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美女输光视频:怎么看待911其实就是怎么看待人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6:44:17

距离9·11恐怖袭击已经整整十年。十年光阴,美国从受害者,成为两场战争的发动者。仇恨在报复和反报复中升级,我们该如何纪念和反思?

有人说,怎么看9·11其实就是怎么看人性。9·11事件发生之时,中国人的情感是比较复杂的,有人为逝去的生命哀悼,称“今夜,我们是美国人”;也有很多人欢呼雀跃、幸灾乐祸,认为本·拉登是代表一种正义,是英雄,为自己出气。

十年过去了,恐怖主义的威胁仍然没有根除。即使在中国,恐怖主义离我们也并不遥远。而很多国人对9·11的误读,很可能会助长日后威胁我们自己的恐怖主义。我们要做的,是对人性的反思。

有人说拉登是“军事天才”,有人说他是“反美英雄”。但要注意的是,911根本不是什么军事行动,而是一出针对普通平民的恐怖袭击,更是一起完全突破底限的恐怖活动。如果这样做就算军事天才,那么自此世界就永无宁日。

死在他手下的穆斯林要远远多于西方人

拉登和他的“基地”组织屠杀平民不说,死在他手下的穆斯林要远远多于西方人,他竟宣传要代表穆斯林向西方打“圣战”。而且,拉登号召儿童、妇女们去当人肉炸弹,可他却把自己的五个老婆与18个孩子好好保护起来,不许他们参加“圣战”,这就是一些人崇拜的拉登。

袭击手无寸铁的平民,他不是真英雄

如果拉登自己抱着炸药去撞楼,那说明他敢于为自己的理想献身,用牺牲的方式唤醒他人,虽然还是不折不扣的恐怖活动,但至少算是条汉子。在911之前,所谓劫机,只是将“威胁胁迫杀害无辜”作为一种讨价还价的手段,但拉登的恐怖活动,一上来就把大规模屠杀无辜作为行动的实际内容。说实在话,连别的恐怖组织怕也是看不过去了,盗亦有道。“别惹我,惹我就杀平民”,这算什么本事?

从来没有“不择手段的正义”

有一种比较普遍让人接受的观点认为,“南北关系恶化和最不发达国家贫穷加剧是产生恐怖狂热势力的温床。全球化既给了富人和想成为富人者以机会和想像,也给了穷人和绝望者以新的反抗手段。”但是,穷人和富人不是正义和非正义的化身,仇富之后也不该杀富。911飞机上的恐怖歹徒算弱者?其实他们就是恃强凌弱。因此,一切关于为了所谓正义的目的可以不择手段的说法都是邪恶的谬论。

遗孀苏珊:孩子出生两个月前,丈夫没了

2001年9月11日,对于居住在波士顿怀有8个月身孕的苏珊·瑞蒂克来说,原本应该是“平淡而幸福的一天”。她与居住在波士顿的大学时代的恋人大卫的第三个孩子即将出世。大卫那天在出差。上飞机之前还给苏珊打了电话…

消防员拉尔夫:楼塌前遇守护天使才幸存

9月11日早上,世贸大厦北楼被第一架飞机撞上之后,乔纳斯的行动小组很快赶到了现场。他带着消防员冲向北楼,连爬27层,并带队协助人们下楼,到了20楼左右,他们看到一名妇女站在门口…

9月11日,当美国世贸中心遭袭击的消息传来,很多中国人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为美国这个“国际警察”终于遭受这样“报应”而感到高兴。有报告称,911发生之时,部分国人甚至开心得放声大笑,至少是不悲伤、不同情。

强势输出意识形态,美国确实不招世界喜欢

跟所有霸权国民一样,美国人也有“天朝上国”的优越感。作为“上帝的选民”,美国人对世间的一切事务有种近乎宗教的“使命感”,他们的政府像世界的家长一样,将自己的价值理念强势推销给各国。但对绝大多数美国境外的人来说,人们所直接感受的现实的美国,往往是美国的强权外交、大棒政策、穷兵黩武、独来独往。诸如此类损人有时也不利己的行为,往往令人震惊、失望或恐惧。美国人拯救世界的初衷,换来的是许多国家对其霸权欲望的猜疑。“美帝国主义”是一顶不大不小的帽子。

但是,美国霸权不应由无辜的生命买单

9•11许多中国人欢呼雀跃,认为美国人在为他们的霸权主义买单。但是,恐怖分子针对的是普通美国人,而纽约是一个国际大都市,类似世界首都,在世贸中心工作的并不都是美国人,各个国家的人都有,包括中国人。另一方面,“霸权”是一种国家行为,为了报复一种国家行为而去选择杀戮平民,这是包括伊斯兰教教义在内的所有价值体系所不能容忍的。认为美国人“罪有应得”无疑是另一种形式的恐怖主义。

幸灾乐祸是在漠视包括自己在内的生命

面对三千多无辜的生命,多数中国人竟“幸灾乐祸”,让世界震惊。国人如此冷漠,许多人开始反思,美国究竟欠我们什么?近说中国南联盟大使馆被炸、南海撞击事件激起狭隘的爱国主义,远说长久以来国人所受教育和舆论环境:自鸦片战争后的侵略者、美帝国主义、霸权主义代言人……这些描述美国的词汇在每个国人大脑中都有深深的沟壑。但如果肯定“9·11是美国人恶有恶报”,基本就等同于肯定莎朗斯通说“汶川地震是一件有趣的事情,是中国人的报应”,一方面是不敬畏人的生命,另一方面是不自重。

见证者·布什:我是见过美国人死亡人数最多的总统

我当时震惊了,心想那架飞机上的飞行员一定是世界上最糟糕的飞行员。他怎么可能在一个大晴天把飞机撞上一座摩天大楼呢?或许是他突发心脏病吧。我告诉赖斯要对事态保持高度关注……

见证者·911同谋犯之母:我的视而不见让儿子踏上极端主义不归路

“我儿子每天都浸淫在种族主义的歧视里”她说,在纳博讷市别人叫他“肮脏的阿拉伯人,肮脏的黑人”并且叫他滚回家。“就是这些话把了一个16.18.19岁花样年华的孩子给毁了”…

世界特别是一些西方国家隐约形成了一股“反伊斯兰潮”。就像美国伊斯兰问题专家阿克巴·阿梅德所说的那样,评论伊斯兰的人突然遍布媒体,他们的很多看法都是有偏见的,而且被敌意性地伪装为严肃的评论;他们把伊斯兰教当作一个恐怖主义的宗教和西方在文明冲突中面临的主要威胁来谈论。在这种背景和氛围之下,就难怪国际社会特别是伊斯兰世界会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美国“反恐”就是反伊斯兰恐怖主义,“反恐战争”就是针对伊斯兰的战争……

恐怖主义不姓伊斯兰,广大穆斯林也是恐怖活动的受害者

很多人看到伊斯兰教徒就想到身绑炸弹的恐怖分子,将阿拉伯人视为野蛮民族。事实上,伊斯兰文明是世界最古老最优秀的文明之一,国人忽视了伊斯兰世界的主流及其思想的和平与仁爱本质。恐怖分子是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者中的少数,更是穆斯林中的极少数。绝大多数穆斯林都反对“基地”等组织的暴力恐怖活动,因为广大穆斯林也是恐怖活动的受害者。扎卡维领导的“基地”组织分支机构就在伊拉克境内造成了大量穆斯林平民的伤亡。“9·11”事件后,几乎所有伊斯兰国家、组织和宗教领袖都对暴力恐怖活动表示谴责。

“911”不是基督教与伊斯兰教文明的冲突,而是野蛮和文明的冲突

“9·11”不是人类文明之间的冲突,是野蛮和文明之间的冲突。与此相反的认知无疑暗含着一个假定,即极端主义是伊斯兰教的必然衍生物,这是贬低伊斯兰教,高抬了极端组织。如果伊斯兰教必然导出危害世界文明的致命毒素,那么这个宗教不可能以如此宏大的规模存续如此之久,这个宗教的先知穆罕默德也不可能表现出如此宽广的胸怀——“去寻求知识吧,哪怕远到中国”。事实上,恐怖主义组织不是只有穆斯林世界的“基地”组织,还有基督教世界的意大利红色旅、西班牙埃塔分离主义势力和北爱尔兰共和军等。

见证者·4个“9•11”寡妇

什么时候褪下你的结婚戒指?什么时候把你丈夫在电话留言机里的声音洗掉?怀念之后是更坚强地活着。

“女孩们”——她们这样称呼自己。与这个称呼对应的“男孩们”指的是她们的丈夫——3名经纪人和1名银行投资家。所不同的是,5年前,他们全部恐怖袭击中遇难。

“9·11”事件发生的10个月后,这群年龄不到40岁的遗孀们聚在一起喝酒,她们最后决定建立一个俱乐部。她们调侃道,没人想成为这个俱乐部的其中一员…

我们同样需要反思,是什么样的因素和力量,让远隔万里、不同文化的人如此地相互对立、仇视,甚至完全不顾生命而去殉难?如果我们不能够明白这一点,我们对“9•11”事件的理解永远是灰暗、恐怖,甚至是恐惧。而后的十年中,恐怖袭击的“足迹”已经遍布了全世界。2004年马德里爆炸案,190人丧生;2004年俄罗斯别斯兰人质事件,326人死亡;2005年,伦敦地铁爆炸案,至少56人丧生;2006年印度孟买爆炸事件,200人死亡;2011年挪威爆炸案,至少92人丧生……数据的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恐怖袭击面前,也许已经没有人是“幸运儿”。

歧视难以避免,但仇恨会让世界黑暗

相同的语言、文化、宗教、生活习俗能为居民带来强烈的集体认同。伴随这种集体优越感的是对其他集体的歧视,对本集体的保护。这是小到村落,大到国家之间交往的正常现象。世界永远是现实的,导致人类相互仇恨冲突的那些根源永远无法彻底根除。只要人类在价值、利益、信仰方面存在冲突,用暴力来表达诉求的方式就永远难以避免,就像即使法制社会也会有犯罪一样。但是如果不懂得宽容,仇恨只会一步一步升级。“冤冤相报何时了”,消灭仇恨的唯一方式,就是忘记。

中国人的民族性容易纵容恐怖主义

一个社会如果有一个充满绝望、充满仇恨的人群,那么你永远也预料不到他们将会做出什么。学者刘军宁断言:“恐怖份子以圣战的名义提出的超限战逻辑与中国人熟悉的逻辑相似:为了神圣的理想必须不择手段地消灭一切敌人,必须调动人性中最恶劣的东西:如仇恨、残忍;圣战不是请客吃饭,不能那样雅致,不能自我设限。圣战是超限战,是消灭敌人的暴烈行动,为了‘神圣的理想’,必须泯灭人性中最可贵的东西:如对生命的敬重,对他人的同情心和人的起码良知。”

9·11告诉我们:如果你自认为很安全,你就错了

世界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有遭受恐怖袭击的可能。恐怖主义之所以“恐怖”,一个原因就是出其不意。如果我们还天真的以为恐怖主义离我们很远,周围一切看起来似乎很安全,那看看马德里,看看伦敦,看看莫斯科,以及曾被认为世界最安全的纽约。居安思危,恐怖和仇恨真的从来不曾远离我们,中国并非净土,也从来不是恐怖主义的免疫区。

见证者·从橄榄球场走到战场的“大兵”

在美国遭受“9·11”袭击后,一个当时在美国橄榄球联盟里如日中天的球星放弃了他的高薪合同,参军入伍。2004年春天,他在阿富汗阵亡——但不是死在塔利班的枪下,而是死于战友的一次误射…

见证者·幸存者简波特和丹波特夫妇:脑海里一直充斥着那层乌云

“飞机汽油顺着电梯流出并且迅速地被点燃,烟雾开始在整幢大楼里蔓延,温度迅速升高,屋顶开始洒水。”当简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时,依然能感觉到她的惊恐…

9·11的悲剧不能再重演。反思人性的意义在于,首先,每一个生命、每一种人格都是值得我们尊重,仇视、怂恿暴力只能给世界带来痛苦和战乱。另外,今天我们如何看待遥远的中东极端分子,明天可能就有人用他们的手段让我们成为受害者。恐怖主义没有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