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后天气丹系列:孩子未必只有自家的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7:48:35
我家有一只博美犬,善于察言观色,会用各种令人无法抗拒的装可爱招数,达到自己贪吃贪玩儿的目的。我觉得她是全世界最聪明的狗了,个别时候简直比我自己都聪明。后来和许多同样养宠物的朋友交流,他们几乎都有同感:自己家的“宝贝儿”是全世界最聪明的狗、猫、兔子……大家哈哈一笑的同时,其实心里都不服:宠物都是自己的最好。

同样的情况,也经常发生在孩子的家长之间:聚会时听见别人说自己的孩子如何聪明伶俐,嘴上跟着附和,心里却说:“哼,就这还自豪呢,哪儿能和我家孩子相比。”很多家长,特别是隔辈人,都会认定自己家的孩子是天才,至少是比别人家的聪明、可爱、漂亮、有出息。这种往往是脱离实际的判断,一开始不会有任何负面效应,就像各家都觉得自家的博美西施吉娃娃最聪明,但谁也拿不出有力的证据进行论证比较,于是仅满足于笑谈而已。可是等孩子长大上学了,这种过于乐观的期望必须要由现实成绩作为支持的时候,问题就来了:自家的“天才”孩子考试分数不是最高、上的大学不是最好、找的工作不是最体面、娶的媳妇不是最漂亮——很多所谓“代沟”其实就这么形成了:长辈总觉得凭自己孩子的“聪明才智”应该比现在更出人头地,那么现在不尽人意的原因就必然是孩子不够用功、刻苦、努力,总把时间花在玩游戏、听流行歌曲、早恋、不务正业……家长恨铁不成钢,孩子觉得很压抑、委屈。并不是所有的铁都能成钢,但是大多数父母长辈都觉得,自己的孩子天生就应该是薄薄刀刃儿上的好钢,于是厚厚“刀背儿”上的生活就很郁闷了。

“孩子都是自家的好”,原因是家长最了解的是自己的孩子,孩子很多细节表现,只有自家人才有可能充分、全面、丰富的了解。于是拿自己孩子全面的表现和别人孩子某几次的随机印象比较,结论肯定是自家的孩子最好。这就像我觉得谁家小狗的眼神都没我家博美丰富,是因为我天天看她,她也天天看我,而别人家的狗看我和我看他一样陌生,当然不会有“感觉”。

孩子是如此,文化也一样。世界上大多数民族都认为自己的文化传统最博大精深,就算不是完美无缺至少也瑕不掩瑜,并且深深为之自豪。这种称之为“民族自尊心”的本位意识是一个民族凝聚力的来源,也是民族文化发展繁盛的前提条件,是必不可少的。但是自尊与自大区别在于:自尊是尊重自己,也尊重别人;而自大是尊重自己,不尊重别人。这种“自大”不一定体现为对其他民族和国家文化的贬低,也可能表现为对本国文化非理性的拔高,也就是文化沙文主义:世界上的好东西都源自“我”这里;所有坏东西都是因为缺少“我”的教化。如果说老祖先们由于眼界有限,各个都声称全世界的人类都起源自他那个的村子,可以理解,那么到了“地球村”的时代还有人信誓旦旦的说:世界的未来必定是属于某个民族或国家的,就难以令人理性的接受了。其实能够理性、全面、合理的进行文化比较的学者凤毛麟角,这不仅仅是心态问题,更需要对“别人家的孩子”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熟悉、了解,才有可能进行有价值的对比分析。如胡适、金岳霖、冯友兰、陈丹青、傅聪等人,均是中西贯通的学者,既有深厚的国学功底,又有丰富的西学造诣,这样的中西文化比较才有说服力和讨论的价值。而如果仅站在自己熟悉的文化立场上,贬低自己不熟悉或仅一知半解的文化,那就像中学的时候每门课的老师都说自己的这门课是最重要、将来最有用的一样,只会令人不知所措。

音乐界过去有“土洋之争”,其实很大程度上也是个别学者只站在自己熟悉的专业立场上“扬长抑短”,为争取“生存空间”而展开的论战。而真正“土洋贯通”的刘天华、赵元任、张肖虎、马思聪、蒋凤之等大家则都是站在共存共赢的立场上看待中西方音乐的审美差异,以自己的创作实践,来体现对中西方音乐兼收并蓄的理念——孩子当然自家的好,但别人家的也好,互相学习就是了。

一对朋友夫妇视如己出的松狮参加了一次宠物犬比赛,名落孙山。但是狗爹狗妈不仅没有从此看不上自己的“孩子”,反而更加疼爱他,因为有缺点的宠物更可爱。一个民族的文化不怕“揭短”,因为有短处的文化才真实、有活力——就像人,完美的一刻总是在追悼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