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食品展会:(转)从菜鸟到专家的十大秘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17:25:43
从菜鸟到专家的十大秘诀 e路狂飙 于 2010/7/11 20:25:38 发布在 凯迪社区 > 经济风云本文根据北京东方慧润能源信息咨询有限公司的员工内部培训资料整理,望业界的诸位朋友和专家们不吝批评和指正。

秘诀之一:采取专题式研究和积累的方法,去观察问题,加深和拓宽自己在某一领域的知识储备。知识和现象的表象往往是复杂多变和难以琢磨的,给我们的学习和研究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尽管我们的咨询业务定位在某一细分领域,但如何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对所涉领域有一个整体上的良好把握,在宽度和深度上确保质量,是新接触者难以回避的一个重要话题,特别是对于毕业没有多久,尚缺乏有关工作经验的菜鸟来说,更是了无头绪。面对这种情况,首要的任务就是要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即在将要钻研的领域选择数十个选题按照深度专题的方式去关注和积累。当一个又一个选题都被按照深度专题的方式攻克,一个人在此领域想不成为专家都难。当然,这其中也存在一个量变、质变以及临界点的问题。

在开始的时候,我们按照细分专题的方式去学习和研究问题,会感觉非常幸苦,非常劳累,效果不是太明显。但只要坚持下去,当这样专题已经积累超过50个之时,就会小有所得;当数量超过100个之时,就会开始被业内人士认可和接受;当数量超过300个之时,所涉及到的点就基本会覆盖整个领域,水平也会快速向专家靠拢;当数量达到600个之时,你基本上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专家了;如果在此基础上继续坚持下去,就会对所自己涉领域研究得更加深入和精细,离成名成家的阶段越来越近,令人艳羡的收入也会随之滚滚而来。

很多人虽然也是按照细分深度专题的方式去关注、研究和积累,但涉及领域太多,相关性也不是很大,或者所积累的专题数量不够。在这种情况下,成为专家的几率也很低。在这里需要着重指出的几点,第一、固然我们需要不断去拓展新的专题,但任何一个专题的完成都不可能一劳永逸,持续补充、修正和完善异常必要,一个好的专题可能长达数年之久才能真正成型,经得起来自各方各面的非难和考验;第二、我们在进行深度专题式学习和研究的时候,所搜集到的各种材料、期间所产生的各种想法和感悟,都应当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整理出来,并形成正式的文本,文字的记忆长度和精度,都要远远超过大脑,只有这样,我们的专题才会越来约有深度,随着时间的推移,也更为精确和全面,最终形成一种立体网状结构,便于自己日后查阅和传播,还可以大大提高沟通和交流的效率;第三、整个过程是一个非常幸苦的过程,非意志坚定、百折不回者不能完成,从时间上来讲,大致也需要5~7年的时间,当然有了一定的积累和沉淀之后,越往后会提高的越快,水滴石穿、天道酬勤,按照此法坚持下去,终会成功;第四、东方慧润的平台并不算大,也许很多人将来会有着更好地发展机会,我们也不会强留,我们衷心地希望从我们这里走出去的人员能够永远牢记这一方法,受益终生,如果大家走到各个领域都成为顶级专家,也就不枉我们相聚的缘分,大家走出去之后不断取得成功,分散到更多的领域,也就意味着东方慧润的社会资源和影响力在不断扩充和优化,这也是我们最愿意看到的结果。
秘诀之二:体会和感悟每一个品牌和每一家公司的亮点,集百家之长,并使之综合化与系统化,整合成一套新的东西,为我所用。每一个品牌、每一家公司,只要是能生存下来并逐渐壮大,必定会有自己比较独特的一些优势和亮点,我们做咨询的,需要将每一家公司和品牌的这些东西找出来,进行深入解析,并在此基础上经过改良、变型和消化,转化成自己的东西。换而言之,我们理论体系中的每一个元素都不一定都得自己原创,事实上绝大部分元素都是来源于对数以百计品牌和公司亮点和某种操作模式的撷取,但绝非简单采取拿来主义,而是在这些素材的基础上进一步提炼、加工和优化,使我们加工出来的零部件质量更高、性能更优,所关注公司的操作模式再好,也只是东方慧润的原料而已。一个最为基本的常识就是,任何一家市场上生存下来的公司和品牌都有自己的一些闪光的操作模式,同时他们也无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缺点和盲区。作为东方慧润的一名合格的员工,我们需要的不是对一些公司的缺点、不足和盲区吹毛求疵,这样会影响到我们自己成为国内顶级的咨询公司和专家,我们需要虚怀若谷、如饥似渴和废寝忘食地去学习和消化众多公司和品牌的优秀文明成果,对这些撷取过来的口味香甜的果实,只有更好地去消化、提纯和整合,才能更好地服务我们现在和未来的客户,才能真正对得起上天赋予的机会,对得起这些优秀成果的创造者,对得起我们自己。

整合百家之长,为我所用,但绝不是要搞山寨版的东西,我们的主张似乎与山寨版非常接近,而实际上却有着本质的区别。山寨版只是形式上类似,但在质量和性能上与模仿的对方还是有着很大差距,更谈不上在对原理、规律和方法论把握的基础上再去创新和突破,模仿的再好,最终还是形似而神非。东方慧润追求的是一种扬弃状态,更为注重对原理和规律把握,经过我们加工过的零部件,在形式上可能与学习对象的亮点相同,也可能不同,但在原理、规律和趋势上是相通的,当然最为理想的状态是能够超越。

东方慧润追求的一种精神状态,是在贪婪吸收现有文明成果和百家之长的基础上,不断地创新和开拓,使之进一步发展到一个全新的高度和阶段,而非停留在原地踏步。我们虽然对社会上诸多山寨版、擦边球、恶炒等现象持一种非常平和的心态去看待,但绝对不允许自己的员工去那么做。因为那样做从表面上来看似乎非常有效提高了影响力,节约了大量的资源,但容易就此走上歧途,习惯于投机取巧,不再去脚踏实地的去研究、感悟和锻炼,影响到自己能力和水平的真正提高,3~5年之后,会造成自己除了忽悠之外,正经事一件都干不了,能力和职业生涯短短几年全部被透支掉,得不偿失。虽然现在社会数以万计的人认为会忽悠、能山寨之辈非常聪明,都是能人,似乎也广受欢迎,但如果持续追踪,这类人基本上都是各领风骚没几年,结局非常凄惨。一个人如果习惯于忽悠来忽悠去,最终往往是把自己忽悠了。东方慧润基于对自己的事业负责,对员工的职业生涯负责,对客户的操作实际效果负责,并不赞同自己的员工山寨、高仿,而是要求在吸收别人优秀成果的基础上能够更多发扬精髓和继续创新。
秘诀之三:思维模式需要有意识地朝着“点——线——面——网”这个方向发展,点思维、线思维、面思维和立体网状思维是四个不同的思维模式和发展阶段,不能用其中的任何一种模式去否定其他的几种模式。大致上来说,点思维就是看问题的立足点放在了某几个具体的问题点上;线思维就是沿着一定的方向和脉络看待问题,能够以联想、类比、对比的方式去考虑问题;面思维就是考虑问题是基于某一领域、某一专业和某一部门的角度进行的;立体网状思维是指能够全局和整体的立场上去考虑问题,善于协调、平衡和统筹各种错综复杂关系。如果将这四种思维放在一个企业内部,基本上存在着如下几个方面的对应关系,点思维可以对应基层人员,线思维可以对应主管,面思维可以对应部门总监,立体网状思维可以对应CEO或者老板。在这种对应体系下,似乎线思维要高于点思维,面思维要高于线思维,立体网状思维要高于面思维。但这种“高于”只是在发展阶段或者是企业内部位阶而言的,并不代表立体网状思维一定比面思维正确,面思维一定比线思维正确,线思维一定比点思维正确。

实际上,在某几个点上,点思维可能比线思维更专业和正确;在某几个方向上,线思维要比面思维更专业和正确;在某几个层面和截面上,面思维要比立体网状思维更正确。但从统御角度来讲,立体网状思维统御面思维,面思维统御线思维,线思维统御点思维。我们虽然提倡员工的思维尽量全面、细致,具有整体观念和全局意识,思维进化沿着“点——线——面——网”的路径去实现,但同时也承认这4种思维由于专业性以及关注角度和方向不同而具有较强的互补性,谁也不能完全代替谁的作用,用其中的任何一种思维完全否定另外几种思维本身就是一种极其错误的思维。这四种思维在位阶上越位同样可能会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

在某种程度上来讲,专家和部门经理的思维模式更趋向于面思维,而老板和CEO的思维模式更趋向于立体网状思维。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抱怨,那些咨询公司的专家们都只是纸上谈兵,如果让他们到企业操盘,他们的水平连很多小老板都赶不上,那些所谓的专家们根本就没什么用处,基本上都和骗子差不多。实际上,专家之所以称得上专家,是因为他们在某一方面和某一领域思维缜密、见解独到、深厚沉淀、厚积薄发,具有超出寻常的专业素养,他们对自己所属领域的把握无疑是更为全面、更为深刻和更为到位的。但我们也不能就此夸大专家们的作用,专家们的作用也仅限于他们自己擅长的领域。而作为一个合格的老板和CEO及操盘手,并不需要在企业管理所涉及到的每一个领域都了解的非常透彻,他们只需对各个领域均有一定了解即可,对他们要求更高的是全局和整体观念,沟通、驾驭、协调和决策能力。他们虽然在任何一个方面的把握都赶不上专家,但毕竟了解的领域众多,对于他们而言,每个领域只存在了解多少的问题,大多不存在空白领域。但无论怎么说,老板和CEO及操盘者都不可能是全面手,总存在一些较弱的领域,需要借助各类专家们的专业素养来弥补。对于专家而言,他们在很多其他方面存在太多的空白领域,比如一个营销方面的专家,可能对生产、技术、物流和战略方面知之甚少,甚至一片空白,正是因为这些问题的存在,专家们去实际操盘,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不会成功。专家们要想成为一个合格的操盘手,还必须得在别的方面补课,需要更多的历练和准备,有意识、积极主动地使自己的思维模式从面思维向立体网状思维过渡,没有这个较长的衔接过程,直接进入角色,失败基本上是不可避免的。类似的道理同样适用于员工、主管、总监和总经理之间。

作为东方慧润的员工,我们希望大家的思维能够尽可能地沿着“点——线——面——网”这一脉络发展,但我们在现阶段,更强调的是面思维,因为客户来找咨询公司,需要的是你在某一方面过硬的专业素养,而绝非其他,只有在面思维足够精细和缜密的基础上,再向别的领域拓展,才会使我们的专业素养更强,才能使我们在同行中更加出类拔萃,才可能更加胜任企业当中的职位,才能真正去单独去操盘。如果没有在某一方面过硬的本事,在打牢基础之前硬要向其他领域拓展,最后建立的所谓“立体网状思维”,充其量也只是半吊子立体思维,从长远看于己于人都非常有害。我们希望东方慧润能够成为专家的摇篮,同时也能够成为操盘手的摇篮,但首要的还是专家的摇篮。只要大家脚踏实地,一步一步都走扎实,成为一个专家只是时间问题,如果在此基础上最终修炼成了“立体网状思维”,就有可能在专家中更加出类拔萃,有可能成为极具竞争力和战斗力的操盘手。
秘诀之四:无论自己的学习、历练和感悟,还是在客户服务,还是建议方案制作,我们都要始终牢固树立“一个平台,多种功能”的思维意识。“一个平台,多种功能”,简单地来讲就是办一件事情的时候,尽可能在主要目的之外附加更多的其他目的,使单次资源投入产生效用的最大化,这样做从整体和长远来看,可以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加快企业和个人的发展速度,使自己、公司和客户的竞争力更高。比如,当我们坐火车到一些地方出差的时候,可以顺便在路上与别人聊天,了解其他行业的情况,还可以观察、体验和分析当地的风土人情,琢磨一下当地的市场环境及其结构。当我们为客户设计促销模式的时候,应当尽可能考虑在销售促进同时,活动的品牌传播、通路刺穿、新产品推广、客户资料收集、市场调研、扩大销量和市场份额、优化销量结构等其他重要功能。当我们帮助客户设计包装和规划产品线的时候,需要综合考虑美观、实用、方便搬运、环保、陈列效果、包装自身的品牌传播等功能,同时还要考虑推广之时的便捷性、整合性和资源优化配置等更多的功效。当我们浏览新闻的时候,应当将看到的一些重要观点、数据即使做一些记录,并分门别类建档归存,牢固树立资料、数据和感悟储备的观念,日久天长,就会形成一个非常独特的数据库和资料库,为我们日后的长足发展准备条件。

“一个平台,多种功能”,首先是东方慧润对自己员工工作的一种要求,另外我们也希望大家能将此内化为自己的一种行为和习惯,这样不但对公司会有好处,同时也会对各位的职业生涯大有裨益。很多东西,如果我们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用心积累,到用的时候基本就可以随手拈来,不用额外再花费大量的资源去寻找和解决,而且质量也要好得多。

我们强调的“一个平台,多种功能”,并不是在执行主任务的同时简单地具备其他附加性功能,而是同样要在这些附加功能上最大限度地挖掘潜力。比如,促销品的只要功能是促进销售、提升销量、优化销量结构,其品牌传播只是附加功能,但我们还是要在品牌传播方面最大限度挖掘潜力,如何设计促销模式,如何选择促销品,在促销品上做怎样的变型,才能使受众更为精准和印象深刻、使传播面更广、使传播效果更为持久,并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口碑营销的效果。再如,包装的主要功能是保护产品和便于携带,VI形象展示、品牌传播和产品宣传只是附加性的功能,但可以通过桶标、箱标,图片和文字的内容和大小来对这些功能挖潜。“一个平台,多种功能”,既是一种理念,又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挖潜手段,还可以是一种习惯,我们希望诸位能在以后的工作中逐步掌握,应用自如,并发扬光大,为东方慧润的迅速壮大做出贡献,为自己职业生涯的辉煌奠定基础。
秘诀之五:素材分析专题化,专题成果模块化,报告成文组装化,是现代信息咨询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在公司化运作模式下高效行文,保证报告质量的有效方式,同时这种方法也有利于新入行人员的快速成长。在咨询公司的运作过程中,有的时候项目量相当饱和,有的时候项目量不是很足。东方慧润与社会上的一些咨询公司不同,多年来一直专注于垂直行业细分领域,这种定位使得我们客户的需求在相当大程度上难以超出我们日常关注和研究的领域,更多的是在我们数百个关注点之间不同的排列组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来平抑工作量大的时候过大,小的时候过小的状况,使工作量在时间向度上趋于均衡。我们解决这个问题是通过日常对各种各样的素材进行专题化分析,在将其深度解析的基础上挖掘出背后隐藏的规律、原理、趋势,并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修正和完善,最终形成一个又一个的模块。这些模块虽然是通过大量的原料加工、提纯和合成的,但已经转化成了东方慧润自己独特的东西,已经形成了一个又一个质量非常高的标准件或者总成。尽管项目不一定常有,时多时少,但我们标准件和总成的研制和升级工作从来都不会停止,一如既往、持续不断地坚持下去。当然,这个过程的选题、研究任务安排和考核公司都会安排专人来统一负责,最大限度确保质量性、规范性和科学性,消除随意性。

尽管我们日常在不断制造和积累标准件和总成,最终形成高质量的模块,但客户总会有一些需求超出我们的准备。在项目来临之时,我们还是要根据每一个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来对部分模块进行调整,来突击研发一些新的模块,这时候的工作量还是要比平常大一些,但由于我们平时的不断储备和积累,相对而言还是要比没有储备的少很多。在项目来临之时,我们更多的工作是需要精准把握客户需求,并在此基础上组装我们已经积累和沉淀了许久的标准件和总成,以及根据客户个性化需求突击开发的成果模块。通过这种方式,我们既可以平抑工作量的大幅波动,又可以提高客户服务质量和效率,还可以服务更多的客户,从而进一步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和我们的市场占有率。

在这种模式下,东方慧润还可以非常方便和快捷地对诸位进行业务培训,使大家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进入状态,对某些模块和领域有较为深刻和全面的把握。相对而言,素材和现象都是复杂多变的,但其中隐藏的原理、规律和趋势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也正因为如此,人类才可以认识和把握世界,人类文明才会在历史沉淀的基础上获得更大发展。当我们将原理及规律和趋势进行高度细分的基础上,再加以模块化之后,我们的专业化素养就会达到令人叹为观止的程度,以后行文无非是借一些素材或热门话题引出这些东西而已。东方慧润极力主张刻苦钻研、勤奋向上,但更为主张这种努力要建立了科学的方法论之上,有了好的方法论,做任何事情都会事半功倍,比别人更为迅速、更大程度地取得成功。在未来的工作和学习中,东方慧润将会向大家传授更为丰富的实用性方法和技巧,也希望这些东西能使诸位受益终生。秘诀之六:在职业成长的道路上,在尽最大努力提高咨询专业化水准的同时,我们还需要不断锻炼自己的客户沟通、开发和维护的能力,即既要拥有一张专业脸,又要拥有一张业务脸。我们从事的是一个相对特殊的行业,其营销理念和模式与大众消费品有着很大的不同,而与工业品或者大型机器设备的营销比较类似。相对于标准化程度很高的快速消费品而言,咨询是一种个性化和专业化都很强的产品,客户的购买行为是一个理性程度相当高的行为,其决策过程也属于典型的群体性决策。我们的咨询服务在推广过程中,营销人员不但需要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销售技巧,同时还需要对我们所关注的领域和公司的咨询服务有着非常深刻的理解和把握,能与目标客户的各类专业人员对话并获得他们的认可,也只有这样,我们的客户开发行动才能取得最终成功。换句话说,我们的客户开发人员虽然不要求成为一等一的专家,但最起码在我们所从事的领域还应当属于三分之一个专家或二分之一个专家。

另外,我们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具有较高个性化的特征,这就决定了研究人员必须在制作专题、开发标准件和总成、以及设计模块的同时,对现有和潜在客户的需求有一个准确程度较高的把握。对于研究人员,要做到这一点,固然需要很好的悟性,但更为重要的是要与我们所服务领域的各类专业人士保持经常性的交流和沟通,甚至要通过深入参与客户开发过程而获得。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我们的研究人员在努力提高自身研究能力和专业水准的同时,必须加强沟通能力和销售技巧方面的历练,也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更为优秀,更为卓越,才有可能最终成为领域内的顶级专家。

专业脸和业务脸,是东方慧润对自己每一个员工的要求,这也是公司提升竞争力一个重要秘诀,诸位最终都应当进化成为“双面人”和“双头鹰”。当然,根据每一个人自身的潜质、志向不同,和公司统筹安排,大家从事岗位和主要工作内容肯定会有一些差别,但这并不会影响公司按照“专业”和“业务”两个向度来严格要求大家,甚至有的时候还会近乎苛刻。诸位也应该理解,这也是公司为大家自己的前途着想,随着各位能力的不断成长和遇到更好机会,你们肯定会选择到更高的平台上发展,东方慧润也乐意看到这种情况的出现。公司按照“专业”和“业务”两个导向来严格要求各位,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对大家的前途负责,希望我们的平台能够给诸位的工作能力、知识储备和思维结构的提升上带来很大的帮助,当你们离开东方慧润之后,在工作平台、职业生涯和收入水平上都能出现质的飞跃,这样也不枉我们今天相聚的缘份。同样重要的是,我们希望从东方慧润这里走出去的都是一等一的人才,而非半成品。
秘诀之七:我们对某个问题一有想法,就应当找合适的机会说出来与别人分享,而交流的结果更应当以文章的形式固定下来,从“想到”到“说出”再到“写下”的过程,是我们对问题的思考不断趋于缜密、完善和严谨的过程。我们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的感觉,当一个想法突然在我们脑海中迸发的时候,往往并不清晰和完善,且由于思维盲区和惰性的存在,甚至在逻辑上还存在大量问题。而当我们将这个想法将给别人听,并与别人深入交流的时候,自己就会“强迫”自己对其中的一些逻辑进行梳理,尽可能多得补充论据,尽力使自己的表述严密。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会惊奇地发现,自己思如泉涌,原来很模糊的一些东西在现场顿时清晰了起来,而且还有大量新的想法和妙语出现,从自己口中说出来的东西不但要比原来想的要严密和完善的多,而且占相当大比例的都是临时想到和补充的,我们的许多看法也在不断遭受疑问、反驳甚至非难当中得到了修正和补充,从整体上得到了一个质的飞跃。其实,这就是沟通的魅力所在,他一方面促使我们战胜惰性,为了将想法表述清楚并说服别人接受,我们自己就必须在逻辑、论点和论证都得达到一定规范,上升到一定高度;另一方面也激发我们思维和灵感,灵感更大程度是与别人的交流,以及在不断观察和实践过程中产生的,思维和灵感虽然也会在闭门造车的条件下产生,但只有在交流、观察和实践当中产生的才会更切合实际、才更接近事物发展本身规律。

尽管从“想到”到“说出”,已经实现了思维和研究过程中的一次飞跃,我们的观点和想法已经完善和严密了很多,但毕竟绝大多数人在口头表述之时,随意性较强,一些用词和提法没有经过仔细推敲,还不是很准确,同时或多或少也存在着明显的思维跳跃现象,在整体效果上还算不得一种成型的研究成果。这就需要我们继续下一番功夫,将“想到”的和“说出”的东西进行进一步整理和完善,将这些成果以文字的形式固定下来,最终转化成我们的模块和产品。“写下”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过程,其间就是对原来不太准确的一些提法做一些提纯和修正,对一些逻辑上的问题进行清理,对一些元素按照更加合理的方式进行重新排列组合。“写下”不仅仅是为了记录和备忘,而是为了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能够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传播和交流,能够经得起更长时间和更多人群的考验。东西一旦写下来之后,更容易被别人所攻击和挑错,因此人们可能会随便想、随便说,但绝对不会随便写。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讲,写文章都是非常慎重的一件事情,写作时对思维、逻辑和观念要求的标准都要远远高于“想”和“说”,想和说相对来说是还属于比较轻松的事情,而“写”在心理上就必须承担一定程度的压力。在写作当中,我们往往需要找更多的材料和数据来佐证自己的观点,这无疑又是一个进一步学习、巩固和提高的过程。

我们从事的知识和创意型产品的生产,东方慧润对大家的要求就是在工作当中必须严格遵循“思考——交流——写作”的流程,整体上的先后顺序都不能颠倒和或缺,当然在整体流程不变的情况下,每一个阶段都还是可以穿插“想”、“说”、“写”这些手段的。虽然工作之外的时间都理应由大家自由支配,但公司还是希望大家能将此方法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做一个有心人,这对你们的迅速成长和早日成功是很有帮助的。现实当中,每一个人都会有一些比较独特的思路和想法,但能够说出来与人交流,写下来形成文章的比例不是很大。如果诸位能够严格按照公司的要求去做,我们在专业领域就会成长得更快,发展程度更高,在职场上和江湖中更早得以脱颖而出,各领风骚。
秘诀之八:对待一些看似简单的事情,需要不厌其烦地反复去做,并从中锻炼自己的耐心和意志力,感受与领悟其中的原理、规律及细节,使自己对这些事情真正吃透。加拿大作家麦尔坎•葛拉威尔在《异数》一书中指出:“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只要经过1万小时的锤炼,任何人都能从平凡变成超凡。”他将此称为“一万小时定律”。葛拉威尔引述大量研究数据表明,世界上不论任何行业,当你具备基本技能后,最终能否出类拔萃,成为专家、权威、大师,只有一个因素最重要,那就是练习、练习、再练习,最低限度是一万小时。东方慧润虽然非常认同“一万小时定律”所揭示的道理,但并不认为非得通过一万个小时才能获得大的突破,也不认为只要达到一万个小时就能取得非凡成就。我们更多的是把“一万个小时”看做是一种虚指,是人们应当不厌其烦地反复去做表面上看似简单的一件事情,十年如一日。我们更应当看透这一万个小时背后所附带的含义,也就是在长年累月坚持不懈的同时,还应当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感受、领悟和总结隐藏在众多细节中的原理,使之系统化、逻辑化和理论化,并在继续实践的过程中不断修正、完善和提高,只有这样才能将我们所从事的事情真正吃透,才能成为真正的专家、权威和大师,仅靠时间去积累还不足以取得成功。君不见,种了二三十年田的大有人才,有几个成为了专家;打了一辈子铁的大有人在,有几个成为了专家;养了数十年羊的大有人才,又有几个成为了专家?!

我们也经常有一种感觉,很多比较好的书,如果我们用心重复去读,每读一次都和上一次不一样,每一次都会有一些新的感悟和收获,慢慢地就会烂熟于心。其实做任何事情都一样,只要你坚持不断去做,用心去做,不断去领悟和总结,不断去改进,到了一定时候,你就基本上穷尽了该类事情所有可能出现的细节,以后的事情也无非是这些细节之间不同的排列组合而已,如果你还能就此抽象出原理、规律和趋势,并结合实践将其完善,你不想成为专家、权威和大师都难。苍天不负苦心人,只要脚踏实地,用心经营,坚持不懈,成功也只是一个时间问题,而且相对来说还最为省时、省力和节约资源。

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有耐心和毅力,这两个要素对于一个人成功的影响毫不逊色于智商和专业化。不少人就是因为嫌某些事情简单和重复性强而不去做,比如搜集素材、对各种材料进行分类整理,实际上这样的事情虽然琐碎繁杂,但要想真正做好,还是有很多方法和技巧的,能锻炼出很好的耐心和意志力。人往往会在自己最熟悉的领域取得成功,每一个行业和领域都有成功者和失败者,都可以达到令人仰止的高度,在某一领域长久用心坚持下去,总会比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更容易走向成功,而这山望见那山高,心浮气躁的,最终搞得自己更加疲惫,精力和资源不断浪费,距离成功却越来越远。东方慧润希望各位能脚踏实地,在自己的领域专注下去,在此过程中充分磨练自己的意志,并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将其吃透,早日成为专家。这既是公司对大家工作方面的要求,也希望能够内化成你们的一种习惯和精神。
秘诀之九:数据形成本身的逻辑,就是首先要对某类事物的一些特征进行定性,然后分门别类贴标签,并最终在此基础上形成量化的统计结果,任何定量化都是以定性化作为逻辑起点。在当今日常经济生活中,越来越多的场合需要数据,越来越多的人迷信数据,数据要求详尽,要求权威,大有离开数据就寸步难行之势。而在实践中,企业所需要的大部分数据个性化非常强,苦苦寻觅却无处可找。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很多人对数据本身存在一些误解,没有真正明白数据形成的机制和过程。绝大多数数据的产生都是经历了指标定性、取样和统计分析这一过程的,即使是非常权威的数据,从终极意义上来讲,都是这么一个过程。“定性——贴标签——取样——统计分析”,是数据产生的完整过程,这在很大程度也说明了任何定量化的数据都是以指标确定为基础的。如果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就不再对一些数据盲目崇拜和迷信。只要我们用心经营,对于一些个性化非常强的数据,通过日常积累和分析就完全可以取得,成本相对来说非常低廉,但准确度和实用性又会非常高。比如,私家车主接受信息的渠道和习惯方面的数据,既可以请专业的调查公司花数十万去调查分析,最终形成报告;也可以将我们日常生活中所遭遇到的车主类亲朋好友们按照统计学的方式进行合理的标签定义和分组取样,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数据和报告。虽然这是两种很不相同的数据获取方式,前一种方式看上去比较正规,相对而言更为方便快捷,但如果通过后一种方式,长期沉淀积累,不但费用几乎为零,而且往往质量会更高。对于研究和咨询人员来说,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后一种方式还可以培养我们思考和处理问题的一种习惯与能力。

作为专业化的咨询公司,无论是客户还是东方慧润自己,都经常会对一些个性化的数据产生需求。针对这种情况,公司会根据自己确定的一些选题要求大家去完成一些小型的调研和数据任务,并以此作为一种储备资源,应对随时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与此同时,东方慧润也希望诸位能将这种方法应用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只要将很多“边角料”时间用来调查获取数据,而不是玩连连看和QQ农场,并及时将相应结果记录下来,每隔一到两个月的时间集中处理一次,3~5年之后,每个人手中都会掌握着数十个非常具有特色的调研报告和数据,无论是我们做项目还是写文章,如果能将这些颇具个性化的数据应用其中,我们的报告和文章就能增彩不少,更具有说服力。一旦这一方法成功内化成我们工作和生活中的一种习惯,大家的专业素养就会在另一个角度上快速提高,独特且高质量数据的魅力,会使得诸位在专业化的道路上变得更为专业,从而更容易为客户所接受,更容易在圈内塑立自己的江湖地位。从数据的崇拜者和需求者,逐步进化为低成本高质量数据的生产者,本身就是一个专家炼就的过程。
秘诀之十:作为一个专职的研究和咨询人士,更多的是需要在项目运行过程中不断获得灵感,不断对原有的思路和想法进行完善,而不是等待所有的条件都成就之后才开始行动,在前进中不断获得新的灵感,在前进中使自己原有的想法系统化和升级化,是咨询及研究行业的一大铁律。从事咨询和研究的工作,非常具有挑战性,因为占相当比例的课题和客户需求,我们之前并不了解,或者了解不深,但无论怎样,只要接受了任务,我们必须保质保量完成,没有任何理由和借口,这个过程当然会有相当大的压力和挑战,但也不是说不可能完成。从事咨询和研究工作,在某种程度上与创业或者打仗一样,不能等到万事俱备之时方才行动,这样会丧失很多战机,对于公司和个人的发展来说都是非常有害的。可能前天还对此领域知之甚少,十天半个月之后就要对此领域有一个较好的把握,并能得到非常内行的客户的认可,即使原来相关储备较多,拥有大量的方法和技巧,没有勇于担当,敢闯敢为的精神是难以办到的。

我们从事的创造性工作,在某种程度上来讲是与市场营销、品牌传播和战略规划等方面的发展趋势赛跑,不断地将无数不可能变成可能甚至是现实。这一特征就决定了我们不可能等到条件完全具备、趋势非常明朗、体系已经完善的情况下再去为客户提供服务,到了这个时候再去向客户提供服务,我们所提供的服务内容很有可能在客户那里已经变成了一种常识,东方慧润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客户之所以会支付给我们可观的费用,就是为了借助我们我专业技术、方法和框架,对尚不明朗的一些东西有一个比较清晰、系统和前瞻性的把握。对于这样的任务,我们根本就不可能在着手之前就有很好的把握,需要在项目运行过程中不断激发灵感和完善,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最终完成的成果连自己都感觉惊讶神奇和不可思议,仿佛冥冥之中有一种力量在推动我们去很好完成。其实这也并不奇怪,同交流和沟通一样,研究和实践不断深入的过程,本身就是不断激发灵感和创意的过程,世界上最怕的就是闭门造成、不去行动。

这既是一个方法,又是一个技巧,对于从事开创性工作的人员特别适用。当然,这种方法也容易受到别人的攻击和质疑,似乎我们在胡编乱造、无中生有、欺骗客户。当遇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大家一定要坚守住自己的立场。首先我们的灵感和创意虽然是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才产生和完善的,但并非天马行空,而是建立在归纳总结、逻辑推理、合理抽象和趋势外延基础之上的,于方法论和逻辑关系上能站得住脚。其次,尽管每个人的灵感和创意在迸发之处随意性较强,还存在大量问题,但经过东方慧润项目团队内部讨论、修正和完善,占相当比例的问题在项目延续过程中就被处理掉了,最终交给客户咨询成果的质量还是有所保证的。再次,为了最大限度确保研究成果的质量,东方慧润对项目运行过程中个人产生的灵感和创意及思路并不采取自由放任的政策,而是通过组织、策划、讨论和评估等一系列方法实施“创意管理”,并安排专职的资深人士对此进行负责。东方慧润希望诸位在未来的工作当中,能够打破原有的思维惯性,于公司的有序组织下,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不断通过交流和实践来产生新的创意,不断用灵感来激发灵感,最终使自己最初的想法不断系统化和升级化。假若有效掌握了这一方法,你们就会在通往专家的道路上越走越快、越走越顺,水平也越来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