅研究和提出一个重大理论结构的一个片段。本书不是一部结构和体系十分严密的教科书式的著作,而是由作者的一些论文和讲演稿汇编而成的,正像作者在书的前言中指出的那样,本书“充满着各式各样的论断,它们是以先驱研究和零散证据为依据的,以个人的观察、理论的推演和纯属某种预感为依据。”这些论断是以概括化的措词陈述的,以便能做出真伪的证明。也就是说,它们是假设,即它们的提出是为了便于检验,而不是作为最终的信仰。
  
  
  
  本书是对一种内容广泛的、系统的、以经验为依据的、总括的心理学和哲学的探讨,它同时包含着人性的深度和高度,是把“健康和成长心理学”与心理病理和心理分析动力学,把动力的与整体论的、形成的与存在的、善的与恶的、积极的与消极的心理学整合起来的第一次尝试。换句话说,它是在一般心理分析和实验心理学科学实证主义的基础之上,建设优美心灵的、存在心理学的和超越性动机的上层结构的一种努力,这种结构是心理分析和实验心理学两个体系所缺少的,因为它超出了它们的局限。
  
  




马斯洛:《动机与人格》
2007-02-28 18:21:13   来自: 寒羽 (郑州)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研究对象选自本人认识的一些人和朋友,以及一些著名人士和历史人物。另外,在一次对年轻人的研究中,对三千名大学生进行了筛 选,但只有一名大学生可直接作为研究对象,还有一、二十名也许将来可作为研究对象。
    我不得不断定,我在老研究对象那里发现的自我实现的类型,对正处在发展中的青年来说是不可能存在的。
    因此,与艾维林·巴斯金博士和但·弗里德曼合作,我们开始对一组相对健康的大学生进行调查。我们任意决定在大学生中选出最健康的1%。虽然继续了两年之久的这次探索在完成之前被迫中断,但它在临床水平上还是非常具有启发意义的。我们希望,这些被选译的 研究对象仍然能同我们保持联系,接受我们进一步的指导。
    我们也曾希望小说家和剧作家们所塑造的那些人物能够成为我们的研究对象,但没有发现他们中有哪一个人适用于我们的时代和文化。(这本身就是个引人深思的问题。)
    淘汰或选择研究对象所依据的第一个临床定义,除了有消极的一面外,还有积极的一面。消极的选译标准使被选对象中没有神经病、精神变态人格、精神病或在这方面有强烈倾向的人。也许身心疾病要求更仔细的研究和甄别。在可能的情况下,要进行罗夏测验,但结果证明,这些测验在显示被隐藏的精神变态方面比在选译健康人上更有用。选择的积极标准是自我实现的确定的证据,自我实现还是一个难以确切描述的症候群。为服务于我们讨论的目的,自我实现也许可大致被描述为充分利用和开发天资、能力、潜能等等。这样的人几乎竭尽所能,使自己趋于完美。这使我们想到尼采的告诫;“成为你自己!’她们是一些已经走到,或者正在走向自己力所能及高度的人。他们的潜能也许是个人特质的,或者是泛人种的,这样,自我实现中的自我就不会带有过多的个人主义色彩.
    这一标准还意味着,研究对象在过去或现在对安全、归属、爱、尊重和自尊这些基本情感的需要,以及对于理解和知识的认知需要的满足,或者在少数事例里,对这些需要的征服。这就是说,所有研究对象都感到安全和无忧无虑,感到被公认,感到爱和被爱,感到自身的价值并且受到尊重。他们已经明确了自己的哲学、宗教或价值取向。至于基本的满足是自我实现的充分条件还是必要条件,这是一个尚未解决的问题。也许自我实现意味着基本满足再加上最起码的天才、能力或者(人性的)丰富。
    我们采用的选择技术大体上是重复的技术。这种技术以前在对自尊和安全感的人格症候群的研究中使用过。本书第三章对此已有描述 。这种技术简单来说就是:以个人或文化的非技术的信仰作为开始,对自我实现症候群的各种扩大的用法和定义进行比较,然后再更仔细 地给它下定义——在下定义时,仍然采用现实的用法(可称为词典学层次的用法),但是,同时排除在通俗定义中常见的逻辑和事实的自相矛盾。
    根据修正过的通俗定义,第一批研究对象小组选出来了,其中一组质量高,一组质量低。以临床风格对这些人进行尽可能仔细的研究,在经验研究的基础上,最初修正过的通俗定义又按照现在手中的材料进行进一步的修改。这样就得出了第一个临床的定义。按照这一新的定义,对最初的研究对象进行重新筛选,保留一些人,淘汰一些人,并补充一些新的成员。然后,继续对第二种水平的研究对象小组进行临床研究,如果可能,还进行实验和统计研究。这又导致了对第一个临床定义的修改、订正和补充。然后,根据这一新的定义再进行筛选。经过这样不断重复,一个最初模糊、”不科学的通俗概念就能变得越来越精确,在特性上越来越便于操作,因而也越来越科学。
    当然,一些客观的、理论的和实际的考虑会干扰这一自我调整的螺旋上升的过程。 例如,在研究的早期,由于对自我实现的日常用法有不切合实际的苛求,以致没有一个活人能符合这一定义。我们不能因为有小缺点、错误或者荒谬而不考虑一个可能的研究对象。换言之,既然没有完美的人,我们就不能用完美来作为选择的标准。
    另一种难题是属于这样的情况:所有事实都告诉我们,不可能获得临床工作通常要求的那种丰富而令人满意的资料。研究对象候选人在得知研究的目的后,变得注意自己,变得呆板,对全部努力一笑置之,或者拒绝合作关系。鉴于这种早期经验,对于老研究对象一直是 间接研究,实际上几乎是偷偷摸摸的。只有对较年轻的研究对象才可能进行直接研究。
    既然被研究的活人的姓名不能公开,那么两种迫切需要得到的东西就不可能得到,甚至普通科学研究的要求也不可能达到。这就是:调查的可重复性和可据以作出结论的材料的普遍有效性。这些困难部分地由知名历史人物的有关材料,以及对于一些青年人和大方的儿童 的补充研究而得到克服。
    研究对象分成以下各类:
    实例:
    三名非常理想和二名很有希望的同代人
    二名非常理想的历史人物(晚年的林肯和托马斯·杰斐逊)
    六名具有很高知名度的历史人物(爱因斯坦,埃莉诺·罗斯福,简·亚当斯,威廉·詹姆士,斯宾诺莎)不完全的实例:
    五名肯定有某些不足,但仍然可用于研究的同代人
    七名很可能或肯定有不足,但仍然可用于研究的历史人物(沃·惠特曼,亨·索罗 ,贝多芬,F.D.罗斯福,弗洛伊德)潜在的或可能的实例:
    二十名看来正在向自我实现方向发展的年轻人,以及 G.W.长弗,尤金· V.德布斯,阿伯特·施韦泽 ,托马斯·埃金斯,弗里茨·克赖斯勒,歌德。
  
  二、材料的搜集和描述
    这里的材料与其说来自个别的、分散的事实之一般收集,不如说来自我们的朋友以及相识的人之缓慢发展的总括或整体印象。很难造 成向我的老研究对象们提问这样一种情景,或者对他们进行测验(尽管这对于年轻的研究对象可以做到)。与老研究对象的联系是偶然的 ,并且是一般的社会形式。而一旦有可能,随时都可向朋友们和亲戚们提问。
    由于这个原因,也由于研究对象数量太少,以及多数研究对象的资料不完全,任何定量描述都是不可能的:只有复合印象可以提供,而顾不上它们可能会有什么价值(既然调查者完全不能确定什么是描述,什么是投射,当然这些印象也就不会比有控制的客观观察更有价值)。
    对于这些总体印象作整体分析,可得出以下最重要和最有用的总体印象,据此,可进行进一步的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
    2.1 对现实更有效的洞察力和更适意的关系
    所注意到的这种能力的第一种表现形式是辨别人格中的虚伪、欺骗、不诚实,以及大体正确和有效地识别他人的不寻常的能力。在一次对一组大学生的非正式的实验中,与不太沉稳的学生相比,在比较沉稳的学生身上发现了准确地判断自己教授的倾向,也就是说,在S -I测验中,后者得分更高。
    随着研究的进展,可以逐渐明显地看到,这一效率扩大到生活的其它许多领域—— 实际上是被测试的全部领域。在艺术和音乐方面,在智力方面,在科学方面,在政治和公共事务方面,他们作为一类人,似乎能比其他人 更敏捷更正确地看出被隐藏和混淆的现实。因此,一个非正式的试验表明,由于较少地受愿望、欲望、焦虑、恐惧的影响或较少地受由性 格决定的乐观或悲观倾向的影响,无论他们手中掌握的是何种情况,他们对于未来的预测的准确率似乎总是较常人为高。
    最初这一点被称作优秀的鉴赏力或优秀的判断力,其含义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但是,由于许多原因,现在有种倾向越来越明确,即最好把它看成是对某个确实存在的事物(是现实,而非一套看法、见解)的洞察力(不是鉴赏力)。我希望这一结论或者假说可以迅速用实验验证。
    如果这一结论被验证,那么无论怎样强调其重要性都不会过分。最近英国的精神分析学家蒙尼一凯里(Money-Kyrle)指出:他相信单凭神经病患者对于现实世界的理解不如健康人那样准确或有效这一情况,就可以断定神经病患者不仅相对地而且绝对无能。神经病患者不仅在感情上属于病态,而且在认识上就是错误的!假如健康和神经病分别是对于现实的正确和不正确的理解,事实命题和价值命题在这个领域就合二为一了。这样,在原则上价值命题就不仅仅是鉴赏或规劝的问题,而应该是可以根据经验验证的。深入思考过这一问题的人将会清楚地认识到我们在这里可能为一个真正的价值科学(因而也是为一个真正的伦理科学、社会关系科学、政治科学、宗教科学等等)获得一个不完全的根据。
    适应不良甚至极度的神经病对感觉的干扰完全可能达到影响光感、触觉或者味觉的敏锐的地步.但是这种作用很有可能在远离纯粹生理的感觉领域内得到证实,如艾因斯特朗(Einstellung)等的实验就可提供证明。随之,可以这样推论:对健康人来说,愿望、欲望、褊见对于感觉的影响(这体现在最近的许多试验中)应该比对病人的影响小得多。先前的一系列考虑支持了这一假设。这种对现实感觉的优越性导致一般意义上的推理、理解真理、下结论、符合逻辑地和有效地认识的优越能力。
    在本书(《动机与人格》)的第十四章,还将详细讨论这种与现实的优越关系的一个特别突出和富有启发的方面。过去发现自我实现 者可以比大多数人更为轻而易举地辨别新颖的、具体的和独特的东西。其结果是,他们更多地生活在自然的真实世界中而非生活在一堆人造的概念、抽象物、期望、信仰和陈规当中。大多数人都将这些东西与真实的世界混淆起来。因此,自我实现者更倾向于领悟实际的存在 而不是他们自己或他们所属文化群的愿望、希望、恐惧、焦虑以及理论或者信仰。赫伯特·米德非常透彻地将此称为“明净的眼睛”。
    作为学院派与临床心理学之间的另一座桥梁,人们与未知事物的关系问题似乎特别具有研究前途。我们健康的研究对象一致不惧怕未 知的事物,在这一点上,他们与普通人大不相同。他们接受未知事物,与之关系融洽,同已知事物相比,他们甚至往往更为前者所吸引。 他们不仅能容忍意义不明。没有结构的事物,甚至喜欢它们。爱因斯坦的话相当有代表性;“我们能够体验的最美的事物是神秘的事物,它是一切艺术和科学的源泉。”
    的确,这些人是知识分子、研究者和科学家,因此,在这里主要的决定因素可能是智慧力量。然而,我们都知道,许多智商很高的科 学家,由于羞怯、习惯、忧虑或其它性格上的缺点,单调地从事他们所熟悉的工作,把时间花费在反复地琢磨、整理、分类上,而不是花 费在发现上,其实,发现才是他们应该做的事。
    对于健康人来说,既然未知事物并不可怕,他们就不必劳神去降鬼,吹口哨壮胆走过墓地,或者抵御想象的危险。他们并不忽视或者 否认未知事物,不回避它们或自欺欺人地把它们看成是已知的。他们也不急于整理未知的事物,过早地将它们分类和成规化。他们不固守 熟悉的事物,他们对真理的追求也不象处于灾难中对确定、安全、明确以及秩序的需要那样。作为相反的例子,我们可在戈尔德斯坦的脑损伤或强迫性神经病的病例中看到突出的例子。当整个客观情况要求时,自我实现者可以在杂乱、也遇、混乱、散漫、含糊、怀疑、不肯 定、不明确或者不精确的状态中感到惬意(在某些情况下,这一切在科学、艺术或一般生活中是完全合乎需要的)。
    这样,怀疑、试验、不确定,以及因此而产生的延迟作决定的必要虽然对大多数人是种折磨,但对某些人却是一个令人愉快的富有刺激性挑战,是生活中的一种高境界而不是低境界。
    2.2 对自我、他人和自然的接受
    自我实现者有许多在表面上可以觉察的、最初似乎是不同的、互不相关的个人品质,这可以理解为一个更为基本的单一态度的表现形 式或派生物。这个态度就是:相对他不受令人难以抬头的罪恶感、使人严重自卑的羞耻心以及极为强烈的焦虑的影响。这与神经病患者形 成鲜明的对比,后者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描述为由于罪恶感、羞耻心和焦虑感或者三者之一、二而丧失了能力.甚至我们文化中的正常成 员也会毫无必要地为许许多多的事情感到内疚或者羞愧,并且产生无谓的焦虑。健康人则认为,接受自己以及自己的本质同时毫无懊恼、抱怨,甚至对此不加过多考虑都是可能的。
    尽管他们自己的人性有种种缺点,与理想有种种差距,但他们仍可以以斯多葛的方式从本质上接受它们而不感到有真正的忧虑。如果 说他们是自满,那会传播错误的印象。相反,我们必须说:他们能够以一个人在接受自然的特性时所持的那种毫不置疑的态度来接受脆弱 、过失、弱点,以及人性的罪恶方面。一个人不会由于水的滑湿、岩石的坚硬或者树的翠绿而抱怨它们。儿童是睁大了眼睛,用毫不挑剔 和纯真无邪的眼光来看待世界的,他们只是注意和观察事实是什么,对它并无争论或者要求,自我实现者也是以同样方式看待自己和他人的人性的。当然,这并不同于东方的出世观念,不过出世观念在我们的研究对象那里,特别是在面对疾病和死亡的研究对象那里也能观察到。
    可以看到,这等于用另一种方式来表达我们已经描述过的观点,即自我实现者对现实看得更清楚:我们的研究对象看见的是人性的 本来面目而不是他们希望中的人性。他们的眼睛并不为各种眼镜所累,从而歪曲、改变或者粉饰所见事实的真象。
    第一个也是最明显的接受层次是所谓动物层次。自我实现者往往都是优良的、强健的动物;他们的胃口很好,生活得非常快活,没有懊恼、羞耻或者歉意。他们似乎始终食欲良好,他们似乎睡眠香甜,他们似乎没有不必要的压抑而享受性生活,其他相对来说是属于生理 性的冲动也都是如此。他们不仅在这些低层次上能够接受自己,而且在各个层次上都能够接受自己,例如爱、安全、归属、荣誉、自尊等等,所有这一切都被看成是值得花费时间和精力的。它们之所以能被毫无疑问他接受下来,其原因仅仅在于:自我实现者倾向于接受自然的作用而不是因自然的作用不合意而愤愤不平。普通人特别是神经病患者常有的反感、厌恶在自我实现者中间是很少见的,他们不怎么挑食,也较少厌恶身体的产物、身体的气味以及功能等等。这是上述自我实现者倾向于接受自然产物的表现。
    自我接受与接受他人的紧密相关体现在两个方面:(l)他们没有防御性,没有保护色或者伪装;(2)他们厌恶他人身上的这类做作。假话、诡计、虚伪、装腔作势、面子、玩弄花招、以庸俗手法哗众取宠,这一切在他们身上异常罕见。既然他们与自己的缺点甚至也能和睦相处。那么这些缺点最终(特别是在后来的生活中)会变得使人觉着根本不是缺点,而只是中性的个人特点。
    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绝不存在罪恶感、羞耻心、黯淡的心绪、焦虑和防卫性,而是指他们很少有不必要的罪恶感等。动物性的过程,例 如性欲、排尿、怀孕、行经、衰老等,是客观事实的一部分。因此必须接受。因此,没有一个健康的妇女会因为自己的性别或者这个性别的任何生理特点而产生罪恶感或者防卫心理。
    健康人确实为之感到内疚(羞耻、焦虑、忧伤或者防卫)的是:(l)可以改进的缺点,如懒惰、漫不经心、发脾气、伤害他人;( 2)不健康心理的顽固的残迹,如褊见、妒忌、猜疑;(3)虽然相对独立于性格结构,然而可能又是根深蒂固的一些习惯;(4)他们所属的种族、文化或群体的缺点。一般情况可能是这样:如果事实与最好成为什么或应当成为什么之间存在差异,就会使健康人感到不满意。
    2.3 行为的自然流露
    自我实现者都可描述为在行为中具有相对的自发性,并且在内在的生活、思想、冲动等等中更加具有自发性他们行为的特征是坦率、自然,很少做作或人为的努力,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一贯不遵从习俗。假如我们实际计算一下自我实现者不遵从惯例的次数,就会发 现记录并不高。他们对惯例的不遵从不是表面的,而是根本的或内在的。他们独特的不守陈规以及自发性和自然性皆出于他们的冲动、思想和意识。由于深知周围的人在这一点上不可能理解或者接受他们也由于他们无意伤害他人或为每件琐事与别人大动干戈,因此面对种种 俗套的仪式和礼节他们会善意地耸耸肩,尽可能地通情达理。例如,我曾见过一个人接受了别人对他表示的敬意。虽然他曾私下嘲笑甚至 鄙视这类敬意,但他并未因此而小题大作,伤害那些自认为是在使他高兴的人们的感情。
    其实,自我实现者的这种遵从习俗的行为就象轻松地披在肩上的一件斗篷,可以轻而易举地甩掉。自我实现者实际上从不允许习俗惯 例妨碍或阻止他们做他们认为是非常重要或者根本性的事情。在这种时刻,他们独立于惯例习俗的灵魂便显露出来然而他们并不同于普通 波希米亚人或者反抗权威者,后者特区区小事小题大作把对无关紧要的规章制度造反当作天大的事。
    当自我实现着热切地沉迷于某个接近他的主要兴趣的事物时,他的这种内心态度也会表现出来。这时,他会毫无顾忌地抛开平时遵守的各种行为准则。在遵从惯例上他仿佛需要有意识地做出努力,他对习俗的遵从仿佛是有意的、存心的。
    然而,当自我实现者与那些并不要求或期待俗套行为的人们相处时,他们就会自动地抛掉行为的这种表面特性。在我们的研究对象中 可以看到,他们愿意与那些允许他们更自由、更自然、更有自发性的人们共处,这使他们能够摆脱那些在他们看来有时是费劲的行为。因 为,对他们来说相对地控制行为是个负担。
    从这个特点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或推论:这些人有相对自主的、独特的、不遵从惯例的道德准则。奉行常规习俗的没有思想的人有时可能认为他们不道德,因为当情况似乎要求如此时,他们不仅会违反常规还会违反法律。然而事实恰好相反,他们是最有道德的人,尽管他 们的道德准则与周围的人不尽相同。正是这种观察使我们坚信,普通人的一般的道德行为主要是遵从习俗的行为,例如,是以基本上被公认的原则为根据的行为,而不是真正的道德行为。
    由于与一般习俗以及普遍接受的虚伪、谎言疏远,由于与社会生活不协调,他们有时感到自己表现得好象是异国土地上的间谍或外侨 。
    但愿我没有给人造成一种印象,仿佛他们试图掩盖自己的真实面目。其实,他们有时也出于对惯例的僵化刻板和对习俗的盲目短浅的愤怒而故意放任自己。例如,他们可能会试图教训一个人,或者试图保护一个人的感情以及利益不受不公平的伤害。有时,他们可能会感 到热情在沸腾,而这些感情如此令人愉快甚至狂迷,以致压抑它们似乎就是亵渎神明。据我观察,在这些情况下,他们并不为自己给予旁观者的印象而感到焦虑、内疚或者羞愧。他们自己声称:他们之所以按惯例行事,只是因为这样不会引起什么大问题,或者只是因为其他 方式会伤害人们,使人们感到难堪。
    他们对现实轻松的洞察力,他们的接受性和自发性非常接近于动物或者儿童,这意味着他们对自己的冲动、欲望、见解以及主观反应的一种优越的觉悟。对这种能力的临床的研究毫无疑问地证实了弗洛姆的这样一种看法:一般正常的、适应得很好的人,往往根本没有想 到他是什么,他要什么,以及他自己的观点是什么等等问题。
    正是这样一些调查结果最终使得自我实现者与其他人之间一个最深刻的差异被发现,这差异就是:自我实现者的动机生活不仅在数量上而且在质量上都与普通人不同。我们很可能必须为自我实现者另外创立一种具有深刻区别的动机心理学,例如,一种研究表达性动机、 成长性动机而不是匮乏性动机的动机心理学。也许将生活与为生活做准备作个区分是会有益处的;也许动机的概念应该只用于非自我实现者。我们的研究对象不再进行一般意义上的奋斗,而是在发展。他们努力成长得日臻完善,努力把自己的风格发展得日益全面。普通人的 动机是为匮乏性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而奋斗。——自我实现者虽然并不缺乏任何一种基本需要的满足,但他们仍然有冲动。他们实干,他 们奋斗,他们雄心勃勃,但这一切都与众不同。对他们来说,他们的动机就是发展个性,表现个性,成熟,发展,一句话,就是自我实现 。这些自我实现者能够比常人更具有人类性吗?他们是否更能显示人种的本来面目?他们在分类学的意义上更接近人类吗?一个生物种应 该由它的残废的、不正常的、发展不完全的成员或者完全归化的、受到限制的(caged)以及被训练好的模范来鉴定吗?
    2.4 以问题为中心
    我们的研究对象一般都强烈地把注意力集中在他们自身以外的问题上。用流行术语来说,他们是以问题为中心,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他们自身一般不存在什么问题,他们一般也不太关心他们自己,这正与在不安定的人们中发现的那种内省形成对照。自我实现者通常有 一些人生的使命,一些有待完成的任务,一些需要付出大量精力的他们身外的问题。
    这些任务未必是他们喜欢的,或他们为自己选择的,而可能是他们所感到的职责、义务或责任。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采用“他们必须 做的工作”,而不采用“他们想要做的工件”的说法的原因。一般来说,这些任务是非个人的,不自私的,更确切地说,它们与人类的利 益、民族的利益或家庭的少数几个人有关。
    除了几个例外,可以说,研究对象通常与那些我们已学会称为哲学或伦理学的永恒问题和基本争论有关。这些人习惯生活在最广泛的 合理的参照系里,他们似乎绝不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他们在价值的框架里工作,这种价值是伟大的,而不是渺小的,是宇宙性的,而不 是区域性的,是从长远出发的,而不是从一时出发的。总之,尽管这些人都很朴实,但都是这种或那种意义上的哲学家。
    当然,这种态度对于日常生活的每个领域都具有意义。例如,我们最初研究的主要显著特点,如宽宏,脱离渺小、浅薄和褊狭等,就可以归入这种更一般之态度的名下。他们超越琐事、视野开阔、见识广博、在最开阔的参照系及笼罩着永恒的气氛里生活,给人的印象具 有最大的社会以及人际关系的意义,它仿佛传播了一种宁静感。摆脱了对于紧迫事务的焦虑,而这使生活不仅对于他们自己并且对于那些与他们有联系的人都变得轻松了。
    2.5 超然独立的特性;离群独处的需要
    的确,我的所有研究对象都可以离群独处而不会使自己受到伤害,以及感到不舒适。而且,几乎所有的研究对象都明确喜欢与外界隔绝以及独处,其程度明显比一般人为大。内倾和外倾的两分法几乎完全不适合于这些人,我们在这里也不采用这种两分法。最有用的术语 似乎就是“超然独立”。
    他们常常可以超然于物外,泰然自若地保持平静,而不受那些在其他人那里会引起骚乱的事情的影响。他们发现远离尘嚣,沉默寡言,并且平静而安祥是容易的。这样,他们对待个人的本章也就不象一般人那样反应强烈 。甚至在不庄重的环境与情景中,他们似乎也能保持尊严。他们的这种沉默也许会渐渐地转变为严峻和冷漠。
    这一超然独立的特性也许又与其他某些品质有联系。首先,可以认为我的研究对象比一般人更客观(在这个词的全部意义上)。我们已经看到,他们是更以问题为中心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的,甚至当问题涉及到他们自己,以及他们的愿望、动机、希望或抱负时也是如此 。从而,他们具有一般人不常有的集中注意的能力。他们强烈的专心致志又带来心不在焉这种副产品,这也就是轻视以及不在乎外在环境 的能力。例如,他们具有熟睡的能力,不受干扰的食欲,在面对难题、焦虑、责任时,仍然能够谈笑风生。
    在人数众多的社会关系中,超然独立招来了一定的麻烦和难题。它很容易被“正常的”人们解释为冷漠、势利、缺乏感情、不友好甚 至故意。相比之下,一般的友谊关系更具有相互依恋、相互要求的性质,更需要再三的保证、相互的敬意、支持、温暖,更具有排他性。 的确,自我实现者并非在一般意义上需要他人。然而,既然被需要和被想念通常是友谊和诚挚的表现,那么显然超然独立就不会轻易为普 通人接受。
    2.6 意志自由:对于文化与环境的独立性
    在一定程度上,对于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的相对独立性,是贯穿我们已描述过的大部分自我实现者的特点之一。既然自我实现者是由 成长性动机而不是匮乏性动机推进的,那么他们主要的满足就不是依赖于现实世界,依赖于他人、文化或达到目的的手段,总之,这不是 依赖外界所实现的。他们自己的发展和持续成长是依赖于自己的潜力以及潜在的资源所实现的。正象树木需要阳光、水份和养料一样,大多数人也需要爱、安全以及其他基本需要的满足,而这种满足只能够来自外界。但是,一旦获得了这些外在的满足物,一旦人们内在的缺 乏由外在的满足物所填补,个人真正的发展的问题就开始了,这也就是自我实现的问题。
    这种对于环境的相对独立性意味着面临遭遇、打击、剥夺、挫折等时的相对稳定。在可能促使他人去自杀的环境中,这些人也能保持一种相对的安详与愉快。由于这种情况,他们也可称为“有自制力”。
    既然对于受匮乏性动机促动的大多数人,其主要需要的满足(爱、安全、自尊、威信、归属)只能来自他人,那么,他们就必然离不开这些有用的人。但是,由成长性动机推进的人实际上却有可能被他人所妨碍。对于他们,决定满足以及良好生活的因素是个体的、内在 的而不是社会性的。他们很坚强,能够不受他人的赞扬甚至自己感情的影响。荣誉、地位、奖赏、威信以及人们所能给予的爱,比起自我发展以及自身成长来说,都变得不那么重要了。我们必须记住,要达到这种超然于爱和尊重的境界,最好的方法(即使并非唯一的方法)是事先就有完全同样的爱和尊重的充分的满足.
    2.7 欣赏的时时常新
    自我实现者具有奇妙的反复欣赏的能力,他们带着敬畏、兴奋、好奇甚至狂喜,精神饱满地、天真无邪地体验人生的天伦之乐,而对 于其他人,这些体验也许已经变得陈旧。对于自我实现者,每一次日落都象第一次看见那样美妙,每一朵花都温馨翠郁,令人喜爱不已, 甚至在他见过许多花以后也是这样。他所见到的第一千个婴儿,就象他见到的第一个一样,是一种令人惊叹的产物。在他结婚三十年以后,他仍然相信他的婚姻的幸运;当他的妻子六十岁时,他仍然象四十年前那样,为她的美感到吃惊。对于这种人,甚至偶然的日常生活中 转瞬即逝的事物也会使他们感到激动、兴奋和入迷。这些奇妙的感情并不常见,它们只是偶或有之,而且是在最难以预料的时刻到来。这个人可能已经是第十次摆渡过河,但当他第十一次渡河时,仍然有一种强烈的感受,一种对于美的反应以及兴奋油然而生,就象他第一次 渡河一样。
    研究对象们在选择美的目标方面存在着一些区别。一些人主要向往大自然,另一些人主要爱孩子,还有几个人则一直主要热爱伟大的 音乐。但确实可以这样说;他们从生活的基本经历中得到了喜悦、鼓舞和力量。然而,他们中没有一个人能够从参加夜总会中得到一大笔 钱,或者从一次愉快的舞会中取得上述同样感受。
    此外,也许还可以加上一种特殊体验:对于我的几个研究对象,他们的性愉快,特别是情欲高涨提供的不仅是一时的快乐,而且还有 某些基本力量的增强和复苏,有的人是从音乐或大自然中得到这种增强和复苏的。关于这一点,我将在神秘体验一节中更多地说明。
    很有可能,这种主观体验的浓烈色彩是与我们上面所讨论的本质上新鲜的具体现实相关联的一个方面。也许我们所说的陈腐的体验是停止以丰富的感觉去洞察这个或那个领域的结果,因为这些领域现在表明已不再具有优点、益处或者威胁性,要不然就是不能再把自我放 入其中了。
    2.8 神秘体验;海洋感情
    对于我们的研究对象来说,这些被称为神秘体验的主观体验,是相当共同的体验。威廉·詹姆斯对此有过很好的描述。前一节谈到的那种强烈感情,有时变得气势磅礴、浑浑饨炖、漫无边际,所以可称为神秘体验。我在这一题目上的兴趣和注意,首先得到我的几个研究 对象的支持。他们用暧昧而又通俗的措辞来描述他们的情欲高涨。我后来想起这些措辞曾被各类作者用来描述他们称为神秘体验的东西。 在这些神秘体验中都有视野无垠的感觉,从未有过的更加有力仅同时又更孤立无助的感觉,巨大的狂喜、惊奇、敬畏以及失去时空感的感觉。这最终使人确信,某种极为重要极有价值的事情发生了,在某种程度上,感受主体结果被改变了、增强了,这种体验甚至在日常生活中也有。
    把这些体验从所有神学的或超自然的关系中分离出来是非常重要的,尽管它们已经混淆了上千年之久。虽然在后来的谈话中.有几个人引出了半宗教的结论,例如,“人生必然有意义”等,但是,我们的研究对象没有一个自发地制造这种束缚。因为这种体验是一种自然 的体验,很可能属于科学研究的范围,也许用弗洛伊德的术语来描述它更为合适,例如:海洋感情。
    我们也可以从我们的研究对象那里了解到,这种体验能够以较小的强度出现。神学作品一般假定,在神秘体验与所有其他体验之间, 有一种绝对的性质上的差异。一旦从超自然的关系中发现了神秘体验,并把它作为自然现象来加以研究,就有可能把神秘体验按从强烈到 微弱的数量上的连续统一体加以整理。从而我们可以发现,微弱的神秘体验在许多人那里,甚至可能在大多数人那里都会发生,并且,在幸运的人们那里,一天可以发生几十次。
    很明显,强烈的神秘体验是一些极大增强的、有着自我丧失或自我超越的体验,例如,正象本尼迪克特所描述的:以问题为中心,高度的集中,奉献行为,强烈的感官体验,对音乐或艺术忘我的热切的欣赏.
    2.9 社会感情
    由A.阿德勒创造的“社会感情”这个词,很恰当地描述了我的自我实现研究对象们对人类的感情的风范,在这方面,它是唯一可通 用的术语。尽管自我实现者偶尔对人类表现出气愤、不耐烦或者厌恶(下面将具体描述),但他们对人类怀有一种很深的认同、同情和爱的感情。正因为如此,他们具有帮助人类的真诚愿望,就好象他们都是一个大家庭的成员。一个人对于兄弟的感情总体上是爱的感情,尽管这些兄弟愚蠢、软弱或有时显得很卑鄙,他们仍然比陌生人更容易得到宽恕。
    如果一个人的视野不够开阔,其中容纳的历史时期很有限,那么他就可能体会不到这种与人类一体的感情。自我实现者在思想、冲动 、行为、情感上与其他人毕竟大不相同。当自我实现者在这些方面要表现自己的时候,在某些基本方式上,他就象一个异乡的异客,很少有人真正理解他,不管人们可能多么喜欢他。他经常为普通人的缺点感到苦恼气愤,甚至被激怒;而他们对他来说,通常不过是一些不断给他制造麻烦的人,有时甚至变成痛苦的不幸。尽管有时他与这些人之间的隔膜很大,但他总是感到与他们有一种最根本的亲缘关系,同时,如果不说有一种优越感,至少他一定认识到,许多事情他能比他们做得更好,对许多事情他可以明察而他们却不能,有些在他看来是如此清楚明了的真理大多数人却看不见。这也就是阿德勒称之为老大哥态度的东西。
    2.10 自我实现者的人际关系
    自我实现者比其他成年人(当然不必与儿童相比),具有更深刻和深厚的人际关系。他们比一般人具有更多的融合,更崇高的爱,更完美的认同,以及更多的摆脱自我限制的能力。然而,他们的这些人际关系有着一定的特殊性质。首先,我观察到,这些关系中的其他成 员很可能比一般人更健康,更接近(常常是非常接近)自我实现者。考虑到这种人在全部人口中只占很小的比例,这里就有一个很高的选择标准。
    这种情况以及某些其他情况说明:自我实现者只与少数几个人有这种特别深的联系。他们的朋友的圈子较小,他们深爱的人在数量上是很少的,其原因部分在于以这种自我实现的方式去接近某人似乎需要占用很多时间。忠诚不是一时的事情。一位研究对象对此这样说。 “我没有时间照应许多朋友,也就是说,如果要交真正的朋友,是不可能同时交很多的。”在我的小组里,唯一的一个例外是一位妇女,她似乎特别善于交际,简直使人感到她生活的天职就是与她家庭的成员、家庭成员的家庭成员,以及她的朋友们、朋友的朋友们保持密切、温暖、美好的关系。也许,这是因为她没有正式的工作和事业,是一个未受过教育的妇女。这种专一的排他主义的确能够与普遍的社会 感情、仁慈、爱和友谊(正如上面所描述的那样)同时存在。这些人倾向于对几乎所有人和蔼,或至少对他们都有耐心。他们对儿童有一 种特别温柔的爱,并且为儿童们所接近。在一种非常真实即使是特殊的意义上,他们爱或者更确切地说同情整个人类。
    这种爱并不意味着缺乏鉴别能力。事实上,他们能够的确也以严厉的口吻,认真地谈到那些应受谴责的人,特别是那些伪善者、狂妄自大者、自命不凡的人或自高自大的人。然而,这种实际上的低评价甚至在与这类人面对面地接触时也并非总是表现出来。对此,有段话 大致可以作出解释:“大多数人毕竟没有什么了不起,但他们本来有可能很了不起.他们犯各种愚蠢的错误,以致感到极为痛苦,但仍不 明白他们良好的意愿为何会落得这个结果。那些令人不愉快的人往往会在深深的痛苦中付出代价。他们应该受到怜悯而不是攻击。”
    也许,关于他们对他人的敌对反应,最简明的解释是:(1)这是理所应当的;(2)这是为被攻击者或某一个人好。按照弗洛姆的意思,他们的故意的基础并不是来自性格,而是反应性或情境性的。
    我所掌握有材料的那些研究对象还一致表现出另一个特点,在此也不妨一提,这就是,他们至少吸引一些钦佩者、朋友甚至信徒、崇拜者。自我实现者与他的一系列钦佩者之间的关系往往是一厢情愿的。钦佩者们要求的总是多于被钦佩者愿意给予的。而且钦佩者们的热 心常常使被钦佩者为难、苦恼甚至厌恶。因为他们常常越轨。情况总是这样:当被迫建立这种关系时,我们的研究对象通常是和蔼的、令人愉快的,但是,他们一般都尽可能有礼貌地回避那些钦佩者。
    2.11 民主的性格结构
    从最深刻的意义上,我的研究对象无一例外地都可称为是民主的人。以前对于民主的和集权主义的性格结构的分析是这个观点的根据 。但这种分析过于复杂,这里不便重复,我们只可能简单地描述这种表现的某几个方面。这些人都具有显著的民主特点。他们可以也的确对于任何性格相投的人表示友好,完全无视该人的阶级背景、教育程度、政治信仰、种族或肤色。实际上,他们甚至好象根本意识不到这些区别,而这些区别对于普通人来说却如此明显而且重要。
    他们不仅具有这个最明显的品质,他们的民主感情也更为深厚。例如,他们觉得不管一个人有什么其他特点,只要某一方面比自己有 所长,就可以向他学习。在这种学习关系中,他们并不试图维护任何外在的尊贵或者保持地位。年龄之类的优越感。甚至应该说,我的研 究对象都具有某种谦卑的品质。他们都相当清楚,与可能了解的以及他人已经了解的相比,自己懂得太少了。正因为如此,他们才可能毫 不装腔作势地向那些可以向其学习的,在某方面较自己有所长的人们表示真诚的尊重甚至谦卑。只要一位木匠是位好木匠,只要某人精于自己使用的工具或是本行中的能手,他们就会向他表示这种真诚的尊重。
    必须小心地将这种民主感情与缺乏对各种趣味的鉴别力区别开,与笼统地将一个人同另一个人等同的作法区别开。这些研究对象本身就是杰出人物,他们选择的朋友也是杰出人物,但他们是性格、能力、天赋上的杰出人物,而不是出身、种族、血统、家族、家庭、寿命、青春、声誉或权力方面的杰出人物。
    自我实现者有一种难以琢磨的最深奥也最模糊的倾向。只要是一个人,就给他一定程度的尊重,甚至对于恶棍,他们似乎也不愿超越某种最低限度去降低、贬损或侮辱其人格。
    2.12 区分手段与目的
    在我的研究对象中,没有发现有谁在区分自己实际生活中的是非时经常没有把握。不管他们能否用言词将这种状态表达清楚,他们很 少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混乱、疑惑、自相矛盾或者冲突,而这些在普通人处理道德问题时是很常见的。可以这样说,这些人的道德力量很强,有明确的道德标准,他们只做正确的而不是错误的事。不用说,他们的是非概念往往是不合习俗的。
    D.列维博士曾提出一个表达我所描述的这种品质的方法,他指出,若在几个世纪之前,这些人会被称为与上帝同道或神圣的人。说到宗教,我的研究对象中没有一个信仰正统宗教,但另一方面,我只知道有一个人自称无神论者(整个研究小组里共有四人)。我所掌握情况的其他几个人在确定自己是属于无神论时犹豫不决。他们说他们信仰一个上帝,但与其说他们把上帝描绘成一个有形的人物,不如说描绘为一个形而上学的概念。因此,这种人是否可以称为有宗教信仰的人完全取决于我们选用关于宗教的概念或定义。如果仅从社会行为的角度来解释宗教,那么这些人(包括无神论者)都属于宗教信仰者。但如果我们更为保守地使用“宗教”这个术语,包括并强调超自然 的因素和传统的宗教观念(这当然是更为普遍的用法),那么我们的答案就是截然相反的——他们当中几乎无人信仰宗教。
    自我实现者的行为几乎总是表现得手段与目前的界线泾渭分明。一般地说,他们致力于目的。手段则相当明确地从属于目的。然而,这种说法过于简单。我们的研究对象经常将对其他人说来只是达到目的之手段的经历和活动视作目的本身,这就使情况复杂多了。他们较 常人更有可能纯粹地欣赏“做”的本身;他们常常既能够享受“到达”的乐趣,又能够欣赏“前往”本身的愉快。他们有时还可能将最为平常机械的活动变成一场具有内在欢乐的游戏、舞蹈或者戏剧。韦特海默曾指出,大多数孩子非常富有创造性,他们具有将某种陈腐的程序、机械呆板的体验加以转变的能力。例如,在他们的把戏中,就有遵循某种方法或某种节奏把书从一个书架运往另一个书架的情形。
    2.13 富有哲理的,善意的幽默感
    一个早期的发现表明,自我实现者的幽默感不同于一般类型。这一特点为我的研究对象所共有,因此。当时就很容易发现了。对于一般人感到滑稽的事情,他们并不感觉如此。因而,恶意的幽默(以伤害某人来使大家捧腹),体现优越感的幽默(嘲笑他人的低下),反禁忌性的幽默(硬充滑稽的猥亵的笑话)都不会使他们感到开心。他们的幽默的特点在于:常常是更紧密地与哲理而不是其他东西相联系。这种幽默也可以称为真正的人的幽默,因为它主要是笼统地取笑人类的愚蠢;忘记自己在宇宙中的位置或者妄自尊大。这种幽默有时以自嘲的形式出现,但自嘲者绝不会表现得象个受虐狂或者小丑。林肯的幽默就是一个范例.林肯很可能从来没有开过伤害他人的玩笑,他的许多甚至绝大部分玩笑都有某种意义,远不止仅仅引人发笑的作用。它们类似于寓言,似乎是一种更有趣味的教育形式。
    如果简单地以开玩笑的数量为根据,我们的研究对象可以说不如普通人那样幽默。在他们当中,富有思想性、哲理性的幽默比普通的双关语、笑话、妙语、揶揄和开心的巧辩更为常见。前者所引起的往往是会心的微笑而不是捧腹大笑。它脱胎于当时的具体情况而不是这 个情况的附加物,它是自发的而不是事前策划的,并且往往绝不能重复。由于一般人习惯于笑话故事和运人发笑的材料,因此,他们也就很自然地认为我们的研究对象过于严肃庄重。
    2.14 创造力
    这是我们研究或观察的所有研究对象无一例外的共同特点。每个人都在这方面或那方面显示出具有某些独到之处的创造力或独创性。本章较后部分的讨论可以使这些独到之处得到较为完整的理解。但有一点要强调,自我实现型的创造力与莫扎特型的具有特殊天赋的创造 力是不同的。我们不妨承认这个事实:所谓的天才们显示出我们所不理解的能力。总之,他们似乎被专门赋予了一种冲动和能力,而这些 冲动和能力与该人人格的其余部分关系甚微,从全部证据来看,是该人生来就有的。我们在这里不考虑这种天赋。因为它不取决于心理健 康或基本需要的满足。而自我实现者的创造力似乎与未失童贞的孩子们的天真的、普遍的创造力一脉相承。它似乎是普遍人性的一个基本特点——所有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潜力。大多数人随着对社会的适应而逐渐丧失了它,但是少数人似乎保持了这种以新鲜、纯真、率直的眼 光看待生活的方式。或者先是象大多数人那样丧失了它,但在后来的生活中又失而复得。
    这种创造力在我们的一些研究对象身上并不是以著书、作曲、创造艺术作品这些通常形式体现出来的,相反,它可能要低下得多。这种特殊类型的创造力作为健康人格的一种显现,仿佛是映在世界上的投影,或者,仿佛为这个健康人所从事的任何工作都涂上了一层色彩 。从这个意义本着。可以有富有创造力的鞋匠、木匠、职员。一个人会以源于自己性格本质的某种态度、精神来做任何一件事。一个人甚至能象儿童一样富有创造性地观照世界。
    在这里,为了讨论的方便,我将这个特性单独提出。仿佛它与那些引它出现和由它导出的特性是彼此分离的,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也许,我们现在讨论创造力时,只是从结果的角度来描述我们前面称为更强的新颖性、更深的洞察力和感觉效力的东西。这些人似乎更容易 看到真实的、本质的东西。正因为如此,他们相对于那些较为狭隘的人才具有创造力。
    并且,我们已经看到,这些人较少屈服于外界的压力和阻力,他们较为自由,一句话,较少适应社会上存在的文化类型。用积极的术语来表达就是:他们更自然、更具自发性和人性。别人在他们身上看到的创造力,也是这一点引出的结果之一。假如我们象在儿童研究中 那样,设想所有的人都曾经是自然的,并且他们的最深层本质也许现在仍然没有改变,但是,他们除了这种内在的自然性外还有一整套表 面的但却强大的约束,那么这种自然性肯定会受到控制以至不会出现得过于频繁。假如没有扼杀力量,我们也许能认为每个人都会显示出 这种特殊类型的创造力。
    2.15 对文化适应的抵抗
    从赞同文化和融合于文化这个单纯的意义上说,自我实现者都属于适应不良.虽然他们在多种方面与文化和睦相处,但可以说他们全都在某种深刻的、意味深长的意义上抵制文化适应,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内在地超脱于包围着他们的文化。由于在关于文化与人格的文献中 极少谈及抵制文化造型的问题,由于象里斯曼(Riesman)已明确指出的那样,保留剩余部分对于美国社会十分重要,这样,甚至我们并不充分的资料也显得比较重要了。
    总的看来,这些健康人与远不如他们的文化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其中至少可归纳以下一些成分;
    (l)在我们的文化中.所有这些人在选择衣服、语言、食物以及做事的方式时,都同样囿于表面习俗的限制。然而他们并不真正守旧,当然更非赶时髦。
    这个特殊的内在态度通常表现如下:一般来说社会上流行哪些习俗对于他们并没有多大妨碍、换一套交通规则也未尝不可。虽然他们也把生活弄得安宁舒适,但绝不至于过分讲究,小题大作。这里我们可再次看到这些人的一个普遍倾向:大多数他们认为不重要,不可改变,或对他们个人没有根本关系的事情他们都认可。由于我们的研究对象对鞋子和发型的选择,或在什么晚会上不太关心礼貌、举止和风度,别人往往会对他们耸耸肩膀.
    但是,既然这种勉强的接受并不是热情的认同作用,他们对于习俗的服从就往往是草率敷衍的。或者简捷行事以求干脆、坦率、节省精力,等等。在压力之中,当遵从习俗变得过于恼人或代价过于昂贵之时,表面的习俗就暴露了它那浅薄的面目。抛开它也就象抛开肩上 的斗篷一样容易。
    (2)从青年的或狂热的角度来说,这些人几乎无一可称为权威的反叛者。虽然他们不断地因不公正而爆发出愤怒,但他们对于文化并不显出主动的不耐烦,或者时而出现的、长期不断的不满,他们并不急于改变它。我的一个研究对象年轻时是个狂热的反叛者。他组织 了一个工会,而当时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工作,现在他已厌恶地绝望地放弃了这一切。由于他变得习惯于这个文化和时代中社会改革的缓慢,他最终转向了对青年的教育。其余的人表现了某种对文化进步的冷静的、长期的关心。这在我看来意味着承认变革的缓慢以及这种变 革的毋庸置疑的益处和必要性。
    他们的这种情况绝非缺乏斗争性。当急速的变革成为可能时,这些人可以立即表现出果断和勇气。虽然他们在一般意义上并不属于激 进派,但是我认为他们具有转向激进派的很大可能。首先,他们是一群知识分子(别忘了是谁选择了他们),其中大多数人已有了自己的使命,并且认为自己在为改良社会进行真正重要的工作。其次,他们是现实的,似乎不愿去做巨大的、但却无谓的牺牲。在真正斗争激烈的情况下。他们十有八九要放弃自己的工作而参加猛烈的社会行动,例如,德国和法国的反纳粹地下活动。我觉得,他们反对的不是斗争而是无效的斗争。
    经常提出讨论的另一点是关于享受生活、过得愉快的希望。这一点与全力以赴的狂热的反抗几乎水火不相容。在他们看来,后者牺牲过大。而又不能获得预期的微小的成果。他们大多数人在青年时期都有斗争的经历,都有急躁、热情的插曲,现在大多懂得对于急速变革 的乐观态度是波有根据的。这些人作为一个整体致力于在日常生活中以一种能被认可的、冷静的态度愉快地努力地从内部去改良文化,而不是从外部去反对它,或与之较量。
    (3)与文化分离的内在感情不一定是有意识的。但几乎在所有研究对象身上都有所表现,尤其在讨论作为整体的美国文化时,在同其他文化进行各种各样的比较时更是如此。实际上,他们似乎经常疏远它,仿佛他们不属于这种文化。热爱、赞同和反对、批评的不同比 例的混合,表明了他们依靠自己的眼光从美国文化中选择好的东西、拒斥坏的东西的情况。总之,他对文化进行权衡、分析、辨别,然后作出自己的决定。
    这种态度的确与一般的消极顺从文化造型大不相同,后者可在许多集权主义人格的研究中具有民族中心主义的研究对象身上发现。
    我们的研究对象独立于他人,喜欢独处(前面对此已有描述),对熟悉的和习惯的事物的需要反褊爱不象一般人那样强烈,这些情况或许都体现了他们独立于文化的特点。
    (4)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可以称为有自主性的人,他们受自己的个性原则而不是社会原则所支配。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他们不仅仅是或不单纯是美国人,而且广义地说,他们比其他人在更大程度上属于人类的成员。假如刻板地去理解,那么说这些人高于或超越了美国 文化就会引起误会。因为他们毕竟讲美国话、有美国人的行为方式和性格等等。
    然而,如果我们把他们同过分社会化(over-socialized)/亏为机器人化(robotiZed)或者种族中心主义相比较,我们就会压抑不住内心的激动而假定:这个研究对象小组不仅是另一个亚文化群的小组,而且还更少文化适应、更少平均化、更少模式化。这里有个程度问题,他们处在一个连续统一体之中,这个连续统一体是按照从对文化的相对接受到与文化的相对分离的顺序排列的。
    如果这个假定可以站得住脚,我们至少能够从它再推。出一个假设:在不同文化中较他人在更大程度上独立于自己文化的人们,不仅其民族性应该较弱,而且彼此之间在某些方面的相象程度庄稼高于本社会中发展不充分的同胞。当然,这又组出了关于什么组成了良好的 美国的问题.
    总而言之,观察结果表明,相对健康的人有可能在美国文化中产生。这就回答了“在有缺陷的文化中做一个健康人或好人是否可能? ”这样一个老问题。这些相对健康的人们凭借内在的自主与外在的认可之间的复杂结合得以生存,当然,其前提必须是。这种文化能够容忍拒绝完全文化认同的独立性。
    这当然不是理想的健康。显然,我们不完多的社会一直把约束和限制强加于我们的研究对象。这些约束和限制使他们不得不保留自己 的一些秘密。而他们越是保留自己的一些秘密,他们的自发性就越是减少,他们的某些潜能就越是不能实现。既然在我们的文化中只有很少人能够达到健康,那么这些达到健康的人就会因为他们自己的性质而感到孤独,从而加重自发性的降低,减少潜能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