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兽世界维希度斯圣骑:黄煌教授讲解的几张经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2:08:43

黄煌教授讲解的几张经方

半夏泻心汤

半夏半升,洗黄芩干姜人参甘草炙,各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擘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这是《金匮要略》对关夏泻心汤证的经典描述。由此可知,本方证有上、中、下三部位表现,即上呕、中痞、下肠鸣,病变在整个胃肠道。三者之中,又以痞为必见。此痞是胃肠机能紊乱所致,其实质是胃的分泌和运动机能障碍,不能及时排空内容物,胃内的食物、液体以及发酵产生的气体长期滞留不去,导致局部的堵塞憋闷、胀满不舒。这种情况多伴有肠吸收机能低下,水分停滞,加之产生的腐败之物,使肠管蠕动加快,其外在表现即为肠鸣。方中黄连黄芩具有广泛抑菌作用,比如对幽门螺旋菌,大肠杆菌等都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是消炎性中药,对充血性炎症效佳。从用黄连黄芩来看,半夏泻心汤证多为炎症性胃肠机能紊乱。这种炎症性,既可以是外来病菌感染,也可以是饮酒或食入辛辣等刺激物所造成的胃粘膜损伤。这些病理变化中医谓之湿热蕴结,因而临床多见舌苔粘腻。此苔或薄或厚;或白或黄,或白底罩黄;既为痞,则纳食减少也不言自喻。半夏泻心汤证的胃肠机能失调,并非一般的消化不良,用点焦三仙便可解决问题。既要修复炎症,又要调整机能,二者不可偏废。
  半夏泻心汤是辛开苦降,和胃消痞代表方。本方含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治反复吐下后的食入口即吐,集寒温并用,补泻兼施于一体。也可看作是小柴胡汤去柴胡加黄连,以干姜易生姜的变方。去柴胡,则无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加黄连,所治偏于心下,用黄连半夏的小陷胸汤所主即是心下。小柴胡汤治“呕而发热”,本方治呕而无热。干姜易生姜,证有寒热之别,小柴胡汤所主偏于热,本方所夹有寒;且生姜散胃之水饮,干姜温肠之寒湿。黄连汤较本方少黄芩而增桂枝,其证寒性更甚。甘草泻心汤证兼有口腔溃疡,且下利甚于本方证;生姜泻心汤证兼有噫气食臭。此二方又为本方之变方。若痞甚者可加枳实,心下震水音明显者加茯苓。总之,半夏泻心汤所主在胃肠,其证特点是寒热错杂,可以看作胃肠炎症的消炎剂与胃肠机能紊乱的调节剂。  当归四逆汤

当归四逆用桂芍,细辛通草甘大枣;
养血温经通脉剂,血虚寒厥服之效。
  当归四逆汤是现代中医临床治疗冻疮、雷诺氏病的一张名方。除此之外,象红斑性肢痛、血管神经性头痛、翼状胬肉、齿痛等,也有经常使用本方的机会。从《伤寒论》的条文记载来看,“手足厥寒”提示身体远端器官寒冷性疾病。不仅手足,头面部的耳、眼、鼻、齿也都属于远端器官。“脉细欲绝”则提示血管收缩,局部供血不足。寥寥八个字,点出了缺血这一病症眼目。因为缺血,局部除寒冷外,还有疼痛、皮肤颜色异常等相应改变。疼痛往往很剧烈,并常因寒冷而加重或诱发。颜色多为苍白,也可因缺氧而青紫。这种缺血,主要是末梢动脉的收缩,但也不排除同时伴有全身性血循环欠佳。末梢血管的收缩,既可为血管舒缩功能障碍所致的动脉痉挛,也可为大动脉炎的继发改变。此证的形成,既有内在因素,也有外在的寒冷刺激。当归四逆汤能促进全身血液循环,并能解除血管痉挛,从而改善局部缺血状态。在《伤寒论》治疗手足厥冷的方子很多,但都各有所主。就主要者来说,四逆汤所主的四逆是由于全身血容量不足,心功能衰竭,新陈代谢低下所致。四逆散所主则是由于精神紧张,或疼痛造成的反射性血管收缩。此二者血管本身并无病变,但本方所主却为血管性病变。基于此,可以认为本方是末梢血管功能的调节剂,是小动脉的扩张剂。  薯蓣丸

  理虚方。
  组成:薯蓣三十分、当归、桂枝、曲、干地黄、豆黄卷 各十分、甘草 二十八分、人参 七分、川芎、芍药、白术、麦门冬、杏仁 各六分、柴胡、桔梗、茯苓 各五分、阿胶 七分、干姜 三分、白蔹 二分、防风 六分、大枣 百枚。上二十一味,末之,炼蜜和丸如弹子大,空腹酒服一丸,一百丸为剂。
  经典方证:
1、虚劳诸不足;
2、风气百疾。(《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篇)
  经验用量:山药30克、生晒参10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炙甘草15克、当归10克、白芍10克、川芎10克、熟地10克、桂枝10克、麦门冬15克、阿胶10克、柴胡10克、防风10克、杏仁10克、桔梗10克、白蔹5克、神曲10克、大豆黄卷10克、干姜5克、大枣30克。以上药物分煎两次,混合后分4次2日温服。也可按原书剂量做成蜜丸服用。
  体质要求:患者多体形消瘦干瘦,贫血貌,疲惫乏力,头晕眼花,多伴有低热,心悸气短,食欲不振,骨节酸痛,大便易不成形者。脉细弱,舌淡嫩。多见于高龄老人,肿瘤手术化疗以后、胃切除后。
  主治疾病谱
1、恶性肿瘤患者;
2、贫血,如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3、慢性胃病;
4、结核病;
5、肌肉萎缩等。
  说明:本方是古代的强壮剂,主治以消瘦、神疲乏力、贫血为特征的疾病。本方需要久服方能取效。  五苓散

  组成:猪苓十八铢(10~20g)  泽泻一两六铢(15~30g) 白术十八铢(10-20克)茯苓十八铢(10-20克)  桂枝半两(6-12克),上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
  经典方证:
1、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71)
2、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72)
3、伤寒汗出而渴者;(73)
4、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74)
5、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156)
6、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386)
7、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金匮要略?第十三篇?四条》
8、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金匮要略?第十二篇?三十一条》)
  口渴而小便不利,口渴而入水即吐,口渴而腹泻,口渴而汗出,口渴而头痛眩晕,口渴而烦躁,口渴而动悸,这都是五苓散证的指证。口渴而且喜饮,或喜热饮,或喝水以后胃内不适或有振水声。
  小便不利,多指小便量少,或次数少,甚至完全没有,这种情况多于急性吐泻的疾病中。在慢性病症中则为小便次数偏少,并多见浮肿倾向。如下肢浮肿,面部浮肿或浮肿貌等。
  五苓散证常常有一些神经系统方面的症状,比如头晕、头痛、心悸或腹部的上冲感、肌肉跳动或痉挛、自汗等。
  经验用量:猪苓20克、泽泻30克、白术20克、茯苓20克、桂枝15克。水煎服。
  主治疾病谱
1、洞泄;
2、婴幼儿腹泻;
3、腹泻脱水;
4、脂肪肝;
5、水逆症;
6、水饮头痛;
7、美尼尔氏病;
8、特发性水肿、心源性水肿、阴囊水肿等;
9、肾盂肾炎;
10、体腔内积液,如肝硬化腹水、心包积液、脑积水、关节腔积液、胸腔积液、胃潴留、睾丸鞘膜积液(水疝)、肾积水、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羊水过多等;
11、尿崩症、小儿多饮症等;
12、眼科疾病,如急性青光眼、视神经乳头水肿、假性近视、夜盲症等。
13、皮肤病,如扁平疣、黄色瘤、荨麻疹、脂溢性皮炎脱发、多形性红斑、脓疱疮、水痘、带状疱疹、顽固性湿疹、手足的水疱性湿疹等皮肤病。
14、抗生素腹泻及呕吐;
15、内分泌疾病,如肥胖、脑垂体瘤等。

  说明

1、五苓散有调节机体内水液代谢平衡的作用,但并非单纯的利水剂。既主“蓄水证”,又主“霍乱”脱水症,当属双向调节。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发现本方对五苓散证患者有利尿作用,而对健康者无效。
2、根据本人观察,许多五苓散证的形成,多与过用抗生素、激素、化疗药以及饮食太油腻有关。另外,味精等食品添加剂过多,也常常出现本证。
3、古代24铢为一两,则五苓散的配比应为猪苓9:泽泻15:白术9:茯苓9:桂枝6。如改汤剂,也应尊重原方的比例。
4、五苓散的服法比较特殊,“上五味,捣为散,以白饮(米汤)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可以多喝热开水,使全身出汗,可以增加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