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烤五花肉视频:《你在高原》违纪获茅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2:12:36
《你在高原》违纪获茅奖

中国作协副主席何建明做《你在高原》总策划和出版人

张炜《你在高原》参评、当选茅盾文学奖是否违纪?

 

肖 鹰

 

■ 《你在高原》的作者和出版社人、总策划在本届茅盾奖参选作品中的“特殊身份”,真的对它当选没有影响吗?既不看作品,又不看作者,那些没有完成阅读这部“巨著”的评委的评奖票是看高原上的浮云投出的吗?

 依据《茅盾文学奖评奖条例(2011年2月25日修订)》,公众也有理由质疑作为本届评奖主办单位中国作协的负责人之一,身为作协副主席的何建明担任总策划和出版人的《你在高原》参选和评奖,是否违犯了“评选纪律”?

 

第八届茅盾文学奖揭晓以来,在社会公众的习惯性冷漠中,唯一可以听到的声音就是质疑评委多数没有通读而以58/61最高票获奖的《你在高原》获奖的合法性。

 

在评奖期间,一天读一百万字,茅盾文学奖“头奖”就是这样评出来的?

 

在连日来的质疑舆论中,根据《京华时报》和《北京日报》和中新网等相关媒体报道,对于这部总计10卷、长达450万字的“巨著”,61个参与投票的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评委中,仅有少部分人通读了全书。本届评委盛子潮公开表示:“至少有十几个评委通读过,大多数评委看过四五部(该书共10册),评奖期间我也看了其中的三部。”而且,在“通读”的评委中,如评委麦家和盛子潮两位对媒体表示,是在评奖期间“抱佛脚”完成“通读”的(麦家在一天半中阅读了《你在高原》中的四卷)。本届评委雷达则辩护说:“阅读可以是精读、细读、浏览,不一定非得一字一字阅读。这样大体量的作品把握起来的确有难度,但不是不可以把握。评委们都有丰富的阅读经验,对它的文学艺术价值是可以做出考量的。”

没有通读作品就参与评奖,评委不看作品,看什么呢?一天半通读450万字的十分之四,就是说在36小时即至少要阅读1百万字,这是阅读还是翻书?在评委会公布的终选投票细目中,麦家和盛子潮均投了《你在高原》评奖的赞成票。在如此仓促草率的“通读”后,就投赞成票,《你在高原》的58/61的高票当选的有效性和公正性何在?

 

既不看作品,又不看作者,那些没有完成阅读《你在高原》的评委是看高原上的浮云投票的吗?

 

《你在高原》,系山东省作协主席张炜著,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作协下属作家出版社社长何建明任总策划,中国作家出版社出版。何建明作为此书的出版人和总策划人,同时是主办茅盾文学奖的中国作协领导人。《你在高原》的作者是省级作协主席,出版人和总策划是中国作协副主席。在第八届茅盾文学奖参选作品中,该书的作者和出版人的身份都是最高的。

据人民网记者报道,针对网友在人民微博热议“不少省级作协主席、副主席作品入围”的话题,评委会副主任、中国作协副主席高洪波回应说,“这是一个伪话题。大家都知道作协主席、副主席只是代表一个有创作实力的作家,和行政官员完全不是一回事。由于作家有创作实力,所以成为作协主席;同样有实力的作家作品参评茅奖也是理所当然;茅盾文学奖是中国文学最高奖项,评委只看作品本身,不看作者身份。”

《你在高原》的作者和出版社人、总策划在本届茅盾奖参选作品中的“特殊身份”,真的对它当选没有影响吗?既不看作品,又不看作者,那些没有完成阅读这部“巨著”的评委的评奖票是看高原上的浮云投出的吗?

针对质疑,何建明致中国新闻网文章称:“《你在高原》出版一年多来,已经在市场上销售20000余套,也就是说,如果按单本计算,发行量已经达到20余万本。这个数字不是很多文学作品所能达得到的,它有力地说明了《你在高原》不仅不像有些所谓的‘学者’说的“有一个责编看过‘、“会有几个人看得完’之说法。事实上在此次茅盾文学奖评选过程中,61位评委中绝大多数都看完了《你在高原》,令人可悲的是,那些靠嘴皮子吃饭的‘学者’‘评论家’反而觉得‘永远看不完’。这只能说明浮躁占据了他们的日常生活太久了。”

据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评委会官方发布的公开信息,何建明没有参与评奖工作。茅盾文学奖也没有发布关于61个评委是否“通读”《你在高原》的官方信息。何建明是从什么渠道、依据什么材料判定“在此次茅盾文学奖评选过程中,61位评委中绝大多数都看完了《你在高原》”?是凭据他的中国作协副主席身份吗?那么,公众有理由质疑:在评选工作中,作为《你在高原》的出版人和总策划,何建明究竟在多大程度以中国作协副主席的身份介入了本届茅盾文学奖的评选工作?

中国作家协会颁发的《茅盾文学奖评奖条例(2011年2月25日修订)》 第六条“评奖纪律”第2则规定:“评奖委员会成员和评奖办公室工作人员中,如有作品参评,或系参评作品的编辑、参评作品所属的文库或丛书的主编、参评作者的亲属、参评作品出版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应主动回避。相关人员可选择退出评委会,或作品退出评选。”

因此,不得不提请关心茅盾文学奖健康发展的公众注意的是:依据《茅盾文学奖评奖条例(2011年2月25日修订)》,公众也有理由质疑作为本届评奖主办单位中国作协的负责人之一,身为作协副主席的何建明担任总策划和出版人的《你在高原》参选和评奖,是否违犯了“评选纪律”?或者中国作协副主席及其下属作家出版社本来就不在“评选纪律”的制约之列?

 

第八届茅盾文学奖的评选效率高于诺贝尔百倍,在其“好大喜公”的娱乐运行机制中,能够期待茅盾文学奖作为国家文学奖的权威性和公正性吗?

 

第8届茅盾文学奖以不出3个月的评选历程(包括“大评委”的设置、187部参选作品的认定和发布,20天中完成从187部作品到终选5部获奖作品),刷新了全球的文学大奖的最高效率纪录。我相信,正如中国超级提速的高铁令西方同行蒙羞,茅盾文学奖的创纪录效率也一定令西方同行、尤其是诺贝尔文学奖同行蒙羞。

根据诺贝尔文学评奖规则,瑞典学院从当年2月到6月,需要5个院士约4个月的工作,预选出当年度五位候选人;五位候选人确定后,瑞典文学院全体院土又需要共同从事约3个月的时间,直到当年九月底,才能从五个候选人中决选出1-2名获奖者。不过,中国高铁可以在创纪律的短期发展中提速到世界最高铁路速度,却根本无望实现世界最高铁路安全;同样,以“61个人的大评委”评选的茅盾文学奖,也是根本无望赢得18个(时或14个)评委的诺贝尔文学奖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在诺贝尔奖107届的评奖史上,我们能够找到一个评委敢于声称评委有权投给自己没有通读的作品吗?不能。当然,我们也不能设想,不到三分之一的评委通读了普鲁斯特七届本《逝水年华》,该书竟然会接近全票当选诺贝尔文学奖。我想,大概就是《逝水年华》的令人难以承受的冗长絮叨,使它成为诺贝尔奖的永恒遗珠之憾。为此,诺奖评委承爱了持续的诟病,但也正因此,诺奖评委坚守了他们的无可置疑的文学诚信。不坚守高度的文学诚信,诺贝尔奖的18个终身评委能够创立和保持这个世界文学大奖的公信力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