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城之窗最新招聘:经络图与子午流注图ddddd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6 11:26:19

经络图与子午流注图

发表时间: 2007-5-03 16:01 作者: 威德先生 来源: 民间中医网 ngotcm.com

字体: 小 中 大 | 打印

一天内人体经络打开时间



21:00_23:00 三焦经
23:00-1:00 胆经(要上床睡觉)
1:00-3:00 肝经
3:00-5:00 肺经
5:00-7:00 大肠经(起床要喝水)
7:00-9:00 胃经(要吃早餐)
9:00-11:00 脾经(1个小时要喝一次水,慢慢饮)
11:00-13:00 心经(开心快乐)
13:00-15:00 肠经
15:00-17:00 膀胱经
17:00-19:00
19:00-21:00 心包经(适宜散步)

我也来说两句 查看全部评论 相关评论

  • 威德先生 (2007-5-03 16:12:03)

    一天内人体经络打开时间



    21:00_23:00 三焦经
    23:00-1:00 胆经(要上床睡觉)
    1:00-3:00 肝经
    3:00-5:00 肺经
    5:00-7:00 大肠经(起床要喝水)
    7:00-9:00 胃经(要吃早餐)
    9:00-11:00 脾经(1个小时要喝一次水,慢慢饮)
    11:00-13:00 心经(开心快乐)
    13:00-15:00 肠经
    15:00-17:00 膀胱经
    17:00-19:00 肾经
    19:00-21:00 心包经(适宜散步)
  • 威德先生 (2007-5-03 16:14:54)

    中医对人体五脏之一:心的理解与解说






    心位于胸中,隔膜之上,有心包裹护于外。心为神之居、血之主、脉之宗,在五行属火,配合其它所有脏腑功能活动,起着主宰生命的作用。故说:“心者,君主之官。”

    心的基本生理功能包括主血脉和主神志两个方面。其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窍为舌。心的经脉与小肠相连,互为表里关系。

    心外面有一层包膜,称心包络,简称心包,为心脏的外围组织。其经络与手少阳三焦经相连而成为表里关系。在生理功能方面,心包能通行气血,保护心脏免受伤害。因能代心行令,故又称为"心主"。

    由于心包裹护心脏,为心之屏障,所以中医学认为邪气伤心时,必首先伤害心包。故温病学中,将外感温热病中因热邪引起的神志昏迷、谵语等神志症状称为"热入心包"、"痰蒙心窍"。这些症状实际上是心脏的疾病。因此,一般认为心包不是一个独立的器官,它是附属于心脏的。


    心的附属功能


    (一)在志为喜

    藏象学说认为,人对外界信息引起情志变化,是由五脏的生理功能所化生,故把喜、怒、思、忧、恐称作五志,分属于五脏。

    心在志为喜,是指心的生理功能和精神情志的"喜"有关。喜,一般说来。对外界信息的反应,是属于良性的刺激,有益于心主血脉等生理功能。但是,喜乐过 度,则又可使心神受伤。从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状况来分析,又有太过与不及的变化,一般说来,心主神志的功能过亢,则使人喜笑不止;心主神志的功能不及,则 使人易悲。但由于心为神明之主,不仅喜能伤心,而且五志过极,均能损伤心神。

    (二)在液为汗

    由于汗为津液所化生,血与津液又同出一源,因此有"汗血同源"之说。而血又为心所主,故有"汗为心之液"之称。汗出太多则心慌的现象,也表明了这一点。

    (三)在体合脉,其华在面

    脉是指血脉。心合脉,即是指全身的血脉都属于心。心气的强弱,心血的盛衰,可从脉象反映出来。心合脉,成了切脉的理论根据之一。

    中医学认为,内在脏腑的精气盛衰、功能强弱,可以显露在体表组织器官上,称为荣华外露。五脏各有其华。心其华在面,是说心的生理功能是否正常以及气血 的盛衰,可以显露于面部色泽的变化上。人的面部血脉丰富、皮肤薄嫩,又易于观察,所以望面色常作为推论心脏气血盛衰的指标。若心的气血旺盛,则面色红润有 光泽。若心脏发生病变,气血受损,则常在面部有所表现。例如,心的气血不足,可见面色(白光)白、晦滞;心血瘀阻,则面部青紫;如血分有热,则面色红赤; 心血暴脱,则面色苍白或枯槁无华。

    (四)在窍为舌

    "窍"原意为孔洞,即孔窍。在中医学理论中,用来说明脏腑与体表官窍之间的内在联系,亦属于中医学整体观念的一部分。窍主要指头面部五个器官,即鼻、 目、口、舌、耳,包括七个孔窍。习惯上称为五官五官七窍。另外,前阴和后阴亦称为窍,故又有九窍的说法。五脏六腑居于体内,官窍居于头面、体表,但脏腑与 官窍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这种联系不仅表现在生理方面,而且在病理方面,也相互影响。

    心开窍于舌,是指舌为心之外候,又称舌为心之苗。舌主司味觉、表达语言。心的功能正常,则舌质柔软、语言清晰,味觉灵敏。若心有病变,可以从舌上反映 出来。故临床上常通过观察舌的形态、色泽的变化,来推论心的病理变化。例如,心血不足,则舌质淡白;心火上炎,则舌尖红赤,甚至舌质糜烂生疮;心血瘀阻, 则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热入心包或痰迷心窍,则可见舌强语謇。



    心的基本功能


    (一)主血脉

    心主血脉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全身的血,都在脉中运行,依赖于心脏的推动作用而输送到全身。脉,即血脉,是气血流行的通道,又称为"血之府"。心 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它推动血液在脉管内按一定方向流动,从而运行周身,维持各脏腑组织器官的正常生理活动。中医学把心脏的正常搏动、推动血液循环的 这一动力和物质,称之为心气。另外,心与血脉相连,心脏所主之血,称之为心血,心血除参与血液循环、营养各脏腑组织器官之外,又为神志活动提供物质能量, 同时贯注到心脏本身的脉管,维持心脏的功能活动。因此,心气旺盛、心血充盈、脉道通利,心主血脉的功能才能正常,血液才能在脉管内正常运行。若心的气血不 足,推动血液循环的力量减弱,则产生种种病变。例如,心血瘀阻、血脉阻滞,则出现心悸、胸闷,甚至心前区剧烈疼痛等心功能失调的症状。

    (二)主神志

    心主神志,即心主神明,或称心藏神。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神是指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是对生命活动的高度概括,如整个人体的形象以及面色、 眼神、言语、反应等,无不包含在神的范围。而心主神志之神,是指狭义之神,包括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等。现代医学认为,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属于 大脑的生理功能,是大脑对外界客观事物的反映。但是,中医学从整体观念出发,认为人体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是各脏腑生理活动的反映,因此把神分为五个方 面,分别与五脏相应。故《素问》说:"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人体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虽然与五脏都有关系,但主要还是归属于心 的生理功能。心是藏神之所,是神志活动的发源地。

    "心主神志"与"心主血脉"的生理功能也有密切的联系。这是因为,血液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所以,心的气血充盛,心神得养,神志活动才能正常,则精 神振奋,神志清晰,思考敏捷,反应迅速,能与外界环境协调统一。若心有病变,主神志的功能失常,即可出现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异常。例如,心的气血不 足,则必然影响到心神,表现为失眠、多梦、健忘、神志不宁;如血中有热,扰动心神,则表现为烦躁、谵语,甚至昏迷,不省人事;若痰火扰动心神,神志昏乱, 则表现为狂躁不安、哭笑无常、打人毁物、登高而歌、弃衣而走。以上这些论述,都表明心有病变,则会出现神志活动的异常表现。



    心的生理特性



    心的生理特性,可以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

    1、心为阳脏,而主阳气:心居上焦,属阳脏而主阳气。《血证论》说:“心为火脏,烛照万物。”即指心的阳气相当旺盛,既能温煦人体,又能推动血液运行,营 养全身,维持生命,凡脾胃之腐熟运化,肾阳之温煦蒸腾,以及全身水液代谢等,均依赖于心阳的温化作用。故古人把心脏比喻为天体的太阳。

    2、心与夏气相互通应:人与自然界是一个紧密联系着的统一整体,五脏分别与自然界的四时阴阳相通应。心与夏气相互通应,是与心为阳脏而主阳气的特性相一致 的。心的阳气在夏季最为旺盛,反应最强。如果心脏有病,适逢夏季自然界阳热之气滋助,则能病情缓解,特别是心阳虚衰患者,在夏季自觉症状多有减轻。
  • 威德先生 (2007-5-03 16:17:31)

    中医对人体五脏之一:肾的理解与解说






    肾位于腰部,在脊柱两旁,左右各一,故《素问》说:“腰者,肾之府。”由于肾藏先天之精,为脏腑阴阳之本,生命之源,故称肾为“先天之本”。

    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藏精,主生长发育和生殖;主水液、肾主纳气。其与其它组织器官的关系是:肾主骨、生髓、通于脑,齿为骨之余。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及二阴,在志为恐,在液为唾。肾与膀胱通过经脉的相互络属,构成表里关系。

    肾的附属功能



    (一)肾主骨、生髓、通于脑,齿为骨之余

    肾主骨、生髓的生理功能,实际上是肾之精气具有促进机体生长发育功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学认为,肾藏精,精生髓,髓藏于骨腔之中,髓养骨,促其生长 发育。因此,肾-精-髓-骨组成一个系统,有其内在联系。肾精充足,髓化生有源,骨质得养,则发育旺盛,骨质致密,坚固有力。反之,如肾精亏虚,骨髓化生 无源,骨骼失其滋养。在小儿,就会骨骼发育不良或生长迟缓,骨软无力,囱门迟闭等;在成人,则可见腰膝酸软,步履蹒跚,甚则脚痿不能行动;在老年,则骨质 脆弱,易于骨折等。 髓,有骨髓、脊髓、脑髓之分。藏于骨腔内之髓,称为骨髓。位于脊椎管内之髓,称为脊髓。位于颅腔中的髓,称为脑髓。这三种髓,均由肾精所化生。因此,肾中 精气的盛衰,不仅影响到骨的生长与发育,而且也影响到髓的充盈和发育。中医学认为"脑为髓之海",因为脊髓上通于脑,聚而为脑髓。肾精充沛,髓海满盈,脑 得其养,则精力充沛,思维敏捷,耳目聪明,记忆力强。反之,若肾精不足,髓海失充,在小儿,则表现为大脑发育不全,智力低下,或形成傻呆病;在成年人,多 表现为记忆力减退,精神萎顿,思维缓慢,头晕,眼花,耳鸣,失眠;严重者,则可发展成为健忘症。 牙齿属骨的一部分,故称"齿为骨之余"。既然牙齿与骨同出一源,所以牙齿也依赖于肾中精气所充养。肾精充足,则牙齿坚固、齐全。若精髓不足,则牙齿松动, 甚或脱落。对于牙齿松动等病证,临床上亦常采用补肾的方法治疗,多能获效。

    肾主骨这一理论,近年来通过实验研究,也进一步得到充分的证实。例如研究发现,某些补肾药物,能增加骨的坚韧度,对于某些骨折的病人,采用补肾的方药治疗,多能加速骨质愈合。近年来,根据肾主骨的理论,从治肾入手,治疗多种骨的病变,都取得满意疗效。

    (二)其华在发

    "发"指头发。肾其华在发,是指肾的精气充盛,可以显露在头发上,即发为肾之外候。故《素问》说:"肾之合骨也,其荣发也。"发的生长与脱落,荣润与枯 槁,不仅和肾中精气的充盛程度有关,而且还和血液的濡养有关。所以,又有"发为血之余"的说法。但头发的生长,根本在于肾,这是因为肾藏精,精能化血而充 养头发的缘故。因此,头发的荣枯、黑白等变化常随着肾中精气盛衰的变化而变化。从幼年时期开始,肾的精气开始充盛,头发开始生长;青壮年时期,肾的精气旺 盛,因而头发乌黑发亮,到了老年,肾中精气渐衰,故头发变白,枯槁少华,容易断落。这些都属于正常的生理变化。在临床所见,凡未老先衰,头发枯萎,或早脱 早白者,多与肾中精气亏损有关。 (三)开窍于耳及二阴

    肾窍和其余四脏之窍不同,它有上窍和下窍之分,在上开窍于耳,在下开窍于二阴。

    耳是听觉器官。听觉灵敏与否,与肾中精气的盛衰有密切关系。只有肾精充足,才能使听觉灵敏。故《灵枢》说:"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若肾精不足,则可引起耳的听力减退,甚或耳聋。至于老年人的耳聋失聪等,则是由肾中精气生理性衰减所致。

    二阴,包括前阴和后阴。前阴,指外生殖器,有排尿和生殖功能。尿液的排泄虽由膀胱所主,但仍靠肾的气化功能才能维持正常。因此,排尿异常的病症,如小便清 长,尿频,遗尿,尿失禁,少尿,尿闭,尿余沥等,常责之于肾气虚。生殖系统功能也受到肾功能影响,如肾虚则会出现阳痿,遗精,早泄等症。后阴,即肛门,主 要排泄大便。粪便的排泄,虽然主要和大肠、脾等有关,但也与肾的气化、温煦、封藏功能有关。因此,肾病时,常影响到粪便的排泄。例如,肾阴虚,可见大便秘 结;肾阳虚则大便溏泻;肾气不固,则久泄滑脱。

    肾的生理功能



    (一)肾藏精,主人体的生长发育与生殖

    精是人体内最宝贵的物质之一。在中医学理论中,精的运用甚为广泛,归纳起来,其含义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精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就是说,人体的各 脏腑组织器官,均是由精这种物质构成,先有了精,在此基础上才有了胚胎的发育,生命的产生。故《灵枢》说:"人始生,先成精。"二是指精为人体生长、发育 及各种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即是说,人出生后,由幼年、青年到壮年、老年,都不断地消耗精微物质,"精"即是对这些精微物质、营养成分的概括。

    藏精,是肾的主要生理功能,即是说肾对于精气具有闭藏作用。肾所藏的精,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两部分。所谓"先天之精",即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 精,它是构成胚胎发育的原始物质,具有生殖、繁衍后代的基本功能,并决定着每个人的体质、生理、发育,在一定程度上还决定着寿命。在出生离开母体后,这精 就藏于肾,成为肾精的一部分,它是代代相传、繁殖、生育的物质基础。所谓"后天之精",即指脏腑之精,是饮食水谷所化生的各种精微物质。因为这精来源于出 生后,依赖于脾胃所化生,故称之为"后天之精"。它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营养物质,主要分布到五脏六腑、皮毛筋骨,以发挥其滋养濡润作用。其通过代谢平衡 后所剩余的部分,则输注到肾脏,成为肾精的一部分。

    后天之精的化生,依赖于先天之精的资助,先天之精亦依赖于后天之精的补充,才不致耗尽。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是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二者相辅相 成,从而保证了肾精的充盛。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的来源虽然有异,但均藏于肾,二者是不能截然分开的。所以肾精的盛衰,除了和先天条件有关外,还和后天营养 是否充盛有密切关系。

    肾藏精的生理功能十分重要,是生养身体的根本。而肾所藏之精属于物质,这种物质又可转化为功能,即肾精能化气,肾精所化之气,称为肾气。肾气保证了人体的健康功能。肾中精气的盛衰,决定着人体的生长、发育过程和生殖机能的旺盛与衰减。

    肾主生殖 人体的生殖机能包括两个方面,即性功能和生殖能力,它是繁衍后代、代代相传的根本保证。中医学认为,人体的生殖机能,主要和肾有关。一方面,肾藏精,肾精 是人体胚胎发育的基本物质,是生命起源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肾精又能促进生殖器官发育,使生殖机能成熟并维持生殖机能旺盛不衰。

    人在出生以后,由于先天之精不断得到后天之精的滋养,肾的精气逐渐充盛,发育到青春期,体内就产生了一种促进生殖机能成熟的物质,中医学称之为"天癸"。 所谓天癸,乃是一种促进性腺发育成熟的物质。它来源于男女之肾精,主要由先天之精所化,又不断得到后天之精的滋养和充盈。天癸能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与生 殖。当天癸发展到一定水平时,则男子出现排精现象,女子按时排泄月经,男女性机能开始成熟,并已具备生殖能力。此后,随着年龄的变化,肾精由充盛而逐渐衰 减,天癸也逐渐减少,生殖能力逐渐减弱,直至丧失。由此可见,天癸的盛衰主要依赖于肾中精气的盛衰,而人体的生殖机能,主要通过天癸而发挥作用。既然肾中 精气的盛衰,直接影响到人体的生殖机能,所以当肾中精气衰减时,就会导致性机能和生殖机能的异常。而对于性机能和生殖机能的病变,也往往采用填补肾精的方 法治疗。 肾主生长发育 人体的整个生长、发育过程,均和肾中精气的盛衰存在着极其密切的内在联系。人从幼年开始,肾中精气开始充盛,人体生长、发育迅速,生机活泼,在七、八岁 时,由于肾中精气的逐渐充盛,出现了齿更发长的生理变化。到了青壮年,肾中精气更加充盛,不仅具备了生殖能力,而且身体强壮,筋骨坚强,精神饱满,牙齿坚 固,头发黑亮,处于人生中身体最强壮的时期。进入老年,由于肾中精气开始衰减,人的形体逐渐衰老,不仅生殖机能丧失,而且头发斑白,牙齿动摇,弯腰驼背, 步履不稳,耳聋失聪,面憔无华。

    既然肾中精气的盛衰,决定着人体的生长、发育,那么在肾中精气不足时,往往出现生长发育方面的异常。如在幼年时期,肾中精气不足,则可致生长、发育迟缓, 智力低下,或"五迟"(立迟、行迟、齿迟、语迟、发迟)、"五软"(手足软、头软、颈软、肌肉软、口软);在成年时期,如肾中精气亏损过度,则可未老先 衰,表现为发脱齿摇,头晕耳鸣,记忆力减退,性功能衰弱。因此,临床上常采用补肾精的方法治疗,能获得一定疗效。另外,在肾主生长发育这一理论的指导下, 对于抗衰老的预防,历代医家都极为重视调补肾脏,目前研制的抗衰老药物,尤以补肾者为多。

    肾藏精,肾精化生肾气,肾精充足,则肾气旺盛;肾精亏损,则肾气衰弱。肾精与肾气互为体用,故有时将二者合称为精气。肾中精气是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对机 体各种生理活动均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故肾被看作"先天之本"。从阴阳属性来分,精属有形,为阴;气属无形,为阳。所以亦称肾精为肾阴,称肾气为肾阳,又 称"元阴"和"元阳"。肾阴是一身阴液的本源,对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起着滋润、濡养作用。肾阳是一身阳气的根本,它对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起着温煦和推动作 用。肾之阴阳是人体各脏腑阴阳的根本。由于阴阳同居肾中,故肾又被称为"水火之宅"。

    (二)主水液

    肾主水液,主要是指肾脏具有主持和调节人体水液代谢的生理机能。人体水液代谢的调节,虽然与肺、脾、肝、肾等多个脏腑有关,但起主导作用的是肾,肾对水液代谢的调节作用,贯穿在水液代谢过程的始终。

    肾主水液功能主要是通过肾的气化作用来实现的。所谓"气化",是指肾中阳气的蒸化作用。肾阳蒸化水液,使水能气化,又能使气聚而为水,以利于水液在体内的升降出入、布散排泄,从而使水液代谢维持正常。具体来说,肾主水液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是升清降浊。在水液代谢过程中,水液有清浊之分,所谓"清者",即指含有营养成分的部分水液;所谓"浊者",即指含有各种代谢废物的水液。清者上升, 浊者下降,是水液在体内气化的基本规律。水液代谢,首先是通过脾胃的受纳、消化和运化,其精微部分转输于肺,通过宣发肃降,使清者上升,浊者下降归于肾。 归于肾的水液虽名为浊,但其中仍含有清的部分,故在肾阳蒸化作用下,浊中之清可进一步蒸腾气化,复上升于肺,再次布散周身,这种生理过程,称为"肾的升清 功能"。而其中的浊中之浊,则注入膀胱为尿,这个生理过程称为"肾的降浊功能"。因此,在肾的气化作用下,清升浊降,促进着体液的代谢,维持着人体水液代 谢的平衡。

    其次是司膀胱开合。膀胱的主要功能是贮尿、排尿,与肾的气化作用密切相关。贮尿要依靠肾气的固摄能力,排尿也要依靠其控制能力,故称此作用为肾司膀胱开合。开,则使尿液顺利排出体外;合,则使水津保留于体内,维持体内水液量的相对恒定。

    另外是对肺、脾、肝、三焦等脏腑的功能活动有促进作用。肾阳为一身阳气的根本,是各脏腑功能活动的强大动力,只有在肾中阳气的温煦和蒸化作用下,脾运化水 湿,肺通调水道,肝疏泄水液,三焦司水道之决渎,以及上述膀胱适度开合等,方能并行不悖,各守其职,协调一致,维持水液代谢的平衡。若肾有病变,失去主水 之功能,往往会影响水液代谢,使之发生紊乱,出现尿少,水肿等病理表现。若肾阳不足,失去温化蒸腾作用,则表现为小便清长或尿量明显增多等症。

    (三)主纳气

    肾主纳气,是指肾具有摄纳肺所吸入之清气而调节呼吸的功能,防止呼吸表浅,保证体内外气体的正常交换。

    人体的呼吸虽然由肺来主司,还必须有肾的参与才能维持正常。具体来说,由肺吸入之清气必须下达于肾,由肾来摄纳,方能保持呼吸运动的深沉和平稳,从而保证 体内外气体得以正常交换。只有肺肾协调一致,呼吸功能才会正常。实际上肾主纳气是肾的封藏作用在呼吸运动中的具体体现。因此,肾的纳气功能正常,则呼吸均 匀和调。如果肾的纳气功能减退,摄纳无权,则肺吸入之清气上逆而不能下行,即可出现呼吸表浅,动则气喘,呼多吸少,或呼吸困难等病症。从临床实际来看,往 往在慢性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等疾患中,可见到"肾不纳气"的征象,治疗常用补肾纳气的方法,多可获得较好的效果。



    肾的生理特性



    肾的生理特性,主要有两个方面:

    1、肾性潜藏,为固摄之本。在五脏之中,肾的位置最下,而在生理功能方面主藏蓄阴精,又主命火。肾精宜藏,最忌耗泄损伤,命火宜潜于水中,不宜升腾。所 以,在古代,以潜藏蛰伏之意比喻肾的生理特性。正是由于肾的封藏固摄作用,使体内精微物质得以保留,元阴元阳得以闭藏,人的生命力才能旺盛,身体才能健 康。若肾有病变,使肾的封藏、固摄机能失职,就会引起阴精过度耗损妄泄病症,表现为遗精、带下、滑胎、尿浊、尿甜等。

    2、肾与冬气相通应。在五脏之中,肾属阴中之阴,而冬季阴气最盛,故肾与冬气相通应。表现在病理方面,肾的病变,在自然界之气的滋助下,在冬季易于好转,病人的自我感觉亦较为舒服些。当然冬季气候变化过于剧烈,对肾也容易产生损害作用。
  • 威德先生 (2007-5-03 16:18:38)

    中医对人体五脏之一:脾的理解与解说






    脾位于中焦,在膈之下,脾主运化水谷精微,为人身气血生化之源,故被称为"仓廪之官"、"后天之本"。

    脾气主升,具有运化水谷、水湿之功,并能统摄血液,是消化系统的主要脏腑之一。其在志为思,在液为涎,在体合肌肉、主四肢,在窍为口,其华在唇。其经脉与胃相连,形成表里关系。

    脾的附属功能



    (一)在志为思

    思,即思考、思虑,是人体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一种状态。正常的思考问题,对机体的生理活动并无不良影响,但思虑过度,所思不遂则伤脾。《素问》说:"思则气结。"脾气结滞,则见不思饮食,脘腹胀闷,影响运化升清和化生气血的功能,而导致头目眩晕、烦闷、健忘、手足无力等。

    (二)在液为涎

    涎为口津,唾液中较清稀的称作涎,它具有保护口腔粘膜,润泽口腔的作用,在进食时分泌较多,有助于食品的吞咽和消化。在正常情况下,涎液上行于口,但不溢于口外。若脾胃不和,则往往导致涎液分泌急剧增加,而发生口涎自出等现象,故说脾在液为涎。

    (三)在体合肌肉、主四肢

    《素问》说:"脾主身之肌肉。"脾主肌肉是指脾能维持肌肉的正常功能。而脾之所以能维持肌肉的正常功能,是和脾主运化的功能分不开的。脾主运化水谷精微和 津液,以化生气血,并将其输送布散到全身各处之肌肉中去,以供应肌肉的营养,保持肌肉活动的充足能量,使肌肉发达丰满,壮实有力。若脾的运化功能失职,肌 肉失去滋养,则肌肉逐渐消瘦,甚则痿软松驰。临床上,对某些慢性病,特别是消化系统慢性病变,使身体逐渐消瘦者,大多根据"脾主肌肉"这一理论,从健脾益 气入手治疗,往往能改善身体虚弱状态,取得满意效果。

    四肢,相对躯干而言,是人体之末,故称为"四末"。四肢也需要脾气输送水谷精微,以维持其正常生理活动。当然,四肢活动和肌肉的强弱也有密切的关系。所 以,脾气健运,营养物质充足,则四肢肌肉丰满,活动轻劲而有力。若脾虚,运化功能失职,四肢肌肉失养,则肌肉痿软,四肢无力,甚则产生痿证。

    (四)在窍为口,其华在唇

    脾开窍于口,是指人的饮食、口味等与脾的生理功能有关。若脾气健运,则食欲旺盛、口味正常。反之,若脾有病变,则容易出现食欲的改变和口味的异常,如食欲 不振、口淡乏味等。若湿困脾气,则可出现口甜、口粘的感觉。脾主肌肉,又为气血化生之源,口唇亦由肌肉所组成。因此,口唇的色泽不但是全身气血盛衰的反 映,又与脾运化功能是否正常有密切的关系。脾失健运,气血旺盛,则口唇红润,有光泽。若脾虚不运,气血不足,则唇淡白不泽,或者萎黄。

    脾的生理特性



    脾的生理特性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1、喜燥而恶湿。脾之所以喜燥恶湿,是与其主运化水湿的生理功能有密切关系。脾胃在五行中属土,但按阴阳来分类,脾为阴土,胃为阳土。脾的阳气易衰,阴气 易盛,脾又主运化水液,然湿邪侵犯人体,最易伤害脾阳。脾阳虚衰,不仅可引起湿浊内困,还易引起外湿侵袭。故《临证指南医案》说:“湿喜归脾者,与其同气 相感故也。”脾喜燥恶湿的理论,具有临床指导意义,即在治疗脾虚湿滞的病证时,宜用燥湿化湿之品。

    2、脾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脾位于人体中焦,心肺居其上,肝肾居其下。所以人体气机升降运动,皆以脾为其枢纽。心肾相交,水火既济,心阳下降,肾阴升腾,也 以脾为升降之枢。五脏之精,悉运于脾,脾旺才能清气上升布散。肝气升于左,肺气降于右;肺气通调水道,肾之气化蒸腾,无不以脾为枢纽。故脾胃互相配合,升 降协调,则使气血水津布散通利,气机升降得宜,生发之机旺盛。若脾虚气弱,枢机不利,则种种病变莫不由之而生。对此种病变,总以调整脾胃,转动枢机为要。

    3、脾与长夏相应。春夏属阳,秋冬属阴,而长夏季节居于夏秋之交,为阴之始。长夏季节,湿气当令,而脾为至阴之脏,故脾气旺于长夏,脾病则在长夏季节可以好转,但长夏湿气过盛,又容易损伤脾脏。


    命 门



    命门之词,始见于《内经》,系指眼睛和睛明穴。如《灵枢·根结篇》说:“太阳根于至阴,结于命门。命门者,目也。”将命门作为内脏提出,则始于《难经》。 命门究竟指的是什么,是一个有实质形体的器官?还是指一种功能?它与肾有什么关系?它的位置在何处?历代中医文献,有关命门实质的论述颇不一致,对命门的 认识未能统一。现将历代医家的主要观点归纳如下:

    1、右肾为命门说:《难经·三十六难》提出:“肾两者,非皆肾也,其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难经·三十九难》又说:“其左为肾,右为命门,命门者,诸 精神之所舍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其气与肾通。”这对命门的重要意义和生理功能作了简单的论述。从这段论述中可看出它包括着三方面的意义:其一,是 说明命门在人体中的重要性,“精神之所舍”,是人体生命的根本,是维持生命的门户,故称命门;其二,是指出了它的功能,具有男子藏精,女子系胞的重要作 用,说明人体生殖机能在于命门;其三,是说明肾与命门相通,两者虽有左右之分,但在生理功能上是难以分割的,也就是说命门具有肾的功能,肾也具有命门的功 能。 2、两肾之间为命门说:以命门独立于两肾之外,位于两肾之间者,其中以赵献可为首倡。赵氏认为命门的功能,就是真火,主持人体一身之阳气。赵氏与张景岳同 为明代时人,命门为真火的论点同出一辙。这种观点一直影响到清代。

    3、两肾俱为命门说:元·滑寿虽承认左肾为肾,右肾为命门,但他又认为:“命门,其气与肾通,是肾之两者,其实则一尔。”至明·虞抟在《医学正传·医学或 问》中则明确指出“两肾总号命门”。明·张景岳强调说:“命门为元气之根,为水火之宅。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他还强调了命 门之中具有阴阳、水火二气,从而发挥阴阳、水火的相互制约、相互为用的作用。

    4、命门为肾间动气说:此说虽然认为两肾中间为命门,但其间非水非火,而只是存在着一种原发动之机。同时认为命门并不是一个具有形质的脏器。倡此说者首推 明代孙一奎,他认为命门的部位虽在两肾之间,但它不过为肾间动气之所在,是一种生生不息,造化之机枢而已。肾间动气虽为脏腑之本,生命之源,但不能认为是 火。

    对命门的认识虽有不同的见解,但对其生理功能的认识却基本一致。命门的主要功能是元气的根本,是人体热能的发源地,对各脏腑组织器官具有温煦生化作用,能 促进各脏腑的功能活动。另外,命门又与人体的生殖功能、性功能有关。命门火衰,除见到一般肾阳虚的症状外,还可以见到性功能衰弱和生殖功能减退的表现。从 临床上看,命门不足的临床表现与命门不足的见证基本一致。在治疗方面,补命门之火的药物,又多具有补肾阳的作用。因此,简而言之,命门之火与肾阳基本相 同,之所以作为命门,主要是强调其重要性而已。
  • 威德先生 (2007-5-03 16:20:39)

    中医对人体五脏之一:肝的理解与解说





    肝位于腹腔,膈膜之下,右胁之内。肝为魂之处,血之藏,筋之宗,在五行属木,主动主升,被称为“将军之官”。

    肝的生理功能为主疏泄,又主藏血,与人的情志活动有关,并促进人体的消化和气、血、水的正常运行。故其生理特性可概括为: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肝喜条达而恶抑郁。

    肝在志为怒,在液为泪。主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其经脉络于胆,与胆相表里。

    肝的附属功能



    (一)主筋,其华在爪

    筋,即筋膜,包括肌腱、韧带等组织结构。筋膜附于骨而聚于关节,是联结关节、肌肉,专司运动的组织。肝主筋,是说全身筋膜的弛张收缩活动与肝有关。中医学 认为,人体筋膜的营养来源于肝脏。如《素问》说:"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因此,肝的血液充盈,筋膜得养,功能才能正常,从而使筋力强健,运动 有力,关节活动灵活自如。故又说:"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若肝有病变,肝血不足,筋膜失养,可引起肢体麻木,运动不利,关节活动 不灵或肢体屈伸不利,筋脉拘急,手足震颤等症。在热性病中,若邪热劫伤阴津、血液,筋膜失其滋养,则可引起四肢抽搐,角弓反张,颈项强直等,中医学称为" 肝风内动"。故《素问》说:"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病强直,皆属于风"。正因为风证与肝的关系最为密切,故又有"肝为风木之脏"的说法。

    由于肝主筋,与运动有关,因此,又有"肝为罢极之本"的说法。"罢极",即指耐受疲劳之意。人的运动能力属于筋,又称之为"筋力"。因肝藏血,主筋,所以肝为人体运动能力的发源地。

    爪,包括指甲和趾甲。中医学认为,爪甲是筋延续到体外的部分,故又称"爪为筋之余"。肝血的盛衰,常反映于爪甲。肝的阴血充足,筋膜得养,则爪甲坚韧,光 泽红润,富有华色。若肝血不足,爪甲失其滋养,则爪甲苍白,软薄,或枯而色夭,容易变形,脆裂。故《素问》说:"肝之合筋也,其华在爪。"在临床上即可根 据爪甲色泽的荣枯等变化,来推论肝的气血盛衰。而爪甲的病变,也多从肝脏辨证论治。

    (二)开窍于目

    肝的经脉上联于目系,目的视力主要依赖于肝血的滋养。故《素问》指出:"肝受血而能视。"由于肝与目有极为密切的关系,所以肝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常常可 以从眼目中反映出来。在临床实践中,很多目疾常从肝治疗。肝血不足则视物昏花,或夜盲;肝阴亏耗,则双目干涩,视力减退;肝火上炎,可见目赤肿痛;肝阳上 亢,可见目眩;肝风内动,可见目睛斜视和目睛上吊;肝胆湿热,可出现巩膜黄染等。

    目虽为肝之窍,但其它脏腑之精气盛衰亦可从目上反映出来。故《灵枢》说:"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目与五脏六腑皆 有关系。双目明亮有光,则反映脏腑精气充盛。在脏腑之中,除了肝与目有密切关系外,心和肾与目关系也很密切。例如,心火上炎可引起眼睛肿痛,肾阴虚亏可引 起视力减退。

    肝的生理功能



    (一)主疏泄

    所谓"疏泄",即指疏通、畅达、宣散、流通、排泄等综合生理功能。古代医家以自然界树木之生发特性来类比肝的疏泄作用。自然界的树木,春天开始萌发,得春 风暖和之气的资助,则无拘无束地生长,舒畅条达。肝就象春天的树木,条达疏畅,充满生机。其舒展之性,使人保持生机活泼。

    肝主疏泄这一生理功能,涉及范围很广,一方面代表着肝本身的柔和舒展的生理状态,另一方面主要关系着人体气机的调畅。人体各种复杂的物质代谢,均在气机的 运动"升降出入"过程中完成。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调畅,气血调和,经脉通利,所有脏腑器官的活动正常协调,各种富有营养的物质不断化生,水液和糟粕 排出通畅。若肝失疏泄,气机不畅,不但会引起情志、消化、气血水液运行等多方面异常表现,还会出现肝郁、肝火、肝风等多种肝的病理变化。
    现将肝主疏泄在人体生理活动中的主要作用分述如下:

    ①调节情志活动

    人的情志变化,是大脑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在中医理论中,人的情志活动,除了为心所主宰外,还与肝的疏泄功能有密切的关系。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气机调畅,方 能保持精神乐观,心情舒畅,气血和平,五脏协调。反之,若肝主疏泄功能障碍,气机失调,就会导致精神情志活动的异常,表现为如下两方面:一是肝的疏泄功能 减退,导致人体气机阻滞不畅,不但出现胸胁、两乳的胀闷疼痛,同时还可出现郁郁寡欢,闷闷不乐,情绪低沉,多疑善虑等病理现象,中医称之为"肝郁",或" 肝气郁结"。二是肝的疏泄功能太过,情志亢奋,出现头胀头痛,面红目赤,急躁易怒,甚则不能卧寐等症状,中医称之为"肝火亢盛"。此外,肝调畅情志与肝藏 血密切相关。"肝藏血","血舍魂",肝血充足,肝体得到肝血的滋养,则疏泄功能正常,方能很好地调节情志活动。若肝血亏损,疏泄无权,则出现种种情志活 动异常的病症,如惊骇多梦,卧寐不安,梦游等。肝疏泄失职,可引起情志的异常。反之,也可因外界七情的刺激,特别是郁怒,或在长久反复的不良刺激下,引起 肝的疏泄功能失常,产生肝气郁结或气滞血瘀的病理变化。因此,中医学又有"肝喜条达而恶抑郁"、"暴怒则伤肝"的说法。

    ②助消化吸收

    人体的消化功能,包括对饮食物的受纳和腐熟、水谷精微的输布和吸收等生理、生化过程。这些生理活动,虽然主要由脾胃主管,但也需要得到肝主疏泄的促进作 用,方能维持消化的过程顺利进行。归纳起来,肝助消化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下述两个方面:一是肝能促进胆汁的生成和排泄;二是维持脾胃气机的正常升降。

    胆附于右肝叶之后,胆内储藏胆汁,具有较强的消化饮食物的作用。胆汁的生成、排泄都依靠肝之余气,通过疏泄作用,溢入于胆,聚合而成。肝疏泄正常,气机调 畅,胆道畅通,胆汁方能顺利排入消化道,以起到帮助消化的作用。若疏泄失职,胆汁分泌和排泄异常,常出现黄疸,口苦,呕吐黄水,胁肋胀痛,食欲减退等症。 这说明胆汁的分泌和排泄代表了肝疏泄功能的一个重要方面。

    另外,肝助消化作用还表现在协调脾胃的正常升降方面。脾与胃同居中焦,脾主升,胃主降,只有脾升胃降协调,饮食物的消化过程才能正常。而脾胃的正常升降不 仅与脾胃本身的生理活动有关,而且还和肝主疏泄的功能活动有密切联系。所以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是脾胃正常升降,维持消化机能旺盛的一个重要条件。若肝的疏 泄功能异常,则不但影响胆汁的生成和排泄,而且还会导致脾胃的升降机能紊乱。如脾不升清,在上发为眩晕,在下发为飧泄;如胃不降浊,在上则发为呕逆嗳气, 在中则为脘腹胀满疼痛,在下则为便秘。前者称为"肝脾不和",后者称为"肝气犯胃",二者可统称为"木旺乘土"。对此,临床常采用疏肝理气、调和脾胃的方 法予以治疗。

    ③促进气、血、水的正常运行

    气、血、水等物质在体内处于不停的流行状态。气、血、水流行通利状态,除了和心、肺、脾、肾等脏腑的生理活动有关外,还和肝的生理功能有密切的关系。例 如,气的正常运行,要依靠肝的疏泄功能,因为疏泄功能直接影响气机的调畅。肝主疏泄,气的运行通利,气的升降出入才能正常。若肝的疏泄功能失职,气机不 畅,气的运行则发生障碍,可出现气滞不行的病理变化,出现胸、胁、乳房胀痛等症状,对此,多采用疏肝、理气的方药治疗,常能获得满意的效果。

    气是血的运行动力,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这里所说的气,除了与心气的推动、肺气助心行血、脾主统摄血行等作用有关外,还与肝主疏泄的功能有关。若疏泄正常,血液循环则保持通利状态。若疏泄失职,通利作用失常,则出现血瘀等种种病症,如胸胁刺痛,并积肿块,月经不调等。

    肝的疏泄通利作用在促进水液代谢、保持水液代谢平衡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肝调节水液代谢,主要体现在调畅三焦气机,维持三焦水道通畅,使水液易于流行 等方面。如肝的疏泄失职,气机失调,不但影响到三焦水道的通利,使水液的输布排泄障碍,而且气滞则血瘀,瘀血阻滞脉道,进一步阻遏气机,而致水湿停留于人 体某些部位,留而为饮,凝而为痰,痰气互结,又可形成痰核、瘰疬。如水湿停留于胸腹腔,则形成胸水和腹水症。

    肝主疏泄的这三个方面,是相互之间密切联系的。例如,情志障碍可影响胆汁的分泌和排泄,同样又可影响脾胃的消化功能。胆汁的分泌排泄功能障碍也可影响消化 功能。情志不调,又可影响气血、水液的运行,反之,气血运行不利,也可影响情志活动。所以,这三个方面是不能孤立地看待的,只有互相结合全面去看,才能在 临床实践中正确理解肝的疏泄功能。

    (二)主藏血

    肝藏血是指肝脏具有储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人体的血液由脾胃消化吸收来的水谷精微所化生。血液生成后,一部分运行于全身,被各脏腑组织器官所利用,另一部分则流入到肝脏而储藏之,以备应急的情况下使用。

    在一般情况下,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的血流量是相对恒定的,但又必须随人体的机能状态及气候变化的影响,而发生适应性调节。例如,人体在睡眠、休息等安静状 态下,机体各部位对血液的需求量就减少,则一部分血液回归于肝而藏之。当在劳动、学习等活动量增加的情况下,人体对血液的需求量就相对增加,肝脏就把其储 藏的血液排出,从而增加其有效血循环量,以适应机体对血液的需要。

    正因为肝有储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生理功能,故又有"肝为血海"的说法。所以人体各部位的生理活动,皆与肝有密切关系。如果肝脏有病,藏血功能失常,不仅会 出现血液方面的改变,还会影响到机体其它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藏血功能失常,主要有两种病理变化:一是藏血不足,血液虚少,则分布到全身其它部位的血 液减少,不能满足身体的生理需要,因而产生肢体麻木,月经量少,甚至闭经等;二是肝不藏血,则可导致各种出血,如吐血、咳血、衄血、崩漏等。

    另外,藏象学说中还有"肝藏魂"之说。魂乃神之变,是神所派生的,它们都以血为其主要物质基础。心主血脉而藏神,肝藏血,血舍魂。肝藏血的功能正常,则魂有所舍。若肝血不足,心血亏损,则魂不守舍,可见惊骇多梦,夜寐不安,梦游,梦呓以及出现幻觉等症。

    综上所述,肝能藏血,又主疏泄,而这两种功能之间,又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密切关系。表现在生理方面,则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气行血行,血方能归 藏。肝血充足,肝之阴血又能制约肝之阳气,使其不致于疏泄太过。表现在病理方面,藏血与疏泄的病变常相互影响。如肝失所藏,血虚阴不足,血不养肝,则肝的 疏泄功能失常,可表现为情绪易于激动,烦躁不宁或性情抑郁沉闷,睡眠多梦,同时又可见到胸胁隐痛,月经不调等症。

    肝的生理特性



    肝的生理特性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所谓“刚”,有刚强躁急之意。古人把肝比喻为“将军”,用将军的刚强躁急、好动不静的性格来形容肝的生理特性。正由于肝为刚 脏,所以肝有病变时,则其气易动易亢。因此,又有肝“体阴而用阳”之说。所谓“体阴”,一是指肝为藏血之脏,血属阴;二是说肝属脏,位居于下,故属阴。肝 的生理功能,依赖于肝的阴血滋养才能正常。肝为刚脏,非柔润不能正常。所谓“用阳”,一是说在生理上,肝内寄相火,为风木之脏,其气主升主动,动者为阳; 二是说在病理上,肝阴、肝血易虚,肝阳易亢。当肝有病时,常可见到阳气亢逆及动风之象,如眩晕,筋膜拘挛,甚则抽搐等。另外,肝失疏泄,又可引起气滞血 瘀。肝气郁久化火,耗伤肝阴、肝血,肝之阴血虚损又可引起肝阳上亢。一般而言,在病理过程中,诸脏之阳气皆易偏于虚,唯有肝之阳气易亢。而肝阴和肝血又常 偏虚。所以又有“肝气、肝阳常有余,肝阴、肝血常不足”的说法。 2、肝喜条达而恶抑郁。肝属木,应自然界春生之气,宜保持柔和、舒畅、升发、条达,既不抑郁也不亢奋的充和之象,才能维持正常的疏泄功能。而暴怒,或抑郁 的精神状态,低沉的情绪,最易影响肝的疏泄功能。暴怒可致肝阳亢逆,出现面红目赤,头胀头痛;情绪低沉,则肝气郁结,气郁日久,又可化火生热,导致肝火、 肝风等病变。

    3、肝与春气相应。人与天地相参,则肝应春气。春季万物复苏,欣欣向荣,有利于肝气升发、调畅。肝的病变,在春季,得自然界少阳之气滋助,可逐渐好转。但如果自然界春季风气太盛,则可对肝产生不利的影响。
  • 威德先生 (2007-5-03 16:21:41)

    中医对人体五脏之一:肺的理解与解说







    肺居胸中,在诸脏腑中,肺的解剖位置最高,故称"华盖"。华盖原指古代帝王所乘车子的伞形遮蔽物,在此引申为肺的位置最高,居于诸脏腑之首。

    肺叶娇嫩,不耐寒热。易被邪侵,故又称"娇脏"。肺在五行属金,专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主治节,协助心君调节气血运行,故称"相傅之官"。

    其附属功能为:在志为忧(悲),在液为涕,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在窍为鼻。肺的经脉与大肠相连,互为表里关系。



    肺的附属功能


    (一)在志为忧(悲)

    以五志分属五脏来说,肺之志为忧(悲)。忧愁和悲伤,均属非良性刺激的情绪反映,它对于人体的主要影响,是使气不断地消耗。由于肺主气,所以悲忧易于伤肺。反之,在肺气虚时,机体对外来非良性刺激的耐受性就下降,而易于产生悲忧的情绪变化。

    (二)在液为涕

    涕是由鼻粘膜分泌的粘液,并有润泽鼻窍的功能。鼻为肺窍,正常情况下,鼻涕润泽鼻窍而不外流。若肺寒,则鼻流清涕;肺热,则涕黄浊;肺燥,则鼻干。

    (三)在体合皮,其华在毛

    所谓"合",即配合之意。皮毛,包括皮肤、汗腺、毫毛等组织,为一身之表,是抵御外邪侵袭的屏障。肺与皮毛的相合关系主要体现在下述两个方面:一是肺主气 属卫,具有宣发卫气,输津于皮毛等生理功能,从而滋润、温养皮毛;二是皮毛与肺配合,协调肺的呼吸作用。皮毛汗孔的开合,具有宣散肺气和调节呼吸的作用, 《内经》称汗孔为"气门",即气体出入之门。

    因为肺与皮毛在生理方面具有相互配合的密切关系,所以在病理方面,也常相互影响。例如,外界邪气伤人,常先从皮毛而入,首先影响到肺的生理功能,出现恶 寒、发热、鼻塞、咳嗽等症状;若肺气虚弱,宣发功能失职,卫气、精津布散障碍,则肌肤苍白、憔悴,皮毛枯槁;或卫气机能虚弱,则自汗出,易于感受外邪;若 肺气闭塞,毛窍闭敛,则可出现无汗而喘等症状。

    (四)在窍为鼻

    鼻是肺之门户,为气体出入之通道,其生理功能包括通气和嗅觉,而鼻的功能主要依赖肺气的作用。肺气调和,则鼻窍通畅,呼吸通利,嗅觉灵敏。正因为鼻为肺 窍,肺与鼻有密切联系,所以若肺或者鼻发生病变时,常相互影响。例如邪气犯肺,肺气失宣,则鼻的功能失常,可见鼻塞,流涕,不闻香臭,或鼻衄等。另外,外 邪伤人,多从口鼻而入,可直接影响到肺,特别是温热邪气,多首先侵犯肺脏,从而出现发热,口渴,咳嗽,痰黄,鼻翼煽动等症状;而鼻的症状亦多从治肺入手。


    肺的生理功能


    (一)主气,司呼吸

    主,即主持、管理之意。肺主气,即指全身的气均由肺来主持和管理。肺主气包括主呼吸之气与主一身之气两个方面。

    肺主气,与呼吸功能有关,即肺主呼吸之气。呼吸功能是人体重要的生理功能之一。人体一生中,都在不断地进行着新陈代谢,在物质代谢过程中,一方面 要消耗大量的清气,同时又不断地产生大量的浊气,清气需不断地进入体内,浊气需不断地排出体外,都要依靠肺的生理功能。肺既是主司呼吸运动的器官,又是气 体交换的场所。通过肺的呼吸功能,从自然界吸入清气,又把体内的浊气排出体外,从而保证了新陈代谢的顺利进行。

    肺主气司呼吸功能正常,除了肺本身的生理功能正常外,还与气道的通畅与否有关。所谓"气道",是指气体进出体内外的通道。包括气管、支气管、咽喉等。气道通畅,也是维持呼吸正常的重要条件。

    肺主一身之气,是指肺有主持、调节全身各脏腑经络之气的作用。肺主一身之气这一功能主要体现在气的生成,特别是宗气的生成方面。宗气是由脾胃化生的水谷精 气与肺从自然界吸入的清气相结合,积于胸中而成。因此,肺的呼吸功能正常与否,直接影响到宗气的生成。而宗气通过心脉布散到全身也要靠肺气的协助。所以肺 通过宗气的生成与布散,起到主持一身之气的作用。其次,肺主一身之气还体现在对全身的气机具有调节作用。实际上,肺的一呼一吸运动,就是全身之气的升降出 入运动。

    肺主气的功能正常,气道通畅,呼吸就会正常自如。若肺有了病变,不但影响到呼吸运动,而且也会影响到一身之气的生理功能。例如,肺气不足,则呼吸微弱,气 短不能接续,语音低微。若肺气壅塞,则呼吸急促、胸闷、咳嗽、喘息。此外,如果影响到宗气的生成和布散,失去对其它脏腑器官的调节作用,则会出现全身性的 气虚表现,如疲倦、乏力、气短、自汗等。若肺一旦丧失呼吸功能,则清气不能吸入,浊气不能排出,宗气不能生成,人的生命也随之告终。

    (二)主宣发与肃降

    所谓"宣发",即宣布、发散之意。肺主宣发,即肺脏具有向上、向外升宣布散的生理功能。这种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是通过肺的气化,使体内浊气 不断排出体外。其二是使气血、津液输布至全身,以发挥滋养濡润所有脏腑器官的作用;其三,宣发卫气,调节腠理之开合,通过汗孔将代谢后的津液化为汗液排出 体外。若肺失宣散,即可出现咳嗽、吐痰、喘促胸闷、呼吸困难以及鼻塞、喷嚏和无汗等症状。

    所谓"肃降",即清肃下降之意,清肃又包含有肃清的意思,即肃清、排出肺内毒邪与异物的作用。肺为娇脏,属清虚之器官,异物不容,毫毛必咳,肺内不能容有任何水湿痰浊和异物停留。由此可见,肺的清肃功能,乃是机体自卫功能的表现。而下降是指肺气向下通降的生理作用。

    肺主肃降作用主要体现于三个方面:一是吸入自然界清气;二是把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和脾转输来的水谷精微下行布散;三是肃清肺和呼吸道内的异物,以保持呼吸道的洁净。若肺的肃降功能失职,则可出现呼吸短促或表浅、胸闷、咳喘、咯血等病理现象。

    肺气的宣发和肃降功能是肺的生理功能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在生理情况下,两者相互依存、相互配合、相互制约,使呼吸保持平稳状态。在病理情况下,它们经常 相互影响,没有正常的宣发,就没有正常的肃降;没有正常的肃降,也就不可能有正常的宣发。如果二者失调,出现"肺气失宣"、"肺失肃降"等病变,则见胸 闷、咳嗽、喘息等症状。

    (三)通调水道

    人体的水液代谢在生理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主要包括水份的摄入、在体内的转输利用和代谢后水液的排泄等几个环节,是在多个脏腑参与下共同完成的,肺是其中之一。肺调节水液代谢的作用称为"通调水道",主要体现在下述两个方面:

    一是肺主宣发,调节汗液的排泄。排泄汗液,是人体水液代谢的一部分。有人估计,每天每人通过汗液排出400毫升左右的水分。肺主宣发,将水谷精微和津液宣 散于周身,特别是使布散到体表的津液,通过汗孔,以汗的方式排泄于体外。在生理情况下,肺的宣发功能正常,则汗的排泄适度,起到调节水液代谢的作用。在病 理情况下,肺的宣发功能失常,就会引起水肿、小便不利等病变。

    二是肺气肃降,使水道维持通畅。"水道",即指体内水液运行、排泄的道路。水道的通行畅达,流通无阻,是维持水液代谢平衡的重要条件。因此,有"肺主行 水"、"肺为水之上源"的说法。如果肺病,通调水道功能减退,就可发生水液停聚而生痰、成饮,甚则水泛为肿。对此,临床上多采用宣降肺气,疏通水道以利水 的方法治疗。 (四)肺朝百脉、主治节

    在古代,全身之脉称为百脉,肺朝百脉,即全身血液都朝会于肺。肺朝百脉的生理意义在于:全身血液通过肺脉流注于肺,通过肺的呼吸功能,进行气体交换,然后再输布全身。肺主一身之气,调节全身之气机,而血液的正常运行,亦赖于肺的敷布和调节,故有"血非气不运"之说。

    《素问》说:"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这是将肺比喻为辅助一国之君主的宰相,协助心君,调节全身。肺的治节作用,概括起来,主要体现于四个方面:一 是肺主呼吸;二是肺有节律地呼吸运动,协调全身气机升降运动,使脏腑功能活动有节;三是辅佐心脏,推动和调节血液的运行;四是通过肺的宣发与肃降,治理和 调节津液的输布、运行与排泄。因此,肺的治节功能,实际上是代表着肺的主要生理功能。若肺主治节的功能失常,则既可影响到宗气的生成与布散,又因肺气虚 衰,影响到血液的正常运行;既可影响到津液的调节与排泄,又可影响到气机的升降运动。


    肺的生理特性



    肺的生理特性,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1、肺为华盖,与外界直接相通。就脏腑而言,肺属五脏之一,属里。但肺与其它四脏不同,它不但居于胸腔内,处于五脏之高位,被称为华盖,而且还通过喉和鼻 与外界直接相通。因此,肺的生理功能,往往直接受到外界环境变化的影响。自然界之风、寒、燥、热等邪气,尤其是温热邪气,多直接从口鼻而入,影响到肺,出 现肺卫失宣,肺窍不利等病变。

    2、肺为娇脏,不耐寒热。肺之所以娇嫩,一方面是由于肺为清虚之体,开窍于鼻,外合皮毛,外界邪气常直接伤及于肺,使之功能失常。另一方面,肺为五脏之华 盖,凡其它脏腑有病变,其气多上熏于肺,导致肺病出现,产生咳喘等症状。故《素问·咳论》说:“五脏六腑皆能令人咳,非独肺也。”肺虽在五行属金,反不如 肝木刚强,寒邪能伤肺之阳气,热邪能伤肺之阴液,因而产生多种肺的病变。

    3、肺与秋气相互通应。根据“天人相应”理论,肺气旺于秋,肺病在秋季,得到自然界之气的滋助,可以好转,病人感到舒适。当然,秋季气候过于燥烈,又容易损伤肺,耗伤肺之阴津,产生干咳少痰,皮肤干燥,鼻咽干燥等病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