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医疗安全检查制度:提防“总部经济”变成“总部不经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7:46:53
提防“总部经济”变成“总部不经济”
2010年10月27日 11:27:42  来源: 半月谈 【字号大小】【留言】【打印】【关闭】


自2002年北京率先提出发展总部经济以来,总部经济热在全国不断升温。除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外,众多二三线城市也相继树起了旗帜。
总部经济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一哄而上暴露出的问题也逐渐增多。专家呼吁,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的二三线城市发展总部经济要热情更要理性,在新一轮产业转移的大背景下,如果不顾实际盲目跟风,不仅会拔苗助长,还可能在定位错乱中失去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的良机。

渐成遍地开花之势
2002年,北京社科院研究员赵弘正式提出“总部经济”概念,指某区域由于特有的优势资源吸引企业总部集群布局,形成总部集聚效应,并通过“总部—制造基地”功能链条辐射带动生产制造基地所在区域发展,由此实现不同区域分工协作、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经济形态。
此后,总部经济在全国迅速发展。除了一线城市,为数众多的二三线城市也走上发展总部经济之路。根据《2008—2009中国总部经济发展报告》不完全统计,全国至少有35个城市提出要发展总部经济。这些城市根据自身的不同条件,提出的发展目标、形式也各有不同。
对于中西部地区来说,总部经济的提法主要依托政策和周边区域优势。今年8月,广西南宁市提出,依托临近东盟的有利条件,依托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面向东盟的商务总部经济,计划在4年内启动超4亿元专项资金支持总部经济发展。
东部地区的总部经济规划,更多是着眼在相对雄厚的工业经济基础上。在广东,佛山顺应陶瓷企业外迁趋势,提出将陶瓷企业“头脑”留在佛山,将生产基地转移出去,建设陶瓷总部基地;东莞则从自身条件出发,提出建设厚街世界鞋业(亚洲)总部基地。
潜在的税收、产业乘数、消费、就业和社会资本等众多效应,使总部经济正渐成遍地开花之势。福建一省之内,便有福州、厦门、泉州三市要做“总部”。而武汉一市之内,武昌、江汉、黄陂等区都先后提出发展总部经济。
对此,赵弘表达出几分担忧:总部经济分为不同层级,既有面向世界、面向全国的总部,亦有区域性的总部。总部经济在二三线城市发展,有其合理的一面,但总部经济对人才、现代服务、基础设施等要求较高,不可能所有城市都适合发展。
热捧中的三大误区
有迹象显示,在加快经济转型、城市转型的压力下,总部经济的动人概念正被更多的城市看中,将其作为推动转型的便捷路径。而记者采访的多位专家学者认为,一些地方越来越热的总部经济布局中,存在着三个明显的认识误区,急需纠偏。
误区之一——“总部经济”与“总部地产”混为一谈。一些城市借发展总部经济之名大力开发房地产,大搞“楼宇经济”。深圳罗湖区与福田区、重庆渝中地区、广佛经济圈、泛珠三角地区等不少地方的总部经济概念,都是在房地产开发中被叫响的。而南宁甫一提出发展总部经济,敏锐的炒房者们便嗅到了房地产涨价的气息。
中国人民大学国民经济管理系教授顾海兵认为,现在一些地方所谓的“总部经济”不过是“中国特色的房地产素材”,通过炒作总部经济概念,抬高当地房价,房地产企业从中牟利。
专家提醒,“总部经济”并不就是“总部地产”,仅仅建造一些总部大楼,不重视服务配套、产业配套和环境配套,没有长期商业环境的培养,总部经济要扎根只能是地方政府的一厢情愿。
误区之二——引进企业质量与数量严重不对等,重概念轻实效,“总部经济”变成了“总部不经济”。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少地方简化总部经济的概念和内涵,认为任何城市都可以发展,并且由于企业总部迁移,牵涉到地方的财政收入、政府官员业绩考核、社会就业等问题,引入企业总部的多少成了一些城市间攀比的新筹码。
广西社会科学院区域发展研究所副所长莫小莎认为,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资冲动会使总部经济陷入“炒概念”的误区。在一些城市,为多吸引企业入驻,地方政府往往不惜血本,开出相当优惠的入驻条件,放松总部资质审核甚至缺乏标准,很多时候引进的是企业的分支机构或者是一些不具备带动总部经济发展能力的小企业。结果,企业享受了政府提供的优惠政策,却没有产生相应的外部效应,“总部经济”成了“总部不经济”。
浙江宁波市海曙区在一份调研报告中就曾坦言,“总部企业不但规模较小,发展潜力发掘不够,对跨地区的总部企业吸引力也不强。目前,我区总部企业绝大部分都是宁波市内的区域性总部企业,具有辐射‘长三角’地区的总部企业户数很少”。
误区之三——忽视产业基础,忽视完整产业链的打造,进驻基地的企业各自为政,而不是相辅相成。南开大学产业经济学博士生何文认为,一些城市在引进企业进驻总部基地过程中,在关注引进企业数量指标的同时,忽略了企业之间的关联性,忽视了总部基地中完整产业链的打造,结果总部基地内的企业还是各自为政,并没有产生相应的集聚效应。
实现做大经济和产业升级的双赢
相比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一些二三线城市往往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发展经济和产业升级双重任务都较为繁重。有专家认为,在新一轮产业转移的大背景下,一些二三线城市不甘做发达城市“总部”的基地,在自身条件并不具备的情况下,盲目跟风大上总部经济,会令他们失去当前产业大转移带来的良好机遇。
而对那些基本具备发展总部经济条件的城市,专家则建议,城市尤其是二三线城市,要制定明确的产业发展规划,打造完整的产业链,在发展总部经济过程中实现经济做大和产业升级的双赢。
首先,地方政府在引进企业过程中,应设立严格的企业“总部”认证标准,对入驻企业严格把关,更为注重企业质量。何文建议,发展总部经济,应立足于打造总部基地完整的产业链,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促进产业创新与升级。
其次,地方政府在发展总部经济过程中,要以企业为载体,以市场为机制,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减少行政干预。赵弘说,总部经济本质上是以区域之间资源禀赋差异为基础,通过市场的力量,实现总部与基地的优势互补。然而,当前不少二三线城市发展总部经济,完全由政绩意识强烈的政府主导。政府干预过多,不仅有悖于总部经济理论初衷,也不利于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第三,总部经济的发展,应当以城市的发展现状为基础,追求企业和城市双赢的最佳效应。专家建议,二三线城市特别是西部城市应运用好自身劳动力、土地价格较低的比较优势,积极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从做好发达地区“总部”的基地入手,进一步做大做强本地经济,随后,成长为区域性、全国性的“总部基地”才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半月谈》2010年第20期/记者 王秋凤 周丹丹)
搜索更多总部 经济 的新闻
“城市中国”:各方利益如何协调
城市规划应注重科学和长远
透视城市“堵”局:新规划如何不犯“老错误”